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孩探頭往下看。

    楊遐舉的祖父說:“這是我的九世祖,平時不說話、不吃東西,也不知道他多大歲數了,每到初一、十五,子孫們都聚集起來,給他磕頭。

    ” 【譯文】 周穆王南征,派出的軍隊久而不歸,軍中将領變成猿猴與天鵝,士兵變成蟲子和沙礫;梁相惠子怕莊子取代他,下令搜捕莊子,卻被莊子以鹓雛和鸱的比喻嘲笑。

    秦始皇時,在臨洮出現了十二個巨人,始皇遂仿照巨人形象鑄成金人;李守忠到瓊州,在楊遐舉家見到楊家先祖,形如小兒,不知其歲數。

     東陽巧對①,汝錫奇詩②。

    啟期三樂③,藏用五知④。

     【注釋】 ①東陽巧對:東陽,即李東陽(1447—1516),明代大臣,官至大學士。

    據《堯山堂外紀》,李東陽少年中進士,入翰林,與程敏政一起朝見皇帝。

    當時正好直隸進貢螃蟹,明英宗就以螃蟹為題出了一個上聯:“螃蟹渾身甲胄。

    ”程敏政先對道:“鳳凰遍體文章。

    ”英宗覺得不錯。

    李東陽對道:“蜘蛛滿腹經綸。

    ”英宗驚道:“這孩子将來會做宰相吧?”遂分别賜給兩人金錢。

    後來李東陽做到大學士,應了“滿腹經綸”之兆;程敏政官至學士,與其所對“遍體文章”也恰相符合。

     ②汝錫奇詩:汝錫,即陳汝錫(1073—1161),北宋、南宋間官員、詩人。

    據《萬姓統譜》,陳汝錫少年穎悟,數歲能作文。

    他曾有“閑愁莫浪遣,留為痛飲資”的句子,有人以其詩示黃庭堅,黃庭堅稱贊道:“這是我輩中人啊。

    ”後陳汝錫登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進士,官至浙東安撫使。

     ③啟期三樂:啟期,即榮啟期,春秋時人。

    據《列子·天瑞》,孔子遊泰山,在路上見到榮啟期穿着破衣服彈琴唱歌。

    孔子問他:“先生所以樂,何也?”榮啟期說:“吾樂甚多。

    天地萬物,唯人為貴,我生而為人,這是第一件快樂的事;男尊女卑,我是個男子,這是第二件快樂的事;有人生下來連日月都沒見過就死了,我活到現在已經九十歲了,這是第三件快樂的事。

    ”孔子說:“太好了,這就是善于自我寬解的人啊。

    ” ④藏用五知:藏用,即李若拙(944—1001),北宋初期官員。

    李若拙曾作《五知先生傳》以自況,所謂“五知”,分别是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

    按,李若拙雖有才幹,但入仕以後長期停留在中層官員的位置上,曾遭牢獄之災,又屢被宰相排斥,故以“五知”自嘲。

     【譯文】 李東陽少年時,在明英宗駕前以“蜘蛛滿腹經綸”為對,英宗知其志向高遠;陳汝錫少時作“閑愁莫浪遣,留為痛飲資”的詩句,被黃庭堅贊賞為“我輩人也”。

    榮啟期雖然貧困,但善于自我寬解,稱自己有“為人、為男子、長壽”三樂;李若拙作《五知先生傳》,以“知時、知難、知命、知退、知足”自解。

     堕甑叔達①,發甕鐘離②。

    一錢誅吏③,半臂憐姬④。

     【注釋】 ①堕甑(zèng)叔達:堕甑,把甑掉在地上。

    甑,古時用于蒸飯的器具。

    叔達,即孟敏,東漢人。

    據《後漢書·郭太傳》,孟敏挑着甑走路,甑掉在地上,孟敏不回頭繼續往前走。

    郭太見狀,問他為何不回頭,孟敏說:“甑已經破了,回頭看又有什麼用?”郭太認為他不是一般人,就勸他遊學。

    十年之後,孟敏果然成為當世名士。

    按,郭太即郭泰,東漢晚期的名士領袖之一,以善于識人著稱。

    《後漢書》作者範晔之父名為範泰,故範晔為避父諱,改“郭泰”為“郭太”。

     ②發甕(wèng)鐘離:發甕,打開甕。

    鐘離,即鐘離意(?—74),東漢官員。

    據《搜神記》,鐘離意做魯相,以私錢整修孔子的車,又親自擦拭孔子的幾席劍履。

    當時有一個叫張伯的人在堂下除草,挖出七枚玉璧,他隐瞞了一枚,隻将六枚交給鐘離意,鐘離意就将玉璧供奉在幾前。

    在孔子教授弟子的堂下床頭挂着一個甕,鐘離意将甕打開,在其中發現一卷帛書,寫着:“後世修吾書,董仲舒。

    護吾車,拭吾履,發吾笥,會稽鐘離意。

    璧有七,張伯藏其一。

    ”鐘離意便召張伯來詢問:“玉璧有七枚,你為什麼藏下一枚?”張伯叩頭謝罪,交出了玉璧。

     ③一錢誅吏:吏,原泛指古代的大小官員,漢代以後,逐漸成為基層小公務員的代稱,多無品級,與官員有身份上的區隔。

    據《鶴林玉露》,北宋名臣張乖崖即張詠(946—1015)知崇陽縣時,見本縣一個吏員從錢庫出來,把一枚錢夾在鬓邊巾下,經查驗是庫中的錢,張詠就命令屬下杖責此吏。

    不料,小吏面對責罰,反而勃然大怒道:“一枚錢算什麼?你能打我一頓,還能殺了我嗎?”張詠聞言,提筆判道:“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寫完就把小吏殺了。

