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大學[1]之道[2],在明明德[3],在親民[4],在止于至善[5]。

     【注釋】 [1]大學:大,舊音泰。

    古者八歲入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十五歲入大學,學習“修己治人”的學問。

    澫益大師《覺也,自覺覺他,覺行圓滿,故名大學。

    大字即标大學直指》雲:“大者,當體得名,常遍為義,即指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心外更無一物可得,無可對待,故名當體。

    學者,本覺之體,學字即彰始覺之功,本覺是性,始覺是修,稱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故稱大學。

    ” [2]道:《說文》:“道,所行道也。

    ”《大學直指》雲:“道者,從因趨果所曆之路也。

    ” [3]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顯明的意思;第二個明是名詞,明德指我們本有的性德。

    佛家雲自性、真如。

    儒家、道家雲“道”。

    《大學直指》雲:上明字,是始覺之修,下明德二字,是本覺之性。

    王陽明《大學問》: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

     [4]親民:教化人民,使人去惡從善、恢複性德。

    《大學直指》雲:“自性之衆生,名為親民。

    ”王陽明《大學問》:“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 [5]止于至善:《大學直指》雲:“成自性之佛道,名止至善。

    ”王陽明《大學問》:“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

    ” 【譯文】大學之道,在于顯明我們自身本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親近民衆,使人人恢複原本就有的光明的性德,在于讓我們自己和他人都回歸到圓滿的本性中來。

     知止而後有定[1];定而後能靜[2];靜而後能安[3];安而後能慮[4];慮而後能得[5]。

    物有本末,事有終始[6]。

    知所先後,則近道矣[7]。

     【注釋】 [1]知止而後有定:《大學直指》雲:“止之一字,雖指至善,隻是明德本體,此節指點人處,最重在知之一字。

    ”《禮記正義》:“知止而後有定者,更覆說止于至善之事。

    既知止于至善,而後心能有定,不有差貳也。

    ”言止于至善之程序及功效,在于靜、定、安、慮、得五個層次。

    定,謂志有定向。

     [2]定而後能靜:《禮記正義》:“心定無欲改,能靜不躁求也。

    ”靜,謂心不妄動。

     [3]靜而後能安:《禮記正義》:“以靜故情性安和也。

    ”安,謂所處而安。

     [4]安而後能慮:《禮記正義》:“情既安和,能思慮于事也。

    ”慮,謂處事精詳。

     [5]慮而後能得:《禮記正義》:“既能思慮,然後于事得安也。

    ”得,謂得其所止。

     [6]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禮記正義》:“若于事得宜,而天下萬物有本有末,經營百事有終有始也。

    ” [7]知所先後,則近道矣:《禮記正義》:“知所先後者,既能如此,天下百事萬物,皆識知其先後也。

    則近道矣者,若能行此諸事,則附近于大道矣。

    ” 【譯文】知道要止于至善,然後才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然後才能心不妄動;心不妄動,然後才能安于目前的處境;安于目前的處境,然後才能慮事精詳;慮事精詳,然後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天下萬事萬物都有根本和枝末,有終結和開始。

    能夠明了萬事萬物本末始終的道理,皆接近于明了大學之道了。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1],先治其國[2];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3];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4];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5];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6];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7];緻知在格物[8]。

     【注釋】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大學直指》:“說個明明德于天下,便見親民、止善,皆明德中事矣。

    ”言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明德也。

     [2]先治其國:《說文》:“國,邦也。

    ”古代王、侯的封地。

    《禮記正義》:“此以積學能為明德盛極之事,以漸到。

    今本其初,故言欲章明己之明德,使遍于天下者,先須能治其國。

    ” [3]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齊,整治;家,大夫之邑曰家。

     [4]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禮記正義》:“言若欲齊家,先須修身也。

    ” [5]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禮記正義》:“言若欲修身,必先正其心也。

    ”正其心,言喜怒哀樂之用,得其宜也。

     [6]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誠,實也。

    曾國藩雲:“一念不生之謂誠。

    ”意者,心之所發也。

    誠意,言心之所發,一于善而皆有實也。

    《禮記正義》:“總包萬慮謂之為心,情所意念謂之意。

    若欲正其心使無傾邪,必須先至誠,在于憶念也。

    若能誠實其意,則心不傾邪也。

    ” [7]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禮記正義》:“言欲精誠其己意,先須招緻其所知之事,言初始必須學習,然後乃能有所知曉其成敗,故雲先緻其知也。

    ” [8]緻知在格物:《禮記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