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自紀 一

關燈
宜水,冬雲宜野。

    着眼總是浮遊,觀化頗領幻趣。

     今譯 春天的雲彩适宜點綴着青山, 夏天的雲彩适宜映襯着綠樹, 秋天的雲彩适宜飄漾在碧水, 冬天的雲彩适宜低垂在曠野。

     放眼看去如同化身漫遊其間, 觀察雲彩變化頗能領受妙趣。

     一葉放春流 孤尊聽夜雨 一葉放春流,束縛人亦覺澹宕[1];孤尊聽夜雨,豪華輩尚爾凄其。

     今譯 乘着一葉小舟在春天的江水中自在漂流, 雖是性情拘謹死闆的人也覺得恬靜暢志; 持着酒杯獨自愁坐聽着窗外的潇潇夜雨, 即使是豪華灑脫的人也會感到凄怆難過。

     注釋 [1]澹宕:恬靜舒暢。

     月色風光清暢 花情柳态潇灑 清疏暢快,月色最稱風光;潇灑風流,花情何如柳态。

     今譯 清疏暢快,美麗月色最适宜旖旎風光; 潇灑風流,花的風姿怎能比柳的情态? 木食草衣元本性 綠肥紅瘦漫批評 木食草衣元本性[1],非關泉石膏肓;綠肥紅瘦漫批評[2],總是風流罪過。

     今譯 披草衣食野果本來是我的品性, 并非由于愛好山水成癖的原因; 綠葉盛花朵稀徒然讓世人批評, 總是由于品性風流妖娆的罪過。

     注釋 [1]木食:指隐士山居,采野果為食。

    草衣:結草為衣。

    泉石膏肓:意謂愛好山水成癖,如病入膏肓。

     [2]綠肥紅瘦:謂春深時花稀而葉盛。

    宋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 隻須心迹自明 不妨形骸相索 抱質見猜,平叔終疑傅粉[1];從中打溷,不疑難白盜金[2]。

