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自紀 二
關燈
小
中
大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 [2]“管甯”句:《世說新語·德行》載,漢末管甯與華歆曾同席讀書,有人乘着華麗的車子從門前經過,管甯讀書如故,而華歆卻放下書本出門觀看。
管甯将坐席割開,與他分開來坐,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物色有先機 文章有定數 物色有先機,曾報染衣之柳汁[1];文章有定數,豫傳照鏡之芙蓉[2]。
今譯 知遇早有兆頭,柳神曾經告知, 已用柳汁染上了李固的白衣裳; 文章命裡注定,老姥早已預言, 來年李固将會在芙蓉鏡下及第。
注釋 [1]染衣之柳汁:據《三峰集》:李固行于古柳下,聽到彈指聲,詢問彈指人,回答說:“我是柳樹之神,已經用柳汁染了你的衣裳了。
得第後,要用棗糕來祭祀我。
”不久,李固果然及第。
[2]照鏡之芙蓉: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中》載,唐李固下第遊蜀,遇一老姥,說:“郎君明年芙蓉鏡下及第……”明年,果中狀元。
詩賦有“人鏡芙蓉”之語。
隻要腳跟立得定 任他讒言與詭計 铄金之口[1],策善火攻。
不知入火不焦者,有火浣之布[2];潰川之手,勢慣波及,不知入水不濡者,有利水之犀[3]。
今譯 能夠熔化金屬的流言蜚語, 其成功的計策在于用火攻。
不知入火仍然不會焦卷的, 有入火顔色愈鮮的火浣布; 能夠沖決堤防的陰謀手段, 其浩大的流言猶如用水淹。
不知入水卻不會被沾濕的, 有入水身體猶幹的水犀牛。
注釋 [1]铄金:喻流言蜚語的可怕,能使金屬熔化。
[2]火浣之布:石綿織成之布,入火後顔色愈加鮮明。
[3]利水之犀:《南越志》載,海中出離水犀,似牛,出入有光,入水時水向兩邊分開。
賣賦金多不為貪 換璧城多不為重 賣賦之金多不為貪,連城之璧售不為炫。
蓋千金可賣一字,而一字關人榮辱,即千金不能酬;十五城可換一璧,而一璧系國重輕,即十五城不能抵。
今譯 文章稿酬要得再高也不算貪; 白璧用連城交換也不為炫耀。
因為千金可以賣出去一個字, 而它卻關系到買者的榮與辱, 即便是付給千金也難以酬謝; 用十五座城可換來一塊玉璧, 而它卻關系到國格的高與低, 即便是十五座城也不能相抵。
衆醉己獨醒 必受衆人嗔 衆醉獨醒,固足自高,而十錦一褐,必為衆厲。
不觀之飲狂泉者乎[1]?舉國之人皆狂,國王縱穿井以飲,不能無恙也。
噫!吾深為振俗超類者危也。
今譯 衆人都喝醉唯獨我清醒,固然算得上是很清高了。
但十個人都穿錦繡衣裳,隻有你一個人穿粗麻衣, 你就定會被衆人所虐害。
君不知飲狂泉的故事嗎? 當飲用了狂泉的水之後,整個國家的人都瘋狂了。
國王縱飲井中幹淨的水,也不能保證他沒有禍事。
超越世俗超越同類的人,唉!我深深地為他擔心! 注釋 [1]狂泉:傳說中使人飲後發狂的泉水。
《宋書·袁粲傳》載,袁粲嘗著《妙德先生傳》以續嵇康《高士傳》以自況,曰:“昔有一國,國中一水,号曰狂泉。
國人飲此水,無不狂,唯國君穿井而汲,獨得無恙。
……” 殘春與初秋 情景俱有緻 客問:“殘春何如初秋?”餘曰:“春殘秾華方謝,初秋凄其乍來,情景俱有淡緻。
第秋來轉寂轉清,而春後忽生煩熱,境自異也。
