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自紀 二

關燈
觀此則知塵外之交,自昔不易。

     今譯 天下各種各樣的朋友都容易結交, 但與性情疏野的人相交卻很困難。

     李白說:“忽憶範野人。

    ” 杜甫說:“聞君多道骨。

    ” 讀這兩句詩則知與世外高人的交往, 從古到今都是很少能有這樣的機會。

     注釋 [1]“李青蓮”句:唐李白《尋魯城北範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範置酒摘蒼耳作》:“忽憶範野人,閑園養幽姿。

    ”李白,号青蓮居士。

     [2]“杜工部”句:唐杜甫《過南鄰朱山人水亭》:“看君多道氣。

    ”作者或誤記。

    杜甫,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

     寒雲幾片束行裝 明月半床供枕簟 遨遊仙子,寒雲幾片束行裝;高卧幽人,明月半床供枕簟。

     今譯 遨遊天際的仙子,寒雲幾片是她的行裝; 高卧林下的幽人,明月半床相伴着枕簟。

     天下神奇景 色色皆空花 海市蜃樓奇觀,總屬烏有。

    因知天下飽眼之物,色色空花[1]。

     今譯 海市蜃樓的美景固然奇麗壯觀, 但轉眼消逝什麼東西也剩不下。

     可見天下看上去很舒服的東西, 沒有一件不像是天空裡的花朵! 注釋 [1]空花:病眼之人見空中花,而實際上卻幻而非真。

    佛教以此諷世人的執幻成真。

     清夜玩月影 情思何搖曳 小窗偃卧[1],月影到床。

    或逗遛于梧桐,或搖亂于楊柳。

    翠葉撲被[2],神骨俱仙。

    及從竹裡流來,如自蒼雲吐出。

    清送素娥之環佩,逸移幽士之羽裳[3]。

    相思足慰于故人,清嘯自纡于長夜[4]。

     今譯 在小窗下的床上仰面而卧, 月亮的影子投射到了床上。

     有時透過高大的梧葉射入, 有時透過搖曳的楊柳射入。

     月光映着綠色葉子照到被子上, 身體與心靈都好像進入了仙境。

     至于月光從竹林裡流瀉了出來, 如同被那蒼莽的雲海吞吐而出。

     她那清明的光色啊,好像是嫦娥送來了白玉佩飾, 她那飄逸的情調啊,又像是隐士們飄拂着的羽衣。

     如果朋友見月而思念起對方,彼此都會感到慰藉, 在這漫漫長夜獨自清嘯歌唱,也足能夠抒發情懷。

     注釋 [1]偃卧:仰面躺在床上。

     [2]翠葉:梧桐葉、楊柳葉在月光浸潤下更顯翠潤。

     [3]羽裳:羽衣。

    用羽毛編織而成,仙人所穿。

     [4]清嘯:用清妙的聲音歌唱。

    纡:舒展。

     骨清令人側珠玉 态清令人坐針芒 清于骨,令見者形穢[1],如側珠玉;清于态,令見者色阻,如坐針芒。

     今譯 骨子裡清高風神朗潔,使看見的人自慚形穢, 如置身在珠玉的旁邊;神态上清奇風神飄逸, 使看見的人面色沮喪,似乎是坐在針尖之上。

     注釋 [1]形穢:形态醜陋。

    多為謙詞。

    《世說新語·容止》:“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 假作真時真亦假 無為有處有還無 習俗以假遇假,真心相索,則面目辄移;語言以訛傳訛,實論相參,則是非争起。

