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自紀 一
關燈
小
中
大
花看水影,竹看月影,美人看簾影。
今譯 看花,最好看花在水中的影子; 看竹,最好看竹在月中的影子; 看美人,最好看美人在簾後的影子。
山居好風物 勝于富貴家 一池荷葉衣無盡[1],翻驕錦繡纂組[2];數畝松花食有餘,絕勝鐘鳴鼎食。
今譯 一池荷葉猶如翠碧的衣裳, 穿着無盡,毫不遜色于錦繡彩帶; 數畝松花可作綠色的食品, 食用不完,絕對勝過了鐘鳴鼎食。
注釋 [1]“一池”句:語出《五燈會元》卷三《大梅法常》:“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 [2]纂組:赤色绶帶。
泛指精美織錦。
《漢書·景帝紀》後二年诏:“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
” 應解酒中趣 不必逐羽觞 論啜茗,則今人較勝昔人,不作鳳餅、龍團[1],損自然之清味;至于飲,則今人大非夙昔,不解酒趣,但逐羽觞[2]。
吾思古人,實獲我心。
今譯 論飲茶,現代人要勝于過去的人, 因為他們不制作龍鳳團一類的茶餅, 以免損害了茶葉本來有的清香氣味; 論飲酒,現代人遠遠比不上過去的人, 因為他們并不知道飲酒的真正意趣, 僅僅知道猜拳行令胡亂地喝上一通。
我想起過去的人,實在是欣慰得很! 注釋 [1]鳳餅、龍團:印有龍鳳紋的茶餅。
為宋代貢茶。
[2]羽觞:酒器,作雀鳥狀,左右形如羽翼。
一說插鳥羽于觞,促人速飲。
幽居情境濃 幽人趣味清 幽居雖非絕世,而一切使令供具[1]、交遊晤對之事,似出世外:花為婢仆,鳥當笑譚,溪蔌澗流代酒肴烹享,書史作師保[2],竹石資友朋。
雨聲雲影,松風蘿月,為一時豪興之歌舞。
情境固濃,然亦清華。
今譯 隐居雖然不是與人世隔絕,但一切供使喚的人, 擺設酒食的器具,以及交遊會面的對象, 似乎都出于人世之外: 把花當作奴仆,把鳥當作談笑的好友, 溪邊的野菜澗中的流水可以代替美酒佳肴飲用煮食, 經史一類的書籍可以作老師,竹石可以作為朋友。
山間的雨聲、松林中的風聲,是最為動聽的音樂; 嶺上的白雲,蘿藤間的月色,是意興豪爽的歌舞。
情境固然濃郁,但也美麗而清幽。
注釋 [1]使令:供使喚的人。
[2]書史:指經史一類的書籍。
師保:古代教導輔助太子的師傅,這裡指老師。
分别生是非 圓融泯人我 多方分别,是非之窦易開;一味圓融[1],人我之見不立。
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2]。
今譯 生起了種種分别計較的心念, 是與非的界限就很容易建立; 去除了所有偏執而完滿融通, 人與我的區别就不複存在了。
上可以奉陪天上的玉皇大帝, 下可以奉陪養濟院裡的乞丐。
注釋 [1]圓融:佛教語。
破除偏執,完滿融通。
[2]“上可以”二句:為蘇轼語。
《悅生随抄》雲:“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
嘗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子由晦默少許可,嘗戒子瞻擇友,子瞻曰:‘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
’”見《宋人轶事彙編》卷十二引。
卑田院,養濟院,收容乞丐的地方,為“悲田院”之語訛。
佛家以施貧為悲田。
唐開元二十三年(725)置病坊收容乞丐,後改悲田養病坊。
讀書霞漪閣 賞月情興适 讀書霞漪閣上,月之清享有六:溪雲初起,山雨欲來[1],鴉影帶帆,漁燈照岸,江飛匹練,村結千茅。
遠境不可象描,适意常如披畫。
今譯 讀書霞漪秀閣上,賞月情形有六種: 溪雲剛剛翻騰起,山雨正準備襲來, 鴉影映帶着白帆,漁燈照耀着江岸, 江如白練般萦繞,村莊聚千間茅屋。
遠境難用物象摹,快人心意如展畫。
注釋 [1]“溪雲”二句:唐許渾《鹹陽城東樓》:“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 風雲人物蟄草野 平添山川一段奇 南山種豆[1],東陵種瓜[2],斂鼎俎于草野[3];渭濱秋釣[4],莘野春鋤[5],托掌故于山川[6]。
