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道學
關燈
小
中
大
伊川說:“百理俱在平鋪放著。
幾時道堯盡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盡子道,添得些子道多?元來依舊。
”(《遺書》卷二上)堯盡君道,為君道之理,立一實例。
舜盡子道,為子道之理,立一實例。
但君道之理,并不因有實例而有所增,亦不因無實例而有所減,它是“元來依舊”。
此所謂:“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 理世界中,“萬理具備”。
雖“看它不見”,但它是不增不減,“元來依舊”。
理世界是所謂“沖漠無朕,萬象森然”。
“沖漠無朕”,言其是超乎形象。
“萬象森然”,言“百理俱在平鋪放著”。
《易·系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照伊川的解釋,理是形而上者,事物是形而下者。
形而上者是本來如此底,不會先無後有,亦不會先有後無。
這就是說,它是無生滅底,或可以說,它是無所謂生滅底。
形而下者則是有生有滅底。
其生由于氣之聚,其滅由于氣之散。
形而下底事物之存在,以理為其形式,以氣為其原質。
用亞力士多德的話說,理是事物存在的式因;氣是事物存在的質因。
理學的系統,至朱子始完全建立。
形上形下,朱子分别更清。
朱子說:“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
”(《語類》卷九十五)在形上方面,必先有某理,然後在形下方面,始能有某種事物。
朱子說:“做出那事,便是這裡有那理。
凡天地生出那物,便是那裡有那理。
”(《語類》卷一百一)又說:“階磚便有階磚之理。
竹椅便有竹椅之理。
”(《語類》卷四)有某理然後可有某種事物。
有某種事物必有某理。
但有某理,不必即有某種事物。
朱子說:“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嘗實有是物也。
”(《答劉叔文》,《文集》卷四十六) 一類事物的理,是一類事物的最完全底形式,亦是一類事物的最高底标準。
标準亦稱為極。
《語錄》雲:“事物皆有個極,是道理極至。
蔣元進曰:‘如君之仁,臣之敬,便是極。
’先生曰:‘此是一事一物之極。
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語類》卷九十四)太極是萬理的總和,亦就是天地萬物的最高标準。
太極是本來如此底。
朱子雲:“要之理之一字,不可以有無論。
未有天地之時,便已如此了也。
”(《答楊志仁》,《文集》卷五十八)我們亦不能問:太極在什麼地方。
朱子說:“太極無方所,無形體,無地位可頓放。
”(《語類》九十四)太極亦無動靜。
“太極理也,理如何動靜?有形則有動靜。
太極無形,不可以動靜言。
”(鄭子上問語,朱子以為然。
見《文集》卷五十六)太極亦不能造作。
朱子雲:“若理則隻是個潔靜空闊底世界,無形迹,它卻不會造作。
”(《語類》卷一) 這是一個超乎形象底世界,“人看它不見”,但它卻不是空底。
朱子常稱理為“實理”,言其确是有底,其有是無妄底。
朱子說:“太極是五行陰陽之理皆有,不是空底物事。
若是空時,如釋氏說性相似。
”又曰:“釋氏隻見得皮殼,裡面許多道理,他卻不見,他皆以君臣父子為幻妄。
”(《語類》卷九十四)又說:“釋氏說空,不是便不是。
但空裡面須有道理始得。
若隻說道,我是個空,而不知有個實底道理,卻做甚用?譬如一淵清水,清冷澈底,看來一如無水相似。
他便道此淵隻是空底,不曾将手去探,是冷是溫,不知道有水在那裡面。
釋氏之見正如此。
”(《語類》卷一二六) 道家、佛家均未說及理世界。
他們說到超乎形象底,但其所說超乎形象底,均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底。
所以他們隻能說無,隻能說空。
理是超乎形象底,但卻是可言說、可思議底。
嚴格地說,隻有理才是可言說、可思議底。
理才真正是言說思議底對象。
嚴格地說,具體底事物,亦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底。
它隻是可感覺底。
理真正是有名。
具體底事物,亦不是有名,它是可以有名。
