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禅宗

關燈
禅宗的來源,可以推到道生。

    道生與僧肇同時同學。

    立有“善不受報義”“頓悟成佛義”,又有“辯佛性義”。

    他的這些“義”是唐代的禅宗的理論底基礎。

     道生的著作,今多不存。

    其“善不受報義”的詳細理論,今亦不可知。

    但與道生同時的慧遠,有《明報應論》,亦主“善不受報義”。

    其說或受道生的影響。

    照慧遠所說,所謂報應,就是心的感召。

    心有所貪愛,則即有所滞,有所著。

    有所滞者,則其作為即是有為。

    有為即在佛家所謂生死輪回中造因,有因即有果。

    果即是其所受底報應。

    慧遠《明報應論》雲:“無用(當作明)掩其照,故情想凝滞于外物。

    貪愛流其性,故四大結而成形。

    形結則彼我有封,情滞則善惡有主。

    有封于彼我,則私其身而身不忘;有主于善惡,則戀其生而生不絕。

    于是甘寝大夢,昏于所迷。

    抱疑長夜,所存惟著。

    是故失得相推,禍福相襲。

    惡積而天殃自至,罪成則地獄斯罰。

    此乃必然之數,無所容疑矣。

    ”(《弘明集》卷五)聖人應物,出于無心。

    所以雖應物而無所滞著。

    無所滞著則其應物,雖似有為,實是無為。

    所以雖有作為,而不于佛家所謂輪回中造因。

    無因亦無果。

    慧遠《明報應論》雲:“(聖人)乘去來之自運,雖聚散而非我。

    寓群形于大夢,雖處有而同無。

    豈複有封于所受,有系于所戀哉?”“若彼我同得,心無兩對,遊刃則泯一玄觀,交兵則莫逆相遇。

    傷之豈唯無害于神,固亦無生可殺。

    ”“若然者”,“雖功被猶無賞,何罪罰之有耶”?聖人雖有作為而不于佛家所謂生死輪回中造因。

    無因即無果。

    所以雖殺人亦“無生可殺”。

    他“雖處有而同無”,所以雖有作為,而不受佛家所謂生死輪回中底因果律的支配。

     道生的“頓悟成佛義”,見于謝靈運的《辯宗論》。

    聖人“雖處有而同無”,同無是聖人的境界。

    劉遺民與僧肇書雲:“夫聖心冥寂,理極同無。

    ”“雖處有名之中,而遠與無名同。

    ”(見《肇論》)謝靈運《辯宗論》亦說:“體無鑒周,理歸一極。

    ”無就是無相。

    無相就是諸法實相。

    對于諸法實相的知識,謂之般若。

    然諸法實相,不可為知的對象。

    所以般若是無知之知。

    得般若者之知諸法實相,實是與諸法實相同為一體。

    此即所謂“理極同無”。

    亦即所謂“體無鑒周,理歸一極”。

    鑒是鑒照,周是周遍。

    與無同體者,普照諸法。

    故體無則鑒周。

    體無同無的境界,就是涅槃。

    涅槃與般若,是一件事的兩個方面。

    涅槃是得般若者的境界,般若是得涅槃者的智慧。

    得涅槃則得般若,得般若則得涅槃。

     因為同無是一同即同,所以涅槃般若,亦是一得即得。

    修行者不能今日同一部分無,明日又同一部分無。

    無不能有部分。

    他同無即一下同無,不同無即不同無。

    涅槃般若,亦是得即一下得,不得即不得。

    一下同無即一下得涅槃般若。

    此所謂頓悟成佛。

    頓悟是得般若,成佛是得涅槃。

    《辯宗論》謂“有新論道士,以為寂鑒微妙,不容階級”,又說:“階級教愚之談,一悟得意之論矣。

    ”新論道士,即謂道生。

     所謂“無”究竟是什麼,關于此問題,有兩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無不是什麼,無就是“畢竟空”。

    空諸所有,又空其空。

    無是無相,無相故不能說是什麼。

    聖人的心與無同體。

    所以說聖人心如虛空。

    另一種說法是:無是能生諸法底心。

    諸法都由心造。

    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

    法的生滅,就是心的生滅。

    諸法實相,就是衆生的本心,或稱本性,或稱佛性。

    見諸法實相,就是明心見性。

    道生稱為“反迷歸極,歸極得本”(《涅槃經集解》卷一引)。

    僧肇持第一種說法。

    道生的佛性義,則似是持第二種說法。

    後來禅宗中亦有兩種說法。

    有一派持第一種說法,常說:非心非佛;有一派持第二種說法,常說:即心即佛。

    用我們的标準說,第二種說法不如第一種說法之完全超乎形象。

     禅宗中底人,無論持第一種說法或第二種說法,大概都主張下列五點:(一)第一義不可說,(二)道不可修,(三)究竟無得,(四)“佛法無多子”,(五)“擔水砍柴,無非妙道”。

     第一義不可說:因第一義所拟說者,都在“攀緣之外,絕心之域”(僧肇語)。

    禅宗相傳,神秀所作偈雲:“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

    ”反對此偈,慧能作偈雲:“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六祖壇經》)神秀的偈前二句,是對于第一義所拟說者,有所說。

    有所說,則即與無相者以相。

    神秀的偈的後兩句是說,欲得到第一義所拟說者,須用修行的工夫。

    慧能的偈前二句,是說:對于第一義所拟說者,不能有所說。

    後二句是說:欲得到第一義所拟說者,不可修行。

    不可修行,不是不修行,而是以不修行為修行。

    禅宗的人,大都以不說第一義為表顯第一義的方法,其方法是“不道之道”。

    他們以不修行為修行的方法,其方法是“無修之修”。

     慧能的大弟子懷讓《語錄》雲:“馬祖(道一)居南嶽傳法院,獨處一庵,惟習坐禅,凡有來訪者都不顧。

    ”“(師)一日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