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玄學
關燈
小
中
大
有是本來常存,不生于無。
物是欻然自生,亦不需要一“先物者”以生之。
《莊子·知北遊》注雲:“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陰陽者即所謂物耳。
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爾耳。
吾以至道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無也。
既以無矣,又奚為先?然則先物者誰乎哉?而猶有物無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 向郭的主要底意思,在于破有“造物者”之說。
說有上帝是造物者,這是須破底。
說有某種氣是造物者,這亦是須破底。
這些固然須破,但即說有“一切物所由以生成者”,這亦是須破底。
俱破之後,則見“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
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齊物論注》)。
沒有“一切物所由以生成者”,則所謂道即是等于零之無。
道既真是無,則說道生萬物,即是說萬物各自生;說萬物皆有所得于道,也就是說萬物皆各自得。
《大宗師注》雲:“道無能也。
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
”“凡得之者,外不資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獨化也。
”照向郭的說法,隻有先秦道家所謂有,沒有先秦道家所謂無。
“有生于無”,還是可以說底,不過其意義是:沒有生有者,如此則即沒有“有”與“無”的對立。
晉人裴頠有《崇有論》。
向郭的這種說法,才真正是崇有論。
在先秦道家哲學中,有“天”與“人”的對立。
《莊子·秋水》篇雲:“天在内,人在外。
”“牛馬四足,是謂天。
落(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天是現在所謂天然,人是現在所謂人為。
屬于天底活動,活動者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所以其為是無為;屬于人底活動,活動者是有意底,所以其為是有為。
以屬于人底活動,替代屬于天底活動,是所謂“以人滅天”。
先秦道家以為“以人滅天”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他們主張“勿以人滅天”。
向郭的《莊子注》,取消了這個對立。
上所引《莊子》“落馬首,穿牛鼻”,向郭注雲:“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馬乎?服牛乘馬可不穿落之乎?牛馬不辭穿落者,天命之固當也。
苟當乎天命,則雖寄之人事,而本乎在天也。
”向郭所謂天命,似亦是自然之義。
《莊子·人間世》雲:“天下有大戒二。
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子之愛親,命也。
不可解于心。
”向郭注雲:“自然結固,不可解也。
”《大宗師》雲:“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向郭注雲:“言物皆自然,無為之者也。
”據此,則向郭所謂天命,亦是自然之義。
鳥築巢,是出于自然;人蓋房子,亦是出于自然。
若人蓋房子亦是出于自然,則紐約之摩天大廈,亦是出于自然。
從此方面看,則所謂人為,亦是自然。
《莊子·大宗師》向郭注雲:“知天人之所為者,皆自然也。
”《人間世》向郭注雲:“千人聚不以一人為主,不亂,則散。
故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
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
