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道學
關燈
小
中
大
簡”、是“直捷”,是不錯底。
程朱一派,說象山是近禅,也是不錯底。
不過象山自己不承認他是近禅,這也是不錯底。
因為他是說:事父事君,也是人的性分内事,也是妙道。
他下了這個轉語,他所講底,便是道學,不是禅宗。
心學的最後底大師是王陽明。
陽明的哲學及修養方法,也是注重在自信得及,一切放下。
自信得及是自信自己有知善知惡的良知。
一切放下,是不拟議計較,隻順良知而行。
陽明的《大學問》解釋大學的三綱領雲:“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
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
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
”“是故苟無私欲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
一有私欲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
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複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
非能于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
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故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現,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者也。
至善之發現,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随感随應,變動不居,而亦莫不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彜物則之極,而不容少有拟議增損于其間也。
少有拟議增損于其間,則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謂矣。
”(《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六)人的良知,就是人的明德之發現。
順良知的命令而行,就是緻良知。
對于良知如有拟議增損,就是私意小智。
私意小智就是明道《定性書》所謂自私用智。
良知是人的明德的發現。
所以緻良知乃所以回複人的明德的本體,人的“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陽明雲:“人心是天淵,無所不赅。
原是一個天,隻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
”“如此念念緻良知,将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複,便是天淵了。
”(《全書》卷二)象山說:“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緻良知就是所以去此限隔。
緻良知就是明明德。
明德是“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所以明明德就在于實行仁。
所以說:“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緻良知也就是緻良知于行事。
順良知的命令行事,然後良知之知,方為完成。
這就是陽明所謂“知行合一”。
《傳習錄》雲:“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
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複那本體,不是着你隻恁地便罷。
’”“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會得時,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王文成公全書》卷一)人的心之本體,在其不為私欲所蔽之時,知行隻是一事。
如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有怵惕恻隐之心”。
順此心之自然發展,則必奔走往救之。
此奔走往救之行,隻是怵惕恻隐之心之自然發展,不是另一事。
此所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此時若有轉念,或因畏難而不往,或因惡其父母而不往,則有知而無行,這都是由于自私用智,非知行本體如此。
又如人知當孝父,順此知之自然發展,則必實行孝之事。
其有不能行孝之事,則亦是其心為私欲所蔽。
其心為私欲所蔽,則有良知而不能緻之,其良知之知亦即本能完成。
緻良知就是去其私欲之蔽,以回複知行的本體,也就是回複明德的本體。
王陽明《傳習錄》雲:“先生嘗言,佛氏不著相,其實著了相。
吾儒著相,其實不著相,請問。
曰:‘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
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
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
都是為個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
如吾儒有個父子,還他以仁;有個君臣,還他以義;有個夫婦,還他以别。
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婦的相?’”這就是把禅宗的理論推至其邏輯底結論。
禅宗說:于相而無相,于念而無念。
如果如此,則何不于父子君臣夫婦之相,亦于相而無相;于事父事君之念,亦于念而無念?這是禅宗的一間未達之處,亦是其不徹底處。
心學就在這些處批評禅宗,也就在這些處接著禅宗。
良知是知,緻良知是行,一心一意專注于緻良知,即是用敬。
真覺解良知是萬物一體底明德的發現,而又一心一意專注于在行事上緻良知,如此則高明與中庸的對立,即統一起來。
陽明的形上學,不如明道、象山的空靈。
用禅宗的話說,他的形上學是有點“拖泥帶水”。
用我們的話說,他的形上學對于實際,太多肯定。
不過緻良知三字,把心學的修養方法,說得更确切、更清楚。
照以上所說,道學已把所謂高明、中庸、内外、本末、精粗等對立,統一起來。
明道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此是徹上徹下語。
聖人元無二語。
”(《遺書》卷二上)伊川說:“後人便将性命别作一般事說了。
性命孝弟,隻是一統底事。
至如灑掃應對,與盡性至命,亦是一統底事。
無有本末,無有精粗。
”“然今時非無孝悌之人,而不能盡性至命者,由之而不知也。
”(《遺書》卷十八)聖人所做底事,就是這些事。
雖就是這些事,但這些事聖人做之,都成妙道。
此所謂“迷則為凡”,“悟則為聖”。
徹上徹下,都是一統底事,是一行不是兩行。
事父事君,亦是妙道,這是把禅宗所一間未達者,也為之戳穿點破。
