卷二

關燈
富貴,怎麼會窮困呢?”将一船的金帛奴婢全都送給他。

    張建封毫不推讓,登上船去,看到船上奴婢有舉止傲慢、盛氣淩人的,都予以鞭撻,就像自己本來就是主人一樣。

    裴寬見張建封這樣豪爽,更覺得他不一般了。

    後來,張建封在平叛中立功,累官徐、泗、濠三州節度使。

     ②孝基還财:孝基,即張孝基,宋代人。

    據《泊宅編》,張孝基是許州(今河南許昌)人,娶一富家女。

    富人還有一不肖子,已被逐出家門,淪為乞丐,于是在将死之時,将家财盡付女婿張孝基,托以後事。

    過了一段時間,張孝基遇見妻弟乞讨,見其困苦,就把他帶回家中,用種地、管倉庫的工作考驗他,妻弟做得都很好。

    張孝基見妻弟馴順謹慎,沒有其他過錯,就将全部家财還給了他。

    其人從此勤治家業,砥砺節操,為鄉裡善士。

    過了幾年,張孝基去世,有人說在嵩山見到他坐車出行,儀仗煊赫,上前詢問,孝基說:“我以還财之故,上帝讓我主管此山。

    ”說完就不見了。

     ③準題華嶽:準,即寇準(961—1023),宋代名臣,曾任宰相。

    華嶽,即華山。

    據《陳輔之詩話》,寇準八歲時以《華山》為題作詩:“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

    ”他的老師非常驚異,對寇準的父親說:“你的兒子怎麼能不作宰相?”按,古以皇帝為“天子”,将“天”視為皇帝的象征,宰相在傳統觀念中僅在皇帝之下,即所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故寇準的老師認為寇準此詩有宰相氣度。

     ④綽(chuò)賦天台:綽,即孫綽(314—371),東晉大臣、文學家。

    天台,即天台山。

    據《世說新語·文學》,孫綽寫成《天台山賦》後,拿給友人範啟看,并說:“你把這篇賦擲在地上,都能發出金石的聲音。

    ”範啟有些輕視地說:“恐怕你所謂的金石聲,跟樂律合不來吧?”不過在閱讀《天台山賦》時,每當讀到佳句,範啟仍然會贊歎道:“應是我輩語。

    ” 【譯文】 張建封獲得裴寬贈送的錢帛和奴婢,既不推讓,也無拘束之态,裴寬愈以為奇;張孝基培養妻弟走上正路,又将嶽父遺留的财産還給妻弟,傳說去世後成了嵩山的山神。

