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
關燈
小
中
大
評價。
②朱亥雄奇:朱亥,戰國時魏國人,以屠宰為業,後來做了信陵君的門客。
雄奇,雄偉奇特。
據《史記·魏公子列傳》,朱亥本是市井中的屠者,與隐士侯嬴為友。
信陵君竊符救趙時,因朱亥骁勇有力,讓他袖藏四十斤的鐵椎,擊殺魏軍主将晉鄙,奪取了軍隊的指揮權。
又據《藝文類聚·寶玉部·璧》引《列士傳》,秦王召信陵君到秦國來見他,信陵君不去,命朱亥出使秦國,獻上玉璧一雙。
秦王大怒,把朱亥放到虎圈中,與老虎共處。
朱亥怒視老虎,眼角都瞪得破裂了,血濺到老虎身上。
老虎被朱亥吓得不敢動彈。
由此二事,可見朱亥的勇猛雄壯。
③平叔傅粉:平叔,即何晏(?—249),三國時魏國官員、學者。
傅粉,塗粉。
據《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附何晏傳》裴注引《魏略》,何晏以美貌自喜,平日手邊都放着化妝的白粉,走路時還會回頭看自己的影子。
又據《世說新語·容止》,何晏由于皮膚白皙,被魏明帝懷疑塗了粉,于是特意在夏天賜給他湯餅。
何晏吃完之後,汗流滿面,順手用袖子擦掉汗水,皮膚反而比之前更為白皙。
按,以上兩說雖然在何晏是否塗粉這一點上有分歧,但何晏皮膚白皙、容貌美麗,則無可疑。
④弘治凝脂:弘治,即杜乂(yì),東晉人。
凝脂,形容皮膚像凝固的油脂一樣白。
據《世說新語·容止》,杜乂容貌秀美,王羲之見過他以後,稱贊道:“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
”東晉另一大臣蔡谟也很欣賞杜乂的儀容,有人稱贊王濛儀表不凡,蔡谟就說:“可惜你們沒見過杜乂。
”按,杜乂早逝,故蔡谟以諸人不見為恨。
【譯文】 桓石虔骁勇矯健,能從受傷的老虎身上拔箭而不受傷;朱亥雄壯勇武,能揮動四十斤的鐵椎,又曾在秦王面前震懾猛虎。
何晏皮膚白皙,相貌美麗,以緻魏明帝懷疑他塗粉化了妝;杜乂面如凝脂,被王羲之、蔡谟所贊歎。
伯俞泣杖①,墨翟悲絲②。
能文曹植③,善辯張儀④。
【注釋】 ①伯俞泣杖:伯俞,古代孝子,一說是漢代梁地(今河南中南部)人,姓韓。
泣杖,因被杖責而哭泣。
據《說苑·建本》,伯俞犯了錯誤,他的母親性情嚴厲,就杖責他。
伯俞挨了打之後,哀哀哭泣。
母親問他:“從前也打過你,你沒有哭,今天為什麼哭呢?”他回答說:“以前我犯錯誤,您打我,我感到疼痛。
今天您的力氣已經不能讓我疼痛了,我悲哀于您的衰老,所以哭泣。
” ②墨翟(dí)悲絲:墨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稱之為“墨子”。
悲絲,為絲的遭遇而悲哀。
據《墨子·所染》,墨子看見别人在染絲,歎息道:“把絲放到青色染料裡就能染成青色,放到黃色染料裡就能染成黃色,經過五種顔色的染缸,就能染成五種顔色,所以給絲染色是一定要謹慎的。
不僅染絲是這個樣子,治國也有沾染的問題啊。
” ③能文曹植:能文,善于寫文章。
據《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曹植十歲出頭的時候,已經讀過幾十萬字的文學作品,善于寫文章。
父親曹操看了他的習作,非常驚訝,說:“這是你請别人代筆寫的吧?”曹植跪下說:“如果您不信,可以當面考試。
我怎麼會請人代筆呢?”當時新建銅雀台,曹操就命曹植以此為題作一篇賦,果然寫得很好。
④善辯張儀:善辯,擅長辯論。
張儀,戰國時辯士。
據《史記·張儀列傳》,張儀學遊說之術,入秦見惠文王,受到重用。
之後張儀先後為秦遊說魏、楚、韓、齊、趙、燕六國,勸六國連橫事秦,打破了各國“合縱”以制秦的策略。
張儀也以舌辯之功先後做過秦、魏兩國的相國,獲封武信君。
【譯文】 伯俞受母親杖責,因未覺疼痛,感到母親氣力已衰,便為之哀泣;墨子看到染絲的作坊,想到治國與染絲一樣有沾染的問題。
曹植少年能文,十歲出頭便寫成了《銅雀台賦》;張儀能言善辯,勸六國連橫以事秦,得以在秦國為相。
溫公警枕①,董子下帷②。
會書張旭③,善畫王維④。
【注釋】 ①溫公警枕:溫公,即司馬光,死後被追封為溫國公,故名。
警枕,司馬光特制的一種木枕,因用圓木做成,會随着人的翻身等活動發生轉動,将人驚醒,故名。
據《司馬溫公布衾銘》,司馬光用圓木做成枕頭,躺下睡一會兒,枕頭滾動,司馬光就受驚醒來,可以繼續讀書。
②董子下帷:董子,即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漢儒家學者。
下帷,垂下帷帳,專心讀書教學。
據《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在漢景帝時被任命為博士(官方學府的教師),講授《春秋》。
他在帶學生讀書和講解經義時,總是把帷帳放下來,防止分神。
同時,學生以跟從董仲舒學習的時間早晚為次序,新生向資深的學生請教,有的學生都沒見過董仲舒的面。
③會書張旭:張旭(約675—約750),唐代書法家。
據《新唐書·文藝傳》,張旭擅長草書,經常大醉後借酒發狂寫字,酒醒以後,重新審視醉中所寫,自認是入神之作,不可複得。
當時流行的書法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數家,但世人論書,認為他們也各有缺點,隻有張旭的字,在時人看來是無可非議的。
唐文宗時,下诏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書法為三絕。
④善畫王維:王維(701或699—761),唐代詩人、畫家、書法家。
據《新唐書·文藝傳》,王維善于繪畫,尤其擅長畫山水景緻,世人認為其山水畫獨得天機,學他的人都不及他。
又,《宣和畫譜》評價王維,說王維的畫功不下于吳道子,又稱他思緻高遠,初未見于丹青,而詩篇中已有畫意,可知其畫出自天性,胸中所存,無處不潇灑,故能出人之上。
【譯文】 司馬光用圓木做成警枕,督促自己讀書;董仲舒為博士,下帷講誦,有的學生都沒見過他的面。
張旭擅長書法,被唐人視為一絕;王維以善畫得名,時人以為獨得天機。
周兄無慧①,濟叔不癡②。
杜畿國士③,郭泰人師④。
【注釋】 ①周兄無慧:周兄,周子的哥哥。
周子,春秋時晉國國君悼公的名字。
無慧,不夠聰明。
據《左傳·成公十八年》,晉厲公被大夫栾書、荀偃等人謀殺以後,沒有繼承人,于是衆大夫迎接在東周都城洛陽居住的周子(晉襄公曾孫,晉厲公堂侄)回國為君。
周子是次子,當時還有兄長在世,本來按制度應該由其兄即位,但此人智力低下,時人謂之“不辨菽麥(連豆子和麥子都分不清)”,沒有處理朝政的能力,所以衆位大夫就立了弟弟周子。
②濟叔不癡:濟叔,王濟的叔叔王湛(249—295),西晉官員。
王濟,西晉官員、名士,晉武帝的女婿。
據《世說新語·賞譽》,王湛為父親守孝期滿後,仍然在墓地結廬居住,侄子王濟平素看不起他,雖偶爾也去拜望,不過寒暄而已。
有一次,王濟又到王湛住處去,偶然談起時事,王湛對答甚妙,後來逐漸談到精微之處,王濟也為王湛所折服。
離别時,王濟又請王湛試騎難馴的烈馬,王湛也表現得非常好。
後來王濟朝見晉武帝,武帝平日常以王湛為笑料,此次又問王濟:“你家那個傻叔叔死了嗎?”不料王濟回答:“臣的叔叔不傻。
”遂向武帝稱贊王湛的長處。
③杜畿(jī)國士:杜畿(163—224),三國時魏國官員。
國士,一國之中才能最優秀的人。
據《傅子》,東漢末,杜畿從荊州到許昌,住在侍中耿紀那裡,兩人一談話就是一夜。
尚書令荀彧家在耿紀隔壁,夜裡聽到杜畿的言論,認為此人非同尋常。
第二天早晨派人對耿紀說:“你家中有國士卻不推薦給朝廷,怎麼能做侍中呢?”荀彧見到杜畿以後,與他親近得像老朋友一樣,于是就向曹操推薦杜畿。
曹操任命杜畿為司空司直,負責督察百官。
④郭泰人師:郭泰(128—169),字林宗,東漢後期名士。
人師,人格可以做别人榜樣的人。
據《資治通鑒·漢紀·漢桓帝延熹七年》,郭泰博學,善談論,又有知人之明,喜歡推獎有才德的人。
陳國(今河南周口)有個叫魏昭的年輕人向郭泰請求說:“講授經義的老師容易找到,人格上的老師難以找到,我願意追随在您身邊,為您灑掃服務。
”郭泰答應了。
後來郭泰身體不舒服,讓魏昭為他煮粥,煮好送來,郭泰呵斥魏昭說:“給長者煮粥不上心,做出來的不能喝。
”就把盛粥的碗扔在地上,魏昭又重新去做。
前後三次,魏昭的臉色毫不改變,郭泰才贊歎道:“以前我隻是看到你的臉,從今以後,算是知道你的心了。
”遂與魏昭結為朋友。
【譯文】 晉悼公的哥哥智力低下,不辨菽麥;王濟的叔叔王湛外表愚鈍,實際頗有才能。
杜畿與耿紀交談,荀彧聽到後,稱杜畿有國士之才;郭泰博學善談,有人倫鑒識,被魏昭視為“人師”。
程頤傳《易》①,覺範論詩②。
董昭救蟻③,毛寶放龜④。
【注釋】 ①程頤傳《易》:程頤(1033—1107),字正叔,洛陽伊川(今河南洛陽伊川)人。
北宋學者。
學者稱其為“伊川先生”。
傳《易》,傳授《易經》。
《易經》又名《周易》,本為上古蔔筮之書,後被儒家視為經典,傳習不絕。
古人認為,《易經》之道精微廣大,上通天意,因此曆代都有學者對其進行解說。
程頤作《易傳》,通過解釋《易經》闡揚儒家義理,并将無形的“理”與有形的“象”聯系在一起,認為易象象征天地萬物,而易理則為天地之理,實際将自己的學術觀點融入了對《易經》的解說中。
