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題解】 《龍文鞭影》的分卷方式,與類書的主流不同。

    大多數類書都以事類為目,如《太平禦覽》,就是按天、地、人、事、物排序,依次是天部、時序部、地部、皇王部、偏霸部、皇親部、州郡部……《龍文鞭影》則是以音韻分類,将同韻的句子歸入一部,而不考慮事類方面的關系。

    具體來說,該書是按照《平水韻》上平聲十五韻、下平聲十五韻分部,共三十部。

    每部之中,皆按兩句一韻的方式押相應的平聲韻,不涉及上、去、入三部字。

    卷一共七個韻部,自“一東”至“七虞”,為上平聲的前七韻。

     “一東”韻共五十六句,本韻除去開宗明義的四句,涉及典故的有五十二句,其中“王戎簡要,裴楷清通”兩句實為一個典故,“韋文朱武,陽孝尊忠”兩句各含兩個人物典故,共五十三個典故。

    “二冬”韻共二十二句,每句一典,共二十二個典故。

    “三江”韻共二十四句,每句一典,則共有二十四個典故。

    “四支”韻共九十六句,除“召父杜母”一句可看作兩個典故外,每句一典,共含九十七個典故。

    “五微”韻共十六句,每句一典,共十六個典故。

    “六魚”韻共三十二句,每句一典,共涉及三十二個典故。

    “七虞”韻共五十四句,每句一典,共五十四個典故。

     本卷七韻共二百九十八個典故,多取材于“二十四史”,以及《孟子》《列子》《搜神記》《世說新語》《西京雜記》《樂府詩集》等。

    其中不乏我們耳熟能詳的典故,如程門立雪、毛遂自薦、樂羊子妻、兩小兒辯日、劉邦斬白蛇、楊震四知等。

    除人物轶事外,也寫到了一些名物,如受降城、克敵弩。

    多為修身、治國、愛國、忠君等主題,故内容繁而不複,龐而不雜。

     一東 粗成四字①,誨爾童蒙②。

    經書暇日③,子史須通④。

     【注釋】 ①粗成四字:粗,粗略、淺易、簡單。

     ②誨爾童蒙:童蒙,兒童、小孩子。

    《周易·蒙卦》雲:“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後世遂以知識未開的兒童為童蒙,以就學識字為開蒙。

     ③經書暇日:經書,古人稱儒家的經典為“經”,儒家本有“六經”:《詩》《書》《禮》《樂》《易》《春秋》,後《樂經》失傳,漢武帝時确定了“五經”之名。

    唐朝時,《春秋》分為“三傳”:即《春秋左傳》《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禮》分為“三禮”,即《周禮》《儀禮》《禮記》。

    後來又陸續增加了《孝經》《論語》《孟子》《爾雅》四部,到南宋為止,最終定為“十三經”。

    “十三經”中的《論語》《孟子》加上出自《禮記》的《大學》《中庸》兩篇,又合稱為“四書”,是南宋以來讀書人的必讀書。

    暇日,有空之日。

     ④子史須通:子史,子部書與史部書的合稱。

    我國古代将典籍大緻分為經、史、子、集四部:經部收錄“十三經”及相關的文獻注疏,史部收錄曆史著作,子部除收錄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外,還涉及天文算法、農田水利、醫蔔星相、釋道二教等學術領域,集部則收錄曆代詩集文集、文學評論著作以及詞曲等文學作品。

     【譯文】 把典故寫成淺易的四字句,用來教導你們這些兒童。

    在讀“經部圖書”之餘,也應該抽出時間閱讀子部、史部的書籍,以求通曉。

     重華大孝①,武穆精忠②。

    堯眉八彩③,舜目重瞳④。

     【注釋】 ①重華大孝:重華,即舜。

    有虞氏,姚姓,一說妫姓,史稱“虞舜”。

    重華是他的名字。

    舜是傳說中的上古聖王。

    據《孟子》,舜年輕時,父母和弟弟象多次試圖置他于死地,但舜對父母依然孝敬,對弟弟依然友愛,身居高位後也仍然這樣。

    因此,古人把舜當做大孝的典範。

    按,《史記·五帝本紀》裡的記載更詳盡。

     ②武穆精忠:武穆,即嶽飛(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死後追谥武穆。

    南宋抗金名将、民族英雄。

    據《宋史·嶽飛傳》,嶽飛年輕時,母親曾在他背上刺下“精忠報國(一說為“盡忠報國”)”四字,勉勵他為國盡忠。

    嶽飛不忘母親的教導,始終以北伐為志,在抗金戰争中立下赫赫戰功,最終因不附和議,為秦桧害死,被後人視為精忠報國的典型人物。

     ③堯眉八彩:堯,号陶唐氏,史稱“唐堯”,伊祁姓,名放勳。

    傳說中的上古聖王,将天下禅讓給舜。

    據《春秋緯》,“堯眉八彩,是謂通明”。

    古人将此視為帝王所特有的異相。

     ④舜目重瞳:重瞳,據《屍子》,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

    這本是一種生理上的異常現象,因為少見,也被視為帝王之征。

     【譯文】 舜對父母極其孝順,嶽飛對國家最為忠誠。

    堯的眉毛有八種顔色,舜的眼睛有兩個瞳孔。

     商王禱雨①,漢祖歌風②。

    秀巡河北③,策據江東④。

     【注釋】 ①商王禱雨:商王,商朝的帝王,此處指商湯。

    湯,子姓,名履,又名成湯、武湯、天乙、大乙,“湯”是後人對他的尊稱。

    湯是夏朝末年商國的君主,擊敗夏朝的末代君主桀,建立了商朝。

    據《呂氏春秋·季秋紀·順民》(《春秋左傳正義·襄公十年》引《尚書大傳》,情節略同),湯攻滅夏桀之後,曾連續大旱五年(按,《尚書大傳》作“七年”),湯就以自己為祭品,在桑林舉行祈禱,說:“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