    寇準八歲題《華山》詩,有“隻有天在上,更無山與齊”的句子,被認為是宰相器量;孫綽作《天台山賦》,自言擲地作金石聲,送給友人範啟看,被贊為“應是我輩語”。

     穆生決去①,賈郁重來②。

    台烏成兆③,屏雀為媒④。

     【注釋】 ①穆生決去:穆生,漢初儒家學者。

    決去,決意離去。

    據《漢書·楚元王傳》,劉交被封為楚王後,以三個老同學穆生、白生、申公為中大夫。

    穆生不愛喝酒,劉交在宴會上特别準備醴(甜米酒)給他代酒,父子兩代都是這樣。

    等到劉交之孫劉戊繼位,初始也為穆生備醴,後來有一次忘了準備,穆生說:“不擺設醴酒,證明楚王已經不尊重我了。

    我該走了,不然楚人将要在市上用鐵箍束住我的脖子。

    ”于是稱病。

    白生、申公來勸穆生不要計較小禮,穆生說:“先王禮遇我們,為的是道;今王忽視我們,是忘掉了道。

    忘道之人,怎麼能和他相處呢?我可不是為了小禮節啊。

    ”遂謝病歸家。

    白生、申公仍留在楚國,後來果然因為勸谏劉戊被罰為舂米的刑徒。

     ②賈郁重來:賈郁,五代官員。

    據《錦繡萬花谷》引《九國志》,賈郁擔任仙遊縣(今福建仙遊)的縣令,将要離任時,部下有一小吏醉酒,賈郁生氣地說:“我再到這裡做官,一定要懲罰你。

    ”小吏嗤笑道:“您想再來,就像想乘鐵船渡海一樣。

    ”賈郁後來果然又到仙遊任職,之前喝醉的那個小吏偷盜庫錢被發覺,賈郁在判詞中寫道:“竊銅镪以潤家,非因鼓鑄;造鐵船而渡海,不假爐錘。

    ”于是杖責小吏,将其判了徒刑。

    按,“鼓鑄”一語,是暗用西漢鄧通的典故。

    據《漢書·佞幸傳》,鄧通為漢文帝寵臣,受賜銅山,并獲得自行鑄錢的權力,當時鄧氏鑄錢遍天下,鄧通因而巨富。

    賈郁譏刺小吏盜錢自肥,故有“非因鼓鑄”之言。

     ③台烏成兆:台,即禦史台,漢代禦史大夫的官署叫禦史台,後來遂以“台”稱谏官的官署。

    兆,預兆。

    據《舊唐書·柳仲郢傳》,唐代柳仲郢擔任谏議大夫之後,每次升官,家中都有烏鴉聚集,落得到處都是,直到五天以後才紛紛散去。

    按,據《漢書·朱博傳》,漢代禦史台官舍中列植柏樹,有數千隻烏鴉巢居其上,晨去暮來,号稱“朝夕烏”,後人遂稱禦史台為“柏台”或“烏台”。

    柳仲郢位居谏官,恰有烏鴉落于其家,故也稱這些烏鴉為“台烏”。

     ④屏雀為媒:屏,屏風。

    雀,孔雀。

    據《舊唐書·後妃傳上》,唐高祖李淵的妻子太穆窦皇後,是北周大臣窦毅與北周襄陽長公主的女兒。

    窦毅對女兒非常愛惜,說:“此女才貌如此,不可妄以許人,當為求賢夫。

    ”于是在屏風上畫了兩隻孔雀,讓來求婚的貴公子每人射兩箭,并暗中決定,有誰射中孔雀的眼睛,就把女兒嫁給誰。

    前後來了幾十人,都沒有射中的。

    等到唐高祖李淵來求婚時,兩箭各中一目,窦毅非常高興,就把女兒許配給了李淵。

    據《舊唐書》的記載,窦氏有見識,且膽略不凡,當隋文帝楊堅篡奪北周政權時,窦氏曾有“恨我不為男,以救舅氏(北周武帝宇文邕)之難”的壯語,故窦毅對她非常看重。

     【譯文】 穆生發現楚王劉戊不給自己特别準備醴酒,知道劉戊已經不尊重自己,就決意辭官回家;賈郁重到仙遊縣任職,見之前對自己不敬的小吏偷盜庫錢,嚴厲處罰了他。

    柳仲郢任谏議大夫後,每次升官,都有烏鴉落滿宅院作為預兆;李淵向窦毅的女兒求婚,射中屏風上孔雀的眼睛,窦毅就将女兒許配給他。

     平仲無術①,安道多才②。

    楊億鶴蛻①,窦武蛇胎②。

     【注釋】 ①平仲無術:平仲,即寇準(961—1023),字平仲。

    無術,缺乏學術。

    據《宋史·寇準傳》,張詠知益州(今四川成都)時,聽說寇準拜相,對部下說:“寇公有奇才,可惜學術上有所不足。

    ”後寇準罷相出知陝州(今河南靈寶),恰逢張詠從益州離任,路經陝州,寇準隆重接待,又送行出郊,詢問:“對我有什麼教導嗎?”張詠答道:“《霍光傳》不可不讀。

    ”寇準回家後取來《漢書》,讀到“光不學亡(無)術”時,笑着說:“這是張公在批評我啊。

    ”按,霍光受漢武帝顧命,輔佐昭帝、宣帝兩代皇帝,當政二十年,對漢朝有大功,但專權過甚,死後妻子被誅滅。

    班固在《漢書·霍光傳贊》中批評道:“光不學亡術,暗于大理,……死财三年,宗族誅夷,哀哉!”所謂“不學亡術,暗于大理”,主要指霍光權過人主,又不知謙退,使皇帝有“芒刺在背”之感。

    寇準被罷相,與他在澶淵之役中立下定策大功,遭到皇帝忌憚有很大關系,故張詠希望寇準吸取霍光的教訓,能夠善保功名。

     ②安道多才:安道,即張方平(1007—1091),宋代大臣。

    據《宋史·張方平傳》,張方平少年時極其聰明,曾因家裡窮困向人借《史記》《漢書》《後漢書》,不到十天就還給了原主,并說:“書中詳情已經了解了。

    ”凡是讀過的書,他都記得很清楚,不用再讀。

    參知政事宋绶、蔡齊都認為張方平是天下奇才。

    宋代設制科,以拔非常之才,張方平先中茂材異等科,授校書郎,知昆山縣,後又中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谏科,遷著作佐郎,通判睦州(今浙江建德)。

