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自紀 一

關燈
理絲縷,理出絲緒叫經,編絲成繩叫綸,統稱經綸。

    引申為籌劃治理國家大事。

    此指治理國家的抱負和才能。

     [3]珪璋:玉制禮器。

    比喻傑出的人才。

    《世說新語·言語》:“丞相(王道)……謂顧(和)曰:‘此子珪璋特達,機警有鋒。

    ’” 自身才氣高 還須名人譽 仲宣才敏,藉中郎而表譽[1];正平穎悟,賴北海以騰聲[2]。

    風塵無物色之真,齒牙固聲價之地。

     今譯 王粲才思敏捷,憑借蔡邕獲得榮譽; 祢衡聰穎神悟,憑借孔融光大名聲。

     雖然人世間經常有言過其實的評論, 名人的贊譽确實能造就很高的名聲。

     注釋 [1]“仲宣”二句:仲宣是漢文學家王粲的字。

    中郎是漢蔡邕曾任左中郎将。

    蔡邕才學顯著,貴重朝廷,賓客盈門。

    聽到王粲來訪,高興得把鞋子都穿反了親自迎入。

    衆人看到王粲年紀很輕,都非常吃驚。

    蔡邕說:“這個年輕人有奇異的才能,我們以後都不如他!我要把家裡的書籍文章,全部給他讀。

    ”見《三國志》卷二十一。

     [2]“正平”二句:正平,祢衡。

    北海,孔融。

    孔融漢獻帝時為北海相。

    《後漢書·孔融傳》載,孔融曾與祢衡相互贊許。

    祢衡說孔融:“仲尼不死。

    ”孔融說祢衡:“顔回複生。

    ” 不為俗情所染 方能說法度人 無欲者其言清,無累者其言達。

    口耳巽入[1],靈竅忽啟。

    故曰不為俗情所染,方能說法度人。

     今譯 沒有欲望奢求的人說話顯得清高, 不為俗事拘牽的人說話顯得通達。

     這種人的語言很容易滲進人心裡, 而聽者的心靈會忽然間受到啟發。

     因此隻有不受世俗之情念的污染, 才能宣說佛法使人超脫痛苦煩惱。

     注釋 [1]口耳:口說耳聽,指語言。

    巽:容易進入。

     古人重文才 今人嫉文才 柳宗元披韓退之詩,以薔薇露洗手。

    古人愛護文才,誠為珍重。

    今多俟以覆瓿[1],何古今人之不相及。

     今譯 柳宗元翻讀韓愈的詩之前,用薔薇露洗手。

     古人對于具有才氣的文人,确實珍惜重視。

     今人卻常等着把别人作品,用來覆蓋醬罐。

     這一類人距離古人的修養,怎麼如此之遠! 注釋 [1]覆瓿:指著作價值不高,隻能用來蓋醬罐。

     筆墨之靈在自己 勤學苦練感天地 積學苦無相知,恒緻疑于天眼。

    不知六丁下視[1],太乙夜燃[2],勤苦從來動天。

    筆墨不靈,何與天事? 今譯 積累學問卻苦于沒有相知, 就經常懷疑上天是否公平。

     殊不知等到了一定的時候, 天神自會乘夜色下來探視, 并且燃燒藜杖照映出奇文。

     勤學苦讀自古能感天動地。

     但筆墨的靈動仍取決自己, 與上天究竟有什麼關系呢? 注釋 [1]六丁:道教神名,火神。

     [2]太乙夜燃:《三輔黃圖》卷六:“劉向于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

    夜有老人着黃衣,植青藜杖,叩閣而進見。

    向暗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然,因以見向,授以五行洪範之文。

    ……至曙而去。

    請問姓名,雲我是太乙之精。

    ” 珍奇稀有圖書 應當倍加愛護 士人寸箋隻字,一經得意,愛惜匪輕。

    況寶軸琅函[1],千秋鴻秘[2],安可造次從事。

    松雪藏書一法[3],誠當為律。

     今譯 讀書人哪怕是短箋上的片言隻語, 一旦認為它寫得好就會倍加愛惜。

     何況裝在卷軸函套裡的珍貴圖書, 多是傳之萬世的極有價值的著作, 怎麼能夠随随便便地對待它們呢? 趙孟頫藏書法确實應當作為準則。

     注釋 [1]寶軸:精緻的卷軸。

    亦借指珍貴的書籍。

    琅函:書匣的美稱。

     [2]鴻秘:道書有《枕中鴻寶苑秘書》。

    此指有價值的著作。

     [3]松雪:元趙孟頫字子昂,自号松雪道人。

     奇文苦吟得 率意豈可成 浩然苦吟落眉,裴祐深思穿袖。

    詩賦之工,豈雲偶得。

    甯取十年兩句,敢雲頃刻千言。

     今譯 浩然苦吟掉落了眉毛,裴祐深思磨穿了衣袖。

     詩歌文章能夠寫得好,怎可能是偶然的運氣? 甯願用十年來寫兩句,豈敢在頃刻間作千言? 人生順境難得 世間尤物易傾 人生順境難得,獨思從願之漢珠[1];世間尤物易傾[2],誰執擊人之如意[3]。