     ④半臂憐姬:半臂,古代一種短袖上衣。

    據《東軒筆錄》,宋祁姬妾衆多,他出鎮成都時,曾在錦江設宴,微覺寒冷,派人回家取一件半臂,不料一衆姬妾得知後各送一件。

    宋祁面對十幾件半臂,穿哪件都怕其他姬妾認為自己有親疏厚薄之分,傷了感情,隻好忍着冷直到回家。

     【譯文】 孟敏擔着甑走路,甑落地摔碎了,他毫不回顧;鐘離意修整孔子遺物,手下人從地中挖出七枚玉璧,私藏其一,卻被鐘離意揭破。

    張詠發現小吏偷竊縣庫錢财,又不服責罰,遂以“一日一錢,千日千錢”的理由将其處死;宋祁在成都飲宴,姬妾紛紛送來半臂給他禦寒,他怕有厚此薄彼之嫌,最終忍着寒冷,都沒有穿。

     王胡索食①,羅友乞祠②。

    召父杜母③,雍友楊師④。

     【注釋】 ①王胡索食:王胡,即王胡之(?—348),東晉官員。

    據《世說新語·方正》,陶範(東晉名将、大臣陶侃之子)送給王胡之一船米,王胡之拒絕,說:“我如果沒飯吃了,自然會去找謝尚要飯吃,用不着你的米。

    ”按,王胡之出身于當時的頂級士族琅邪王氏,謝尚則為另一高門士族陳郡謝氏的家族成員,且為當時名士。

    陶範雖亦為大臣之子,但其父陶侃出身寒門,以軍功起家,與高門士族氣類不同,故王胡之不願接受陶範的贈遺,時人視之為“方正”之舉。

     ②羅友乞祠(cí):羅友,東晉官員。

    乞祠,向人乞讨祭祀剩餘的酒食。

    據《世說新語·任誕》,羅友知道有人家要祭神,就去讨要吃的。

    他到得太早,正遇上那家的主人出門迎神。

    主人問他這個時候來做什麼,羅友說:“聽說你家祭神,想讨一頓飯罷了。

    ”于是就在門旁一直等到天亮,讨到些吃的就走了,并不為此感到羞愧。

    按,羅友出身大族,本不至于向人乞食。

    他這樣做,蓋以表示自己的真率,不顧世俗眼光,故世人謂之“任誕”。

     ③召父杜母:召父,即召信臣,西漢官員。

    杜母,即杜詩,東漢官員。

    據《漢書·循吏傳》,西漢召信臣任南陽太守,教化百姓,興修水利,郡中民衆都很尊敬他。

    又據《後漢書·杜詩傳》,東漢杜詩在南陽當太守時,“誅暴立威,造作水排,鑄為農器”,又“修治陂池,廣拓土田”,也深得民心,南陽百姓把杜詩與召信臣相提并論,說:“前有召父,後有杜母。

    ” ④雍友楊師:雍友,即雍退翁。

    楊師,即楊仲遠。

    兩人皆北宋晚期士人。

    據《方輿勝覽·利州東路·興元府·人物》,北宋末年,張浚中進士後,被選任為山南府(即興元府,今陝西漢中)士曹參軍。

    他臨去上任前,問同鄉的前輩士人楊用中:“您曾經往來于梁州(興元府在唐代的舊稱)、洋州(今陝西洋縣)之間,當地人士有與您交好的嗎?”楊回答說:“興元楊仲遠可以為師,洋州雍退翁可以為友。

    ” 【譯文】 王胡之拒絕陶範送來的米,說自己即使斷糧,也會向謝尚索求;羅友不顧世俗眼光,向祭神的鄉鄰乞讨祭物為食。

    召信臣、杜詩先後在南陽郡做太守,于百姓多有恩惠,時稱“前有召父,後有杜母”;張浚去興元府任職,臨行前向楊用中請教當地名人,楊用中讓他以楊仲遠為師,以雍退翁為友。

     直言解發①,京兆畫眉②。

    美姬工笛③,老婢吹篪④。

     【注釋】 ①直言解發:直言,即賈直言,唐代人。

    據《新唐書·列女傳》,賈直言被貶到南海,妻子董氏還年輕,遂對董氏說:“我這一去,是生是死很難講,你趕快嫁人吧。

    ”妻子自己把頭發用繩子紮起來,外面又纏上一層帛,讓賈直言在帛上畫了花押,說:“隻有你才能解開。

    ”二十年後,賈直言遇赦還鄉,看妻子頭上的帛,還是纏得好好的。

    等他解開封帛,妻子的頭發都已經枯死,一洗頭就全部脫落了。

     ②京兆畫眉:京兆,即西漢京兆尹張敞(?—前48)。

    京兆尹,西漢首都長安的行政長官。

    據《漢書·張敞傳》,張敞做京兆尹時替妻子畫眉,長安百姓傳言“張京兆眉妩”,官員上奏漢宣帝,批評張敞無大臣威儀。

    漢宣帝召問張敞,張敞答道:“我聽說閨房中夫婦之間的事情,還有過于畫眉的呢。

    ”皇帝愛他的才能,不責怪他,但張敞也因為“無威儀”的名聲,終究沒能做到公卿。

     ③美姬工笛:美姬,美貌的姬妾,指西晉官員石崇之妾綠珠。

    工笛,善于吹笛。

    據《晉書·石崇傳》,石崇家有一妾名叫綠珠,美貌且善于吹笛,很受石崇寵愛。

    當時擅權的趙王司馬倫有一寵臣名叫孫秀,向石崇讨要綠珠,石崇堅決不允,遂遭孫秀誣陷被殺。

    被捕時,石崇對綠珠說:“我因為你,落到家破人亡的地步。

    ”綠珠聽了,遂從樓上跳下而死。

     ④老婢吹篪(chí):篪,古代一種用竹管制成的像笛子一樣的樂器。

    據《洛陽伽藍記》,北魏河間王元琛家中有一歌女叫朝雲,擅長吹篪。

    元琛出鎮秦州時,當地羌人叛亂,勢頭甚大,難以鎮壓,于是元琛讓朝雲扮成貧苦老婦,在陣前吹篪乞食。

    羌人聽到悲涼的篪聲,思念家鄉,就成群結隊地歸降了。

     【譯文】 賈直言流放南海,讓妻子改嫁,妻子為表不嫁的決心,将頭發用帛包裹,直到賈直言赦還之後才解開;張敞做京兆尹時為妻子畫眉,被朝臣彈劾,被皇帝責問,他以巧言解釋,得以免禍。