    其後召試館職,宋仁宗說:“這不是兩策制科的那個人嗎?還有什麼可考試的。

    ”于是命授直集賢院。

     ③楊億鶴蛻:楊億(974—1020),宋代官員、文學家。

    蛻,變化。

    據《苕溪漁隐叢話·本朝雜記下》引《本朝名臣傳》,楊億的母親懷孕時,夢見一個穿羽衣的人自稱武夷君來投胎。

    孩子生出來,竟然是一隻鶴雛,家裡都非常驚恐,遂把楊億扔到江邊。

    楊億的叔父說:“我聽說不世出的人,出生時一定有特别的征兆。

    ”于是追到江邊,打開包裹看時,鶴雛已經變成嬰兒,但身上仍有一尺多長的紫色細毛,過了一個月才脫落。

    按,胡仔此書又引《三朝正史》說,楊億出生前,其母夢到投胎的是道士“懷玉山人”,生下來時,楊億身上有紫毛,但沒有提到鶴雛化人。

    胡仔評論說:“二書所紀不同。

    予謂《名臣傳》其言怪誕良甚,當以《正史》為是也。

    ” ④窦武蛇胎:窦武(?—168),東漢外戚,官至大将軍。

    據《搜神記》(《後漢書·窦武傳》略同),窦武的母親分娩時,同時生下窦武和一條蛇,家人把蛇送到樹林中。

    後來窦武的母親死時,有一條大蛇從草中出來,一直遊到辦喪事的地方,用頭撞棺木,血淚齊流,身體時俯時仰,環繞盤屈,就像是孝子在哭泣一樣,過了好一陣才走。

    當時的人們都認為這是窦氏将要敗亡的兇兆。

     【譯文】 張詠要寇準讀《漢書·霍光傳》,寇準讀到“光不學無術”,知道張詠是在勸誡自己;張方平讀書從來不讀第二遍,兩中制科,被稱為天下奇才。

    楊億剛出生時,傳說是鶴的幼雛的樣子,後來才變成人形;窦武的母親生他時,傳說還生了一條蛇,等到窦母去世,有大蛇來哭靈,時人以為此乃窦氏的兇兆。

     湘妃泣竹①,麑觸槐②。

    陽雍五璧③,溫峤一台④。

     【注釋】 ①湘妃泣竹:湘妃,指帝舜的兩個妻子娥皇、女英。

    據《博物志》,堯帝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舜受堯禅讓後,二女做了舜的妃子。

    傳說舜病死在蒼梧,娥皇和女英痛哭,淚珠灑在竹子上,染成斑點,後來就出現了一種主幹上斑斑點點的竹子。

    後來娥皇和女英去世,據說成了湘水的女神,被稱為湘夫人,又稱湘妃。

    因有二妃以淚染竹的傳說,後人遂稱這種竹子為湘妃竹。

     ②麑(chúní)觸槐:麑,春秋時晉國人。

    據《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派遣麑刺殺執政的上卿趙盾。

    麑淩晨到趙家窺探,見趙盾穿好了朝服在屋中坐着打盹,随時可以上朝。

    麑見此情景,非常感動,私下歎息道:“如果殺了趙盾這樣能為民做主的人,是不忠的行為;如果違背了國君的命令,則是不守信的行為。

    兩者中有一件,還不如死掉。

    ”由于處于兩難境地,麑最終選擇在槐樹上撞死,以求自我解脫。

     ③陽雍(yōng)五璧:陽雍,即陽伯雍,又作楊伯雍,漢代人。

    據《搜神記》,楊伯雍葬父于無終山,山高八十裡,無水,楊伯雍打來水,無償送給路人喝,如是堅持了三年。

    一天,有一個喝水的人送給他一鬥石子,讓他到高而平曠、有石頭的地方種下,說能産出玉來,又說:“你會有一個好妻子。

    ”當時右北平(漢代郡名。

    治今内蒙古甯城縣)徐家有個賢德的女兒,時人去求親,多不獲允。

    楊伯雍也去向徐氏求親,徐家的人覺得他是瘋子,就開玩笑說:“拿一雙白璧來作為聘禮,就答應你的求婚。

    ”楊伯雍到播種的地方去挖地,獲得白璧五雙作為聘禮。

    徐家見璧大驚,就把女兒嫁給楊伯雍了。

    據說皇帝得知此事後,拜楊伯雍為大夫,于是楊伯雍在種玉的地方四角都立起高一丈的石柱,中間方圓一頃的地面,被稱為“玉田”。

    按,今河北有玉田縣,古人以為即楊伯雍種玉之地。

     ④溫峤一台:台,指鏡台。

    據《世說新語·假谲》,東晉名臣溫峤喪妻後,嫁到劉家的堂姑托他為女兒找婆家,溫峤自己看中了表妹,就對堂姑說:“佳婿難得,大概也就跟我差不多,可以嗎?”堂姑回答道:“喪亂之世,能夠湊合活下去,已經足以令我在晚年感到欣慰了,哪敢指望女婿能跟你相比呢?”過了幾天,溫峤向堂姑報告:“已找到表妹結婚的對象,門第還可以,本身的名望、官職,都不比我差。

    ”于是留下玉鏡台一枚作為聘禮。

    堂姑大喜。

    舉行婚禮時,新郎、新娘互相行禮,新娘伸手撥開面前的紗扇,拍手大笑道:“我就懷疑是你這個老家夥,果然是這樣。

    ”按,據劉孝标《世說新語注》,溫峤一生三次結婚,初娶李氏,中娶王氏,後娶何氏,而無劉氏,此事不可信。

     【譯文】 娥皇、女英為丈夫帝舜的去世而悲痛,淚水灑在竹子上,竹子也被染出斑點;晉靈公讓麑刺殺趙盾,麑見趙盾勤于奉公,不肯殺他,觸槐自殺。

    陽伯雍向徐家女兒求親,徐家索要白璧作為聘禮,陽伯雍就從地中挖出五雙玉璧作為禮物,遂娶徐氏女;溫峤的堂姑托溫峤為女兒找婆家,溫峤有意于表妹,就以玉鏡台一枚為聘,最終與表妹結合。

     十一真 孔門十哲①,殷室三仁②。

    晏能處己③,鴻恥因人④。

     【注釋】 ①孔門十哲:孔門,孔子門下。

    十哲,十個最出色的弟子,據《論語·先進》:“德行:顔淵、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語:宰我、子貢。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學:子遊、子夏。

    ”這是一份孔子門下弟子中最傑出者的名單,共十人,後人謂之“十哲”。

    據《舊唐書·禮儀志四》,開元八年(720),國子司業李元瓘上奏,認為以前允許何休等二十二名儒學家從祀孔子,身為孔子弟子的十哲反而隻能畫像于廟堂,沒有獲得正式的祭祀,理有未洽,唐玄宗遂下诏為十哲塑像,從祀孔子,位列何休等二十二賢之上。