《易傳》影響深遠,不僅為程頤後學所遵習,而且對其後數百年的學界都産生了重要影響。
明清科舉士子所用的《周易大全》,其解說經義的部分就主要取自程頤《易傳》與朱熹《周易本義》兩書。
②覺範論詩:覺範(1071—1128),宋代僧人。
法名德洪,又名惠洪,善詩文。
覺範著有筆記《冷齋夜話》,其中有大量談論詩歌創作特點、忌諱以及評論時人詩篇的章節。
又著《天廚禁脔》,将作詩之法總結為若幹種詩格,而舉唐宋舊作為式,如以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詩為“偷春格(指律詩首聯對仗,颔聯不對仗)”之類。
對覺範的論詩之作,曆代評論有褒有貶,有的學者認為他在《冷齋夜話》中生造典故,不可盡信,又指責《天廚禁脔》對詩格的總結有牽強之處,也有的學者認為兩書瑕不掩瑜,可供研究者參考。
③董昭救蟻:董昭,即董昭之,南朝劉宋人。
據《齊諧記》,董昭之過錢塘江,見一隻螞蟻趴在短短的蘆葦梗上,在江上漂浮,董昭之起了善心,把它撈到船裡。
船上人要踩死螞蟻,董昭之再次保護了它。
船到岸後,螞蟻順着纜繩回到了地面。
當夜,董昭之夢見一個穿黑色衣服的人來緻謝,說自己是蟻王,今後如有危難,可以向它求援。
過了十幾年,董昭之因被誣陷為強盜入獄,在獄中想起蟻王的話,就把幾隻螞蟻捧在手中,對它們訴說自己的窘困。
當夜,董昭之又夢見黑衣人來,說:“趕緊逃進餘杭山,很快天子就要大赦了。
”當他醒來時,螞蟻已經把身上的刑具都咬開了,董昭之得以從獄中逃出,遂渡過錢塘江,逃到餘杭山裡。
不久後皇帝降旨大赦,董昭之因而得以免禍。
④毛寶放龜:毛寶(?—339),東晉名将。
據《搜神後記》,毛寶部下有一名軍人,曾買到一隻白龜,養大後放回江中。
後來毛寶率領東晉軍隊在邾城與後趙軍隊交戰,晉軍戰敗,紛紛跳進江裡,淹死了很多人。
這名軍人也披甲持刀跳入江中,卻感覺好像掉在石頭上一樣,江水才到自己腰部。
軍人遊到江心再看,發現托住他的就是當年放走的白龜,此時已經長到六七尺長了。
抵達東岸以後,烏龜從水中露出頭來,看了看軍人,就轉身遊走了。
按,這個軍人沒有留下名字,由于他是毛寶的部下,所以後人通常把這個故事歸到毛寶頭上。
【譯文】 程頤解說《易經》,著《伊川易傳》,影響了其後數百年的學者;覺範作《冷齋夜話》《天廚禁脔》,談論詩法。
董昭之從江中救出螞蟻,後來入獄,也為螞蟻所救;毛寶部下軍人養大白龜放回江中,兵敗投江之時白龜把他托起,免遭溺水之難。
乘風宗悫①,立雪楊時②。
阮籍青眼③,馬良白眉④。
【注釋】 ①乘風宗悫(què):宗悫(?—465),南朝劉宋名将。
據《宋書·宗悫傳》,宗悫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将來想做什麼,宗悫回答:“希望能乘長風破萬裡浪。
”宗炳被他的志向所震驚,說:“你将來若不富貴,就必定使我們家族破敗。
”宗炳是當時著名的高士,子侄都緻力向學,隻有宗悫任氣好武,故不為同鄉所看重。
後來,宗悫果然以軍功緻通顯封侯。
②立雪楊時:楊時(1053—1135),北宋學者、官員。
從程頤學,為高足弟子。
據《宋史·楊時傳》,楊時先從程頤之兄程颢學習,深受程颢贊許。
程颢去世後,楊時又見程頤于洛陽,此時他已經年過四十,是一個中年人了。
一天,楊時與同學遊酢同去拜見程頤,正遇程頤在堂上閉目養神,楊時不敢打擾,和遊酢一起恭謹地侍立在側。
等到程頤睜開眼睛時,楊、遊二人還站在那裡。
在二人等候的這段時間裡,天上下起了大雪,門外的雪已經厚達尺餘了。
③阮籍青眼:阮籍(210—263),三國時曹魏文學家、名士。
青眼,用黑眼珠看人。
據《晉書·阮籍傳》,阮籍能根據自己的心情和需要,選擇用黑眼珠或白眼仁看人。
嵇喜是遵守禮法的世俗人,去見阮籍時就遭受了白眼的待遇;嵇喜的弟弟嵇康性格超脫,阮籍看他就用黑眼珠。
按,當時在曹魏當政的司馬氏家族标榜“仁孝”,舉用官吏,多以有守禮、至孝之名者為先,阮籍對司馬氏的擅權不滿,但又不能公然反抗,故不得不在行為上表現出放縱不羁、非薄禮法的樣子來。
④馬良白眉:馬良(187—222),三國時蜀漢官員。
據《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而且取的字裡都有“常”字,故被時人合稱為“馬氏五常”。
馬良才華出衆,而且年輕時眉毛裡就摻雜着白色的毫毛,所以同鄉的人都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劉備奪取荊州後,先以馬良為州從事,稱帝後,又以馬良為侍中,累加重用,為蜀漢名臣。
後世遂以“白眉”代指兄弟或同輩人物中最為出色的一個。
【譯文】 宗悫少年時,就立定“乘長風破萬裡浪”的志向;楊時已到中年,仍立雪程門,對老師非常恭謹。
阮籍以青白眼看不同的人,表示自己的感情;馬良眉毛雜有白毫,才名在兄弟中最為出色。
韓子《孤憤》①,梁鴻《五噫》②。
錢昆嗜蟹③,崔谌乞麋④。
【注釋】 ①韓子《孤憤》:韓子,即韓非(?—前233),戰國時韓國貴族、學者,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
孤憤,因孤高而産生的悲憤之情,也是韓非所著文章的篇名。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看到韓國衰弱,多次向韓王上書勸谏,但韓王不能接受他的意見。
韓非對此既無奈又悲憤,故寫了《孤憤》《五蠹》等幾十萬字的文章,後世結集為《韓非子》。
②梁鴻《五噫》:梁鴻,東漢隐士。
《五噫》,梁鴻所作詩歌的名字,詩共五句,每句句末有一個“噫”字表示歎息,故得名。
據《後漢書·逸民列傳》,梁鴻路過洛陽,看到宮室豪華壯麗,就作歌歎息道:“陟彼北芒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上了北邙山啊,回頭看京城啊,宮室高大啊,百姓們辛苦啊,永遠沒有盡頭啊!)”漢章帝聽到這首歌後很不高興,命人追捕梁鴻而不得。
梁鴻于是變姓易名,與妻子一起遷居到齊魯之間。
③錢昆嗜蟹:錢昆,北宋官員,吳越王錢倧之子。
據《歸田錄》,錢昆在朝廷任職,已官至少卿,忽然請求外出做地方官。
有人問他想去做哪個州的長官,他生于浙地,性嗜螃蟹,就回答說:“隻要是有螃蟹、沒有通判的地方,我就很滿意了。
”按,宋時設置通判以分地方長官知州之權,經常與知州鬧矛盾,所以錢昆這樣說。
④崔谌(chén)乞麋(mí):崔谌,東魏、北齊時期的官員。
據《北齊書·李繪傳》,崔谌做河間太守時,仗着弟弟崔暹的權勢,向高陽内史李繪求取麋鹿角和鹡鸰羽毛。
李繪回信說:“鹡鸰有翅膀,能飛上天;麋鹿有腿,能跑到海濱去。
我膚體疏懶,手足遲鈍,不能為了奸佞小人去追趕飛禽走獸。
”此時恰逢權臣高澄讓崔暹推舉司徒長史,崔暹推舉了李繪,但最終沒有任命他,時人都說是因為這封信得罪了崔氏。
【譯文】 韓非有治國之才,卻不得韓王信賴,故作《孤憤》以寓意;梁鴻見京都宮室壯麗,作《五噫》之歌以譏刺。
錢昆愛吃螃蟹,求出守外郡時,希望到有蟹無通判處任職;崔谌向李繪求取麋鹿角和鹡鸰羽毛,被李繪譏諷。
隐之賣犬①,井伯烹雌②。
枚臯敏捷③,司馬淹遲④。
【注釋】 ①隐之賣犬:隐之,即吳隐之(?—414),東晉官員。
據《晉書·吳隐之傳》,吳隐之做奉朝請(定期參加朝會)時,衛将軍謝石請他為主簿。
後來吳隐之要給女兒辦婚事,謝石知道他家境貧寒,怕他沒錢操辦,就命令将自家廚房移到吳家,去幫忙經營喜事。
去送信的使者到了吳家,看到吳家的婢女把家裡的狗牽出去賣錢,其他的東西還都沒準備。
按,吳隐之是東晉著名的清廉官吏,他曆任要職,始終清儉如一,為時人所尊重。
②井伯烹(pēng)雌:井伯,即百裡奚,春秋時秦國大夫。
烹雌,即烹伏雌。
烹,一種做菜的方式;伏雌,抱窩下蛋的母雞。
據《風俗通》,百裡奚早年與其妻分别,後來在秦國為相。
某天,百裡奚在府中,堂上奏樂,他的妻子此時受雇為府中的洗衣婦,自稱明曉音律,就拿過琴來,彈着唱道:“百裡奚,五羊皮。
憶别時,烹伏雌,炊扊扅(扊扅,即門闩),今日富貴忘我為?”大意是,百裡奚,當初你隻值五張羊皮。
記得分别時,我煮了老母雞,門闩當柴劈,今天富貴了,就把我忘了嗎?百裡奚聽到急忙詢問,夫妻由此得以相認。
按,《樂府詩集·琴曲歌辭四》有《琴歌三首》,據說是百裡奚夫妻分離後又相見時,妻子彈着琴唱的歌。
③枚臯(gāo)敏捷:枚臯,西漢文學家。
據《西京雜記》,枚臯寫文章非常快,但有時有多餘的句子,這是由于寫作時不多加思考的緣故。
揚雄說:“軍旅之際,戎馬之間,飛書馳檄用枚臯。
”意思是打仗的時候,需要發布檄文、傳遞軍報,這種需要快速完成的文字要用枚臯來寫。
④司馬淹遲:司馬,即司馬相如,西漢文學家,善于寫賦。
淹遲,遲慢。
據《西京雜記》,司馬相如寫文章慢,但從頭到尾文辭都很美妙。
揚雄說:“廊廟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冊用相如。
”意即朝廷中重要的文章應該交給司馬相如來寫,雖然慢,但能寫得無可挑剔。
【譯文】 吳隐之家貧,無錢嫁女,就把狗牽出去賣錢;百裡奚和妻子分離時,家境貧困,妻子煮了家裡的母雞當做送行飯。