    石崇的姬妾綠珠擅長吹笛子,在石崇被捕後跳樓身亡;元琛家的歌妓朝雲善于吹篪,扮成老婦在陣前吹篪乞食,以擾亂敵方軍心。

     五微 敬叔受饷①,吳祜遺衣②。

    淳于竊笑③,司馬微譏④。

     【注釋】 ①敬叔受饷(xiǎng):敬叔,即何敬叔,南齊官員。

    受饷,接受禮物。

    饷,贈予。

    據《南史·文學傳》,何敬叔在南齊時做長城縣令,為官清廉,從來不收禮物。

    一年端午将至,何敬叔忽然在門上挂出榜文,宣告接受禮物,幾天内就收到米兩千多斛,其他禮物與米的價值約略相當。

    但何敬叔并未把這些禮物留下,而是用于替貧民交租。

     ②吳祜(hù)遺衣:吳祜,東漢官員,《後漢書》作“吳祐”。

    遺,贈送。

    據《後漢書·吳祐傳》,吳祐做膠東侯相的時候,啬夫(管收稅和訴訟的基層官員)孫性私自從百姓手裡斂财,給父親買了一件衣服。

    孫性的父親得知後,非常生氣,說:“你有這樣的上司,怎麼忍心欺瞞他?”就叫孫性帶着衣服去向吳祐自首。

    吳祐屏退左右,詢問孫性事情經過後,說:“你因父親的緣故犯罪,蒙受污穢之名,這就是所謂‘觀過,斯知人矣’。

    ”于是讓孫性回去向父親謝罪,又讓他把衣服帶回送給父親。

     ③淳于竊笑:淳于,即淳于髡(kūn),戰國時齊國辯士,滑稽多智。

    竊笑,偷偷地笑。

    據《史記·滑稽列傳》,楚國攻打齊國,齊王讓淳于髡到趙國求援,給他“黃金百斤、車馬十驷”,作為給趙國的禮物。

    淳于髡大笑,齊王說:“先生覺得太少了嗎?”淳于髡說:“豈敢。

    我從東方來,看到一個農夫祭神,祭品隻有一隻豬蹄、一杯酒,卻希望神保佑他家大豐收。

    ”齊王于是給淳于髡“黃金千镒、白璧十雙、車馬百驷”。

    淳于髡到趙國後,求得十萬精兵救齊,楚國因而退兵。

     ④司馬微譏:司馬,即司馬承祯(639—735),唐代道士,長期隐居于天台山,号白雲先生。

    微譏,以微言(隐晦的話)譏刺。

    據《新唐書·盧藏用傳》,盧藏用中進士後,不得選官,就入山隐居,常往來于終南山(在長安附近)與少室山(在洛陽附近)之間,時人目為“随駕隐士”,名聲漸高,遂獲授官職,累至通顯。

    後來司馬承祯被朝廷召至阙下,将要回山時,盧藏用指着終南山對司馬承祯說:“這山裡的風景大有可觀之處。

    ”司馬承祯說:“依我看,這山不過是當官的捷徑罷了。

    ”盧藏用知道司馬承祯是在譏刺他借隐求官,頗為慚愧。

     【譯文】 何敬叔做長城令,在将要收租時公開收禮,收到的禮物都拿來替貧民充租;吳祐做膠東相,啬夫孫性斂财給父親買衣服,又在父親督促下自首,吳祐原諒了他,并還其衣。

    齊王命淳于髡出使趙國求救,淳于髡覺得禮物儉啬,就故意發笑以提醒齊王;盧藏用借隐居求名得官,司馬承祯得知後,便以微言譏刺他。

     子房辟谷①,公信采薇②。

    蔔商聞過③,伯玉知非④。

     【注釋】 ①子房辟谷:子房,即張良(?—前186),西漢開國功臣。

    辟谷,道教的一種修煉法,習此法者據說可以不吃五谷。

    據《史記·留侯世家》,西漢建立後,張良被封為留侯,他說:“享受萬戶的封邑,位至列侯,這是一般人所能達到的極緻,對我來說已經足夠了。

    我想抛棄人間的事務,從赤松子(古代傳說中的仙人)遊。

    ”于是學習辟谷、導引、輕身之類的道術。

    但據說漢高祖劉邦去世後,呂後感激張良的恩德,要求他繼續進食,呂後說:“人生一世間,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張良不得已,就勉強聽從呂後,重新開始吃飯。

     ②公信采薇:公信,即伯夷,商末周初的隐士。

    薇,一種野菜,又稱“巢菜”“野豌豆”。

    據《史記·伯夷列傳》,伯夷與弟弟叔齊互相推讓孤竹國君的位子,一起出奔在外。

    後來,兩人因反對周武王滅商,又一同隐居在首陽山中,不吃周人種的糧食,隻靠在山中采薇菜維持生活。

    最終,兩人将要餓死時,作歌道:“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适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登上西山啊,采那裡的薇菜。

    以暴易暴啊,不知道自己的過錯。

    神農、虞、夏那樣敦行禅讓的君主沒了,我們能去哪兒呢?可歎呀,這也是我們命運不濟。

     ③蔔商聞過:蔔商,孔子晚年的學生,字子夏,春秋末、戰國初的儒家大學者。

    聞過,聽到自己的過錯。

    據《禮記·檀弓》,子夏晚年喪子,哭得眼睛都失明了。

    曾子去吊唁,子夏哭着說:“天啊,我沒有罪過啊!”曾子說:“你怎麼沒有罪過?你在西河養老,講學不稱道老師,讓西河的百姓以為你和老師同樣賢明,這是第一條罪過;處理父母喪事,沒有什麼可以讓人稱贊的,這是第二條罪過;死了兒子就哭瞎了眼睛,這是第三條罪過。

