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漢儒

關燈
有些古代底哲學著作,我們不能确定它們的時代,是先秦或是秦漢。

    但就我們所确知是漢人的著作說,這些著作,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這就是其中所表現底思想,都不能“超以象外”。

    道家的哲學是最注重超乎形象底。

    但漢代道家所講底,也都限于形象之内。

     淮南王劉安及其賓客所做底《淮南鴻烈》,漢人以為“其旨近老子澹泊無為,蹈虛守靜”(高誘注叙)。

    書中《要略》一篇,自述其作書之意,亦說:“故言道而不言事,則無以與世浮沉。

    言事而不言道,則無以與化遊息。

    ”這部書中,至少有一部分是漢代道家的人的著作,他們繼續用老莊所用底名詞,亦繼續說老莊所說底話。

    但在老莊哲學中,有些名詞,本來隻表示形式底觀念;有些話,本來隻表示形式底命題。

    寫《淮南鴻烈》底這些道家,都予以積極底解釋。

    他們在表面上是繼承老莊,但他們所說底是形象之内底。

    老莊所說底,是超乎形象底。

     在老莊哲學中,道、太一、無、有等名詞,所表示底觀念,都是形式底。

    但寫《淮南鴻烈》底這些道家,都予以積極底解釋。

    《淮南·天文訓》雲:“天墬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高注雲:‘無形之貌。

    ’),故曰太昭。

    道始于虛霩,虛霩生宇宙。

    宇宙生氣。

    氣有涯垠。

    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滞而為地。

    清妙之合專易,重濁之凝竭難。

    故天先成而地後定。

    天地之襲(高注雲:‘合也。

    ’)精為陰陽。

    陰陽之專精為四時。

    四時之散精為萬物。

    ”這是漢人所想象底世界發生的程序。

    此所謂道,似乎是先天地而有底一種原質。

    如此說,則道即是一物。

    道的觀念,即是一積極底觀念,有道即是一積極命題。

    此所謂“天墜未形”的“無形之貌”,實則也是一種形,也是感覺的一種可能底對象。

    雖說是“無形”但并不是超乎形象底。

     莊子《齊物論》雲:“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

    有有也者,有無也者,有未始有無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無也者。

    ”這本都是些形式命題,并不必肯定實際上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始者等,更不肯定什麼是有始者,什麼是有未始有始者等。

    這就是說,這些命題,對于實際無所肯定。

    《淮南·俶真訓》亦有此一段話,但與之以積極底解釋。

    《俶真訓》說:“所謂有始者”,是“繁憤未發,萌兆芽蘖”,“将欲生興,而未成物類”;“有未始有有始者”,是“天氣始下,地氣始上,陰陽錯合”,“欲與物接而未成兆朕”;“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是“天含和而未降,地懷氣而未揚,虛無寂寞”,“而大通冥冥者也”;“有有者,言萬物摻落”,“可切循把握而有數量”;“有無者,視之不見其形,聽之不聞其聲”,“浩浩瀚瀚,不可隐儀揆度,而通光耀者”;“有未始有有無者,包裹天地,陶冶萬物,大通混冥,深宏廣大,不可為外。

    析豪剖芒,不可為内。

    無環堵之宇,而生有無之根”;“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無者,天地未剖,陰陽未判,四時未分,萬物未生,汪然平靜,寂然清澄,莫見其形”。

    此所說亦是漢人所想象底世界發生的程序。

    有、無等觀念,經此解釋,亦成為積極底觀念。

    有有、有無,亦都是積極底命題。

    此亦說“無形”,但其“無形”,亦不是“超乎形象”底。

     《淮南·诠言訓》雲:“洞同天地,渾沌為樸,未造而成物,謂之太一。

    同出于一,所為各異。

    有鳥、有魚、有獸,謂之分物。

    方以類别,物以群分。

    性命不同,皆形于有。

    隔而不通,分而為萬物。

    莫能及宗,故動而謂之生,死而謂之窮。

    皆為物矣,非不物而物物者也。

    物物者,亡乎萬物之中。

    ”此段所說,近于老莊,但所謂“洞同天地,渾沌為樸”,若是如《天文訓》所說“天墬未形,馮馮翼翼,洞洞灟灟”,則太一仍是在“形象之内”底。

    在形象之内底,即仍是一物。

    照《淮南》所說,如上所引者,則道、有、無等觀念,所能予人者,是一種曆史底知識。

    這一種曆史,是世界發生的曆史,普通亦以之屬于科學,如天文學、地理學,亦屬于科學。

     科學能增進人的知識,但不能提高人的境界。

    哲學能提高人的境界,但不能增進人的知識。

    《老子》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這話并不能使我們知道,天地萬物是如何“生”底。

    《淮南》所說,确能使我們知道,天地萬物是如何“生”底。

    不過其所說不見得是真而已。

    這種分别就是科學與哲學底分别。

     嚴格地說,漢代隻有宗教、科學,沒有純粹底哲學。

    純粹哲學中底主要觀念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