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題解】 卷二共八個韻部,自“八齊”至“十五删”,為上平聲的後八韻。

     “八齊”韻共二十句,每句一典,共涉及二十個典故。

    “九佳”韻共十句,每句一典,涉及十個典故。

    “十灰”韻共二十八句,每句一典,共含二十八個典故。

    “十一真”韻共四十六句,每句一典,共有四十六個典故。

    “十二文”韻共十八句,每句一典,共十八個典故。

    “十三元”韻共二十八句,每句一典,共涉及二十八個典故。

    “十四寒”韻共五十二句,每句一典,共五十二個典故。

    “十五删”韻共二十句,每句一典,共二十個典故。

     本卷八韻共二百二十二個典故,除取材于“二十四史”,還有《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酉陽雜俎》等。

    内容包羅萬象,除了我們熟悉的聞雞起舞、莊生夢蝶、優孟衣冠等人物掌故,還包含很多曆史文化常識,如麒麟閣功臣、雲台二十八将、孔門十哲、殷室三仁、建安七子、大曆十才子等,其主旨仍承上卷,仍以修德、立身為主,還涉及政治、軍事、文藝等諸多主題。

     八齊 子晉牧豕①,仙翁祝雞②。

    武王歸馬③,裴度還犀④。

     【注釋】 ①子晉牧豕(shǐ):子晉,即商丘子晉,一作“商丘子胥”,漢代人。

    豕,豬。

    據《列仙傳》,商丘子胥是高邑(今河北高邑)人,好牧豬吹竽,活到七十歲不娶妻,也沒有老邁的迹象。

    本縣的人認為他不平凡,就向他求道,他說自己隻吃白術和菖蒲根,飲水,這樣就能不感到饑餓,也不衰老。

    據說前後幾代的人都曾經見過他,加起來總共三百多年。

    貴戚富家聽說了,就仿效商丘子胥吃白術、菖蒲根,隻喝水,但往往不到一年就懈怠下來,不能堅持。

    有人因此認為商丘子胥隐瞞了自己的長生之術。

     ②仙翁祝雞:仙翁,即祝雞翁,漢代人。

    祝,咒,這裡指祝雞翁能通過呼喚名字召喚所養的雞。

    據《列仙傳》,祝雞翁是洛陽人,在屍鄉(今河南偃師)北山下養雞一百多年,雞有千餘隻之多,每隻都有自己的名字。

    這些雞晚上住在樹上,早晨分散到各處,如果祝雞翁想要召喚哪隻雞,隻要喊名字,雞就循聲而來。

    忽然有一天,祝雞翁把雞和所産的雞蛋都賣掉,得錢千萬,把錢留在當地,自己去吳郡挖池養魚。

    再後來,祝雞翁上了吳山,據說經常有幾百隻白鶴和孔雀簇擁在他的旁邊。

     ③武王歸馬:武王,即周武王,西周王朝的第一代君主,他繼承父親周文王的基業,攻克商都朝歌,推翻了商纣王的統治。

    據《史記·周本紀》,周武王滅商後,把馬都縱放到華山之陽(指華山以南的土地,古人稱山南為陽),将牛都牧養到桃林之虛(今河南靈寶以西,古時是一片水草豐茂、方圓三百裡的叢林),表示今後要停止征伐,緻力于民政。

    按,商周時期的戰争形式,是以車戰為主的,故周武王将軍馬散放于華山以南,以示天下太平,兵戈無所用;放牛于桃林,則是因為古代以牛駕車運輸,以放養牛群表示新王朝沒有從民間聚斂财物的意願。