    還說你沒有罪過嗎?”子夏扔掉所拄的手杖下拜,說:“我錯了,我錯了。

    我離開朋友獨自居住太久了。

    ” ④伯玉知非:伯玉,即蘧(qú)瑗,字伯玉,春秋時衛國大夫。

    知非,知道自己做錯的地方。

    據《淮南子·原道訓》,蘧伯玉不斷反省自己、糾正自己。

    五十歲時回顧自己前半生,能知道前四十九年犯的錯誤。

    又據《論語·憲問》,蘧伯玉曾派人去見孔子,孔子讓使者坐下,問:“蘧伯玉老先生最近在做什麼?”使者回答:“老先生希望能盡量少犯錯誤,但還沒能做到。

    ”使者離開後,孔子贊歎道:“真是好使者啊,真是好使者啊。

    ”由此可見,蘧伯玉的自我反省,在當時是很有影響的。

     【譯文】 張良晚年學習辟谷法,可以不吃五谷而維持生命;伯夷與弟弟叔齊隐居在首陽山,靠采薇菜過活,甯可餓死也不食周粟。

    蔔商晚年喪子,自言無罪,曾子指出他的三條錯誤,蔔商很恭敬地接受了;蘧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了五十歲時,回顧前塵,能夠發現前四十九年中犯了哪些錯誤。

     佐治遠志①,伯約當歸②。

    商安鹑服③,章泣牛衣④。

     【注釋】 ①佐治遠志:佐治,即郝隆,東晉官員。

    遠志,中藥名。

    據《世說新語·排調》,謝安本來一直過隐居生活,由于朝廷催迫,不得已出山做桓溫的司馬。

    當時有人送給桓溫一些草藥,其中有一味遠志。

    桓溫問謝安:“遠志為什麼又叫小草?”謝安還沒來得及回答,同在桓溫部下的郝隆應聲說:“隐居時叫遠志,出山就隻能是小草。

    ”謝安聞之羞愧。

     ②伯約當歸:伯約,即姜維(202—264),三國時蜀漢将領。

    當歸,中藥名。

    據《三國志·蜀書·姜維傳》裴注引《雜記》,姜維歸降蜀漢後,母親仍在曹魏,母子分隔兩國。

    後來姜維收到母親的信,求取當歸,實際是示意他找機會回到魏國。

    姜維回信說:“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

    ”表示自己有遠大的志向,不會因母親的招降而投魏。

     ③商安鹑(chún)服:商,即蔔商。

    安,安心于。

    鹑服,破舊的衣服。

    據《荀子·大略》,蔔商家裡很窮,衣服上到處都是補丁,像是鹌鹑一樣。

    按,鹌鹑的尾巴短而秃,羽毛也又短又到處是斑點,穿上繩子挂起來,遠看就像衣服上的一串補丁。

     ④章泣牛衣:章,即王章。

    牛衣,蓋在牛身上的粗布。

    據《漢書·王章傳》,王章未做官時,家裡非常窮,連一床被子都沒有,得了病隻能用牛衣蓋在身上保暖。

    當時他非常灰心,哭着和妻子訣别,妻子斥責他說:“朝廷中的公卿,哪個學問能超過你?你不想着上進,哭哭啼啼有什麼用?”王章因而奮發,後來官至京兆尹。

     【譯文】 謝安出山做官,郝隆譏諷他,說草藥長在地裡時叫遠志,出了山隻能叫小草;姜維歸降蜀漢後,母親仍在魏國,寫信求取當歸,暗示他應該回歸魏國,姜維回信拒絕。

    蔔商家貧,平時穿着破衣服,滿身都是像鹌鹑一樣的補丁;王章未做官時,生病時隻能用牛衣蓋在身上保暖,灰心喪氣下,哭着要與妻子訣别。

     蔡陳善谑①,王葛交譏②。

    陶公運甓③,孟母斷機④。

     【注釋】 ①蔡陳善谑(xuè):蔡,即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官員,書法家。

    陳,即陳亞,北宋官員。

    谑,開玩笑。

    據《詩話總龜·诙諧門》,陳亞善作詩而性情诙諧,與蔡襄在金山寺聚會。

    酒興正濃時,蔡襄在屏風上寫了一句:“陳亞有心終是惡。

    ”是借陳亞的名字開玩笑。

    陳亞聞言,便回敬道:“蔡襄無口便成衰。

    ”以彼之矛,攻彼之盾。

     ②王葛交譏:王,即王導(276—339),東晉大臣。

    葛,即諸葛恢(284—345),東晉官員。

    交譏,互相譏諷。

    據《世說新語·排調》,王導和諸葛恢争論兩姓聲望高低。

    王導說:“你說諸葛氏地位高,怎麼通常都說‘王、葛’,不說‘葛、王’呢?顯然王氏還是要排在諸葛氏前面。

    ”諸葛恢說:“就像大家都說‘驢馬’,沒有人說‘馬驢’,難道驢就比馬個頭更大了?”按,王導出身琅邪王氏,諸葛恢出身琅邪諸葛氏,二人同鄉,所争雖有開玩笑的成分,但也反映了王、葛兩家在争奪本郡望族地位上的矛盾。