    曾參雖不在十哲之列,但玄宗稱其“大孝,德冠同列”,故也為其塑像,位列十哲之次。

    南宋時,以顔淵、曾參配享孔子,将孔子晚年的弟子颛孫師(子張)升入十哲之列,以足十人之數。

    至清朝,又先後以朱熹、有若升跻十哲,總為“十二哲”。

     ②殷室三仁:殷室,商朝。

    三仁,三位仁人。

    據《論語·微子》,箕子裝瘋,微子出走,比幹進谏被處死,孔子對此的評價是:“殷室有三位仁人啊。

    ”據《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和微子、比幹都是“纣之親戚”,與纣王的具體關系有不同說法,微子是纣王的庶兄。

    纣王昏亂,微子谏而不從,遂欲死谏,又有出亡之意,躊躇不決,與太師、少師商議,太師、少師認為“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

    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遂出走。

    箕子見纣王行為淫佚,谏而不從,不肯出亡,佯狂為奴。

    比幹直言極谏,觸怒纣王,被剖心處死。

    三人雖然所行不同,但都是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故謂之“三仁”。

    按,孔安國認為與微子商議的太師即箕子,少師即比幹,未有确據。

     ③晏(yàn)能處己:晏,即何晏(?—249),三國時曹魏玄學家、官員。

    處己,擺正自己的位置。

    據《世說新語·夙惠》,何晏七歲時,明惠若神。

    他的母親改嫁給曹操,将何晏帶入曹家。

    曹操非常喜愛何晏,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對他,還想真的收養他,何晏聽說後,在地上畫了一個方框,自處其中。

    有人問他這是幹什麼,何晏回答:“這是何氏的房子。

    ”曹操得知後,就讓何晏出外居住了。

    按,據《三國志·魏書·曹爽傳》裴注引《魏略》,何晏、秦朗(秦宜祿之子,其母也改嫁曹操)都随母在曹操家中生活,受曹操寵愛,待遇如曹操的親子一樣。

    秦朗生性謹慎,而何晏無所顧忌,服飾常比拟曹丕,故曹丕惡之,謂之“假子”。

    如《魏略》之說,何晏少年時應未離開曹府居住。

     ④鴻恥因人:鴻,即梁鴻。

    因人,依靠别人。

    據《太平禦覽·人事部·清廉上》引《東觀漢記》,梁鴻少年喪親,常獨居,不與人同食,比舍(鄰居)做完飯,招呼梁鴻趁着鍋熱,趕緊煮飯,梁鴻說:“童子梁鴻,不是向别人借熱的人。

    ”于是熄滅爐竈,重新生火做飯。

    按,據《太平禦覽·飲食部·食上》引《東觀漢記》:“梁鴻少孤,以童幼詣太學受業,治《禮》《詩》《春秋》。

    常獨坐止,不與人同食。

    比舍先炊已,呼鴻及熱釜炊。

    梁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

    ’”則梁鴻“不因人熱”之事發生在太學求學期間,故梁鴻自稱“童子”。

    所謂“比舍”即是所住學舍相鄰的太學同學。

    根據上述史料來看,東漢的太學生日常要自己做飯,鄰舍學生大概因為梁鴻年幼孤貧,所以想為他提供一些生活上的方便,卻被梁鴻拒絕。

    又,據《後漢書·逸民列傳》,梁鴻之父梁讓在王莽時曾官城門校尉,後寓居北地郡而卒,去世時以席裹屍而葬,可見梁鴻的家庭在其父晚年已經敗落。

     【譯文】 孔子門下有十位傑出弟子,唐玄宗下诏為十他們塑像,從祀孔子;殷商末期有三位仁人,都按照自己的本心去做事。

    何晏受曹操寵愛,卻堅守自己何氏之子的身份;梁鴻在太學學習時,不願依靠同學的幫助,甯可自己重新生火做飯。

     文翁教士①,朱邑愛民②。

    太公釣渭③,伊尹耕莘④。

     【注釋】 ①文翁教士:文翁,西漢官員。

    教士,教育士人。

    據《漢書·循吏傳》,文翁在蜀郡做郡守時,派遣聰敏的郡縣小吏十餘人到都城長安去,從博士受經,或學習律令。

    幾年後,蜀郡的學生都學成歸來,文翁任命他們為郡中的大吏,依次察舉,有做到郡守、刺史的。

    文翁又在本郡興辦學校,招收下縣子弟入學,學生免除徭役,成績好的學生可以直接被任命為郡縣的官吏。

    當時蜀地人民以入學為榮,在京師求學的蜀郡學生可以與齊魯之地相比。

    按,據《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貞《索隐》引秦密之言,西漢大辭賦家司馬相如就是被文翁派遣到長安受學的郡吏之一。

     ②朱邑(yì)愛民:朱邑,西漢官員。

    據《漢書·循吏傳》,朱邑是廬江舒縣(今安徽舒城)人,在本縣的桐鄉(今安徽桐城)充任啬夫(漢代管理稅收、聽取訴訟的鄉吏),以清廉公平、為政寬厚得到提拔,累官北海太守,以治行天下第一遷大司農,為漢宣帝時的名臣。

    朱邑臨去世時,對兒子說:“我原本是桐鄉小吏,百姓對我有感情,我死之後,一定要把我葬在桐鄉。

    後世子孫祭祀我,不如桐鄉的百姓祭祀我。

    ”朱邑去世後,兒子把他葬在桐鄉的西牆外,百姓果然為朱邑建冢立祠,歲時祭祀,到班固著《漢書》的東漢時期,依然如此。

     ③太公釣渭:太公,又稱太公望,姓姜,名尚,字子牙。

    因先祖曾封于呂,又稱呂尚,西周早期重臣,齊國的始封國君。

    渭,即渭水。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呂尚年老而不得志,隐居在渭水北岸,以釣魚為生。