     ④裴度還犀:裴度(765—839),唐代大臣。

    犀,指犀帶,用犀角裝飾的腰帶。

    據《唐摭言》,裴度未中進士前去算命,相士說他相貌與人不同,将來會餓死。

    之後裴度遊香山寺,見一婦人将一件“缇褶”(本指色彩鮮明的衣服,這裡指用衣服包起的包裹)挂在佛像周圍的欄杆上,虔誠祈禱占蔔後就離開了。

    裴度撿到包裹,追趕不及,一直等到晚上,也沒有見到婦人,于是次日一早又到香山寺來。

    當時寺門剛剛打開,婦人就急匆匆地進來,看起來像是大禍臨頭的樣子。

    裴度上前問她,她說:“父親無辜下獄,我借得兩條玉帶、一條犀帶,價值千餘貫錢,想請求要人為父親免禍,不幸遺失在這裡。

    現在父親恐怕難免遭難了。

    ”裴度反複詢問後,确定包裹是婦人的,就将玉帶、犀帶一起還給她。

    婦人大感驚喜,要分一條給裴度以表感謝,裴度不顧而去。

    事後,相士再次見到裴度,說:“你大概是做了什麼積陰德的事情吧,以後必将前途萬裡。

    ”後來裴度果然做到宰相。

     【譯文】 商丘子晉以牧豬為生,存世三百多年,時人以為仙人;祝雞翁在屍鄉養雞,所養的雞都有名字,呼名即至。

    周武王攻滅商纣王後,将軍馬放養在華山之陽,以示不再用武于天下;裴度未中進士時曾拾得犀帶與玉帶,歸還失主,不受酬勞,後來官至宰相,人以為積德之報。

     重耳霸晉①,小白興齊②。

    景公禳彗③,窦俨占奎④。

     【注釋】 ①重耳霸晉:重耳,即晉文公(?—前628),春秋時期晉國國君。

    霸,成為霸主。

    據《史記·晉世家》,重耳是晉獻公之子,獻公晚年,諸子遭受疑忌,或自殺,或出奔。

    重耳率領一班家臣流亡在外,前後到過狄、衛、齊、曹、宋、鄭、楚、秦等國,在外流亡十九年,後因秦穆公的支持,得以返國,從侄子手中奪取君位,是為晉文公。

    晉文公即位後,曾與秦國一起救助被逐出王城的周襄王,又接受宋國的求援,在城濮(今山東鄄城西南)大破楚軍,一戰而稱霸。

     ②小白興齊:小白,即齊桓公(約前725—前643),春秋時期齊國國君。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小白是齊釐公(按,即齊僖公,司馬遷之祖名喜,故避其嫌諱,改僖為釐)之子、齊襄公之弟。

    齊襄公在位時兇淫暴虐,諸弟畏禍出奔,小白逃亡到莒國(今山東莒縣)。

    襄公被弑殺後,正卿高傒暗中向小白通風報信,使小白得以歸國為君,是為齊桓公。

    齊桓公在位期間,任用管仲、鮑叔、隰朋、高傒等賢臣,内修善政,外張國威,尊周、盟魯、救燕、複衛、伐楚,先後會盟諸侯十餘次,中原地區的諸侯多對其俯首聽命,史稱“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因此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③景公禳(ráng)彗:景公,即齊景公(?—前490),春秋時期齊國國君。

    禳,祈禱消除災禍。

    彗,彗星。

    據《史記·齊太公世家》,齊景公三十二年(前516),天空中出現彗星,景公坐在柏寝(台名)之上,歎息道:“堂皇啊!以後誰會占有這裡呢?”大夫晏嬰諷刺道:“您建高台,挖深池,收稅唯恐不多,用刑唯恐不重,連客星都會因您的行為而出現,居然還會怕彗星嗎?”景公問晏嬰:“可以用祈禱的辦法消除災禍嗎?”晏嬰說:“神如果能靠祈禱招來的話,自然也可以靠祈禱趕走。

    國内數以萬計的百姓都因受苦而怨恨,您讓一個人為您祈禱,又怎麼敵得過衆人的祈禱?”按,客星即超新星,實際是巨型恒星進入衰亡期後發生劇烈爆炸、在觀測中急劇變亮的一種天文現象,古人以為是出現了新的星辰,故視為君主、政令等将有劇變的征兆,彗星則被視為兵亂之兆。

    對統治者而言,君主、政令變易比境内有兵亂更為嚴重,故晏嬰借天象抨擊景公的施政,希望他能夠有所改悔。

     ④窦俨占奎(kuí):窦俨(918—960),五代至宋初官員。

    占,占蔔。

    奎,奎宿,我國古代天文學中所稱的星座,其星在西方天文學中分屬仙女座、雙魚座。

    據《東都事略·窦俨傳》(《宋史》本傳略同),窦俨博學多聞,通音律、曆數,盧多遜、楊徽之做谏官時,窦俨對他們說:“丁卯年的時候,金、木、水、火、土五星将在奎宿的區域内相聚,從此天下太平。

    二位拾遺還可以看到,我看不到了。

    ”到下一個丁卯年(宋太祖乾德五年,967),果然五星在奎宿相聚,此時宋先後消滅了荊南、後蜀等多個割據政權,即将統一中原,而窦俨已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去世。

    按,奎宿在我國古代星占之學中視為天之府庫,故窦俨以五星聚奎為吉兆。

    但《史記·天官書》張守節《正義》又說“五星犯奎”主“人主爽德,權臣擅命,不可禁者”,則又為一說矣。

     【譯文】 晉文公重耳在位時,輔助周王,救宋敗楚,确立了晉國的霸業;齊桓公小白在位時,中原諸侯對其俯首聽命,尊周王,攘楚國,成為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

    齊景公在位時,彗星出現,晏嬰譏刺景公,望其薄賦斂,崇儉樸,善待人民;窦俨預言金木水火土五星将在奎宿星區相聚,天下自此将太平,後來果然應驗。

     卓敬馮虎①,西巴釋麑②。

    信陵捕鹞③,祖逖聞雞④。

     【注釋】 ①卓敬馮虎:卓敬(?—1402),明代官員。

    馮,通“憑”,憑借,依靠。

    據《湧幢小品》,卓敬十五歲時,在寶香山(山名。

    在今浙江瑞安)讀書,晚上回家時偶然遇到暴風雨,山洪暴發,卓敬避水時迷失道路,到了山間一處小院,叩門請求暫且安身。

    院中有一自稱“逍遙翁”的老人,原要留卓敬過夜,見他怕父母擔憂,不願留宿,就讓他烤幹衣服後,把家裡的牛借給卓敬騎回家。

    卓敬辭别老人,騎牛出林,牛就飛快地跑起來,一直把卓敬安穩地馱到家門口。

    等到卓敬叫醒家人,點起火把,要把牛牽進門時,牛忽然大吼一聲,化成一隻黑虎跑掉了。

    後來卓敬再去找老人的住處,也找不到了,隻能看到老虎奔跑的足迹。

    大家都說,卓敬遇到的逍遙翁,就是北宋初期的詩人潘阆。

     ②西巴釋麑(ní):西巴,即秦西巴,戰國時人。

    麑,小鹿。

    據《韓非子·說林》,孟孫打獵捉到一隻小鹿,讓家臣秦西巴送回家去烹饪,母鹿一路上跟着秦西巴哀叫,秦西巴很同情母鹿,于是将小鹿放生。

    孟孫回家後,索要小鹿,秦西巴說:“我不忍心,就把它放了。

    ”孟孫大怒,下令把秦西巴趕了出去,但三個月後又把他召回,并任命他做自己兒子的老師。

    孟孫的車夫不理解,就問:“秦西巴不是有罪才被趕出去的嗎?為什麼又召他回來,做您兒子的老師呢?”孟孫答道:“他對小鹿都憐憫,何況對我的兒子呢?” ③信陵捕鹞(yào):信陵,即信陵君(?—前243),名無忌,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

