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新統
關燈
小
中
大
宋明道學,沒有直接受過名家的洗禮,所以他們所講底,不免著于形象。
于第六章中,我們說:陰陽家的宗教與科學,與道家混合,成為道教。
早期的道學的宇宙論,出于道教。
周濂溪的太極圖,邵康節的先天易,出于道教是很顯然底。
張橫渠的關于氣底說法,似亦是起源于道教。
他的《西銘》說“乾稱父,坤稱母”,免不了有一點圖畫式底思想。
他所說底氣,更是在形象之内底。
他對于他所謂氣的說法,都是對于實際底肯定。
程朱所說底氣,雖比橫渠所說底氣,比較不著形象,然仍是在形象之内底。
他們所謂理,應該是抽象底,但他們對于抽象,似乎尚沒有完全底了解。
例如朱子說:“陰陽五行之不失其序,便是理。
”這是以秩序為理,秩序雖亦可稱為理,但抽象底理并不是具體事物間底秩序,而是秩序之所以為秩序者,或某種秩序之所以為某種秩序者。
有人說:“朱子道,陸子禅。
”這話是有根據底。
道學中底理學一派,受道教底影響多。
心學一派,受禅宗的影響多。
心學雖受禅宗的影響,但他們亦隻講到禅宗的“是心是佛”,沒有講到禅宗的“非心非佛”。
這就是說,他們所講底,還有一點著于形象。
陽明尤其是如此。
由此我們可以說,宋明道學家的哲學,尚有禅宗所謂“拖泥帶水”的毛病。
因此,由他們的哲學所得到底人生,尚不能完全地“經虛涉曠”。
他們已統一了高明與中庸的對立。
但他們所統一底高明,尚不是極高明。
清朝人很似漢朝人,他們也不喜作抽象底思想,也隻想而不思。
他們喜歡“漢學”,并不是偶然底。
中國哲學的精神的進展,在漢朝受了一次逆轉,在清朝又受了一次逆轉。
清朝人的思想,限于對道學作批評,或修正。
他們的修正,都是使道學更不近于高明。
他們的批評,是說道學過于玄虛。
我們對于道學底批評,則是說它還不夠玄虛。
中國哲學的精神的進展,在漢朝受了逆轉,經過了三四百年,到玄學始入了正路。
中國哲學的精神的進展,在清朝又受了逆轉,又經過了二三百年,到現在始又入了正路。
我們于本章以我們的新理學為例,以說明中國哲學的精神的最近底進展。
在西洋,近五十年來,邏輯學有極大底進步。
但西洋的哲學家,很少能利用新邏輯學的進步,以建立新底形上學。
而很有些邏輯學家利用新邏輯學的進步,以拟推翻形上學。
他們以為他們已将形上學推翻了,實則他們所推翻底,是西洋的舊形上學,而不是形上學。
形上學是不能推翻底。
不過經過他們的批評以後,将來底新底形上學,必與西洋的舊形上學,不大相同。
它須是“不著實際”底,它所講底須是不著形象,超乎形象底。
新底形上學,須是對于實際無所肯定底,須是對于實際,雖說了些話,而實是沒有積極地說什麼底。
不過在西洋哲學史裡,沒有這一種底形上學的傳統。
西洋哲學家,不容易了解,雖說而沒有積極地說什麼底“廢話”,怎祥能構成形上學。
在中國哲學史中,先秦的道家,魏晉的玄學,唐代的禅宗,恰好造成了這一種傳統。
新理學就是受這種傳統的啟示,利用現代新邏輯學對于形上學底批評,以成立一個完全“不著實際”底形上學。
但新理學又是“接著”宋明道學中底理學講底。
所以于它的應用方面,它同于儒家的“道中庸”。
它說理有同于名家所謂“指”。
它為中國哲學中所謂有名,找到了适當底地位。
它說氣有似于道家所謂道。
它為中國哲學中所謂無名,找到了适當底地位。
它說了些雖說而沒有積極地說什麼底“廢話”,有似于道家,玄學以及禅宗。
所以它于“極高明”方面,超過先秦儒家及宋明道學。
它是接著中國哲學的各方面的最好底傳統,而又經過現代的新邏輯學對于形上學的批評,以成立底形上學。
它不著實際,可以說是“空”底。
但其空隻是其形上學的内容空,并不是其形上學以為人生或世界是空底。
所以其空又與道家,玄學,禅宗的“空”不同。
它雖是“接著”宋明道學中底理學講底,但它是一個全新底形上學。
至少說,它為講形上學底人,開了一個全新底路。
在新理學的形上學的系統中,有四個主要底觀念,就是理、氣、道體及大全。
這四個都是我們所謂形式底觀念。
這四個觀念,都是沒有積極底内容底,是四個空底觀念。
在新理學的形上學的系統中,有四組主要底命題。
這四組主要底命題,都是形式命題。
四個形式底觀念,就是從四組形式底命題推出來底。
在新理學的形上學的系統中,第一組主要命題是:凡事物必都是什麼事物,是什麼事物,必都是某種事物。
有某種事物,必有某種事物之所以為某種事物者。
借用舊日中國哲學家底話說:“有物必有則。
” 凡事物都是可以說它是甚麼底。
例如山是山,水是水。
山可以說它是山,水可以說它是水。
既是甚麼,則即屬于甚麼類。
例如山屬于山類。
水屬于水類。
形上學不能說,實際中有些甚麼類。
但可以說,凡事物都必屬于某些類。
山是山,水是水。
山不是非山,水不是非水。
山之所以是山而不是非山,必因山有山之所以為山;水之所以是水而不是非水,必因水有水之所以為水。
這是對于山水的形式底解釋。
山之所以為山或水之所以為水,不是這座山或這條水所獨有。