今譯 陶潛在南山種豆,邵平在東陵種瓜, 他們都是把草野當成了退居的門徑; 呂尚在渭濱春釣,伊尹在莘野秋耕, 他們都能夠使山川增加了傳奇色彩。
注釋 [1]南山種豆:晉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2]東陵種瓜:秦人邵平,封東陵侯。
秦亡後,家貧不仕,種瓜于長安城東,瓜味鮮美,世稱東陵瓜。
[3]斂鼎俎:不求幹進,即隐居。
鼎俎,烹調用的鍋及割牲肉用的砧闆。
伊尹執鼎俎為廚子,得以親近商湯,終獲大用。
[4]渭濱秋釣:呂尚垂釣于渭水,遇文王而成就功業。
[5]莘野春鋤:《孟子·萬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 [6]掌故:國家的故事或鄉裡人物等故實。
無竹俗 竹多野 無竹令人俗[1],竹多令人野。
一徑數竿,亭立如畫。
要似倪雲林羅羅清疏[2],莫比吳仲圭叢叢煙雨[3]。
今譯 沒有竹子令人鄙俗,竹子多了令人疏野。
一條小徑種上數竿,亭亭玉立猶如圖畫。
應該像倪贊畫中那樣開朗放誕清曠疏遠, 不要像吳鎮畫中那樣叢叢圍繞煙雨迷蒙。
注釋 [1]無竹令人俗:宋蘇轼《于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2]倪雲林:元代畫家倪贊,号雲林。
善畫竹石小景,客求必與。
羅羅:開朗放誕貌。
《世說新語·賞譽》:“司馬太傅(道子)為二王目曰:‘孝伯(王恭)亭亭直上,阿大(王忱)羅羅清疏。
’” [3]吳仲圭:元代畫家吳鎮,字仲圭,号梅花道人。
墨竹宗湖州派。
峨眉春雪生寒 洞庭秋波呈媚 峨眉春雪,山頭萬玉生寒;洞庭秋波,風外千秋呈媚。
語言無味,臻此佳境,當使聞者神往,見者意傾。
今譯 山頭陳列峨眉春天的積雪, 猶如萬頃的玉田寒氣凜冽; 風聲吹送洞庭秋天的波瀾, 濤聲澎湃真可謂氣象萬千。
對此情景一切語言都失去了意味。
一旦親自置身于這美好的境界裡, 當使聽到的人神情向往, 當使看到的人歎為觀止! 莫作應試之文 須著垂世之文 問:何為應試之文?曰: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問:何為垂世之文?曰: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今譯 問:“什麼是應付考試的文章?” 答:“早知不合時人欣賞趣味, 還不如多買些胭脂來畫牡丹。
” 問:“什麼是流傳後世的文章?” 答:“不經過一番徹骨的嚴寒, 怎麼可能有梅花的撲鼻香氣?” 詩裡落花 感人至深 詩裡落花,多少風人紅淚[1]。
當使子規卷舌,鶗鴂失聲[2]。
今譯 詩歌裡描寫的落花,凝聚着多少詩人的血淚。
多麼凄怆悲傷,杜鵑鳥竟也肝腸寸斷,黯然無言。
注釋 [1]風人:詩人。
紅淚:悲傷的眼淚,血淚。
[2]子規、鶗鴂(tíjué):均為杜鵑之别名。
杜鵑啼聲凄切,經常啼出血來。
卷舌:閉口不言。
慈母憐兒不覺醜 明君知臣護其短 東坡《颍川謝到任表》有雲:“慈母愛子,但憐其無能;明君知臣,終護其所短。
”讀之三歎,臣子當何如用情! 今譯 蘇轼在《颍川謝到任表》中這樣說: “慈母愛護兒子,一味憐惜他的無能; 明君知道臣子,終究維護他的短處。
” 讀後令人感慨不已, 做臣為子的應當如何來報效國與家! 得時而驕失勢泣 世間萬事皆如此 聲之凄絕,無如衰樹寒蟬,泣露凄風,如扣哀玉[1];回聽高柳雄聲,火雲俱熱,至此易響。
時異勢殊,大抵類是。
今譯 天下的聲音凄怆到了極點的, 無過于枯萎樹枝上的秋蟬聲。
它在涼冷的露水中哀哀而鳴, 它在蕭瑟的秋風中凄泣嗚咽, 就像叩擊玉器的凄清的聲音。
回想當初它在高高的柳樹上, 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嘶鳴之聲, 熱氣灼人似乎把雲彩都點燃。
而到秋天它竟是如此地不同! 時間改變了聲勢也随之改變, 世間的事情大多都像這樣啊。
注釋 [1]哀玉:凄清的玉聲。