    萬夫有罪,在餘一人。

    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

    ”于是“翦其發,其手”,把自己作為祭牲,向上帝祈福,百姓都心悅誠服。

    祈禱結束後,适逢天降大雨,解除了旱情。

    古人認為,這是因為商湯能通曉鬼神之變化與人事轉移之道,并因勢利導的緣故。

    按,《墨子·兼愛下》《屍子》等先秦典籍中都記載了湯因大旱,以己為犧牲,向上天祈禱的故事,《呂氏春秋》《尚書大傳》的記載,大概就是在《墨子》《屍子》所載故事的基礎上增益而來的。

     ②漢祖歌風:漢祖,即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字季,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西漢開國皇帝。

    據《史記·高祖本紀》,劉邦平定淮南王英布的反叛後,以皇帝的身份回到故鄉,與父老飲酒聚會。

    酒酣之際,劉邦想到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等都先後因“謀反”嫌疑被誅滅,乃擊築唱道:“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内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首歌被後人稱為《大風歌》。

     ③秀巡河北:秀,即漢光武帝劉秀(前5—57),字文叔,南陽蔡陽(今湖北棗陽)人,漢高祖劉邦九世孫,東漢開國皇帝。

    河北,古時指黃河以北的地區,非今河北省。

    下文同。

    據《後漢書·光武帝紀》,劉秀參加西漢末年反對王莽政權的義軍,在更始帝劉玄的政權中官至大司馬,封蕭王。

    後來,劉秀奉更始帝的命令巡行河北,獲得當地官員和豪強的支持,并以河北為基業,逐步統一全國,建立了東漢王朝。

     ④策據江東:策,即孫策(175—200),字伯符,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年軍閥,建安三年(198),朝廷任命為讨逆将軍,封吳侯。

    後遇刺身亡。

    其弟孫權稱帝後,追谥為長沙桓王。

    江東,長江在今蕪湖至南京段向東北斜流,故古人稱長江此段的東岸地區為江東。

    據《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讨逆傳》,孫策在東漢末年占據江東的吳、會稽、丹陽、豫章、廬陵、廬江等六郡之地,弟孫權繼之,建立孫吳政權。

     【譯文】 商湯在桑林向上天祈禱降雨,漢高祖在家鄉的宴會上唱起《大風歌》。

    劉秀巡行河北,以其為根基統一天下;孫策占據江東,為孫吳政權打下基礎。

     太宗懷鹞①,桓典乘骢②。

    嘉賓賦雪③,聖祖吟虹④。

     【注釋】 ①太宗懷鹞(yào):太宗,即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代皇帝。

    鹞,鹞子,一種比鷹小的猛禽,可以訓練它用于捕獵。

    據《隋唐嘉話》,李世民在位時,大臣魏徵以敢于進谏著稱。

    一次,李世民正在逗弄鹞子,恰逢魏徵觐見。

    李世民怕魏徵批評他貪圖逸樂,就将鹞子藏在懷中。

    魏徵看見李世民藏起鹞子,故作不知,上前奏事,滔滔不絕,并語及前朝貪圖享受的帝王,借以勸谏。

    李世民敬重魏徵,不願打斷他說話,鹞子最終就這樣悶死在懷中。

     ②桓典乘骢(cōng):桓典(?—201),字公雅,谯國龍亢(今安徽懷遠)人,東漢晚期大臣。

    骢,一種青白色的馬,現在通常稱為“菊花青”。

    據《後漢書·桓典傳》,桓典在漢靈帝時任侍禦史,剛直不畏權貴,京城洛陽的貴幸之徒都很怕他。

    由于桓典“常乘骢馬”,故京師有“行行且止,避骢馬禦史”的說法。

     ③嘉賓賦雪:嘉賓,指與梁孝王一起觀賞雪景的賓客。

    賦雪,以雪為題目寫詩作文。

    南朝文學家謝惠連的《雪賦》以西漢時梁孝王與賓客在兔園賞雪為主題,設想了梁孝王命司馬相如描繪雪景、司馬相如奉命作賦的情節。

    梁孝王(?—前144),名劉武,漢文帝之子、漢景帝之弟,景帝朝以母弟貴寵,招攬了包括司馬相如、枚乘、鄒陽等名士在内的許多賓客。

     ④聖祖吟虹:聖祖,英明的君主,這裡指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明朝第一代皇帝。

    吟虹,以彩虹為題目吟詩。

    據《碧裡雜存》,朱元璋微服出行,與彭友信在途中相遇。

    朱元璋偶然看到彩虹,作了兩句詩:“誰把青紅線兩條,和雲和雨系天腰?”彭友信立刻續上後兩句:“玉皇昨夜銮輿出,萬裡長空駕彩橋。

    ”朱元璋認為彭友信有才華,與他約定次日早晨一起入朝。

    第二天,彭友信堅持等候朱元璋,以緻錯過上朝時間。

    朱元璋對彭友信重視信諾的品格非常贊賞,任命他為北平布政使。

     【譯文】 唐太宗為了避免魏徵勸谏,将鹞子揣在懷中;東漢桓典執法不避權貴,被稱為“骢馬禦史”。

    謝惠連在《雪賦》中描繪了梁孝王與賓客賞雪、司馬相如奉命作賦的場景;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行,提拔了為他續《彩虹》詩的彭友信。

     邺仙秋水①,宣聖春風②。

    恺崇鬥富③,渾濬争功④。

     【注釋】 ①邺仙秋水:邺仙,即李泌(bì,722—789),唐朝中期著名政治家,封邺侯,官至宰相。

    他喜好神仙不死之術,所以被稱為“邺仙”。

    秋水,秋天的水清澈明亮,古人常用來形容眼睛的澄淨。

    據《邺侯外傳》,賀知章評價童年的李泌說:“這孩子的眼睛像秋水一樣,将來一定能做宰相。

    ”李泌經曆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出入皇宮,深受曆代皇帝信賴,晚年果然做了宰相。