    西伯昌(即日後的周文王)将要出獵,命人占蔔打獵的收獲,蔔者說:“這次打獵,獵得的不是龍也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是霸王的輔弼。

    ”西伯昌在打獵中遇到呂尚,與他交談,談得非常投機,說:“先君太公(指西伯昌的祖父古公亶父)說:‘将有聖人到周國來,周因此而興盛。

    ’說的就是您吧。

    太公期待您很久了啊。

    ”于是号之為“太公望”,和他同乘一車回到都城,以之為師。

    周能夠滅商,太公望的謀略在其中起了很大作用。

    按,《詩·大雅·大明》雲:“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師尚父即齊太公,據此詩,他在牧野之戰中英勇奮戰,搏殺敵人如鷹之下擊,則未必是一位老人。

     ④伊尹耕莘(shēn):伊尹,商湯的宰相。

    莘,即有莘氏,古國名。

    據《孟子·萬章》,萬章問孟子:“聽說伊尹以烹饪之道獲得湯的賞識,有這回事嗎?”孟子答道:“不對。

    伊尹在有莘之野耕田謀生,愛好堯舜之道。

    湯派人帶着禮物去聘請他,伊尹回答:‘我要湯的禮物作什麼呢?受其禮物而出仕,怎麼比得上我居住在田野之中,以堯舜之道為樂呢?’湯三次派出使者去聘請伊尹,伊尹才說:‘居住在田野之中,樂堯舜之道,怎麼比得上使君主變成堯舜一樣的君主,百姓變成堯舜的百姓,以及我能夠親眼見到呢?’于是前去勸說商湯,使他起兵讨伐夏桀。

    所以我隻聽說伊尹以堯舜之道獲得湯的賞識,沒聽說以烹饪之道。

    ”按,《史記·殷本紀》說:“伊尹名阿衡。

    阿衡欲奸(‘奸’通‘幹’,幹谒之意)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緻于王道。

    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可知在戰國秦漢時期,關于伊尹與商湯君臣遇合之事,原有兩說并存,孟子蓋從儒家的立場出發,故駁斥萬章之所言。

     【譯文】 文翁在蜀郡做郡守時,派遣小吏到長安受學,又興辦郡學,使蜀地向學之風大興;朱邑自桐鄉啬夫起家,以廉平愛民,累官九卿,死後葬在桐鄉,當地人為之起冢祠祀。

    呂尚年老不得志,隐居在渭水之陽釣魚,遇到周文王,成為文王、武王兩代的重臣;伊尹在有莘之野耕種自給,接受商湯的聘請,勸說商湯攻滅夏桀。

     臯惟團力①,泌僅獻身②。

    喪邦黃皓③,誤國章惇④。

     【注釋】 ①臯(gāo)惟團力:臯,即李臯(733—792),唐代大臣,唐太宗五世孫。

    團力,集中力量,這裡指“團力法”,古代的一種練兵方法。

    據《新唐書·李臯傳》,建中三年(782),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反,皇帝将湖南觀察使李臯遷為江南西道節度使,讓他讨伐李希烈。

    李臯到任後,傳令軍中:“有功未申,有才能謀略沒有表現的,都可以自己提出來。

    ”于是裨将伊慎、李伯潛、劉旻出來應選,李臯就用他們做大将。

    然後造船練兵,湊集了兩萬兵馬。

    李臯從兩萬人中撥出兩千五百人,讓伊慎等人訓練,又撥出五百人,自己用關中軍隊的團力法訓練。

    這五百人的賞罰互相關聯,訓練到後來,能夠張弛如一。

    兵練好後,李臯讓伊慎等人統領所練的兩千五百人,與自己訓練的五百人對戰,伊慎等人不能抵擋,于是李臯就将團力法推廣到全軍的訓練中。

    此後,李臯所部将士在蔡山(今湖北黃梅)、應山(今湖北應山)等地數次打敗李希烈,使其不敢向江淮擴張,李臯也以軍功先後遷為荊南節度使、山南東道節度使。

     ②泌(bì)僅獻身:據《資治通鑒·唐紀》,唐代宗從衡山召回李泌,在宮内的蓬萊殿為他起建一院,讓李泌住在院内,時常與李泌商量用人等要務。

    後來代宗想要用李泌為相,李泌固辭。

    等到過端午節時,王公大臣、後妃、公主都向代宗進獻珍寶衣物,代宗問李泌何以不獻,李泌答道:“我住在禁中,從頭巾到鞋子,所有衣物都是陛下賜給的,所餘僅有一身,有什麼可以獻上的呢?”唐代宗說:“我所求的,也不過就是您這個人罷了。

