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玄學
關燈
小
中
大
獨亢然立乎高山之頂,非夫人有情于自守,守一家之偏尚,何得專此?此固俗中之一物,而為堯之外臣耳。
”各物皆守一己的偏尚,所以每一物皆是與他物相對者。
順物者“得其環中”,不守一己的偏尚,而随順萬物。
所謂随順萬物,實則是超越萬物,超越萬物者不與萬物立于對待的地位。
所以他不是“俗中之一物”而“無對于天下”。
雖日有萬幾,而他亦應以無心。
所以“應物而無累于物”。
《逍遙遊》向郭注又說:“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世豈識之哉?徒見其戴黃屋,佩玉玺,便謂足以纓绂其心矣。
見其曆山川,同民事,便謂足以憔悴其神矣。
豈知至至者之不虧哉?”他不虧因為他應世而不為世所累,應物而無累于物。
聖人的境界雖至高,而其行為,則可以是至平凡。
《逍遙遊》向郭注雲:“至遠之迹,順者更近。
而至高之所會者反下。
”又雲:“若乃厲然以獨高為至,而不夷乎俗累,斯山谷之士,非無待者也。
”又雲:“若謂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後得稱無為者,此莊老之談,所以見棄于當塗。
當塗者自必于有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
” 照向郭的新義,對于聖人,無所謂方内方外之分。
《大宗師》注雲:“夫理有至極,外内相冥。
未有極遊外之至,而不冥于内者也。
未有能冥于内而不遊于外者也。
故聖人常遊外以宏内,無心以順有。
故雖終日見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
”真能遊外者,必冥于内;真能冥于内者,必能遊外。
聖人無心以順有。
順有就是所謂随順萬物。
無心就是所謂冥于内。
順有就是遊于外。
向郭注以為這是莊子“述作之大意”。
明此大意,“則夫遊外冥内之道,坦然自明,而莊子之書,故是涉俗蓋世之談矣”(《大宗師》注)。
向郭的努力,就是在于使原來道家的寂寥恍惚之說,成為涉俗蓋世之談。
将方内與方外,統一起來。
他們已有很大底成就。
但其成就仍有可批評之處(說見下文)。
于魏晉時,佛法已入中國,在當時人的思想中,已有甚大底勢力。
在佛學中,有真如與生滅法的對立、常與無常的對立、涅槃與生死的對立。
當時的思想家,以為真如與生滅法的對立,就是道家哲學中底無與有的對立;常與無常的對立,就是道家哲學中底靜與動的對立;涅槃與生死的對立,就是道家哲學中底無為與有為的對立。
當時底有一部分佛學家講佛學,亦用有、無、動、靜、有為、無為等觀念。
因此他們雖講佛學,但其所講底佛學,可以說是玄學中底一派。
僧肇便是這一類底佛學家的傑出人才。
僧肇的《物不遷》《不真空》諸論,所講底便是這一類底佛學的代表作品。
王弼、向秀、郭象拟統一道家哲學中的對立。
僧肇亦拟統一佛學中底對立,他的《物不遷論》,是拟統一動與靜的對立,他的《不真空論》是拟統一有與無的對立,他的《般若無知論》是拟統一有知與無知的對立,及有為與無為的對立。
僧肇《物不遷論》雲:“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
我之所謂靜者,亦以營物不至今,故曰靜而非動。
動而非靜,以其不來。
靜而非動,以其不去。
”“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嘗無;責向物于今,于今未嘗有。
于今未嘗有,以明物不來;于向未嘗無,故知物不去。
覆而求今,今亦不往。
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
”“如此,則物不相往來,明矣。
既無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動乎?然則旋岚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複何怪哉?”上文引劉孝标《世說新語》注,謂至有前至後至,去有前去後去。
僧肇所說,亦有此意。
前至前去,不從昔至今;後至後去,亦不從今至昔。