     ②宣聖春風:宣聖,即孔子(前551—前479),古人稱孔子為聖人,漢朝皇帝追尊孔子為“褒成宣尼公”,所以後世稱孔子為“宣聖”。

    春風,指孔子道德高尚,如同春風能助萬物生長。

    據《尚友錄》,漢武帝向東方朔詢問孔子和弟子顔回的道德誰更出色。

    東方朔回答說:“顔回的道德就像桂樹,能讓一座山都變得芳香;孔子的道德則像春風,所到之處萬物都跟着生長。

    ”按,此說不見于漢晉舊籍,似為後人所造作。

     ③恺(kǎi)崇鬥富:恺,即王恺,西晉官員,晉武帝的舅舅。

    崇,即石崇(249—300),西晉官員,以巨富聞名。

    據《世說新語·汰侈》,晉武帝時,王恺和石崇互不服氣,競相用奢侈行為來顯示自己的豪富。

    晉武帝為了幫助王恺取勝,賜給他一棵二尺多高的珊瑚樹。

    王恺拿給石崇看,石崇拿起手邊的鐵如意,一下就把珊瑚樹敲碎了。

    王恺非常憤怒,石崇說:“不要生氣,我還給你就是了。

    ”于是令左右搬出家裡的珊瑚樹,僅高三四尺的就有六七棵,其他如王恺拿來炫耀那棵一樣的還有很多。

     ④渾濬(jùn)争功:渾,即王渾(223—297),西晉大臣、将領。

    濬,即王濬(206—286),西晉名将。

    據《晉書·王濬傳》,在晉滅吳的戰争中,王渾從揚州進攻,王濬則從益州進攻。

    王渾打敗吳軍後,遲疑不敢渡江,王濬則順長江而下,比王渾早攻入吳的都城建業,吳國君主孫皓被迫向王濬投降。

    王渾把這件事情看作自己的恥辱,向晉武帝奏報王濬在戰争中有不法行為,又宣稱王濬不聽指揮,王濬也上書為自己辯護。

    經過調解,兩人最終停止了争鬥。

     【譯文】 李泌的眼睛像秋水一樣清澈,童年時就被視為未來的宰相之器;孔子的道德如同春風一般,能夠溫養萬物。

    王恺與石崇争豪鬥富,競相展現自己的奢侈;王渾與王濬争奪滅吳的首功,向皇帝上書攻擊對方。

     王倫使虜①,魏绛和戎②。

    恂留河内③,何守關中④。

     【注釋】 ①王倫使虜:王倫(1081—1144),宋朝官員。

    使虜,出使金國。

    虜,古人對少數民族的蔑稱。

    據《宋史·王倫傳》,南宋初年,王倫被派往金國議和,達成收回河南地區、接回被金國俘虜的宋徽宗、宋欽宗的協議。

    後來金國發生政變,廢止了和約,并将王倫扣押在北方。

    在囚禁生活中,王倫始終不肯投降金國,最終被金人處死。

     ②魏绛和戎:魏绛(?—前552),春秋時晉國的大夫。

    和戎,與少數民族保持友好關系。

    戎,最初是民族的名字,後來也變成古人對少數民族的蔑稱。

    據《左傳·襄公四年》,戎族部落無終派遣使者與晉國講和,晉悼公認為戎人不講信義,與其和他們保持友好關系,不如繼續和他們打仗。

    魏绛極力阻止,向悼公指出與戎人保持友好的五點好處,如可以從戎人處購買土地,能夠免除邊境之患,可增強國家的威信等。

    悼公接受了魏绛的勸告,不再與戎族交戰,集中力量于争霸中原,複興了晉國一度衰微的霸業。

     ③恂(xún)留河内:恂,即寇恂(?—36),東漢開國功臣。

    河内,漢代郡名。

    在今河南西北部,郡治在懷縣(今河南武陟)。

    據《後漢書·寇恂傳》,劉秀攻下河内郡後,一時難以向南發展,決定北上鎮壓河北地區的起義軍,留寇恂鎮守河内郡。

    寇恂在郡,擊敗來犯的強敵,又不斷為劉秀的軍隊供給糧草财物,劉秀非常贊賞他的功勞。

     ④何守關中:何,即蕭何(?—前193),西漢開國功臣,官至丞相。

    關中,古代地理區劃,包括今陝西大部、甘肅一帶。

    據《史記·蕭相國世家》,劉邦平定關中後,派蕭何輔佐劉盈(劉邦嫡長子)留守,自己率軍東進,與項羽交戰。

    蕭何不斷把關中的糧食轉運到劉邦軍中,劉邦多次打敗仗,蕭何又為他組織關中的青壯年補充軍隊。

    劉邦消滅項羽後,大封功臣,以蕭何為首功。

     【譯文】 南宋初年,王倫出使金國講和,被金人扣押處死;春秋時期,魏绛向晉侯建議與戎人講和,晉國深得其利。

    東漢開國,寇恂任河内太守,為發兵北征的劉秀鎮守根本要地,供給後勤;楚漢戰争,蕭何為劉邦鎮守關中,不斷征發關中補給前線,使劉邦足食足兵。

     曾除丁謂①,皓折賈充②。

    田驕貧賤③,趙别雌雄④。

     【注釋】 ①曾除丁謂:曾,即王曾(978—1038),北宋大臣,數次出任宰相。

    丁謂(966—1037),北宋大臣,曾任宰相。

    據《宋史·丁謂傳》,宋真宗去世後,宰相丁謂權傾一時,專橫跋扈。

    當時王曾為參知政事(副相),反感丁謂的專權,又難以正面對他發起進攻,于是設法求得與垂簾聽政的劉太後單獨交談的機會,揭發了丁謂的罪過,丁謂遂被罷免,貶為崖州司戶參軍。

