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關燈
[5]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辟,則為天下僇矣:“有國者不可以不慎”者,有國,謂天子、諸侯。

    言民皆視上所行而則之,不可不慎其德,宜慎之也。

    “辟則為天下僇矣”者,僇,謂刑僇也。

    君若邪辟,則為天下之民共所誅讨,若桀、纣是也。

     【譯文】《詩經》上說:“和樂在上的君子呀!這才是我們老百姓的父母。

    ”老百姓喜歡的自己也跟着喜歡,老百姓厭惡的自己也跟着厭惡,這才稱得上百姓的父母啊。

    《詩經》上還說:“那高峻巍峨的南山上啊,山石超拔聳立,那容貌顯盛的周太師尹氏啊,人人以瞻視的目光仰望着他。

    ”所以說,治理一國的君主不可以不謹慎啊!如果您有邪僻的行為,那麼天下的人們就會共同起來誅讨您呀! 《詩》雲:“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1]。

    ”道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2]。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3],有人此有土[4],有土此有财[5],有财此有用[6]。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7]。

    外本内末,争民施奪[8]。

    是故财聚則民散,财散則民聚[9]。

    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10]。

     【注釋】 [1]殷之未喪師,克配上帝;儀監于殷,峻命不易:此《大雅·文王》之篇,美文王之詩,因以戒成王也。

    克,能也;師,衆也。

    言殷自纣父帝乙之前,未喪師衆之時,所行政教,皆能配上天而行也。

    儀,宜也;監,視也。

    今成王宜監視于殷之存亡。

    峻,大也。

    奉此天之大命,誠為不易,言其難也。

     [2]道得衆,則得國;失衆,則失國:道,猶言也。

    《詩》所雲者,言帝乙以上“得衆則得國”,言殷纣“失衆則失國”也。

     [3]有德此有人:有德之人,人之所附從,故“有德此有人”也。

     [4]有人此有土:有人則境土寬大,故“有土”也。

     [5]有土此有财:言有土則生植萬物,故“有财”也。

     [6]有财此有用:為國用,有财豐,以此而有供國用也。

     [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德能緻财,财由德有,故德為本,财為末也。

     [8]外本内末,争民施奪:外,疏也;内,親也;施奪,謂施其劫奪之情也。

    君若親财而疏德,則争利之人皆施劫奪之情也。

     [9]财聚則民散,财散則民聚:“事不兩興,财由民立。

    君若重财而輕民,則民散也。

    若散财而周恤于民,則民鹹歸聚也。

     [10]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悖,逆也。

    若人君政教之言悖逆人心而出行者,則民悖逆君上而入以報答也,謂拒違君命也。

    若人君厚斂财貨,悖逆民心而入積聚者,不能久如财,人叛于上,财亦悖逆君心而散出也。

    言衆叛親離,财散非君有也。

     【譯文】《詩經》上說:“過去殷朝沒有喪失民心的時候,所行政事,都能夠符合上天之道啊!你應該好好借鑒殷朝的先王們,上天的王命是不可以違背的啊!”君主所行的治國之道能夠得到民衆的擁護,就能擁有這個國家,如果失去民衆的擁護,就會失去整個國家。

    所以君子時刻小心謹慎,最擔心的應該是自己有沒有德行啊。

    自己有德行,自然就會有衆人來歸附,衆人來歸附,自然就會有土地,有了土地和人民,自然就能夠生植萬物,創造财富,有了财富自然就能夠使國家财用豐足。

    所以,德行才是最根本的啊,财富不過是枝末而已。

    君主如果把外在的财富作為追求的根本,而把修養内在的道德看作是細枝末節,心理想着财富,而疏遠修德,就會和民衆争奪利益,這樣就如同在教導民衆相互搶奪利益。

    君主若把财富聚集起來,民心就會離散;若是把财富散在民間,民衆的心就會聚集在君主周圍。

    所以說,不合乎大道的話說出來,人家也會以不合乎大道的話來回敬你,用不合道理的方式得來的财富,也會以不合道理的方式耗費掉。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1]。

    ”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2]。

    《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

    ”舅犯曰:“亡人無以為寶,仁親以為寶[3]。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斷斷兮,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孫黎民,尚亦有利哉。

    人之有技,媢疾以惡之;人之彥聖,而違之俾不通;寔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孫黎民,亦曰殆哉[4]。

    ” 【注釋】 [1]惟命不于常:謂天之命,不于是常住在一家也。

     [2]道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矣:《書》之本意,言道為善則得之,不善則失之,是不常在一家也。

     [3]楚書曰:“楚國無以為寶,惟善以為寶”:案《楚語》雲:“楚昭王使王孫圉聘于晉,定公飨之。

    趙簡子鳴玉以相問于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其為寶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