則在某一息間的某事物,自隻是在某一息間的某事物。
普通所謂另一息間的某事物實另是一事物,并非前一息間底某事物,繼續而來者。
《物不遷論》雲:“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
’”今日底梵志不過是似乎昔日底梵志。
昔日底梵志自在昔日,不從昔來今。
今日底梵志自在今日,不從今至昔。
“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動。
稱去不必去,謂不從今至古,以其不來。
不來,故不馳騁于古今;不動,故各性住于一世。
”昔日曾經有某事物的事實,不但常存而且有其功用。
《物不遷論》雲:“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
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業不可朽故也。
功業不可朽,故雖在昔而不化。
不化故不遷,不遷放則湛然明矣。
”譬如人築山,一筐土有一筐土的功業。
又譬如人走路,一步有一步的功業。
現在築成一山,這山之築成,靠最初的一筐土。
現在走完一段路,這路之走完,靠最初底一舉步。
最初一筐土,最初一舉步的功業,是在昔而不化。
不化可見其不遷。
普通人以為,如說事物是靜底,則須說今日底事物,就是昨日底事物。
此所謂靜,是與動對立底。
普通人以為,如說事物是動底,則須說昨日底事物,變為今日底事物。
此所謂動,是與靜對立底。
其實今日底事物,并不是昨日底事物,亦不是昨日底事物所變底。
動是“似動而靜”,去是“似去而留”。
動隻是似動,不是與靜對立底。
去隻是似去,不是與留對立底。
《物不遷論》雲:“尋夫不動之作,豈釋動以求靜?必求靜于諸動。
必求靜于諸動,故雖動而常靜。
不釋動以求靜,故雖靜而不離動。
”“雖靜而常動”,“靜而不離動”。
所以動靜不是對立底。
如此說,即取消了普通所謂動靜的對立,也可以說是,統一了普通所謂動靜的對立。
僧肇《不真空論》雲:“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無。
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
”一切事物都是衆緣和會而生底,“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後有哉?譬彼真無,無自常無,
”各物皆守一己的偏尚,所以每一物皆是與他物相對者。
順物者“得其環中”,不守一己的偏尚,而随順萬物。
所謂随順萬物,實則是超越萬物,超越萬物者不與萬物立于對待的地位。
所以他不是“俗中之一物”而“無對于天下”。
雖日有萬幾,而他亦應以無心。
所以“應物而無累于物”。
《逍遙遊》向郭注又說:“夫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于山林之中,世豈識之哉?徒見其戴黃屋,佩玉玺,便謂足以纓绂其心矣。
見其曆山川,同民事,便謂足以憔悴其神矣。
豈知至至者之不虧哉?”他不虧因為他應世而不為世所累,應物而無累于物。
聖人的境界雖至高,而其行為,則可以是至平凡。
《逍遙遊》向郭注雲:“至遠之迹,順者更近。
而至高之所會者反下。
”又雲:“若乃厲然以獨高為至,而不夷乎俗累,斯山谷之士,非無待者也。
”又雲:“若謂拱默乎山林之中,而後得稱無為者,此莊老之談,所以見棄于當塗。
當塗者自必于有為之域而不反者,斯之由也。
” 照向郭的新義,對于聖人,無所謂方内方外之分。
《大宗師》注雲:“夫理有至極,外内相冥。
未有極遊外之至,而不冥于内者也。
未有能冥于内而不遊于外者也。
故聖人常遊外以宏内,無心以順有。
故雖終日見形,而神氣無變;俯仰萬機,而淡然自若。
”真能遊外者,必冥于内;真能冥于内者,必能遊外。
聖人無心以順有。
順有就是所謂随順萬物。
無心就是所謂冥于内。
順有就是遊于外。
向郭注以為這是莊子“述作之大意”。
明此大意,“則夫遊外冥内之道,坦然自明,而莊子之書,故是涉俗蓋世之談矣”(《大宗師》注)。
向郭的努力,就是在于使原來道家的寂寥恍惚之說,成為涉俗蓋世之談。
将方内與方外,統一起來。
他們已有很大底成就。
但其成就仍有可批評之處(說見下文)。
