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漢儒
關燈
小
中
大
氣”是一個意義非常分歧的名詞。
一個人可以有喜氣、怒氣,可以有正氣、元氣。
天地間亦可以有正氣、元氣,及所謂“四時不正之氣”。
現在更有所謂“空氣”、“電氣”。
在中國哲學中,“氣”亦是一個意義非常分歧底名詞,如此所謂陰陽之氣,及治亂之氣。
董仲舒又雲:“天地之氣,合而為一。
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
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據此則又有所謂天地之氣。
陰陽之氣,又是從其中分出來底。
凡不可看見、不可捉摸底東西,或勢力,舊日多稱之為氣。
近來空氣或電氣之所以稱為氣者,其故也由于此。
用現在的話說,所謂天地之氣,大概可以說是宇宙間底根本底本質或勢力。
五行亦可稱為五氣,《呂氏春秋·有始覽·名類篇》,即稱五行為五氣。
《白虎通義·五行篇》雲:“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
言行者,欲為天行氣之義也。
”這大概就是《春秋繁露》所謂“行者行也”的意思。
照《白虎通義》的說法,地就是五行中之土。
它說:“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
其位卑,卑者親視事,故自同于一行,尊于天也。
” 宇宙是一個有機底結構。
與地相對底天,是這個結構底主宰。
天與地是這個結構的輪廓,陰陽五行是這個結構的間架。
從空間方面想象,木居東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
這五種勢力,好像是一種“天柱地維”,支持着整個底宇宙。
從時間方面想象,五行中之四行,各主一年四時中一時之氣。
木主春氣,火主夏氣,金主秋氣,水主冬氣,土無所主而統主四時。
《春秋繁露·五行之義》雲:“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時之事。
故五行而四時者,土兼之也。
金、木、水、火,雖各職,不因土,方不立。
若酸鹹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
甘者,五味之本也。
土者,五行之主也。
五行之主,土氣也,猶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
” 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每年一周,周而複始。
其所以有如此底變化,乃因一年之中,陰陽之氣,互為盛衰。
《春秋繁露·天道無二》雲:“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
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
陰與陽,相反之物也。
”所以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
陽盛助木,使木氣勝,其時即為春;助火,使火氣勝,其時即為夏;陰盛助金,使金氣勝,其時即為秋;助水,使水氣勝,其時即為冬。
在四時中,值春則萬物生,值夏則萬物長,值秋則萬物實,值冬則萬物藏。
四時的變化,由于陰陽的消長。
陽是利于萬物之生長底,陰是不利于萬物之生長底。
所以陽是“天之德”,陰是“天之刑”。
“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
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陰陽義》)天的“喜怒之氣,哀樂之心”,在正常情形下,表現于四時的變化。
不過天是“任陽不任陰,好德不好刑”(《春秋繁露·陰陽位》),所以在四時之中“春華秋實”,秋亦并不是完全不利于萬物底。
完全不利于萬物底隻有冬。
所以說:“天之氣,以三時成生,一時喪死。
”(《春秋繁露·陰陽義》) 在宇宙的這個間架中有萬物。
其中最靈最貴者是人。
天與人相副。
人是天的副本,是天的縮影。
《春秋繁露》說:“莫精于氣,莫富于地,莫神于天。
天地之精所以生萬物者,莫貴于人。
”因為人是物中之最高貴底,所以其頭向上當天,與植物之頭(根)向地,其他動物之頭“旁折”不同。
“所取于天地少者旁折之。
所取于天地多者正當之。
此見人之絕于物而參天地。
”不但如此,人的身體的構造,亦是天的副本。
“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于身。
”人的身體中,有“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
大節十二,副月數也。
内有五藏,副五行數也。
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
“乍視乍瞑,副晝夜也。
