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自紀 二

關燈
無事之人 好為生事 《盜蹠》篇曰:“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妄生是非。

    ”故知無事之人,好為生事。

     今譯 《莊子·盜蹠》篇說: “不耕而食,不織而衣, 搖唇鼓舌,妄生是非。

    ” 閑得無事的人,偏喜歡惹起事端。

     咳吐成珠玉 揮翰走龍蛇 咳吐成珠玉[1],何妨旁若無人;揮翰走龍蛇[2],洵是腕中有鬼。

     今譯 随口吟出的都是精美絕倫的文字, 不妨自得旁若無人; 揮灑健筆氣勢夭矯猶如龍蛇飛舞, 真下筆如有神相助。

     注釋 [1]“咳吐”句:漢趙壹《刺世疾邪賦》:“咳唾自成珠。

    ”咳吐,談吐,言論。

     [2]走龍蛇:形容草書筆勢。

    唐李白《草書歌行》:“怳怳如聞鬼神驚,時時隻見龍蛇走。

    ” 李白二詩 詩中之狂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淩滄州。

    ”[1]“嘯起白雲飛七澤,歌吟秋水動三湘。

    ”[2]二聯可稱詩狂。

     今譯 “興酣落筆搖五嶽,詩成嘯傲淩滄州。

    ” “嘯起白雲飛七澤,歌吟秋水動三湘。

    ” 這兩聯是詩中最為狂放的了。

     注釋 [1]“興酣”二句:見唐李白《江上吟》。

     [2]“嘯起”二句:見唐李白《自漢陽病酒歸寄王明府》。

     處處有塵埃 不染即道場 何地無塵?但能不染,則山河大地,盡為清淨道場;如必離境求清,安能三千外更立法界?偈雲:“對色無色相,視欲無欲意,蓮花不着水,清淨超于彼。

    ” 今譯 在什麼地方一點灰塵也不會有? 隻要你能夠保持着本心的明淨, 不受物質世界種種欲望的浸染, 則山河大地都是修行的好地方。

     如果一定離開塵世而求得清靜, 怎麼可能在三千大千世界之外, 再找尋一方猶如真空的淨土呢? 有一首禅偈将它說得非常清楚: “對着色但心裡而不把它看作色, 對着欲望而不生起欲望的塵心。

     純潔的蓮花離開了污濁的池水, 聖潔的佛性超越了塵世的污穢。

    ” 今人具古貌 氣色便不同 秋鳥弄春聲,音調未嘗有異;今人具古貌,氣色便爾不同。

     今譯 秋鳥鳴叫出春天的聲音,音調不見得有什麼差異; 今人具備了古人的風骨,氣象神色頓時大為不同。

     聲色俱清 神情俱澈 何為聲色俱清?曰: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1]。

    何為神情俱澈?曰: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潤。

     今譯 什麼樣的文章才算是聲色俱清? 松風水月比不上它的清新華美; 什麼樣的文章才算是神情俱澈? 仙露明珠豈能比它的明朗潤澤。

     注釋 [1]清華:清美華麗。

    唐太宗《大唐三藏聖教序》贊歎唐玄奘:“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潤。

    ” 靈芝無根 甘泉無源 張曲江詞雲:“靈芝無根,醴泉無源。

    ”[1]丈夫克自崛起,豈皆由鳳雛龍孫? 今譯 唐代的宰相張九齡說得好: “靈芝無根,醴泉無源。

    ” 那些能夠自己崛起的大丈夫, 難道都擁有高貴的血統? 注釋 [1]張曲江: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張九齡,韶州曲江人,故稱“張曲江”。

    此句出自其《後漢征君徐君碣銘并序》。

    醴泉:甘美的泉水。

     一任牛鬥蟻鳴 不管水流花謝 三家村裡,任教牛鬥蟻鳴[1];一笑風前,不管水流花謝。

     今譯 衆人生活在偏陋的鄉村裡面, 無謂的争執如同那牛鬥蟻鳴; 我獨自在風前一笑别有會心, 不管春天逝去流水落花飄零。

     注釋 [1]牛鬥蟻鳴:晉殷仲堪父病虛悸,床下蟻動,看作是牛鬥。

    見《世說新語·纰漏》。

    後用牛蟻指世間無謂的争奪得失。

    宋蘇轼《次韻王定國得颍倅》:“要識老僧無盡處,床頭牛蟻不曾聞。

    ”宋陸遊《蜀使歸寄青城上官道人》:“世間牛蟻何勞問,輸與雲窗一燦然。

    ” 嘉境閑遊 心神俱适 峻嶺連雲,嘉樹蔽日,散襟閑往,萬翠浮衣帶間,頓令山陰道上減觀[1],天台路中失緻[2]。

     今譯 高峻的山嶺連着雲彩,美好的樹木遮着日光。

     解開衣裳悠閑地前往,萬頃綠煙浮在衣帶間, 頓時令山陰道上失色,使天台路中相形見绌。

     注釋 [1]山陰道上:《世說新語·言語》:“王子敬雲:‘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