安得四時皆秋,答我蕭疏之懷,澹彼繁華之興?” 今譯 有客人問:“殘春景緻比起初秋來怎麼樣?” 我對他說:“春殘時繁盛的花朵紛紛凋謝, 初秋時寒涼的氣息忽然而來。
兩者的情感景色都有淡泊之緻。
但初秋後境界越來越寂寞清淡, 而殘春後煩熱的夏天接踵而來, 所以它們的境界還是有區别的。
怎麼能夠一年四季都變成秋天, 應答我這蕭疏淡泊的高遠襟懷, 淡泊那些繁華濃豔的世俗興緻?” 千古流傳句 不在語言多 名世之語,政不在多;驚人之句,流聲甚遠。
譬如“楓落吳江冷”,千秋之賞,不過五字。
作者何不練侈口無盡之平常,而鐘一二有限之奇論?猶之大海起一朝之蜃氣,平山削十丈之芙蓉,山水之靈,便足駭目。
今譯 能夠聞名于世上的話,并不在于講說的多少; 能夠使人驚奇的詩句,會流傳得非常地長遠。
譬如唐代崔明信的“楓落吳江冷”這一句詩, 千秋萬代獲得人們的贊賞,隻不過是五個字。
當今作家為何不去掉誇誇其談的平庸言論, 而把力氣花在一兩句有限卻奇特之言上呢? 這樣的話,就像大海忽然間湧現海市蜃樓, 在低平的山中,突然削出了十丈芙蓉奇峰, 山水的奇特與靈異,就足夠讓人歎為觀止! 望氣失之浮 相骨方得實 取才者,但知望氣,未經相骨,故其人多失之浮。
《屍子》曰:“虎豹之駒雖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氣。
”誤人法眼[1],此言作俑[2]。
今譯 擇用人才的人,隻知道觀望他的氣色, 而沒有考察過他的神骨,這樣選人大多失于浮淺。
《屍子》說:“剛生下不久的虎豹, 雖然皮毛還沒現出花紋,已經有了食牛的氣勢。
” 耽誤人智慧的眼光,此話是始作俑者。
注釋 [1]法眼:佛教語。
“五眼”之一。
謂菩薩為度脫衆生而照見一切法門之眼。
[2]作俑:《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本意是制造殉葬的偶像。
後因指創始,首開先例。
俑,古代用來陪葬的木偶人或泥偶人。
滿腹有文難罵鬼 措身無地反憂天 唐伯虎雲:“滿腹有文難罵鬼,措身無地反憂天。
”[1]英雄無己之懷,言言哽咽。
昔謂悲歌可以當泣[2],此則讀之堪泣不堪歌耳。
今譯 唐伯虎說: “滿腹有文難罵鬼,措身無地反憂天。
” 英雄沒有一己私情,光明磊落, 每個字都令人感慨,潸然泣下。
前人說悲涼的長歌可以當作哭泣, 讀這兩句則唯有哭泣而唱不出來。
注釋 [1]“滿腹”二句:出自明唐寅《漫興》詩其七。
[2]悲歌可以當泣:以歌代哭。
多指用詩文來傾吐悲憤之情。
世人甘棄本來面 頃刻之間多變易 《幽明錄》賈弼見人曰:“愛君美貌,欲易君頭。
”許之。
後能為半面笑,半面啼。
嘗讀而異之。
曰:“怪哉!鬼之能易人頭也。
”自今觀之,似人之自為易也,于鬼何異與?夫天下豈少美如冠玉者[1],忽為啼,忽為啼中之笑,忽為笑中之啼。
半面之中,笑啼并舉。
本來面目,頃刻屢更。
甯有此多端之鬼,盡人而易之,随時而弄之耶? 今譯 《幽明錄》記載,賈弼夢見一鬼對他說:“因為愛你的美貌,想和你換一下頭。
”賈弼夢中身不由己地答應了。
後來他能夠用半個臉笑,半個臉哭。
當初我讀這則故事的時候感到非常驚奇,說:“奇怪,鬼能夠把一個人的頭換掉。
”現在看來,似乎是人自己願意交換的,與鬼有什麼關系—— 天下難道還少美得像裝飾在帽子上的玉的人嗎?但他們忽然哭,忽然哭中有笑,忽然笑中有哭。
這半邊臉在哭,那半邊臉在笑。
好端端的本來面目,頃刻之間屢屢變更! 難道有這麼多的鬼,能把人的容貌全部換掉,随時随地作弄人類? 注釋 [1]冠玉:古人帽子上佩帶的玉石。