    據《列士傳》,信陵君某次吃飯時,有一隻斑鸠飛到他的桌案下面躲藏,信陵君看到一隻鹞鷹正在屋上守候,于是一直把斑鸠留到鹞鷹飛去才放走,不料斑鸠還是被鹞鷹追上吃掉了。

    信陵君認為斑鸠向自己求救,自己卻沒能保護斑鸠,非常難過,于是命門客捕捉了三百多頭鹞鷹,問它們:“是誰得罪了我?”一頭鹞鷹低頭伏罪,信陵君就殺掉了它,而将其他鹞鷹放走。

    此後,信陵君仁慈的名聲更加顯赫,很多士人都投到他的門下。

     ④祖逖(tì)聞雞:祖逖(266—321),東晉名将。

    據《晉書·祖逖傳》,祖逖年輕時有大志,與好友劉琨一起擔任司州主簿時,半夜聽到雞叫。

    祖逖正和劉琨同宿,就把劉琨踢醒,說:“這不是壞的聲音。

    ”于是起而舞蹈以慶賀。

    東晉立國之初,祖逖受晉元帝司馬睿之命,率兵北渡長江,與石勒相持,一度收複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

    按,古人認為半夜雞叫是要發生戰亂的預兆,而漢晉時人在宴會等社交場合,或表達喜悅情緒的時候,每起而舞蹈,故祖逖聞雞鳴而起舞,是将雞鳴視為天下将亂的征兆,欲乘勢以起。

    所以《晉書·祖逖傳》的“史臣曰”說:“祖逖散谷周貧,聞雞暗舞,思中原之燎火,幸天步之多艱,原其素懷,抑為貪亂者矣。

    ”此事雖不無好事者編造的可能,但也反映了時人對祖逖的看法。

    《舊唐書·韓滉傳》記董晉對宰相劉滋、齊映說:“人心一搖,則有聞雞起舞者矣。

    ”可見在中唐人心目中,“聞雞起舞”仍可與“趁機作亂”同義替換,并非佳典。

    今之通說以為祖逖聞雞鳴,起而舞劍,意在自我砥砺,進而成為“發憤圖強”的同義詞,則或由于南宋人常借“聞雞起舞”抒發恢複之志,典故寓意由此漸趨正面,後世又無舞蹈慶賀之俗,不知何時何人,遂将“起舞”曲解為壯懷激烈之“舞劍”,相沿至今而未改,此或可謂之“善意的曲解”。

     【譯文】 卓敬少年時在山中讀書,夜間回家,借隐士老人家的牛騎行,到家才發現是老虎;秦西巴送主人捕獲的小鹿回家,覺得母鹿可憐,就将小鹿釋放。

    信陵君想要保護的斑鸠被鹞鷹吃掉,遂讓門客搜捕鹞鷹,将吃掉斑鸠的鹞鷹殺死,其餘的釋放;祖逖半夜聽到雞叫,認為是天下大亂之兆,遂起舞以表慶賀。

     趙苞棄母①,吳起殺妻②。

    陳平多轍③,李廣成蹊④。

     【注釋】 ①趙苞(bāo)棄母:趙苞(?—177),東漢官員。

    據《後漢書·獨行列傳》,趙苞擔任遼西太守時,遣人迎接母親、妻子到任所來,恰逢鮮卑人入侵,母親、妻子被鮮卑人劫作人質。

    趙苞率步騎二萬人與鮮卑人對陣,敵人以其母作為要挾。

    趙苞對母親說:“本來想迎接母親到郡中奉養,沒想到反而給您帶來災難。

    我是國家的官員,不能考慮私人感情而敗壞忠節。

    ”母親在對面答道:“人各有命,你不能因為顧忌我的安危而不忠不義。

    從前王陵的母親被項羽扣押,面對漢使伏劍自盡,以堅定兒子一心事漢的志向,你努力吧。

    ”趙苞于是下令進攻鮮卑人,鮮卑人大敗而逃,但是趙苞的母親、妻子都因此遇害。

    戰後,趙苞為母親、妻子辦完喪事,悲痛不已,也嘔血而死。

     ②吳起殺妻:吳起(前440—前381),戰國時軍事家、政治家。

    據《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吳起在魯國做官時,齊國伐魯,魯國想要任用他為大将抗齊,但由于吳起的妻子是齊國人,因此對吳起不能完全信任。

    吳起得知後,殺了自己的妻子,向魯國表示忠誠。

    魯國的國君見他作出這樣的表示,就任用吳起為将,打敗了齊軍。

    然而據《韓非子·外儲說右上》,吳起使其妻織組(一種絲織品),成品不合規格,吳起就休棄了妻子,其妻求她的兄長說情,兄長說:“吳起是為國家立法的人,其法必須能在妻妾身上行使,才能用之于萬民。

