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有人說他是黃帝的史官。
據《說文解字》序,神農氏用結繩來記事,随着人類認識的事物越來越豐富,結繩逐漸不能滿足需要,産生了很多欺詐行為。
黃帝的史官倉颉觀察鳥獸的足迹,認識到可以通過類似的符号來記錄事物,于是創制了文字。
按,文字是一個複雜而豐富的系統,自然不會是以一人之力,獨立創造出來的。
目前,我國考古工作者已經在多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發現了不少刻畫在陶器等載體上的符号,這些刻符(或稱“陶文”)可能是我國上古時期不同地區各自的文字起源。
②虞卿著書:虞卿,戰國時的遊說之士,曾做趙國的上卿。
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虞卿因為保護魏齊之故,抛棄了趙國的相位,困居在魏國,很不得意,于是著書八篇,稱為《虞氏春秋》。
按,據《史記·範雎蔡澤列傳》的說法,魏齊,做魏國的相國時,曾疑範雎私下向齊國通報魏國的秘密,幾乎将範雎打死。
範雎逃生後,改名張祿,入秦為相,向魏國索取魏齊的人頭。
魏齊先逃到趙國,向平原君求救,後平原君被秦國騙去扣押,魏齊又向虞卿求救。
虞卿知道事不可為,遂解相印,與魏齊間行入魏,欲因信陵君以入楚,事不成,魏齊乃自殺。
虞卿蓋因魏齊自殺,入楚不成,又不能歸趙,所以才流落在魏國。
③班姬(jī)辭辇(niǎn):班姬,即班婕妤(前48—2),西漢人,漢成帝的妃子,古代著名的才女。
據《漢書·外戚傳》,班婕妤一度非常受漢成帝寵愛。
成帝在後宮遊玩,讓班婕妤上自己的車,班婕妤說:“我看過古代的圖畫,聖賢君主身邊都是名臣,隻有亡國之君身邊畫的才是嫔妃。
我和您如果同辇,是不是和後一種情況有些像呢?”成帝認為她說得好,就打消了念頭。
後來趙皇後姐妹得寵,排斥班婕妤,班婕妤自請供養太後于長信宮,得以免禍。
④馮誕同輿(yú):馮誕(467—495),北魏大臣。
據《魏書·外戚傳》,馮誕十幾歲時進宮和魏孝文帝做伴讀書,後來又娶了孝文帝的妹妹樂安公主,曆任高官。
他雖然沒有學問,但性情敦厚恭敬,與同年出生的孝文帝情誼深厚,連孝文帝的弟弟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詳,也不如他和孝文帝親近。
孝文帝甚至和他同車出行、同桌吃飯、同席坐卧,恩寵達到極點。
【譯文】 傳說倉颉審視鳥獸蹄迹,受其啟發,發明了文字;虞卿為救魏齊,輕棄相位,後來生活困窘,遂著《虞氏春秋》。
班婕妤雖受漢成帝寵愛,依然謹慎退避,不敢與成帝同乘一辇;馮誕與魏孝文帝關系親近,兩人同輿而載,同案而食,同席坐卧。
七虞 西山精衛①,東海麻姑②。
楚英信佛③,秦政坑儒④。
【注釋】 ①西山精衛:精衛,傳說中的一種鳥。
據《山海經·北山經》,發鸠之山有一種鳥叫精衛,和烏鴉的樣子差不多,頭上有花紋,白嘴紅腳,叫聲就是“精衛”。
精衛是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在東海遊玩時溺死後變成的鳥,經常銜着西山的樹枝和石塊去填東海。
②東海麻姑:麻姑,傳說中的女仙。
據《神仙傳·王方平》,王方平到吳人蔡經家,派人請來麻姑。
麻姑的長相如同十八九歲的美女,手上的指甲像鳥爪一樣,容貌美麗,不可形容,她自己說:“自認識王方平以來,曾經三度看見東海變成桑田,前不久到蓬萊,看到海水又比過去淺了差不多一半,是不是又要化為陸地了?”古時多以麻姑比喻高壽。
③楚英信佛:楚英,即漢光武帝的兒子劉英(?—71),被封為楚王。
據《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劉英喜好黃老之學,按照佛家的要求吃齋祭祀。
永平八年(65),漢明帝要求天下有死罪的人交納缣帛贖罪,劉英交納缣帛三十匹,贖免自己就封以來的罪孽。
漢明帝下诏說:“楚王讀黃老的精微之言,崇尚佛家的慈悲思想,吃齋三個月,在神前發誓,能有什麼不法的行為呢?把楚王所交的缣帛歸還回去,用這筆錢幫助他給佛教信徒準備飯食。
”按,當時佛教剛傳入我國不久,傳教者以佛教思想比附原已傳播甚廣的黃老之學,以求傳教便利。
在一般信徒和局外人看來,佛教與黃老似乎是一回事,故劉英因喜黃老之學而信佛,漢明帝在诏書中也将黃老與佛教相提并論。
④秦政坑儒:秦政,即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名政。
坑,埋。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命方士為他求仙人、仙藥,方士侯生、盧生等久而無功,害怕被秦始皇追究責任,于是私下商量:“始皇天性剛戾自用,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
貪于權勢如此,不可為他求仙藥。
”下定決心後,兩人就趕緊逃亡了。
始皇聞知大怒,以方士徒勞無功,且出言诽謗,派遣官吏審問在鹹陽的文學方術之士,看看究竟哪些人有妖言惑衆或诽謗的行為。
受審的儒生互相告發,牽連了四百六十多人。
最終,犯禁者都被下令坑殺。
【譯文】 傳說精衛鳥是炎帝的女兒溺水身亡後變成的,故會銜西山的樹枝石塊去填東海;麻姑據說是一位女仙,曾三度看見東海變成桑田。
楚王劉英喜好黃老之學,由此信奉佛教;秦始皇讓方士為他求仙,方士逃亡,始皇大怒,遂坑殺在鹹陽的文學方術之士,其中很多人是儒生。
曹公多智①,顔子非愚②。
伍員覆楚③,勾踐滅吳④。
【注釋】 ①曹公多智:曹公,即曹操(155—220),東漢末的軍閥,也是古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他迎漢獻帝于許,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消滅了北方的各大割據勢力,實現了局部地區的統一。
死後,其子曹丕篡奪漢朝,建立曹魏王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引王沈《魏書》,曹操征讨馬超時,和敵将韓遂等人在陣前談話,馬超軍中的關中人及少數民族成員都來圍觀,擠在一起,前後重疊。
曹操見狀,笑着對他們說:“你們想看曹公長什麼樣嗎?我也跟常人長得一樣,沒有長四隻眼睛兩張嘴,不過就是比一般人更聰明罷了。
” ②顔子非愚:顔子(前521—前481),即孔子的弟子顔回,字子淵,又稱顔淵,是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十哲”之一。
據《論語·為政》,孔子說:“我和顔回說話,說一整天他也不會提出不同的意見,看起來似乎是很愚笨的人。
然而考察他私下的言論,足以對我的思想進行發揮,顔回并不愚笨啊。
”按,顔回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但據《論語·公冶長》,孔子曾與另一弟子子貢談論顔回,子貢認為顔回能聞一知十,自己隻能聞一知二,遠遠不及,孔子也贊同他,并認為在這一方面,自己也不如顔回。
據此,則顔回在學問方面也當有獨到之處。
③伍員覆楚:伍員(前559—前484),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後投奔吳國。
覆,傾覆,滅亡。
據《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員的全家被楚平王殺害,于是他逃到吳國,被任用為吳國的重臣。
後來吳國伐楚,攻進楚國的國都,當時楚平王已經去世,伍員挖開他的墳墓,鞭打他的屍體三百下,報了滅門之仇。
伍員與申包胥是好友,當初出奔時,對申包胥說:“我必覆楚。
”後來果踐其言。
④勾踐滅吳:勾踐(約前520—前464),春秋末期越國的王。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勾踐被吳國打敗,被迫到吳國做吳王的仆人,由于侍奉吳王非常用心,得以回國。
歸國後,勾踐睡在柴草上,每天舔嘗苦膽,以示不忘在吳國的困苦,同時任用賢臣,發展國力,終于滅掉吳國。
【譯文】 曹操面對敵軍圍觀,自稱和常人并無二緻,隻是多智罷了;顔回聽孔子講課,一整天也不會提出不同意見,但他其實能夠闡發老師的思想,因此孔子說他并不愚笨。
伍員為被楚平王殺害的家人報仇,立下“必覆楚”的誓言,投奔吳國,後來攻克楚國都城,掘楚王墓,鞭屍洩憤;勾踐被吳國打敗,卧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滅掉吳國,繼而稱霸。
君谟龍片①,王肅酪奴②。
蔡衡辨鳳③,義府題烏④。
【注釋】 ①君谟(mó)龍片:君谟,即蔡襄(1012—1067)。
龍片,即龍團,宋代所制的一種茶餅。
據《歸田錄》,福建産的茶中,龍鳳團茶最為上品,八枚茶餅共重一斤。
宋仁宗慶曆年間,蔡襄出任福建轉運使,制造小片龍茶進奉,二十枚茶餅一斤,謂之小龍團,其價值金二兩,然而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唯南郊齋戒時,中書門下及樞密院往往各獲賜一餅,則宰執共分之。
宮人剪金箔為花,貼于小龍團之上,以示其物之貴重。
②王肅酪奴:王肅(464—501),原為南齊官員。
後因父親被殺,投奔北魏,為魏孝文帝改革制度的重要參謀。
酪,即酪漿,用牛羊奶制作的一種飲品。