枚臯作文敏速,雖有累句,但适于軍旅之用;司馬相如寫作遲慢,而通篇溫麗,适合朝廷對高文典冊的要求。
祖瑩稱聖①,潘嶽誠奇②。
紫芝眉宇③,思曼風姿④。
【注釋】 ①祖瑩稱聖:祖瑩(?—535),北魏文人。
據《魏書·祖瑩傳》,祖瑩八歲通曉《詩經》和《尚書》,父母擔心他學習太累生病,禁止他夜以繼日地讀書,祖瑩不敢公然違抗父母,就經常在灰中藏火,等到父母睡覺以後,将童仆趕走,用衣服和被子擋住門窗,再點起燈火看書,以免被人發覺。
由于他幼年向學,聲譽很高,内外親屬都稱他為“聖小兒”。
後來祖瑩在北魏以博學能文成名,是北魏中後期的著名文人,也多次參議典章制度。
②潘嶽誠奇:潘嶽(247—300),即潘安,西晉文人、官員。
誠,确實。
據《晉書·潘嶽傳》,潘嶽少年時就以有才華且貌美聞名,在家鄉有“奇童”的稱号,大家都認為他會是漢代終軍、賈誼那樣少年成名的人物。
成年後,潘嶽曆任黃門侍郎等要職,也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善為哀诔之文”,其《西征》《悼亡》諸賦至今為人傳誦。
③紫芝眉宇:紫芝,即元德秀(約695—約754),唐代隐士。
眉宇,眉與額之間的地方,也泛指容貌。
據《新唐書·卓行傳》,元德秀性情質樸忠厚。
在魯山縣(今河南魯山)為官時,他将俸祿都用在幫助孤貧之人上,任滿後定居陸渾(今河南汝陽),過着貧困的生活,但卻自得其樂。
宰相房琯稱贊元德秀說:“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 ④思曼風姿:思曼,即張緒,南齊官員、名士。
據《南史·張緒傳》,張緒善清談,容貌行動皆有可觀,“吐納風流,聽者皆忘饑疲,見者肅然如在宗廟”。
當時益州向朝廷進貢柳樹,枝條很長,迎風搖曳,狀如絲縷。
齊武帝觀賞柳樹時說:“此楊柳風流可愛,就像年輕時的張緒一樣。
” 【譯文】 祖瑩幼年勤學,被稱為“聖小兒”;潘嶽少年以多才聰慧著稱,在家鄉号稱“奇童”。
元德秀性情質樸,時人稱見其眉宇而名利之心頓盡;張緒風姿優雅,齊武帝見柳條迎風,言似張緒少年時。
毓會竊飲①,谌紀成糜②。
韓康賣藥③,周術茹芝④。
【注釋】 ①毓(yù)會竊飲:毓,即鐘毓(?—263),三國時曹魏大臣鐘繇(yóu)的兒子。
會,即鐘會(?—264),鐘毓的弟弟。
據《世說新語·言語》,有一次鐘繇午睡,鐘毓、鐘會乘機偷父親的酒喝。
鐘繇其實并未睡熟,偷眼觀看,見鐘毓先跪拜再飲酒,鐘會隻飲酒不跪拜,事後問兩個兒子為什麼這樣做。
鐘毓說:“禮儀需要酒來舉行,我不敢不跪拜。
”鐘會說:“偷本身就是不合禮的,所以我不跪拜。
” ②谌紀成糜:谌,即陳谌,字季方,東漢名士陳寔的兒子。
紀,即陳紀(129—199),字元方,陳谌的哥哥。
糜,粥。
據《世說新語·夙惠》,陳寔家裡來了朋友,陳寔讓兩個兒子元方、季方去做飯。
兩個孩子點上火,就丢下做飯的工作,偷聽父親和客人談話。
陳寔遲遲不見飯蒸熟,就問兒子怎麼回事。
兩個孩子說:“我們光顧着聽您和客人說話,忘了給鍋加箅(bì)子,米掉進水裡,現在都變成粥了(炊忘着箅,飯今成糜)。
”陳寔又問:“你們記住我們說什麼了嗎?”兩個孩子回答:“記住了不少。
”于是兩個孩子一起複述,互相補充,居然沒有漏掉什麼。
陳寔說:“像你們這樣好學,做成粥就行,何必一定要是飯呢?” ③韓康賣藥:韓康,字伯休,東漢隐士。
據《後漢書·逸民列傳》,韓康在長安市上賣藥,從來不講價。
後來有個女子來買藥,與他講價,韓康不肯,女子生氣地說:“你是韓康嗎,居然不肯講價?”韓康歎息道:“我本來是為了逃避名聲才來賣藥,不想如今連小女子都知道韓康了,我還賣什麼藥呢?”于是就逃到霸陵山裡隐居起來了。
④周術茹芝:周術,西漢初隐士,即甪(lù)裡先生。
茹,吃。
據《高士傳》,西漢初年有四位隐士:東園公、甪裡先生、绮裡季、夏黃公,隐居在藍田山中,不肯出來做官。
他們常唱一首《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療饑。
唐虞世遠,吾将何歸!驷馬高蓋,其憂甚大。
富貴之畏人兮,不若貧賤之肆志。
”大意是:肅穆的高山,深谷彎彎曲曲。
光閃閃的紫芝,吃下去可以止饑。
唐虞的時代太遠了,我們又能去哪裡呢!駕四匹馬,乘高蓋車,看起來光彩,憂患卻是很大的。
富貴的人常要害怕别人,不如貧賤之士反而能随意行事。
又據《陳留志》,甪裡先生名叫周術。
【譯文】 鐘毓、鐘會兄弟趁父親睡覺偷酒喝,或拜或否,事後父親詢問,各自言之成理;陳紀、陳谌兄弟偷聽父親和客人談話,把飯做成了粥,但由于能複述談話内容,反而得到父親嘉賞。
韓康在長安賣藥,言無二價,最終歸隐霸陵山中;甪裡先生周術與同道東園公、绮裡季、夏黃公共隐于藍田山中,常唱“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療饑”的歌。
劉公殿虎①,莊子塗龜②。
唐舉善相③,扁鵲名醫④。
【注釋】 ①劉公殿虎:劉公,即劉安世(1048—1125),北宋官員。
據《宋名臣言行錄》,劉安世做谏官,敢于和皇帝争辯。
皇帝發火了,劉安世就退在一旁不說話,等皇帝情緒稍微好轉,劉安世又上前直言勸谏,有時一個問題要這樣來回四五次。
侍臣在一旁看到這樣的景象,不由得畏縮流汗,于是給他起了個綽号叫“殿上虎”。
②莊子塗龜:莊子,名周,戰國時道家學者。
據《莊子·秋水》,楚王讓大夫去聘請莊子做官,莊子說:“我聽說楚國有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國君把它藏在宗廟裡。
你們覺得,這神龜是願意死後把骨頭留下享受尊貴的待遇呢?還是願意悠閑地在泥塘裡拖着尾巴爬來爬去呢?”大夫說:“它還是願意在泥塘裡吧?”莊子說:“你們走吧。
我也要在泥塘裡拖着尾巴爬來爬去了。
” ③唐舉善相:唐舉,戰國時著名的相士。
據《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蔡澤請唐舉給自己看看還有多少年壽命,唐舉說:“從現在開始,還有四十三年。
”蔡澤說:“躍馬疾馳,懷黃金之印,結紫绶于要,揖讓人主之前,食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
”後來蔡澤入秦做了相國,先後侍奉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和秦始皇,果然長保富貴。
④扁鵲名醫:扁鵲,春秋時名醫。
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是勃海郡(漢郡名。
轄今河北滄州、衡水及山東德州一帶,郡治在今河北南皮)人,名叫秦越人,少年時獲得奇術,能看出人的病在何處,因此治病有神效。
按,《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扁鵲醫治病人的很多案例,有一些近乎神話,但也有一些是能與現代醫學相印證的,不可盡以傳說視之。
【譯文】 劉安世做谏官,敢于與皇帝反複争論,号稱“殿上虎”;莊子不願為相,自比在泥塘中爬來爬去的烏龜。
唐舉給蔡澤相面,預言他還有四十三年壽命,後來蔡澤果然曆事幾代秦王;扁鵲能洞見病人的症結,是春秋時的名醫。
韓琦焚疏①,賈島祭詩②。
康侯訓侄③,良弼課兒④。
【注釋】 ①韓琦焚疏:韓琦(1008—1075),北宋政治家、詞人。
焚疏,燒掉上疏的草稿。
據韓琦《谏垣存稿序》自述,宋仁宗景祐三年,韓琦得授右司谏職,任職三年,敢于犯顔直谏,累有論議,仁宗十從八九。
所存谏疏之稿,本想效仿古人斂而焚之,又覺得無以體現皇帝從谏如流的美德,遂将疏稿整理成集,取名《谏垣存稿》。
按,據《晉書·羊祜傳》:“祜曆職二朝,任典樞要,政事損益,皆咨訪焉。
勢利之求,無所關與。
其嘉謀谠議,皆焚其草,故世莫聞。
”又《宋書·謝弘微傳》:“(弘微)每有獻替及論時事,必手書焚草,人莫之知。
”焚草,即焚燒草稿。
羊祜、謝弘微焚其疏草,是為官謹慎、不欲居功的表現。
杜甫為左拾遺時,職司谏诤,引用二人典故,有“避人焚谏草,騎馬欲雞栖”的詩句,後人遂以“焚谏草”“焚草”為典故。
韓琦所謂效仿古人,蓋源于杜詩之掌故。
②賈島祭詩:賈島(779—843),唐代詩人。
據《雲仙雜記》引《金門歲節》,每年除夕夜,賈島都把當年所作的全部詩稿取出,用酒肉祭奠。
他說:“勞吾精神,以是補之。
”寫詩花了我很多精力,就用這些酒肉來補償一下吧。
按,《雲仙雜記》全書共有筆記三百餘條,作者皆注明出處,似自古籍中轉引抄錄而來,但文字與書名的漏洞都很多,古今學者基本認為,這些筆記的所謂出處均為《雲仙雜記》作者所僞托,其内容也未必可信。
但是,《雲仙雜記》中的很多内容,已經成了古人常用的典故,所以也不可一味輕視它。
③康侯訓侄:康侯,即胡安國(1074—1138),北宋、南宋之交的學者、官員。
據《宋史·胡寅傳》,胡安國收養侄兒胡寅為子,但胡寅小時候既聰明又淘氣,很難管教。
胡安國把胡寅關在閣樓上,閣樓上有一些木塊,胡寅閑不住,就把木塊都刻成了人偶。
胡安國知道後,說:“應該放些東西讓他改變心思。
”于是在樓上放了幾千卷書。
過了一年多,胡寅就把這些書都讀熟了,甚至能背誦下來。
後來,胡寅不僅中了進士,還成了南宋著名的學者。
④良弼課兒:良弼,即餘良弼,南宋初期官員。
