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格,來也。
己有所知,則能在于來物。
若知善深則來善物,知惡深則來惡物。
言善事随人行善而來應之,惡事随人行惡亦來應之。
言善惡之來,緣人所好也。
”宋司馬光雲:“格,猶扞也、禦也。
能扞禦外物,然後能知至道矣。
”王陽明雲:“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
”印光大師《格物緻知确解》雲:“格除幻妄私欲物,緻顯中庸秉彜知。
此物即心中不合天理、人情之私欲。
一有私欲,則所知、所見皆偏而不正。
若格除此幻妄不實之私欲,則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一舉一動,悉合情理,了無偏僻。
此聖人為天下後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法,修齊治平在是,超凡入聖亦在是。
” 【譯文】自古以來那些想要讓全天下人都顯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誠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誠恭敬之意,則要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則要革除我們内心的各種物欲。
物格而後知至[1];知至而後意誠[2];意誠而後心正[3];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4]。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5]。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6]。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7]。
【注釋】 [1]物格而後知至:《禮記正義》:“物格而後知至者,物既來,則知其善惡所至。
善事來,則知其至于善;若惡事來,則知其至于惡。
既能知至,則行善不行惡也。
”印光大師《格物緻知确解》雲:“若格除此幻妄不實之私欲,則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一舉一動,悉合情理,了無偏僻。
此聖人為天下後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法,修齊治平在是,超凡入聖亦在是。
” [2]知至而後意誠:《禮記正義》:“既能知至,則意念精誠也。
” [3]意誠而後心正:《禮記正義》:“意能精誠,故能心正也。
”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正義》:“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者,言上從天子,下至庶人,貴賤雖異,所行此者專一,以修身為本。
上言誠意、正心、齊家、治國,今此獨雲修身為本者,細别雖異,其大略皆是修身也。
”《大學直指》:“前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原不單指帝王有位人說,恐人錯解,今特點破。
且如舜耕曆山之時,何嘗不是庶人?伊尹耕有莘時、傅說在版築時、太公釣渭濱時,亦何嘗不是庶人?隻因他肯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以修其身,所以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
蓋以天子言之,則公卿乃至庶人,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現之物,是故自身為物之本,家國天下為物之末。
若以庶人言之,則官吏乃至天子,亦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現之物,是故亦以自身為物之本,家、國、天下為物之末。
須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名位不同,而明德同,明德既同,則親民止至善亦同,故各各以修身為本也。
前雖略示物有本末,又雲緻知在格物,尚未直指下手方便,故今的指修身為本,以心意知不可喚作物故,以緻誠正皆向物之本上格将去故。
” [5]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禮記正義》:“本亂,謂身不修也。
末治,謂國家治也。
言己身既不修,而望家國治者否矣。
否,不也。
言不有此事也。
” [6]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禮記正義》:“此覆說‘本亂而末治否矣’之事也。
譬若與人交接,應須敦厚以加于人。
今所厚之處,乃以輕薄,謂以輕薄待彼人也。
‘其所薄者厚’,謂己既與彼輕薄,欲望所薄之處以厚重報己,未有此事也。
言己以厚施人,人亦厚以報己也。
若己輕薄施人,人亦輕薄報己,言事厚之與薄皆以身為本也。
”《大學直指》:“所厚,謂責躬宜厚,所薄,謂待人宜寬。
” [7]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禮記正義》:“本,謂身也。
既以身為本,若能自知其身,是‘知本’也,是知之至極也。
” 【譯文】能夠革除内心的私欲,就能夠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宇宙宇宙人生的真相,(萬物皆是我自性所現)就能夠對一切人、事、物保持真誠恭敬;能夠對一切事物保持真誠恭敬,我們的心念就能夠端正;我們的心念端正了,就能夠修好己身;己身修好了,家自然就能夠整治好;把家整治好了,就能夠把國治理好;把國治理好了,國泰民安之後天下也就太平了。
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作為根本,身沒有修好而希望家國天下得到治理,是從來沒有的事情。
對修身應該視為首要的反而視為次要,對治國平天下應該視為次要的反而視為首要,這樣要想使恩澤及于天下,是不會有的事。