     ③陶公運甓(pì):陶公,即陶侃(259—334),東晉大臣。

    甓,磚。

    據《晉書·陶侃傳》,陶侃任廣州刺史時,轄區内很平靜,于是他每天早上搬一百塊磚到書房外,晚上又把這一百塊磚搬到書房内。

    有人問他為何這樣做,陶侃回答:“我正緻力于收複中原,如果日子過得太悠閑,恐怕将來沒法再做事,所以要找些事來磨練自己。

    ”後來王敦之亂平息後,陶侃出鎮荊州,先是穩定荊州這一重鎮的局面,又在平定蘇峻之亂中立下大功,對于東晉政權的穩定貢獻極大。

     ④孟母斷機:孟母,孟子的母親。

    機,織機。

    據《列女傳·母儀傳》,孟子小時候上學回來,母親問他:“學到什麼地步了?”孟子應付說:“也就是那個樣子吧。

    ”孟母于是斬斷正在織的布,說:“你不認真學習,就像我斬斷布一樣。

    你認真學習有了學問,才能保證未來生活的安甯,如果停止學習,将來怎麼免除禍患呢?我靠織布維持生活,中途停下來不織了,拿什麼給你做衣服,又怎麼換取糧食呢?”孟子聽後很受啟發,于是認真學習,最終成為戰國時期的著名學者。

     【譯文】 蔡襄和陳亞開玩笑,互以對方的名字作雅谑;王導和諸葛恢争論王、葛兩族在本郡地位高低,互相譏刺。

    陶侃不讓自己怠惰,每天早晚在書房内外運磚以鍛煉體力;孟子小時候學習不認真,母親就斬斷正在織的布,以此告訴他半途而廢是錯誤的。

     六魚 少帝坐膝①,太子牽裾②。

    衛懿好鶴③,魯隐觀魚④。

     【注釋】 ①少帝坐膝:少帝,指晉明帝司馬紹(299—325),晉元帝之子。

    坐膝,坐在膝蓋上。

    據《世說新語·夙惠》,明帝小時候坐在父親元帝膝上,元帝問他:“太陽和長安哪個更遠啊?”明帝說:“太陽遠,從來沒聽說有人從太陽那裡來,由此可知。

    ”元帝覺得兒子很聰明,第二天特意當着朝臣的面,又問明帝同樣的問題,不料明帝說:“長安遠。

    ”元帝大吃一驚,問:“你的答案怎麼和昨天不一樣了呢?”明帝答道:“擡起頭來就能看見太陽,可是看不見長安。

    ”按,長安本是晉朝故土,因國力衰弱,不得已東渡洛陽。

    這句話暗含了故土之思和“國家勢弱,朝廷無為”的哀歎。

     ②太子牽裾(jū):太子,皇帝的繼承人。

    這裡指愍(mǐn)懷太子司馬遹(yù,278—300),晉武帝之孫,晉惠帝之子。

    牽裾,牽着衣襟。

    據《晉書·愍懷太子傳》,愍懷太子小時候非常聰明。

    五歲時,宮裡失火,武帝登上高樓,想看看火有多大,太子牽着武帝的衣服,讓祖父躲到暗影裡面。

    武帝問他為什麼,太子說:“現在是晚上了,突然發生火災,要當心有人作亂。

    火光明亮,把您所在的地方照得清清楚楚,這樣很危險。

    ”武帝因此覺得這個孩子不一般。

     ③衛懿(yì)好鶴:衛懿,即衛懿公(?—前660),春秋時衛國國君。

    好鶴,喜好養鶴。

    據《左傳·闵公二年》,衛懿公喜歡養鶴,平時讓鶴享受大夫的待遇。

    等到狄人侵略衛國,要打仗的時候,國人(指居住在城邑及附近的人,在春秋時期,是承擔兵役義務的主力)都說:“讓鶴去打仗吧,鶴享受着您的俸祿,我們哪會打仗呢?”衛懿公在喪失民心的情況下與狄人交戰,果然大敗,衛懿公戰死,衛國險些滅亡。

     ④魯隐觀魚:魯隐,即魯隐公(?—前712),春秋時魯國國君。

    據《左傳·隐公五年》,魯隐公要到棠邑(今山東魚台東)觀看捕魚,大夫臧僖伯勸谏他,說:“凡是事物不足以講習大事(指祭祀和軍事)、材料不足以制作器具的,都不值得君主注意。

    獵獸捕魚是皂隸的事情,有具體的官員主管,跟您沒有關系。

    ”魯隐公不聽,說:“我将要經略邊境。

    ”于是前往棠地,陳魚以觀,臧僖伯借口生病,沒有随行。

    當年冬天,臧僖伯去世,魯隐公說:“叔父有憾于我。

    ”下令将臧僖伯的喪禮提升一個等級,以示哀悼。

    按,臧僖伯是魯孝公之子、魯惠公的兄弟,魯隐公則是惠公之子,故稱臧僖伯為叔父。

     【譯文】 晉明帝兒時坐在父親晉元帝膝上,回答太陽遠還是長安遠的問題,表現出的聰慧為元帝所驚詫;愍懷太子五歲時勸祖父晉武帝避開火光,以防止有人作亂,武帝因而器重這個孫兒。

    衛懿公喜好養鶴,喪失了民心,在狄人入侵時身亡于戰場;魯隐公不聽臧僖伯勸谏,執意到棠邑觀魚,直到臧僖伯去世後才心生悔意。

     蔡倫造紙①,劉向校書②。

    朱雲折檻③,禽息擊車④。

     【注釋】 ①蔡倫造紙:蔡倫(?—121),東漢宦官。

    據《後漢書·宦者列傳》,古時用來書寫文字的材料隻有竹簡和缣帛,竹簡太沉,缣帛又太貴,蔡倫創造出用樹皮、麻頭、破布、漁網造紙的方法獻給皇帝,天下稱為“蔡侯紙”。

    之所以名為“蔡侯”,是因為蔡倫晚年被封為“龍亭侯”的緣故。

    按,1986年,在甘肅天水的放馬灘西漢古墓中,出土了一份紙質地圖,證明蔡倫并非造紙術的發明者,但他可能是相關工藝的重要改進者。

     ②劉向校書:劉向(前77—前6),西漢後期學者。

    校書,校勘書籍。

    據《漢書·劉向傳》,建始元年(前32),漢成帝命劉向主持校書工作。

    劉向受命後,把宮内藏書與各種版本對照校勘,找出各本之間的差異,最終寫成定本。

    在校勘過程中,劉向為每部書都寫了提要,分門别類編訂成書,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目錄學著作《别錄》。