它是個“這”,不過“這”是可以有名底。
我們可以說:有不可感覺,亦不可思議底,這是無名;有隻可思議,不可感覺底,這是有名;有不可思議,隻可感覺底,這是可以有名。
理世界的重新發現,使人得一個超乎形象底、潔淨空闊底世界。
它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無動無靜。
有某種實際底事物,必有某理。
但有某理,不一定有某種實際底事物。
人“見”此世界,方知其以前所見,拘于形象之内者,是如所謂井蛙之見。
這個新“見”,可以“開拓萬古之心胸”。
這是一個精神的極大底解放。
理不會造作,無動無靜。
其能動而“會造作”者是氣。
氣是形下世界所以能構成底原質。
朱子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後有性;必禀此氣,然後有形。
”(《答黃道夫》,《文集》卷五十八)又說:“疑此氣,是依傍這理行。
及此氣之聚,則理亦在焉。
蓋氣則能凝結造作,理卻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
隻此氣凝聚處,理便在其中。
”(《語類》卷一)在理學的系統中,氣的地位有似于在道家系統中底道。
不過在此方面,程朱是橫渠的繼續,其所謂氣,有似于橫渠所謂氣。
橫渠所謂氣,如“野馬塵埃”(《正蒙·太和》),亦是一種物。
朱子所謂氣,雖未明說是如“野馬塵埃”,但也有清濁正偏可說,所以仍是一種物,是可以有名,不是無名。
他不是超乎形象底。
在橫渠及程朱的系統中,氣之觀念,不是一個形式底觀念,是一個積極底觀念。
氣凝聚為某物,此某物必是某種物。
是某種物,必是禀受某理。
其所禀受底某理,即是其性。
所以說:“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後有性。
”某形則是氣所凝聚。
所以說:“必禀此氣,然後有形。
” 人禀受有知覺靈明之性,有仁義禮智之性,所以人能有知覺靈明,有恻隐、善惡、是非、辭讓之情。
知覺靈明之性,仁義禮智之性是未發。
實際底知覺靈明,及恻隐、善惡、是非、辭讓之情,是已發。
未發謂之性,已發謂之情。
所謂心包括已發未發。
此所謂“心統性情”。
人的心中,不僅有上述諸理,而且有萬理的全體。
這
幾時道堯盡君道,添得些君道多,舜盡子道,添得些子道多?元來依舊。
”(《遺書》卷二上)堯盡君道,為君道之理,立一實例。
舜盡子道,為子道之理,立一實例。
但君道之理,并不因有實例而有所增,亦不因無實例而有所減,它是“元來依舊”。
此所謂:“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 理世界中,“萬理具備”。
雖“看它不見”,但它是不增不減,“元來依舊”。
理世界是所謂“沖漠無朕,萬象森然”。
“沖漠無朕”,言其是超乎形象。
“萬象森然”,言“百理俱在平鋪放著”。
《易·系辭》說:“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
”照伊川的解釋,理是形而上者,事物是形而下者。
形而上者是本來如此底,不會先無後有,亦不會先有後無。
這就是說,它是無生滅底,或可以說,它是無所謂生滅底。
形而下者則是有生有滅底。
其生由于氣之聚,其滅由于氣之散。
形而下底事物之存在,以理為其形式,以氣為其原質。
用亞力士多德的話說,理是事物存在的式因;氣是事物存在的質因。
理學的系統,至朱子始完全建立。
形上形下,朱子分别更清。
朱子說:“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
”(《語類》卷九十五)在形上方面,必先有某理,然後在形下方面,始能有某種事物。
朱子說:“做出那事,便是這裡有那理。
凡天地生出那物,便是那裡有那理。
”(《語類》卷一百一)又說:“階磚便有階磚之理。
竹椅便有竹椅之理。
”(《語類》卷四)有某理然後可有某種事物。
有某種事物必有某理。
但有某理,不必即有某種事物。
朱子說:“若在理上看,則雖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
然亦但有其理而已,未嘗實有是物也。
”(《答劉叔文》,《文集》卷四十六) 一類事物的理,是一類事物的最完全底形式,亦是一類事物的最高底标準。
标準亦稱為極。
