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新唐書·婁師德傳》,婁師德深沉有度量,有人對他惡言相向,他常以遜謝的方式避免激化矛盾。

    同為重臣的狄仁傑很不喜歡婁師德,經常排擠他。

    武則天問狄仁傑:“你覺得婁師德有知人之明嗎?”狄仁傑回答:“我曾與婁師德做過同僚,并不覺得他善于知人。

    ”武則天說:“我任用你,就是婁師德推薦的,從這一點說,他确實知人啊。

    ”就将婁師德的奏章拿給狄仁傑看。

    狄仁傑感歎道:“婁公涵養真是高啊。

    我被他所寬容,竟然還毫不覺察,我不如他太多了。

    ” ③祢衡一鹗(è):祢衡,東漢末年士人,為人狂放。

    曾數次觸忤曹操,後世将其故事演繹為“擊鼓罵曹”。

    後投奔荊州牧劉表,又投江夏太守黃祖,皆不得志,最終為黃祖所殺。

    鹗,鳥名。

    性兇猛。

    俗稱魚鷹。

    據《後漢書·文苑列傳》,曹操迎漢獻帝都許之後,祢衡到許都遊曆,與孔融、楊修交好。

    孔融深重其才,故上疏向朝廷推薦祢衡,說:“一百隻鸷加在一起,也不如一隻鹗。

    如果祢衡能在朝任職,所作所為必有可觀之處。

    ”鸷,古代所說的一種猛禽,為鷹類。

    鹗比鸷的體形更大,也更兇猛,故孔融說一百隻鸷也不如一隻鹗。

     ④路斯九龍:路斯,即張路斯,唐初人。

    據《集古錄·張龍公碑》記載,張路斯罷官回到故鄉颍上(今安徽颍上)後,常常晚上出門,第二天淩晨回家,回來以後渾身濕冷。

    夫人問他為何如此,他說:“我是龍的化身,蓼縣(今河南固始)的鄭祥遠也是龍的化身。

    他占了我的水池,我屢次與他交戰不勝。

    明天就是決戰了,可讓兒子帶着弓箭去射他。

    兩條龍中,鬣上系着青绡的是鄭祥遠,系着紅绡的是我。

    ”第二天,張路斯的兒子果然射中系着青绡的龍,鄭祥遠飛到合肥西山,落地死掉了。

    後來張路斯的九個兒子也都變成了龍。

     【譯文】 韓琦做谏官,以上疏懇切率直聞名;婁師德為人寬厚深沉,能容忍他人的冒犯。

    祢衡有才能,孔融推薦他,将他比作兇猛能搏擊的鹗;張路斯的九個兒子助他打敗對手,後來都化身為龍。

     純仁助麥①,丁固夢松②。

    韓琦芍藥③,李固芙蓉④。

     【注釋】 ①純仁助麥:純仁,即範純仁(1027—1101),北宋大臣,範仲淹之子,曾任宰相。

    助麥,以麥子資助人。

    據《冷齋夜話》,範仲淹知應天府時,命範純仁回蘇州老家運五百斛麥子來。

    範純仁此時還很年輕,到蘇州裝載了麥子回程,走到丹陽的時候,恰遇父親的好友石延年。

    範純仁問石延年來這裡多久了,聽他說因為沒有錢辦喪事,在丹陽已滞留了兩個月,就将所運的麥子連船都送給他作為資助,自己單人獨騎返回家中。

     ②丁固夢松:丁固,三國時孫吳政權的大臣。

    據《三國志·吳書·三嗣主傳》裴注引《吳書》,丁固做尚書的時候,曾夢見肚子上長了一棵松樹,醒來以後對人說:“‘松’字可以拆成‘十八公’,十八年後,大概我能做到三公吧?”到吳末帝孫皓時,丁固果然官至司徒,與夢兆相符。

     ③韓琦芍藥:芍藥,花名。

    由于花形大而富麗,被稱為“花相(花中的宰相)”。

    據《補筆談》,宋仁宗時,韓琦以資政殿學士知揚州,後園芍藥一枝開四花,花形都是上下為紅色花瓣,中間一圈黃色花蕊,名為“金帶圍”。

    當時傳說,見此花,則城中出宰相。

    韓琦得知後,欲舉行一次四人參加的小規模酒宴,以應其兆。

    當時,王珪任揚州通判,王安石任簽判,俱得與會,尚缺一人,以恰好經過的陳升之充其數。

    此後三十年間,四人都官至宰相。

     ④李固芙蓉:李固,即李固言(782—860),唐代大臣,曾任宰相。

    據《酉陽雜俎》,李固言年輕時應舉不第,遊曆蜀中。

    有一老婦對他說:“你明年‘芙蓉鏡下及第’,二紀(古人以十二年為一紀)以後拜相,‘當鎮蜀土’。

    我看不到你做大将的那天了,隻希望你将來照顧我的小女兒。

    ”第二年,李固言果然中了狀元,考題中有“人鏡芙蓉”的字樣。

    二十年後,李固言做了宰相,老婦又來見他,見面後說:“出将入相定了。

    ”後來李固言果然出鎮蜀地,做了劍南西川節度使,對老婦的女兒頗加優待。

     【譯文】 範純仁以麥子資助石延年,不惜傾盡所有;丁固夢見肚子上長出松樹,拆“松”字為“十八公”,後來果然官至宰相。

    韓琦召集王珪、王安石、陳升之賞異種芍藥花,後來四人三十年内都做到宰相,應了“金帶圍”之兆;李固言被蜀中老婦預言“芙蓉鏡下及第”,第二年果然以試“人鏡芙蓉”之題得中狀元。