     今譯 世上的人常用假面來應對假面, 如真心相求,則面目立即改變; 語言流傳常用訛誤來傳播訛誤, 如實際求證,則是非紛紛湧起。

     豆花棚下嗅雨 蘆荻岸中禦風 豆花棚下嗅雨,清矣茗香;蘆荻岸中禦風,泠然挾纩。

     今譯 豆花棚下嗅雨,清醇而甘香如同品味着香茶; 蘆荻岸中乘風,清涼卻溫暖如同穿着絲綿衣。

     甯風霜自挾 無魚鳥親人 落落者難合[1],一合便不可分;欣欣者易親[2],乍親忽然成怨。

    故君子之處世也,甯風霜自挾[3],無魚鳥親人[4]。

     今譯 生性孤獨的人很難以合群, 一旦與人結交便堅逾金石,不能分開; 表面随和的人雖易于親近, 剛剛與之親近便忽然生怨,反目成仇。

     所以有修養的人為人處世, 甯可像風霜一樣挾帶着嚴峻凜烈之氣, 也不要像魚鳥般不分原則地與人交往。

     注釋 [1]落落:形容生性孤獨,不易合群。

     [2]欣欣:形容笑口常開,容易接近。

     [3]風霜:比喻峻厲、凜烈的氣概。

    《西京雜記》卷三:“淮南王安著《鴻烈》二十一篇……自雲:‘字中皆挾風霜。

    ’” [4]無魚鳥親人:不要像魚鳥那樣,隻要别人對它好一點,它就跟什麼人都親近。

    《世說新語·言語》載,簡文帝入華林園,對左右說:“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

    ” 縱與鹿豕為群 莫與草木同朽 委形無寄[1],但教鹿豕為群[2];壯志有懷,莫遣草木同朽。

     今譯 形體可以沒有寄托,不妨與鹿豕一起為伍; 壯志絕對不可凋零,切莫與草木共同衰朽! 注釋 [1]委形:賦予形體。

    《莊子·知北遊》:“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 [2]鹿豕(shǐ):鹿和豬。

    比喻山野無知之物。

     春歸賣花聲 愁寄折柳枝 春歸何處,街頭愁殺賣花;客落他鄉,河畔生憎折柳。

     今譯 春天歸向何處?特别愁聽街頭賣花女的吆喝聲; 作客流落他鄉,尤其怕見河畔折柳相送的情景。

     雅俗共傾 莫如音樂 雅俗共傾,莫如音樂。

    琵琶歎于遠道,箜篌引于渡河[1],羌笛弄于梅花[2],鵝笙鳴于彩鳳[3]。

    不動催花之羯鼓[4],則開拂雲之素琴[5];不調哀響之銀筝,則禦繁絲之寶瑟[6]。

    磬以雲韶制曲[7],箫以天籁著聞[8],無不入耳會心,因激生感。

    今也馮之铗[9],彈老無魚;荊轲之築[10],擊來有淚。

    豈獨聲韻之變,抑亦聽者易情。

     今譯 雅俗共賞要數音樂最為适宜: 琵琶訴說着昭君出塞的苦楚, 箜篌彈撥着公無渡河的苦衷。

     羌笛吹下了紛紛飄落的梅花, 王子晉的鵝笙如彩鳳般和鳴。

     不敲音聲促烈催杏花的羯鼓, 就彈悠揚宛轉無裝飾的素琴。

     不調哀響動人入雲霄的銀筝, 就彈絲弦繁多催淚下的寶瑟。

     磬用高貴的雲韶來作為曲調, 箫以能吹出自然之音而著名。

     沒有一件不進入人耳動人心, 因情緒激動而生起無限感觸。

     猶如失意的馮彈劍柄作歌, 苦苦彈到白頭仍然菜裡無魚; 而荊轲好友高漸離敲擊的築, 悲怆的聲音令聽者淚水漣漣。

     這難道僅僅出于聲韻的變化, 還是聽者容易受觸動的緣故? 注釋 [1]“箜篌”句:《古今注·音樂》:“箜篌引,朝鮮津卒霍裡子高妻麗玉所作也。

    子高晨起,刺船而棹。

    有一白發狂夫,披發提壺,亂流而渡。

    其妻随呼止之,不及,遂堕河水死。

    于是援箜篌而鼓之,作《公無渡河》之歌,聲甚凄怆。

    曲終,自投河而死。

    霍裡子高還,以其聲語妻麗玉,玉傷之,乃引箜篌而寫其聲,聞者莫不堕淚飲泣焉。

    麗玉以其聲傳鄰女麗容,名曰《箜篌引》。

    ” [2]梅花:《梅花落》,笛曲名。

    唐李白《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 [3]鵝笙:笙上之管以玉為之,其狀如鵝管,故稱笙曰鵝笙。

    彩鳳:仙人王子喬,本周靈王太子,幼好道,喜吹笙作鳳鳴。

    唐李賀《夢天謠》:“王子吹笙鵝管長。

    ” [4]羯鼓:古羯族樂器,擊用二杖,音聲急促高烈。

    唐明皇好羯鼓,嘗于内庭臨軒擊鼓,庭下杏花正好綻放,明皇得意非凡。

     [5]拂雲:《琅嬛記》:“金母召群仙宴于赤水,命謝長珠鼓拂雲之琴。

    ”素琴:不加裝飾的琴。

     [6]繁絲:今瑟二十五弦。

    相傳古瑟五十弦。

    黃帝使素女鼓瑟,音調悲切,黃帝不忍聽到它的聲音過于悲切,所以破其瑟為二十五弦。

     [7]雲韶:雲韶部,宋燕樂名。

     [8]天籁:《莊子·齊物論》:“女聞人籁而未聞地籁,女聞地籁而未聞天籁。

    ”郭象注:“籁,箫也。

    ” [9]馮之铗:戰國齊馮為孟嘗君食客,開始時并不為孟嘗君看重,馮遂彈铗作歌:“長俠歸來乎,食無魚。

    ”孟嘗君始厚待之。

    铗,劍柄。

     [10]荊轲之築:荊轲前往秦國準備刺殺秦王時,燕太子丹及知道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服到易水邊為荊轲送别,荊轲之友高漸離擊築而歌,衆人都泣下沾襟。

     暮雨掩梨花 秋風吹木葉 清齋幽閉,時時暮雨掩梨花[1];冷句忽來,字字秋風吹木葉[2]。

     今譯 清靜的小屋悄然無聲地關閉着, 時時聽到傍晚的春雨葬送梨花; 冷隽的詩句忽然間湧上了心頭, 每一字都像秋風吹木葉般蕭瑟。

     注釋 [1]暮雨掩梨花:宋李重元《憶王孫·春詞》:“欲黃昏,雨打梨花深閉門。

    ” [2]秋風吹木葉:《楚辭·湘夫人》:“袅袅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 楚襄王公案 畢吏部畫圖 朝為行雲,暮為行雨[1],二句楚襄王公案;左手持螯,右手持酒[2],一幅畢吏部畫圖。

     今譯 早上成為行雲,晚間成為行雨, 好一樁襄王與神女歡會的故事; 左手持着蟹螯,右手執着酒杯, 好一幅名士放誕風流的自畫像。

     注釋 [1]“朝為”二句:比喻男女歡會。

    典出戰國楚宋玉《〈高唐賦〉序》:楚襄王與宋玉夢遊雲夢台,宋玉說:昔日先王曾遊高唐,怠而晝寝,夢見一婦人,自稱是巫山之女,願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