《語錄》雲:“事物皆有個極,是道理極至。
蔣元進曰:‘如君之仁,臣之敬,便是極。
’先生曰:‘此是一事一物之極。
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
’”(《語類》卷九十四)太極是萬理的總和,亦就是天地萬物的最高标準。
太極是本來如此底。
朱子雲:“要之理之一字,不可以有無論。
未有天地之時,便已如此了也。
”(《答楊志仁》,《文集》卷五十八)我們亦不能問:太極在什麼地方。
朱子說:“太極無方所,無形體,無地位可頓放。
”(《語類》九十四)太極亦無動靜。
“太極理也,理如何動靜?有形則有動靜。
太極無形,不可以動靜言。
”(鄭子上問語,朱子以為然。
見《文集》卷五十六)太極亦不能造作。
朱子雲:“若理則隻是個潔靜空闊底世界,無形迹,它卻不會造作。
”(《語類》卷一) 這是一個超乎形象底世界,“人看它不見”,但它卻不是空底。
朱子常稱理為“實理”,言其确是有底,其有是無妄底。
朱子說:“太極是五行陰陽之理皆有,不是空底物事。
若是空時,如釋氏說性相似。
”又曰:“釋氏隻見得皮殼,裡面許多道理,他卻不見,他皆以君臣父子為幻妄。
”(《語類》卷九十四)又說:“釋氏說空,不是便不是。
但空裡面須有道理始得。
若隻說道,我是個空,而不知有個實底道理,卻做甚用?譬如一淵清水,清冷澈底,看來一如無水相似。
他便道此淵隻是空底,不曾将手去探,是冷是溫,不知道有水在那裡面。
釋氏之見正如此。
”(《語類》卷一二六) 道家、佛家均未說及理世界。
他們說到超乎形象底,但其所說超乎形象底,均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底。
所以他們隻能說無,隻能說空。
理是超乎形象底,但卻是可言說、可思議底。
嚴格地說,隻有理才是可言說、可思議底。
理才真正是言說思議底對象。
嚴格地說,具體底事物,亦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底。
它隻是可感覺底。
理真正是有名。
具體底事物,亦不是有名,它是可以有名。
它是個“這”,不過“這”是可以有名底。
我們可以說:有不可感覺,亦不可思議底,這是無名;有隻可思議,不可感覺底,這是有名;有不可思議,隻可感覺底,這是可以有名。
理世界的重新發現,使人得一個超乎形象底、潔淨空闊底世界。
它是不增不減,不生不滅,無動無靜。
有某種實際底事物,必有某理。
但有某理,不一定有某種實際底事物。
人“見”此世界,方知其以前所見,拘于形象之内者,是如所謂井蛙之見。
這個新“見”,可以“開拓萬古之心胸”。
這是一個精神的極大底解放。
理不會造作,無動無靜。
其能動而“會造作”者是氣。
氣是形下世界所以能構成底原質。
朱子說:“天地之間,有理有氣。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後有性;必禀此氣,然後有形。
”(《答黃道夫》,《文集》卷五十八)又說:“疑此氣,是依傍這理行。
及此氣之聚,則理亦在焉。
蓋氣則能凝結造作,理卻無情意,無計度,無造作。
隻此氣凝聚處,理便在其中。
”(《語類》卷一)在理學的系統中,氣的地位有似于在道家系統中底道。
不過在此方面,程朱是橫渠的繼續,其所謂氣,有似于橫渠所謂氣。
橫渠所謂氣,如“野馬塵埃”(《正蒙·太和》),亦是一種物。
朱子所謂氣,雖未明說是如“野馬塵埃”,但也有清濁正偏可說,所以仍是一種物,是可以有名,不是無名。
他不是超乎形象底。
在橫渠及程朱的系統中,氣之觀念,不是一個形式底觀念,是一個積極底觀念。
氣凝聚為某物,此某物必是某種物。
是某種物,必是禀受某理。
其所禀受底某理,即是其性。
所以說:“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後有性。
”某形則是氣所凝聚。
所以說:“必禀此氣,然後有形。
” 人禀受有知覺靈明之性,有仁義禮智之性,所以人能有知覺靈明,有恻隐、善惡、是非、辭讓之情。
知覺靈明之性,仁義禮智之性是未發。
實際底知覺靈明,及恻隐、善惡、是非、辭讓之情,是已發。
未發謂之性,已發謂之情。
所謂心包括已發未發。
此所謂“心統性情”。
人的心中,不僅有上述諸理,而且有萬理的全體。
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