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道學
關燈
小
中
大
張橫渠的《西銘》,是道學家的一篇重要文章。
《西銘》雲:“乾稱父,坤稱母。
餘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富貴福澤,将厚吾之生也。
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
存,吾順事;殁,吾甯也。
”(《正蒙·乾稱》)當時及以後底道學家,都很推崇這篇文章。
程明道說:“《西銘》某得此意,隻是須得他子厚有此筆力。
他人無緣做得。
孟子後未有人及此。
得此文字,省多少言語。
”(《二程遺書》卷二上) 橫渠以“氣”為萬物的根本。
氣之全體,他稱之為太和或道。
他說:“太和所謂道。
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蕩勝負屈伸之始。
”(《正蒙·太和》)氣之中,涵有陰陽二性,氣之涵有陰性者,是靜底,是沉而下降底;氣之涵有陽性者,是動底,是浮而上升底。
氣如是“升降飛揚,未嘗止息”,“相蕩”“相感”,故有聚散。
聚則為物,散複為氣。
“氣之聚散于太虛,猶冰凝釋于水。
”(同上) 乾坤是天地的别名。
人物俱生于天地間,天地可以說是人物的父母。
《西銘》說:“乾稱父,坤稱母。
”人與物同以乾坤為父母。
不過人與物有不同者,就是人于人的形體之外,還得有“天地之性”。
我與天地萬物,都是一氣之聚,所以我與天地萬物本是一體。
所以說“天地之塞吾其體”。
“天地之性”是天地的主宰。
我的性就是我所得于“天地之性”者,所以說:“天地之帥吾其性。
”就我的七尺之軀說,我在天地之間,是非常渺小底;就我的形體及心性的本源說,我是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底。
了解至此,則知“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橫渠說:“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惟大人為能盡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
彼自蔽而不知順吾理者,則亦末如之何矣。
”(《正蒙·誠明》)不但性是萬物之一源,非有我所得私。
氣亦是萬物之一源,非有我所得私。
人之性發為知覺。
“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正蒙·太和》)人有心所以能覺解,性與氣都是萬物之一源,聖人有此覺解,所以“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
此即是所謂能盡心,能盡性。
橫渠說:“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
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
世人之心,止于聞見之狹。
聖人盡性,不以聞見梏其心。
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
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
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正蒙·大心》) 無外者是至大,是大全。
天無外。
“大其心”者“合天心”,故亦無外。
合天心者,一舉一動都是“贊天地之化育”。
所以《西銘》說:“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篇中諸“其”字,都指天言。
尊高年,慈孤弱,若隻是長社會的長,幼社會的幼,則其事是道德底事,做此等事底行為,是道德行為。
但社會的長,亦是天的長。
社會的幼,亦是天的幼。
合天心者本其覺解,以尊高年,慈孤弱,雖其事仍是尊高年,慈孤弱,但其行為的意義則是長天之長,幼天之幼。
其行為的意義,是超道德底。
科學上所謂研究自然,利用自然,在合天心者的覺解中,都是窮神知化的工作。
窮神是窮天的神,知化是知天的化。
天有神化,而人窮之知之。
人繼天的未繼之功。
合天心者做此等事,亦如子繼其父之志,述其父之事。
所以亦有事天的意義。
合天心者本其覺解,做其在社會中所應該做底事。
富貴亦可,貧賤亦可,壽亦可,夭亦可。
一日生存,一日繼續做其在社會中應做底事;一日死亡,即作永久底休息。
此所謂“存,吾順事;殁,吾甯也”。
此所說底是一種生活态度,亦是一種修養方法。
此種修養方法,亦是所謂“集義”的方法。
道學家的“聖功”都是用這一種方法。
