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玄學
關燈
小
中
大
魏晉人對于超乎形象底始更有清楚底認識。
也可以說,他們對于超乎形象底有比《老》《莊》及《易傳》《中庸》的作者更清楚底認識。
于上數章中,我們屢次說到“玄之又玄”。
魏晉人了解玄之又玄,他們也喜歡玄之又玄。
他們稱《老子》《莊子》及《周易》為三玄,稱談玄之又玄底言論為玄談,稱談玄之又玄底學問為玄學,稱談玄談、談玄學底風氣為玄風。
他們可以說是一玄而無不玄。
他們也深知講到超乎形象底哲學能使人“經虛涉曠”。
《世說新語》謂向秀《莊子注》“妙析奇緻,大暢玄風”。
(《文學》)《竹林七賢論》雲:“秀為此義,讀之者無不超然若已出塵埃而窺絕冥。
始了視聽之表,有神德玄哲,能遺天下,外萬物。
”(劉孝标《世說新語》注引)向秀、郭象稱贊莊子,亦說:“雖複貪婪之人,進躁之士,暫而攬其餘芳,味其溢流,仿佛其音影,猶足曠然有忘形自得之懷,況探其遠情而玩永年者乎?遂綿邈清遐,去離塵埃而返冥極者也。
”(《莊子注》序)此所說底境界是極高底。
玄學的功用就是能使人有這種境界。
玄學是老莊哲學的繼續。
老莊的思想是經過名家,而又超過名家底。
玄學家的思想也是如此。
名家之學,在魏晉時亦盛行。
《世說新語》雲:“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阮裕)道《白馬論》。
為論以示謝,于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
阮乃歎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文學》)又雲:“司馬太傅(司馬孚)問謝車騎(謝玄):‘惠子其書五車,何以無一言入玄?’謝曰:‘故當是其妙處不傳。
’”(《文學》)說惠子“無一言入玄”,這是錯底。
不過于此兩條可見魏晉人對于名家底注意,及他們對于公孫龍、惠施底推崇。
魏晉人底思想,也是從名家出發底。
所以他們于談玄時所談之理,謂之名理(《世說新語·文學》篇謂:“王(長史)叙緻作數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
”又注引《謝玄别傳》雲:“玄能清言,善名理。
”)“善名理”,就是“能辯(通作辨)名析理”(向、郭《莊子·天下篇注》)。
于第三章中,我們見名家所做底工作,例如公孫龍辯“白馬非白”“離堅白”,都是辨名析理,就是專就名而分析理,不管實際、不管事實。
此亦是所謂“專決于名,而失人情”。
《世說新語》謂:“客問樂令(樂廣)‘旨不至’者,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幾曰:‘至不?’客曰:‘至。
’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文學》)“旨不至”就是《莊子·天下》篇所說“指不至”,是公孫龍一派的辯者之言。
以麈柄确幾上,普通以為麈尾至幾。
但其至若是真至,則至者不能去。
今至者能去,則至非真至。
此就至之名析至之理,就至之理批評某一至之事實。
此即所謂辨名析理。
《世說新語》此段,劉孝标注雲:“夫藏舟潛往,交臂恒謝,一息不留,忽焉生滅。
故飛鳥之影,莫見其移;馳車之輪,曾不掩地。
是以去不去矣,庸有至乎?至不至矣,庸有去乎?然則前至不異後至,至名所以生;前去不異後去,去名所以立。
今天下無去矣,而去者非假哉?既為假矣,而至者豈實哉?”此注不知是劉孝标自己的話或是引他人的話。
“飛鳥之影,未嘗動也”,“輪不輾地”,亦是《莊子·天下》篇所述辯者之言。
此段的大意是說:事物時時刻刻在變,一息就是一個生滅。
此一息間的飛鳥之影,并不是上一息間的飛鳥之影。
上一息間的飛鳥之影,于上一息間已滅。
此一息間的飛鳥之影,于此一息間新生。
聯合觀之,則見其動。
分别觀之,則不見其移。
輪不輾地,理亦如是。
所謂去者,是許多一息間的去,所謂前去後去,聯合起來底。
所謂至者,亦是許多一息間的至,所謂前至後至,聯合起來底。