乍剛乍柔,副冬夏也。
乍哀乍樂,副陰陽也。
”“于其可數也,副數;于其不可數也,副類。
皆當同而副天,一也。
”(《春秋繁露·人副天數》)在董仲舒的系統中,人是宇宙的縮影,是一個小宇宙。
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在他的系統中,宇宙是人的放大,是一個“大人”。
人是宇宙的副本,是宇宙的縮影,所以與天地并立而為三,此所謂參天地。
《春秋繁露·立元神》雲:“天、地、人,萬物之本也。
一個人可以有喜氣、怒氣,可以有正氣、元氣。
天地間亦可以有正氣、元氣,及所謂“四時不正之氣”。
現在更有所謂“空氣”、“電氣”。
在中國哲學中,“氣”亦是一個意義非常分歧底名詞,如此所謂陰陽之氣,及治亂之氣。
董仲舒又雲:“天地之氣,合而為一。
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
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
”(《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據此則又有所謂天地之氣。
陰陽之氣,又是從其中分出來底。
凡不可看見、不可捉摸底東西,或勢力,舊日多稱之為氣。
近來空氣或電氣之所以稱為氣者,其故也由于此。
用現在的話說,所謂天地之氣,大概可以說是宇宙間底根本底本質或勢力。
五行亦可稱為五氣,《呂氏春秋·有始覽·名類篇》,即稱五行為五氣。
《白虎通義·五行篇》雲:“五行者,何謂也?謂金、木、水、火、土也。
言行者,欲為天行氣之義也。
”這大概就是《春秋繁露》所謂“行者行也”的意思。
照《白虎通義》的說法,地就是五行中之土。
它說:“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
其位卑,卑者親視事,故自同于一行,尊于天也。
” 宇宙是一個有機底結構。
與地相對底天,是這個結構底主宰。
天與地是這個結構的輪廓,陰陽五行是這個結構的間架。
從空間方面想象,木居東方,火居南方,金居西方,水居北方,土居中央。
這五種勢力,好像是一種“天柱地維”,支持着整個底宇宙。
從時間方面想象,五行中之四行,各主一年四時中一時之氣。
木主春氣,火主夏氣,金主秋氣,水主冬氣,土無所主而統主四時。
《春秋繁露·五行之義》雲:“土者,天之股肱也,其德茂美,不可名以一時之事。
故五行而四時者,土兼之也。
金、木、水、火,雖各職,不因土,方不立。
若酸鹹辛苦之不因甘肥不能成味也。
甘者,五味之本也。
土者,五行之主也。
五行之主,土氣也,猶五味之有甘肥也,不得不成。
” 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每年一周,周而複始。
其所以有如此底變化,乃因一年之中,陰陽之氣,互為盛衰。
《春秋繁露·天道無二》雲:“天之常道,相反之物也,不得兩起,故謂之一。
一而不二者,天之行也。
陰與陽,相反之物也。
”所以陰盛則陽衰,陽盛則陰衰。
陽盛助木,使木氣勝,其時即為春;助火,使火氣勝,其時即為夏;陰盛助金,使金氣勝,其時即為秋;助水,使水氣勝,其時即為冬。
在四時中,值春則萬物生,值夏則萬物長,值秋則萬物實,值冬則萬物藏。
四時的變化,由于陰陽的消長。
陽是利于萬物之生長底,陰是不利于萬物之生長底。
所以陽是“天之德”,陰是“天之刑”。
“天亦有喜怒之氣,哀樂之心。
與人相副,以類合之,天人一也。
”(《春秋繁露·陰陽義》)天的“喜怒之氣,哀樂之心”,在正常情形下,表現于四時的變化。
不過天是“任陽不任陰,好德不好刑”(《春秋繁露·陰陽位》),所以在四時之中“春華秋實”,秋亦并不是完全不利于萬物底。
完全不利于萬物底隻有冬。
所以說:“天之氣,以三時成生,一時喪死。
”(《春秋繁露·陰陽義》) 在宇宙的這個間架中有萬物。
其中最靈最貴者是人。
天與人相副。
人是天的副本,是天的縮影。
《春秋繁露》說:“莫精于氣,莫富于地,莫神于天。
天地之精所以生萬物者,莫貴于人。
”因為人是物中之最高貴底,所以其頭向上當天,與植物之頭(根)向地,其他動物之頭“旁折”不同。
“所取于天地少者旁折之。
所取于天地多者正當之。
此見人之絕于物而參天地。
”不但如此,人的身體的構造,亦是天的副本。
“天地之符,陰陽之副,常設于身。
”人的身體中,有“小節三百六十六,副日數也。
大節十二,副月數也。
内有五藏,副五行數也。
外有四肢,副四時數也”。
“乍視乍瞑,副晝夜也。
乍剛乍柔,副冬夏也。
乍哀乍樂,副陰陽也。
”“于其可數也,副數;于其不可數也,副類。
皆當同而副天,一也。
”(《春秋繁露·人副天數》)在董仲舒的系統中,人是宇宙的縮影,是一個小宇宙。
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在他的系統中,宇宙是人的放大,是一個“大人”。
人是宇宙的副本,是宇宙的縮影,所以與天地并立而為三,此所謂參天地。
《春秋繁露·立元神》雲:“天、地、人,萬物之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