着眼皆浮遊 觀化領幻趣 春雲宜山,夏雲宜樹,秋雲
今譯 看花,最好看花在水中的影子; 看竹,最好看竹在月中的影子; 看美人,最好看美人在簾後的影子。
山居好風物 勝于富貴家 一池荷葉衣無盡[1],翻驕錦繡纂組[2];數畝松花食有餘,絕勝鐘鳴鼎食。
今譯 一池荷葉猶如翠碧的衣裳, 穿着無盡,毫不遜色于錦繡彩帶; 數畝松花可作綠色的食品, 食用不完,絕對勝過了鐘鳴鼎食。
注釋 [1]“一池”句:語出《五燈會元》卷三《大梅法常》:“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樹松花食有餘。
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 [2]纂組:赤色绶帶。
泛指精美織錦。
《漢書·景帝紀》後二年诏:“錦繡纂組,害女紅者也。
” 應解酒中趣 不必逐羽觞 論啜茗,則今人較勝昔人,不作鳳餅、龍團[1],損自然之清味;至于飲,則今人大非夙昔,不解酒趣,但逐羽觞[2]。
吾思古人,實獲我心。
今譯 論飲茶,現代人要勝于過去的人, 因為他們不制作龍鳳團一類的茶餅, 以免損害了茶葉本來有的清香氣味; 論飲酒,現代人遠遠比不上過去的人, 因為他們并不知道飲酒的真正意趣, 僅僅知道猜拳行令胡亂地喝上一通。
我想起過去的人,實在是欣慰得很! 注釋 [1]鳳餅、龍團:印有龍鳳紋的茶餅。
為宋代貢茶。
[2]羽觞:酒器,作雀鳥狀,左右形如羽翼。
一說插鳥羽于觞,促人速飲。
幽居情境濃 幽人趣味清 幽居雖非絕世,而一切使令供具[1]、交遊晤對之事,似出世外:花為婢仆,鳥當笑譚,溪蔌澗流代酒肴烹享,書史作師保[2],竹石資友朋。
雨聲雲影,松風蘿月,為一時豪興之歌舞。
情境固濃,然亦清華。
今譯 隐居雖然不是與人世隔絕,但一切供使喚的人, 擺設酒食的器具,以及交遊會面的對象, 似乎都出于人世之外: 把花當作奴仆,把鳥當作談笑的好友, 溪邊的野菜澗中的流水可以代替美酒佳肴飲用煮食, 經史一類的書籍可以作老師,竹石可以作為朋友。
山間的雨聲、松林中的風聲,是最為動聽的音樂; 嶺上的白雲,蘿藤間的月色,是意興豪爽的歌舞。
情境固然濃郁,但也美麗而清幽。
注釋 [1]使令:供使喚的人。
[2]書史:指經史一類的書籍。
師保:古代教導輔助太子的師傅,這裡指老師。
分别生是非 圓融泯人我 多方分别,是非之窦易開;一味圓融[1],人我之見不立。
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2]。
今譯 生起了種種分别計較的心念, 是與非的界限就很容易建立; 去除了所有偏執而完滿融通, 人與我的區别就不複存在了。
上可以奉陪天上的玉皇大帝, 下可以奉陪養濟院裡的乞丐。
注釋 [1]圓融:佛教語。
破除偏執,完滿融通。
[2]“上可以”二句:為蘇轼語。
《悅生随抄》雲:“蘇子瞻泛愛天下士,無賢不肖歡如也。
嘗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兒。
’子由晦默少許可,嘗戒子瞻擇友,子瞻曰:‘眼前見天下無一個不好人,此乃一病。
’”見《宋人轶事彙編》卷十二引。
卑田院,養濟院,收容乞丐的地方,為“悲田院”之語訛。
佛家以施貧為悲田。
唐開元二十三年(725)置病坊收容乞丐,後改悲田養病坊。
讀書霞漪閣 賞月情興适 讀書霞漪閣上,月之清享有六:溪雲初起,山雨欲來[1],鴉影帶帆,漁燈照岸,江飛匹練,村結千茅。
遠境不可象描,适意常如披畫。
今譯 讀書霞漪秀閣上,賞月情形有六種: 溪雲剛剛翻騰起,山雨正準備襲來, 鴉影映帶着白帆,漁燈照耀着江岸, 江如白練般萦繞,村莊聚千間茅屋。
遠境難用物象摹,快人心意如展畫。
注釋 [1]“溪雲”二句:唐許渾《鹹陽城東樓》:“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 風雲人物蟄草野 平添山川一段奇 南山種豆[1],東陵種瓜[2],斂鼎俎于草野[3];渭濱秋釣[4],莘野春鋤[5],托掌故于山川[6]。
今譯 陶潛在南山種豆,邵平在東陵種瓜, 他們都是把草野當成了退居的門徑; 呂尚在渭濱春釣,伊尹在莘野秋耕, 他們都能夠使山川增加了傳奇色彩。