據《洛陽伽藍記》,王肅剛到北魏時,不吃羊肉、酪漿等北方常見的食物,喜歡吃鲫魚羹,渴了就喝茶,北人對此都感覺奇怪。
過了幾年,王肅習慣北方食物了,在宮廷宴會上評論南北飲食說:“羊肉是大國風味,魚是小邦菜肴;至于茶,還不夠給酪漿做奴仆。
”于是魏孝文帝的弟弟元勰與王肅開玩笑說:“明天你來我家,我請你吃小邦的菜,也有酪奴。
”從此“酪奴”就成了茶的代稱。
③蔡衡辨鳳:蔡衡,東漢官員。
辨鳳,分辨是否為鳳鳥。
據《太平禦覽·羽族部三·鸾》引《決錄注(按,指〈三輔決錄〉摯虞注)》,東漢初,華陰縣(今陝西華陰)出現了一種鳥,高五尺,頭像雞,下颌像燕子,脖子像蛇,尾巴像魚,身上披着五色的羽毛,青色羽毛最多,停留在儒者辛繕家中的槐樹上,旬日不去。
地方官把這件事報告給朝廷,光武帝問群臣這是什麼鳥,都說是鳳,隻有太史令蔡衡說:“與鳳類似的鳥有五種,紅羽毛多的是鳳,黃羽毛多的是鹓雛,青羽毛多的是鸾,紫羽毛多的是,白羽毛多的是鴻鹄。
此鳥以青羽毛為最多,應該是鸾,不是鳳。
” ④義府題烏:義府,即李義府(614—666),唐代大臣。
題烏,以烏鴉為題作詩。
據《大唐新語》,李義府獲得李大亮、劉洎等朝臣推薦,朝見唐太宗,太宗讓他作一首以烏鴉為題的詩。
李義府寫道:“日裡飏朝彩,琴中伴夜啼。
上林許多樹,不借一枝栖。
”太宗非常賞識他的才華,說:“我把整棵樹都借給你,何止一枝?”于是将李義府自門下典儀(掌殿上贊唱的小官)越級提拔為監察禦史。
【譯文】 蔡襄在福建任職時,創制小片龍茶,進貢給皇帝,為當時所重;王肅自南齊投奔北魏,習慣北方飲食後,說茶不足為酪漿做奴。
蔡衡為太史令,華陰出現奇鳥,朝臣皆謂之鳳,蔡衡辨以為鸾;李義府受薦舉,試以烏鴉為題作詩,獲得唐太宗的越級提拔。
蘇秦刺股①,李焚須②。
介誠狂直③,端不糊塗④。
【注釋】 ①蘇秦刺股:蘇秦,戰國時辯士。
曾遊說六國聯合抗秦。
據《戰國策》,蘇秦出去遊說各國,幾年都沒有成效,很狼狽地回到家中,親人都看不起他。
蘇秦不肯放棄,認真閱讀《太公陰符》,讀書讀到要睡着的時候,就用鐵錐紮自己的大腿,血從大腿一直流到腳上。
就這樣讀了一年書,又去遊說趙王,趙王被蘇秦的言論打動,封他為武安君,賞賜了很多财物。
蘇秦又去遊說其他各國共同抗秦,于是得以佩六國相印,掌握大權。
②李(jì)焚須:李(594—669),唐代大臣、名将。
據《隋唐嘉話》,李即使做了宰相,當姐姐生病時,還是親自下廚為姐姐煮粥,經常燒到胡須。
他的姐姐說:“家裡的仆人多得是,你何必這麼辛苦自己呢?”李說:“我下廚難道是因為家裡沒人幹活嗎?姐姐年老,我也年老,即使再想多給姐姐煮幾次粥,還能煮多久呢?” ③介誠狂直:介,即唐介(1010—1069),北宋官員。
狂直,狂放而直率。
據《東軒筆錄》,唐介做谏官時,勸谏宋仁宗不要破格任用外戚張堯佐(張貴妃伯父),宋仁宗推诿系宰相拟用,于是唐介又彈劾宰相文彥博,言辭激烈,無所回避,宋仁宗被唐介的話所激怒,朝臣都為唐介擔憂。
蔡襄向宋仁宗求情,說道:“唐介确實狂放直率,但納谏是君王的美德,希望您能夠饒恕他。
”宋仁宗接受了蔡襄的意見,将唐介貶為春州(今廣東陽春)别駕,次日又改為英州(今廣東英德)别駕。
④端不糊塗:端,即呂端(935—1000),北宋大臣。
據《宋名臣言行錄》,宋太宗想要任用呂端做宰相,有人說:“呂端糊塗。
”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最終還是任命呂端為相。
按,後來太宗去世,宦官王繼恩欲黜太子趙恒,扶立太宗長子趙元佐,呂端堅決不同意,将王繼恩鎖在閣内,并向太宗之妻李皇後據理力争,太子始得繼位,是為宋真宗,則呂端确有“不糊塗”的一面。
【譯文】 蘇秦落魄時,勤奮讀書,以錐子刺大腿提神;李雖年老,仍為姐姐下廚煮粥,雖燒了胡須也不停止。
唐介勸谏宋仁宗,彈劾文彥博,言辭激烈,時稱狂直;宋太宗要用呂端為宰相,有人說呂端糊塗不足為相,太宗卻說呂端“大事不糊塗”。
關西孔子①,江左夷吾②。
趙抃攜鶴③,張翰思鲈④。
【注釋】 ①關西孔子:關西,陝西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區。
據《後漢書·楊震傳》,東漢大臣楊震(?—124)自幼好學,除了向桓郁學習《歐陽尚書》之外,還廣讀其他書籍,幾乎沒有他不通曉的知識,時人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
按,伯起是楊震的字。
楊震是華陰人,地屬關西,且五十歲前一直不接受州郡的征聘,客居湖城(今河南靈寶),聚徒講學,其學其行有類孔子,故時人以此表示對他的贊美。
②江左夷吾:江左,即江東,因該地區在長江左岸而得名。
夷吾,即管仲(約前723—前645),春秋時期齊國的執政重臣,輔佐齊桓公稱霸。
據《世說新語·言語》,東晉大臣溫峤剛到江東時,對時局充滿憂慮。
等到與重臣王導見面以後,他對王導的才能和行事作風有所了解了,就很高興地說:“江左自有管仲一類的人物,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按,王導在西晉之末,力贊時為琅邪王的晉元帝過江,元帝出鎮揚州後,王導又為他收攬人才,使江東的各派勢力都為元帝所用,故溫峤比之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
③趙抃(biàn)攜鶴:趙抃(1008—1084),北宋大臣。
據《名臣碑傳琬琰集·趙清獻公抃愛直之碑》,趙抃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府,以寬治蜀,蜀人安之。
當時有妖祀聚衆為不法的案件,趙抃明察案情,僅處罰首犯,對其餘卷入案件的人均予釋放,當地百姓更加敬愛他。
宋神宗即位後,召趙抃回京知谏院任谏官,對他說:“聽說你到成都赴任時匹馬入蜀,隻帶一琴一鶴,政策寬松平和,也能任谏官嗎?” ④張翰思鲈(lú):張翰,西晉文人、官員。
據《世說新語·識鑒》,張翰做齊王司馬冏的東曹掾,在洛陽任職,到秋天時,忽然想念家鄉吳郡(今江蘇蘇州)的鲈魚脍和莼菜羹,說:“人生也不過尋求自在而已,何必到幾千裡外做官呢?”于是就直接駕車回家了。
不久,齊王在政治鬥争中失敗,當時人都稱贊張翰有先見之明。
按,當時西晉正處于所謂“八王之亂”時期,諸侯王互相攻擊,政局黑暗混亂,故張翰以思鄉為借口,去官還鄉。
【譯文】 楊震博學多識,常年授徒講學,被譽為“關西孔子”;王導為晉元帝在江東奠定政治基礎,溫峤贊以“江左自有管夷吾”。
趙抃奉命知成都府,不僅入蜀時隻以一琴一鶴自随,而且治民也崇尚簡易;張翰在洛陽為官,目擊當時政壇亂象,便托言思念家鄉的莼菜羮與鲈魚脍,脫身而去。
李佳國士①,聶憫田夫②。
善讴王豹③,直筆董狐④。
【注釋】 ①李佳國士:李,即李膺(110—169),東漢官員、名士。
國士,一國中的傑出人才。
據《太平廣記·名賢》引殷芸《小說》,李膺同縣人聶季寶家世貧寒,不敢尋求李膺為自己作評價,但杜周甫(按,即杜密,東漢官員、名士,與李膺齊名)知道聶季寶不是旁人所能評定的,就告訴李膺,叫聶季寶來見面。
因身份卑賤,聶季寶隻能坐在牆根下的牛衣上,但一與李膺交談,李膺就說:“這個人将來一定能成為國士。
”後來果如所言。
②聶憫(mín)田夫:聶,即聶夷中(837—約884),唐代詩人。
田夫,農夫。
聶夷中有一首《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绮羅筵,遍照逃亡屋。
”表達了他對當時遭受殘酷剝削的農民階級的同情,以及盼望統治者減輕剝削的心願。
③善讴王豹:善讴,善于歌唱。
王豹,春秋時期的歌唱家。
據《孟子·告子下》,孟子與淳于髡辯論,淳于髡說:“以前王豹住在淇水岸邊,河西一帶都受他感染而善于唱歌。
有才能的人,一定能表現出來。
做了事情卻沒有表現的,我還未曾見過。
如果沒有表現,那就是沒有賢者。
有的話,我一定會知道。
”孟子回答道:“孔子做魯國的大司寇,魯君不任用他,後來參與祭祀,魯君不送祭祀用過的肉給他,孔子還穿着禮服就出奔了。
不了解他的人以為是為了祭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是因為君主無禮。
聖人做事,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 ④直筆董狐:直筆,形容記事不加隐諱。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
據《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想要殺正卿趙盾,趙盾被迫出奔,但他的侄子趙穿刺殺了靈公,又迎趙盾回國執政。
董狐身為太史,在史冊上書寫:“趙盾弑其君。
”并宣示于朝堂。
趙盾說:“不是我做的。
”董狐說:“你身為正卿,出奔不越過國境,回來不讨伐叛賊,弑君的不是你又是誰呢?”孔子稱贊道:“董狐是古代的良史,堅持原則記載史事,而不為趙盾隐諱。
” 【譯文】 杜密向李膺推薦聶季寶,李膺與他交談後,認為他一定能成為國士;聶夷中憐憫農夫,寫下《傷田家》的詩。
孟子與淳于髡辯論,淳于髡以王豹善于歌唱,河西的人民都被他帶動為例,認為賢者必然會有所表現;晉靈公要殺趙盾,反而被趙盾侄子趙穿所殺,太史董狐記載趙盾弑君,孔子贊賞他能夠秉筆直書。
趙鼎倔強①,朱穆專愚②。
張侯化石③,孟守還珠④。
【注釋】 ①趙鼎倔強:趙鼎(1085—1147),南宋大臣。
倔強,剛強不屈。