    你不要指望再回去了。

    ”據此,則戰國秦漢時期對于吳起夫妻的事情是有不同記載的。

     ③陳平多轍(zhé):陳平(?—前178),西漢開國功臣。

    轍,車輪印。

    據《史記·陳丞相世家》,陳平年輕時家裡很窮,同鄉有個富人張負,在參加葬禮時見到陳平,覺得陳平相貌奇偉,于是跟着陳平回了家。

    陳平家住在城邊的小巷裡,用破席子當做門,但門外有很多老人所乘安車的車轍。

    張負認為陳平雖然家境貧寒,但能與長者交往,證明他有不凡之處,就把自己多次喪偶的孫女嫁給了他,陳平自此富有。

     ④李廣成蹊(xī):李廣(?—前119),西漢名将。

    蹊,小路。

    據《史記·李将軍列傳》,司馬遷說,李廣平時看起來憨厚誠實,像是普通老百姓一樣,也不擅長說話,但當李廣自殺身亡後,天下的士人無論與他素有相知還是從未來往,都為之盡情哀痛。

    這是因為李廣的忠實誠懇已經得到了士大夫的認可,諺語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樹李樹不會說話,但由于結的果子好吃,樹下自然會被踩出一條路來。

    這諺語說的雖然是小事,卻可以用來闡明大道理。

     【譯文】 趙苞為抵抗入侵的鮮卑人,放棄了被敵人劫為人質的母親;吳起為向國君表示忠誠,獲得領兵抗齊的機會,殺死了出身齊國的妻子。

    陳平雖然家貧,門外卻多有長者的車轍,因此受到富人張負的看重;李廣不善言辭,卻受到舉國士大夫的敬仰,司馬遷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來比喻他。

     烈裔刻虎①,溫峤燃犀②。

    梁公馴雀③,茅容割雞④。

     【注釋】 ①烈裔(yì)刻虎:烈裔,傳說中的秦代工匠。

    據《拾遺記》,秦時有一名畫工名叫烈裔,他把玉刻成百獸的樣子,并在胸前刻上刻制的日期,但都不點眼睛。

    據說,如果他給玉獸點上眼睛,動物就會變活跑掉。

    秦始皇聽說後不信,讓烈裔用漆給兩隻玉虎各點上一隻眼睛,以觀其變。

    不想過了十天之後,老虎就不見了。

    次年,西方獻來兩隻獨眼白虎,秦始皇想到之前消失的玉虎,就命人将老虎刺死,檢查其胸前,果然有烈裔所刻的年月在上面。

     ②溫峤燃犀:溫峤(288—329),東晉大臣。

    據《晉書·溫峤傳》,溫峤任江州刺史、都督江州諸軍事時,經過牛渚(地名。

    在今安徽馬鞍山),見江水深不可測,好奇水下是什麼樣子的,就命人點燃犀角,照着向水下望去,果然看到了很多水族怪物。

    晚上,溫峤夢見有人來對他說:“我們和您生活在兩個世界,您為什麼要點起火來照出我們的樣子呢?”溫峤醒來後,心裡很不舒服,不久便得病去世了。

     ③梁公馴雀:梁公,即狄仁傑,他去世後被追封為梁國公,故稱。

    馴,順服。

    據《白孔六帖·孝感》,狄仁傑剛開始居母喪時,有白鵲出現,鵲本是野生鳥類,卻顯得馴服柔順,如同家養,時人認為這是上天被狄仁傑的孝行感動所緻。

    按,“鵲”“雀”二字,音同字異,或因此而誤傳為“雀”。

    又,張九齡居母喪時,有白鸠、白雀在其母親墓旁樹上做巢,也可能本書作者将此兩事混而為一了。

     ④茅容割雞:茅容,東漢人。

    割,宰殺。

    據《後漢書·郭太(泰)傳》,郭泰在茅容家借宿,茅容早起殺雞。

    郭泰當時已有盛名,以為茅容殺雞是為了招待自己,不料茅容烹煮雞肉給母親吃,自己則和郭泰一起吃粗陋的飲食。

    郭泰認為茅容對母親至為孝順,道德高尚,就勸他讀書求學。

     【譯文】 烈裔用玉刻成老虎,再給虎畫上眼睛,玉虎就變成了真虎;溫峤路過牛渚,點燃犀角以映照水下,看到許多奇形怪狀的水族。

    狄仁傑居母喪時,有白鵲出現,且表現得非常溫順,時人以為受狄仁傑孝行所感;茅容殺雞給母親吃肉,自己與客人郭泰同食粗粝的飯食,被郭泰認為是孝子。

     九佳 禹鈞五桂①,王祐三槐②。

    同心向秀③,肖貌伯偕④。

     【注釋】 ①禹鈞五桂:禹鈞,即窦禹鈞,五代時人。

    據《類說·窦氏五龍》,五代時,窦禹鈞的五個兒子窦儀、窦俨、窦侃、窦偁、窦僖自後晉至後周相繼登第,号稱“窦氏五龍”。

    時任宰相的馮道寫了一首詩,贈給窦禹鈞,詩中寫道:“燕山窦十郎,教子有義方。

    靈椿一株老,丹桂五枝芳。

    ”按,窦禹鈞是涿州範陽(今河北涿州)人,出身燕薊之地,故馮道稱之為“燕山窦十郎”,“十郎”是窦禹鈞在家族中的排行。

     ②王祐三槐:王祐(923—986),北宋初官員。

    據《石林燕語》,宋太祖時,有人告天雄軍(今河北大名)節度使符彥卿謀叛,宋太祖将符彥卿徙為鳳翔節度使,調王祐繼知天雄軍,命他調查符彥卿,并說:“如果能查實謀叛之事,就将趙普所居之位(指宰相)給你。