     ②皓(hào)折賈充:皓,即孫皓(242—284),三國時期東吳最後一個皇帝,有名的暴君。

    折,挫折、侮辱。

    賈充(217—282),曹魏重臣賈逵之子,司馬昭的重要謀士,後來成為西晉開國元勳。

    據《資治通鑒·晉紀三》,晉滅吳後,孫皓被押送至西晉的都城洛陽,朝見晉武帝。

    在朝會上,賈充嘲諷孫皓說:“聽說您在南方鑿人的眼睛,剝人的臉皮,這是什麼刑罰啊?”孫皓說:“做臣子的有殺害君主以及不忠誠的,就處以這種刑罰。

    ”賈充在曹魏朝廷任職時,有殺害君主曹髦的劣迹,聽到孫皓的話後啞口無言。

     ③田驕貧賤:田,即田子方,戰國時期學者。

    驕,對人表現出驕傲的态度。

    貧賤,貧窮而身份低下。

    據《史記·魏世家》,田子方曾對魏國的太子很不恭敬,太子生氣地問他:“是富貴的人可以驕傲地對待别人呢?還是貧賤的人可以表現出驕傲來呢?”田子方說:“當然是貧賤的人可以表現驕傲,富貴的人怎麼敢驕傲地對待别人?國君待人驕傲,就要失去他的國;大夫待人驕傲,就會失去他的家;貧賤的人呢,說的話不被采納,做的事與人不合拍,可以穿上鞋就走,他到哪兒不都是貧賤的嗎?沒有什麼可害怕失去的。