明白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源頭,這叫知道根本,這就稱為是知的極緻。
己有所知,則能在于來物。
若知善深則來善物,知惡深則來惡物。
言善事随人行善而來應之,惡事随人行惡亦來應之。
言善惡之來,緣人所好也。
”宋司馬光雲:“格,猶扞也、禦也。
能扞禦外物,然後能知至道矣。
”王陽明雲:“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歸于正之謂也。
”印光大師《格物緻知确解》雲:“格除幻妄私欲物,緻顯中庸秉彜知。
此物即心中不合天理、人情之私欲。
一有私欲,則所知、所見皆偏而不正。
若格除此幻妄不實之私欲,則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一舉一動,悉合情理,了無偏僻。
此聖人為天下後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法,修齊治平在是,超凡入聖亦在是。
” 【譯文】自古以來那些想要讓全天下人都顯明其明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治好自己的國家,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先要修好己身,要修好身,先要端正自己的心念,要端正自己的心念,就要保持真誠恭敬之意,要想能保持真誠恭敬之意,則要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則要革除我們内心的各種物欲。
物格而後知至[1];知至而後意誠[2];意誠而後心正[3];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4]。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5]。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6]。
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7]。
【注釋】 [1]物格而後知至:《禮記正義》:“物格而後知至者,物既來,則知其善惡所至。
善事來,則知其至于善;若惡事來,則知其至于惡。
既能知至,則行善不行惡也。
”印光大師《格物緻知确解》雲:“若格除此幻妄不實之私欲,則不偏不易、即心本具之正知自顯,一舉一動,悉合情理,了無偏僻。
此聖人為天下後世所立修己治心之大法,修齊治平在是,超凡入聖亦在是。
” [2]知至而後意誠:《禮記正義》:“既能知至,則意念精誠也。
” [3]意誠而後心正:《禮記正義》:“意能精誠,故能心正也。
” [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禮記正義》:“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者,言上從天子,下至庶人,貴賤雖異,所行此者專一,以修身為本。
上言誠意、正心、齊家、治國,今此獨雲修身為本者,細别雖異,其大略皆是修身也。
”《大學直指》:“前雲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原不單指帝王有位人說,恐人錯解,今特點破。
且如舜耕曆山之時,何嘗不是庶人?伊尹耕有莘時、傅說在版築時、太公釣渭濱時,亦何嘗不是庶人?隻因他肯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以修其身,所以皆能明明德于天下耳。
蓋以天子言之,則公卿乃至庶人,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現之物,是故自身為物之本,家國天下為物之末。
若以庶人言之,則官吏乃至天子,亦皆是他明德中所幻現之物,是故亦以自身為物之本,家、國、天下為物之末。
須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名位不同,而明德同,明德既同,則親民止至善亦同,故各各以修身為本也。
前雖略示物有本末,又雲緻知在格物,尚未直指下手方便,故今的指修身為本,以心意知不可喚作物故,以緻誠正皆向物之本上格将去故。
” [5]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禮記正義》:“本亂,謂身不修也。
末治,謂國家治也。
言己身既不修,而望家國治者否矣。
否,不也。
言不有此事也。
” [6]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禮記正義》:“此覆說‘本亂而末治否矣’之事也。
譬若與人交接,應須敦厚以加于人。
今所厚之處,乃以輕薄,謂以輕薄待彼人也。
‘其所薄者厚’,謂己既與彼輕薄,欲望所薄之處以厚重報己,未有此事也。
言己以厚施人,人亦厚以報己也。
若己輕薄施人,人亦輕薄報己,言事厚之與薄皆以身為本也。
”《大學直指》:“所厚,謂責躬宜厚,所薄,謂待人宜寬。
” [7]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禮記正義》:“本,謂身也。
既以身為本,若能自知其身,是‘知本’也,是知之至極也。
” 【譯文】能夠革除内心的私欲,就能夠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知道宇宙宇宙人生的真相,(萬物皆是我自性所現)就能夠對一切人、事、物保持真誠恭敬;能夠對一切事物保持真誠恭敬,我們的心念就能夠端正;我們的心念端正了,就能夠修好己身;己身修好了,家自然就能夠整治好;把家整治好了,就能夠把國治理好;把國治理好了,國泰民安之後天下也就太平了。
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百姓,都要以修身作為根本,身沒有修好而希望家國天下得到治理,是從來沒有的事情。
對修身應該視為首要的反而視為次要,對治國平天下應該視為次要的反而視為首要,這樣要想使恩澤及于天下,是不會有的事。
明白修身是治國平天下的源頭,這叫知道根本,這就稱為是知的極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