     樂羊七載①,方朔三冬②。

    郊祁并第③,譚尚相攻④。

     【注釋】 ①樂羊七載:樂羊,即樂羊子,東漢人。

    據《後漢書·列女傳》,樂羊子出門求學,一年就回來了。

    在當時,跟着老師學習,往往要持續多年,因此妻子恭敬地問他何故早歸。

    樂羊子回答:“想念家裡,所以就回來了,沒有其他緣故。

    ”其妻聽了後,拿起刀走到織布機前,說:“這布自一絲累積到一寸,再長到一丈、一匹,現在如果割斷,就前功盡棄了。

    學到一半就放棄,跟織到一半割斷布有什麼區别呢?”樂羊子聞言感悟,就回去繼續學習,七年沒有再回家。

     ②方朔三冬:方朔,即東方朔,西漢辭賦家。

    三冬,三個冬天,後人以之代指三年。

    據《漢書·東方朔傳》,漢武帝即位後,招引天下“文學材力之士”,東方朔自故鄉來到長安,上書武帝說:“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

    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

    十五學擊劍。

    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

    ”如淳注:“貧子冬日乃得學書,言文史之事足可用也。

    ”後來人們就用“三冬學”詠讀書。

    并說:“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贲,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

    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

    ” ③郊祁(qí)并第:郊,即宋郊(996—1066),後改名宋庠(xiáng),北宋大臣,曾任宰相。

    祁,即宋祁(998—1061),宋郊之弟,北宋大臣、文學家。

    并第,同時中科舉。

    據《宋史·宋祁傳》,宋郊、宋祁同舉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進士,宋祁第一,宋郊第三。

    當時主政的劉太後認為弟弟不應該排在兄長之前,故改宋郊為第一,宋祁為第十。

    當時合稱宋郊、宋祁為“二宋”,又稱宋郊為“大宋”,宋祁為“小宋”。

     ④譚尚相攻:譚,即袁譚(?—205),東漢末年割據河北的軍閥,袁紹之子。

    尚,即袁尚(?—207),袁譚之弟。

    據《三國志·魏書·袁紹傳》,袁紹平素喜愛袁尚,讓長子袁譚出鎮外地。

    袁紹死後,部下審配、逢紀與辛評、郭圖争權,審配、逢紀按照袁紹生前的意願擁立袁尚為繼承人,而辛評、郭圖依附袁譚。

    袁譚心懷憤恨,與袁尚失和,始則各據一方,勾心鬥角,終至關系破裂,互相攻擊。

    袁譚、袁尚勢分力弱,給了曹操介入的機會,被曹操先後消滅。

     【譯文】 樂羊子被妻子激勵,外出求學七年不歸;東方朔十三歲學習文字,用了三年時間,學會的字已足以閱讀文史典籍。

    宋郊、宋祁兄弟同中進士,後來都成為北宋的大臣;袁譚、袁尚兄弟争權奪利,最終都被曹操翦除。

     陶違霧豹①,韓比雲龍②。

    洗兒妃子③,校士昭容④。

     【注釋】 ①陶違霧豹:陶,指陶答子,戰國時齊國的陶邑大夫。

    霧豹,霧中的豹子。

    據《列女傳·賢明傳》,答子在陶邑做官三年,名聲不增,家産卻增加了三倍,妻子哭着勸谏,答子毫不聽從。

    過了五年,答子回鄉休養,随行的車子有百輛之多,族人擺下盛宴來慶賀,其妻卻抱着兒子哭泣。

    婆婆責問她,她回答道:“我聽說南山有黑豹,遇到霧雨天氣,七天不下山覓食,為的是使皮毛産生光澤和紋理,所以能夠藏身遠害;狗和豬見什麼吃什麼,很快長肥了,就隻能等死。

    答子治理陶邑,家富而國貧,君王不敬重他,百姓不愛戴他,這是敗亡的征兆。

    我希望和小兒子一起,能夠免于獲罪(指要與答子斷絕關系)。

    ”婆婆聽了很生氣,就把她休棄了。

    一年之後,答子的家族果然因為他的貪污行徑被誅滅,隻有答子的母親因為年老幸免。

    這時,答子的前妻帶着幼子回來,照料婆婆,使她得終天年。

     ②韓比雲龍:韓,即韓愈(768—824),唐代思想家、文學家。

    雲龍,雲中之龍。

    《周易·乾卦·文言》雲:“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水流濕,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

    ”後遂以“風虎雲龍”指同類事物相互感應,舊時也比喻君臣遇合。

    韓愈與同時的著名詩人孟郊(字東野)是好友,他贈給孟郊的《醉留東野》詩中,有“吾願身為雲,東野變為龍。

    四方上下逐東野,雖有離别無由逢”的句子,用來表達自己對孟郊眷戀不舍的感情。

     ③洗兒妃子:洗兒,我國傳統習俗,嬰兒出生後三日,父母替其洗身,稱“洗兒”,富家且以宴樂等形式作為慶祝。

    妃子,這裡指楊貴妃(719—756)。

    據《安祿山事迹》,唐玄宗天寶十載(751),唐玄宗、楊貴妃為範陽平盧節度使安祿山慶賀生日,生日後三天,召安祿山入宮,貴妃以繡繃子包裹安祿山,命宮人以彩轎擡着他,歡聲動地。

    唐玄宗聽到後宮喧鬧,派人詢問,左右答以貴妃三日洗兒,唐玄宗遂賜給貴妃金銀錢,作為“洗兒”之賞。

    《資治通鑒》卷二百一十六《唐紀·玄宗下之上》所記略同。

     ④校士昭容:校士,考評士人,引申為評價士人所作的詩文。

    昭容,古代妃嫔等級之一,始于南朝劉宋時期,最終廢止于元代。

    這裡指唐中宗時期的昭容上官婉兒(664—710)。

    據《新唐書·上官昭容傳》,上官婉兒在中宗朝以昭容典诏書,勸唐中宗增大文館規模,引大臣、名儒充任學士,中宗舉行宴會時,經常以上官婉兒代中宗、韋皇後及長甯、安樂二公主賦詩,又命她評判其他與會者所作詩句,選出其中的佳作,賜以金爵,于是朝廷中形成了崇尚詩文的風氣。