據《宋史·趙鼎傳》,趙鼎為秦桧所排擠,被迫辭去宰相之位,先後出知紹興府、泉州,累貶漳州、潮州安置。
在潮州困居五年,又被移送吉陽軍(今海南三亞)居住。
到吉陽後,趙鼎向朝廷奏上謝恩的表章,其中有“白首何歸,怅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的句子。
謝表送到朝廷,秦桧看了說:“這老先生還像以前一樣倔強。
”後來秦桧進一步迫害趙鼎,讓吉陽軍的地方官每月申奏趙鼎存亡狀況,趙鼎知道秦桧一定要害他,就絕食自盡了。
②朱穆專愚:朱穆(100—163),東漢官員。
專愚,用心專一而不懂人情世故。
據《後漢書·朱穆傳》,朱穆讀書時,心思都在學業上,有時想到一個問題,連自己的帽子掉了都不知道,還曾經走路掉進坑裡。
他的父親覺得這個孩子“專愚”,可能連馬有幾條腿都數不清,但朱穆在學業方面更加專心,後來被評價為“兼資文武,海内奇士”,累官冀州刺史、尚書。
③張侯化石:張侯,即張颢,東漢大臣。
據《博物志》,太尉張颢做梁相(梁國的國相,梁,漢代諸侯王封國,在今河南商丘)時,一天雨後,有一隻像山鵲的鳥在空中越飛越低,逐漸接近地面。
百姓把它打下來後,鳥就變成一塊圓石頭。
張颢把石頭破開,裡面有一顆金印,上面寫着“忠孝侯印”。
張颢把這件事報告上去,印也收藏在國庫裡。
議郎樊行夷在東觀(東漢的國家藏書之處)校書,上表說,堯舜時曾經有“忠孝侯”這個官職,既然現在得到此印,可以複置其官。
按,“侯”之成為一種爵位(或雲“尊稱”),大概要在商周時期,“忠孝侯”雲雲,堯舜時必無此官,應屬附會。
④孟守還珠:孟守,即孟嘗,東漢官員。
據《後漢書·循吏列傳》,孟嘗任合浦(今廣西合浦)太守,當地海裡産珍珠,但由于前任的太守以及所屬各縣的縣令都很貪婪,不停地派人到海裡采珠,産珠的蚌類因而都移到了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界内。
孟嘗到任後,停止了過去的錯誤做法,為百姓除弊興利,過了不到一年,據說蚌類又都回來了。
按,古人認為珠蚌因前太守的貪婪而遷徙,因孟嘗的德政而回歸,是受天人感應的思想影響,其實珠蚌是因前任太守、縣令們過度驅使百姓捕撈而造成種群數量下降,但還沒有滅絕,孟嘗到任後,降低了捕撈頻率,蚌類種群就慢慢恢複了。
【譯文】 趙鼎被貶到吉陽,上表自稱“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說他“倔強猶昔”;朱穆專心學業,走路都曾經掉進坑裡,父親認為他是書呆子,但終以勤學成名。
張颢做梁相時,市人捕得一鳥,化成圓石,石頭破開後裡面有一顆“忠孝侯”金印,遂收藏在國庫裡;孟嘗做合浦太守,禁止濫捕蚌類采珠,勤修德政,海中蚌類大增,古人認為是之前逃到其他地方的珠蚌又回來了。
毛遂脫穎①,終軍棄②。
佐卿化鶴③,次仲為烏④。
【注釋】 ①毛遂脫穎:毛遂,戰國時趙國人,平原君的門客。
脫,露出。
穎,錐子末端的環。
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要從門客中選拔二十個文武雙全的人做随從,毛遂主動要求同行。
平原君說:“我聽說有能力的人在世上生活,就像把錐子放在袋子裡一樣,很快就能露出錐尖。
你在我這裡三年,看不出什麼長處,還是算了吧。
”毛遂說:“我今天才請求您把我放在袋子裡,如果早跟您要求的話,連錐子末端的環都能露出來,何況是錐尖呢?”後來毛遂随平原君到楚國,在向楚王求援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②終軍棄(xū):終軍(?—前112),西漢官員。
,本指細密的彩色織品,這裡指帛制的關卡出入憑證。
據《漢書·終軍傳》,終軍被選拔為博士弟子(按,漢代選拔通經的年輕人,随博士學習,學成可以任官。
博士,漢代官學的教師),步行入關,把守函谷關的官吏給他一張。
終軍問這是什麼,關吏說:“這是你回來時乘坐官府馬車的憑證。
”終軍說:“大丈夫西行,絕不能再乘官府馬車回來(意為要在長安做上官,有自己的車子)。
”就把扔掉了。
終軍在長安得到漢武帝賞識,被任命為谒者,巡視關東各郡,從函谷關經過,關吏還記得他,說:“這就是當年扔掉的那位儒生啊。
” ③佐卿化鶴:佐卿,即徐佐卿,唐代道士。
據《太平廣記·神仙三十六》引《廣德神異錄》,唐玄宗在沙苑打獵,射中一隻鶴,鶴向西南飛走了。
當時青城山有個道士叫徐佐卿,對弟子說:“我在山中行走,偶然中箭。
這箭不是人間所有,我把它挂在牆上,你們等到箭主到這裡,就把箭還給他。
”兩年後,唐玄宗因安史之亂逃到蜀中,發現這支箭就是自己在沙苑射鶴所用,于是把箭收回珍藏,至于徐佐卿的蹤迹,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了。
④次仲為烏:次仲,即王次仲,秦代人。
據《太平廣記·神仙五》引《仙傳拾遺》,王次仲隐居在山中,以篆書為基礎創造出隸書。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認為王次仲創造新字體有功,就派出使者召他入朝,王次仲拒絕了,秦始皇又派出一個使者,對使者說:“王次仲如果不來,就斬了他的頭帶回來。
”使者到了山中宣讀诏令,王次仲變成一隻大烏鴉,振翅飛了起來,使者大驚,跪拜說:“我沒法複命,回去難逃一死,希望您憐憫我。
”王次仲于是脫落下三根羽毛,交給使者複命。
【譯文】 毛遂自請随平原君出使,以“錐處囊中”為喻,說自己若早得任用,必能“脫穎而出”;終軍被選拔到長安學習,立志要擔任官職後再出函谷關,就将關吏給他的關卡出入證抛棄了。
徐佐卿化身為鶴,被唐玄宗射中;王次仲被秦始皇征召,不肯前往,化成烏鴉飛走了。
韋述杞梓①,盧植楷模②。
士衡黃耳③,子壽飛奴④。
【注釋】 ①韋述杞梓(qǐzǐ):韋述(?—757),唐代大臣、史學家。
杞梓,杞樹和梓樹,皆為良木,比喻有用的人材,這裡指兄弟。
據《白孔六帖》,韋述精于禮學(研究《儀禮》《禮記》《周禮》的學問),他的兩個弟弟韋逌、韋迪學問也很好,兄弟三人同居禮官(掌管禮制的官員)之任,當時士大夫都認為這是很光榮的事。
同時代人趙冬曦兄弟也都有名望,宰相張說評價道:“韋趙兄弟,人之杞梓。
” ②盧植楷模:盧植(?—192),東漢名臣。
楷模,值得學習的人或事物。
據《後漢書·盧植傳》,曹操北征柳城,路過盧植故鄉涿郡(今河北涿州),下令說:“已去世的北中郎将盧植,名聲顯揚于海内,學問堪稱儒家宗師,是士大夫的楷模、國家的棟梁。
以前周武王滅殷,封商容之闾;鄭國死了子産這樣的賢臣,孔子為之哭泣。
我到此地,贊賞盧植的遺風。
《春秋》之義,賢者之後,宜有殊禮。
趕緊派遣丞掾修整其墳墓,存問其子孫,并以薄酒緻祭其墓,以表彰他的德行。
” ③士衡黃耳:士衡,即陸機(261—303),西晉文學家。
黃耳,狗名。
據《述異記》,陸機在故鄉吳郡時,有人送給他一條叫黃耳的狗。
到洛陽做官後,陸機對黃耳說:“我和家裡很久不通信了,你能回去給我送信嗎?”狗搖着尾巴叫了幾聲,表示同意,陸機就把寫好的信放在竹筒裡,捆在黃耳脖子上。
黃耳自己找路往南走,果然把信送到吳郡的陸家,又帶了回信回到洛陽。
④子壽飛奴:子壽,即張九齡(673或678—740),唐代開元名相、文學家。
飛奴,此處指信鴿。
據《開元天寶遺事》,張九齡少年時,家裡養了一群鴿子。
張九齡每當需要給親友送信時,就把信系在鴿子腿上,鴿子自然會把信送到相應的人家。
因為鴿子很聽話,張九齡就将它們稱之為“飛奴”。
當時的人聽說此事,又喜愛這些鴿子,又都覺得驚訝。
【譯文】 韋述兄弟同為禮官,與趙冬曦兄弟齊名,被張說評為“人之杞梓”;盧植為東漢名臣,曹操稱之為“士之楷模”。
陸機在洛陽做官時,讓自己養的狗“黃耳”給家裡送信,黃耳把信送回吳郡,又帶信回到洛陽;張九齡年少時養鴿子給親友送信,鴿子按所要求的地址一一送到,号稱“飛奴”。
直筆吳兢①,公議袁樞②。
陳勝辍锸③,介子棄觚④。
【注釋】 ①直筆吳兢(jīng):吳兢(670—749),唐代官員,曾任史官。
據《新唐書·吳兢傳》,吳兢與劉知幾撰寫記載武則天執政時期史事的《實錄》,其中有武後寵臣張昌宗威脅利誘張說為他作僞證、誣陷宰相魏元忠一事,稱:“張說最初已經答應,後來幸賴宋璟等人苦勸,故轉禍為忠。
”後來張說任宰相,看到《實錄》,頗覺不滿,但又不好直斥吳兢,遂對吳兢說:“劉知幾記載魏元忠之事,一點兒也不客氣,怎麼辦呢?”吳兢明白張說的意思,遂回答道:“劉知幾已經去世,不可受誣于地下。
這一段是我寫的,如今草稿還在。
”聽到的人都感歎吳兢的正直。
後來張說屢次要以情打動吳兢修改《實錄》,吳兢說:“如果看在您的情面上改寫了,還叫什麼‘實錄’?”時人都稱吳兢為當代的董狐。
②公議袁樞(shū):公議,大衆就某人某事形成的共同觀點。
袁樞(1131—1205),南宋官員、史學家。
據《宋史·袁樞傳》,袁樞在宋孝宗時任國史院編修官,負責撰修國史的列傳部分。
北宋大臣章惇的後人仗着與袁樞有同鄉關系,希望袁樞在傳記裡替章惇說些好話。
袁樞說:“章惇做宰相,對不起國家,又欺瞞君王。
我做史官,有什麼就寫什麼,甯可對不起同鄉,不能對不起公議。
”時任宰相的趙雄監修國史,知道這件事後,不禁感歎道:“袁樞無愧于古代的良史。
”按,袁樞是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章惇是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故雲章、袁兩家是同鄉。
③陳勝辍锸(chā):陳勝(?—前208),秦代人,反秦義軍領袖。