課,課讀,教人讀書。
據《萬姓統譜》,餘良弼有《教子詩》,寫道:“白發無憑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學不成名豈丈夫。
幸有明窗并淨幾,何勞鑿壁與編蒲。
功成欲自殊頭角,記取韓公訓阿符。
”按,鑿壁,指西漢匡衡鑿壁偷光讀書;編蒲,指西漢路溫舒編蒲為牒練習書法。
兩者都是勤學的典故。
阿符,即韓愈之子韓昶,韓愈曾作《符讀書城南》詩,督促他勤學,詩中“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一句,是成語“飛黃騰達”的出典。
【譯文】 韓琦欲将疏草焚毀,又恐無以表彰仁宗納谏的氣度,遂将疏稿編為《谏垣存稿》;賈島每年除夕以酒肉祭祀當年所作之詩,以慰自己的苦心。
胡安國将養子胡寅關在閣樓上,并置書數千卷,任其閱讀,以促其改變性情;餘良弼作《教子詩》,督促兒子勤學苦讀。
顔狂莫及①,山器難知②。
懶殘煨芋③,李泌燒梨④。
【注釋】 ①顔狂莫及:顔,即顔延之(384—456),南朝劉宋文學家。
莫及,沒有人能比得上。
據《宋書·顔延之傳》,顔延之好酒疏誕,又自負文采,性情狂傲,得罪了很多權貴,史書謂之“性既褊激,兼有酒過,肆意直言,曾無遏隐”,所以始終沒能位居要職。
但他是劉宋前中期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與陳郡(今河南周口一帶)謝靈運以文采并稱“顔謝”。
時人以為自西晉潘嶽、陸機之後,文士沒有比得上這二人的。
②山器難知:山,即山濤(205—283),西晉大臣。
器,器量。
難知,沒有人能了解。
據《世說新語·賞譽》,王戎評價山濤說:“這個人就像‘璞玉渾金’,誰都知道是寶貝,但沒有人能說清他究竟有何等的器量。
”劉孝标注引顧恺之《畫贊》,謂山濤器量弘遠,“人莫見其際,而其器亦入道。
故見者莫能稱謂,而服其偉量”。
③懶殘煨(wēi)芋:懶殘,即明瓒,唐朝僧人。
煨,埋在帶火的灰裡燒熟。
據《邺侯外傳》,李泌隐居衡山時,懶殘和尚也住在山上。
懶殘半夜念經,聲音響徹山林,李泌能從聲音中分辨感情,說:“聽他念經的聲音,‘先凄惋而後喜悅’,一定是天上被貶下凡的人,現在快要回去了。
”李泌後來去拜訪懶殘,态度十分恭敬。
懶殘讓他坐下,從火中撥出煨好的芋頭給李泌吃,說:“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
”後來李泌果然做了十年宰相。
④李泌燒梨:據《邺侯外傳》,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在靈武,李泌以賓客身份參與機要。
一天晚上,肅宗召三個弟弟及李泌圍爐閑談,肅宗親自為李泌烤了兩隻梨。
肅宗的弟弟颍王也想要一隻,肅宗說:“你可以吃肉,先生是不吃肉的,所以為他烤梨吃。
你怎麼還要和先生争呢?”颍王說:“臣不過是試試皇上的心意罷了,怎麼這樣偏向先生呢?我們三個弟弟合起來要一隻梨可以嗎?”肅宗還是不同意。
李泌當時受肅宗的寵信,達到了這樣的程度。
【譯文】 顔延之性情狂傲,卻是劉宋時期很有影響力的文學家,時人以為“文士莫及”;山濤為人深沉淵默,器量宏大,王戎謂之“璞玉渾金”,認為人莫能探其底蘊。
懶殘和尚煨芋頭送給李泌,告訴他“領取十年宰相”;李泌在唐肅宗時參與機要大事,極受信任,唐肅宗親自烤梨給他吃。
幹椹楊沛①,焦飯陳遺②。
文舒戒子③,安石求師④。
【注釋】 ①幹椹(shèn)楊沛:幹椹,曬幹的桑葚。
椹,桑樹的果實。
楊沛,三國時魏國官員。
據《三國志·魏書·賈逵傳》裴注引《魏略·楊沛傳》,楊沛做新鄭縣長時,督促百姓收集桑葚和豆子曬幹作為食物,幾年下來積累了一千多斛,儲存在單獨的小倉庫裡面。
曹操率兵迎接漢獻帝時,缺乏糧食,楊沛就把這些曬幹的桑葚提供給曹操作為軍糧。
②焦飯陳遺:焦飯,煮飯時因受熱粘在鍋底變硬的飯,俗稱“鍋巴”。
陳遺,東晉人。
據《世說新語·德行》,吳郡(今江蘇蘇州及周邊地區)主簿陳遺以至孝聞名,他的母親喜歡吃焦飯,陳遺就縫了一個布袋,每次煮飯,都把鍋底的焦飯裝在袋子裡,帶回家給母親吃。
孫恩起義時,吳郡太守袁山松得知消息,即刻出兵鎮壓。
陳遺當時已經收集了幾鬥焦飯,來不及送回家,就帶着焦飯出征了。
不料郡兵打了敗仗,大家潰散逃命,很多人餓死在深山大澤裡,陳遺卻靠着焦飯活了下來。
當時的人都認為這是上天對他孝心的回報。
③文舒戒子:文舒,即王昶(?—259),三國時曹魏大臣,官至司空。
據《三國志·魏書·王昶傳》,王昶為子侄起名,都取有謙退含義的字,以表示謙虛謹慎的态度。
他給哥哥的兩個兒子分别起名為王默、王沈(“沈”通“沉”),分别取字“處靜”“處道”;他自己的兒子王渾字玄沖,王深字道沖。
做兖州刺史時,王昶曾寫信給子侄,教育他們要重視德行,遠離浮華,不要自以為是、争強好勝。
④安石求師:安石,即王安石(1021—1086),北宋大臣、文學家,官至宰相。
據《晁氏客語》,王安石教育兒子王雱(pāng),給子孫選擇老師,一定要挑選博學而道德高尚的人。
有人說,教幼童的啟蒙老師,不用這麼精心尋找,王安石反對,說:“先入者為之主。
”意為啟蒙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尤其強烈,不可不謹慎。
【譯文】 楊沛要求百姓收集桑葚和豆子,曬幹入倉,後來送給曹操作為軍糧;陳遺為母親收集鍋底的焦飯,不想卻成了自己救急的口糧,時人以為至孝之報。
王昶寫信告誡子侄,要保持謙虛尚德的作風;王安石重視為子弟擇師,強調“先入為主”。
防年末減①,嚴武稱奇②。
鄧雲艾艾③,周曰期期④。
【注釋】 ①防年末減:防年,漢朝人。
末減,從輕減刑。
據《漢武故事》,漢景帝時,廷尉上報一件案子:有一名叫防年的人,他的父親被後妻殺死,防年為父報仇,殺了他的繼母。
按照漢朝的法律,殺死父母是大逆罪,但景帝又覺得這樣判似乎不合适,就問時為太子的漢武帝怎麼看。
太子回答說:“繼母殺死父親在先,當她殺人之時,已經算不得防年的母親了,所以防年殺繼母該按一般殺人處理。
”景帝認為他說得有道理,就按他的意見去辦。
②嚴武稱奇:嚴武(726—765),唐朝官員。
據《新唐書·嚴武傳》,嚴武的父親嚴挺之是唐玄宗時的宰相,和嚴武生母裴氏感情不好,喜歡妾室玄英。
嚴武八歲時,為母親殺死玄英出氣。
嚴家的仆人向嚴挺之報告說:“公子失手把玄英殺了。
”嚴武說:“哪有大臣厚待妾室而薄待正妻的?我是故意殺死她,不是失手。
”嚴挺之沒有責怪嚴武,反而稱奇道:“真是我嚴挺之的兒子。
” ③鄧雲艾艾:鄧,即鄧艾(?—264),三國時曹魏将領。
據《世說新語·言語》,鄧艾口吃,自稱“艾”時經常連續說出幾個“艾”字。
權臣司馬昭和他開玩笑:“你總是說‘艾艾’,到底是幾個‘艾’?”鄧艾回答:“‘鳳兮鳳兮’,也隻是一隻鳳凰嘛。
”按,據《論語·微子》,孔子遊曆到楚國時,隐士接輿在他的車前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接輿大概以鳳凰比孔子,勸孔子不要再花心血遊說當時的統治者,鄧艾蓋用此歌首句為自己解嘲。
④周曰期期:周,即周昌(?—前192),西漢開國功臣。
據《史記·張丞相列傳》,周昌口吃,但非常剛直,敢違逆劉邦的意思。
漢高祖劉邦晚年想要廢掉呂後所生的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大臣紛紛廷争,時任禦史大夫的周昌尤其堅決地反對。
高祖問周昌的意見,周昌對高祖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在這句話中,“期”是“必然,一定”的意思,周昌的意思就是:“我說不出來,但我知道這樣必然不行。
陛下想要廢太子,我一定不奉诏。
”按,周昌表達自己的意見,其實隻需說“期知其不可”“期不奉诏”,但他平時口吃,此時又非常生氣,就說成了“期期”。
【譯文】 防年為父報仇殺死繼母,漢武帝尚為太子,認為此案不屬于子女殺父母之大罪,該按一般殺人案從輕處理,景帝從之;嚴武為母親出氣,殺死父親的妾,父親嚴挺之反而因此覺得他不一般。
鄧艾口吃,常自稱“艾艾”;周昌與漢高祖對答,而雲“期期”。
周師猿鹄①,梁相鹓鸱②。
臨洮大漢③,瓊崖小兒④。
【注釋】 ①周師猿鹄(hú):周師,周朝的軍隊。
鹄,天鵝。
據《藝文類聚》引《抱樸子》,西周時,周穆王南征,派出的整支軍隊久而不歸,都變成了非人的事物。
軍中的貴族将領們變成猿猴和天鵝,一般的士卒就變成蟲子甚至沙礫。
按,“猿鹄”,一作“猿鶴”,如李白《古風》詩:“君子變猿鶴,小人為沙蟲。
” ②梁相鹓(yuān)鸱(chī):梁,戰國時國名。
即魏國,以國都在大梁,故又稱為梁。
鹓,即鹓雛,鳳凰一類的鳥。
鸱,古書上指鹞鷹。
據《莊子·秋水》,梁相惠子誤聽謠言,以為莊子要設法取代自己當相國,遂下令在國内搜捕莊子。
後來莊子自己去見惠子,對他說:“南方有一種叫鹓雛的鳥,隻停在梧桐樹上,隻吃竹子的果實,隻喝甜美的泉水。
有隻鸱得到一隻腐爛的老鼠,看到鹓雛飛過,以為鹓雛要搶自己的老鼠,就仰起頭來對着鹓雛大叫。
你現在也要為了自己的梁國而對我大叫嗎?” ③臨洮大漢:臨洮,地名。
今屬甘肅。