    ” ④趙别雌雄:趙,即趙溫(137—208),東漢大臣。

    别,判别,分清。

    雌雄,雄飛與雌伏,這裡分别指兩種不同的生活态度,即奮發有為與屈服隐忍。

    據《後漢書·趙溫傳》,趙溫做京兆丞時曾經感歎:“大丈夫應該雄飛,怎麼能夠雌伏?”于是就離職回家了。

    按,京兆,郡名。

    轄西漢舊京長安及其周邊諸縣,郡治在長安。

    因系舊都,故設京兆尹為長官,秩二千石,京兆丞為副職,秩六百石。

    丞的秩次、權力都遠低于尹,故趙溫以為做京兆丞是“雌伏”。

     【譯文】 王曾以巧妙的計策除去權傾朝野的丁謂,孫皓用機變的言辭使有弑君污點的賈充受到挫傷。

    田子方以身份貧賤為驕傲,不屈于魏國太子的責問;趙溫不甘于做京兆尹的副手而雌伏,遂辭官還鄉。

     王戎簡要,裴楷清通①。

    子尼名士②,少逸神童③。

     【注釋】 ①王戎簡要,裴楷清通:王戎(234—305),西晉大臣。

    簡要,簡約扼要。

    裴楷(237—291),西晉官員。

    清通,清明通達。

    據《世說新語·賞譽》,王戎、裴楷幼年時同去拜訪朝臣鐘會,事後,有人問鐘會:“剛才那兩個孩子怎麼樣?”鐘會說:“裴楷内心清明,外表通達;王戎做事得要領而又簡約。

    二十年後,這兩個孩子都是能夠做吏部尚書的,希望到那時天下沒有遺漏的人才。

    ” ②子尼名士:子尼,即蔡克(或作“充”),西晉官員。

    據《晉書·蔡谟傳》,西晉時,荊州刺史王澄路過陳留郡(今河南開封附近),問當地來迎接的官員:“本郡有哪些名士?”官員回答說:“有蔡子尼(蔡克)、江應元(江統)。

    ”當時陳留郡出了不少高官,王澄就問:“如某某、某某,不也是本郡人嗎?”官員答“是”。

    王澄又問:“那你為何隻稱道蔡、江二人呢?”官員回答:“之前以為您問的是人物品格,沒想到問的是誰做的官大。

    ”王澄聞言笑了起來,就不再問下去了。

     ③少逸神童:少逸,即劉少逸,北宋文人、官員。

    據《詩話總龜·幼敏門》,劉少逸十一歲時,詩文已經寫得很好,其師潘阆(làng)帶他去見王禹偁、羅處約,并獻上劉少逸創作的詩文。

    王、羅二人見劉少逸年幼,懷疑這些作品是别人代寫的,就要求與劉少逸聯句。

    劉少逸連對數十句,不但文辭精妙,而且反應敏捷。

    王、羅二人歎服,遂向朝廷推舉劉少逸,皇帝得知後,賜以進士及第。

    最終,劉少逸官至尚書員外郎。

     【譯文】 王戎做事簡約而得要領,裴楷為人清明通達。

    蔡克品格高尚,被本郡公認為名士;劉少逸自幼才思敏捷,被視為神童。

     巨伯高誼①,許叔陰功②。

    代雨李靖③,止雹王崇④。

     【注釋】 ①巨伯高誼:巨伯,即荀巨伯,東漢桓帝時人。

    高誼,德行高尚。

    據《世說新語·德行》,荀巨伯去探望生病的朋友,恰遇胡人攻打郡城。

    朋友說:“我肯定要死了,你走吧。

    ”荀巨伯不忍離開。

    胡人攻陷城池後,問荀巨伯:“大軍到來,一郡的人都逃散了,你怎麼還在這裡?”荀巨伯回答:“朋友生病,我不忍抛棄他,希望能以我的生命換取他的生命。

    ”胡人非常贊賞他的義氣,說:“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

    ”就撤兵離去了,一郡得以保全。

    所謂“胡人”,餘嘉錫先生認為即鮮卑人,是漢晉時期生活在我國北方的一個民族。

     ②許叔陰功:許叔,即許叔微(1079—1154),南宋名醫、官員,世稱“許學士”。

    陰功,即“陰德”,迷信的人指在人世間做了好事,在陰間可以記功。

    據《夷堅志》,許叔微少習舉業,夢見有人對他說:“汝欲登科,須積陰德。

    ”許叔微家貧,自度無力施舍積德,遂行醫濟世。

    時間長了,他治愈的人越來越多,又夢見之前的人來說:“藥有陰功,陳樓間處。

    堂上呼盧,唱六作五。

    ”後來許叔微應紹興二年(1132)科舉,中第六名進士,但由于他是太學内舍生,得以按照第五名的資格授官,排在他前一名的是陳祖言,後一名的則是樓材。

    夢中人所說的,至此都應驗了。

     ③代雨李靖:代雨,替人行雨。

    李靖(571—649),唐代開國功臣。

    據《續玄怪錄》,李靖沒做官時,曾寄居在霍山的山村中,每天出門打獵。

    一天,因追逐鹿群迷路,夜宿山中人家。

    夜半,有人到家中傳令,這家的女主人覺得李靖形貌不凡,就對他說:“這裡是龍宮,上天命我們降雨,但我的兒子都不在,能煩您走一趟嗎?”于是給李靖一匹馬、一個水瓶,告訴他上馬後放開馬随便跑,聽到馬叫,從瓶中滴一滴水在馬鬃上,當地就會下雨。

    李靖騎上馬,馬漸漸飛到空中,路過之前所住的村子,李靖看到當地非常幹旱,想要為其解決旱災,連滴了二十滴。

    回到龍宮後,女主人哭着說:“你滴一滴水,地上就降一尺雨,二十滴水下去,村子一夜平地水深兩丈,哪裡還有活人?因為你,我被杖責八十,兒子也受了連累。

    ”李靖離開後,再到之前的山村,果然當地已經被洪水淹沒,隻有大樹還露出樹梢。

     ④止雹王崇:止雹,停止冰雹。

    王崇,北魏孝子。

    據《魏書·孝感傳》,王崇在父母先後去世後極其哀痛,超越了禮法的常規。

    那一年,他的家鄉陽夏發生大規模的雹災,對田地造成了巨大損害,然而當冰雹要經過王崇的田地時,卻突然停息下來,王家的地絲毫沒有遭到損害。

    更奇妙的是,過了王家的地以後,冰雹又變得像之前一樣猛烈了。

    當時的人都認為這是王崇的孝行感動了上天。

     【譯文】 荀巨伯德行高尚,保全了一城百姓;許叔微積累陰德,終于得中進士。

    李靖年輕時儀表非凡,被請求代龍行雨;王崇對父母至孝,家鄉發生雹災時,隻有他的田地不曾受損,時人認為這是因為他的孝行感動上天。

     和凝衣缽①,仁傑藥籠②。

    義倫清節③,展獲和風④。

     【注釋】 ①和凝衣缽(bō):和凝(898—955),五代時文學家、大臣,後晉時官至宰相。

    衣缽,僧人所穿法衣與食缽的合稱。

    佛教以衣缽相傳作為傳承的标志,所以後人把師徒傳授繼承也稱為“傳衣缽”。

    據《渑水燕談錄·貢舉門》,和凝中進士時名列第十三。

    有一年他主持科舉考試,對參加考試的範質非常欣賞,于是将範質定為第十三名。

    事後,和凝對範質說:“你的文章是應該得第一名的,姑且委屈你排在第十三,将來傳我的衣缽。

    ”後來範質果然官至宰相,實現了和凝“傳衣缽”的預言。

     ②仁傑藥籠:仁傑(630-700),即狄仁傑,唐代名臣,武則天當政時期官至宰相。

    藥籠,盛藥的器具。

    據《舊唐書·元行沖傳》,元行沖經常給狄仁傑提意見,并對狄仁傑說:“下屬侍奉上司,對上司來說就像是儲藏各種東西備用,儲備肉食是供食用的,儲備藥物是防病的。

    您門下的賓客裡面可以充當美食角色的已經很多,希望能把我當做一味藥物。

    ”狄仁傑也對其他人說:“元行沖是我的‘藥籠中物’,哪怕一天也不能缺少。

    ” ③義倫清節:義倫,即沈義倫(909—987),後改名沈倫,北宋大臣,曾任宰相。

    清節,清廉有節操。

    據《宋史·沈倫傳》,宋軍攻滅後蜀政權,進入成都,主要将領在當地大肆搜刮,聚斂錢财,沈義倫不肯與他們同流合污。

    回京以後檢查行李,沈義倫的箱子裡隻有幾本書而已。

    宋太祖贊賞沈義倫的清廉,任命他做樞密副使。

     ④展獲和風:展獲,即柳下惠,又名展禽,春秋時魯國人,有聖人之名。

    和風,形容展獲的風範平和溫厚。

    據《孟子·萬章下》,孟子稱贊展獲為“聖之和者也”,又說:“聽聞柳下惠的風範,能讓鄙俗的人寬容,輕薄的人敦厚。

    ”後世因而稱柳下惠為“和聖”,并創造出“和風百世”一詞贊美他。

     【譯文】 和凝做主考官時,看重範質,将其點為第十三名進士,以示衣缽傳承;元行沖時常勸谏狄仁傑,以藥物自比,狄仁傑也将他看作“藥籠中物”。

    沈義倫參與滅蜀之役,不肯同流合污搜刮錢财,還朝時箱中唯有圖書,遂以清節著稱;柳下惠有溫厚平和之風,能使鄙俗的人寬容,輕薄的人敦厚。

     占風令尹①,辯日兒童②。

    敝履東郭③,粗服張融④。

     【注釋】 ①占風令尹:占風,用風進行占蔔。

    古代有所謂風角之術,以刮風的時間、方位、聲音、大小來蔔定吉兇人事。

    令尹,即關令尹,名喜。

    據說曾是負責把守函谷關的官員,世稱關尹子。

    據《初學記》引《神仙傳》,老子離開周地,西出函谷關,關令尹通過占蔔風象,知道有神人将要來到這裡,就掃道以迎見老子。

    老子見到關令尹,知道他命應得道,遂停留在關下,著書傳授給他,并向他傳授長生之道。

     ②辯日兒童:辯日,争論太陽的遠近。

    據《列子·湯問》,孔子東遊時,看到兩個小孩子争論太陽的遠近。

    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時看起來大,到中午時看起來小,所以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近,中午時離人遠。