    據說當時所作的詩雖然文辭浮靡,但都有可觀之處,這是上官婉兒的功勞。

     【譯文】 陶答子不能像黑豹一樣藏身遠害,遂使家族遭到誅戮;韓愈與孟郊為摯友,故在送給孟郊的詩裡自比為雲,比孟郊為龍,以此表示自己對孟郊的不舍。

    楊貴妃在宮中為安祿山舉辦“洗兒”活動,規模盛大;上官婉兒奉敕評判官員的詩作,引領一代文風。

     彩鸾書《韻》①,琴操參宗②。

     【注釋】 ①彩鸾書《韻》:彩鸾,即吳彩鸾,傳說中的女仙。

    書《韻》,書寫《唐韻》。

    《唐韻》為古代的“韻書”,将漢字按韻母分部收錄,并附釋義,以便寫作詩文時檢索。

    據裴《傳奇·文箫》,唐文宗太和末年,書生文箫遊曆鐘陵(今江西南昌),在西山遊帷觀的廟會上偶遇仙子吳彩鸾,結成夫妻。

    婚後,文箫家貧,不能自贍,吳彩鸾用一天時間抄寫《唐韻》一部,到市上賣五貫錢,維持家計。

    錢快用完了,再寫一部,又賣錢五貫,周而複始。

    十年之後,吳彩鸾的特異漸為人所知,夫妻二人就搬到新吳縣(今江西奉新)越王山下居住,後騎虎入山,成仙而去。

    今故宮博物院所藏唐寫本《刊謬補缺切韻》,舊傳為吳彩鸾所書。

     ②琴操參宗:琴操,北宋杭州歌妓。

    參宗,參問佛教哲理。

    據《能改齋漫錄》,蘇轼知杭州時,曾攜琴操遊西湖,對琴操說:“我作長老,爾試來問。

    ”琴操問:“何謂湖中景?”蘇轼答:“秋水共長天一色,落霞與孤鹜齊飛。

    ”又問:“何謂景中人?”答:“裙拖六幅潇湘水,鬓亸巫山一段雲。

    ”再問:“何謂人中意?”答:“惜他楊學士,憋殺鮑參軍。

    ”琴操最後問:“如此究竟如何?”蘇轼答道:“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

    ”琴操受到觸動,恍然大悟,便削發出家了。

     【譯文】 女仙吳彩鸾與書生文箫結婚後,以抄寫《唐韻》自給;歌妓琴操與蘇東坡作參禅遊戲,被“門前冷落車馬稀”之語觸動,遂出家為尼。

     三江 古帝鳳閣①,刺史雞窗②。

    亡秦胡亥③,興漢劉邦④。

     【注釋】 ①古帝鳳閣:古帝,上古的帝王,這裡指傳說中的黃帝。

    鳳閣,有鳳凰在閣上築巢,古人将其視為祥瑞之兆。

    據《文選》卷二十九《古詩十九首·西北有高樓》李善注引《尚書中候》,黃帝在位時,鳳凰在阿閣上築巢。

    阿閣,四面有房檐的閣樓。

    據古典文獻如《逸周書》《周禮·考工記》等的解說,上古時期的重要建築如明堂、宗廟、路寝(正殿)等,都是四面有檐,以便将房頂的積水排到地下。

     ②刺史雞窗:刺史,古代官名。

    早期是朝廷派到地方郡縣的監察官員,後期轉變為地方長官。

    這裡指晉代曾任兖州刺史的宋處宗。

    雞窗,有雞栖息在窗前。

    據《幽明錄》,晉兖州刺史宋處宗曾蓄養一隻長鳴雞,非常喜愛,甚至将其養在窗前。

    後來此雞忽然開口說話,能與宋處宗談玄論易,且頗有見解,宋處宗因此學問大進。

     ③亡秦胡亥:胡亥,即秦二世,秦朝第二代皇帝,秦始皇之子。

    據《史記·秦本紀》,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燕人盧生入海求仙回來,向秦始皇奏上圖谶,說:“亡秦者胡也。

    ”始皇認為“胡”是指匈奴(當時稱匈奴為“胡人”),就派将領蒙恬率軍三十萬攻打匈奴,取河南地(今河套地區)。

    然而秦始皇去世後,其子胡亥即位,十分暴虐,引發了秦末的大規模起義,自己也被丞相趙高殺死,後人因此就說谶語中的“胡”是指胡亥了。

     ④興漢劉邦:劉邦,即漢高祖。

    據《史記·高祖本紀》,漢高祖劉邦在秦末自沛縣起兵,參與秦末農民起義,滅秦後受封巴、蜀、漢中之地,都南鄭(今陝西漢中),稱為漢王。

    其後,又用四年時間消滅了西楚霸王項羽的勢力,建立漢朝。

     【譯文】 黃帝在位時,有鳳凰在閣上築巢;宋處宗将長鳴雞養在窗前,後來雞開口說話,與主人談論玄學。

    秦始皇将“亡秦者胡也”理解為“胡人”,不想卻是其子胡亥;漢高祖劉邦起兵,滅秦朝,敗項羽,建立漢朝。

     戴生獨步①,許子無雙②。

    柳眠漢苑③,楓落吳江④。

     【注釋】 ①戴生獨步:戴生,指戴良,東漢隐士。

    獨步,獨一無二,遠遠超出其他人。

    據《後漢書·逸民列傳》,戴良學識深厚,而好為奇談怪論,一般人聽到,常有驚世駭俗之感。

    同鄉謝季孝問他:“你覺得天下誰能和你相比?”戴良說:“我就像孔子生在東邊的魯國,大禹出身于西邊的羌地,獨步天下,誰與為偶?” ②許子無雙:許子,即許慎,東漢學者。