    ”王祐到任後,察知符彥卿實無反情,将此事按下不問。

    太祖召問,王祐又力保符彥卿不反。

    太祖大為不悅,遂将王祐徙知襄州(今湖北襄陽),拜相之約也作罷。

    後來,王祐在自己府中種了三棵槐樹,說:“我雖然不能做趙普,子孫卻必有位至三公的。

    ”到宋真宗時,王祐之子王旦果然為相十二年,官至太保。

    按,《周禮·秋官·朝士》:“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

    ……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衆庶在其後。

    ”故後世以“三槐”代指三公。

     ③同心向秀:同心,志同道合。

    向秀(約227—272),西晉文人、玄學家。

    據《晉書·向秀》,向秀與山濤、嵇康、呂安友善,曾和嵇康一起打鐵,嵇康執錘,向秀做他的助手,旁若無人,又與呂安一起灌園種菜于故鄉山陽(今河南焦作)。

    後來嵇康、呂安被害,向秀重過山陽,寫下《思舊賦》懷念故友,稱:“昔李斯之受罪兮,歎黃犬而長吟。

    悼嵇生之永辭兮,顧日影而彈琴。

    托運遇于領會兮,寄餘命于寸陰。

    聽鳴笛之慷慨兮,妙聲絕而複尋。

    ” ④肖貌伯偕(xié):肖貌,相貌相似。

    伯偕,即張伯偕,漢代人。

    據《太平禦覽·人事部·相似》引《風俗通》,張伯偕與弟弟張仲偕形貌相似,仲偕的妻子在竈下做飯,到井上取水,看見伯偕,以為是自己丈夫,就問他:“我今天化的妝好看嗎?”伯偕說:“我是伯偕。

    ”仲偕的妻子非常難為情。

    到晚間,伯偕去廁所,仲偕的妻子從背後拍他,說:“今天白天出了大錯,把伯偕當成你了。

    ”伯偕無奈地答道:“我還是伯偕呀。

    ” 【譯文】 窦禹鈞的五個兒子相繼中進士,被馮道稱贊為“丹桂五枝芳”;王祐不肯誣陷符彥卿以求相位,在府中栽植三棵槐樹以表志趣,而其子王旦終至宰相。

    向秀與嵇康、呂安志同道合,後嵇、呂被害,向秀寫了《思舊賦》來懷念故友;張伯偕兄弟面貌極其相似,以緻張伯偕被弟媳一天之中錯認兩次。

     袁闳土室①,羊侃水齋②。

    敬之說好③,郭讷言佳④。

     【注釋】 ①袁闳(hóng)土室:袁闳,東漢名士。

    據《後漢書·袁闳傳》,漢桓帝延熹(158—167)末年,士大夫與宦官間的政治鬥争逐漸激烈,而汝南袁氏又是當世第一流的高門。

    袁闳認識到時勢的險惡,感覺到禍亂将至,想要披發入山,過隐居的生活,但又考慮到老母在世,不能遠走高飛,于是就在院子裡修建一座土屋,将自己關在裡面,不設門戶,食物都從窗戶遞進去。

    他每天早起在屋中向東方跪拜,替代對母親的省問,當母親思念袁闳時,就到土屋來看他,母親離開,就把屋子又堵上,不與兄弟、妻子見面。

    這樣的生活袁闳一直過了十八年,最終病死在土屋中。

     ②羊侃水齋:羊侃(496—549),南朝梁名将。

    齋,屋舍,通常指書房、學舍。

    據《梁書·羊侃傳》,羊侃被任命為衡州(今湖南衡陽)刺史,去赴任時,把兩條船并在一起,在其上建起通梁的三間房屋,稱為水齋。

    羊侃用錦繡珠玉裝飾房子内部,盛設帷屏,陳列女樂,在水上蕩舟設宴,場面奢華,圍觀的人擠滿了江岸。

     ③敬之說好:敬之,即楊敬之,唐代詩人。

    據《唐詩紀事》,項斯不出名的時候,去拜谒楊敬之。

    楊敬之讀了他的詩後,對他很欣賞,贈給他一首詩:“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标格過于詩。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