于魏晉時,佛法已入中國,在當時人的思想中,已有甚大底勢力。
在佛學中,有真如與生滅法的對立、常與無常的對立、涅槃與生死的對立。
當時的思想家,以為真如與生滅法的對立,就是道家哲學中底無與有的對立;常與無常的對立,就是道家哲學中底靜與動的對立;涅槃與生死的對立,就是道家哲學中底無為與有為的對立。
當時底有一部分佛學家講佛學,亦用有、無、動、靜、有為、無為等觀念。
因此他們雖講佛學,但其所講底佛學,可以說是玄學中底一派。
僧肇便是這一類底佛學家的傑出人才。
僧肇的《物不遷》《不真空》諸論,所講底便是這一類底佛學的代表作品。
王弼、向秀、郭象拟統一道家哲學中的對立。
僧肇亦拟統一佛學中底對立,他的《物不遷論》,是拟統一動與靜的對立,他的《不真空論》是拟統一有與無的對立,他的《般若無知論》是拟統一有知與無知的對立,及有為與無為的對立。
僧肇《物不遷論》雲:“夫人之所謂動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動而非靜。
我之所謂靜者,亦以營物不至今,故曰靜而非動。
動而非靜,以其不來。
靜而非動,以其不去。
”“求向物于向,于向未嘗無;責向物于今,于今未嘗有。
于今未嘗有,以明物不來;于向未嘗無,故知物不去。
覆而求今,今亦不往。
是謂昔物自在昔,不從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從昔以至今。
”“如此,則物不相往來,明矣。
既無往返之微朕,有何物而可動乎?然則旋岚偃嶽而常靜,江河競注而不流,野馬飄鼓而不動,日月曆天而不周,複何怪哉?”上文引劉孝标《世說新語》注,謂至有前至後至,去有前去後去。
僧肇所說,亦有此意。
前至前去,不從昔至今;後至後去,亦不從今至昔。
則在某一息間的某事物,自隻是在某一息間的某事物。
普通所謂另一息間的某事物實另是一事物,并非前一息間底某事物,繼續而來者。
《物不遷論》雲:“是以梵志出家,白首而歸,鄰人見之曰:‘昔人尚存乎?’梵志曰:‘吾猶昔人,非昔人也。
’”今日底梵志不過是似乎昔日底梵志。
昔日底梵志自在昔日,不從昔來今。
今日底梵志自在今日,不從今至昔。
“言往不必往,古今常存,以其不動。
稱去不必去,謂不從今至古,以其不來。
不來,故不馳騁于古今;不動,故各性住于一世。
”昔日曾經有某事物的事實,不但常存而且有其功用。
《物不遷論》雲:“是以如來,功流萬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彌固。
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業不可朽故也。
功業不可朽,故雖在昔而不化。
不化故不遷,不遷放則湛然明矣。
”譬如人築山,一筐土有一筐土的功業。
又譬如人走路,一步有一步的功業。
現在築成一山,這山之築成,靠最初的一筐土。
現在走完一段路,這路之走完,靠最初底一舉步。
最初一筐土,最初一舉步的功業,是在昔而不化。
不化可見其不遷。
普通人以為,如說事物是靜底,則須說今日底事物,就是昨日底事物。
此所謂靜,是與動對立底。
普通人以為,如說事物是動底,則須說昨日底事物,變為今日底事物。
此所謂動,是與靜對立底。
其實今日底事物,并不是昨日底事物,亦不是昨日底事物所變底。
動是“似動而靜”,去是“似去而留”。
動隻是似動,不是與靜對立底。
去隻是似去,不是與留對立底。
《物不遷論》雲:“尋夫不動之作,豈釋動以求靜?必求靜于諸動。
必求靜于諸動,故雖動而常靜。
不釋動以求靜,故雖靜而不離動。
”“雖靜而常動”,“靜而不離動”。
所以動靜不是對立底。
如此說,即取消了普通所謂動靜的對立,也可以說是,統一了普通所謂動靜的對立。
僧肇《不真空論》雲:“萬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無。
有其所以不有,故雖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無,故雖無而非無。
”一切事物都是衆緣和會而生底,“夫有若真有,有自常有,豈待緣而後有哉?譬彼真無,無自常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