《史記·陳丞相世家》載周勃、灌嬰等诋毀陳平說:“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 放生說佛法 是為第一義 征之内典[1],鹫頭作嶺[2],雞足名山[3],孔雀為經[4],鹦鹉語偈[5]。
字中疑鸲[6],珠裡認鵝[7],一切鳥禽皆具佛性。
故放生說法,洞徹佛法真如。
惜福清修,屬第二義。
今譯 查看佛經,有鹫嶺、雞足山、《孔雀經》、鹦鹉偈。
佛弟子以八哥鳥作為名字,乞食比丘則舍身救鵝。
可見一切鳥禽都具有佛性。
所以放生、說法,洞徹佛法真理。
珍惜福分,清淨修行,還不是最根本的妙義。
注釋 [1]内典:佛經。
佛教稱佛學為内學,佛經為内典。
[2]鹫頭作嶺:鹫頭嶺在中印度。
佛說法之地。
山頂似鹫。
因王舍城南屍陀林中多死人,諸鹫常來食之,還集山頭,時人名為鹫頭山。
[3]雞足名山:雞足山在印度。
又名尊足山。
相傳為尊者大迦葉波寂滅處。
參見《大唐西域記·雞足山》。
[4]孔雀為經:《孔雀經》,唐代不空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
[5]鹦鹉語偈:鹦鹉宣說佛偈以化導衆生。
如《正法念經》載有鹦鹉說法化導諸天之事。
[6]字中疑鸲(qú):鸲即八哥鳥。
佛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意譯為鸲鹆子。
其母出生時因眼似舍利鳥,故名舍利。
舍利弗之名,即謂舍利之子。
[7]珠裡認鵝:據《大莊嚴論經》十一載,過去有一比丘,乞食至穿珠師家。
珠師暫置珠而入内取食。
正在這個時候,一隻鵝鳥來,吞食其珠。
珠師出來後不見珠,疑為比丘所竊而責怪之。
比丘懼珠師殺鵝取珠,說偈以諷,珠師不聽,遂縛比丘,棒打出血。
鵝來食血,珠師怒,殺鵝,比丘說自己:“我得最勝心,欲全此鵝命。
由汝殺鵝故,心願不滿足。
”珠師在鵝腹中發現了寶珠,放聲痛哭,對比丘說:“你護
” [2]“管甯”句:《世說新語·德行》載,漢末管甯與華歆曾同席讀書,有人乘着華麗的車子從門前經過,管甯讀書如故,而華歆卻放下書本出門觀看。
管甯将坐席割開,與他分開來坐,說:“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物色有先機 文章有定數 物色有先機,曾報染衣之柳汁[1];文章有定數,豫傳照鏡之芙蓉[2]。
今譯 知遇早有兆頭,柳神曾經告知, 已用柳汁染上了李固的白衣裳; 文章命裡注定,老姥早已預言, 來年李固将會在芙蓉鏡下及第。
注釋 [1]染衣之柳汁:據《三峰集》:李固行于古柳下,聽到彈指聲,詢問彈指人,回答說:“我是柳樹之神,已經用柳汁染了你的衣裳了。
得第後,要用棗糕來祭祀我。
”不久,李固果然及第。
[2]照鏡之芙蓉:唐段成式《酉陽雜俎續集·支諾臯中》載,唐李固下第遊蜀,遇一老姥,說:“郎君明年芙蓉鏡下及第……”明年,果中狀元。
詩賦有“人鏡芙蓉”之語。
隻要腳跟立得定 任他讒言與詭計 铄金之口[1],策善火攻。
不知入火不焦者,有火浣之布[2];潰川之手,勢慣波及,不知入水不濡者,有利水之犀[3]。
今譯 能夠熔化金屬的流言蜚語, 其成功的計策在于用火攻。
不知入火仍然不會焦卷的, 有入火顔色愈鮮的火浣布; 能夠沖決堤防的陰謀手段, 其浩大的流言猶如用水淹。
不知入水卻不會被沾濕的, 有入水身體猶幹的水犀牛。
注釋 [1]铄金:喻流言蜚語的可怕,能使金屬熔化。