字涉,故又稱陳涉。
辍,停止。
锸,即鐵鍬,挖土的工具。
據《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年輕時,以替人耕田為生。
他曾停下耕種,走到田壟上,惆怅了很久,感歎道:“苟富貴,毋相忘。
”同伴笑着說:“你不過是個佃農,哪有富貴可言呢?”陳勝歎息道:“嗟乎,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後來陳勝在大澤鄉首先反秦稱王,國号張楚,天下群起響應,點燃了秦末大起義的烈火,秦朝由此而覆滅。
④介子棄觚(gū):介子,即傅介子(?—前65),漢代官員,曾多次出使西域。
觚,古代寫字用的木簡。
據《西京雜記》,傅介子十四歲學書時,曾經把寫字的木簡扔到一旁,說:“大丈夫當立功絕域,何能坐事散儒(大丈夫應該到異國的土地上建功立業,怎麼能做一個普通的儒生呢)?”後來他殺了匈奴使者,被拜為中郎,又刺殺樓蘭王,得以被封為義陽侯。
又據《漢書·傅介子傳》,漢昭帝時,樓蘭、龜茲兩國的國王常為匈奴截殺漢使,傅介子奉命巡行西域,責問樓蘭、龜茲兩國,斬殺匈奴使者,回長安後上言,認為兩國反複無常,不可不加懲罰,并自請前往刺殺龜茲王。
大将軍霍光以樓蘭近而龜茲遠,命傅介子試之于樓蘭。
傅介子奉命出使,以金帛為餌誘引樓蘭王見面,将其刺殺,從容返回漢朝。
【譯文】 吳兢做史官,公正記載張說在魏元忠案中的表現,張說雖以情相求,吳兢卻毫不動搖,被譽為“當今董狐”;袁樞編修國史,主撰列傳,章惇後人請求袁樞看在同鄉份上,在傳中為章惇遮掩,為袁樞所拒絕。
陳勝年輕時以受雇耕田為生,曾停下耕作,對同伴感歎道:“苟富貴,毋相忘。
”傅介子十四歲時,曾把練習寫字的木觚扔掉,歎道:“大丈夫當立功絕域,何能坐事散儒。
” 謝名蝴蝶①,鄭号鹧鸪②。
戴和書簡③,鄭俠呈圖④。
【注釋】 ①謝名蝴蝶:謝,即謝逸(1068—1113),北宋詩人。
據《詩話總龜》引《古今詩話》,謝逸曾作“蝴蝶詩”三百首,人們因此呼之為“謝蝴蝶”。
所作詩中頗有佳句,如:“狂随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又曰:“江天春晚暖風細,相逐賣花人過橋。
”《古今詩話》的作者李颀認為,古詩中雖有“陌上斜飛去,花間倒翅回”“身似何郎貪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的句子,但終究不如謝逸的詩句意境深遠。
②鄭号鹧鸪:鄭,即鄭谷,唐代詩人。
據《詩話總龜》引《古今詩話》,鄭谷任都官郎中,曾作《鹧鸪詩》雲:“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喚湘江曲,苦竹叢深春日西。
”以此得享盛名,當時人稱鄭谷為“鄭鹧鸪”。
③戴和書簡:戴和,漢代人。
據《雲仙雜記》,戴和每結交到一個親密的朋友,就把這個人的名字寫在簡冊上,在先祖的靈位前焚香禀告。
寫有名字的簡冊被稱為“金蘭簿”,取“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的意思。
後世稱結拜兄弟為“金蘭之好”,即出此典。
④鄭俠呈圖:鄭俠(1041—1119),宋代官員。
據《宋史·鄭俠傳》,宋神宗熙甯六年(1073)七月至七年三月,河北路、京東路發生大規模饑荒,百姓流離失所。
鄭俠時為安上門(開封城門之一)的監門官,請畫師把流民的苦楚之狀畫成《流民圖》,與奏疏一起遞交銀台司,指責王安石力主推行的新法搜刮百姓,是天下流離的主要原因。
宋神宗見到奏疏和圖畫,為之不寐,幾罷新法。
王安石上疏請求去職,出知江甯府,承擔了饑荒的主要責任,呂惠卿、鄧绾等又紛紛勸谏神宗,才維持了變法繼續推行的局面。
【譯文】 謝逸作“蝴蝶詩”三百首,時人呼為“謝蝴蝶”;鄭谷作《鹧鸪詩》,得到“鄭鹧鸪”的雅号。
戴和結交到可以交心的朋友,就以簡冊書其名,在祖先靈位前禀告;鄭俠目睹流民困苦,繪制《流民圖》獻給神宗,以此抨擊王安石主導的熙甯變法。
瑕丘賣藥①,邺令投巫②。
冰山右相③,銅臭司徒④。
【注釋】 ①瑕丘賣藥:瑕丘,即瑕丘仲,古代仙人。
據《列仙傳》,瑕丘仲在甯地賣藥百年,大家都以為他是個長壽老人。
後來發生地震,瑕丘仲和鄰居的房屋紛紛倒塌,他本人也被壓死。
有人貪圖利益,就把瑕丘仲的屍體扔到河裡,取了他的藥自己賣。
不久,瑕丘仲披着皮衣來找棄屍人索還藥物,棄屍人吓得叩頭哀求,瑕丘仲說:“可恨你讓人知道我不是一般人,我走了。
”後來瑕丘仲做了夫餘(我國漢晉時期少數民族政權,在今吉林一帶)國王的驿使,又來到甯地。
當時北方人都說瑕丘仲大概是天上貶谪下來的仙人。
②邺令投巫:邺令,即西門豹,戰國時魏國官員。
據《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做邺縣(今河北臨漳)的地方長官時,得知當地豪強和巫婆勾結起來,以替河伯娶妻為由,每年要把一個女子扔到漳水中,還從民間搜刮大量的錢财。
西門豹為制止這種行為,借口新娘長得醜,把巫婆與豪強投進漳水,從此邺地沒有人再敢提為河伯娶妻的事情。
③冰山右相:冰山,大塊的冰。
右相,指楊國忠(?—756),唐代大臣。
據《開元天寶遺事》,楊國忠做右相的時候,天下的士人都争着去拜見他,想要得到他的提拔與庇護。
陝州進士張彖以學識淵博聞名遠近,不肯依附楊國忠。
有人勸張彖去見楊國忠,說一旦得到楊國忠的賞識,就有富貴的希望。
張彖說:“你們都倚靠楊國忠,把他當成泰山,我看他不過是冰山,一旦烈日當空,這座山要牽連你們的。
”後來,張彖離開京城前往嵩山隐居。
“冰山難靠”的典故就流傳下來了。
④銅臭司徒:銅臭,銅的氣味。
司徒,指崔烈(?—192),東漢大臣。
據《後漢書·崔烈傳》,漢靈帝在位時,朝政腐敗,官員升遷前必須向皇帝交納巨額錢财,才能得到職位。
崔烈本來名望很高,但以五百萬錢通過漢靈帝的乳母買得三公之司徒職位,名譽因此而衰減。
崔烈也頗不自安,問兒子崔鈞:“我做三公,外界有什麼議論?”崔鈞說:“您年輕時就有很高的名望,又做過太守、九卿,沒人說您不應該做三公,不過您升任司徒之後,倒是天下都覺得失望。
”崔烈問何故如此,崔鈞答道:“議論的人都嫌您沾染了銅臭氣。
” 【譯文】 瑕丘仲在甯地賣藥百年,因地震而死,有人将他的屍體投入水中,竊取其藥,不料瑕丘仲不久又重新複活;西門豹出任邺令,察知當地巫婆與豪強勾結牟利,遂投巫于河以警示。
張彖不願依附楊國忠,稱之為“冰山”,認為他會失勢;崔烈以重金買得司徒職位,名譽頓減,被嫌棄有“銅臭”。
武陵漁父①,閩越樵夫②。
漁人鹬蚌③,田父盧④。
【注釋】 ①武陵漁父:武陵,古代郡名。
在今湖南常德一帶。
漁父,以打漁為生的人,漁夫。
據《陶淵明集·桃花源記》,武陵郡的漁人捕魚時沿着溪水中的桃花一路探尋源頭,發現了一個山中的小村莊。
村民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不受外界戰亂及政治變遷困擾。
後來漁人從村莊中離開,臨别時村中人囑咐他不要對外人說村中的情況,但漁人在歸途上卻一路留下記号,作為再來的依據。
回到郡中後,漁人向太守禀報了自己的發現。
太守派人跟着漁人去尋找這個村莊,卻再也找不到了,因有此典故。
後世遂以“桃花源”或“桃源”代稱與現實社會隔絕的秘境。
②閩越樵夫:閩越,西漢時期古國名。
在今福建與浙江南部一帶,此處主要指福建。
據南宋地方志《淳熙三山志》,唐代宗時,閩縣(今福州閩侯)樵夫藍超追一頭白鹿,渡水進入石門,開始路很窄,後來突然寬闊,出現一個村莊。
村中人對藍超說:“我們是秦朝時避難來到這裡的,你能不能留下呢?”藍超說:“我想和親友告别以後再來這裡。
”于是村民送給他一枝石榴花,讓他離去。
藍超感覺像是做了個夢一樣,再憑着記憶去尋找,已經找不到了。
按,這個故事情節與《桃花源記》頗為相似,可能是桃源故事的一個變種。
③漁人鹬蚌(yùbàng):鹬,一種水鳥。
據《戰國策·燕策》,趙國将伐燕,蘇代替燕王去勸說趙王,他說:“我路過易水時,看到蚌打開殼曬太陽,鹬來啄蚌的肉,蚌合上殼,把鹬的嘴夾住。
鹬和蚌互相鉗制,誰也不肯放開誰,漁人一下子就把它們都捉住了。
現在趙伐燕,兩國長期相持,我怕秦國要做這個漁人啊。
” ④田父(jùn)盧:田父,農夫。
,即東郭,兔子的名字。
盧,即韓子盧,狗的名字。
據《戰國策·齊策》,齊國要攻打魏國,淳于髡對齊王說:“韓子盧是跑得最快的狗,東郭是最狡猾的兔子。
韓子盧追趕東郭,繞山跑了三圈,從山上到山下又跑了五次,兩者都累死了,農夫就輕易撿到了它們。
齊魏相争,兩國因而疲憊,我擔心秦國和楚國會變成故事裡的農夫啊。
” 【譯文】 武陵郡的漁人沿着溪水中的桃花一路往源頭走,在山中發現了一個過着平安幸福生活的小村莊,離開後再去就找不到了;閩縣的樵夫追趕白鹿,闖入石門之中,偶遇村莊,後來也無緣再往。
鹬和蚌相争鬥,被漁人雙雙抓住,蘇代以此勸說趙王罷伐燕之師;東郭被韓子盧追趕,兩者一起累死,被農夫撿了便宜,淳于髡以此勸說齊國不要攻打魏國。
鄭家詩婢①,郗氏文奴②。
【注釋】 ①鄭家詩婢:鄭,指鄭玄(127—200),東漢學者。
詩婢,懂得《詩經》的婢女。
據《世說新語·文學》,鄭玄家中的奴婢都讀書,鄭玄的一個婢女做事沒有做好,要責打她,婢女不服,替自己辯解。
鄭玄更加憤怒,讓人把婢女拽到泥地裡跪着。
另一個婢女經過,問跪着的婢女:“胡為乎泥中?”跪着的人回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按,問答的兩句話都出自《詩經》,“胡為乎泥中”見《邶風·式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見《邶風·柏舟》。