     ③朱雲折檻(jiàn):朱雲,西漢官員。

    折檻,折斷欄杆。

    據《漢書·朱雲傳》,朱雲上書求見,當着朝廷大臣的面,向漢成帝請求斬殺丞相張禹,以警示公卿。

    成帝大怒,下令禦史把朱雲拉下去問罪,朱雲攀住殿門的欄杆大喊:“臣死後能和龍逄、比幹(兩人都是傳說中古代的忠臣)交往于地下,也算值得了!隻是不知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由于用力太大,欄杆都被拉斷了。

    左将軍辛慶忌為朱雲求情,叩頭流血,成帝怒氣漸消,朱雲因而得以幸免。

    等到要整修殿門的欄杆時,成帝說:“不要換了,修補一下就可以,以此來彰顯敢說話的官員。

    ” ④禽息擊車:禽息,春秋時秦國大夫。

    據《韓詩外傳》,禽息向秦穆公(也作“秦缪公”)推薦百裡奚,穆公不肯任用,禽息趁穆公出行的時候攔下車,一頭撞向木樁,頭破血流,并說:“我活着不能對國家有價值,不如死了吧。

    ”穆公因而感悟,于是就任用了百裡奚。

     【譯文】 蔡倫發明了用樹皮、破布造紙的方法,使紙逐漸普及;劉向受皇帝之命負責校勘皇家藏書。

    朱雲直言進谏,漢成帝下令禦史把他拉出去問罪,他攀住殿門上的欄杆不松手,連欄杆都拉斷了;禽息向秦穆公推薦百裡奚,不被接納,就以頭撞車死谏。

     耿恭拜井①,鄭國穿渠②。

    國華取印③,添丁抹書④。

     【注釋】 ①耿恭拜井:耿恭,東漢初期将領。

    拜井,在井前祭拜。

    據《後漢書·耿恭傳》,耿恭在漢明帝時為戊己校尉,守疏勒城,被匈奴圍攻。

    城中沒有水源,想打井,挖地十五丈也打不出水來,将士面臨渴死的危險。

    耿恭整理衣冠,在井前拜祭,為将士祈禱,不久泉水奔湧。

    耿恭命将士把水潑到城外給匈奴人看,匈奴人大驚,以為有神幫助漢軍,于是從疏勒撤兵。

     ②鄭國穿渠:鄭國,戰國時水工。

    穿渠,挖掘溝渠。

    據《史記·河渠書》,戰國時,韓國想讓秦國無力東侵,于是派水工鄭國到秦國,勸秦國修一條三百多裡長的水渠來灌溉農田,以消耗其國力。

    工程修到一半,韓國的密謀被發覺,秦王要殺鄭國,鄭國說:“我确實是為了做間諜來的,但是水渠修成了,對秦國也很有好處。

    ”秦王認為他說得對,就讓他繼續修渠。

    修成後,關中農田得到及時灌溉,秦國因而更加富強,這條水渠就被命名為“鄭國渠”。

     ③國華取印:國華,即曹彬(931—999),北宋名将。

    據《宋史·曹彬傳》,曹彬周歲時,父母把各種玩具放在席子上,看他拿什麼,以預蔔孩子的前程。

    曹彬左手拿兵器,右手拿禮器,過一會兒又拿起一枚印章,其他的就都不看了,衆人都覺得這孩子很特别。

    後來曹彬先後做過節度使、樞密使、中書令,應驗了周歲時的預蔔。

     ④添丁抹書:添丁,盧仝(tóng)兒子的小名。

    盧仝(約795—835),唐代詩人。

    抹書,在書上塗抹。

    盧仝曾寫過一首名為《示添丁》的詩,詩中形容兒子頑皮,說:“忽來案上翻墨汁,塗抹詩書如老鴉。

    ” 【譯文】 耿恭在疏勒城被匈奴圍攻,城中無水,耿恭在井前拜祭,井遂出水;鄭國為韓國做間諜,勸秦王修渠,反助秦國富強。

    曹彬抓周時,先後拿起兵器、禮器和印章,後來出将入相;盧仝的兒子名叫添丁,幼年頑劣,在盧仝的書上胡亂塗抹。

     細侯竹馬①,宗孟銀魚②。

    管甯割席③,和峤專車④。

     【注釋】 ①細侯竹馬:細侯,即郭伋(jí,前39—47),漢代官員。

    竹馬,兒童遊戲時當馬騎的竹竿。

    據《後漢書·郭伋傳》,郭伋在王莽時曾任并州牧,有恩于百姓。

    東漢光武帝時,他再次出任并州牧,巡察到西河郡美稷(jì)縣(今内蒙古準格爾旗西北),有兒童數百人騎着竹馬在道邊跪拜迎接。

    郭伋問他們:“你們來這裡幹什麼?”兒童們都說:“聽說您要來了,非常高興,所以來歡迎您。

    ”等巡察本地完畢,将去别處的時候,兒童們又送郭伋出城,問他何時回來,郭伋讓屬吏計算時日,将日期告訴兒童們。

    巡察完其他郡縣,将要回到美稷時,比預料的日期早了一天,郭伋就在郊外的館舍住了一夜,次日入縣,以免對兒童失信。

     ②宗孟銀魚:宗孟,即蒲宗孟(1022—1088),北宋官員。

    銀魚,指銀魚袋。

    唐代賜五品以上的官魚袋,内裝金銀制成的魚符,五品以上賜銀魚,三品以上賜金魚。

    宋代不賜魚符,僅在魚袋上用金銀制成魚形裝飾,賜予朝官,服紫者(三品以上官)賜金魚袋,服绯者(五品以上官)賜銀魚袋,賜紫章服者則佩金塗銀魚袋,根據魚飾材質不同,簡稱仍是“金魚”“銀魚”。