    無雙,沒有人能與之相比。

    據《後漢書·儒林列傳》,許慎博涉經籍,當時的大學者馬融經常推崇他的學問。

    當時人稱贊他說:“五經無雙許叔重。

    ”意謂在講說五經方面,沒有人能與許慎相比。

     ③柳眠漢苑:漢苑,漢朝的宮苑。

    據《三輔舊事》,西漢的宮苑中長着一棵柳樹,因形狀近似人形,故被稱為“人柳”。

    傳說這棵柳樹每天三次卧倒,三次立起,就像人睡覺和醒來的樣子,故有“三眠三立”之說。

     ④楓落吳江:吳江,吳地的江水。

    據《唐才子傳》,初唐詩人崔信明與鄭世翼在江上相見,鄭世翼說道:“聽說您有‘楓落吳江冷’的佳句,希望能看看其他的詩篇。

    ”崔信明很高興,就把詩稿拿給鄭世翼看。

    鄭世翼沒等到看完,就說:“所見不逮所聞(看到的還不如聽說的好)。

    ”說着,将崔信明的詩稿扔進江裡,開船走了。

     【譯文】 戴良以“獨步天下”自居,許慎以“五經無雙”名世。

    西漢宮苑中的柳樹其形似人,每天三眠三起;崔信明以“楓落吳江冷”的詩句得名,卻受到鄭世翼羞辱。

     魚山警植①,鹿門隐龐②。

    浩從床匿③,崧避杖撞④。

     【注釋】 ①魚山警植:魚山,山名。

    在今山東東阿。

    警,警醒。

    植,即曹植(192—232),曹操之子。

    漢末三國時期文學家,曹丕代漢後受封為東阿王。

    據《高僧傳·經師第九》,佛教經文本來是可以配曲唱誦的,但傳入我國之後,由于中文與梵文差異很大,用漢曲唱梵文,或用梵音唱漢語,都不相宜,所以很長一段時間内隻有人譯經,沒有人傳授音律。

    直到曹植受封東阿,偶登魚山,聽到空中有誦經的聲音,遂仿照聽到的聲音,删節《太子瑞應本起》等佛本生故事,創制了《太子頌》等。

    自此,才有漢傳的佛教音樂。

     ②鹿門隐龐:鹿門,山名。

    在今湖北襄陽。

    龐,即龐公,東漢名士。

    據《後漢書·逸民列傳》,龐公隐居在岘山以南,從來不到城裡去。

    荊州刺史劉表多次請他出山,都不成功,就親自到他家去拜訪。

    劉表說:“您為了保全一身不做官,何如出來做官保全天下呢?”龐公回答:“鴻鹄在高樹上栖息,鼋鼍在深淵裡穴居,得失進止,對人來說,就像是巢穴一樣。

    我隻盼有個落腳的地方,天下不是我能保全的。

    ”劉表又說:“您難道不考慮給子孫留下些什麼嗎?”龐公答道:“世人留給子孫的是危險,唯獨我傳給他們的是安全。

    雖然遺留的東西不同,不能說我沒留給他們什麼。

    ”劉表見龐公心志堅定,歎息而去。

    後來龐公帶着妻兒一起進入鹿門山采藥,再也沒有出山。

     ③浩從床匿(nì):浩,即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

    床,這裡指的不是今天用于睡卧的床,而是古代一種可坐可卧、以坐為主的家具,即傳統家具中的“榻”。

    匿,躲避。

    據《新唐書·文藝傳》,孟浩然遊曆京師時,與張九齡、王維交誼深厚。

    王維私自邀他到内署(指設置在宮禁之内的官署)做客,唐玄宗湊巧到來,孟浩然害怕觸犯皇帝,就躲在床下。

    王維如實告訴玄宗,玄宗高興地說:“我聽說過此人,但沒見過,何必因為害怕我而躲起來呢?”于是下诏讓孟浩然出來,又命他吟誦自己的詩作。

    孟浩然吟到“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時,玄宗不悅,道:“你不求仕進,不是我放棄你,為什麼誣蔑我?”于是下旨放孟浩然還鄉。

    按,孟浩然應舉并遊曆長安,時在開元十六年、十七年間(728—729),與王維結交也在此時,但王維當時并未任官;孟浩然因科場不利,離京返回家鄉襄州(今湖北襄陽),也非由玄宗下旨放還。