鄭玄家的婢女能熟練引用《詩經》中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思,無疑是對《詩經》非常熟悉的。
②郗(chī)氏文奴:郗,指郗愔(313—384),東晉大臣。
文奴,會寫文章的奴仆。
據《世說新語·品藻》,郗愔家有一個奴仆,懂得文章,而且在各方面都很有想法。
王羲之向劉惔稱贊這個人,劉惔問:“比起郗愔來怎麼樣?”王羲之說:“不過是奴仆中比較有想法的一個人而已,怎麼能跟郗愔相比。
”劉惔說:“如果比不上郗愔,那也就是一般的奴仆罷了。
”按,王羲之之妻郗璿是郗愔的姐姐,王羲之與郗愔是郎舅之親,故對郗家情況很熟悉。
【譯文】 鄭玄家的婢女能引用《詩經》表達自己的意思,郗愔家的奴仆會寫文章。
據《說文解字》序,神農氏用結繩來記事,随着人類認識的事物越來越豐富,結繩逐漸不能滿足需要,産生了很多欺詐行為。
黃帝的史官倉颉觀察鳥獸的足迹,認識到可以通過類似的符号來記錄事物,于是創制了文字。
按,文字是一個複雜而豐富的系統,自然不會是以一人之力,獨立創造出來的。
目前,我國考古工作者已經在多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中發現了不少刻畫在陶器等載體上的符号,這些刻符(或稱“陶文”)可能是我國上古時期不同地區各自的文字起源。
②虞卿著書:虞卿,戰國時的遊說之士,曾做趙國的上卿。
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虞卿因為保護魏齊之故,抛棄了趙國的相位,困居在魏國,很不得意,于是著書八篇,稱為《虞氏春秋》。
按,據《史記·範雎蔡澤列傳》的說法,魏齊,做魏國的相國時,曾疑範雎私下向齊國通報魏國的秘密,幾乎将範雎打死。
範雎逃生後,改名張祿,入秦為相,向魏國索取魏齊的人頭。
魏齊先逃到趙國,向平原君求救,後平原君被秦國騙去扣押,魏齊又向虞卿求救。
虞卿知道事不可為,遂解相印,與魏齊間行入魏,欲因信陵君以入楚,事不成,魏齊乃自殺。
虞卿蓋因魏齊自殺,入楚不成,又不能歸趙,所以才流落在魏國。
③班姬(jī)辭辇(niǎn):班姬,即班婕妤(前48—2),西漢人,漢成帝的妃子,古代著名的才女。
據《漢書·外戚傳》,班婕妤一度非常受漢成帝寵愛。
成帝在後宮遊玩,讓班婕妤上自己的車,班婕妤說:“我看過古代的圖畫,聖賢君主身邊都是名臣,隻有亡國之君身邊畫的才是嫔妃。
我和您如果同辇,是不是和後一種情況有些像呢?”成帝認為她說得好,就打消了念頭。
後來趙皇後姐妹得寵,排斥班婕妤,班婕妤自請供養太後于長信宮,得以免禍。
④馮誕同輿(yú):馮誕(467—495),北魏大臣。
據《魏書·外戚傳》,馮誕十幾歲時進宮和魏孝文帝做伴讀書,後來又娶了孝文帝的妹妹樂安公主,曆任高官。
他雖然沒有學問,但性情敦厚恭敬,與同年出生的孝文帝情誼深厚,連孝文帝的弟弟彭城王元勰、北海王元詳,也不如他和孝文帝親近。
孝文帝甚至和他同車出行、同桌吃飯、同席坐卧,恩寵達到極點。
【譯文】 傳說倉颉審視鳥獸蹄迹,受其啟發,發明了文字;虞卿為救魏齊,輕棄相位,後來生活困窘,遂著《虞氏春秋》。
班婕妤雖受漢成帝寵愛,依然謹慎退避,不敢與成帝同乘一辇;馮誕與魏孝文帝關系親近,兩人同輿而載,同案而食,同席坐卧。
七虞 西山精衛①,東海麻姑②。
楚英信佛③,秦政坑儒④。
【注釋】 ①西山精衛:精衛,傳說中的一種鳥。
據《山海經·北山經》,發鸠之山有一種鳥叫精衛,和烏鴉的樣子差不多,頭上有花紋,白嘴紅腳,叫聲就是“精衛”。
精衛是炎帝的小女兒女娃在東海遊玩時溺死後變成的鳥,經常銜着西山的樹枝和石塊去填東海。
②東海麻姑:麻姑,傳說中的女仙。
據《神仙傳·王方平》,王方平到吳人蔡經家,派人請來麻姑。
麻姑的長相如同十八九歲的美女,手上的指甲像鳥爪一樣,容貌美麗,不可形容,她自己說:“自認識王方平以來,曾經三度看見東海變成桑田,前不久到蓬萊,看到海水又比過去淺了差不多一半,是不是又要化為陸地了?”古時多以麻姑比喻高壽。
③楚英信佛:楚英,即漢光武帝的兒子劉英(?—71),被封為楚王。
據《後漢書·光武十王列傳》,劉英喜好黃老之學,按照佛家的要求吃齋祭祀。
永平八年(65),漢明帝要求天下有死罪的人交納缣帛贖罪,劉英交納缣帛三十匹,贖免自己就封以來的罪孽。
漢明帝下诏說:“楚王讀黃老的精微之言,崇尚佛家的慈悲思想,吃齋三個月,在神前發誓,能有什麼不法的行為呢?把楚王所交的缣帛歸還回去,用這筆錢幫助他給佛教信徒準備飯食。
”按,當時佛教剛傳入我國不久,傳教者以佛教思想比附原已傳播甚廣的黃老之學,以求傳教便利。
在一般信徒和局外人看來,佛教與黃老似乎是一回事,故劉英因喜黃老之學而信佛,漢明帝在诏書中也将黃老與佛教相提并論。
④秦政坑儒:秦政,即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名政。
坑,埋。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始皇命方士為他求仙人、仙藥,方士侯生、盧生等久而無功,害怕被秦始皇追究責任,于是私下商量:“始皇天性剛戾自用,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
貪于權勢如此,不可為他求仙藥。
”下定決心後,兩人就趕緊逃亡了。
始皇聞知大怒,以方士徒勞無功,且出言诽謗,派遣官吏審問在鹹陽的文學方術之士,看看究竟哪些人有妖言惑衆或诽謗的行為。
受審的儒生互相告發,牽連了四百六十多人。
最終,犯禁者都被下令坑殺。
【譯文】 傳說精衛鳥是炎帝的女兒溺水身亡後變成的,故會銜西山的樹枝石塊去填東海;麻姑據說是一位女仙,曾三度看見東海變成桑田。
楚王劉英喜好黃老之學,由此信奉佛教;秦始皇讓方士為他求仙,方士逃亡,始皇大怒,遂坑殺在鹹陽的文學方術之士,其中很多人是儒生。
曹公多智①,顔子非愚②。
伍員覆楚③,勾踐滅吳④。
【注釋】 ①曹公多智:曹公,即曹操(155—220),東漢末的軍閥,也是古代著名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
他迎漢獻帝于許,挾天子以令諸侯,逐漸消滅了北方的各大割據勢力,實現了局部地區的統一。
死後,其子曹丕篡奪漢朝,建立曹魏王朝,追尊曹操為魏武帝。
據《三國志·魏書·武帝紀》裴注引王沈《魏書》,曹操征讨馬超時,和敵将韓遂等人在陣前談話,馬超軍中的關中人及少數民族成員都來圍觀,擠在一起,前後重疊。
曹操見狀,笑着對他們說:“你們想看曹公長什麼樣嗎?我也跟常人長得一樣,沒有長四隻眼睛兩張嘴,不過就是比一般人更聰明罷了。
” ②顔子非愚:顔子(前521—前481),即孔子的弟子顔回,字子淵,又稱顔淵,是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十哲”之一。
據《論語·為政》,孔子說:“我和顔回說話,說一整天他也不會提出不同的意見,看起來似乎是很愚笨的人。
然而考察他私下的言論,足以對我的思想進行發揮,顔回并不愚笨啊。
”按,顔回在孔門弟子中以德行著稱,但據《論語·公冶長》,孔子曾與另一弟子子貢談論顔回,子貢認為顔回能聞一知十,自己隻能聞一知二,遠遠不及,孔子也贊同他,并認為在這一方面,自己也不如顔回。
據此,則顔回在學問方面也當有獨到之處。
③伍員覆楚:伍員(前559—前484),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後投奔吳國。
覆,傾覆,滅亡。
據《史記·伍子胥列傳》,伍員的全家被楚平王殺害,于是他逃到吳國,被任用為吳國的重臣。
後來吳國伐楚,攻進楚國的國都,當時楚平王已經去世,伍員挖開他的墳墓,鞭打他的屍體三百下,報了滅門之仇。
伍員與申包胥是好友,當初出奔時,對申包胥說:“我必覆楚。
”後來果踐其言。
④勾踐滅吳:勾踐(約前520—前464),春秋末期越國的王。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勾踐被吳國打敗,被迫到吳國做吳王的仆人,由于侍奉吳王非常用心,得以回國。
歸國後,勾踐睡在柴草上,每天舔嘗苦膽,以示不忘在吳國的困苦,同時任用賢臣,發展國力,終于滅掉吳國。
【譯文】 曹操面對敵軍圍觀,自稱和常人并無二緻,隻是多智罷了;顔回聽孔子講課,一整天也不會提出不同意見,但他其實能夠闡發老師的思想,因此孔子說他并不愚笨。
伍員為被楚平王殺害的家人報仇,立下“必覆楚”的誓言,投奔吳國,後來攻克楚國都城,掘楚王墓,鞭屍洩憤;勾踐被吳國打敗,卧薪嘗膽,勵精圖治,最終滅掉吳國,繼而稱霸。
君谟龍片①,王肅酪奴②。
蔡衡辨鳳③,義府題烏④。
【注釋】 ①君谟(mó)龍片:君谟,即蔡襄(1012—1067)。
龍片,即龍團,宋代所制的一種茶餅。
據《歸田錄》,福建産的茶中,龍鳳團茶最為上品,八枚茶餅共重一斤。
宋仁宗慶曆年間,蔡襄出任福建轉運使,制造小片龍茶進奉,二十枚茶餅一斤,謂之小龍團,其價值金二兩,然而金可有而茶不可得。
唯南郊齋戒時,中書門下及樞密院往往各獲賜一餅,則宰執共分之。
宮人剪金箔為花,貼于小龍團之上,以示其物之貴重。
②王肅酪奴:王肅(464—501),原為南齊官員。
後因父親被殺,投奔北魏,為魏孝文帝改革制度的重要參謀。
酪,即酪漿,用牛羊奶制作的一種飲品。