注釋 [1]南山種豆:晉陶淵明《歸園田居》:“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 [2]東陵種瓜:秦人邵平,封東陵侯。
秦亡後,家貧不仕,種瓜于長安城東,瓜味鮮美,世稱東陵瓜。
[3]斂鼎俎:不求幹進,即隐居。
鼎俎,烹調用的鍋及割牲肉用的砧闆。
伊尹執鼎俎為廚子,得以親近商湯,終獲大用。
[4]渭濱秋釣:呂尚垂釣于渭水,遇文王而成就功業。
[5]莘野春鋤:《孟子·萬章上》:“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 [6]掌故:國家的故事或鄉裡人物等故實。
無竹俗 竹多野 無竹令人俗[1],竹多令人野。
一徑數竿,亭立如畫。
要似倪雲林羅羅清疏[2],莫比吳仲圭叢叢煙雨[3]。
今譯 沒有竹子令人鄙俗,竹子多了令人疏野。
一條小徑種上數竿,亭亭玉立猶如圖畫。
應該像倪贊畫中那樣開朗放誕清曠疏遠, 不要像吳鎮畫中那樣叢叢圍繞煙雨迷蒙。
注釋 [1]無竹令人俗:宋蘇轼《于潛僧綠筠軒》:“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2]倪雲林:元代畫家倪贊,号雲林。
善畫竹石小景,客求必與。
羅羅:開朗放誕貌。
《世說新語·賞譽》:“司馬太傅(道子)為二王目曰:‘孝伯(王恭)亭亭直上,阿大(王忱)羅羅清疏。
’” [3]吳仲圭:元代畫家吳鎮,字仲圭,号梅花道人。
墨竹宗湖州派。
峨眉春雪生寒 洞庭秋波呈媚 峨眉春雪,山頭萬玉生寒;洞庭秋波,風外千秋呈媚。
語言無味,臻此佳境,當使聞者神往,見者意傾。
今譯 山頭陳列峨眉春天的積雪, 猶如萬頃的玉田寒氣凜冽; 風聲吹送洞庭秋天的波瀾, 濤聲澎湃真可謂氣象萬千。
對此情景一切語言都失去了意味。
一旦親自置身于這美好的境界裡, 當使聽到的人神情向往, 當使看到的人歎為觀止! 莫作應試之文 須著垂世之文 問:何為應試之文?曰: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
問:何為垂世之文?曰:不是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今譯 問:“什麼是應付考試的文章?” 答:“早知不合時人欣賞趣味, 還不如多買些胭脂來畫牡丹。
” 問:“什麼是流傳後世的文章?” 答:“不經過一番徹骨的嚴寒, 怎麼可能有梅花的撲鼻香氣?” 詩裡落花 感人至深 詩裡落花,多少風人紅淚[1]。
當使子規卷舌,鶗鴂失聲[2]。
今譯 詩歌裡描寫的落花,凝聚着多少詩人的血淚。
多麼凄怆悲傷,杜鵑鳥竟也肝腸寸斷,黯然無言。
注釋 [1]風人:詩人。
紅淚:悲傷的眼淚,血淚。
[2]子規、鶗鴂(tíjué):均為杜鵑之别名。
杜鵑啼聲凄切,經常啼出血來。
卷舌:閉口不言。
慈母憐兒不覺醜 明君知臣護其短 東坡《颍川謝到任表》有雲:“慈母愛子,但憐其無能;明君知臣,終護其所短。
”讀之三歎,臣子當何如用情! 今譯 蘇轼在《颍川謝到任表》中這樣說: “慈母愛護兒子,一味憐惜他的無能; 明君知道臣子,終究維護他的短處。
” 讀後令人感慨不已, 做臣為子的應當如何來報效國與家! 得時而驕失勢泣 世間萬事皆如此 聲之凄絕,無如衰樹寒蟬,泣露凄風,如扣哀玉[1];回聽高柳雄聲,火雲俱熱,至此易響。
時異勢殊,大抵類是。
今譯 天下的聲音凄怆到了極點的, 無過于枯萎樹枝上的秋蟬聲。
它在涼冷的露水中哀哀而鳴, 它在蕭瑟的秋風中凄泣嗚咽, 就像叩擊玉器的凄清的聲音。
回想當初它在高高的柳樹上, 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嘶鳴之聲, 熱氣灼人似乎把雲彩都點燃。
而到秋天它竟是如此地不同! 時間改變了聲勢也随之改變, 世間的事情大多都像這樣啊。
注釋 [1]哀玉:凄清的玉聲。
着眼皆浮遊 觀化領幻趣 春雲宜山,夏雲宜樹,秋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