    《新唐書·文藝傳》之說不可信。

     ④崧(sōng)避杖撞:崧,即藥崧,東漢官員。

    撞,打。

    據《後漢書·鐘離意傳》,漢明帝性情褊狹苛察,又好以苛細煩瑣之事顯示精明,因此公卿大臣多遭诋毀,近臣、尚書等甚至遭到責打。

    尚書郎藥崧一度不合明帝的心意,明帝就自己拿杖打他。

    藥崧躲避杖責,逃到床下,明帝更加生氣,在外大喊:“郎出!郎出!”藥崧在床下說:“天子穆穆,諸侯煌煌。

    未聞人君,自起撞郎。

    (天子端莊恭敬,諸侯嚴肅堂皇。

    沒聽說過做君王的,自己杖責尚書郎。

    )”明帝聞言便赦免了他。

    後來藥崧官至南陽太守。

     【譯文】 曹植在魚山聽到誦經聲,創制了漢傳佛教的音樂;龐公不受劉表的辟舉聘請,攜家入鹿門山隐居。

    孟浩然拜訪王維,恰逢唐玄宗到來,遂在床下躲避,被召出吟詩,又因詩句觸犯玄宗被放還;藥崧逃避漢明帝的杖責,也躲到床下,因對答得體,獲得赦免。

     劉詩瓿覆①,韓文鼎扛②。

    願歸盤谷③,楊憶石淙④。

     【注釋】 ①劉詩瓿(bù)覆:劉詩,劉基(1311—1375)的詩。

    瓿覆,即“覆瓿”。

    瓿,小甕。

    “覆瓿”一詞來自西漢末期兩位大學者劉歆與揚雄的談話。

    揚雄仿照《周易》著《太玄》,劉歆對他說:“現在的學者有着利祿的引誘(指漢代通曉經義可以做官),還不能精通《周易》,更不要說《太玄》了。

    我怕後人把《太玄》拿去蓋在醬甕上啊。

    ”後人以“覆瓿”指文章價值不高,有時作者也用這個詞表示自謙。

    劉基是明代的開國功臣,也是元末明初著名的詩人。

    他的詩作結集為《覆瓿集》。

     ②韓文鼎扛(gāng):韓文,韓愈的文章。

    鼎,古代炊具,用于煮食物。

    扛,以兩手舉起東西。

    韓愈的詩文雄健豪放,才華橫溢,所以後人說他筆力可以扛鼎。

    “扛鼎”即舉鼎,古代的鼎多是青銅鑄造的巨大器物,舉起來需要非常大的力氣。

     ③願歸盤谷:願,即李願,唐德宗時隐士。

    盤谷,地名。

    在今河南濟源縣北二十裡,太行山南。

    李願隐居盤谷,韓愈作《送李願歸盤谷序》贈給他,稱許他不願為求貴顯降志辱身的品格,傾吐自己對當時卑下士風的蔑視與不滿。

    按,唐德宗時有兩個李願,一為大将李晟之子,曾曆任多處藩鎮的節度使,有能名,晚年奢侈,不理政事,名聲因之大壞;一為處士李願,與韓愈、盧仝為友,即韓愈作序以送者。

    前人往往以此處士李願為李晟之子李願,誤。

     ④楊憶石淙(cóng):楊,即楊一清(1454—1530),明代大臣,曾任大學士。

    石淙,石上水流,亦指石上流水聲,這裡借用水名。

    在今雲南安甯市,以“水流石間,作淙淙聲”得名,安甯十景有“石淙流韻”。

    楊一清祖父居于石淙,楊一清出仕後,遂以“石淙”為别号,晚年退居鎮江,又把住所命名為“石淙精舍”,以示對家鄉的懷念。

     【譯文】 明朝開國功臣劉基的詩集取名為《覆瓿集》;韓愈的詩文筆力雄健,被稱為有扛鼎之力。

    李願到盤谷隐居,韓愈作《送李願歸盤谷序》贈他;楊一清晚年以“石淙精舍”命名住處,以表思鄉之情。

     弩名克敵①,城築受降②。

    韋曲杜曲③,夢窗草窗④。

     【注釋】 ①弩(nǔ)名克敵:弩,一種利用機械力量射擊的古代兵器。

    據《揮麈三錄》,南宋初年,韓世忠仿照神臂弓(北宋時期發明的一種腳蹬弩)的圖樣,改進制造了一種新型武器,獻給朝廷,宋高宗賜名為“克敵弓”。

    從文獻記載看,克敵弓仍是借助腳蹬發力的弩,與借助臂力拉開的弓不同,故雲“弩名克敵”。

     ②城築受降:受降,即受降城,古代邊疆的要塞名。

    我國曆史上曾兩次在邊疆築“受降城”。

    據《漢書·武帝紀》,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因杅将軍公孫敖築塞外受降城(内蒙古烏拉特中旗東陰山北)。

    據《史記·匈奴列傳》,築城的原因是匈奴的左大都尉欲殺單于降漢,但又以地遠無援為疑,故漢武帝命築受降城以接應他。

    又據《舊唐書·張仁願傳》,唐中宗時,張仁願在黃河以北築東、中、西三座受降城,以防突厥南侵。

    據現代研究成果,東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縣南,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包頭市,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巴彥淖爾市。

     ③韋曲杜曲:韋曲、杜曲,都是唐代長安(今陝西西安)地名。

    韋姓和杜姓都是唐代首都長安當地的大族,時有“城南韋杜,去天尺五”的俗語,以見其顯赫。

    韋家聚居在長安城南、皇子陂西,世稱該地為“韋曲”。

    韋曲以東五裡,是杜家的聚居地,世人稱為“杜曲”。

    今天西安還有以這兩個地方命名的鎮。

     ④夢窗草窗:夢窗、草窗,都是南宋晚期文人的别号。

    南宋晚期詞人吳文英别号“夢窗”,詞集名為《夢窗詞》;同時著名的文人周密别号“草窗”,所作詞結集為《草窗詞》。

     【譯文】 宋朝韓世忠在神臂弓的基礎上,創制了一種名為“克敵”的新型弓弩;漢朝公孫敖、唐朝張仁願為邊防需要,分别在今内蒙古境内建築了受降城。

    唐代長安有韋曲、杜曲兩個地名;南宋晚期有吳文英(号夢窗)、周密(号草窗)兩位著名文人。

     靈征刍狗①,詩禍花尨②。

    嘉貞絲幔③,魯直彩缸④。

     【注釋】 ①靈征刍(chú)狗:靈征,靈驗的夢。

    刍狗,用草編成的狗,古代用作祭祀用具。

    據《三國志·魏書·方技傳》,曹魏時人周宣占蔔靈驗,有人問他:“我夢見刍狗,這是什麼征兆?”周宣回答:“您會吃到美食。

    ”此人果遇盛宴。

    後又問周宣:“我又夢見刍狗,是什麼征兆?”周宣說:“您會從車上掉下來摔斷腿,一定要小心。

    ”不久果然摔傷。

    再後來,他又對周宣說:“我又夢見刍狗了。

    ”周宣答道:“您家要發生火災,仔細守護吧。

    ”很快就起火了。

    此人問周宣:“實際我三次都沒做夢,隻是試試您是否靈驗,為何都實現了呢?”周宣說:“這是神靈觸動您說出來的,跟真正做夢沒有區别。

    ”此人又問:“就算我三次真的夢到刍狗,預兆卻各有不同,這是為什麼?”周宣說:“刍狗是祭神之物,所以您第一次夢到它,就預示會得到飲食。

    祭祀之後,刍狗扔在路上被車輪軋,所以您第二次夢到,是墜車摔斷腿的預兆。

    被軋過之後,刍狗會被拿去當柴燒,所以您第三次夢到,就表示家裡要着火了。

    ” ②詩禍花尨(máng):詩禍,因為詩引發的災難。

    花尨,花邊的狗。

    尨,即狗。

    據清代錢謙益在《列朝詩集》高啟《宮女圖》一詩後的題跋,明初詩人高啟(1336—1374)在一幅宮女圖上題詩:“女奴扶醉踏蒼苔,明月西園侍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高啟似乎暗示宮女與外人有私情,觸怒明太祖,埋下後來被殺的禍根,故稱“詩禍”。