據《洛陽伽藍記》,王肅剛到北魏時,不吃羊肉、酪漿等北方常見的食物,喜歡吃鲫魚羹,渴了就喝茶,北人對此都感覺奇怪。
過了幾年,王肅習慣北方食物了,在宮廷宴會上評論南北飲食說:“羊肉是大國風味,魚是小邦菜肴;至于茶,還不夠給酪漿做奴仆。
”于是魏孝文帝的弟弟元勰與王肅開玩笑說:“明天你來我家,我請你吃小邦的菜,也有酪奴。
”從此“酪奴”就成了茶的代稱。
③蔡衡辨鳳:蔡衡,東漢官員。
辨鳳,分辨是否為鳳鳥。
據《太平禦覽·羽族部三·鸾》引《決錄注(按,指〈三輔決錄〉摯虞注)》,東漢初,華陰縣(今陝西華陰)出現了一種鳥,高五尺,頭像雞,下颌像燕子,脖子像蛇,尾巴像魚,身上披着五色的羽毛,青色羽毛最多,停留在儒者辛繕家中的槐樹上,旬日不去。
地方官把這件事報告給朝廷,光武帝問群臣這是什麼鳥,都說是鳳,隻有太史令蔡衡說:“與鳳類似的鳥有五種,紅羽毛多的是鳳,黃羽毛多的是鹓雛,青羽毛多的是鸾,紫羽毛多的是,白羽毛多的是鴻鹄。
此鳥以青羽毛為最多,應該是鸾,不是鳳。
” ④義府題烏:義府,即李義府(614—666),唐代大臣。
題烏,以烏鴉為題作詩。
據《大唐新語》,李義府獲得李大亮、劉洎等朝臣推薦,朝見唐太宗,太宗讓他作一首以烏鴉為題的詩。
李義府寫道:“日裡飏朝彩,琴中伴夜啼。
上林許多樹,不借一枝栖。
”太宗非常賞識他的才華,說:“我把整棵樹都借給你,何止一枝?”于是将李義府自門下典儀(掌殿上贊唱的小官)越級提拔為監察禦史。
【譯文】 蔡襄在福建任職時,創制小片龍茶,進貢給皇帝,為當時所重;王肅自南齊投奔北魏,習慣北方飲食後,說茶不足為酪漿做奴。
蔡衡為太史令,華陰出現奇鳥,朝臣皆謂之鳳,蔡衡辨以為鸾;李義府受薦舉,試以烏鴉為題作詩,獲得唐太宗的越級提拔。
蘇秦刺股①,李焚須②。
介誠狂直③,端不糊塗④。
【注釋】 ①蘇秦刺股:蘇秦,戰國時辯士。
曾遊說六國聯合抗秦。
據《戰國策》,蘇秦出去遊說各國,幾年都沒有成效,很狼狽地回到家中,親人都看不起他。
蘇秦不肯放棄,認真閱讀《太公陰符》,讀書讀到要睡着的時候,就用鐵錐紮自己的大腿,血從大腿一直流到腳上。
就這樣讀了一年書,又去遊說趙王,趙王被蘇秦的言論打動,封他為武安君,賞賜了很多财物。
蘇秦又去遊說其他各國共同抗秦,于是得以佩六國相印,掌握大權。
②李(jì)焚須:李(594—669),唐代大臣、名将。
據《隋唐嘉話》,李即使做了宰相,當姐姐生病時,還是親自下廚為姐姐煮粥,經常燒到胡須。
他的姐姐說:“家裡的仆人多得是,你何必這麼辛苦自己呢?”李說:“我下廚難道是因為家裡沒人幹活嗎?姐姐年老,我也年老,即使再想多給姐姐煮幾次粥,還能煮多久呢?” ③介誠狂直:介,即唐介(1010—1069),北宋官員。
狂直,狂放而直率。
據《東軒筆錄》,唐介做谏官時,勸谏宋仁宗不要破格任用外戚張堯佐(張貴妃伯父),宋仁宗推诿系宰相拟用,于是唐介又彈劾宰相文彥博,言辭激烈,無所回避,宋仁宗被唐介的話所激怒,朝臣都為唐介擔憂。
蔡襄向宋仁宗求情,說道:“唐介确實狂放直率,但納谏是君王的美德,希望您能夠饒恕他。
”宋仁宗接受了蔡襄的意見,将唐介貶為春州(今廣東陽春)别駕,次日又改為英州(今廣東英德)别駕。
④端不糊塗:端,即呂端(935—1000),北宋大臣。
據《宋名臣言行錄》,宋太宗想要任用呂端做宰相,有人說:“呂端糊塗。
”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最終還是任命呂端為相。
按,後來太宗去世,宦官王繼恩欲黜太子趙恒,扶立太宗長子趙元佐,呂端堅決不同意,将王繼恩鎖在閣内,并向太宗之妻李皇後據理力争,太子始得繼位,是為宋真宗,則呂端确有“不糊塗”的一面。
【譯文】 蘇秦落魄時,勤奮讀書,以錐子刺大腿提神;李雖年老,仍為姐姐下廚煮粥,雖燒了胡須也不停止。
唐介勸谏宋仁宗,彈劾文彥博,言辭激烈,時稱狂直;宋太宗要用呂端為宰相,有人說呂端糊塗不足為相,太宗卻說呂端“大事不糊塗”。
關西孔子①,江左夷吾②。
趙抃攜鶴③,張翰思鲈④。
【注釋】 ①關西孔子:關西,陝西函谷關或潼關以西的地區。
據《後漢書·楊震傳》,東漢大臣楊震(?—124)自幼好學,除了向桓郁學習《歐陽尚書》之外,還廣讀其他書籍,幾乎沒有他不通曉的知識,時人為之語曰“關西孔子楊伯起”。
按,伯起是楊震的字。
楊震是華陰人,地屬關西,且五十歲前一直不接受州郡的征聘,客居湖城(今河南靈寶),聚徒講學,其學其行有類孔子,故時人以此表示對他的贊美。
②江左夷吾:江左,即江東,因該地區在長江左岸而得名。
夷吾,即管仲(約前723—前645),春秋時期齊國的執政重臣,輔佐齊桓公稱霸。
據《世說新語·言語》,東晉大臣溫峤剛到江東時,對時局充滿憂慮。
等到與重臣王導見面以後,他對王導的才能和行事作風有所了解了,就很高興地說:“江左自有管仲一類的人物,我還有什麼可擔憂的?”按,王導在西晉之末,力贊時為琅邪王的晉元帝過江,元帝出鎮揚州後,王導又為他收攬人才,使江東的各派勢力都為元帝所用,故溫峤比之為“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的管仲。
③趙抃(biàn)攜鶴:趙抃(1008—1084),北宋大臣。
據《名臣碑傳琬琰集·趙清獻公抃愛直之碑》,趙抃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成都府,以寬治蜀,蜀人安之。
當時有妖祀聚衆為不法的案件,趙抃明察案情,僅處罰首犯,對其餘卷入案件的人均予釋放,當地百姓更加敬愛他。
宋神宗即位後,召趙抃回京知谏院任谏官,對他說:“聽說你到成都赴任時匹馬入蜀,隻帶一琴一鶴,政策寬松平和,也能任谏官嗎?” ④張翰思鲈(lú):張翰,西晉文人、官員。
據《世說新語·識鑒》,張翰做齊王司馬冏的東曹掾,在洛陽任職,到秋天時,忽然想念家鄉吳郡(今江蘇蘇州)的鲈魚脍和莼菜羹,說:“人生也不過尋求自在而已,何必到幾千裡外做官呢?”于是就直接駕車回家了。
不久,齊王在政治鬥争中失敗,當時人都稱贊張翰有先見之明。
按,當時西晉正處于所謂“八王之亂”時期,諸侯王互相攻擊,政局黑暗混亂,故張翰以思鄉為借口,去官還鄉。
【譯文】 楊震博學多識,常年授徒講學,被譽為“關西孔子”;王導為晉元帝在江東奠定政治基礎,溫峤贊以“江左自有管夷吾”。
趙抃奉命知成都府,不僅入蜀時隻以一琴一鶴自随,而且治民也崇尚簡易;張翰在洛陽為官,目擊當時政壇亂象,便托言思念家鄉的莼菜羮與鲈魚脍,脫身而去。
李佳國士①,聶憫田夫②。
善讴王豹③,直筆董狐④。
【注釋】 ①李佳國士:李,即李膺(110—169),東漢官員、名士。
國士,一國中的傑出人才。
據《太平廣記·名賢》引殷芸《小說》,李膺同縣人聶季寶家世貧寒,不敢尋求李膺為自己作評價,但杜周甫(按,即杜密,東漢官員、名士,與李膺齊名)知道聶季寶不是旁人所能評定的,就告訴李膺,叫聶季寶來見面。
因身份卑賤,聶季寶隻能坐在牆根下的牛衣上,但一與李膺交談,李膺就說:“這個人将來一定能成為國士。
”後來果如所言。
②聶憫(mín)田夫:聶,即聶夷中(837—約884),唐代詩人。
田夫,農夫。
聶夷中有一首《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粜新谷。
醫得眼前瘡,剜卻心頭肉。
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
不照绮羅筵,遍照逃亡屋。
”表達了他對當時遭受殘酷剝削的農民階級的同情,以及盼望統治者減輕剝削的心願。
③善讴王豹:善讴,善于歌唱。
王豹,春秋時期的歌唱家。
據《孟子·告子下》,孟子與淳于髡辯論,淳于髡說:“以前王豹住在淇水岸邊,河西一帶都受他感染而善于唱歌。
有才能的人,一定能表現出來。
做了事情卻沒有表現的,我還未曾見過。
如果沒有表現,那就是沒有賢者。
有的話,我一定會知道。
”孟子回答道:“孔子做魯國的大司寇,魯君不任用他,後來參與祭祀,魯君不送祭祀用過的肉給他,孔子還穿着禮服就出奔了。
不了解他的人以為是為了祭肉,了解他的人才知道是因為君主無禮。
聖人做事,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 ④直筆董狐:直筆,形容記事不加隐諱。
董狐,春秋時晉國史官。
據《左傳·宣公二年》,晉靈公想要殺正卿趙盾,趙盾被迫出奔,但他的侄子趙穿刺殺了靈公,又迎趙盾回國執政。
董狐身為太史,在史冊上書寫:“趙盾弑其君。
”并宣示于朝堂。
趙盾說:“不是我做的。
”董狐說:“你身為正卿,出奔不越過國境,回來不讨伐叛賊,弑君的不是你又是誰呢?”孔子稱贊道:“董狐是古代的良史,堅持原則記載史事,而不為趙盾隐諱。
” 【譯文】 杜密向李膺推薦聶季寶,李膺與他交談後,認為他一定能成為國士;聶夷中憐憫農夫,寫下《傷田家》的詩。
孟子與淳于髡辯論,淳于髡以王豹善于歌唱,河西的人民都被他帶動為例,認為賢者必然會有所表現;晉靈公要殺趙盾,反而被趙盾侄子趙穿所殺,太史董狐記載趙盾弑君,孔子贊賞他能夠秉筆直書。
趙鼎倔強①,朱穆專愚②。
張侯化石③,孟守還珠④。
【注釋】 ①趙鼎倔強:趙鼎(1085—1147),南宋大臣。
倔強,剛強不屈。
據《宋史·趙鼎傳》,趙鼎為秦桧所排擠,被迫辭去宰相之位,先後出知紹興府、泉州,累貶漳州、潮州安置。
在潮州困居五年,又被移送吉陽軍(今海南三亞)居住。
到吉陽後,趙鼎向朝廷奏上謝恩的表章,其中有“白首何歸,怅餘生之無幾;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的句子。
謝表送到朝廷,秦桧看了說:“這老先生還像以前一樣倔強。
