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小
中
大
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1];上長長而民興悌[2];上恤孤而民不倍[3];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4]。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5];所惡于下,毋以事上[6];所惡于前,毋以先後[7];所惡于後,毋以從前[8];所惡于右,毋以交左[9];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10]。
【注釋】 [1]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指在上位的人。
老老,上一個老字是動詞,下一個老字是名詞。
鄭玄注:老老長長,謂尊老敬長也。
而,關系詞,就的意思。
孝,孝順父母。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老老,所謂老吾老也。
興,謂有所感發而興起也。
”長長,同上。
[2]悌:尊敬兄長。
通行本作“弟”。
“弟”的本義是兄弟的弟,引申而有尊敬兄長的意思。
大概在漢以後,這個意思就用“悌”字。
[3]上恤孤而民不倍:恤,體恤,周濟。
恤孤,救濟孤苦無依的人。
《禮記·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
此四者,夫民之窮而無告者也。
”這裡舉“孤”以概其餘,指窮而無告之人。
不倍,不相背棄也。
孔穎達疏:“孤弱之子,人所遺棄,在上君長,若能憂恤孤弱不遺,則下民學之,不相棄倍也。
” [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禮記正義》:“絜,猶結也;矩,法也。
言君子有執結持矩法之道,動而無失,以此加物,物皆從之也。
” [5]所惡于上,毋以使下:孔穎達疏:“譬諸侯有天子為上,上有不善之事加己,己惡之,則不可回持此惡事使己下者為之也。
” [6]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兼攝“者”字的作用。
惡,動詞,憎惡。
毋,禁止,不要。
孔穎達疏:“此以下(至民之所惡惡之)皆是絜矩之道也。
言臣下不善事己,己所有惡,則己不可持此惡事回以事己之君上也。
” [7]所惡于前,毋以先後:先,引導。
孔穎達疏:“前,謂在己之前不以善事施己,己所憎惡,則無以持此惡事施于後人也。
” [8]所惡于後,毋以從前:從,跟随。
孔穎達疏:“後,謂在己之後不以善事施己,己則無以惡事施于前行之人也。
” [9]所惡于右,毋以交左:交,對待。
上、下指地位,前後指輩份。
孔穎達疏:“謂與己平敵,或在己右,或在己左,以惡加己,己所憎惡,則無以此惡事施于左人也。
舉此一隅,餘可知也。
” [10]此之謂絜矩之道:《禮記正義》:“能持其所有,以待于人,恕己接物,即絜矩之道也。
” 【譯文】所謂平天下在于治國的意思,是說在上位的人能尊敬老年人,那麼百姓的孝敬之風就能興起;在上位的人能敬事長者,那麼百姓的友悌之風就能興起;在上位的人能體恤孤苦無依的人,那麼百姓之間就不會相互背棄。
所以,有德行的君子總是施行推己及人、恕己接物的“絜矩之道”。
不喜歡上司對自己的一些做法,就不要這樣去對待下屬;不喜歡下屬的一些行為表現,自己就不要以同樣的方式來應付上級;不滿意前人做過的事,自己就不要接着去做,以免贻患後人;不願意後面的人怎樣對待自己,自己也就不要這樣去對待前面的人;不喜歡右邊人的作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對待左邊的人;不喜歡左邊人的作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對待右邊的人。
這就是推己及人、恕己接物的“絜矩之道”。
《詩》雲:“樂隻君子,民之父母[1]”。
民之所好好之[2],民之所惡惡之[3],此之謂民之父母。
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4]。
”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5]! 【注釋】 [1]《詩》雲:“樂隻君子,民之父母”:見于《詩經·小雅·南山有台》。
隻,語氣助詞。
孔穎達疏:“此記者引之,又申明絜矩之道,若能以己化從民之父母。
此《小雅》南山有台之篇,美成王之詩也。
隻,辭也。
言能以此化民,從民所欲,則可為民之父母矣。
” [2]民之所好好之:孔穎達疏:“謂善政恩惠,是民之顧好,己亦好之,以施于民。
若發倉廪,賜貧窮,赈乏絕是也。
” [3]民之所惡惡之:孔穎達疏:“謂苛政重賦,是人之所惡,己亦惡之而不行也。
” [4]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孔穎達疏:“此《小雅·節南山》之篇,剌幽王之詩。
言幽王所任大臣,非其賢人也。