    ”另一個孩子說:“太陽剛出來時天氣涼爽,到中午時就變熱了,所以我認為太陽剛出來時離人遠,中午時離人近。

    ”孔子一時竟然不能判斷他們誰說得對。

    按,舊說,其中一個孩子就是“七歲為孔子師”的項橐。

     ③敝履(lǚ)東郭:敝履,破鞋子。

    東郭,即東郭先生,西漢方士。

    據《史記·滑稽列傳》,漢武帝時,東郭先生以方士待诏于公車署,窮困潦倒。

    冬天出門,“行雪中,履有上無下,足盡踐地”。

    他穿的鞋子有鞋面沒有鞋底,路人笑話他,他自我解嘲道:“還有誰能走在雪上,在别人看來是穿着鞋,但踩出來的腳印又像光腳走路呢?”後來東郭先生以勸谏衛青之故,為武帝所看重,直接任命他為郡都尉(漢代各郡設都尉,作為郡太守的軍事副手,秩比二千石)。

     ④粗服張融:粗服,粗陋的衣服,後以“粗服”或“粗服亂頭”形容人不修儀表。

    張融,南朝官員。

    據《南齊書·張融傳》,張融有才,行為不同流俗。

    齊高帝蕭道成素來欣賞他,下诏賜給他衣服,說:“看到你穿的衣服粗陋,這雖是你一貫的作風,但衣着太過褴褛,也和你在朝中的地位不符。

    現在送一件舊衣服給你,此衣雖舊,卻比新的還有價值。

    這是我曾穿過的衣服,已經讓人按照你的身材重新裁剪過了,同時再送一雙鞋給你。

    ” 【譯文】 關令尹通過占蔔風象,知道老子将要經過函谷關,因而得道;孔子東遊,見兩個小孩辯論太陽遠近,不能決其是非。

    西漢時,東郭先生待诏公車,窮得連完整的鞋子都穿不起,卻一舉升任郡都尉這樣的高官;南齊初,張融衣着粗舊,不飾儀容,齊高帝蕭道成特意賜給他一件自己穿過的舊衣,以示恩寵。

     盧杞除患①,彭寵言功②。

    放歌漁者③,鼓枻詩翁④。

     【注釋】 ①盧杞(qǐ)除患:盧杞(?—785),唐代大臣,曾做宰相。

    除患,除去禍害。

    據《新唐書·盧杞傳》,唐德宗時,盧杞做虢州刺史,官府在當地養豬三千頭,為民之患。

    盧杞上奏朝廷,德宗下诏指示把豬遷到同州的沙苑去。

    盧杞又上奏說:“同州居民也是您的百姓,我覺得還是将豬殺掉食用最好。

    ”德宗說:“盧杞守虢州,能替其他州考慮,是宰相之材。

    ”遂下令将豬賜給貧民,從此便有意用他做宰相。

    按,然而盧杞任宰相後,嫉妒賢能,陷害忠良。

     ②彭寵言功:彭寵(?—29),東漢初期漁陽太守,曾支持漢光武帝劉秀平定河北,立下大功,後反叛自立,被家奴殺死。

    言功,陳述功績。

    據《後漢書·彭寵傳》,劉秀巡行河北時,局勢一度非常窘迫,彭寵發兵支援他,并輸糧助軍,前後不絕。

    劉秀加彭寵大将軍号,封侯。

    但彭寵并不滿意,歎息道:“以我的功勞,應該封王。

    現在隻是這個樣子,莫非陛下忘了我嗎?”後來彭寵與幽州牧朱浮不和,又怨劉秀不重用他,便起兵反叛。

     ③放歌漁者:放歌,盡情地大聲唱歌。

    據《太平廣記·畜獸十三·猿下》引《潇湘錄》,楚江(即今長江中遊的荊江河段)岸邊住着一位漁人,他結茅而居,釣到魚就拿去換酒,狂歌醉舞。

    有人問他:“您這樣做,是隐人之漁(指以漁遣興)還是漁人之漁(指以此為生)?”漁人答道:“姜子牙、嚴子陵隐迹于漁釣,人人都說他們是隐士,殊不知他們釣的不是魚,是名。