”後來秦桧進一步迫害趙鼎,讓吉陽軍的地方官每月申奏趙鼎存亡狀況,趙鼎知道秦桧一定要害他,就絕食自盡了。
②朱穆專愚:朱穆(100—163),東漢官員。
專愚,用心專一而不懂人情世故。
據《後漢書·朱穆傳》,朱穆讀書時,心思都在學業上,有時想到一個問題,連自己的帽子掉了都不知道,還曾經走路掉進坑裡。
他的父親覺得這個孩子“專愚”,可能連馬有幾條腿都數不清,但朱穆在學業方面更加專心,後來被評價為“兼資文武,海内奇士”,累官冀州刺史、尚書。
③張侯化石:張侯,即張颢,東漢大臣。
據《博物志》,太尉張颢做梁相(梁國的國相,梁,漢代諸侯王封國,在今河南商丘)時,一天雨後,有一隻像山鵲的鳥在空中越飛越低,逐漸接近地面。
百姓把它打下來後,鳥就變成一塊圓石頭。
張颢把石頭破開,裡面有一顆金印,上面寫着“忠孝侯印”。
張颢把這件事報告上去,印也收藏在國庫裡。
議郎樊行夷在東觀(東漢的國家藏書之處)校書,上表說,堯舜時曾經有“忠孝侯”這個官職,既然現在得到此印,可以複置其官。
按,“侯”之成為一種爵位(或雲“尊稱”),大概要在商周時期,“忠孝侯”雲雲,堯舜時必無此官,應屬附會。
④孟守還珠:孟守,即孟嘗,東漢官員。
據《後漢書·循吏列傳》,孟嘗任合浦(今廣西合浦)太守,當地海裡産珍珠,但由于前任的太守以及所屬各縣的縣令都很貪婪,不停地派人到海裡采珠,産珠的蚌類因而都移到了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界内。
孟嘗到任後,停止了過去的錯誤做法,為百姓除弊興利,過了不到一年,據說蚌類又都回來了。
按,古人認為珠蚌因前太守的貪婪而遷徙,因孟嘗的德政而回歸,是受天人感應的思想影響,其實珠蚌是因前任太守、縣令們過度驅使百姓捕撈而造成種群數量下降,但還沒有滅絕,孟嘗到任後,降低了捕撈頻率,蚌類種群就慢慢恢複了。
【譯文】 趙鼎被貶到吉陽,上表自稱“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說他“倔強猶昔”;朱穆專心學業,走路都曾經掉進坑裡,父親認為他是書呆子,但終以勤學成名。
張颢做梁相時,市人捕得一鳥,化成圓石,石頭破開後裡面有一顆“忠孝侯”金印,遂收藏在國庫裡;孟嘗做合浦太守,禁止濫捕蚌類采珠,勤修德政,海中蚌類大增,古人認為是之前逃到其他地方的珠蚌又回來了。
毛遂脫穎①,終軍棄②。
佐卿化鶴③,次仲為烏④。
【注釋】 ①毛遂脫穎:毛遂,戰國時趙國人,平原君的門客。
脫,露出。
穎,錐子末端的環。
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去楚國求援,要從門客中選拔二十個文武雙全的人做随從,毛遂主動要求同行。
平原君說:“我聽說有能力的人在世上生活,就像把錐子放在袋子裡一樣,很快就能露出錐尖。
你在我這裡三年,看不出什麼長處,還是算了吧。
”毛遂說:“我今天才請求您把我放在袋子裡,如果早跟您要求的話,連錐子末端的環都能露出來,何況是錐尖呢?”後來毛遂随平原君到楚國,在向楚王求援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②終軍棄(xū):終軍(?—前112),西漢官員。
,本指細密的彩色織品,這裡指帛制的關卡出入憑證。
據《漢書·終軍傳》,終軍被選拔為博士弟子(按,漢代選拔通經的年輕人,随博士學習,學成可以任官。
博士,漢代官學的教師),步行入關,把守函谷關的官吏給他一張。
終軍問這是什麼,關吏說:“這是你回來時乘坐官府馬車的憑證。
”終軍說:“大丈夫西行,絕不能再乘官府馬車回來(意為要在長安做上官,有自己的車子)。
”就把扔掉了。
終軍在長安得到漢武帝賞識,被任命為谒者,巡視關東各郡,從函谷關經過,關吏還記得他,說:“這就是當年扔掉的那位儒生啊。
” ③佐卿化鶴:佐卿,即徐佐卿,唐代道士。
據《太平廣記·神仙三十六》引《廣德神異錄》,唐玄宗在沙苑打獵,射中一隻鶴,鶴向西南飛走了。
當時青城山有個道士叫徐佐卿,對弟子說:“我在山中行走,偶然中箭。
這箭不是人間所有,我把它挂在牆上,你們等到箭主到這裡,就把箭還給他。
”兩年後,唐玄宗因安史之亂逃到蜀中,發現這支箭就是自己在沙苑射鶴所用,于是把箭收回珍藏,至于徐佐卿的蹤迹,就再也沒有人知道了。
④次仲為烏:次仲,即王次仲,秦代人。
據《太平廣記·神仙五》引《仙傳拾遺》,王次仲隐居在山中,以篆書為基礎創造出隸書。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認為王次仲創造新字體有功,就派出使者召他入朝,王次仲拒絕了,秦始皇又派出一個使者,對使者說:“王次仲如果不來,就斬了他的頭帶回來。
”使者到了山中宣讀诏令,王次仲變成一隻大烏鴉,振翅飛了起來,使者大驚,跪拜說:“我沒法複命,回去難逃一死,希望您憐憫我。
”王次仲于是脫落下三根羽毛,交給使者複命。
【譯文】 毛遂自請随平原君出使,以“錐處囊中”為喻,說自己若早得任用,必能“脫穎而出”;終軍被選拔到長安學習,立志要擔任官職後再出函谷關,就将關吏給他的關卡出入證抛棄了。
徐佐卿化身為鶴,被唐玄宗射中;王次仲被秦始皇征召,不肯前往,化成烏鴉飛走了。
韋述杞梓①,盧植楷模②。
士衡黃耳③,子壽飛奴④。
【注釋】 ①韋述杞梓(qǐzǐ):韋述(?—757),唐代大臣、史學家。
杞梓,杞樹和梓樹,皆為良木,比喻有用的人材,這裡指兄弟。
據《白孔六帖》,韋述精于禮學(研究《儀禮》《禮記》《周禮》的學問),他的兩個弟弟韋逌、韋迪學問也很好,兄弟三人同居禮官(掌管禮制的官員)之任,當時士大夫都認為這是很光榮的事。
同時代人趙冬曦兄弟也都有名望,宰相張說評價道:“韋趙兄弟,人之杞梓。
” ②盧植楷模:盧植(?—192),東漢名臣。
楷模,值得學習的人或事物。
據《後漢書·盧植傳》,曹操北征柳城,路過盧植故鄉涿郡(今河北涿州),下令說:“已去世的北中郎将盧植,名聲顯揚于海内,學問堪稱儒家宗師,是士大夫的楷模、國家的棟梁。
以前周武王滅殷,封商容之闾;鄭國死了子産這樣的賢臣,孔子為之哭泣。
我到此地,贊賞盧植的遺風。
《春秋》之義,賢者之後,宜有殊禮。
趕緊派遣丞掾修整其墳墓,存問其子孫,并以薄酒緻祭其墓,以表彰他的德行。
” ③士衡黃耳:士衡,即陸機(261—303),西晉文學家。
黃耳,狗名。
據《述異記》,陸機在故鄉吳郡時,有人送給他一條叫黃耳的狗。
到洛陽做官後,陸機對黃耳說:“我和家裡很久不通信了,你能回去給我送信嗎?”狗搖着尾巴叫了幾聲,表示同意,陸機就把寫好的信放在竹筒裡,捆在黃耳脖子上。
黃耳自己找路往南走,果然把信送到吳郡的陸家,又帶了回信回到洛陽。
④子壽飛奴:子壽,即張九齡(673或678—740),唐代開元名相、文學家。
飛奴,此處指信鴿。
據《開元天寶遺事》,張九齡少年時,家裡養了一群鴿子。
張九齡每當需要給親友送信時,就把信系在鴿子腿上,鴿子自然會把信送到相應的人家。
因為鴿子很聽話,張九齡就将它們稱之為“飛奴”。
當時的人聽說此事,又喜愛這些鴿子,又都覺得驚訝。
【譯文】 韋述兄弟同為禮官,與趙冬曦兄弟齊名,被張說評為“人之杞梓”;盧植為東漢名臣,曹操稱之為“士之楷模”。
陸機在洛陽做官時,讓自己養的狗“黃耳”給家裡送信,黃耳把信送回吳郡,又帶信回到洛陽;張九齡年少時養鴿子給親友送信,鴿子按所要求的地址一一送到,号稱“飛奴”。
直筆吳兢①,公議袁樞②。
陳勝辍锸③,介子棄觚④。
【注釋】 ①直筆吳兢(jīng):吳兢(670—749),唐代官員,曾任史官。
據《新唐書·吳兢傳》,吳兢與劉知幾撰寫記載武則天執政時期史事的《實錄》,其中有武後寵臣張昌宗威脅利誘張說為他作僞證、誣陷宰相魏元忠一事,稱:“張說最初已經答應,後來幸賴宋璟等人苦勸,故轉禍為忠。
”後來張說任宰相,看到《實錄》,頗覺不滿,但又不好直斥吳兢,遂對吳兢說:“劉知幾記載魏元忠之事,一點兒也不客氣,怎麼辦呢?”吳兢明白張說的意思,遂回答道:“劉知幾已經去世,不可受誣于地下。
這一段是我寫的,如今草稿還在。
”聽到的人都感歎吳兢的正直。
後來張說屢次要以情打動吳兢修改《實錄》,吳兢說:“如果看在您的情面上改寫了,還叫什麼‘實錄’?”時人都稱吳兢為當代的董狐。
②公議袁樞(shū):公議,大衆就某人某事形成的共同觀點。
袁樞(1131—1205),南宋官員、史學家。
據《宋史·袁樞傳》,袁樞在宋孝宗時任國史院編修官,負責撰修國史的列傳部分。
北宋大臣章惇的後人仗着與袁樞有同鄉關系,希望袁樞在傳記裡替章惇說些好話。
袁樞說:“章惇做宰相,對不起國家,又欺瞞君王。
我做史官,有什麼就寫什麼,甯可對不起同鄉,不能對不起公議。
”時任宰相的趙雄監修國史,知道這件事後,不禁感歎道:“袁樞無愧于古代的良史。
”按,袁樞是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章惇是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人,故雲章、袁兩家是同鄉。
③陳勝辍锸(chā):陳勝(?—前208),秦代人,反秦義軍領袖。
字涉,故又稱陳涉。
辍,停止。
锸,即鐵鍬,挖土的工具。
據《史記·陳涉世家》,陳勝年輕時,以替人耕田為生。
他曾停下耕種,走到田壟上,惆怅了很久,感歎道:“苟富貴,毋相忘。
”同伴笑着說:“你不過是個佃農,哪有富貴可言呢?”陳勝歎息道:“嗟乎,燕雀安知鴻鹄之志哉!”後來陳勝在大澤鄉首先反秦稱王,國号張楚,天下群起響應,點燃了秦末大起義的烈火,秦朝由此而覆滅。
④介子棄觚(gū):介子,即傅介子(?—前65),漢代官員,曾多次出使西域。