所以他們以為他們是直接孟子之傳。
合天心者,所做底事,雖仍是道德底事,但因他所做底事對于他底意義,是超道德底,所以他的境界亦是超道德底。
他并不是拘于社會之内,但對于他并沒有方内方外之分。
高明與中庸的對立,如是統一起來。
橫渠《西銘》講明了這個義理。
這就是這篇的價值之所在。
程明道說:“《西銘》某得此意。
”此意就是“萬物一體”之意。
明道的《識仁篇》亦說此意。
他說:“學者須先識仁。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
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
”“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明之。
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
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
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以己合彼,終未有之,又安得樂?《訂頑》(即《西銘》)意思,乃備言此體。
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遺書》卷二上)此所謂仁,是道學家所謂“萬物一體之仁”。
明道雲:“醫書言手足痿痹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
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自與己不相幹,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
故博施濟衆,乃聖人之功用。
”(《遺書》卷二上)于上第四章中,我們說:用道家的去知的方法,所得到底渾然底一,是知識上底渾然底一;用儒家底集義的方法,所得到底渾然底一,是情感上底渾然底一。
明道所謂“渾然與物同體”之仁,正是情感上底渾然底一。
仁者在情感上與萬物渾然一體。
此一體是包括一切底。
此一體是一個大全。
不過此大全不隻是一個形式底全。
在實際上,大全中的一切,在其生意上,是彼此息息相通底。
明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萬物之生意最可觀。
斯所謂仁也。
仁與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哉?”(《遺書》卷十一)萬物的生意就是天地的仁。
在情感上“渾然與萬物同體”,就是仁者的仁。
仁者的仁,與天地同其廣大,所以說:“仁與天地一物也。
” 仁與天地同其廣大,所以說:“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名之。
”就實際上說,任何事物,皆在天地的一團生意中,皆在天地的仁中,但不是任何事物皆覺解其是如此。
大部分底人亦不覺解其是如
《西銘》雲:“乾稱父,坤稱母。
餘茲藐焉,乃混然中處。
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
”“富貴福澤,将厚吾之生也。
貧賤憂戚,庸玉女于成也。
存,吾順事;殁,吾甯也。
”(《正蒙·乾稱》)當時及以後底道學家,都很推崇這篇文章。
程明道說:“《西銘》某得此意,隻是須得他子厚有此筆力。
他人無緣做得。
孟子後未有人及此。
得此文字,省多少言語。
”(《二程遺書》卷二上) 橫渠以“氣”為萬物的根本。
氣之全體,他稱之為太和或道。
他說:“太和所謂道。
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缊相蕩勝負屈伸之始。
”(《正蒙·太和》)氣之中,涵有陰陽二性,氣之涵有陰性者,是靜底,是沉而下降底;氣之涵有陽性者,是動底,是浮而上升底。
氣如是“升降飛揚,未嘗止息”,“相蕩”“相感”,故有聚散。
聚則為物,散複為氣。
“氣之聚散于太虛,猶冰凝釋于水。
”(同上) 乾坤是天地的别名。
人物俱生于天地間,天地可以說是人物的父母。
《西銘》說:“乾稱父,坤稱母。
”人與物同以乾坤為父母。
不過人與物有不同者,就是人于人的形體之外,還得有“天地之性”。
我與天地萬物,都是一氣之聚,所以我與天地萬物本是一體。
所以說“天地之塞吾其體”。
“天地之性”是天地的主宰。
我的性就是我所得于“天地之性”者,所以說:“天地之帥吾其性。
”就我的七尺之軀說,我在天地之間,是非常渺小底;就我的形體及心性的本源說,我是與天地萬物為一體底。
了解至此,則知“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橫渠說:“性者,萬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
