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玄學

關燈
說無。

    在孔子的思想中,有無的對立,已統一起來,孔子已與無同體。

    從無說有,所以常說有。

    用“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标準說,老子不“道中庸”,正因其尚未“極高明”;孔子已“極高明”,所以他“道中庸”。

     向秀、郭象是莊子的最大底注釋者,亦是莊子的最大底批評者。

    現在流傳底郭象《莊子注》,大概有一部分是向秀的《莊子注》,我們于本書稱為向郭注。

    向郭《莊子注·叙》說:“夫莊子者,可謂知本矣。

    故未始藏其狂言,言雖無會,而獨應者也。

    夫應而非會,則雖當無用;言非物事,則雖高不行。

    與夫寂然不動,不得已而後起者,固有間矣。

    斯可謂知無心者也。

    夫心無為,則随感而應,應随其時,言唯謹爾。

    故與化為體,流萬代而冥物。

    豈曾設對獨遘,而遊談乎方外哉。

    此其所以不經,而為百家之冠也。

    然莊生雖未體之,言則至矣。

    通天地之統,序萬物之性,達死生之變,而明内聖外王之道。

    上知造物無物,下知有物之自造也。

    ”向郭此段對于莊子底批評,可分兩點說。

    就第一點說,向郭亦以為莊子的境界,不及孔子。

    向郭許莊子為“知本”“知無心”,但雖“知”之,而“未體之”。

    所以“未始藏其狂言”。

    設為對話,獨自談天,所謂“設對獨遘”。

    若聖人既已“與化為體”,不但“知無心”,而且是“心無為”。

    心無為則随感而應,這就是所謂“寂然不動,不得已而後起”。

    既是“不得已而後起”,所以隻是随着實際底應對,随機指點,而不“設對獨遘”。

    這就是所謂“應随其時,言唯謹爾”。

    向郭對于莊子底此種批評,若用我們于《新原人》中所用底名詞說,莊子的境界,是所謂知天的境界;孔子的境界,是所謂同天的境界。

    所謂“與化為體”,所謂“體之”,正是我們所謂同天的意思。

    莊子僅知與化為體,而尚未能與化為體。

    故其境界雖亦是天地境界,但僅是天地境界中知天的境界,而不是同天的境界。

     就向郭對于莊子底批評的第二點說,莊子的“狂言”,既隻是設為對話獨自談天,所以其言是“無會而獨應”。

    “應而非會,則雖當無用,言非物事,則雖高不行”。

    “會”是應付事物之意。

    莊子“設對獨遘,而遊談乎方外”,他是離開日常事物而别求“玄冥之境”“恍惚之庭”。

    所以其言是“雖當無用”“雖高不行”。

    他所講雖亦是内聖外王之道,但實在是内聖多而外王少。

    向郭對于莊子的批評的此點,正是說莊子的哲學,是“極高明”而不“道中庸”。

     因此兩點,所以向郭說:莊子與聖人“固有間矣”。

    其言亦不足為經,而隻為諸子之冠。

    其境界比聖人低,其言的價值亦比聖人的言低。

     老莊“知無”,孔子體無,雖有程度上底不同;老莊隻能遊于方之外,聖人亦能遊于方之内,雖有内外的不同;但老莊與聖人俱“明内聖外王之道”。

    所以玄學家中,亦有謂老莊與孔子,在根本上沒有不同者。

    《世說新語》說:“阮宣子(阮修)有令聞。

    太尉王夷甫(王衍)見而問曰:‘老莊與聖教同異?’對曰:‘将無同?’”(《文學》)阮修的意思是說,老莊與孔子不能說是完全相同,亦不能說是完全相異。

    所以說是“将無同”,意謂他們在根本上是相同底。

     王弼、向秀、郭象以為先秦道家,有其缺點。

    他們繼續先秦道家,實則是修正先秦道家。

    用我們的名詞說,他們以為先秦道家不合乎“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标準,所以他們修正之,以使其合乎此标準。

    王弼對于先秦道家底主要修正,是聖人喜怒哀樂之說。

    何晏有“聖人無喜怒哀樂論”。

    論今不傳,其大意,大概是先秦道家所持以理化情,或“以情從理”之說。

    照莊子的說法,人的感情,如喜怒哀樂等,起于人對于事物底不了解。

    聖人對于事物有完全底了解。

    所以“哀樂不能入”(《莊子·養生主》)。

    哀樂不能入,就是無哀樂,也就是無情。

    聖人所以無情,并不是冥頑不靈,如所謂槁木死灰,而是其情為其了解所融化。

    此所謂以理化情。

    王弼以為這是不可能底。

    王弼底說法是:“夫明足以尋幽極微,而不能去自然之性。

    ”“聖人之所茂于人者神明也,同于人者五情也。

    神明茂,故能體沖和以通無。

    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

    然則聖人之情,應物而無累于物者也。

    ”(《三國志·鐘會傳》裴松之注引)聖人不是無情,而是有情而不為情所累。

    先秦道家以有情為累,以無情為無累。

    王弼以有情而為情所累為累,以有情而不為情所累為無累。

    這是王弼對于先秦道家底一個修正。

    這個修正是将有情與無情的對立,統一起來。

    這個對立,與高明與中庸的對立,是一類底。

     向郭對于先秦道家哲學底修正,其要點在于取消“有”與“無”的對立,取消“天”與“人”的對立,統一“方内”與“方外”的對立。

     在先秦道家哲學中,有“有”與“無”的對立。

    “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所謂“無”是無名的簡稱,并不是等于零之無。

    向郭則以為所謂“無”就是等于零之無。

    《莊子·庚桑楚》雲:“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出入而無見其形,是謂天門。

    天門者,無有也。

    萬物出乎無有。

    ”向郭注雲:“生死出入,皆欻然自爾,未有為之者也。

    然有聚散隐顯,故有出入之名。

    徒有名耳,竟無出入,門其安在乎?故以無為門。

    以無為門,則無門也。

    ”“非謂無能為有也。

    若無能為有,何謂無乎?”“一無有則遂無矣。

    無者遂無,則有自欻然生明矣。

    ”照向郭的說法,說“有生于無”,就是說沒有生有者。

    也就是說,有是自生,“未有為之者”。

    說有是自生,隻是說沒有生有者;不是說,有一時,沒有有,忽然從沒有生有。

    《莊子·知北遊》注雲:“非惟無不得化而為有也,有亦不得化而為無矣。

    是以有之為物,雖千變萬化,而不得一為無也。

    不得一為無,故自古無未有之時而常存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