    據《東都事略·蒲宗孟傳》,蒲宗孟升任翰林學士,入朝謝恩時,宋神宗說:“翰林學士是清要的近侍官,對他們的寵禮還有不足之處,從今以後,允許學士佩魚。

    ”從蒲宗孟以後,翰林學士都加佩魚袋。

    按,據宋代制度,蒲宗孟以右正言(從七品)為翰林學士,本不應佩魚,神宗允許翰林學士佩魚以示優禮,則必同時賜蒲宗孟以魚袋。

    依宋制,賜給蒲宗孟的魚袋當為銀魚,但史書阙載爾。

     ③管甯割席:管甯(158—241),東漢末名士。

    據《世說新語·德行》,管甯與華歆一同鋤草,挖到一塊金子,管甯就像挖到土塊一樣毫不在意,華歆則拿在手裡看了一番才扔掉。

    兩人又一同讀書,有高官的儀仗路過門口,管甯依然專心讀書,華歆則放下書出門去看。

    經過這些事後,管甯覺得兩人志向不同,就把坐席割開,對華歆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按,據《三國志·魏書·華歆傳》,後來華歆在曹魏政權官至司徒,魏文帝“诏公卿舉獨行君子”,華歆遂舉管甯以應選;後魏明帝即位,轉華歆為太尉,華歆稱病乞退,請讓位于管甯,則兩人之間似無斷交之事。

     ④和峤專車:和峤(?—292),西晉官員。

    專,獨占。

    據《晉書·和峤傳》,西晉初年,和峤做中書令,荀勖做中書監。

    按照舊制度,中書監和中書令應該同坐一輛車入朝,但是和峤看不起荀勖,認為荀勖是佞臣,故每當兩人同車入朝時,總是自己獨占整輛車,不給荀勖留坐的空間。

    由于和峤的這種态度,後來就改成中書監和中書令各坐一輛車了。

     【譯文】 郭伋做并州牧,巡察到美稷縣,當地兒童騎竹馬來迎候;蒲宗孟升任翰林學士,宋神宗特加優待,允許翰林學士佩戴魚袋。

    管甯與華歆同學,見華歆志在名利,遂割席斷交;和峤做中書令,鄙視中書監荀勖谄佞,獨占一車,不肯與他一起入朝。

     永和擁卷①,次道藏書②。

    渭陽袁湛③,宅相魏舒④。

     【注釋】 ①永和擁卷:永和,即李谧(484—515),北魏隐士。

    擁卷,擁有書籍。

    據《魏書·逸士傳》,李谧是北魏名臣李安世之子,十三歲即通曉《孝經》《論語》《毛詩》《尚書》,尤精曆數。

    他專心讀書,累辭征辟,不肯做官,專心收集當時流傳的經籍文獻,加以校雠,其中不相重複的圖書達四千卷之多。

    李谧曾說:“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意即男子漢家裡有圖書萬卷,哪有工夫去做天子和高官?表達了不求榮利、專心學術的志向。

     ②次道藏書:次道,即宋敏求(1019—1079),北宋官員、學者、藏書家。

    據《宋史·宋敏求傳》,宋敏求家藏書有三萬卷之多,他大都誦習過,故精通朝廷典故,士大夫每有疑義,常來向他請教。

    又據《曲洧舊聞》,宋敏求家中藏書豐富,而且每一本書都校勘三五遍,世間藏書的人都把宋家的書看作善本。

    宋仁宗時,喜歡讀書的士大夫争着在宋敏求家附近租房,為的是借書方便,以至于宋家附近的房租都比别處高出一倍。

     ③渭陽袁湛(zhàn):渭陽,春秋時秦太子送舅舅晉文公回國,到渭水北岸告别,作了一首名叫《渭陽》的詩,以表示不忍與舅父分離,後世于是把“渭陽”作為舅父的别稱。

    袁湛(379—418),東晉、劉宋大臣。

    據《南史·袁湛傳》,袁湛的外甥謝絢曾在公事場合(朝廷、官府)對袁湛無禮,袁湛說:“你家就是兩代無渭陽情(不講舅甥情誼)。

    ”謝絢的父親謝重對舅父也不夠尊重,所以袁湛這麼說。

    謝絢聽了非常羞愧。

     ④宅相魏舒:宅相,住宅的格局。

    古人認為從住宅的格局能夠看出住戶的興衰,因而有相宅的職業。

    魏舒(209—290),西晉大臣。

    據《晉書·魏舒傳》,魏舒小時候在外家(母親的娘家)長大,外家蓋了新宅子,讓相宅的人來看,相宅人說:“一定能出一個顯貴的外甥。

    ”外祖母認為魏舒從小就聰明,所謂“貴甥”大概就是指他。

    魏舒也說:“要為外家實現這種宅相。

    ”但魏舒成年後一度被認為遲鈍,直到四十多歲時,才被舉為孝廉,自縣令曆官至司徒,為西晉名臣。

     【譯文】 李谧專心讀書,辭絕征辟,有“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之語;宋敏求家藏書三萬卷,士大夫常來向他請教,又争着在他家附近租房,以圖借書方便。

    袁湛見外甥謝絢對自己無禮,便指責他“無渭陽情”;魏舒少年時居住在外家,外家請人來相看宅院,相宅人說當出貴甥,後來魏舒果然顯達。

     鎮周贈帛①,宓子驅車②。

    廷尉羅雀③,學士焚魚④。

     【注釋】 ①鎮周贈帛:鎮周,即張鎮周,隋末唐初官員。

    據《資治通鑒·唐紀》,唐高祖時,張鎮周被委派到故鄉舒州(今安徽安慶)做都督後,回到自家的老宅,召集親友飲宴作樂十天,又把金帛送給他們,然後流着淚說:“今天張鎮周還能和老朋友們作樂,明天之後,就是舒州都督治理百姓,和各位有官民身份的差異,不能再來往了。

