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關燈
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者,所以使衆也。《康诰》曰:“如保赤子[1]”,心誠求之,雖不中[2],不遠矣。未有學養子而後嫁者也。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3],一國作亂。其機[4]如此,此謂一言偾[5]事,一人定國。

    【注釋】

    [1]如保赤子:《尚書·周書·康诰》原文作“若保赤子。”這是周成王告誡康叔的話,意思即保護平民百姓如母親養護嬰孩一樣。赤子,嬰孩。

    [2]中:指大道目标。

    [3]一家至貪戾:《禮記正義》:“‘一家’、‘一人’,謂人君也。貪戾,猶貪利。”鄭玄注:“戾之言利也。”

    [4]機:本指弩箭上的發動機關,這裡指關鍵。《禮記正義》:“機,發動所由也。”

    [5]偾〔fèn〕:敗,壞。《禮記正義》:“偾,猶覆敗也。”

    【譯文】所謂治國必先齊家的意思,是說連自己的家人都不能教化好,而能教化他人,是從來沒有的事。因此,真正有德行的君子,不出自己的家門,也能夠把好的德風教化推廣到全國。在家能夠對父母盡孝道,在朝廷侍奉君主就能夠盡忠;在家能夠對兄弟盡悌道,在社會上對待尊長就能夠禮敬;在家對孩子能盡慈道,到外面就知道如何使衆。《康诰》中成王告誡康叔說:“要像母親養護嬰孩一樣保護百姓。”心裡确有這念頭誠誠實實的去追求,雖未能事事合理,但距理想也就不遠了。從來沒有先學會了撫養孩子,再出嫁的啊。在上位的君主一家能夠興行仁道,一個國家就能夠興起仁義之風;在上位的君主一家能夠處處禮讓,一個國家就會興起人人禮讓之風;在上位的君主貪婪暴戾,一國的人都會犯上作亂。治國的關鍵就在此處,這就是一句話能把事情敗壞,一個人能使國家安定。

    堯舜率[1]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2]。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3]。故治國在齊其家。

    【注釋】

    [1]率:與“帥”通用,領導的意思。

    [2]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禮記正義》:“有于己,謂有仁讓也。無于己,謂無貪戾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有善于己,然後可以責人之善;無惡于己,然後可以正人之惡。皆推己以及人,所謂恕也。”

    [3]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藏,隐匿,懷着。喻,使人通曉,開導。指自身不能行恕道,而能曉谕他人,這種事是沒有的。

    【譯文】堯王、舜王以仁政領導天下,百姓就跟着他行仁;夏桀、商纣以暴戾橫行天下,百姓就跟着他做壞事。君王所發布的政令如果與他平日的好惡正好相反,那老百姓是不會聽從他的話的。所以君子總是自己先做到了,然後才去教導别人;先克服掉自身的毛病,然後才去幫助别人改正錯誤。本身所懷藏的就缺少恕道,而卻要求别人行恕道,這是從來沒有過的事啊!所以說要把國家治理好,首先在于把家整治好。

    《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1]。”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2]。”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3]。”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注釋】

    [1]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引自《詩經·周南·桃夭》。《禮記正義》:“夭夭、蓁蓁,美盛貌。之子者,是子也。”歸,古謂女子出嫁曰歸。宜,善也;和睦也。

    [2]宜兄宜弟:引自《詩經·小雅·蓼蕭》。

    [3]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引自《詩經·曹風·鸤鸠》。儀,儀表,儀容。忒〔tè〕,差錯。四國,四方之國。

    【譯文】《詩經》上說:“桃花茂盛地開着,枝葉是多麼地茂密啊!美麗的姑娘出嫁到夫家,讓一家人都和睦美好。”能夠讓一家人相處和睦,然後才可以去教化國人。《詩經》上說:“做兄長的能夠愛護弟弟,做弟弟的能夠尊敬兄長。”在家裡兄弟和睦了,才能夠出來教化一國人都和睦。《詩經》上說:“威儀莊重的君子啊,是四方國家的表率。”一個人對待父母和兄弟足以值得一國人都來效法,然後民衆才會來效法他。這叫做治國在于先整治好自己的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