    人苟心迹自明,何妨形骸相索。

     今譯 生來白皙卻無故受到了猜疑, 何平叔終究被别人疑心塗粉; 别人誤取金子從而引起混亂, 直不疑難辯白自己沒有盜金。

     隻要存心和行事對得起良心, 又何必要畏懼一時遭受懷疑? 注釋 [1]“平叔”句:何晏字平叔。

    《世說新語·容止》:“何平叔美姿儀,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

    正夏月,與熱湯餅,既豼,大汗出,以朱衣自試,色轉皎然。

    ” [2]盜金:《漢書·直不疑傳》載,直不疑為郎時,一位同事誤将另一位同事的金子帶回家,失金的同事懷疑是直不疑拿的,直不疑沒有辯解,賠償了他的金子。

    後來誤拿金子的人将金子歸還給失金之人,失金的人這才知道事情的原委,深感慚愧。

    不疑遂有忠厚長者之稱。

     萬籁發聲俱直入 才出松間便不同 萬籁發聲俱直入[1]。

    惟出松間竹裡,曲折抑揚,八音同奏[2]。

    或如細浪輕吹,棹聲遠度;或如狂濤滂渤,蛟龍夜驚。

    妙韻異響,十倍天樂。

     今譯 幾乎自然界發出的所有聲音, 都是直截了當地傳進人耳中, 聲音與人耳間沒有任何隔礙。

     唯有松林竹林裡傳來的聲音, 婉轉悠揚如同樂器一起演奏。

     有的像細浪發出輕微的響聲, 有的像槳聲傳到很遠的地方, 有的像狂濤波瀾壯闊地怒吼, 有的像蛟龍在黑夜中的嘯吟。

     這些奇妙的韻律奇特的響聲, 實在要比天上音樂十倍好聽。

     注釋 [1]萬籁:各種聲響。

    籁,從空穴裡發出的聲音。

     [2]八音:古代稱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為八音,此指各種樂器。

     達人盡其在我 至誠貴于自然 佞佛若可忏罪[1],則刑官無權;尋仙可以延年,則上帝無主。

    達人盡其在我,至誠貴于自然。

     今譯 如果拜佛可以忏悔洗清罪過的話, 執掌刑法的官吏就沒什麼權力了; 如果求仙能夠獲得長生不老的話, 掌管人壽的上帝就不能夠主宰了。

     通達的人會盡力做好能做的一切, 隻有出于自然的誠心才最為可貴。

     注釋 [1]佞佛:指求神拜佛,沉迷于佛教。

     樹散一庭玉 草生千步香 樹散一庭之玉,草生千步之香[1]。

    無問人物琳琅,氣色已見蓊郁。

     今譯 大樹蔭濃,散布着一庭綠玉; 芳草香郁,傳送着千步清香。

     不必問這裡的主人是否美好, 光看氣色已顯示出勃勃生機。

     注釋 [1]千步之香:千步香為一種香草名。

    南朝梁任昉《述異記》:“南海山出千步香,佩之,香聞于千步。

    今海隅有千步草,是其種也。

    ” 存心無畏 觸處坦途 人如成心畏懼,則觸處畏途。

    如滿奮坐琉璃屏内[1],四布周密猶有風意。

     今譯 一個人如果心裡隻是畏懼, 則會覺得到處充滿着艱險。

     就像滿奮坐在琉璃屏裡面, 雖四布周密仍然害怕有風。

     注釋 [1]“如滿奮”句:《世說新語·言語》:“滿奮畏風。

    在晉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實密似疏。

    奮有難色,帝笑之。

    奮答曰:‘臣猶吳牛,見月而喘。

    ’” 龍津寶劍風雲合 胸中甲兵當用世 龍津一劍[1],尚作合于風雷;胸中數萬甲兵[2],甯終老于牖下。

     今譯 龍津的一對寶劍,尚能在風雷中騰躍; 胸中有數萬甲兵,豈能老死于篷窗下! 注釋 [1]龍津:在今福建南平市東南的延平津,相傳為晉雷煥的寶劍墜水化龍處,故名龍津。

    晉張華見牛鬥之間有紫氣,詢問雷煥,雷煥說這是寶劍之氣,應在豐城。

    後雷煥至豐城,果掘得二劍。

    送一劍與張華,留一劍以自佩。

    張華被誅後,失劍所在。

    雷煥亦卒,其子佩劍行經延平津,劍忽于腰間躍出堕水。

    使人潛水尋找,但見兩龍各長數丈,蟠萦有文彩。

    潛水之人害怕,急忙上岸。

    須臾光彩照水,波翻浪湧。

    見《晉書·張華傳》。

     [2]數萬甲兵:據《魏書·崔浩傳》載,北魏太武帝對新歸降首領稱贊崔浩說:“汝曹視此人,尪纖懦弱,手不能彎弓持矛,其胸中所懷,乃逾于甲兵。

    ” 世味無盡嘗 道味有同嗜 一勺水具滄海味。

    世味無取盡嘗,道味會有同嗜。

     今譯 一勺水能使人知道整個大海水味。

     粗鄙的世俗滋味不必全部去品嘗, 得道的喜悅應有人與我一起分享。

     大道呈現目前 慧心應予領略 說法譚經,片石曾聞點頭[1],山龍尚能出聽[2]。

    至言在耳,大道見前,各具慧心,可無領略。

     今譯 高僧講說佛法時,傳說有頑石點頭; 高僧吟誦佛經時,傳說有山龍出聽。

     至言回響在耳際,大道呈現在眼前。

     各人都具有慧心,豈能不用心領會? 注釋 [1]“片石”句:晉宋時高僧道生法師,宣說“一闡提人皆得成佛”的觀點後,被放逐出建康僧界,來到虎丘,聚石為徒,講說此義,群石為之點頭。

     [2]“山龍”句:據說唐代高僧智浩曾在成都中興寺誦《法華經》,龍王每天都來旁聽。

    一天晚上,龍王獻給他一顆寶珠,智浩說:“出家人用不着這種寶物。

    ”龍王就運起神力,将它化作六顆圓石榴。

    後來寺僧用水澆它,還隐隐可見“龍宮石寶”四個大字。

     宋人道學作人品 魏晉風度作才情 以晉人之風流,維以宋人之道學,人品才情,總合世格。

     今譯 隻有将風流潇灑的晉人風度, 與溫文爾雅的宋人理學融合, 人品才情才符合處世的标準。

     良心在夜氣清明際 真情在箪食豆羹間 良心在夜氣清明之候,真情在箪食豆羹之間。

    故以我索人,不如使人自反;以我攻人,不如使人自露。

     今譯 良心在夜氣清明之時,真情在粗茶淡飯之間。

     與其讓我去要求别人,不如使人自我反省; 與其讓我去攻擊别人,不如使人自己發現問題。

     欣看煙水色 客子愁盡釋 篷窗夜啟[1],月白于霜;漁火沙汀,寒星如聚。

    忘卻客子作楚[2],但欣煙水留人。

     今譯 晚間打開船篷的窗戶,月光比霜露還要潔白。

     三三兩兩漁船的燈光,點綴在江中小沙洲上。

     夜空寒光閃閃的星兒,似乎在聚會交談什麼。

     看到了這美好的景緻,竟忘卻了作客的愁苦。

     這雲氣彌漫的煙波啊,似乎在挽留着遊子呢。

     注釋 [1]篷窗:船窗。

     [2]客子作楚:楚國屈原被放逐,流落他鄉,而稱楚客。

    此當泛指流落他鄉之人。

     春景正好豈可歸 秋興蕭索且歸去 詩雲:“芳草萋萋,王孫不歸。

    ”[1]夫春草碧色[2],紅香成泥。

    紫骝正蹀躞于芳塵[3],遊思方飄忽于韶景。

    寫憂行樂,甯賦歸來;若夫木落霜飛,秋光冷落,風送搗衣之韻,柳衰系馬之條,雖非思動寒莼[4],客興于茲蕭索。

     今譯 古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