據《漢書·五行志》,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臨洮出現了巨人,高五丈(約合11.55米),一隻腳就長達六尺(約合1.39米),穿着夷狄(當時對少數民族的蔑稱)的服裝,共有十二人。
這一年,秦始皇剛吞并六國,得知後非常高興,認為是天降祥瑞,于是下令熔化從各地收繳來的兵器,按照這些巨人的樣子,鑄成十二個銅人。
古代稱銅為“金”,故謂之“十二金人”。
④瓊崖小兒:瓊崖,即瓊州(今海南海口)。
據《洞微志》,宋太宗時,官員李守忠奉命渡海到瓊州辦事,遇到一位八十一歲的老人叫楊遐舉。
楊遐舉邀李守忠到自己家中做客。
在楊家,李守忠見到楊遐舉的父親楊叔連,年一百二十二歲,祖父楊宋卿,年一百九十五歲。
正在交談時,從房梁上的雞窠裡面,又有一個
②朱亥雄奇:朱亥,戰國時魏國人,以屠宰為業,後來做了信陵君的門客。
雄奇,雄偉奇特。
據《史記·魏公子列傳》,朱亥本是市井中的屠者,與隐士侯嬴為友。
信陵君竊符救趙時,因朱亥骁勇有力,讓他袖藏四十斤的鐵椎,擊殺魏軍主将晉鄙,奪取了軍隊的指揮權。
又據《藝文類聚·寶玉部·璧》引《列士傳》,秦王召信陵君到秦國來見他,信陵君不去,命朱亥出使秦國,獻上玉璧一雙。
秦王大怒,把朱亥放到虎圈中,與老虎共處。
朱亥怒視老虎,眼角都瞪得破裂了,血濺到老虎身上。
老虎被朱亥吓得不敢動彈。
由此二事,可見朱亥的勇猛雄壯。
③平叔傅粉:平叔,即何晏(?—249),三國時魏國官員、學者。
傅粉,塗粉。
據《三國志·魏書·諸夏侯曹傳附何晏傳》裴注引《魏略》,何晏以美貌自喜,平日手邊都放着化妝的白粉,走路時還會回頭看自己的影子。
又據《世說新語·容止》,何晏由于皮膚白皙,被魏明帝懷疑塗了粉,于是特意在夏天賜給他湯餅。
何晏吃完之後,汗流滿面,順手用袖子擦掉汗水,皮膚反而比之前更為白皙。
按,以上兩說雖然在何晏是否塗粉這一點上有分歧,但何晏皮膚白皙、容貌美麗,則無可疑。
④弘治凝脂:弘治,即杜乂(yì),東晉人。
凝脂,形容皮膚像凝固的油脂一樣白。
據《世說新語·容止》,杜乂容貌秀美,王羲之見過他以後,稱贊道:“面如凝脂,眼如點漆,此神仙中人。
”東晉另一大臣蔡谟也很欣賞杜乂的儀容,有人稱贊王濛儀表不凡,蔡谟就說:“可惜你們沒見過杜乂。
”按,杜乂早逝,故蔡谟以諸人不見為恨。
【譯文】 桓石虔骁勇矯健,能從受傷的老虎身上拔箭而不受傷;朱亥雄壯勇武,能揮動四十斤的鐵椎,又曾在秦王面前震懾猛虎。
何晏皮膚白皙,相貌美麗,以緻魏明帝懷疑他塗粉化了妝;杜乂面如凝脂,被王羲之、蔡谟所贊歎。
伯俞泣杖①,墨翟悲絲②。
能文曹植③,善辯張儀④。
【注釋】 ①伯俞泣杖:伯俞,古代孝子,一說是漢代梁地(今河南中南部)人,姓韓。
泣杖,因被杖責而哭泣。
據《說苑·建本》,伯俞犯了錯誤,他的母親性情嚴厲,就杖責他。
伯俞挨了打之後,哀哀哭泣。
母親問他:“從前也打過你,你沒有哭,今天為什麼哭呢?”他回答說:“以前我犯錯誤,您打我,我感到疼痛。
今天您的力氣已經不能讓我疼痛了,我悲哀于您的衰老,所以哭泣。
” ②墨翟(dí)悲絲:墨翟,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人稱之為“墨子”。
悲絲,為絲的遭遇而悲哀。
據《墨子·所染》,墨子看見别人在染絲,歎息道:“把絲放到青色染料裡就能染成青色,放到黃色染料裡就能染成黃色,經過五種顔色的染缸,就能染成五種顔色,所以給絲染色是一定要謹慎的。
不僅染絲是這個樣子,治國也有沾染的問題啊。
” ③能文曹植:能文,善于寫文章。
據《三國志·魏書·陳思王植傳》,曹植十歲出頭的時候,已經讀過幾十萬字的文學作品,善于寫文章。
父親曹操看了他的習作,非常驚訝,說:“這是你請别人代筆寫的吧?”曹植跪下說:“如果您不信,可以當面考試。
我怎麼會請人代筆呢?”當時新建銅雀台,曹操就命曹植以此為題作一篇賦,果然寫得很好。
④善辯張儀:善辯,擅長辯論。
張儀,戰國時辯士。
據《史記·張儀列傳》,張儀學遊說之術,入秦見惠文王,受到重用。
之後張儀先後為秦遊說魏、楚、韓、齊、趙、燕六國,勸六國連橫事秦,打破了各國“合縱”以制秦的策略。
張儀也以舌辯之功先後做過秦、魏兩國的相國,獲封武信君。
【譯文】 伯俞受母親杖責,因未覺疼痛,感到母親氣力已衰,便為之哀泣;墨子看到染絲的作坊,想到治國與染絲一樣有沾染的問題。
曹植少年能文,十歲出頭便寫成了《銅雀台賦》;張儀能言善辯,勸六國連橫以事秦,得以在秦國為相。
溫公警枕①,董子下帷②。
會書張旭③,善畫王維④。
【注釋】 ①溫公警枕:溫公,即司馬光,死後被追封為溫國公,故名。
警枕,司馬光特制的一種木枕,因用圓木做成,會随着人的翻身等活動發生轉動,将人驚醒,故名。
據《司馬溫公布衾銘》,司馬光用圓木做成枕頭,躺下睡一會兒,枕頭滾動,司馬光就受驚醒來,可以繼續讀書。
②董子下帷:董子,即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漢儒家學者。
下帷,垂下帷帳,專心讀書教學。
據《史記·儒林列傳》,董仲舒在漢景帝時被任命為博士(官方學府的教師),講授《春秋》。
他在帶學生讀書和講解經義時,總是把帷帳放下來,防止分神。
同時,學生以跟從董仲舒學習的時間早晚為次序,新生向資深的學生請教,有的學生都沒見過董仲舒的面。
③會書張旭:張旭(約675—約750),唐代書法家。
據《新唐書·文藝傳》,張旭擅長草書,經常大醉後借酒發狂寫字,酒醒以後,重新審視醉中所寫,自認是入神之作,不可複得。
當時流行的書法有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等數家,但世人論書,認為他們也各有缺點,隻有張旭的字,在時人看來是無可非議的。
唐文宗時,下诏以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書法為三絕。
④善畫王維:王維(701或699—761),唐代詩人、畫家、書法家。
據《新唐書·文藝傳》,王維善于繪畫,尤其擅長畫山水景緻,世人認為其山水畫獨得天機,學他的人都不及他。
又,《宣和畫譜》評價王維,說王維的畫功不下于吳道子,又稱他思緻高遠,初未見于丹青,而詩篇中已有畫意,可知其畫出自天性,胸中所存,無處不潇灑,故能出人之上。
【譯文】 司馬光用圓木做成警枕,督促自己讀書;董仲舒為博士,下帷講誦,有的學生都沒見過他的面。
張旭擅長書法,被唐人視為一絕;王維以善畫得名,時人以為獨得天機。
周兄無慧①,濟叔不癡②。
杜畿國士③,郭泰人師④。
【注釋】 ①周兄無慧:周兄,周子的哥哥。
周子,春秋時晉國國君悼公的名字。
無慧,不夠聰明。
據《左傳·成公十八年》,晉厲公被大夫栾書、荀偃等人謀殺以後,沒有繼承人,于是衆大夫迎接在東周都城洛陽居住的周子(晉襄公曾孫,晉厲公堂侄)回國為君。
周子是次子,當時還有兄長在世,本來按制度應該由其兄即位,但此人智力低下,時人謂之“不辨菽麥(連豆子和麥子都分不清)”,沒有處理朝政的能力,所以衆位大夫就立了弟弟周子。
②濟叔不癡:濟叔,王濟的叔叔王湛(249—295),西晉官員。
王濟,西晉官員、名士,晉武帝的女婿。
據《世說新語·賞譽》,王湛為父親守孝期滿後,仍然在墓地結廬居住,侄子王濟平素看不起他,雖偶爾也去拜望,不過寒暄而已。
有一次,王濟又到王湛住處去,偶然談起時事,王湛對答甚妙,後來逐漸談到精微之處,王濟也為王湛所折服。
離别時,王濟又請王湛試騎難馴的烈馬,王湛也表現得非常好。
後來王濟朝見晉武帝,武帝平日常以王湛為笑料,此次又問王濟:“你家那個傻叔叔死了嗎?”不料王濟回答:“臣的叔叔不傻。
”遂向武帝稱贊王湛的長處。
③杜畿(jī)國士:杜畿(163—224),三國時魏國官員。
國士,一國之中才能最優秀的人。
據《傅子》,東漢末,杜畿從荊州到許昌,住在侍中耿紀那裡,兩人一談話就是一夜。
尚書令荀彧家在耿紀隔壁,夜裡聽到杜畿的言論,認為此人非同尋常。
第二天早晨派人對耿紀說:“你家中有國士卻不推薦給朝廷,怎麼能做侍中呢?”荀彧見到杜畿以後,與他親近得像老朋友一樣,于是就向曹操推薦杜畿。
曹操任命杜畿為司空司直,負責督察百官。
④郭泰人師:郭泰(128—169),字林宗,東漢後期名士。
人師,人格可以做别人榜樣的人。
據《資治通鑒·漢紀·漢桓帝延熹七年》,郭泰博學,善談論,又有知人之明,喜歡推獎有才德的人。
陳國(今河南周口)有個叫魏昭的年輕人向郭泰請求說:“講授經義的老師容易找到,人格上的老師難以找到,我願意追随在您身邊,為您灑掃服務。
”郭泰答應了。
後來郭泰身體不舒服,讓魏昭為他煮粥,煮好送來,郭泰呵斥魏昭說:“給長者煮粥不上心,做出來的不能喝。
”就把盛粥的碗扔在地上,魏昭又重新去做。
前後三次,魏昭的臉色毫不改變,郭泰才贊歎道:“以前我隻是看到你的臉,從今以後,算是知道你的心了。
”遂與魏昭結為朋友。
【譯文】 晉悼公的哥哥智力低下,不辨菽麥;王濟的叔叔王湛外表愚鈍,實際頗有才能。
杜畿與耿紀交談,荀彧聽到後,稱杜畿有國士之才;郭泰博學善談,有人倫鑒識,被魏昭視為“人師”。
程頤傳《易》①,覺範論詩②。
董昭救蟻③,毛寶放龜④。
【注釋】 ①程頤傳《易》:程頤(1033—1107),字正叔,洛陽伊川(今河南洛陽伊川)人。
北宋學者。
學者稱其為“伊川先生”。
傳《易》,傳授《易經》。
《易經》又名《周易》,本為上古蔔筮之書,後被儒家視為經典,傳習不絕。