    “花尨”即代指“小犬隔花空吠影”的詩句。

     ③嘉貞絲幔:嘉貞,即張嘉貞(665—729),唐玄宗時的大臣,官至宰相。

    幔,張在屋内的帷幕。

    據《開元天寶遺事》,唐代宰相張嘉貞想招郭元振做女婿,但又不能決定把哪個女兒嫁給他,就讓五個女兒躲在幔帳後,每人手上拿一根絲線,讓郭元振牽絲決定。

    郭元振挑選了一根紅絲,絲的另一頭是張嘉貞的第三個女兒,非常美貌,後來果然夫榮妻貴。

    按,郭元振(656—713),名震,字元振,以字行,是唐睿宗時的宰相,年輩、入仕、拜相、去世均在張嘉貞之前,顯非張嘉貞之婿。

    《開元天寶遺事》為五代時人王仁裕搜集整理傳聞而成,其時距唐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已有百餘年之久,容有錯誤。

     ④魯直彩缸:魯直,即黃庭堅(1045—1105),宋代文學家、書法家、官員。

    彩缸,用彩綢作為裝飾的缸。

    蘇轼作詩送楊孟容,自謂“效黃魯直體”。

    黃庭堅以為不敢當,遂作詩以謝,題為《子瞻詩句妙一世,乃雲效庭堅體,蓋退之戲效孟郊、樊宗師之比,以文滑稽耳。

    恐後生不解,故次韻道之(子瞻送楊孟容詩雲:“我家峨眉陰,與子同一邦。

    ”即此韻)》,詩末結句為:“小兒未可知,客或許敦厖。

    誠堪婿阿巽,買紅纏酒缸。

    ”意為:“我的兒子将來怎麼樣還未可知,不過倒是有客人說他敦厚淳樸。

    如果真有資格做你家阿巽丈夫的話,我就去買紅綢子把酒缸纏上做聘禮。

    ”阿巽是蘇轼孫女的小名。

    按,黃庭堅全詩主旨皆表示自己的詩才不足與蘇轼媲美,唯結尾忽然宕開一筆,談兒女婚事,而阿巽後來也并未嫁到黃家,據此,則黃詩似屬诙諧之語。

    現代研究者認為,黃庭堅為“蘇門四學士”之一,此或是以假設己子與蘇轼孫女結為伉俪,表示自居晚輩,不敢與蘇轼分庭抗禮,并非真的求親。

     【譯文】 周宣給人占夢,三次都以夢到刍狗為辭,周宣解釋各有不同,但都很靈驗;高啟題宮女圖,作“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宮禁有誰來”之句,招緻殺身之禍。

    張嘉貞讓女兒隐身幔帳之後,各持一絲,命郭元振牽絲定姻;黃庭堅寫詩贈給蘇轼,有“誠堪婿阿巽,買紅纏酒缸”的句子,表達以晚輩後學自居之意。

     四支 王良策馬①,傅說騎箕②。

    伏羲畫卦③,宣父删詩④。

     【注釋】 ①王良策馬:王良,春秋時人,是駕車的能手。

    古人又以他命名星辰。

    策馬,用鞭子趕馬。

    據《史記·天官書》,我國古代的天文學家把營室星區(即室宿,我國古代天文學上的二十八宿之一,在飛馬座)銀河中的四顆星叫做“天驷”,天驷旁邊的一顆星叫做“王良”,王良旁邊又有一顆星叫做“策”。

    按,古人以四馬并列為一驷,策是馬鞭的意思。

    如果策星移動到王良的前面,或天驷的後面,星象上就叫“王良策馬”,張守節《史記正義》說“策馬而兵動”,意即這一星象出現,預示将發生戰争。

     ②傅說騎箕:傅說,商朝人,商王武丁的宰相。

    騎箕,坐落在箕宿(二十八宿之一,在人馬座)旁邊。

    據《莊子·大宗師》,傅說得“道”,以相武丁,死後“乘東維、騎箕尾而比于列星”。

    按,《晉書·天文志》雲:“傅說一星,在尾後。

    ”“尾”即尾宿,在天蠍座。

    傅說星即現代天文學家所稱的“HIP87261”星,位處人馬座和天蠍座的交界,所以古人稱傅說“騎箕尾”,又簡稱為“騎箕”。

     ③伏羲畫卦:伏羲,傳說中的上古聖人、帝王。

    畫卦,畫出八卦。

    據《周易·系辭》,伏羲氏掌管天下時,曾觀察天地及身邊事物,從中尋求靈感,畫出八種卦象,即後世所說的“八卦”。

    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追溯《易經》的曆史,提到“《易》道深矣,人更三聖,世曆三古”,“三聖”即指初畫八卦的伏羲、推演八卦為六十四卦的周文王以及為《易經》作傳的孔子。