[2]火浣之布:石綿織成之布,入火後顔色愈加鮮明。
[3]利水之犀:《南越志》載,海中出離水犀,似牛,出入有光,入水時水向兩邊分開。
賣賦金多不為貪 換璧城多不為重 賣賦之金多不為貪,連城之璧售不為炫。
蓋千金可賣一字,而一字關人榮辱,即千金不能酬;十五城可換一璧,而一璧系國重輕,即十五城不能抵。
今譯 文章稿酬要得再高也不算貪; 白璧用連城交換也不為炫耀。
因為千金可以賣出去一個字, 而它卻關系到買者的榮與辱, 即便是付給千金也難以酬謝; 用十五座城可換來一塊玉璧, 而它卻關系到國格的高與低, 即便是十五座城也不能相抵。
衆醉己獨醒 必受衆人嗔 衆醉獨醒,固足自高,而十錦一褐,必為衆厲。
不觀之飲狂泉者乎[1]?舉國之人皆狂,國王縱穿井以飲,不能無恙也。
噫!吾深為振俗超類者危也。
今譯 衆人都喝醉唯獨我清醒,固然算得上是很清高了。
但十個人都穿錦繡衣裳,隻有你一個人穿粗麻衣, 你就定會被衆人所虐害。
君不知飲狂泉的故事嗎? 當飲用了狂泉的水之後,整個國家的人都瘋狂了。
國王縱飲井中幹淨的水,也不能保證他沒有禍事。
超越世俗超越同類的人,唉!我深深地為他擔心! 注釋 [1]狂泉:傳說中使人飲後發狂的泉水。
《宋書·袁粲傳》載,袁粲嘗著《妙德先生傳》以續嵇康《高士傳》以自況,曰:“昔有一國,國中一水,号曰狂泉。
國人飲此水,無不狂,唯國君穿井而汲,獨得無恙。
……” 殘春與初秋 情景俱有緻 客問:“殘春何如初秋?”餘曰:“春殘秾華方謝,初秋凄其乍來,情景俱有淡緻。
第秋來轉寂轉清,而春後忽生煩熱,境自異也。
安得四時皆秋,答我蕭疏之懷,澹彼繁華之興?” 今譯 有客人問:“殘春景緻比起初秋來怎麼樣?” 我對他說:“春殘時繁盛的花朵紛紛凋謝, 初秋時寒涼的氣息忽然而來。
兩者的情感景色都有淡泊之緻。
但初秋後境界越來越寂寞清淡, 而殘春後煩熱的夏天接踵而來, 所以它們的境界還是有區别的。
怎麼能夠一年四季都變成秋天, 應答我這蕭疏淡泊的高遠襟懷, 淡泊那些繁華濃豔的世俗興緻?” 千古流傳句 不在語言多 名世之語,政不在多;驚人之句,流聲甚遠。
譬如“楓落吳江冷”,千秋之賞,不過五字。
作者何不練侈口無盡之平常,而鐘一二有限之奇論?猶之大海起一朝之蜃氣,平山削十丈之芙蓉,山水之靈,便足駭目。
今譯 能夠聞名于世上的話,并不在于講說的多少; 能夠使人驚奇的詩句,會流傳得非常地長遠。
譬如唐代崔明信的“楓落吳江冷”這一句詩, 千秋萬代獲得人們的贊賞,隻不過是五個字。
當今作家為何不去掉誇誇其談的平庸言論, 而把力氣花在一兩句有限卻奇特之言上呢? 這樣的話,就像大海忽然間湧現海市蜃樓, 在低平的山中,突然削出了十丈芙蓉奇峰, 山水的奇特與靈異,就足夠讓人歎為觀止! 望氣失之浮 相骨方得實 取才者,但知望氣,未經相骨,故其人多失之浮。
《屍子》曰:“虎豹之駒雖未成文,已有食牛之氣。
”誤人法眼[1],此言作俑[2]。
今譯 擇用人才的人,隻知道觀望他的氣色, 而沒有考察過他的神骨,這樣選人大多失于浮淺。
《屍子》說:“剛生下不久的虎豹, 雖然皮毛還沒現出花紋,已經有了食牛的氣勢。
” 耽誤人智慧的眼光,此話是始作俑者。
注釋 [1]法眼:佛教語。
“五眼”之一。
謂菩薩為度脫衆生而照見一切法門之眼。
[2]作俑:《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本意是制造殉葬的偶像。
後因指創始,首開先例。
俑,古代用來陪葬的木偶人或泥偶人。