古人認為,《易經》之道精微廣大,上通天意,因此曆代都有學者對其進行解說。
程頤作《易傳》,通過解釋《易經》闡揚儒家義理,并将無形的“理”與有形的“象”聯系在一起,認為易象象征天地萬物,而易理則為天地之理,實際将自己的學術觀點融入了對《易經》的解說中。
《易傳》影響深遠,不僅為程頤後學所遵習,而且對其後數百年的學界都産生了重要影響。
明清科舉士子所用的《周易大全》,其解說經義的部分就主要取自程頤《易傳》與朱熹《周易本義》兩書。
②覺範論詩:覺範(1071—1128),宋代僧人。
法名德洪,又名惠洪,善詩文。
覺範著有筆記《冷齋夜話》,其中有大量談論詩歌創作特點、忌諱以及評論時人詩篇的章節。
又著《天廚禁脔》,将作詩之法總結為若幹種詩格,而舉唐宋舊作為式,如以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詩為“偷春格(指律詩首聯對仗,颔聯不對仗)”之類。
對覺範的論詩之作,曆代評論有褒有貶,有的學者認為他在《冷齋夜話》中生造典故,不可盡信,又指責《天廚禁脔》對詩格的總結有牽強之處,也有的學者認為兩書瑕不掩瑜,可供研究者參考。
③董昭救蟻:董昭,即董昭之,南朝劉宋人。
據《齊諧記》,董昭之過錢塘江,見一隻螞蟻趴在短短的蘆葦梗上,在江上漂浮,董昭之起了善心,把它撈到船裡。
船上人要踩死螞蟻,董昭之再次保護了它。
船到岸後,螞蟻順着纜繩回到了地面。
當夜,董昭之夢見一個穿黑色衣服的人來緻謝,說自己是蟻王,今後如有危難,可以向它求援。
過了十幾年,董昭之因被誣陷為強盜入獄,在獄中想起蟻王的話,就把幾隻螞蟻捧在手中,對它們訴說自己的窘困。
當夜,董昭之又夢見黑衣人來,說:“趕緊逃進餘杭山,很快天子就要大赦了。
”當他醒來時,螞蟻已經把身上的刑具都咬開了,董昭之得以從獄中逃出,遂渡過錢塘江,逃到餘杭山裡。
不久後皇帝降旨大赦,董昭之因而得以免禍。
④毛寶放龜:毛寶(?—339),東晉名将。
據《搜神後記》,毛寶部下有一名軍人,曾買到一隻白龜,養大後放回江中。
後來毛寶率領東晉軍隊在邾城與後趙軍隊交戰,晉軍戰敗,紛紛跳進江裡,淹死了很多人。
這名軍人也披甲持刀跳入江中,卻感覺好像掉在石頭上一樣,江水才到自己腰部。
軍人遊到江心再看,發現托住他的就是當年放走的白龜,此時已經長到六七尺長了。
抵達東岸以後,烏龜從水中露出頭來,看了看軍人,就轉身遊走了。
按,這個軍人沒有留下名字,由于他是毛寶的部下,所以後人通常把這個故事歸到毛寶頭上。
【譯文】 程頤解說《易經》,著《伊川易傳》,影響了其後數百年的學者;覺範作《冷齋夜話》《天廚禁脔》,談論詩法。
董昭之從江中救出螞蟻,後來入獄,也為螞蟻所救;毛寶部下軍人養大白龜放回江中,兵敗投江之時白龜把他托起,免遭溺水之難。
乘風宗悫①,立雪楊時②。
阮籍青眼③,馬良白眉④。
【注釋】 ①乘風宗悫(què):宗悫(?—465),南朝劉宋名将。
據《宋書·宗悫傳》,宗悫少年時,叔父宗炳問他将來想做什麼,宗悫回答:“希望能乘長風破萬裡浪。
”宗炳被他的志向所震驚,說:“你将來若不富貴,就必定使我們家族破敗。
”宗炳是當時著名的高士,子侄都緻力向學,隻有宗悫任氣好武,故不為同鄉所看重。
後來,宗悫果然以軍功緻通顯封侯。
②立雪楊時:楊時(1053—1135),北宋學者、官員。
從程頤學,為高足弟子。
據《宋史·楊時傳》,楊時先從程頤之兄程颢學習,深受程颢贊許。
程颢去世後,楊時又見程頤于洛陽,此時他已經年過四十,是一個中年人了。
一天,楊時與同學遊酢同去拜見程頤,正遇程頤在堂上閉目養神,楊時不敢打擾,和遊酢一起恭謹地侍立在側。
等到程頤睜開眼睛時,楊、遊二人還站在那裡。
在二人等候的這段時間裡,天上下起了大雪,門外的雪已經厚達尺餘了。
③阮籍青眼:阮籍(210—263),三國時曹魏文學家、名士。
青眼,用黑眼珠看人。
據《晉書·阮籍傳》,阮籍能根據自己的心情和需要,選擇用黑眼珠或白眼仁看人。
嵇喜是遵守禮法的世俗人,去見阮籍時就遭受了白眼的待遇;嵇喜的弟弟嵇康性格超脫,阮籍看他就用黑眼珠。
按,當時在曹魏當政的司馬氏家族标榜“仁孝”,舉用官吏,多以有守禮、至孝之名者為先,阮籍對司馬氏的擅權不滿,但又不能公然反抗,故不得不在行為上表現出放縱不羁、非薄禮法的樣子來。
④馬良白眉:馬良(187—222),三國時蜀漢官員。
據《三國志·蜀書·馬良傳》,馬良兄弟五人都有才華,而且取的字裡都有“常”字,故被時人合稱為“馬氏五常”。
馬良才華出衆,而且年輕時眉毛裡就摻雜着白色的毫毛,所以同鄉的人都說:“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劉備奪取荊州後,先以馬良為州從事,稱帝後,又以馬良為侍中,累加重用,為蜀漢名臣。
後世遂以“白眉”代指兄弟或同輩人物中最為出色的一個。
【譯文】 宗悫少年時,就立定“乘長風破萬裡浪”的志向;楊時已到中年,仍立雪程門,對老師非常恭謹。
阮籍以青白眼看不同的人,表示自己的感情;馬良眉毛雜有白毫,才名在兄弟中最為出色。
韓子《孤憤》①,梁鴻《五噫》②。
錢昆嗜蟹③,崔谌乞麋④。
【注釋】 ①韓子《孤憤》:韓子,即韓非(?—前233),戰國時韓國貴族、學者,法家學派的集大成者。
孤憤,因孤高而産生的悲憤之情,也是韓非所著文章的篇名。
據《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韓非看到韓國衰弱,多次向韓王上書勸谏,但韓王不能接受他的意見。
韓非對此既無奈又悲憤,故寫了《孤憤》《五蠹》等幾十萬字的文章,後世結集為《韓非子》。
②梁鴻《五噫》:梁鴻,東漢隐士。
《五噫》,梁鴻所作詩歌的名字,詩共五句,每句句末有一個“噫”字表示歎息,故得名。
據《後漢書·逸民列傳》,梁鴻路過洛陽,看到宮室豪華壯麗,就作歌歎息道:“陟彼北芒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上了北邙山啊,回頭看京城啊,宮室高大啊,百姓們辛苦啊,永遠沒有盡頭啊!)”漢章帝聽到這首歌後很不高興,命人追捕梁鴻而不得。
梁鴻于是變姓易名,與妻子一起遷居到齊魯之間。
③錢昆嗜蟹:錢昆,北宋官員,吳越王錢倧之子。
據《歸田錄》,錢昆在朝廷任職,已官至少卿,忽然請求外出做地方官。
有人問他想去做哪個州的長官,他生于浙地,性嗜螃蟹,就回答說:“隻要是有螃蟹、沒有通判的地方,我就很滿意了。
”按,宋時設置通判以分地方長官知州之權,經常與知州鬧矛盾,所以錢昆這樣說。
④崔谌(chén)乞麋(mí):崔谌,東魏、北齊時期的官員。
據《北齊書·李繪傳》,崔谌做河間太守時,仗着弟弟崔暹的權勢,向高陽内史李繪求取麋鹿角和鹡鸰羽毛。
李繪回信說:“鹡鸰有翅膀,能飛上天;麋鹿有腿,能跑到海濱去。
我膚體疏懶,手足遲鈍,不能為了奸佞小人去追趕飛禽走獸。
”此時恰逢權臣高澄讓崔暹推舉司徒長史,崔暹推舉了李繪,但最終沒有任命他,時人都說是因為這封信得罪了崔氏。
【譯文】 韓非有治國之才,卻不得韓王信賴,故作《孤憤》以寓意;梁鴻見京都宮室壯麗,作《五噫》之歌以譏刺。
錢昆愛吃螃蟹,求出守外郡時,希望到有蟹無通判處任職;崔谌向李繪求取麋鹿角和鹡鸰羽毛,被李繪譏諷。
隐之賣犬①,井伯烹雌②。
枚臯敏捷③,司馬淹遲④。
【注釋】 ①隐之賣犬:隐之,即吳隐之(?—414),東晉官員。
據《晉書·吳隐之傳》,吳隐之做奉朝請(定期參加朝會)時,衛将軍謝石請他為主簿。
後來吳隐之要給女兒辦婚事,謝石知道他家境貧寒,怕他沒錢操辦,就命令将自家廚房移到吳家,去幫忙經營喜事。
去送信的使者到了吳家,看到吳家的婢女把家裡的狗牽出去賣錢,其他的東西還都沒準備。
按,吳隐之是東晉著名的清廉官吏,他曆任要職,始終清儉如一,為時人所尊重。
②井伯烹(pēng)雌:井伯,即百裡奚,春秋時秦國大夫。
烹雌,即烹伏雌。
烹,一種做菜的方式;伏雌,抱窩下蛋的母雞。
據《風俗通》,百裡奚早年與其妻分别,後來在秦國為相。
某天,百裡奚在府中,堂上奏樂,他的妻子此時受雇為府中的洗衣婦,自稱明曉音律,就拿過琴來,彈着唱道:“百裡奚,五羊皮。
憶别時,烹伏雌,炊扊扅(扊扅,即門闩),今日富貴忘我為?”大意是,百裡奚,當初你隻值五張羊皮。
記得分别時,我煮了老母雞,門闩當柴劈,今天富貴了,就把我忘了嗎?百裡奚聽到急忙詢問,夫妻由此得以相認。
按,《樂府詩集·琴曲歌辭四》有《琴歌三首》,據說是百裡奚夫妻分離後又相見時,妻子彈着琴唱的歌。
③枚臯(gāo)敏捷:枚臯,西漢文學家。
據《西京雜記》,枚臯寫文章非常快,但有時有多餘的句子,這是由于寫作時不多加思考的緣故。
揚雄說:“軍旅之際,戎馬之間,飛書馳檄用枚臯。
”意思是打仗的時候,需要發布檄文、傳遞軍報,這種需要快速完成的文字要用枚臯來寫。
④司馬淹遲:司馬,即司馬相如,西漢文學家,善于寫賦。
淹遲,遲慢。
據《西京雜記》,司馬相如寫文章慢,但從頭到尾文辭都很美妙。
揚雄說:“廊廟之下,朝廷之中,高文典冊用相如。
”意即朝廷中重要的文章應該交給司馬相如來寫,雖然慢,但能寫得無可挑剔。
【譯文】 吳隐之家貧,無錢嫁女,就把狗牽出去賣錢;百裡奚和妻子分離時,家境貧困,妻子煮了家裡的母雞當做送行飯。
枚臯作文敏速,雖有累句,但适于軍旅之用;司馬相如寫作遲慢,而通篇溫麗,适合朝廷對高文典冊的要求。
祖瑩稱聖①,潘嶽誠奇②。