    ’” [2]天台路中:晉孫綽作有《天台山賦》,為時所稱。

    賦中對天台山景緻描摹得尤為绮麗。

     情趣可逸 事務莫逸 逸字,是山林關目。

    用于情趣,則清遠多緻;用于事務,則散漫無功[1]。

     今譯 逸這個字乃是隐居的關鍵。

     如果體現在閑情雅趣方面, 就是清靜高遠且富于情緻; 如果體現在具體事務方面, 就是缺乏約束而成不了事。

     注釋 [1]散漫:任意,随便。

    《朱子語類·學》:“人做功課,若不專一,東看西看,到此心已散漫了,如何看得道理出?” 不知天下有真龍 枉被世人譏畫虎 賞識既謬,不知天下有真龍[1];學力一差,徒與世人譏畫虎。

    要之體認得力,自然下手有方。

     今譯 賞識既然乖謬,隻知道畫龍, 見了真龍反而吓得急急逃走。

     學力一旦差勁,枉被人譏笑, 成了畫虎不成反像狗的笑柄。

     創作前必須先有真切的體會, 在創作的時候才能得心應手。

     注釋 [1]真龍:葉公好龍,真龍下降,葉公倉皇逃走。

     文章之妙 感人至深 文章之妙:語快令人舞,語悲令人泣,語幽令人冷,語憐令人惜,語險令人危,語慎令人密;語怒令人按劍,語激令人投筆[1],語高令人入雲,語低令人下石[2]。

     今譯 文學創作的神妙之處: 痛快的描寫令人起舞,悲傷的描寫令人哭泣, 幽清的描寫令人清冷,哀憐的描寫令人痛惜, 危險的描寫令人緊張,謹嚴的描寫令人缜密; 憤怒的描寫令人怒發沖冠按劍起舞, 激越的描寫令人豪氣頓生投筆從戎, 高逸的描寫令人超塵脫俗如在雲中, 低險的描寫令人落井而逢大石墜下! 注釋 [1]投筆:多指棄文就武。

    漢班超投筆從戎,傳為佳話。

     [2]下石:巨石下墜。

     小園果木繁 足慰幽人興 為園栽植之繁,非徒侈觀,實備供具。

    如花可聚褥,葉可學書,竹可挂衣,茅可為藉。

    效用自真,頗領佳趣。

    至于裁菱荷以為衣,将薜荔以成服,紉蘭為佩,拾箨為冠,檢竹刻詩,倚杉完局,松花當飯,桃實充漿,猶見逸士之取裁,更得草木之知己。

     今譯 整治小園,栽植衆多花木,不僅僅是貪圖好看,實際還能派上用場。

     比如可以收集花放進褥子,樹葉可以用來練習書法,竹子可以懸挂衣裳,茅草可以編成墊席。

     效能作用還真不錯,頗能感受到其中美妙的情趣。

     至于将荷葉裁剪成衣裳,或将薜荔連綴成衣服,将蘭花縫在一起成為佩飾,将竹皮制成帽子,挑選竹片刻上詩作,靠着杉樹下完棋局,松花可以當作飯食,桃子可以充作果漿等,從中可見到高人逸士的取裁之妙,更可以說是草木的知己了。

     茗戰有如酒兵 談空不若說鬼 則何益矣,茗戰有如酒兵;試妄言之,談空不若說鬼。

     今譯 鬥茶猶如鬥酒,到底有何益處? 談空不如說鬼,姑且海闊天空。

     鏡月水花觀世事 劍光筆彩起壯心 鏡月水花[1],若便慧眼看透;劍光筆彩,肯教壯志消磨。

     今譯 人世間的虛幻如鏡中月水中花, 隻有穎慧的眼睛能看透這一切; 劍光煥發文彩斐然熱血猶未冷, 豈甘心徒然無奈地任壯志消磨? 注釋 [1]鏡月水花:猶鏡花水月,佛家習用此語喻萬法虛幻。

     清流梳石發 細雨洗苔衣 溪上清流梳石發[1],無妝亦整雲鬟[2];階前細雨洗苔衣[3],不舞常明翠袖[4]。

     今譯 清澈的溪水,梳理着水邊石頭上的苔藻, 雖然不加打扮,也像在整理如雲的發鬟; 稀疏的雨點,洗滌着階前石頭上的青苔, 雖然沒有舞蹈,也經常保持翠袖的明潔。

     注釋 [1]石發:生于水邊石上的苔藻。

     [2]雲鬟:喻石發。

     [3]苔衣:青苔,也泛指苔藓類植物。

     [4]翠袖:喻苔衣。

     志士須好劍 文人須好筆 烈士須一劍,則芙蓉赤精[1],不惜千金購之。

    士人惟此寸管,映日幹雲之氣,那得不重值相索。

     今譯 剛烈之士需要一柄劍,芙蓉赤精之類的寶劍, 不惜花費重金去購買;讀書人需要一枝好筆, 文彩射日氣勢沖霄漢,豈能不用重金相求購? 注釋 [1]芙蓉:芙蓉劍。

    《吳越春秋》載,越王使歐冶子作名劍,劍作成後,越王給善于相劍的薛燭看。

    薛燭一見,說:“沉沉如芙蓉始生于湖。

    ”唐盧照鄰《長安古意》:“俱邀俠客芙蓉劍,共宿娼家桃李蹊。

    ”赤精:指劉邦斬蛇定乾坤的寶劍。

    劉邦見大蛇當道,拔劍斬之。

    後夢一老婦人哭訴對他說:“吾子,白帝子也。

    化為蛇,當道。

    今為赤帝子斬之。

    ” 天下諸友易結 獨有野性寡諧 天下諸伴易結,獨有野性寡諧。

    李青蓮曰:“忽憶範野人。

    ”[1]杜工部曰:“聞君多道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