滿腹有文難罵鬼 措身無地反憂天 唐伯虎雲:“滿腹有文難罵鬼,措身無地反憂天。
”[1]英雄無己之懷,言言哽咽。
昔謂悲歌可以當泣[2],此則讀之堪泣不堪歌耳。
今譯 唐伯虎說: “滿腹有文難罵鬼,措身無地反憂天。
” 英雄沒有一己私情,光明磊落, 每個字都令人感慨,潸然泣下。
前人說悲涼的長歌可以當作哭泣, 讀這兩句則唯有哭泣而唱不出來。
注釋 [1]“滿腹”二句:出自明唐寅《漫興》詩其七。
[2]悲歌可以當泣:以歌代哭。
多指用詩文來傾吐悲憤之情。
世人甘棄本來面 頃刻之間多變易 《幽明錄》賈弼見人曰:“愛君美貌,欲易君頭。
”許之。
後能為半面笑,半面啼。
嘗讀而異之。
曰:“怪哉!鬼之能易人頭也。
”自今觀之,似人之自為易也,于鬼何異與?夫天下豈少美如冠玉者[1],忽為啼,忽為啼中之笑,忽為笑中之啼。
半面之中,笑啼并舉。
本來面目,頃刻屢更。
甯有此多端之鬼,盡人而易之,随時而弄之耶? 今譯 《幽明錄》記載,賈弼夢見一鬼對他說:“因為愛你的美貌,想和你換一下頭。
”賈弼夢中身不由己地答應了。
後來他能夠用半個臉笑,半個臉哭。
當初我讀這則故事的時候感到非常驚奇,說:“奇怪,鬼能夠把一個人的頭換掉。
”現在看來,似乎是人自己願意交換的,與鬼有什麼關系—— 天下難道還少美得像裝飾在帽子上的玉的人嗎?但他們忽然哭,忽然哭中有笑,忽然笑中有哭。
這半邊臉在哭,那半邊臉在笑。
好端端的本來面目,頃刻之間屢屢變更! 難道有這麼多的鬼,能把人的容貌全部換掉,随時随地作弄人類? 注釋 [1]冠玉:古人帽子上佩帶的玉石。
《史記·陳丞相世家》載周勃、灌嬰等诋毀陳平說:“平雖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 放生說佛法 是為第一義 征之内典[1],鹫頭作嶺[2],雞足名山[3],孔雀為經[4],鹦鹉語偈[5]。
字中疑鸲[6],珠裡認鵝[7],一切鳥禽皆具佛性。
故放生說法,洞徹佛法真如。
惜福清修,屬第二義。
今譯 查看佛經,有鹫嶺、雞足山、《孔雀經》、鹦鹉偈。
佛弟子以八哥鳥作為名字,乞食比丘則舍身救鵝。
可見一切鳥禽都具有佛性。
所以放生、說法,洞徹佛法真理。
珍惜福分,清淨修行,還不是最根本的妙義。
注釋 [1]内典:佛經。
佛教稱佛學為内學,佛經為内典。
[2]鹫頭作嶺:鹫頭嶺在中印度。
佛說法之地。
山頂似鹫。
因王舍城南屍陀林中多死人,諸鹫常來食之,還集山頭,時人名為鹫頭山。
[3]雞足名山:雞足山在印度。
又名尊足山。
相傳為尊者大迦葉波寂滅處。
參見《大唐西域記·雞足山》。
[4]孔雀為經:《孔雀經》,唐代不空譯,收于《大正藏》第十九冊。
[5]鹦鹉語偈:鹦鹉宣說佛偈以化導衆生。
如《正法念經》載有鹦鹉說法化導諸天之事。
[6]字中疑鸲(qú):鸲即八哥鳥。
佛十大弟子之一舍利弗,意譯為鸲鹆子。
其母出生時因眼似舍利鳥,故名舍利。
舍利弗之名,即謂舍利之子。
[7]珠裡認鵝:據《大莊嚴論經》十一載,過去有一比丘,乞食至穿珠師家。
珠師暫置珠而入内取食。
正在這個時候,一隻鵝鳥來,吞食其珠。
珠師出來後不見珠,疑為比丘所竊而責怪之。
比丘懼珠師殺鵝取珠,說偈以諷,珠師不聽,遂縛比丘,棒打出血。
鵝來食血,珠師怒,殺鵝,比丘說自己:“我得最勝心,欲全此鵝命。
由汝殺鵝故,心願不滿足。
”珠師在鵝腹中發現了寶珠,放聲痛哭,對比丘說:“你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