紫芝眉宇③,思曼風姿④。
【注釋】 ①祖瑩稱聖:祖瑩(?—535),北魏文人。
據《魏書·祖瑩傳》,祖瑩八歲通曉《詩經》和《尚書》,父母擔心他學習太累生病,禁止他夜以繼日地讀書,祖瑩不敢公然違抗父母,就經常在灰中藏火,等到父母睡覺以後,将童仆趕走,用衣服和被子擋住門窗,再點起燈火看書,以免被人發覺。
由于他幼年向學,聲譽很高,内外親屬都稱他為“聖小兒”。
後來祖瑩在北魏以博學能文成名,是北魏中後期的著名文人,也多次參議典章制度。
②潘嶽誠奇:潘嶽(247—300),即潘安,西晉文人、官員。
誠,确實。
據《晉書·潘嶽傳》,潘嶽少年時就以有才華且貌美聞名,在家鄉有“奇童”的稱号,大家都認為他會是漢代終軍、賈誼那樣少年成名的人物。
成年後,潘嶽曆任黃門侍郎等要職,也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善為哀诔之文”,其《西征》《悼亡》諸賦至今為人傳誦。
③紫芝眉宇:紫芝,即元德秀(約695—約754),唐代隐士。
眉宇,眉與額之間的地方,也泛指容貌。
據《新唐書·卓行傳》,元德秀性情質樸忠厚。
在魯山縣(今河南魯山)為官時,他将俸祿都用在幫助孤貧之人上,任滿後定居陸渾(今河南汝陽),過着貧困的生活,但卻自得其樂。
宰相房琯稱贊元德秀說:“見紫芝眉宇,使人名利之心都盡。
” ④思曼風姿:思曼,即張緒,南齊官員、名士。
據《南史·張緒傳》,張緒善清談,容貌行動皆有可觀,“吐納風流,聽者皆忘饑疲,見者肅然如在宗廟”。
當時益州向朝廷進貢柳樹,枝條很長,迎風搖曳,狀如絲縷。
齊武帝觀賞柳樹時說:“此楊柳風流可愛,就像年輕時的張緒一樣。
” 【譯文】 祖瑩幼年勤學,被稱為“聖小兒”;潘嶽少年以多才聰慧著稱,在家鄉号稱“奇童”。
元德秀性情質樸,時人稱見其眉宇而名利之心頓盡;張緒風姿優雅,齊武帝見柳條迎風,言似張緒少年時。
毓會竊飲①,谌紀成糜②。
韓康賣藥③,周術茹芝④。
【注釋】 ①毓(yù)會竊飲:毓,即鐘毓(?—263),三國時曹魏大臣鐘繇(yóu)的兒子。
會,即鐘會(?—264),鐘毓的弟弟。
據《世說新語·言語》,有一次鐘繇午睡,鐘毓、鐘會乘機偷父親的酒喝。
鐘繇其實并未睡熟,偷眼觀看,見鐘毓先跪拜再飲酒,鐘會隻飲酒不跪拜,事後問兩個兒子為什麼這樣做。
鐘毓說:“禮儀需要酒來舉行,我不敢不跪拜。
”鐘會說:“偷本身就是不合禮的,所以我不跪拜。
” ②谌紀成糜:谌,即陳谌,字季方,東漢名士陳寔的兒子。
紀,即陳紀(129—199),字元方,陳谌的哥哥。
糜,粥。
據《世說新語·夙惠》,陳寔家裡來了朋友,陳寔讓兩個兒子元方、季方去做飯。
兩個孩子點上火,就丢下做飯的工作,偷聽父親和客人談話。
陳寔遲遲不見飯蒸熟,就問兒子怎麼回事。
兩個孩子說:“我們光顧着聽您和客人說話,忘了給鍋加箅(bì)子,米掉進水裡,現在都變成粥了(炊忘着箅,飯今成糜)。
”陳寔又問:“你們記住我們說什麼了嗎?”兩個孩子回答:“記住了不少。
”于是兩個孩子一起複述,互相補充,居然沒有漏掉什麼。
陳寔說:“像你們這樣好學,做成粥就行,何必一定要是飯呢?” ③韓康賣藥:韓康,字伯休,東漢隐士。
據《後漢書·逸民列傳》,韓康在長安市上賣藥,從來不講價。
後來有個女子來買藥,與他講價,韓康不肯,女子生氣地說:“你是韓康嗎,居然不肯講價?”韓康歎息道:“我本來是為了逃避名聲才來賣藥,不想如今連小女子都知道韓康了,我還賣什麼藥呢?”于是就逃到霸陵山裡隐居起來了。
④周術茹芝:周術,西漢初隐士,即甪(lù)裡先生。
茹,吃。
據《高士傳》,西漢初年有四位隐士:東園公、甪裡先生、绮裡季、夏黃公,隐居在藍田山中,不肯出來做官。
他們常唱一首《紫芝歌》:“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療饑。
唐虞世遠,吾将何歸!驷馬高蓋,其憂甚大。
富貴之畏人兮,不若貧賤之肆志。
”大意是:肅穆的高山,深谷彎彎曲曲。
光閃閃的紫芝,吃下去可以止饑。
唐虞的時代太遠了,我們又能去哪裡呢!駕四匹馬,乘高蓋車,看起來光彩,憂患卻是很大的。
富貴的人常要害怕别人,不如貧賤之士反而能随意行事。
又據《陳留志》,甪裡先生名叫周術。
【譯文】 鐘毓、鐘會兄弟趁父親睡覺偷酒喝,或拜或否,事後父親詢問,各自言之成理;陳紀、陳谌兄弟偷聽父親和客人談話,把飯做成了粥,但由于能複述談話内容,反而得到父親嘉賞。
韓康在長安賣藥,言無二價,最終歸隐霸陵山中;甪裡先生周術與同道東園公、绮裡季、夏黃公共隐于藍田山中,常唱“莫莫高山,深谷逶迤。
晔晔紫芝,可以療饑”的歌。
劉公殿虎①,莊子塗龜②。
唐舉善相③,扁鵲名醫④。
【注釋】 ①劉公殿虎:劉公,即劉安世(1048—1125),北宋官員。
據《宋名臣言行錄》,劉安世做谏官,敢于和皇帝争辯。
皇帝發火了,劉安世就退在一旁不說話,等皇帝情緒稍微好轉,劉安世又上前直言勸谏,有時一個問題要這樣來回四五次。
侍臣在一旁看到這樣的景象,不由得畏縮流汗,于是給他起了個綽号叫“殿上虎”。
②莊子塗龜:莊子,名周,戰國時道家學者。
據《莊子·秋水》,楚王讓大夫去聘請莊子做官,莊子說:“我聽說楚國有神龜,已經死了三千年,國君把它藏在宗廟裡。
你們覺得,這神龜是願意死後把骨頭留下享受尊貴的待遇呢?還是願意悠閑地在泥塘裡拖着尾巴爬來爬去呢?”大夫說:“它還是願意在泥塘裡吧?”莊子說:“你們走吧。
我也要在泥塘裡拖着尾巴爬來爬去了。
” ③唐舉善相:唐舉,戰國時著名的相士。
據《史記·範雎蔡澤列傳》,蔡澤請唐舉給自己看看還有多少年壽命,唐舉說:“從現在開始,還有四十三年。
”蔡澤說:“躍馬疾馳,懷黃金之印,結紫绶于要,揖讓人主之前,食肉富貴,四十三年足矣。
”後來蔡澤入秦做了相國,先後侍奉昭王、孝文王、莊襄王和秦始皇,果然長保富貴。
④扁鵲名醫:扁鵲,春秋時名醫。
據《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扁鵲是勃海郡(漢郡名。
轄今河北滄州、衡水及山東德州一帶,郡治在今河北南皮)人,名叫秦越人,少年時獲得奇術,能看出人的病在何處,因此治病有神效。
按,《扁鵲倉公列傳》記載了扁鵲醫治病人的很多案例,有一些近乎神話,但也有一些是能與現代醫學相印證的,不可盡以傳說視之。
【譯文】 劉安世做谏官,敢于與皇帝反複争論,号稱“殿上虎”;莊子不願為相,自比在泥塘中爬來爬去的烏龜。
唐舉給蔡澤相面,預言他還有四十三年壽命,後來蔡澤果然曆事幾代秦王;扁鵲能洞見病人的症結,是春秋時的名醫。
韓琦焚疏①,賈島祭詩②。
康侯訓侄③,良弼課兒④。
【注釋】 ①韓琦焚疏:韓琦(1008—1075),北宋政治家、詞人。
焚疏,燒掉上疏的草稿。
據韓琦《谏垣存稿序》自述,宋仁宗景祐三年,韓琦得授右司谏職,任職三年,敢于犯顔直谏,累有論議,仁宗十從八九。
所存谏疏之稿,本想效仿古人斂而焚之,又覺得無以體現皇帝從谏如流的美德,遂将疏稿整理成集,取名《谏垣存稿》。
按,據《晉書·羊祜傳》:“祜曆職二朝,任典樞要,政事損益,皆咨訪焉。
勢利之求,無所關與。
其嘉謀谠議,皆焚其草,故世莫聞。
”又《宋書·謝弘微傳》:“(弘微)每有獻替及論時事,必手書焚草,人莫之知。
”焚草,即焚燒草稿。
羊祜、謝弘微焚其疏草,是為官謹慎、不欲居功的表現。
杜甫為左拾遺時,職司谏诤,引用二人典故,有“避人焚谏草,騎馬欲雞栖”的詩句,後人遂以“焚谏草”“焚草”為典故。
韓琦所謂效仿古人,蓋源于杜詩之掌故。
②賈島祭詩:賈島(779—843),唐代詩人。
據《雲仙雜記》引《金門歲節》,每年除夕夜,賈島都把當年所作的全部詩稿取出,用酒肉祭奠。
他說:“勞吾精神,以是補之。
”寫詩花了我很多精力,就用這些酒肉來補償一下吧。
按,《雲仙雜記》全書共有筆記三百餘條,作者皆注明出處,似自古籍中轉引抄錄而來,但文字與書名的漏洞都很多,古今學者基本認為,這些筆記的所謂出處均為《雲仙雜記》作者所僞托,其内容也未必可信。
但是,《雲仙雜記》中的很多内容,已經成了古人常用的典故,所以也不可一味輕視它。
③康侯訓侄:康侯,即胡安國(1074—1138),北宋、南宋之交的學者、官員。
據《宋史·胡寅傳》,胡安國收養侄兒胡寅為子,但胡寅小時候既聰明又淘氣,很難管教。
胡安國把胡寅關在閣樓上,閣樓上有一些木塊,胡寅閑不住,就把木塊都刻成了人偶。
胡安國知道後,說:“應該放些東西讓他改變心思。
”于是在樓上放了幾千卷書。
過了一年多,胡寅就把這些書都讀熟了,甚至能背誦下來。
後來,胡寅不僅中了進士,還成了南宋著名的學者。
④良弼課兒:良弼,即餘良弼,南宋初期官員。
課,課讀,教人讀書。
據《萬姓統譜》,餘良弼有《教子詩》,寫道:“白發無憑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年将弱冠非童子,學不成名豈丈夫。
幸有明窗并淨幾,何勞鑿壁與編蒲。
功成欲自殊頭角,記取韓公訓阿符。
”按,鑿壁,指西漢匡衡鑿壁偷光讀書;編蒲,指西漢路溫舒編蒲為牒練習書法。
兩者都是勤學的典故。
阿符,即韓愈之子韓昶,韓愈曾作《符讀書城南》詩,督促他勤學,詩中“飛黃騰踏去,不能顧蟾蜍”一句,是成語“飛黃騰達”的出典。
【譯文】 韓琦欲将疏草焚毀,又恐無以表彰仁宗納谏的氣度,遂将疏稿編為《谏垣存稿》;賈島每年除夕以酒肉祭祀當年所作之詩,以慰自己的苦心。