惟大人為能盡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
彼自蔽而不知順吾理者,則亦末如之何矣。
”(《正蒙·誠明》)不但性是萬物之一源,非有我所得私。
氣亦是萬物之一源,非有我所得私。
人之性發為知覺。
“合性與知覺,有心之名。
”(《正蒙·太和》)人有心所以能覺解,性與氣都是萬物之一源,聖人有此覺解,所以“立必俱立,知必周知,愛必兼愛,成不獨成”。
此即是所謂能盡心,能盡性。
橫渠說:“大其心則能體天下之物。
物有未體,則心為有外。
世人之心,止于聞見之狹。
聖人盡性,不以聞見梏其心。
其視天下無一物非我。
孟子謂盡心,則知性,知天,以此。
天大無外,故有外之心,不足以合天心。
”(《正蒙·大心》) 無外者是至大,是大全。
天無外。
“大其心”者“合天心”,故亦無外。
合天心者,一舉一動都是“贊天地之化育”。
所以《西銘》說:“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
”篇中諸“其”字,都指天言。
尊高年,慈孤弱,若隻是長社會的長,幼社會的幼,則其事是道德底事,做此等事底行為,是道德行為。
但社會的長,亦是天的長。
社會的幼,亦是天的幼。
合天心者本其覺解,以尊高年,慈孤弱,雖其事仍是尊高年,慈孤弱,但其行為的意義則是長天之長,幼天之幼。
其行為的意義,是超道德底。
科學上所謂研究自然,利用自然,在合天心者的覺解中,都是窮神知化的工作。
窮神是窮天的神,知化是知天的化。
天有神化,而人窮之知之。
人繼天的未繼之功。
合天心者做此等事,亦如子繼其父之志,述其父之事。
所以亦有事天的意義。
合天心者本其覺解,做其在社會中所應該做底事。
富貴亦可,貧賤亦可,壽亦可,夭亦可。
一日生存,一日繼續做其在社會中應做底事;一日死亡,即作永久底休息。
此所謂“存,吾順事;殁,吾甯也”。
此所說底是一種生活态度,亦是一種修養方法。
此種修養方法,亦是所謂“集義”的方法。
道學家的“聖功”都是用這一種方法。
所以他們以為他們是直接孟子之傳。
合天心者,所做底事,雖仍是道德底事,但因他所做底事對于他底意義,是超道德底,所以他的境界亦是超道德底。
他并不是拘于社會之内,但對于他并沒有方内方外之分。
高明與中庸的對立,如是統一起來。
橫渠《西銘》講明了這個義理。
這就是這篇的價值之所在。
程明道說:“《西銘》某得此意。
”此意就是“萬物一體”之意。
明道的《識仁篇》亦說此意。
他說:“學者須先識仁。
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義禮智信皆仁也。
識得此理,以誠敬存之而已。
”“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明之。
天地之用,皆我之用。
孟子言萬物皆備于我。
須反身而誠,乃為大樂。
若反身未誠,則猶是二物有對,以己合彼,終未有之,又安得樂?《訂頑》(即《西銘》)意思,乃備言此體。
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遺書》卷二上)此所謂仁,是道學家所謂“萬物一體之仁”。
明道雲:“醫書言手足痿痹為不仁,此言最善名狀。
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莫非己也。
認得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諸己,自與己不相幹,如手足不仁,氣已不貫,皆不屬己。
故博施濟衆,乃聖人之功用。
”(《遺書》卷二上)于上第四章中,我們說:用道家的去知的方法,所得到底渾然底一,是知識上底渾然底一;用儒家底集義的方法,所得到底渾然底一,是情感上底渾然底一。
明道所謂“渾然與物同體”之仁,正是情感上底渾然底一。
仁者在情感上與萬物渾然一體。
此一體是包括一切底。
此一體是一個大全。
不過此大全不隻是一個形式底全。
在實際上,大全中的一切,在其生意上,是彼此息息相通底。
明道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萬物之生意最可觀。
斯所謂仁也。
仁與天地一物也,而人特自小之,何哉?”(《遺書》卷十一)萬物的生意就是天地的仁。
在情感上“渾然與萬物同體”,就是仁者的仁。
仁者的仁,與天地同其廣大,所以說:“仁與天地一物也。
” 仁與天地同其廣大,所以說:“此道與物無對,大不足以名之。
”就實際上說,任何事物,皆在天地的一團生意中,皆在天地的仁中,但不是任何事物皆覺解其是如此。
大部分底人亦不覺解其是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