    ”并為項斯揄揚聲望,使之名滿長安,遂中唐武宗會昌四年(844)進士,後人因而把“說項”作為替人說好話的代名詞。

    按,楊敬之是唐憲宗元和二年(807)進士,累官國子祭酒,是有聲望的儒林前輩,項斯作為後學,又科場失意,故投卷于楊敬之,希望得到他的賞識。

     ④郭讷(nè)言佳:郭讷,西晉官員。

    據《太平禦覽·樂部·歌》引《晉紀》,郭讷到京城時,聽到歌女唱歌,誇獎唱得好。

    石崇問他知不知道歌女唱的是什麼曲子,郭讷回答說,自己并不知道曲名。

    石崇便笑道:“你既然不知道曲名,怎麼就能說她唱得好呢?”郭讷答道:“就像看見西施,難道需要知道她的姓名再說她美嗎?”石崇無言以對。

     【譯文】 袁闳有隐居之志,但限于老母在堂,就在庭院中建起土室,自我隔離于人世;羊侃去衡州赴任,在船上建起三間房屋,在其中安置女樂,蕩舟宴飲。

    楊敬之獎掖後進項斯,有“幾度見詩詩總好,及觀标格過于詩”的句子;郭讷聽到歌女唱歌,雖不知唱的是什麼曲子,但感覺音律優美,就直接出言稱贊。

     陳瓘責己①,阮籍詠懷②。

     【注釋】 ①陳瓘(guàn)責己:陳瓘(1057—1124),北宋官員。

    據《陳瓘集·責沈文》,陳瓘任禮部貢院檢點官時,與範祖禹同住一舍。

    兩人聊天時,範祖禹說:“能像顔回一樣不遷怒他人、不犯第二次錯誤,隻有伯淳(程頤字)能做到。

    ”陳瓘問誰是伯淳,範祖禹默然很久,說:“你不知道程伯淳嗎?”陳瓘道歉說:“我生長在東南之地,确實不知道程伯淳。

    ”從此以寡陋自愧。

    後來陳瓘的侄孫陳漸從程頤弟子楊時求學,陳瓘貶居台州時,為陳漸送行,就寫了一篇《責沈文》,自比為不知孔子之賢的楚國貴族沈諸梁,勉勵陳漸既然已經“能謀其始(有了好的起點)”,就要追求做到“笃之使有成”。

     ②阮籍詠懷:詠懷,把自己的感想詠唱成篇。

    據《晉書·阮籍傳》,阮籍(210—263)曾以《詠懷》為題寫了八十二首五言詩,被同時代的人所看重。

    按,《詠懷》詩表達的是阮籍在魏末晉初時期對黑暗現實的感慨。

    曹魏後期,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父子兄弟先後以權臣執國政,對于有名望又與自己不同心的人,大加排擠殺戮,如阮籍的好友嵇康就以“非湯武而薄周孔”的罪名遭到司馬昭殺害。

    從本心來說,阮籍與司馬氏并非同心,但又懾于其權勢,不敢公然非議,故其《詠懷》詩雖是對其痛苦與憤懑心情的傾訴,卻以文字深遠晦澀著稱,這是阮籍不得已之處。

     【譯文】 陳瓘作《責沈文》,以自責不識賢者的形式,鼓勵侄孫努力上進;阮籍面對黑暗恐怖的政治,無力反抗又不欲同流,遂将自己的情懷寫成詩篇,是為《詠懷》八十二首。

     十灰 初平起石①,左慈擲杯②。

    名高麟閣③,功顯雲台④。

     【注釋】 ①初平起石:初平,即皇初平(一作黃初平),傳說中的仙人。

    據《神仙傳》,皇初平十五歲時,家裡讓他去放羊,有道士召他到金華山石洞中學道,皇初平遂棄家往學,曆時四十餘年。

    其兄長皇初起四處尋訪,不得蹤迹,後在市中請一道士蔔算,道士說:“金華山中有牧羊人皇初平,一定是你弟弟。

    ”就帶皇初起去尋訪,遂得相見。

    見面後,皇初起問初平放的羊在何處,初平說羊就在山的東面,初起去看,隻看到滿地白石。

    初平随後來到,呵斥一聲,白石頭都變成羊站起來,總共有數萬頭。

    後來皇初起也随弟弟修道,服食松脂、茯苓等,十五年而得道。

     ②左慈擲杯:左慈,東漢末年術士。

    據《神仙傳》,在曹操舉辦的宴席上,左慈請求與曹操分杯飲酒。

    曹操以為是讓自己先飲,再把餘酒給左慈喝,不料左慈用簪子在酒杯上劃了一道,酒從中間分開,劃成了兩半。

    左慈自己喝了一半,将另一半給曹操喝,曹操不高興,沒有立刻飲下,左慈就請求自己喝掉。

    喝完酒後,左慈把酒杯扔向房梁,杯子懸在房梁上,像鳥在飛翔一樣,似要落下,卻又不落。

    客人都擡頭看杯子,左慈忽然就消失了,曹操派人去找,發現他已回到住處。

     ③名高麟閣:麟閣,即麒麟閣,西漢宮中的一處樓閣。

    漢武帝時建于未央宮中,因漢武帝元狩年間打獵獲得麒麟而命名。

    據《漢書·蘇武傳》,漢宣帝晚年,命人為他執政時期在功、德兩方面最突出的大臣畫像,懸挂在麒麟閣中,以大司馬霍光為首,以下依官爵排序,共十一人。

    麒麟閣畫像都是漢宣帝所看重的中興輔佐之臣,比之于周宣王中興時的方叔、仲山甫。

    蘇武因在漢武帝時出使匈奴,被拘留十九年,堅決保持氣節,不肯投降敵國,其氣節為宣帝所尊重,列名于麒麟閣功臣的最後一位。

    黃霸、于定國、尹翁歸、夏侯勝等大臣,在宣帝時也頗有聲譽,且得善終,但不得圖形麒麟閣,由此可見宣帝對麒麟閣功臣的看重。

     ④功顯雲台:雲台,東漢皇宮中的一處高台。

    據《後漢書·朱景王杜馬劉傅堅馬傳論》,漢明帝永平中,追念中興功臣(即跟随其父漢光武帝劉秀打天下的功臣),将名将二十八人的像畫在南宮雲台上,以太傅鄧禹為首,即所謂“雲台二十八将”;之外又附有東漢初期四位重臣王常、李通、窦融、卓茂的畫像,總計三十二人。