這可以說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了。
所以用道學家的方法而成為聖人底人,“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論語》曾點言志章朱子注)。
程明道詩雲:“年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态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自豪雄。
”(《明道文集》卷一)這就是道學家所謂孔顔樂處,也就是在天地境界底人的樂處。
程朱一派,說象山是近禅,也是不錯底。
不過象山自己不承認他是近禅,這也是不錯底。
因為他是說:事父事君,也是人的性分内事,也是妙道。
他下了這個轉語,他所講底,便是道學,不是禅宗。
心學的最後底大師是王陽明。
陽明的哲學及修養方法,也是注重在自信得及,一切放下。
自信得及是自信自己有知善知惡的良知。
一切放下,是不拟議計較,隻順良知而行。
陽明的《大學問》解釋大學的三綱領雲:“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焉。
若夫間形骸而分爾我者,小人矣。
大人之能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若是其與天地萬物而為一也。
豈惟大人,雖小人之心,亦莫不然,彼顧自小之耳。
”“是故苟無私欲之蔽,則雖小人之心,而其一體之仁,猶大人也。
一有私欲之蔽,則雖大人之心,而其分隔隘陋,猶小人矣。
故夫為大人之學者,亦惟去其私欲之蔽,以自明其明德,複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而已耳。
非能于本體之外,而有所增益之也。
”“明明德者,立其天地萬物一體之體也。
親民者,達其天地萬物一體之用也。
故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
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靈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發現,是乃明德之本體,而即所謂良知者也。
至善之發現,是而是焉,非而非焉,輕重厚薄,随感随應,變動不居,而亦莫不有天然之中,是乃民彜物則之極,而不容少有拟議增損于其間也。
少有拟議增損于其間,則是私意小智,而非至善之謂矣。
”(《王文成公全書》卷二十六)人的良知,就是人的明德之發現。
順良知的命令而行,就是緻良知。
對于良知如有拟議增損,就是私意小智。
私意小智就是明道《定性書》所謂自私用智。
良知是人的明德的發現。
所以緻良知乃所以回複人的明德的本體,人的“天地萬物一體之仁”。
陽明雲:“人心是天淵,無所不赅。
原是一個天,隻為私欲障礙,則天之本體失了。
”“如此念念緻良知,将此障礙窒塞,一齊去盡,則本體已複,便是天淵了。
”(《全書》卷二)象山說:“宇宙不曾限隔人,人自限隔宇宙。
”緻良知就是所以去此限隔。
緻良知就是明明德。
明德是“天地萬物一體之仁”,所以明明德就在于實行仁。
所以說:“明明德必在于親民,而親民乃所以明其明德也。
”緻良知也就是緻良知于行事。
順良知的命令行事,然後良知之知,方為完成。
這就是陽明所謂“知行合一”。
《傳習錄》雲:“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不能弟。
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了。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隻是未知。
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複那本體,不是着你隻恁地便罷。
’”“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會得時,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
’”(《王文成公全書》卷一)人的心之本體,在其不為私欲所蔽之時,知行隻是一事。
如人“乍見孺子将入于井,有怵惕恻隐之心”。
順此心之自然發展,則必奔走往救之。
此奔走往救之行,隻是怵惕恻隐之心之自然發展,不是另一事。
此所謂“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此時若有轉念,或因畏難而不往,或因惡其父母而不往,則有知而無行,這都是由于自私用智,非知行本體如此。
又如人知當孝父,順此知之自然發展,則必實行孝之事。
其有不能行孝之事,則亦是其心為私欲所蔽。
其心為私欲所蔽,則有良知而不能緻之,其良知之知亦即本能完成。
緻良知就是去其私欲之蔽,以回複知行的本體,也就是回複明德的本體。
王陽明《傳習錄》雲:“先生嘗言,佛氏不著相,其實著了相。
吾儒著相,其實不著相,請問。
曰:‘佛怕父子累,卻逃了父子。
怕君臣累,卻逃了君臣。
怕夫婦累,卻逃了夫婦。
都是為個君臣父子夫婦著了相,便須逃避。
如吾儒有個父子,還他以仁;有個君臣,還他以義;有個夫婦,還他以别。
何曾著父子君臣夫婦的相?’”這就是把禅宗的理論推至其邏輯底結論。
禅宗說:于相而無相,于念而無念。
如果如此,則何不于父子君臣夫婦之相,亦于相而無相;于事父事君之念,亦于念而無念?這是禅宗的一間未達之處,亦是其不徹底處。
心學就在這些處批評禅宗,也就在這些處接著禅宗。
良知是知,緻良知是行,一心一意專注于緻良知,即是用敬。
真覺解良知是萬物一體底明德的發現,而又一心一意專注于在行事上緻良知,如此則高明與中庸的對立,即統一起來。
陽明的形上學,不如明道、象山的空靈。
用禅宗的話說,他的形上學是有點“拖泥帶水”。
用我們的話說,他的形上學對于實際,太多肯定。
不過緻良知三字,把心學的修養方法,說得更确切、更清楚。
照以上所說,道學已把所謂高明、中庸、内外、本末、精粗等對立,統一起來。
明道說:“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
此是徹上徹下語。
聖人元無二語。
”(《遺書》卷二上)伊川說:“後人便将性命别作一般事說了。
性命孝弟,隻是一統底事。
至如灑掃應對,與盡性至命,亦是一統底事。
無有本末,無有精粗。
”“然今時非無孝悌之人,而不能盡性至命者,由之而不知也。
”(《遺書》卷十八)聖人所做底事,就是這些事。
雖就是這些事,但這些事聖人做之,都成妙道。
此所謂“迷則為凡”,“悟則為聖”。
徹上徹下,都是一統底事,是一行不是兩行。
事父事君,亦是妙道,這是把禅宗所一間未達者,也為之戳穿點破。
這可以說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了。
所以用道學家的方法而成為聖人底人,“即其所居之位,樂其日用之常”,“而其胸次悠然,直與天地萬物,上下同流”(《論語》曾點言志章朱子注)。
程明道詩雲:“年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
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風雲變态中。
富貴不淫貧賤樂,男兒到此自豪雄。
”(《明道文集》卷一)這就是道學家所謂孔顔樂處,也就是在天地境界底人的樂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