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漢儒

關燈
的思想,大概都是圖畫式底。

    嚴格地說,他們是隻能想而不能思。

    他們仿佛覺到人以外,或人之上,社會以外,或社會之上,還有點甚麼,但對于這個什麼,他們不能有清楚正确底知識。

    用圖畫式的思想,去想這個什麼,他們即想它為神、為帝、為天國、為天堂。

    在他們的圖畫式底思想中,他們所想象底神、帝等,所有底性質,大部分是從人所有底性質類推而來。

    例如人有知識,許多宗教以為上帝亦有知識,不過其知是全知。

    人有能力,許多宗教以為上帝亦有能力,不過其能是全能。

    人有意志,許多宗教以為上帝亦有意志,不過其意志是全善。

    他們所想象底天堂的情形,亦是從我們的這個世界的情形類推而來。

    這個世界及其中事物,都是具體底。

    天堂及其中事物亦都是具體底。

    不過這個世界及其中事物都是不完全底,而天堂及其中事物都是完全底。

    在這個世界中,有苦有樂,在天堂中則隻有樂,天堂是所謂極樂世界。

    他們所想象底世界發生的程序,亦是從實際世界中工人制造物品的程序,類推而來。

    神或上帝如一工人,實際底世界如其所制造底制造品。

    諸如此類,總而言之,所謂上帝者,不過是人的人格的無限底放大。

    所謂天堂者,不過是這個世界的理想化。

    這都是人以人的觀點,用圖畫式底思想,以想象那個什麼所得底結果。

     一般人所稱為宗教者,其中往往有藝術,亦有哲學。

    其儀式、詩歌、音樂等,是其藝術的成分。

    其教義中可以使人知的部分,是其哲學的成分。

    其教義不可以使人知,隻可以使人信的部分,是真正底宗教的成分。

    我們說宗教,即就此成分說。

     董仲舒對于天底說法,是從人的觀點,用圖畫式底思想,所得到者。

    他說人與天是一類底。

    他實應該說,天與人是一類底。

    因為他所說底天所有底性質,是從人類推而得底。

    一個人對于天底了解,若如董仲舒所了解者,他的境界不是很高底。

    照我們的看法,董仲舒的哲學,不合乎極高明的标準。

    漢人注重實際,注重實行,但他們的境界,大概都不甚高。

    這并不是因為注重實際,注重實行,即不能有高底境界,而是因為他們對于宇宙底了解不夠。

    他們的哲學,不能“超以象外”。

    所以他們的境界,也不能“經虛涉曠”。

    前人論最高境界底話,漢人多不了解。

    例如第一章中所引《論語》中,孔子自論其境界底話“四十而不惑”,孔注雲:“不疑惑”;“五十而知天命”,孔注雲:“知天命之始終”;“六十而耳順”,鄭注雲:“耳聞其言而知其微旨”;“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馬注雲:“從心所欲無非法。

    ”(俱何晏《集解》引)這都是所謂“望文生義”底講法。

    又如第一章中所引孟子講浩然之氣,董仲舒釋之雲:“陽者,天之寬也。

    陰者,天之急也。

    中者,天之用也。

    和者,天之功也。

    舉天地之道而美于和。

    是故物生皆貴氣,而迎養之。

    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者也。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董仲舒以養浩然之氣為養天地之和氣。

    他雖是繼承孟子底,但可以說是對于孟子的境界,毫無了解。

     漢人富于宗教信仰。

    他們以宗教底态度,尊崇儒家,尊崇孔子。

    孔子在先秦是創立一家之學底第一人。

    他固然在曆史上占重要底地位。

    但他的地位隻是師。

    但漢人以為孔子不隻是師。

    董仲舒及公羊春秋家,以為孔子受天命為王。

    代周為王者,在實際上雖是秦,但受天命者是孔子。

    所以孔子作《春秋》,“托王于魯”,立一王之法。

    這已是“非常可怪”之論了。

    但後來出底緯書,又說孔子不僅是一代的王,而且是神。

    《春秋緯》說:孔子是黑帝之子。

    于是孔子的地位,由王而進為神。

    後人有稱儒家的學說為儒教者。

    在漢代,儒家的學說,真可以稱為儒教。

    孔子就是儒教的教主。

     後來經過所謂古文經學的運動,混于漢代儒家中底陰陽家底成分,又分出與道家混合。

    于是孔子又返于師的地位。

    老子成為教主。

    這就是後來底道教。

     道教後來成為中國的“民族宗教”,以與外來底佛教相抗衡。

    不過道教雖用老莊的旗号,但并未接受老莊的哲學。

    所以道教中底哲學的成分,遠不及佛教。

    道教後來隻流行于未受教育底下層社會。

    中國多數受教育底人,并不信什麼宗教。

    因為他們可于哲學中,得到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底生活。

    “超以象外”底哲學,使他們在日用生活中,即“經虛涉曠”。

    所以他們不需要上帝,亦不需要天國。

    “不離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畫前”,這是中國哲學的成就。

    但這種成就,是經過許多賢哲的努力,而始有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