    按,這些說法來自古代儒家的追溯,不完全可信,如《易傳》的成書年代就明顯晚于孔子生活的時期。

     ④宣父删詩:宣父,即孔子,據《新唐書·禮樂志》,唐太宗貞觀十一年(637),诏尊孔子為宣父,立廟兖州。

    删詩,删定古詩。

    據《史記·孔子世家》,上古時代的詩篇,流傳到孔子時期還有三千多篇,孔子去除其中重複的部分,又選出與儒家禮儀及道義相符合的,共三百多篇,自己譜上曲教給學生們。

    這些被選出來的篇目合集據說就是今天的《詩經》。

     【譯文】 以著名馭手王良命名的星,在天上還趕着馬車;傅說死後升到天上變成星辰,坐落在箕宿和尾宿交界的星區。

    伏羲畫出八卦,後來演化為《易經》;孔子删定當時尚能看到的古詩,保留三百餘篇,作為給學生的教材,就是後來的《詩經》。

     高逢白帝①,禹夢玄彜②。

    寅陳七策③,光進五規④。

     【注釋】 ①高逢白帝:高,即漢高祖劉邦。

    白帝,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古人以白色為西方的代表色,白帝就是西方的天帝。

    據《史記·高祖本紀》,漢高祖劉邦在秦末當亭長時,押送刑徒去骊山服役,路上不斷有人逃亡。

    走到豐西澤,劉邦索性将刑徒全都放了,帶着十幾個人一起進了大澤抄小路逃亡,讓一人在前方探路。

    探路者回報說有大蛇攔路,劉邦借着酒力,拔劍将蛇斬殺,繼續前行。

    同行者有落在後面的,走到斬蛇的地方,看到一位老婦哭泣,就上前詢問,老婦說:“我的兒子是白帝之子,變成蛇擋在路上,被赤帝的兒子殺了,我在這裡哭他。

    ”于是人們都認為劉邦是赤帝兒子的化身。

     ②禹夢玄彜(yí):禹,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又稱大禹。

    玄彜,即玄夷蒼水使者,神話人物,“夷”“彜”同音通用。

    據《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禹登衡山,殺白馬祭神,夢見穿紅色繡衣的男子自稱玄夷蒼水使者,倚在覆釜山上唱歌,他對禹說:“想要得到我山上的神書,你要在黃帝所住的山下齋戒三個月,庚子日上山挖掘石頭,就能找到它。

    ”禹按照使者的話去做了,果然在宛委山找到黃金做成的簡,上面鑲着玉字,書中講的是治水的道理。

     ③寅陳七策:寅,即胡寅(1098—1156),南宋官員、學者。

    七策,七種策略。

    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建炎三年(1129)閏八月庚寅日,時任起居郎的胡寅向宋高宗上萬言書,從國家面臨的内憂外患角度,要求高宗應該孝弟、求賢、納谏、任将、治軍、愛民,以及切實推行上述六事,做到“為天子之實”,總計七策。

    宰相呂頤浩惡其言切直,将胡寅遷為直龍圖閣,主管江州太平觀,使他投閑置散。

     ④光進五規:光,即司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學家。

    五規,五條規勸意見。

    司馬光任谏官時,曾寫過《上仁宗五規》,這是一篇從宏觀角度勸谏宋仁宗改良弊政的文章,分為保業、惜時、遠謀、重微、務實五節,即司馬光所謂的“五規”。

    宋仁宗統治時期,号稱北宋曆史上的“盛世”,但究其實際,各種弊病已經凸顯,亟須改革。

    司馬光上疏,希望能以這篇文章促使仁宗振作精神,深謀遠慮,以保太平之業,但最終并未收到太大的效果。

     【譯文】 漢高祖在大澤中斬殺擋路的白蛇,據說是白帝之子;大禹在衡山夢到玄夷蒼水使者,指點他去宛委山尋求治水之法。

    胡寅上書宋高宗,進獻七策,希望高宗能以實幹緻中興;司馬光向宋仁宗提出五條意見,盼望仁宗能振作局勢,以保太平。

     魯恭三異①,楊震四知②。

    鄧攸棄子③,郭巨埋兒④。

     【注釋】 ①魯恭三異:魯恭(32—112),東漢大臣,官至司徒。

    三異,三件特異的事。

    據《後漢書·魯恭傳》,漢章帝建初七年(82),京師河南郡(今河南洛陽及周邊地區)發生大規模螟災,魯恭當時正做中牟縣(今河南中牟,東漢屬河南郡)縣令,縣内沒有螟蟲入境。

    河南尹袁安懷疑中牟瞞報災情,就派仁恕掾(漢代負責審案的郡吏)肥親去當地查證。

    肥親和魯恭同到鄉間巡視,一起坐在桑樹下,有雉雞飛過來,落在樹旁,旁邊恰有一個小童。

    肥親問小童:“你怎麼不抓住雉雞啊?”小童說:“它還帶着幼雛呢。

    ”肥親瞿然而起,與魯恭告别,說:“我來這裡,是查訪您治理本地究竟如何的。

    (螟)蟲不犯境,這是第一件異事;化及鳥獸(指雉雞不怕人),是第二件異事;豎子(小孩子)有仁心,是第三件異事。

    我再久留,也隻是徒然打擾賢人罷了。

    ” ②楊震四知:楊震(?—124),東漢大臣,曾任太尉。

    四知,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據《後漢書·楊震傳》,楊震做荊州刺史時,曾經推舉一個叫王密的人為茂才,後來楊震調到東萊(漢郡名。

    郡治在今山東龍口)當太守,路經昌邑(今山東巨野昌邑),王密正在當地做縣令,為感謝楊震當年的推舉,夜裡帶了十斤黃金去送給楊震,楊震說:“老朋友(楊震自稱)了解你,你不了解老朋友,這是為什麼呢?”王密說:“現在是深夜,沒人知道,您收下就是了。