因為前至與後至相似,所以似乎是一至,所以至之名可以立。
也正因為前去與後去隻是相似,所謂一去,亦隻是似乎一去,所以去之名不可以立。
專就一息間的生滅說,實是無去。
既無去亦無至。
這就是所謂辨名析理。
《莊子·天下》篇末段向、郭注,以為辯者之言,“尺棰連環之意”,“無經國體緻,真所謂無用之談也。
然膏粱之子,均之戲豫,或倦于典言,而能辨名析理,以宣其氣,以系其思,流于後世,使性不邪淫,不猶賢于博弈者乎?”向、郭超過了名家,得魚忘筌,所以他們似乎是反對辨名析理。
其實向、郭并不是反對辨名析理,他們是反對隻辨名析理。
他們自己是最能辨名析理底,他們的《莊子注》是辨名析理的工作的最好底模範。
王弼、向秀、郭象都“善名理”,所以他們注《老》《莊》,與《淮南》講《老》《莊》,大不相同。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王弼注雲:“萬物萬形,其歸一也。
何由緻一?由于無也。
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從無之有,數盡乎斯。
過此以往,非道之流。
”又說:“一者數之始,而物之極也。
”(三十九章注)這一段話的确切底意義,我們姑不必詳說。
但其所謂道,所謂無,所謂有,所謂一,确乎與《淮南》所解釋不同,這是可以一望而知底。
經王弼的解釋,道、無、有、一等觀念,又隻是形式底觀念,不是積極底觀念。
有道、有一等命題,又隻是形式命題,不是積極命題。
玄學雖說是老莊的繼續,但多數底玄學家,都以孔子為最大底聖人,以為老莊不及孔子。
例如《世說新語》雲:“王輔嗣(王弼)弱冠詣裴徽。
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孔子)莫肯緻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耶?’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
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文學》)王弼的意思是說,在老子的思想中,尚有有無的對立。
他從有希望無,所以常
也可以說,他們對于超乎形象底有比《老》《莊》及《易傳》《中庸》的作者更清楚底認識。
于上數章中,我們屢次說到“玄之又玄”。
魏晉人了解玄之又玄,他們也喜歡玄之又玄。
他們稱《老子》《莊子》及《周易》為三玄,稱談玄之又玄底言論為玄談,稱談玄之又玄底學問為玄學,稱談玄談、談玄學底風氣為玄風。
他們可以說是一玄而無不玄。
他們也深知講到超乎形象底哲學能使人“經虛涉曠”。
《世說新語》謂向秀《莊子注》“妙析奇緻,大暢玄風”。
(《文學》)《竹林七賢論》雲:“秀為此義,讀之者無不超然若已出塵埃而窺絕冥。
始了視聽之表,有神德玄哲,能遺天下,外萬物。
”(劉孝标《世說新語》注引)向秀、郭象稱贊莊子,亦說:“雖複貪婪之人,進躁之士,暫而攬其餘芳,味其溢流,仿佛其音影,猶足曠然有忘形自得之懷,況探其遠情而玩永年者乎?遂綿邈清遐,去離塵埃而返冥極者也。
”(《莊子注》序)此所說底境界是極高底。
玄學的功用就是能使人有這種境界。
玄學是老莊哲學的繼續。
老莊的思想是經過名家,而又超過名家底。
玄學家的思想也是如此。
名家之學,在魏晉時亦盛行。
《世說新語》雲:“謝安年少時,請阮光祿(阮裕)道《白馬論》。
為論以示謝,于時謝不即解阮語,重相咨盡。
阮乃歎曰:‘非但能言人不可得,正索解人亦不可得!’”(《文學》)又雲:“司馬太傅(司馬孚)問謝車騎(謝玄):‘惠子其書五車,何以無一言入玄?’謝曰:‘故當是其妙處不傳。
’”(《文學》)說惠子“無一言入玄”,這是錯底。
不過于此兩條可見魏晉人對于名家底注意,及他們對于公孫龍、惠施底推崇。
魏晉人底思想,也是從名家出發底。
所以他們于談玄時所談之理,謂之名理(《世說新語·文學》篇謂:“王(長史)叙緻作數百語,自謂是名理奇藻。
”又注引《謝玄别傳》雲:“玄能清言,善名理。