胡安國将養子胡寅關在閣樓上,并置書數千卷,任其閱讀,以促其改變性情;餘良弼作《教子詩》,督促兒子勤學苦讀。
顔狂莫及①,山器難知②。
懶殘煨芋③,李泌燒梨④。
【注釋】 ①顔狂莫及:顔,即顔延之(384—456),南朝劉宋文學家。
莫及,沒有人能比得上。
據《宋書·顔延之傳》,顔延之好酒疏誕,又自負文采,性情狂傲,得罪了很多權貴,史書謂之“性既褊激,兼有酒過,肆意直言,曾無遏隐”,所以始終沒能位居要職。
但他是劉宋前中期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與陳郡(今河南周口一帶)謝靈運以文采并稱“顔謝”。
時人以為自西晉潘嶽、陸機之後,文士沒有比得上這二人的。
②山器難知:山,即山濤(205—283),西晉大臣。
器,器量。
難知,沒有人能了解。
據《世說新語·賞譽》,王戎評價山濤說:“這個人就像‘璞玉渾金’,誰都知道是寶貝,但沒有人能說清他究竟有何等的器量。
”劉孝标注引顧恺之《畫贊》,謂山濤器量弘遠,“人莫見其際,而其器亦入道。
故見者莫能稱謂,而服其偉量”。
③懶殘煨(wēi)芋:懶殘,即明瓒,唐朝僧人。
煨,埋在帶火的灰裡燒熟。
據《邺侯外傳》,李泌隐居衡山時,懶殘和尚也住在山上。
懶殘半夜念經,聲音響徹山林,李泌能從聲音中分辨感情,說:“聽他念經的聲音,‘先凄惋而後喜悅’,一定是天上被貶下凡的人,現在快要回去了。
”李泌後來去拜訪懶殘,态度十分恭敬。
懶殘讓他坐下,從火中撥出煨好的芋頭給李泌吃,說:“慎勿多言,領取十年宰相。
”後來李泌果然做了十年宰相。
④李泌燒梨:據《邺侯外傳》,安史之亂時,唐肅宗在靈武,李泌以賓客身份參與機要。
一天晚上,肅宗召三個弟弟及李泌圍爐閑談,肅宗親自為李泌烤了兩隻梨。
肅宗的弟弟颍王也想要一隻,肅宗說:“你可以吃肉,先生是不吃肉的,所以為他烤梨吃。
你怎麼還要和先生争呢?”颍王說:“臣不過是試試皇上的心意罷了,怎麼這樣偏向先生呢?我們三個弟弟合起來要一隻梨可以嗎?”肅宗還是不同意。
李泌當時受肅宗的寵信,達到了這樣的程度。
【譯文】 顔延之性情狂傲,卻是劉宋時期很有影響力的文學家,時人以為“文士莫及”;山濤為人深沉淵默,器量宏大,王戎謂之“璞玉渾金”,認為人莫能探其底蘊。
懶殘和尚煨芋頭送給李泌,告訴他“領取十年宰相”;李泌在唐肅宗時參與機要大事,極受信任,唐肅宗親自烤梨給他吃。
幹椹楊沛①,焦飯陳遺②。
文舒戒子③,安石求師④。
【注釋】 ①幹椹(shèn)楊沛:幹椹,曬幹的桑葚。
椹,桑樹的果實。
楊沛,三國時魏國官員。
據《三國志·魏書·賈逵傳》裴注引《魏略·楊沛傳》,楊沛做新鄭縣長時,督促百姓收集桑葚和豆子曬幹作為食物,幾年下來積累了一千多斛,儲存在單獨的小倉庫裡面。
曹操率兵迎接漢獻帝時,缺乏糧食,楊沛就把這些曬幹的桑葚提供給曹操作為軍糧。
②焦飯陳遺:焦飯,煮飯時因受熱粘在鍋底變硬的飯,俗稱“鍋巴”。
陳遺,東晉人。
據《世說新語·德行》,吳郡(今江蘇蘇州及周邊地區)主簿陳遺以至孝聞名,他的母親喜歡吃焦飯,陳遺就縫了一個布袋,每次煮飯,都把鍋底的焦飯裝在袋子裡,帶回家給母親吃。
孫恩起義時,吳郡太守袁山松得知消息,即刻出兵鎮壓。
陳遺當時已經收集了幾鬥焦飯,來不及送回家,就帶着焦飯出征了。
不料郡兵打了敗仗,大家潰散逃命,很多人餓死在深山大澤裡,陳遺卻靠着焦飯活了下來。
當時的人都認為這是上天對他孝心的回報。
③文舒戒子:文舒,即王昶(?—259),三國時曹魏大臣,官至司空。
據《三國志·魏書·王昶傳》,王昶為子侄起名,都取有謙退含義的字,以表示謙虛謹慎的态度。
他給哥哥的兩個兒子分别起名為王默、王沈(“沈”通“沉”),分别取字“處靜”“處道”;他自己的兒子王渾字玄沖,王深字道沖。
做兖州刺史時,王昶曾寫信給子侄,教育他們要重視德行,遠離浮華,不要自以為是、争強好勝。
④安石求師:安石,即王安石(1021—1086),北宋大臣、文學家,官至宰相。
據《晁氏客語》,王安石教育兒子王雱(pāng),給子孫選擇老師,一定要挑選博學而道德高尚的人。
有人說,教幼童的啟蒙老師,不用這麼精心尋找,王安石反對,說:“先入者為之主。
”意為啟蒙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尤其強烈,不可不謹慎。
【譯文】 楊沛要求百姓收集桑葚和豆子,曬幹入倉,後來送給曹操作為軍糧;陳遺為母親收集鍋底的焦飯,不想卻成了自己救急的口糧,時人以為至孝之報。
王昶寫信告誡子侄,要保持謙虛尚德的作風;王安石重視為子弟擇師,強調“先入為主”。
防年末減①,嚴武稱奇②。
鄧雲艾艾③,周曰期期④。
【注釋】 ①防年末減:防年,漢朝人。
末減,從輕減刑。
據《漢武故事》,漢景帝時,廷尉上報一件案子:有一名叫防年的人,他的父親被後妻殺死,防年為父報仇,殺了他的繼母。
按照漢朝的法律,殺死父母是大逆罪,但景帝又覺得這樣判似乎不合适,就問時為太子的漢武帝怎麼看。
太子回答說:“繼母殺死父親在先,當她殺人之時,已經算不得防年的母親了,所以防年殺繼母該按一般殺人處理。
”景帝認為他說得有道理,就按他的意見去辦。
②嚴武稱奇:嚴武(726—765),唐朝官員。
據《新唐書·嚴武傳》,嚴武的父親嚴挺之是唐玄宗時的宰相,和嚴武生母裴氏感情不好,喜歡妾室玄英。
嚴武八歲時,為母親殺死玄英出氣。
嚴家的仆人向嚴挺之報告說:“公子失手把玄英殺了。
”嚴武說:“哪有大臣厚待妾室而薄待正妻的?我是故意殺死她,不是失手。
”嚴挺之沒有責怪嚴武,反而稱奇道:“真是我嚴挺之的兒子。
” ③鄧雲艾艾:鄧,即鄧艾(?—264),三國時曹魏将領。
據《世說新語·言語》,鄧艾口吃,自稱“艾”時經常連續說出幾個“艾”字。
權臣司馬昭和他開玩笑:“你總是說‘艾艾’,到底是幾個‘艾’?”鄧艾回答:“‘鳳兮鳳兮’,也隻是一隻鳳凰嘛。
”按,據《論語·微子》,孔子遊曆到楚國時,隐士接輿在他的車前唱道:“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接輿大概以鳳凰比孔子,勸孔子不要再花心血遊說當時的統治者,鄧艾蓋用此歌首句為自己解嘲。
④周曰期期:周,即周昌(?—前192),西漢開國功臣。
據《史記·張丞相列傳》,周昌口吃,但非常剛直,敢違逆劉邦的意思。
漢高祖劉邦晚年想要廢掉呂後所生的太子劉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如意,大臣紛紛廷争,時任禦史大夫的周昌尤其堅決地反對。
高祖問周昌的意見,周昌對高祖說:“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雖欲廢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在這句話中,“期”是“必然,一定”的意思,周昌的意思就是:“我說不出來,但我知道這樣必然不行。
陛下想要廢太子,我一定不奉诏。
”按,周昌表達自己的意見,其實隻需說“期知其不可”“期不奉诏”,但他平時口吃,此時又非常生氣,就說成了“期期”。
【譯文】 防年為父報仇殺死繼母,漢武帝尚為太子,認為此案不屬于子女殺父母之大罪,該按一般殺人案從輕處理,景帝從之;嚴武為母親出氣,殺死父親的妾,父親嚴挺之反而因此覺得他不一般。
鄧艾口吃,常自稱“艾艾”;周昌與漢高祖對答,而雲“期期”。
周師猿鹄①,梁相鹓鸱②。
臨洮大漢③,瓊崖小兒④。
【注釋】 ①周師猿鹄(hú):周師,周朝的軍隊。
鹄,天鵝。
據《藝文類聚》引《抱樸子》,西周時,周穆王南征,派出的整支軍隊久而不歸,都變成了非人的事物。
軍中的貴族将領們變成猿猴和天鵝,一般的士卒就變成蟲子甚至沙礫。
按,“猿鹄”,一作“猿鶴”,如李白《古風》詩:“君子變猿鶴,小人為沙蟲。
” ②梁相鹓(yuān)鸱(chī):梁,戰國時國名。
即魏國,以國都在大梁,故又稱為梁。
鹓,即鹓雛,鳳凰一類的鳥。
鸱,古書上指鹞鷹。
據《莊子·秋水》,梁相惠子誤聽謠言,以為莊子要設法取代自己當相國,遂下令在國内搜捕莊子。
後來莊子自己去見惠子,對他說:“南方有一種叫鹓雛的鳥,隻停在梧桐樹上,隻吃竹子的果實,隻喝甜美的泉水。
有隻鸱得到一隻腐爛的老鼠,看到鹓雛飛過,以為鹓雛要搶自己的老鼠,就仰起頭來對着鹓雛大叫。
你現在也要為了自己的梁國而對我大叫嗎?” ③臨洮大漢:臨洮,地名。
今屬甘肅。
據《漢書·五行志》,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臨洮出現了巨人,高五丈(約合11.55米),一隻腳就長達六尺(約合1.39米),穿着夷狄(當時對少數民族的蔑稱)的服裝,共有十二人。
這一年,秦始皇剛吞并六國,得知後非常高興,認為是天降祥瑞,于是下令熔化從各地收繳來的兵器,按照這些巨人的樣子,鑄成十二個銅人。
古代稱銅為“金”,故謂之“十二金人”。
④瓊崖小兒:瓊崖,即瓊州(今海南海口)。
據《洞微志》,宋太宗時,官員李守忠奉命渡海到瓊州辦事,遇到一位八十一歲的老人叫楊遐舉。
楊遐舉邀李守忠到自己家中做客。
在楊家,李守忠見到楊遐舉的父親楊叔連,年一百二十二歲,祖父楊宋卿,年一百九十五歲。
正在交談時,從房梁上的雞窠裡面,又有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