    ”楊震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麼能說沒人知道?”王密羞愧而出。

     ③鄧攸(yōu)棄子:鄧攸(?—326),晉代官員。

    據《晉書·鄧攸傳》,西晉末年,鄧攸與家屬被石勒俘獲,軟禁在車營中。

    待石勒大軍渡泗水時,鄧攸砍開車子,以牛馬載着妻子家人逃亡。

    後來牛馬又被人掠去,鄧攸步行,用扁擔挑着自己的兒子和弟弟的兒子鄧綏。

    由于鄧攸本身力量有限,估計難以同時保全兩個孩子,就跟妻子說:“弟弟早死,唯有一子,不可讓他絕嗣,隻能抛棄咱們的兒子了。

    我們如果幸而不死,将來還會有兒子的。

    ”妻子哭着答應了,鄧攸遂将兒子抛棄。

    其子早上被抛棄,晚上又追上來,第二天,鄧攸遂将兒子捆在樹上離去。

    到江東後,鄧攸的妻子再未懷孕,鄧攸至死無嗣,其侄鄧綏以對待父親的禮節為他服喪三年。

     ④郭巨埋兒:郭巨,漢代人。

    據《搜神記》,郭巨兄弟三人,父親去世後,兩個弟弟要分家,父親的遺産有兩千萬錢之多,郭巨的兩個弟弟各取一千萬。

    郭巨和妻子租住客舍,替人勞作掙錢以奉養老母。

    後來郭巨有了兒子,擔心撫養孩子會影響侍奉老人,又怕老人把食物分給孫子,就想把兒子埋掉。

    當他去挖地時,挖出一釜黃金,上面寫着“孝子郭巨,黃金一釜,以用賜汝”,郭巨于是名震天下。

     【譯文】 魯恭在中牟做縣令時,有“蟲不犯境,化及鳥獸,豎子有仁心”三件異事;楊震拒絕王密的贈金,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為辭。

    鄧攸攜帶家人逃難,力不能支,就抛棄了兒子來保全侄子;郭巨夫妻擔心撫養孩子會影響奉養老人,想把兒子埋掉,幸而挖到黃金,得以兩全。

     公瑜嫁婢①,處道還姬②。

    允誅董卓③,玠殺王夔④。

     【注釋】 ①公瑜嫁婢:公瑜,即鐘離瑾(?—1030),北宋官員。

    婢,舊時被役使的女子,在大多數曆史時期屬于主人家的私産,沒有人身自由。

    據《括異志》,鐘離瑾做縣令的時候,女兒将要出嫁,就買了一個婢女作為陪嫁。

    後來,鐘離瑾偶然得知婢女是前任縣令的女兒,十分同情她,于是将婢女以和女兒同樣的标準嫁出去。

     ②處道還姬:處道,即楊素(544—606),隋朝大臣。

    姬,本是對婦人的美稱,後引申為對妾室的代稱。

    據《本事詩》,隋滅陳前,陳朝的太子舍人徐德言已有覆滅的預感,遂對妻子樂昌公主(陳後主之妹)說:“以你的才貌,亡國之後必然被賜給權貴,我們大概要永别了。

    如果情緣未斷,指望将來相見,當有信物。

    ”遂打破一面銅鏡,各留一半,相約以正月十五在都城市中賣這半面鏡子為信。

    陳亡,樂昌公主被俘北上長安,賜予功臣楊素。

    徐德言流落在外,按約到京城訪尋妻子,楊素得知後,就讓公主和徐德言團聚。

     ③允誅董卓:允,即王允(137—192),東漢大臣,官至司徒。

    董卓(?—192),東漢末期權臣,殘暴好殺。

    據《後漢書·王允傳》,董卓專權時,王允竭力扶持朝廷,與同僚士孫瑞、楊瓒計劃誅滅董卓一黨。

    初平三年(192)春季,連續六十多天下雨,王允與士孫瑞、楊瓒登壇祈禱,士孫瑞說:“自去年年末以來,霖雨不斷,這是董卓命運将盡的預兆,從内部圖謀他,一定能取得勝利。

    ”于是王允結交董卓的部将呂布為内應,在董卓入朝時将其殺死。

     ④玠(jiè)殺王夔(kuí):玠,即餘玠(1199—1253),南宋後期名将。

    王夔,南宋将領,綽号“王夜叉”。

    據《宋史·餘玠傳》,餘玠出鎮四川後,利州都統王夔擁兵自重,在餘玠來視察時陳兵示威,驕悍不可制,平素又恣意殘害百姓。

    餘玠有意誅殺他,與親信部将楊成商議。

    楊成認為王夔所部雖多,但誅之隻需一夫之力,若不将其處死,将來必會作亂。

    于是餘玠夜召王夔議事,以楊成代領其軍。

    楊成單騎進入王夔的營地,宣示餘玠的命令,将士相率拜賀,王夔遂被餘玠處死。

     【譯文】 鐘離瑾得知給女兒買來陪嫁的婢女是前任縣令之女,就按對待自己女兒的标準将她嫁出;南陳的樂昌公主在亡國後被賜予楊素,其夫徐德言來長安尋妻,楊素獲悉後,将樂昌公主還給了徐德言。

    董卓專權時,王允與同僚士孫瑞等人合作,通過拉攏呂布,誅殺了董卓;餘玠鎮守四川時,大将王夔肆意妄為,被餘玠處死。

     石虔矯捷①,朱亥雄奇②。

    平叔傅粉③,弘治凝脂④。

     【注釋】 ①石虔矯捷:石虔,即桓石虔(?—388),東晉将領。

    矯捷,雄健敏捷。

    據《晉書·桓石虔傳》,桓石虔的父親桓豁做荊州刺史時,石虔随他參加狩獵。

    獵場中有一隻老虎,身中數箭,伏在地上。

    桓豁的部将們知道石虔勇猛,就開玩笑地慫恿他去拔老虎身上的箭。

    石虔快速地沖過去,從老虎身上拔起一支箭來。

    老虎受痛,猛地躍起,石虔已經預料到,提前跳了起來,而且跳得比老虎還高,沒有被虎抓到。

    老虎落到地上,石虔跟着落下,又順勢拔下一支箭。

    因為此事,石虔在史書中有“矯捷絕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