    ”李泌說:“我這個人不歸陛下所有,又能歸誰所有呢?”代宗說:“先帝想要用您做宰相而不得,如今既然您把自己許給我,就隻歸我所有,不能由您自主了。

    ”李泌問:“陛下想讓我做什麼?”代宗說:“我想讓您食酒肉,有室家,受祿位,為俗人。

    ”李泌哭泣推辭,代宗不許,遂令宦官為李泌安葬父母,為他娶盧氏女為妻,一切費用由國庫支付,又賜給他一所光福坊的住宅,讓李泌在家中住幾天,在宮中住幾天。

    此後,李泌遂正式步入仕途。

     ③喪邦黃皓(hào):喪邦,導緻國家滅亡。

    黃皓,三國時蜀漢宦官,深受蜀漢後主劉禅寵信。

    據《三國志·蜀書·董允傳》,黃皓為人奸佞聰慧,善于逢迎,幸而侍中董允上則匡正劉禅,下則多次斥責黃皓,故黃皓不敢胡作非為。

    董允去世後,陳祗代為侍中,與黃皓表裡相結,黃皓從此開始幹預政事。

    陳祗去世後,黃皓自黃門令遷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大權,終于導緻蜀漢滅亡,蜀人無不追思董允。

    鄧艾滅蜀後,聽說黃皓奸險,派人把他關押起來,想要殺掉他,黃皓以重金賄賂鄧艾的左右親信,由此得以免禍。

     ④誤國章惇(dūn):誤國,贻誤國事。

    章惇(1035—1105),北宋大臣,曾任宰相。

    據《宋史·章惇傳》,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朝臣分為新舊兩黨,互相攻讦。

    章惇是王安石一派,做宰相後不遺餘力打擊舊黨士大夫,甚至請求挖掘舊黨魁首司馬光、呂公著的墳墓,開棺戮屍,進一步加劇了政治鬥争。

    宋徽宗在位時,長期執政的蔡京出身新黨,對時局敗壞有很大責任,故北宋滅亡後,南宋君臣多将北宋滅亡的責任歸因于新黨甚至王安石變法,被新黨排斥的舊黨則得以翻身。

    章惇在宋哲宗親政後長期獨相,盡複新法,屏逐舊黨,故雖晚年遭到蔡京打擊迫害,仍被舊黨斥為誤國奸臣。

    又,《宋史·袁樞傳》有“子厚(章惇字)為相,負國欺君”之語,反映了當時士大夫對章惇的普遍看法。

     【譯文】 李臯以團力法教習所部軍隊,屢次打敗李希烈叛軍;李泌對唐代宗說隻有一身可以獻上,唐代宗遂順勢令李泌為官。

    黃皓受蜀漢後主劉禅寵信,操弄權勢,對蜀漢滅亡負有很大責任;章惇為相時排斥舊黨士大夫,倡行新法,自南宋起,便被視為誤國奸臣。

     鞅更秦法①,普讀魯《論》②。

    呂誅華士③,孔戮聞人④。

     【注釋】 ①鞅更秦法:鞅,即商鞅(?—前338),戰國時衛國人,在秦國主持變法。

    更,變易。

    據《史記·商君列傳》,商鞅少好刑名之學,因在魏國得不到重用,故自魏入秦,借助秦孝公寵臣景監的推薦,得見孝公,以強國之術遊說。

    孝公與商鞅交談,數日不厭,遂以商鞅為左庶長,主持變法。

    商鞅推行了一系列的變法措施,包括推行什伍制度、清定民籍、獎勵耕戰、禁止私鬥等,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民勇于公戰,怯于私鬥,鄉邑大治”。

    後商鞅率秦軍打敗魏軍,一度圍困魏都安邑(今山西運城),秦國國勢大振,遷都鹹陽(今陝西鹹陽),商鞅遂重劃秦國行政區為三十一縣,廢除井田,重定賦稅,打擊舊貴族勢力,使秦國進一步強大。

    其後商鞅雖然被誅死,所定法令始終在秦國推行,卒使秦國吞滅諸侯,建立起我國曆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

     ②普讀魯《論》:普,即趙普(922—992),宋初大臣,曾任宰相。

    魯,春秋時諸侯國,國都在今山東曲阜。

    《論》,即《論語》。

    據《鶴林玉露》,宋太宗登基後,趙普複任宰相,當時有人攻擊趙普,說他文化水平不高,隻讀過《論語》(按,《論語》一書,在我國古代是幼兒開蒙的基礎讀物,故趙普的政敵以此作為話柄),宋太宗以此言詢問趙普,趙普對太宗說:“臣平生所知,确實不出《論語》之外。

    昔日以其半輔佐太祖定天下,如今還想以另一半輔佐陛下緻太平。

    ”按,孔子是春秋時魯國人,《論語》一書的主要内容是孔門弟子記錄和追述的孔子言行,故後人亦稱《論語》為“魯《論》”。

     ③呂誅華士:呂,即齊太公呂尚。

    華士,傳說中西周初年齊地的名士。

    據《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太公呂尚受封于齊,當地有一個名士叫做華士,号稱不敬畏天子,不與諸侯交往。

    太公三次召他來見,華士都不來,于是太公就下令誅殺了華士。

    周公埋怨太公不該誅殺華士這樣有名望的人,太公駁斥道:“如果人人都像華士一樣,不敬畏天子,不和諸侯來往為友,這世上還有君臣之道嗎?”周公無言以對。

     ④孔戮聞人:孔,即孔子。

    聞人,有名望的人。

    這裡指少正卯,春秋時魯國學者。

    據《荀子·宥坐》,少正卯在魯國非常有影響力,孔子做魯相後就殺了他。

    弟子子貢問孔子:“您剛上任就殺國内的名人,恐怕要失去民心吧?”孔子說:“少正卯心性通達卻險惡難測(心達而險),行為詭異又頑固不改(行辟而堅),說話虛僞而且善辯(言僞而辯),專門記憶醜惡的東西偏又顯得博學(記醜而博),贊同錯誤的行為還為之潤色(順非而澤),這樣的錯誤有一條就難免被君子所誅殺,而少正卯竟全占了,可見是小人中的雄者,不可不殺。