”)“善名理”,就是“能辯(通作辨)名析理”(向、郭《莊子·天下篇注》)。
于第三章中,我們見名家所做底工作,例如公孫龍辯“白馬非白”“離堅白”,都是辨名析理,就是專就名而分析理,不管實際、不管事實。
此亦是所謂“專決于名,而失人情”。
《世說新語》謂:“客問樂令(樂廣)‘旨不至’者,樂亦不複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幾曰:‘至不?’客曰:‘至。
’樂因又舉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文學》)“旨不至”就是《莊子·天下》篇所說“指不至”,是公孫龍一派的辯者之言。
以麈柄确幾上,普通以為麈尾至幾。
但其至若是真至,則至者不能去。
今至者能去,則至非真至。
此就至之名析至之理,就至之理批評某一至之事實。
此即所謂辨名析理。
《世說新語》此段,劉孝标注雲:“夫藏舟潛往,交臂恒謝,一息不留,忽焉生滅。
故飛鳥之影,莫見其移;馳車之輪,曾不掩地。
是以去不去矣,庸有至乎?至不至矣,庸有去乎?然則前至不異後至,至名所以生;前去不異後去,去名所以立。
今天下無去矣,而去者非假哉?既為假矣,而至者豈實哉?”此注不知是劉孝标自己的話或是引他人的話。
“飛鳥之影,未嘗動也”,“輪不輾地”,亦是《莊子·天下》篇所述辯者之言。
此段的大意是說:事物時時刻刻在變,一息就是一個生滅。
此一息間的飛鳥之影,并不是上一息間的飛鳥之影。
上一息間的飛鳥之影,于上一息間已滅。
此一息間的飛鳥之影,于此一息間新生。
聯合觀之,則見其動。
分别觀之,則不見其移。
輪不輾地,理亦如是。
所謂去者,是許多一息間的去,所謂前去後去,聯合起來底。
所謂至者,亦是許多一息間的至,所謂前至後至,聯合起來底。
因為前至與後至相似,所以似乎是一至,所以至之名可以立。
也正因為前去與後去隻是相似,所謂一去,亦隻是似乎一去,所以去之名不可以立。
專就一息間的生滅說,實是無去。
既無去亦無至。
這就是所謂辨名析理。
《莊子·天下》篇末段向、郭注,以為辯者之言,“尺棰連環之意”,“無經國體緻,真所謂無用之談也。
然膏粱之子,均之戲豫,或倦于典言,而能辨名析理,以宣其氣,以系其思,流于後世,使性不邪淫,不猶賢于博弈者乎?”向、郭超過了名家,得魚忘筌,所以他們似乎是反對辨名析理。
其實向、郭并不是反對辨名析理,他們是反對隻辨名析理。
他們自己是最能辨名析理底,他們的《莊子注》是辨名析理的工作的最好底模範。
王弼、向秀、郭象都“善名理”,所以他們注《老》《莊》,與《淮南》講《老》《莊》,大不相同。
《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王弼注雲:“萬物萬形,其歸一也。
何由緻一?由于無也。
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無言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
從無之有,數盡乎斯。
過此以往,非道之流。
”又說:“一者數之始,而物之極也。
”(三十九章注)這一段話的确切底意義,我們姑不必詳說。
但其所謂道,所謂無,所謂有,所謂一,确乎與《淮南》所解釋不同,這是可以一望而知底。
經王弼的解釋,道、無、有、一等觀念,又隻是形式底觀念,不是積極底觀念。
有道、有一等命題,又隻是形式命題,不是積極命題。
玄學雖說是老莊的繼續,但多數底玄學家,都以孔子為最大底聖人,以為老莊不及孔子。
例如《世說新語》雲:“王輔嗣(王弼)弱冠詣裴徽。
徽問曰:‘夫無者,誠萬物之所資,聖人(孔子)莫肯緻言,而老子申之無已,何耶?’弼曰‘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言必及有。
老莊未免于有,恒訓其所不足’。
”(《文學》)王弼的意思是說,在老子的思想中,尚有有無的對立。
他從有希望無,所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