    漁人打魚,在明月之下,浪靜之時,除了自己吃飽之外,就拿去換酒,也不知道是隐人之漁,還是漁人之漁。

    ”發問的人為之歎服。

     ④鼓枻(yì)詩翁:鼓,敲打。

    枻,船槳。

    詩翁,能作詩的老人。

    據《明一統志·長沙府·人物》引《夷堅志》,卓彥恭乘船過洞庭湖,夜間有小漁舟過其船側,卓彥恭問漁夫是否打到了魚,漁夫答道:“無魚,有詩。

    ”卓彥恭很高興,又問道:“我想聽您吟唱一首,可以嗎?”于是漁夫敲着船槳高聲吟道:“八十滄浪一老翁,蘆花江上水連空。

    世間多少乘除事,良夜月明收釣筒。

    ”卓彥恭想要邀他叙話,老漁夫已經搖着船走遠了。

     【譯文】 盧杞做虢州刺史,為州民考慮,除去養豬之害,德宗因而有意用其為相;彭寵自負在光武帝平定河北過程中立有大功,心常怏怏,終至起兵反叛。

    唐代楚江邊住着一位漁者,以打魚自給,高興了便放歌起舞;宋人卓彥恭過洞庭湖,夜裡遇到一位以漁為業的老隐士,漁人敲着船槳,為卓彥恭吟唱了一首自己的詩。

     韋文朱武①,陽孝尊忠②。

    倚闾賈母③,投閣揚雄④。

     【注釋】 ①韋文朱武:韋文,韋逞(chěng)的母親有文才。

    韋逞,前秦官員。

    據《晉書·列女傳》,韋逞的母親幼年時曾随父學習《周禮》。

    前秦君主苻堅到太學視察,博士盧壺向苻堅推薦韋母講授《周禮》。

    苻堅下令選派一百二十名學生到她家中學習,并授予她“宣文君”的稱号。

    朱武,朱序的母親有武略。

    朱序,東晉名将。

    據《晉書·朱序傳》,朱序為東晉鎮守襄陽,抵抗前秦的攻擊,他的母親認為城的西北角必然首先崩潰,就率領婢女及城中婦女在西北角内另築一道新城。

    前秦軍隊攻城時,西北角果然崩塌,城中守軍退守新築城,前秦軍隊被迫撤退。

     ②陽孝尊忠:陽孝,王陽是孝子。

    王陽,即王吉(?—前48),西漢學者、官員。

    尊忠,王尊是忠臣。

    王尊,西漢後期官員。

    據《漢書·王尊傳》,益州邛山有一段路名為九折阪,王陽做益州刺史時,到下屬各郡巡視,經過九折阪,見路況艱險,感歎道:“身體是父母留給我的,怎麼能屢次登上險要之處呢?”就告病辭職了。

    後來王尊任益州刺史,也路過這裡,問随行的官吏:“這裡不是王陽所畏懼的那條路嗎?”官吏回答:“正是。

    ”王尊就催促車夫,說:“繼續前行!王陽是孝子,王尊是忠臣!” ③倚闾(lǘ)賈母:倚闾,靠在裡巷的門上。

    闾,裡巷的門。

    賈母,王孫賈的母親。

    王孫賈,戰國時齊人。

    據《戰國策·齊策》,樂毅伐齊時,楚國派淖齒援齊,齊闵王遂以淖齒為相。

    後來淖齒發動叛亂,闵王出逃被殺。

    齊臣王孫賈與闵王失散,回到家中。

    他的母親責備說:“你早出晚歸,我倚着家門等候你;你晚上出門不回來,我倚着巷門等候你(女朝出而晚來,則吾倚門而望;女暮出而不還,則吾倚闾而望)。

    你侍奉齊王,齊王出逃,不知道去了哪裡,你還回家做什麼?”王孫賈于是在市集上号召民衆,說:“淖齒亂七國,殺闵王,想要和我一起殺淖齒的,把右臂袒露出來!”很快就聚集了四百人,攻殺淖齒。

    因為這一事迹,王孫賈的母親被視為忠君的典範。

     ④投閣揚雄:投閣,從閣樓上跳下來。

    揚雄(前53—18),西漢末文學家、學者。

    據《漢書·揚雄傳》《漢書·王莽傳》,揚雄在京師為郎,校書天祿閣,不近勢利,好古樂道,自謂“爰清爰靜,遊神之廷;惟寂惟寞,守德之宅”。

    後來朝臣甄尋、劉棻等編造符命,因觸怒王莽被捕,口供連及數百人。

    揚雄因是劉棻的老師,也在拘捕之列。

    獄吏來時,揚雄恐懼,從天祿閣跳下來,幾乎摔死。

    王莽知道此事後,說:“揚雄素來不參與這些事情,怎麼會涉及進來?”詢問之後,知道揚雄隻是教授劉棻古文字,并不知情,就赦免了他。

    但是京師還是流傳順口溜諷刺說:“惟寂寞,自投閣;爰清靜,作符命。

    ”後世有人因此責難揚雄外表淡泊,内嗜利祿,甚至抨擊他不忠于漢朝。

     【譯文】 韋逞之母通《周禮》,是女性有文才的代表,朱序之母懂得軍事,是女性有武略的代表;同是經過九折阪,王陽首先想到對父母的孝,稱病辭職,王尊想到的是對君主的忠,長驅而過。