    ”按,此事不見于《論語》等早期儒家經典,或為荀子一派為攻擊思孟學派(以子思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編造出的典故。

     【譯文】 商鞅入秦主持變法,使秦國因此而富強;趙普自稱平生所知不出《論語》,然以其半輔佐宋太祖定天下。

    太公呂尚受封于齊,召華士來見,華士不奉命,遂被誅殺;孔子為魯相,魯有“聞人”少正卯,孔子視為“小人之桀雄”,将其殺掉。

     暴勝持斧①,張綱埋輪②。

    孫非識面③,韋豈呈身④。

     【注釋】 ①暴勝持斧:暴勝,即暴勝之,西漢官員。

    持斧,漢代授予使者或将領斧钺,表示給予他們自行誅殺犯罪者的權力。

    據《漢書·隽不疑傳》,漢武帝末年,稅役苛重,郡國百姓處處蜂起,以求逃死。

    武帝以暴勝之為繡衣使者,手持斧钺,督課郡國官吏鎮壓農民起義,且可以軍興之律誅殺不從命者,威震州郡。

    暴勝之素聞隽不疑賢,請與相見,隽不疑對暴勝之說:“做官吏的人,過于剛強就要有災禍,過于柔和就辦不成事。

    威嚴已行,再施之以恩,則能立功揚名,長享富貴。

    ”暴勝之深納之,問以當世所宜,一直與隽不疑談到入夜。

    之後,暴勝之表薦隽不疑于朝,武帝即擢升本來隻是郡吏的隽不疑為青州刺史。

     ②張綱埋輪:張綱(108—143),東漢官員。

    據《後漢書·張綱傳》,漢順帝時,派遣八名官員巡視國内,察訪民情,張綱是其中之一。

    其他官員都出發去指定州郡察視風俗,張綱卻把所乘車的輪子埋在洛陽的都亭,以示“不進”的決心,并說:“豺狼當路,安問狐狸。

    ”于是上疏彈劾大将軍梁冀、河南尹梁不疑兄弟“無君之心十五事”,京師震悚。

    然而此時漢順帝正寵愛梁冀的妹妹梁皇後,梁氏族人姻親布滿朝廷,故順帝雖知張綱說得對,卻沒有聽從他的意見。

     ③孫非識面:孫,即孫抃(biàn),宋代大臣。

    據《石林燕語》,孫抃做禦史中丞時,推薦唐介和吳敦複做禦史。

    有人問孫抃:“你和這二位并不相識,為什麼推薦他們呢?”孫抃說:“從前的人以做‘呈身禦史(自薦求仕的禦史)’為恥,我怎麼能搞‘識面台官(因為認識而被推薦的禦史)’那一套呢?”後來唐、吳二人都以剛直著稱。

    按,宋代台官有監察重臣的職責,故而宰相、執政多有意在禦史台中安插私人,以備政争之需,故有人以孫抃推薦素不相識之人為怪。

     ④韋豈呈身:韋,即韋澳,唐代官員。

    呈身,主動投靠。

    據《舊唐書·韋澳傳》,韋澳登第後,十年不曾選官,其兄韋溫與禦史中丞高元裕有交情,向高元裕請求讓弟弟擔任禦史,又對韋澳說:“高元裕現做禦史台的長官,想和你見一面,你一定能做禦史。

    ”韋澳沉默不答。

    韋溫又說:“高元裕是正人君子,你不可輕視他。

    ”韋澳說:“然而,恐怕沒有‘呈身禦史’的說法啊。

    ”終究也沒有登門拜訪高元裕。

     【譯文】 暴勝之奉漢武帝之命,持斧钺巡行郡國,威名大振,隽不疑勸他以恩濟威,為暴勝之所采納;漢順帝命張綱巡行州郡,察訪民情,張綱埋所乘車輪于洛陽都亭,上疏抨擊權臣梁冀兄弟。

    孫抃推薦素不相識的唐介、吳敦複為禦史,說自己不搞“識面台官”;韋澳登第後,堅持不做“呈身禦史”,不去見與哥哥有交情的禦史中丞高元裕,以求禦史一職。

     令公請稅①,長孺輸缗②。

    白州刺史③,绛縣老人④。

     【注釋】 ①令公請稅:令公,古人對尚書令、中書令的尊稱。

    這裡指裴楷(237—291),西晉官員。

    據《晉書·裴楷傳》,裴楷做中書令時,梁王司馬肜、趙王司馬倫在朝廷内非常有地位,裴楷每年向他們求取封國内的田租百萬錢,用來撫恤窮人。

    有人譏刺裴楷說:“你怎麼找人要錢來供自己做好事啊?”裴楷說:“把有餘的部分拿來補給不足的人,這是符合天道的。

    ” ②長孺(rú)輸缗(mín):長孺,即楊長孺(1157—1236),宋代官員。

    輸,輸送、繳納。

    缗,古代計量單位。

    錢一串為一缗,常例以一千文為缗(但根據不同時代的規定,也有以七百文至九百文為缗的),故也以“缗”代指“錢”。

    據《鶴林玉露·誠齋盛事》,楊萬裡、楊長孺父子視金玉如糞土,楊長孺做廣東經略安撫使,即将離任之前,把所積累的俸祿七千缗都用來替貧民交租,其家反而樸陋如田舍翁,三世無增飾。