”有國家的組織,是人道,亦是天道,此亦可見“天人之所為者,皆自然也”。
天人之所為皆自然,則即沒有天與人的對立。
由此方面看,則以前道家所認為是有為者,亦可以說是無為。
《莊子·天道》注雲:“故對上下,則君靜而臣動;比古今,則堯舜無為而湯武有事。
然各用其性,而天機玄發,則古今上下無為,誰有為也?”照向郭的新義,無為并不是“拱默之謂”(《在宥》注)。
“苟當乎天命”,則一個人的行為,無論如何繁多,一個社會的組織,無論如何複雜,都是“天機玄發”,都是無為,不是有為。
在向郭的系統中,所謂天,又是萬物之總名。
《齊物論》注雲:“天者,萬物之總名也。
”《逍遙遊》注說:“天地者,萬物之總名也。
”所謂天或天地,是新理學所謂大全。
整個底天,是一“玄冥之境”。
一切事物,皆“獨化于玄冥之境”(《莊子注·叙》),各是“自己而然”(《齊物論》注)。
它們彼此之間,雖互有作用,但彼不是為此而生,亦不待此而生;此亦不是為彼而生,亦不待彼而生。
此所謂“雖複玄合,而非待也”。
所以“萬物雖聚而共成乎天,而皆曆然莫不獨見矣”(《齊物論》注)。
萬物共成為天,但每一物的存在,還是由于獨化。
這就是“天地之正”。
在先秦道家的系統中,道占重要底地位。
在向郭的系統中,天占重要底地位。
天是大全。
聖人是自同于大全者。
《大宗師》注說:“夫聖人遊于變化之塗,放于日新之流。
萬物萬化,亦與之萬化。
化者無極,亦與之無極。
”“與物無不冥,與化無不一,故無外無内,無死無生。
體天地而合變化,索所遁而不得矣。
”“體天地而合變化”,就是與天為一,與化為一。
這個一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底。
《齊物論》注雲:“夫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
則一言為二矣,一既一矣,言又二之。
”“故一之者與彼未殊。
而忘一者無言而自一。
” 大全是超乎形象底。
自同于大全者,亦神遊象外,但神遊于象外,并不必是“拱默乎山林之中”。
《莊子·逍遙遊》極力推崇許由等隐士,輕視堯舜。
《逍遙遊》說: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說:“歸休乎君,餘無所用天下為。
”《逍遙遊》又說:“其塵垢粃糠,将猶陶鑄堯舜者也。
”又說:“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許由諸隐士是遊于方之外底人,堯舜是遊于方之内底人。
但向郭的新義,則極力推崇堯舜,輕視許由諸隐士。
《逍遙遊》注雲:“夫自任者對物,而順物者與物無對,故堯無對于天下,而許由與稷契為匹矣。
何以言其然耶?夫與物冥者,故群物之所不能離也。
是以無心玄應,惟感之從。
泛乎若不系之舟,東西之非己也。
故無行而不與百姓共者,亦無往而不為天下之君矣。
以此為君,若天之自高,實君之德也。
若
物是欻然自生,亦不需要一“先物者”以生之。
《莊子·知北遊》注雲:“誰得先物者乎哉?吾以陰陽為先物,而陰陽者即所謂物耳。
誰又先陰陽者乎?吾以自然為先之,而自然即物之自爾耳。
吾以至道為先之矣,而至道者,乃至無也。
既以無矣,又奚為先?然則先物者誰乎哉?而猶有物無已,明物之自然,非有使然也。
” 向郭的主要底意思,在于破有“造物者”之說。
說有上帝是造物者,這是須破底。
說有某種氣是造物者,這亦是須破底。
這些固然須破,但即說有“一切物所由以生成者”,這亦是須破底。
俱破之後,則見“造物者無主,而物各自造。
物各自造而無所待焉,此天地之正也”(《齊物論注》)。
沒有“一切物所由以生成者”,則所謂道即是等于零之無。
道既真是無,則說道生萬物,即是說萬物各自生;說萬物皆有所得于道,也就是說萬物皆各自得。
《大宗師注》雲:“道無能也。
此言得之于道,乃所以明其自得耳。
”“凡得之者,外不資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獨化也。
”照向郭的說法,隻有先秦道家所謂有,沒有先秦道家所謂無。
“有生于無”,還是可以說底,不過其意義是:沒有生有者,如此則即沒有“有”與“無”的對立。
晉人裴頠有《崇有論》。
向郭的這種說法,才真正是崇有論。