節然高峻者,是彼南山,維積累其石,岩岩然高大,喻幽王大臣師尹之尊嚴。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者,赫赫,顯盛貌。
是太師與人為則者。
具,俱也。
爾,汝也。
在下之民,俱于汝而瞻視之,言皆視師尹而為法。
此《記》之意,以喻人君在上,民皆則之,不可不慎。
”師尹,周太師尹吉甫也。
所惡于上,毋以使下[5];所惡于下,毋以事上[6];所惡于前,毋以先後[7];所惡于後,毋以從前[8];所惡于右,毋以交左[9];所惡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謂絜矩之道[10]。
【注釋】 [1]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指在上位的人。
老老,上一個老字是動詞,下一個老字是名詞。
鄭玄注:老老長長,謂尊老敬長也。
而,關系詞,就的意思。
孝,孝順父母。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老老,所謂老吾老也。
興,謂有所感發而興起也。
”長長,同上。
[2]悌:尊敬兄長。
通行本作“弟”。
“弟”的本義是兄弟的弟,引申而有尊敬兄長的意思。
大概在漢以後,這個意思就用“悌”字。
[3]上恤孤而民不倍:恤,體恤,周濟。
恤孤,救濟孤苦無依的人。
《禮記·王制》:“少而無父者謂之孤,老而無子者謂之獨,老而無妻者謂之矜,老而無夫者謂之寡。
此四者,夫民之窮而無告者也。
”這裡舉“孤”以概其餘,指窮而無告之人。
不倍,不相背棄也。
孔穎達疏:“孤弱之子,人所遺棄,在上君長,若能憂恤孤弱不遺,則下民學之,不相棄倍也。
” [4]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禮記正義》:“絜,猶結也;矩,法也。
言君子有執結持矩法之道,動而無失,以此加物,物皆從之也。
” [5]所惡于上,毋以使下:孔穎達疏:“譬諸侯有天子為上,上有不善之事加己,己惡之,則不可回持此惡事使己下者為之也。
” [6]所惡于下,毋以事上:所,兼攝“者”字的作用。
惡,動詞,憎惡。
毋,禁止,不要。
孔穎達疏:“此以下(至民之所惡惡之)皆是絜矩之道也。
言臣下不善事己,己所有惡,則己不可持此惡事回以事己之君上也。
” [7]所惡于前,毋以先後:先,引導。
孔穎達疏:“前,謂在己之前不以善事施己,己所憎惡,則無以持此惡事施于後人也。
” [8]所惡于後,毋以從前:從,跟随。
孔穎達疏:“後,謂在己之後不以善事施己,己則無以惡事施于前行之人也。
” [9]所惡于右,毋以交左:交,對待。
上、下指地位,前後指輩份。
孔穎達疏:“謂與己平敵,或在己右,或在己左,以惡加己,己所憎惡,則無以此惡事施于左人也。
舉此一隅,餘可知也。
” [10]此之謂絜矩之道:《禮記正義》:“能持其所有,以待于人,恕己接物,即絜矩之道也。
” 【譯文】所謂平天下在于治國的意思,是說在上位的人能尊敬老年人,那麼百姓的孝敬之風就能興起;在上位的人能敬事長者,那麼百姓的友悌之風就能興起;在上位的人能體恤孤苦無依的人,那麼百姓之間就不會相互背棄。
所以,有德行的君子總是施行推己及人、恕己接物的“絜矩之道”。
不喜歡上司對自己的一些做法,就不要這樣去對待下屬;不喜歡下屬的一些行為表現,自己就不要以同樣的方式來應付上級;不滿意前人做過的事,自己就不要接着去做,以免贻患後人;不願意後面的人怎樣對待自己,自己也就不要這樣去對待前面的人;不喜歡右邊人的作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對待左邊的人;不喜歡左邊人的作為,就不要用這種行為對待右邊的人。
這就是推己及人、恕己接物的“絜矩之道”。
《詩》雲:“樂隻君子,民之父母[1]”。
民之所好好之[2],民之所惡惡之[3],此之謂民之父母。
詩雲:“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4]。
”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5]! 【注釋】 [1]《詩》雲:“樂隻君子,民之父母”:見于《詩經·小雅·南山有台》。
隻,語氣助詞。
孔穎達疏:“此記者引之,又申明絜矩之道,若能以己化從民之父母。
此《小雅》南山有台之篇,美成王之詩也。
隻,辭也。
言能以此化民,從民所欲,則可為民之父母矣。
” [2]民之所好好之:孔穎達疏:“謂善政恩惠,是民之顧好,己亦好之,以施于民。
若發倉廪,賜貧窮,赈乏絕是也。
” [3]民之所惡惡之:孔穎達疏:“謂苛政重賦,是人之所惡,己亦惡之而不行也。
” [4]節彼南山,維石岩岩;赫赫師尹,民具爾瞻:孔穎達疏:“此《小雅·節南山》之篇,剌幽王之詩。
言幽王所任大臣,非其賢人也。
節然高峻者,是彼南山,維積累其石,岩岩然高大,喻幽王大臣師尹之尊嚴。
‘赫赫師尹,民具爾瞻’者,赫赫,顯盛貌。
是太師與人為則者。
具,俱也。
爾,汝也。
在下之民,俱于汝而瞻視之,言皆視師尹而為法。
此《記》之意,以喻人君在上,民皆則之,不可不慎。
”師尹,周太師尹吉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