    王孫賈的母親用自己倚靠裡門等候兒子歸來的事例,激勵兒子為君主盡忠;揚雄被編造符命、觸怒王莽的學生劉棻牽連,将被拘捕,吓得從天祿閣上跳下,險些喪命。

     梁姬值虎①,馮後當熊②。

    羅敷陌上③,通德宮中④。

     【注釋】 ①梁姬值虎:梁姬,即南宋名将韓世忠的妻子梁氏。

    俗稱梁紅玉。

    南宋著名抗金英雄。

    韓世忠,南宋大将。

    值虎,遭遇猛虎。

    據《鶴林玉露》丙編,梁氏本是京口(今江蘇鎮江)營妓,某月初一早晨到官府侍奉,看到廊下有一頭猛虎伏在地上睡覺,再看時,猛虎原來是一位士兵,此人就是韓世忠。

    梁氏看出韓世忠的不凡,決定嫁給他。

    在抗金戰争中,梁氏輔助韓世忠屢立戰功,先後被封為安國夫人、護國夫人。

     ②馮後當熊:馮後,即漢元帝的妃子馮婕妤,她的兒子被封為中山王,她也被尊為中山太後,所以稱為“馮後”。

    據《漢書·外戚傳》,漢元帝帶着妃子去看鬥獸,一頭熊突然從牢籠中跑了出來,寵妃們都吓得逃跑,隻有馮婕妤擋在元帝身前,與熊正面相對。

    侍從将熊殺死後,元帝問馮婕妤:“大家都很害怕,你怎麼反而擋在我前面呢?”馮婕妤說:“猛獸捕捉到人,就會停止向前,我怕熊傷害到你,所以擋在前面。

    ”從此,元帝對馮婕妤格外敬重。

     ③羅敷陌上:羅敷,漢代樂府詩中的女性人物,美麗而聰慧。

    陌上,田間小路上。

    漢樂府有《陌上桑》,描繪羅敷采桑、過路官員想要占有羅敷、羅敷出言拒絕等情節。

    在詩中,羅敷巧妙而堅定地拒絕了官員的引誘,由此成為我國古代堅貞女性的代表。

     ④通德宮中:通德,即樊通德,據說是漢成帝時趙皇後(即趙飛燕)的遠親,熟知趙皇後與其妹趙昭儀(即趙合德)的生平經曆。

    據《飛燕外傳》,其作者伶玄買樊通德為妾,樊通德有才貌,能講述趙飛燕姐妹的故事,并建議伶玄把這些故事記下來,《飛燕外傳》就是根據樊通德講的故事寫成的。

    按,《飛燕外傳》的實際成書時間并非西漢末期,樊通德隻是一個虛構人物,其書的内容不可盡信。

     【譯文】 韓世忠的妻子梁氏本為京口營妓,看到韓世忠有虎相就嫁給他,後來輔助韓世忠屢立戰功,卒至顯貴;馮婕妤陪漢元帝看鬥獸,熊逃出牢籠,馮婕妤擋在漢元帝身前保護他。

    漢樂府民歌《陌上桑》通過描述女主人公羅敷在陌上采桑、拒絕官員引誘的故事,歌頌了她堅貞聰慧的道德情操;《飛燕外傳》假托樊通德向丈夫伶玄講述宮中故事,描述了趙飛燕姐妹的生活經曆。

     二冬 漢稱七制①,唐羨三宗②。

    杲卿斷舌③,高祖傷胸④。

     【注釋】 ①漢稱七制:七制,七位有出色事迹的君王。

    據《文中子》卷一《王道篇》,隋代大儒王通對弟子說:“像七制之主那樣,是可以用兵征戰的。

    ”注雲:“《續書》有‘七制’,皆漢之賢君,立文武之功業者,高祖、孝文、孝武、孝宣、光武、孝明、孝章是也。

    ”據此,“七制”指的就是西漢的高祖、文帝、武帝、宣帝,以及東漢的光武帝、明帝、章帝這七位皇帝。

    《續書》是王通拟《尚書》而作的典籍,唐代已佚,故不知“七制”之義何在。

    朱熹說:“此必因其《續書》中曾采七君事迹以為書,而名之曰‘七制’。

    ”認為王通取上述七帝事迹合為一篇,謂之“七制”,可供參考。

     ②唐羨三宗:三宗,三位以“宗”為廟号的君王。

    據《史記·殷本紀》,殷人以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後人遂将此三位君王合稱為殷之三宗。

    就唐朝皇帝而言,唐太宗有創業之功,又有貞觀之治的政績;唐玄宗執政時,唐朝進入極盛期,史稱開元盛世;唐憲宗削除藩鎮,重振朝綱,時人謂之元和中興,故後人也将這三位皇帝合稱為“三宗”。

    考宋人王十朋《梅溪集》,已見“漢七制、唐三宗”之說,可見其說起源不晚于南宋。

     ③杲(gǎo)卿斷舌:杲卿,即顔杲卿(692—756),唐代官員。

    據《新唐書·忠義傳中》,顔杲卿在安史之亂時,任常山(今河北正定)太守,與堂弟平原(今山東德州)太守顔真卿共同起兵抗擊安祿山,一度引發河北十五郡積極響應,起來反抗安祿山,但最終還是被安史叛軍打敗。

    常山郡陷落後,顔杲卿被叛軍俘虜,肢解處死。

    受刑過程中,顔杲卿罵聲不絕,叛軍割斷他的舌頭,顔杲卿仍含糊诟罵,直到死去。

     ④高祖傷胸:高祖,即漢高祖劉邦。

    據《史記·高祖本紀》,楚漢戰争時期,劉邦與項羽在廣武鴻溝相持,項羽向劉邦挑戰,劉邦不但拒絕,還曆數項羽的十項大罪。

    項羽大怒,命弩手暗發一箭,射中劉邦的胸口。

    劉邦雖然胸口受傷,但為安撫軍心,故意按着自己的腳說:“賊人射中了我的腳趾!”此時劉邦受傷很重,但在張良的勸說下,還是強行起床,巡視軍營,沒有給楚軍乘勝打擊的機會。

     【譯文】 漢朝有七位傑出的皇帝,被合稱為“七制”;唐朝的太宗、玄宗、憲宗都是名君,被合稱為“三宗”。

    顔杲卿抵抗安史叛軍,甯死不屈,被割舌處死;漢高祖被項羽伏弩射中胸口,為安定軍心,隻宣稱自己被射中了腳趾。

     魏公切直①,師德寬容②。

    祢衡一鹗③,路斯九龍④。

     【注釋】 ①魏公切直:魏公,即韓琦(1008—1075),北宋大臣,曾任宰相。

    封爵魏國公,所以稱“魏公”,為官以率直著稱。

    據《宋史·韓琦傳》,韓琦中進士後,曾任右司谏,在任三年期間,以“明得失、正紀綱、親忠直、遠邪佞”為急務,向宋仁宗上疏七十餘次。

    他曾彈劾宰相王随、陳堯佐及參知政事韓億、石中立庸碌無能,導緻四人同日罷職出外,時稱“片紙落去四宰執”,由此名聲大振。

    名相王曾稱贊韓琦道:“今言者不激,則多畏顧,何補上德?如君言,可謂切而不迂矣。

    ” ②師德寬容:師德,即婁師德(630—699),唐朝大臣,武則天執政時期曾任宰相。

    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