在先秦道家哲學中,有“天”與“人”的對立。
《莊子·秋水》篇雲:“天在内,人在外。
”“牛馬四足,是謂天。
落(絡)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天是現在所謂天然,人是現在所謂人為。
屬于天底活動,活動者不知其所以然而然,所以其為是無為;屬于人底活動,活動者是有意底,所以其為是有為。
以屬于人底活動,替代屬于天底活動,是所謂“以人滅天”。
先秦道家以為“以人滅天”是一切痛苦的根源,他們主張“勿以人滅天”。
向郭的《莊子注》,取消了這個對立。
上所引《莊子》“落馬首,穿牛鼻”,向郭注雲:“人之生也,可不服牛乘馬乎?服牛乘馬可不穿落之乎?牛馬不辭穿落者,天命之固當也。
苟當乎天命,則雖寄之人事,而本乎在天也。
”向郭所謂天命,似亦是自然之義。
《莊子·人間世》雲:“天下有大戒二。
其一,命也;其一,義也。
子之愛親,命也。
不可解于心。
”向郭注雲:“自然結固,不可解也。
”《大宗師》雲:“然而至此極者,命也夫。
”向郭注雲:“言物皆自然,無為之者也。
”據此,則向郭所謂天命,亦是自然之義。
鳥築巢,是出于自然;人蓋房子,亦是出于自然。
若人蓋房子亦是出于自然,則紐約之摩天大廈,亦是出于自然。
從此方面看,則所謂人為,亦是自然。
《莊子·大宗師》向郭注雲:“知天人之所為者,皆自然也。
”《人間世》向郭注雲:“千人聚不以一人為主,不亂,則散。
故多賢不可以多君,無賢不可以無君。
此天人之道,必至之宜。
”有國家的組織,是人道,亦是天道,此亦可見“天人之所為者,皆自然也”。
天人之所為皆自然,則即沒有天與人的對立。
由此方面看,則以前道家所認為是有為者,亦可以說是無為。
《莊子·天道》注雲:“故對上下,則君靜而臣動;比古今,則堯舜無為而湯武有事。
然各用其性,而天機玄發,則古今上下無為,誰有為也?”照向郭的新義,無為并不是“拱默之謂”(《在宥》注)。
“苟當乎天命”,則一個人的行為,無論如何繁多,一個社會的組織,無論如何複雜,都是“天機玄發”,都是無為,不是有為。
在向郭的系統中,所謂天,又是萬物之總名。
《齊物論》注雲:“天者,萬物之總名也。
”《逍遙遊》注說:“天地者,萬物之總名也。
”所謂天或天地,是新理學所謂大全。
整個底天,是一“玄冥之境”。
一切事物,皆“獨化于玄冥之境”(《莊子注·叙》),各是“自己而然”(《齊物論》注)。
它們彼此之間,雖互有作用,但彼不是為此而生,亦不待此而生;此亦不是為彼而生,亦不待彼而生。
此所謂“雖複玄合,而非待也”。
所以“萬物雖聚而共成乎天,而皆曆然莫不獨見矣”(《齊物論》注)。
萬物共成為天,但每一物的存在,還是由于獨化。
這就是“天地之正”。
在先秦道家的系統中,道占重要底地位。
在向郭的系統中,天占重要底地位。
天是大全。
聖人是自同于大全者。
《大宗師》注說:“夫聖人遊于變化之塗,放于日新之流。
萬物萬化,亦與之萬化。
化者無極,亦與之無極。
”“與物無不冥,與化無不一,故無外無内,無死無生。
體天地而合變化,索所遁而不得矣。
”“體天地而合變化”,就是與天為一,與化為一。
這個一是不可言說、不可思議底。
《齊物論》注雲:“夫以言言一,而一非言也。
則一言為二矣,一既一矣,言又二之。
”“故一之者與彼未殊。
而忘一者無言而自一。
” 大全是超乎形象底。
自同于大全者,亦神遊象外,但神遊于象外,并不必是“拱默乎山林之中”。
《莊子·逍遙遊》極力推崇許由等隐士,輕視堯舜。
《逍遙遊》說:堯讓天下于許由,許由說:“歸休乎君,餘無所用天下為。
”《逍遙遊》又說:“其塵垢粃糠,将猶陶鑄堯舜者也。
”又說:“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
”許由諸隐士是遊于方之外底人,堯舜是遊于方之内底人。
但向郭的新義,則極力推崇堯舜,輕視許由諸隐士。
《逍遙遊》注雲:“夫自任者對物,而順物者與物無對,故堯無對于天下,而許由與稷契為匹矣。
何以言其然耶?夫與物冥者,故群物之所不能離也。
是以無心玄應,惟感之從。
泛乎若不系之舟,東西之非己也。
故無行而不與百姓共者,亦無往而不為天下之君矣。
以此為君,若天之自高,實君之德也。
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