因為别底山亦有山之所以為山,别底水亦有水之所以為水。
别底山與這
于第六章中,我們說:陰陽家的宗教與科學,與道家混合,成為道教。
早期的道學的宇宙論,出于道教。
周濂溪的太極圖,邵康節的先天易,出于道教是很顯然底。
張橫渠的關于氣底說法,似亦是起源于道教。
他的《西銘》說“乾稱父,坤稱母”,免不了有一點圖畫式底思想。
他所說底氣,更是在形象之内底。
他對于他所謂氣的說法,都是對于實際底肯定。
程朱所說底氣,雖比橫渠所說底氣,比較不著形象,然仍是在形象之内底。
他們所謂理,應該是抽象底,但他們對于抽象,似乎尚沒有完全底了解。
例如朱子說:“陰陽五行之不失其序,便是理。
”這是以秩序為理,秩序雖亦可稱為理,但抽象底理并不是具體事物間底秩序,而是秩序之所以為秩序者,或某種秩序之所以為某種秩序者。
有人說:“朱子道,陸子禅。
”這話是有根據底。
道學中底理學一派,受道教底影響多。
心學一派,受禅宗的影響多。
心學雖受禅宗的影響,但他們亦隻講到禅宗的“是心是佛”,沒有講到禅宗的“非心非佛”。
這就是說,他們所講底,還有一點著于形象。
陽明尤其是如此。
由此我們可以說,宋明道學家的哲學,尚有禅宗所謂“拖泥帶水”的毛病。
因此,由他們的哲學所得到底人生,尚不能完全地“經虛涉曠”。
他們已統一了高明與中庸的對立。
但他們所統一底高明,尚不是極高明。
清朝人很似漢朝人,他們也不喜作抽象底思想,也隻想而不思。
他們喜歡“漢學”,并不是偶然底。
中國哲學的精神的進展,在漢朝受了一次逆轉,在清朝又受了一次逆轉。
清朝人的思想,限于對道學作批評,或修正。
他們的修正,都是使道學更不近于高明。
他們的批評,是說道學過于玄虛。
我們對于道學底批評,則是說它還不夠玄虛。
中國哲學的精神的進展,在漢朝受了逆轉,經過了三四百年,到玄學始入了正路。
中國哲學的精神的進展,在清朝又受了逆轉,又經過了二三百年,到現在始又入了正路。
我們于本章以我們的新理學為例,以說明中國哲學的精神的最近底進展。
在西洋,近五十年來,邏輯學有極大底進步。
但西洋的哲學家,很少能利用新邏輯學的進步,以建立新底形上學。
而很有些邏輯學家利用新邏輯學的進步,以拟推翻形上學。
他們以為他們已将形上學推翻了,實則他們所推翻底,是西洋的舊形上學,而不是形上學。
形上學是不能推翻底。
不過經過他們的批評以後,将來底新底形上學,必與西洋的舊形上學,不大相同。
它須是“不著實際”底,它所講底須是不著形象,超乎形象底。
新底形上學,須是對于實際無所肯定底,須是對于實際,雖說了些話,而實是沒有積極地說什麼底。
不過在西洋哲學史裡,沒有這一種底形上學的傳統。
西洋哲學家,不容易了解,雖說而沒有積極地說什麼底“廢話”,怎祥能構成形上學。
在中國哲學史中,先秦的道家,魏晉的玄學,唐代的禅宗,恰好造成了這一種傳統。
新理學就是受這種傳統的啟示,利用現代新邏輯學對于形上學底批評,以成立一個完全“不著實際”底形上學。
但新理學又是“接著”宋明道學中底理學講底。
所以于它的應用方面,它同于儒家的“道中庸”。
它說理有同于名家所謂“指”。
它為中國哲學中所謂有名,找到了适當底地位。
它說氣有似于道家所謂道。
它為中國哲學中所謂無名,找到了适當底地位。
它說了些雖說而沒有積極地說什麼底“廢話”,有似于道家,玄學以及禅宗。
所以它于“極高明”方面,超過先秦儒家及宋明道學。
它是接著中國哲學的各方面的最好底傳統,而又經過現代的新邏輯學對于形上學的批評,以成立底形上學。
它不著實際,可以說是“空”底。
但其空隻是其形上學的内容空,并不是其形上學以為人生或世界是空底。
所以其空又與道家,玄學,禅宗的“空”不同。
它雖是“接著”宋明道學中底理學講底,但它是一個全新底形上學。
至少說,它為講形上學底人,開了一個全新底路。
在新理學的形上學的系統中,有四個主要底觀念,就是理、氣、道體及大全。
這四個都是我們所謂形式底觀念。
這四個觀念,都是沒有積極底内容底,是四個空底觀念。
在新理學的形上學的系統中,有四組主要底命題。
這四組主要底命題,都是形式命題。
四個形式底觀念,就是從四組形式底命題推出來底。
在新理學的形上學的系統中,第一組主要命題是:凡事物必都是什麼事物,是什麼事物,必都是某種事物。
有某種事物,必有某種事物之所以為某種事物者。
借用舊日中國哲學家底話說:“有物必有則。
” 凡事物都是可以說它是甚麼底。
例如山是山,水是水。
山可以說它是山,水可以說它是水。
既是甚麼,則即屬于甚麼類。
例如山屬于山類。
水屬于水類。
形上學不能說,實際中有些甚麼類。
但可以說,凡事物都必屬于某些類。
山是山,水是水。
山不是非山,水不是非水。
山之所以是山而不是非山,必因山有山之所以為山;水之所以是水而不是非水,必因水有水之所以為水。
這是對于山水的形式底解釋。
山之所以為山或水之所以為水,不是這座山或這條水所獨有。
因為别底山亦有山之所以為山,别底水亦有水之所以為水。
别底山與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