    《後漢書》作者範晔說:“中興二十八将,前世以為上應二十八宿。

    ”範晔生活在劉宋之初,他說的“前世”應指漢晉時期,可見我國古代早有将雲台二十八将神化的傳說。

     【譯文】 皇初平學仙得道,對着石頭喊了一聲,石頭就變成羊站起來;左慈與曹操飲酒,喝完酒後将酒杯擲向房梁,酒杯像鳥一樣懸空。

    漢宣帝把功臣十一人的畫像挂在麒麟閣,以紀念中興輔佐之臣;漢明帝在雲台為中興功臣二十八人畫像,後世稱為“雲台二十八将”。

     朱熹正學①,蘇轼奇才②。

    淵明賞菊③,和靖觀梅④。

     【注釋】 ①朱熹正學:朱熹(1130—1200),南宋學者。

    正學,指學術的正統傳承,這裡指在宋元以後長期被視為儒家正統的理學。

    據《宋史·朱熹傳》,朱熹自同安主簿任上歸家,從延平李侗學習,李侗是羅從彥的弟子,思想上屬于二程理學一派,當時已經年老。

    朱熹不遠數百裡,步行前往,向他問學,後來遂成為當代大儒,其學說影響了自南宋以後的數百年。

    其弟子黃榦評價老師道:“‘道’的正統,是必須有合适人選才能傳下去的,從周代以來,能擔負傳道責任的不過數人,而能彰明正道的,不過一二人罷了。

    孔子之後,由曾子、子思接續傳承已經很微弱的正道,至孟子而始著;孟子之後,由周敦頤、二程、張載繼傳幾乎斷絕的正道,至朱熹而始著。

    ”時人以為知言。

    又據《宋史·真德秀傳》,韓侂胄排斥朱熹,将他的學派打成“僞學”,禁止他的著作。

    真德秀作為後生晚輩,慨然以斯文自任,講習服行朱熹之學,黨禁既開,朱學得以重新昌盛,史稱“正學遂明于天下後世,多其(真德秀)力也”,可見南宋晚期以後,已稱朱學為“正學”。

     ②蘇轼奇才:蘇轼(1037—1101),北宋官員,文學家。

    據《宋史·蘇轼傳》,宋哲宗在位時,蘇轼任翰林學士,一日晚間在宮内值班,被召到側殿,面見太皇太後高氏和哲宗。

    太皇太後問蘇轼:“你前年做什麼官?”蘇轼回答:“臣為常州團練副使。

    ”太皇太後又問:“現在你是什麼官職?”蘇轼答道:“現為翰林學士。

    ”再問:“怎麼提拔得這樣快呢?”蘇轼答:“這是因為遇上了太皇太後和皇帝陛下。

    ”太皇太後說:“不是這樣。

    ”“那難道是有大臣推薦我?”“也不是。

    ”蘇轼大驚道:“臣雖行為不善,不敢以他途(指勾結内侍等非正當途徑)進身。

    ”太皇太後解釋道:“這是先帝(指宋神宗)的意願。

    先帝每次看到你的文章,總是誇獎‘奇才,奇才’,但沒來得及用你就去世了。

    ”蘇轼聞言,感動流淚,太皇太後和哲宗也都傷感得哭起來。

    之後命蘇轼坐下,賜茶,又撤去禦前的金蓮燭送蘇轼回翰林學士院。

     ③淵明賞菊:淵明,即陶潛(?—427),東晉末年詩人。

    據《續晉陽秋》,陶潛自彭澤令任上辭職之後,回到家鄉過着隐居田園的生活。

    有一年重陽節,陶潛家中無酒,就獨自坐在宅旁的菊花叢旁邊,摘了一把菊花,自己欣賞。

    這時,江州刺史王弘差白衣(晉時庶民穿白衣,給官府服役的小吏沒有官身,等同庶民,故當時以“白衣”代指給官府當差的小吏)給陶潛送來美酒,于是陶潛就當場痛飲,直到喝醉了才回家。

    按,陶潛家在尋陽郡柴桑縣(今江西九江),尋陽在東晉南朝時期是江州刺史的治所。

    王弘做江州刺史時,對陶潛頗為敬重,故于重陽節時遣小吏送酒給陶潛。

     ④和靖(jìng)觀梅:和靖(967—1028),即林逋(bū),北宋隐士。

    去世後,宋仁宗賜谥“和靖先生”,後世稱為“林和靖”。

    據《西湖遊覽志》,林逋隐居孤山,終生不娶,也不就征辟,建“巢居閣”以居,繞閣栽種梅花,吟詠自适,徜徉湖山,有時通宵不返。

    有客人來訪,童子則放鶴招之。

    又,林逋有《山園小梅》詩,其一雲:“衆芳搖落獨暄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闆共金尊。

    ”歐陽修《歸田錄》引能詩者之語評之,雲:“前世詠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由于有上述兩項轶事,後人遂稱林逋以梅為妻,以鶴為子,即所謂“梅妻鶴子”。

     【譯文】 朱熹為南宋大儒,傳承了自程颢、程頤兄弟以來的理學,經過他的發揚,理學在南宋晚期以後長期被視為“正學”;宋神宗賞識蘇轼,每次看到他的文章,常常稱贊“奇才”。