    ”此後雖遇親朋故舊犯法,一概秉公處理,毫不寬縱,境内肅然。

     ②宓(fú)子驅車:宓子,即宓子賤,名不齊,春秋時人,孔子的弟子。

    據《說苑·政理》,宓子賤做單父(今山東單縣)的邑宰,臨行前去請教陽晝,陽晝說:“我有兩條釣魚心得,當作送行的禮物吧。

    你投下釣餌就咬鈎的魚,叫陽橋,肉少而且不好吃;似乎要咬餌又似乎不咬的,叫鲂魚,肉厚而且好吃。

    ”宓子賤還沒有到單父,已經有很多貴人前來迎接,宓子賤吩咐車夫:“趕快往前走,這是陽晝所說的陽橋來了。

    ” ③廷尉羅雀:廷尉,漢代官名。

    國家的最高法官。

    羅雀,用羅網捕捉鳥雀。

    據《史記·汲鄭列傳》,翟公任廷尉時,賓客滿堂;等到被免職,門前人少到可以設網捕鳥的地步。

    後來翟公重新被朝廷起用,又有賓客想去拜訪他,翟公在門上寫道:“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态;一貴一賤,交情乃見。

    ” ④學士焚魚:學士,官名。

    焚魚,燒毀所佩的魚符。

    據《古今事文類聚·退隐部·閑退·詩話》,南朝梁人張褒任學士時,被禦史彈劾渎職,張褒說:“青山不會對不起我。

    ”就燒掉佩帶的官印離職了,後來杜甫在《題柏學士茅屋》詩裡寫道:“碧山學士焚銀魚。

    ”用的就是這個典故。

    按,梁無魚符之制,張褒焚章而去職,不當謂之焚魚。

    又據錢謙益在《牧齋初學集·注杜詩略例》中的說法,“碧山學士之為張褒”,系宋人鄭昂所僞造的典故。

     【譯文】 張鎮周出鎮故鄉舒州,先與親友歡飲,贈予金帛,而後正式上任,秉公執法,舒州為之肅然;宓子賤到單父做邑宰,本地貴人到境外來迎接,宓子賤都不予理睬。

    翟公被罷免廷尉之職,賓客紛紛離去,門可羅雀;張褒任學士時遭彈劾,遂将印章燒掉,自行離職。

     冥鑒季達①,預識盧儲②。

    宋均渡虎③,李白乘驢④。

     【注釋】 ①冥鑒季達:冥鑒,暗中鑒别。

    季達,即楊希仲,南宋人。

    據《夷堅志》,楊希仲沒有中進士時,在成都某人家做家庭教師,主人的小妾偷偷來和他調情,楊希仲正色拒絕。

    當晚,楊希仲在故鄉的妻子夢見有人對她說:“你的丈夫獨處異鄉,能夠自我約束,不背人做虧心事,神明已經知道,将讓他中第一名作為報答。

    ”第二年,楊希仲果然在考試中得了第一名。

     ②預識盧儲:預識,預先賞識。

    盧儲,唐代進士。

    據《太平廣記·貢舉四》引《抒情詩》,李翺在江淮地區做郡守,有進士盧儲投卷。

    李翺的女兒才十五歲,看到盧儲投來的文卷,說:“此人必為狀頭(這個人一定能中狀元)。

    ”李翺聽到女兒的話,深感奇異,就讓幕僚向盧儲傳達結親的意思。

    第二年,盧儲中了狀元,随即與李翺的女兒結婚。

    舉行婚禮前,盧儲作《催妝詩》,詩中有“昔年将去玉京遊,第一仙人許狀頭”的句子,指的就是妻子預先說他要中狀元。

     ③宋均渡虎:宋均(?—76),東漢官員。

    據《後漢書·宋均傳》,九江郡有很多老虎,設置陷阱也不能防止它們傷害百姓。

    宋均出任九江太守,給各縣下通知說:“老虎傷人,是因為官吏殘暴,上天有所感應的緣故,總是忙着捕捉老虎,不是善待百姓的辦法。

    應該除去那些貪婪奸惡的官吏,多選拔忠誠善良的人任職。

    各縣把陷阱都撤掉吧。

    ”後來,據說老虎真的離開九江,一起遊到長江東岸去了。

     ④李白乘驢:李白(701—762),唐代詩人。

    唐玄宗時曾供奉翰林,後賜金放還(賞賜金錢讓他回原籍)。

    據《類說》引《摭遺》,李白遊華山,喝醉了酒,騎着驢從華陰縣衙門前經過。

    縣令正開着門審案,看到李白過縣衙門口不下驢,就把他抓了起來,問他:“你是什麼人,竟敢如此無禮?”李白請求自作供狀,提筆寫道:“曾用龍巾拭吐,禦手調羹,力士脫靴,貴妃捧硯,天子殿前尚容吾走馬,華陰縣裡不得我騎驢?”縣令吓得站起來作揖道:“不知翰林到了這裡。

    ”李白跨上驢子,揚長而去。

     【譯文】 楊希仲不肯與主人家的小妾偷情,被神明贊許,科場得意;盧儲向李翺投卷,為其女賞識,認為能中狀元,後果然以第一及第。

    宋均出任九江太守,修明政治,據說在當地為害的老虎都離開了;李白醉酒騎驢過華陰縣衙,被縣令責以無禮,遂以供狀自辯,反而吓退了縣令。

     倉颉造字①,虞卿著書②。

    班姬辭辇③,馮誕同輿④。

     【注釋】 ①倉颉造字:倉颉,傳說中的人物,據說是我國文字的發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