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禅宗

關燈
磚于庵前磨,馬祖亦不顧。

    時既久,乃問曰:‘作什麼?’師雲:‘磨作鏡。

    ’馬祖雲:‘磨磚豈能成鏡?’師雲:‘磨磚既不成鏡,坐禅豈能成佛?’”(《古尊宿語錄》卷一)說坐禅不能成佛,是說,道不可修。

    馬祖《語錄》雲:“問:‘如何是修道?’師雲:‘道不屬修。

    若言修得,修成還壞,如同聲聞。

    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得道的方法,是非修非不修。

    非修非不修,就是無修之修。

     有修之修,是有心底作為,就是所謂有為。

    有為是生滅法,是有生有滅底,所以修成還壞。

    黃檗(希運)雲:“設使恒沙劫數,行六度萬行,得佛菩提,亦非究竟。

    何以故?為屬因緣造作故。

    因緣若盡,還歸無常。

    ”又說:“諸行盡歸無常。

    勢力皆有盡期。

    猶如箭射于空,力盡還墜。

    都歸生死輪回。

    如斯修行,不解佛意,虛受辛苦,豈非大錯?”(《古尊宿語錄》卷三)有心底修行,是有為法,其所得,亦是萬法中之一法,不是超乎萬法者。

    超乎萬法者,就是禅宗所謂不與萬法為侶者。

    龐居士問馬祖:“不與萬法為侶者是什麼人?”馬祖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古尊宿語錄》卷一)不與萬物為侶者,是不可說底。

    因為說之所說,即是一法,即是與萬法為侶者。

    馬祖說:“待汝一口吸盡西江水,即向汝道。

    ”即是說:不能向汝道。

    說不能向汝道,亦即是有所道。

    此即是“不道之道”。

    欲說不與萬法為侶者,須以“不道之道”。

    欲得不與萬物為侶者,須用“無修之修”。

     有修之修的修行,亦是一種行。

    有行即是于佛法所謂生死輪回中造因。

    造因即須受報。

    黃檗雲:“若未會無心,著相皆屬魔業。

    乃至作淨土佛事,并皆成業。

    乃名佛障,障汝心故。

    被因果管束,立住無自由分。

    所以菩提等法,本不是有。

    如來所說,皆是化人。

    猶如黃葉為金錢,權止小兒啼。

    故實無法,名阿耨菩提。

    如今既會意,何用驅驅?但随緣消舊業,莫更造新殃。

    ”(《古尊宿語錄》卷三)不造新業,所以無修。

    然此無修,正是修。

    所以此修是無修之修。

     不造新業,并不是不做任何事,而是做事以無心。

    馬祖雲:“自性本來具足,但于善惡事上不滞,喚作修道人。

    取善舍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

    更若向外馳求,轉疏轉遠。

    ”“經雲:但以衆法,合成此身。

    起時唯法起,滅時唯法滅。

    此法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

    前念,後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滅,喚作海印三昧。

    ”(《古尊宿語錄》卷一)于善惡事上不滞,就是無心。

    不滞就是不著,也就是不住,也就是無情系。

    百丈懷海《語錄》雲:“問:‘如何是有情無佛性,無情有佛性?’師雲:‘從人至佛,是聖情執;從人至地獄,是凡情執。

    隻如今但于凡聖二境,有染愛心,是名有情無佛性。

    隻如今但于凡聖二境及一切有無諸法,都無取舍心,亦無取舍知解,是名無情有佛性。

    隻是無其情系,故名無情。

    不同木石太虛,黃華翠竹之無情。

    ’”又雲:“若踏佛階梯,無情有佛性。

    若未踏佛階梯,有情無佛性。

    ”(《古尊宿語錄》卷一) 無心也就是無念。

    《壇經》雲:“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著為本。

    無相者,于相而無相。

    無念者,于念而無念。

    無住者。

    ”“念念之中,不思前境。

    ”“于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

    ”“此是以無住為本。

    ”所謂無念,不是“百物不思,念盡除卻”。

    若“百物不思”,亦是“法縛”。

    (《壇經》)神會雲:“聲聞修空,住空,被空縛;修定,住定,被定縛;修靜,住靜,被靜縛;修寂,住寂,被寂縛。

    ”(《神會遺集語錄》卷一)“百物不思”,即“修空,住空”之類也。

    無念是“于諸境上心不染”,“常離諸境”。

    (《壇經》)“于諸境上心不染”,即是“于諸法上念念不住”,此即是無住,此亦即是“于相而離相”,亦即是“無相”。

    所以《壇經》所謂“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實隻是“無念”。

    “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

    (《壇經》)此即是“善不受報”“頓悟成佛”之義。

     臨濟(義玄)雲:“如今學者不得,病在甚處?病在不自信處。

    你若自信不及,便茫茫地徇一切境轉,被它萬境回換,不得自由。

    你若歇得念念馳求心,便與祖佛不别。

    你欲識得祖佛嗎?隻你面前聽法底是。

    ”(《古尊宿語錄》卷四)又說:“道流佛法無用功處。

    隻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卧。

    愚人笑我,智乃知焉。

    ”(同上)學者要自信得及,一切放下。

    不必于日用平常行事外,别有用功,别有修行。

    隻于日用平常行事中,于相而無相,于念而無念。

    這就是不用功的用功,也就是無修之修。

     臨濟又雲:“有時奪人不奪境,有時奪境不奪人,有時人境俱奪,有時人境俱不奪。

    ”人是能知底主體,境是所知底對象。

    禅宗傳說:“明上座向六祖(慧能)求法。

    六祖雲:‘汝其暫時斂欲念,善惡都莫思量。

    ’明上座乃禀言。

    六祖雲:‘不思善,不思惡,正當與麼時,還我明上座父母未生時面目來。

    ’明上座于言下忽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