    陶潛遇重陽節無酒可飲,就坐在宅邊的菊花叢裡,摘花賞玩;林逋在孤山住處遍栽梅花,時時賞玩,并有“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詩,時稱“梅妻鶴子”。

     雞黍張範①,膠漆陳雷②。

    耿弇北道③,僧孺西台④。

     【注釋】 ①雞黍(shǔ)張範:雞黍,雞和黃米,指尋常人家的飯菜。

    張範,即張劭(shào)和範式,東漢初人。

    據《後漢書·獨行列傳》,張劭與範式曾同在太學學習,後各自回鄉,分手時,範式向張劭提出兩年之後要去拜訪張劭家,于是兩人約定了見面時間。

    等到約定時間臨近,張劭就請母親殺雞煮黍,準備接待範式,母親說:“分離兩年,又相隔千裡,怎麼就能确定他一定來呢?”張劭說:“範式是有信義的人,必定不會失約。

    ”于是張母聽從兒子的意見,準備了酒食,範式果然按期來到,升堂拜母,歡飲而别。

    後張劭病逝,範式夢到張劭來,說自己何時去世、何時下葬,希望範式來見最後一面,範式于是千裡奔赴,正好趕上張劭下葬,遂為之出殡,并留在他的墓旁,為修墳樹,事畢乃去。

     ②膠漆陳雷:膠漆,膠和漆都有黏性,故用以形容堅固的友情。

    陳雷,即陳重和雷義,東漢時人。

    據《後漢書·獨行列傳》,陳重與雷義結交為友,共學《魯詩》《顔氏春秋》。

    豫章太守張雲舉陳重為孝廉,陳重請求讓給雷義,前後上書太守十餘次,太守都不聽從。

    次年,雷義也被舉為孝廉,與陳重同為郎官,後又同拜尚書郎。

    後來雷義代人受過被免職,陳重也托病去職。

    回到家鄉後,雷義被舉為茂才,又向刺史提出讓給陳重,刺史不答應,于是雷義假裝發瘋,披發狂走,不應舉命。

    當時人說:“膠漆自謂堅,不如陳與雷。

    ”後來三府(太尉府、司徒府、司空府)同時征辟兩人。

     ③耿弇(yǎn)北道:耿弇(3—58),東漢開國功臣。

    北道,通往北方的道路。

    據《後漢書·耿弇傳》,王莽滅亡後,王郎自稱漢成帝之子,割據邯鄲,在河北勢力很大。

    耿弇不肯依附王郎,到盧奴(今河北定州)投奔劉秀,又随劉秀到薊城。

    這時王郎前來進攻,劉秀與部下商議應對之策,耿弇主張北上,發動漁陽、上谷兩郡精兵反攻王郎。

    劉秀的部下們都說:“死都應該頭朝南,怎麼能向北去自投羅網?”劉秀卻指着耿弇說:“這是我的北道主人(在北方的接待者)。

    ”後劉秀戰事不利,被迫南逃,耿弇北到昌平(今北京昌平),說服父親上谷太守耿況,約漁陽太守彭寵一同發兵,為劉秀大敗王郎,平定河北。

     ④僧孺西台:僧孺,即牛僧孺(779—848),中晚唐大臣,官至宰相。

    西台,指唐代設置在長安的禦史台。

    據《劇談錄·禦史灘》,唐代伊阙縣(今河南伊川)有一條小溪,每有本縣官員調任禦史,溪中就會露出淺灘。

    牛僧孺擔任伊阙縣尉時,同官員在溪邊宴飲,恰遇淺灘出現,有一個老吏說:“這次調任的人隻是到洛陽任職,如果是去長安,應該有一對落在灘上。

    ”牛僧孺覺得理當是自己調任,就舉杯說:“既能有灘,何必吝惜一對?”宴席未終,果然有一對出現。

    不久,牛僧孺調任監察禦史,到長安去做官了。

    按,唐代以長安為京師,又稱西京,以洛陽為東都,在長安、洛陽各置禦史台。

    洛陽的禦史台稱東都留台,長安在洛陽之西,其禦史台稱為西台。

    兩台均有禦史員額,故同樣調任禦史,也有在長安或洛陽任職兩種可能。

     【譯文】 張劭、範式交情深厚,離别之前,範式約定兩年後去張劭家拜訪,張劭請母親提前殺雞煮黍,預備招待,範式果然如期到來;陳重、雷義結為摯友,在仕途上同進同退,又互相推讓機會,時人将他們的交情比作膠漆。

    耿弇為漢光武帝劉秀出謀劃策,勸他北上發漁陽、上谷兩郡兵馬攻打王郎,被劉秀稱為“北道主人”;牛僧孺在伊阙縣做縣尉時,縣裡溪水出現淺灘,時以為本縣官員将遷任禦史之兆,牛僧孺希望能到長安的西台任職,不久後果然如願以償。

     建封受贶①,孝基還财②。

    準題華嶽③,綽賦天台④。

     【注釋】 ①建封受贶(kuàng):建封,即張建封(735—800),唐代大臣。

    贶,賜贈之物。

    據《幽閑鼓吹》,裴寬從郡守職位上離任,西歸長安,在汴水中行船時,見張建封坐在河邊樹下,穿着一身破舊衣服。

    裴寬與他攀談,感到張建封不是一般人,說:“以你的才識,終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