     今譯 人生順暢的境遇自古就實在難以求到, 令人分外憶念得到神女寶珠的鄭交甫; 世間絕色的女子從來就極容易被傷害, 誰執持着擊傷鄧夫人面頰的水精如意? 注釋 [1]漢珠:相傳周鄭交甫于漢臯台下遇見兩位仙女,仙女應交甫的請求,将随身佩帶的明珠解下贈與交甫。

    事見《韓詩内傳》。

     [2]尤物:絕色的美女。

     [3]如意:器物名,柄端作手形,用以搔癢,可如人意,故名。

    據《拾遺記》,吳國孫和悅鄧夫人,嘗置膝上。

    和于月下舞水精如意,誤傷鄧夫人頰。

    太醫用琥珀等合藥治療,傷口愈合後,留下了赤色斑點,比先前更覺嬌妍。

     花氣當香 露華作茗 花氣當香,檀片可以不爇[1];露華作茗,雲腳何用更煎[2]。

    要知至香至味,于何采真?則不嗅不咀,亦然得解[3]。

     今譯 有花氣當香,則可以不燒檀香片; 把露水當茶,就用不着另煎香茶。

     隻要你能夠知道真正的香氣味道, 不必在别的地方才能夠尋求得到, 那麼即使你不用鼻子聞和嘴巴嚼, 對花香茶味也同樣能夠體會得了。

     注釋 [1]檀片:檀香片。

    檀香是一種有香氣的樹木,可做香料。

    爇(ruò):燒。

     [2]雲腳:茶的别稱。

     [3]亦然:也,同樣。

     臨流曉坐聞漁歌 山川之情不能已 臨流曉坐,欸乃忽聞;山川之情,勃然不禁。

     今譯 早晨臨江而坐,忽然聽到行舟搖橹漁歌聲。

     歸隐山川之情,令人神遊天外而難以抑制! 對人者是我 一任人可憎 對人者我,任他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今譯 面對着别人的正是我自己, 一任人語言無味面目可憎, 與自己到底有什麼相幹呢! 胸中有丘壑 方可作詩文 人謂胸中自具丘壑[1],方可作畫。

    餘曰:“方可看山,方可作文。

    ” 今譯 有人說胸中必須具備丘壑的氣勢,才能夠繪畫。

     我要補充說:“隻有胸中具備了丘壑, 才能夠欣賞山水,才能夠寫作文章。

    ” 注釋 [1]胸中自具丘壑:宋黃庭堅《題子瞻枯木》:“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風霜。

    ” 勝地處處皆仙境 何必五城十二樓 青山在門,白雲當戶,明月到窗,涼風拂座,勝地皆仙。

    五城十二樓[1],轉覺揀擇[2]。

     今譯 青山橫在門前,白雲對着窗戶。

     明月灑滿窗棂,涼風拂過座席。

     凡是這樣美妙的地方都是人間的仙境。

     如果非要住在五城十二樓的仙人居所, 反而覺得過于挑挑揀揀有欠通達的了。

     注釋 [1]五城十二樓:傳說中仙人居處。

    比喻仙境。

    見《史記·孝武本紀》。

     [2]揀擇:挑選。

    按:此則深得蘇轼“涼天佳月即中秋”之神趣。

     鑒賞有真好 知遇莫溺情 鑒賞自有真好,知遇豈緣溺情。

    倘所見既偏,則宋客以燕礫為寶珠,魏氏以夜光為怪石[1],二者同病。

     今譯 鑒賞應當根據其本身的美好, 知遇不可沉溺于一己的私情。

     如果見解有失偏頗而不公正, 就像宋國的愚夫把下賤的燕石看成了珠寶, 而魏國的居民卻把珍貴的夜光璧當作怪石。

     這兩種情況都有失于公正,是同樣錯誤的。

     注釋 [1]“宋客”二句:出自《文心雕龍·知音》:“魏氏以夜光為怪石,宋客以燕礫為寶珠。

    ”宋國的愚夫把爛賤的燕石當作珠寶。

    見《藝文類聚》卷六引《阙子》。

    魏國的居民把夜光之璧當作怪石。

    見《尹文子·大道》。

     順應自然 積極用世 生來氣無煙火,不必吸露餐霞[1];運中際少風雲,也會補天浴日[2]。

     今譯 生下來沒有紅塵中的煙火氣, 就已經是神仙不必吸露餐霞; 命中雖沒有風雲際會的緣分, 也仍要奮發努力去積極用世。

     注釋 [1]吸露餐霞:吸飲露水,餐食日霞。

    比喻修仙學道。

    《莊子·逍遙遊》說藐姑射之山上有神仙,吸露餐霞。

     [2]補天浴日:女娲補天,羲和浴日。

    比喻功勳巨大。

    補天事見《淮南子·覽冥》,浴日事見《山海經·大荒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