觚,古代寫字用的木簡。
據《西京雜記》,傅介子十四歲學書時,曾經把寫字的木簡扔到一旁,說:“大丈夫當立功絕域,何能坐事散儒(大丈夫應該到異國的土地上建功立業,怎麼能做一個普通的儒生呢)?”後來他殺了匈奴使者,被拜為中郎,又刺殺樓蘭王,得以被封為義陽侯。
又據《漢書·傅介子傳》,漢昭帝時,樓蘭、龜茲兩國的國王常為匈奴截殺漢使,傅介子奉命巡行西域,責問樓蘭、龜茲兩國,斬殺匈奴使者,回長安後上言,認為兩國反複無常,不可不加懲罰,并自請前往刺殺龜茲王。
大将軍霍光以樓蘭近而龜茲遠,命傅介子試之于樓蘭。
傅介子奉命出使,以金帛為餌誘引樓蘭王見面,将其刺殺,從容返回漢朝。
【譯文】 吳兢做史官,公正記載張說在魏元忠案中的表現,張說雖以情相求,吳兢卻毫不動搖,被譽為“當今董狐”;袁樞編修國史,主撰列傳,章惇後人請求袁樞看在同鄉份上,在傳中為章惇遮掩,為袁樞所拒絕。
陳勝年輕時以受雇耕田為生,曾停下耕作,對同伴感歎道:“苟富貴,毋相忘。
”傅介子十四歲時,曾把練習寫字的木觚扔掉,歎道:“大丈夫當立功絕域,何能坐事散儒。
” 謝名蝴蝶①,鄭号鹧鸪②。
戴和書簡③,鄭俠呈圖④。
【注釋】 ①謝名蝴蝶:謝,即謝逸(1068—1113),北宋詩人。
據《詩話總龜》引《古今詩話》,謝逸曾作“蝴蝶詩”三百首,人們因此呼之為“謝蝴蝶”。
所作詩中頗有佳句,如:“狂随柳絮有時見,舞入梨花何處尋?”又曰:“江天春晚暖風細,相逐賣花人過橋。
”《古今詩話》的作者李颀認為,古詩中雖有“陌上斜飛去,花間倒翅回”“身似何郎貪傅粉,心如韓壽愛偷香”的句子,但終究不如謝逸的詩句意境深遠。
②鄭号鹧鸪:鄭,即鄭谷,唐代詩人。
據《詩話總龜》引《古今詩話》,鄭谷任都官郎中,曾作《鹧鸪詩》雲:“暖戲煙蕪錦翼齊,品流應得近山雞。
雨昏青草湖邊過,花落黃陵廟裡啼。
遊子乍聞征袖濕,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喚湘江曲,苦竹叢深春日西。
”以此得享盛名,當時人稱鄭谷為“鄭鹧鸪”。
③戴和書簡:戴和,漢代人。
據《雲仙雜記》,戴和每結交到一個親密的朋友,就把這個人的名字寫在簡冊上,在先祖的靈位前焚香禀告。
寫有名字的簡冊被稱為“金蘭簿”,取“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的意思。
後世稱結拜兄弟為“金蘭之好”,即出此典。
④鄭俠呈圖:鄭俠(1041—1119),宋代官員。
據《宋史·鄭俠傳》,宋神宗熙甯六年(1073)七月至七年三月,河北路、京東路發生大規模饑荒,百姓流離失所。
鄭俠時為安上門(開封城門之一)的監門官,請畫師把流民的苦楚之狀畫成《流民圖》,與奏疏一起遞交銀台司,指責王安石力主推行的新法搜刮百姓,是天下流離的主要原因。
宋神宗見到奏疏和圖畫,為之不寐,幾罷新法。
王安石上疏請求去職,出知江甯府,承擔了饑荒的主要責任,呂惠卿、鄧绾等又紛紛勸谏神宗,才維持了變法繼續推行的局面。
【譯文】 謝逸作“蝴蝶詩”三百首,時人呼為“謝蝴蝶”;鄭谷作《鹧鸪詩》,得到“鄭鹧鸪”的雅号。
戴和結交到可以交心的朋友,就以簡冊書其名,在祖先靈位前禀告;鄭俠目睹流民困苦,繪制《流民圖》獻給神宗,以此抨擊王安石主導的熙甯變法。
瑕丘賣藥①,邺令投巫②。
冰山右相③,銅臭司徒④。
【注釋】 ①瑕丘賣藥:瑕丘,即瑕丘仲,古代仙人。
據《列仙傳》,瑕丘仲在甯地賣藥百年,大家都以為他是個長壽老人。
後來發生地震,瑕丘仲和鄰居的房屋紛紛倒塌,他本人也被壓死。
有人貪圖利益,就把瑕丘仲的屍體扔到河裡,取了他的藥自己賣。
不久,瑕丘仲披着皮衣來找棄屍人索還藥物,棄屍人吓得叩頭哀求,瑕丘仲說:“可恨你讓人知道我不是一般人,我走了。
”後來瑕丘仲做了夫餘(我國漢晉時期少數民族政權,在今吉林一帶)國王的驿使,又來到甯地。
當時北方人都說瑕丘仲大概是天上貶谪下來的仙人。
②邺令投巫:邺令,即西門豹,戰國時魏國官員。
據《史記·滑稽列傳》,西門豹做邺縣(今河北臨漳)的地方長官時,得知當地豪強和巫婆勾結起來,以替河伯娶妻為由,每年要把一個女子扔到漳水中,還從民間搜刮大量的錢财。
西門豹為制止這種行為,借口新娘長得醜,把巫婆與豪強投進漳水,從此邺地沒有人再敢提為河伯娶妻的事情。
③冰山右相:冰山,大塊的冰。
右相,指楊國忠(?—756),唐代大臣。
據《開元天寶遺事》,楊國忠做右相的時候,天下的士人都争着去拜見他,想要得到他的提拔與庇護。
陝州進士張彖以學識淵博聞名遠近,不肯依附楊國忠。
有人勸張彖去見楊國忠,說一旦得到楊國忠的賞識,就有富貴的希望。
張彖說:“你們都倚靠楊國忠,把他當成泰山,我看他不過是冰山,一旦烈日當空,這座山要牽連你們的。
”後來,張彖離開京城前往嵩山隐居。
“冰山難靠”的典故就流傳下來了。
④銅臭司徒:銅臭,銅的氣味。
司徒,指崔烈(?—192),東漢大臣。
據《後漢書·崔烈傳》,漢靈帝在位時,朝政腐敗,官員升遷前必須向皇帝交納巨額錢财,才能得到職位。
崔烈本來名望很高,但以五百萬錢通過漢靈帝的乳母買得三公之司徒職位,名譽因此而衰減。
崔烈也頗不自安,問兒子崔鈞:“我做三公,外界有什麼議論?”崔鈞說:“您年輕時就有很高的名望,又做過太守、九卿,沒人說您不應該做三公,不過您升任司徒之後,倒是天下都覺得失望。
”崔烈問何故如此,崔鈞答道:“議論的人都嫌您沾染了銅臭氣。
” 【譯文】 瑕丘仲在甯地賣藥百年,因地震而死,有人将他的屍體投入水中,竊取其藥,不料瑕丘仲不久又重新複活;西門豹出任邺令,察知當地巫婆與豪強勾結牟利,遂投巫于河以警示。
張彖不願依附楊國忠,稱之為“冰山”,認為他會失勢;崔烈以重金買得司徒職位,名譽頓減,被嫌棄有“銅臭”。
武陵漁父①,閩越樵夫②。
漁人鹬蚌③,田父盧④。
【注釋】 ①武陵漁父:武陵,古代郡名。
在今湖南常德一帶。
漁父,以打漁為生的人,漁夫。
據《陶淵明集·桃花源記》,武陵郡的漁人捕魚時沿着溪水中的桃花一路探尋源頭,發現了一個山中的小村莊。
村民過着自給自足的生活,不受外界戰亂及政治變遷困擾。
後來漁人從村莊中離開,臨别時村中人囑咐他不要對外人說村中的情況,但漁人在歸途上卻一路留下記号,作為再來的依據。
回到郡中後,漁人向太守禀報了自己的發現。
太守派人跟着漁人去尋找這個村莊,卻再也找不到了,因有此典故。
後世遂以“桃花源”或“桃源”代稱與現實社會隔絕的秘境。
②閩越樵夫:閩越,西漢時期古國名。
在今福建與浙江南部一帶,此處主要指福建。
據南宋地方志《淳熙三山志》,唐代宗時,閩縣(今福州閩侯)樵夫藍超追一頭白鹿,渡水進入石門,開始路很窄,後來突然寬闊,出現一個村莊。
村中人對藍超說:“我們是秦朝時避難來到這裡的,你能不能留下呢?”藍超說:“我想和親友告别以後再來這裡。
”于是村民送給他一枝石榴花,讓他離去。
藍超感覺像是做了個夢一樣,再憑着記憶去尋找,已經找不到了。
按,這個故事情節與《桃花源記》頗為相似,可能是桃源故事的一個變種。
③漁人鹬蚌(yùbàng):鹬,一種水鳥。
據《戰國策·燕策》,趙國将伐燕,蘇代替燕王去勸說趙王,他說:“我路過易水時,看到蚌打開殼曬太陽,鹬來啄蚌的肉,蚌合上殼,把鹬的嘴夾住。
鹬和蚌互相鉗制,誰也不肯放開誰,漁人一下子就把它們都捉住了。
現在趙伐燕,兩國長期相持,我怕秦國要做這個漁人啊。
” ④田父(jùn)盧:田父,農夫。
,即東郭,兔子的名字。
盧,即韓子盧,狗的名字。
據《戰國策·齊策》,齊國要攻打魏國,淳于髡對齊王說:“韓子盧是跑得最快的狗,東郭是最狡猾的兔子。
韓子盧追趕東郭,繞山跑了三圈,從山上到山下又跑了五次,兩者都累死了,農夫就輕易撿到了它們。
齊魏相争,兩國因而疲憊,我擔心秦國和楚國會變成故事裡的農夫啊。
” 【譯文】 武陵郡的漁人沿着溪水中的桃花一路往源頭走,在山中發現了一個過着平安幸福生活的小村莊,離開後再去就找不到了;閩縣的樵夫追趕白鹿,闖入石門之中,偶遇村莊,後來也無緣再往。
鹬和蚌相争鬥,被漁人雙雙抓住,蘇代以此勸說趙王罷伐燕之師;東郭被韓子盧追趕,兩者一起累死,被農夫撿了便宜,淳于髡以此勸說齊國不要攻打魏國。
鄭家詩婢①,郗氏文奴②。
【注釋】 ①鄭家詩婢:鄭,指鄭玄(127—200),東漢學者。
詩婢,懂得《詩經》的婢女。
據《世說新語·文學》,鄭玄家中的奴婢都讀書,鄭玄的一個婢女做事沒有做好,要責打她,婢女不服,替自己辯解。
鄭玄更加憤怒,讓人把婢女拽到泥地裡跪着。
另一個婢女經過,問跪着的婢女:“胡為乎泥中?”跪着的人回答:“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按,問答的兩句話都出自《詩經》,“胡為乎泥中”見《邶風·式微》,“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見《邶風·柏舟》。
鄭玄家的婢女能熟練引用《詩經》中的句子表達自己的意思,無疑是對《詩經》非常熟悉的。
②郗(chī)氏文奴:郗,指郗愔(313—384),東晉大臣。
文奴,會寫文章的奴仆。
據《世說新語·品藻》,郗愔家有一個奴仆,懂得文章,而且在各方面都很有想法。
王羲之向劉惔稱贊這個人,劉惔問:“比起郗愔來怎麼樣?”王羲之說:“不過是奴仆中比較有想法的一個人而已,怎麼能跟郗愔相比。
”劉惔說:“如果比不上郗愔,那也就是一般的奴仆罷了。
”按,王羲之之妻郗璿是郗愔的姐姐,王羲之與郗愔是郎舅之親,故對郗家情況很熟悉。
【譯文】 鄭玄家的婢女能引用《詩經》表達自己的意思,郗愔家的奴仆會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