     ③白州刺史:白州,唐代州名。

    在今廣西博白。

    刺史,唐代一州最高長官。

    據《雲仙雜記》,唐代文人薛稷曾作文“為紙封九錫,拜楮(chǔ)國公,白州刺史,統領萬字軍界道中郎将”。

    所謂“楮國公”,是因為當時造紙用楮樹皮,“白州”是因紙的白色引起聯想,“萬字軍”則是因為紙是用來寫字的。

    這是唐宋文人所喜好的一種遊戲文章。

    按,《雲仙雜記》所記薛稷給筆、墨、紙、硯加九錫之轶事,分見于四種不同的文獻,極不可信。

     ④绛縣老人:绛縣,縣名。

    在今山西運城,春秋時為晉國國都。

    據《左傳·襄公三十年》,晉悼公的夫人招待在杞地築城的工人,有一位绛縣的老人,無子,也參加了宴會。

    在宴會上有人問他的年齡,他說:“我不知道年紀,隻知道我生那年正月初一是甲子日(六十天一個甲子日),現在我已經過了四百四十五個甲子了。

    ”吏人到朝中詢問,算出老人已經七十三歲。

    正卿趙武把老人請來,向他道歉說:“讓您在泥水裡工作了這麼久,是我的錯。

    ”于是任命老人做官。

    本來趙武想讓他輔佐自己,老人以年老的緣故推辭了,于是讓他做國君身邊主管衣服的官員,又任命他主管绛縣的民政,同時又罷免了主管征發勞役的官員,因為這位官員征發孤寡老人服役。

     【譯文】 裴楷做中書令時,每年向梁王、趙王求取田租來救濟窮人;楊長孺罷廣東安撫使,将俸祿七千缗輸納官庫,以抵貧民的租稅。

    薛稷作遊戲文章,封紙為白州刺史;趙武得知绛縣有古稀老人仍服勞役,就任命老人為官,并罷免了征發勞役的官員。

     景行蓮幕①,謹選花裀②。

    郗超造宅③,季雅買鄰④。

     【注釋】 ①景行蓮幕:景行,即庾杲之(441—491),南齊官員。

    蓮幕,即“蓮花幕”,對幕府的美稱。

    據《南史·庾杲之傳》,南齊初,庾杲之任尚書左丞,衛将軍王儉看重庾杲之,對人說:“昔日袁公(按,指劉宋末期的大臣袁粲)做衛将軍時,曾想要我擔任長史,雖未實現,但意向确實是這樣的。

    如今,也需要如我一樣的人來擔任此職。

    ”于是轉庾杲之為衛将軍長史。

    安陸侯蕭緬給王儉寫信說:“您的幕府要選拔一位長史,确實是很不容易的。

    庾景行在綠水上泛舟,身邊到處都是荷花,多麼美好啊。

    ”當時人把王儉的幕府稱為“蓮花池”(按,《南齊書·庾杲之傳》作“芙蓉池”),所以蕭緬來信這樣稱贊。

     ②謹選花裀(yīn):謹選,即許慎選,唐代官員。

    花裀,花做成的褥墊。

    據《開元天寶遺事》,學士許慎選生性曠達,不拘小節,和親友在花圃中飲宴,從來不張設帷幕、安排座位,而是讓仆人把落花掃到一起鋪成坐墊,并說:“我有花做成的褥墊,還需要其他的坐具嗎?”按,許慎選,明何良俊《語林》等書多作“許謹選”,蓋南宋人避孝宗嫌諱,改“慎”為“謹”,明人纂錄之時未加辨證,仍宋人之舊貫,《龍文鞭影》則再抄自明人之書,沿襲其誤。

     ③郗(chī)超造宅:郗超(336—378),東晉官員。

    據《世說新語·栖逸》,郗超隻要聽說有人想要做隐士,就為他準備百萬錢的資産,還替他造房子,以使他生活無憂。

    戴逵到剡縣(今浙江嵊州)隐居,郗超就為他建了一座精美齊整的住宅,戴逵剛到那裡居住時,寫信對親友說:“最近到剡縣去,看到住處簡直像官員的住宅一樣。

    ” ④季雅買鄰:季雅,即宋季雅,梁朝官員。

    據《南史·呂僧珍傳》,宋季雅自南康太守卸任回京,在重臣呂僧珍家附近買了一座住宅。

    呂僧珍問他花費多少,回答說:“一千一百萬錢。

    ”呂僧珍覺得太貴,宋季雅說:“百萬買宅,千萬買鄰。

    ”後來呂僧珍得了兒子,宋季雅去道賀,送錢一千,都是用黃金鑄成的。

    呂僧珍于是向梁武帝推薦宋季雅,稱其有才,梁武帝遂用宋季雅為壯武将軍、衡州刺史。

    宋季雅赴任時,對親人說:“不能辜負呂公。

    ”在衡州任上果然大有政績。

     【譯文】 王儉的幕府被稱為“蓮花池”,庾杲之出任衛将軍王儉的長史,被贊為“泛渌水,依芙蓉,何其麗也”;許慎選與親友聚飲于花圃,讓童仆将落花掃在一起,當作坐墊。

    郗超為戴逵造宅,極其精整,戴逵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