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易庸
關燈
小
中
大
其占辭是:“三戰三北君莫羞。
一匡天下霸諸侯。
”在字面上,此占辭是說一軍人先敗後勝。
但實則凡是先兇後吉底事都為此占辭所包括。
此占辭是一個套子,凡先兇後吉底事,都可以套入這個套子。
《易》中底辭句,本來也隻是如此。
後來講《易》底人,因套子而悟到公式。
照他們的說法,《易》中所包括底是很多底公式;每一公式,皆表示一道或許多道;總《易》中底公式,可以完全表示所有底道。
《易傳》就是如此說。
《系辭》說:“易者,象也。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象。
象如符号邏輯中所謂變項。
一變項可以代入一類或許多類事物,不論什麼類事物,隻要合乎某種條件,都可以代入某一變項。
《系辭》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事物皆屬于某類。
某類或某類事物,隻要合乎某種條件,都可以代入某一卦或某一爻。
這一卦的卦辭或這一爻的爻辭,都是公式,表示這類事物,在這種情形下,所應該遵行底道。
這一類底事物,遵行道則吉,不遵行道則兇。
《系辭》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顯微闡幽。
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其稱名也小,其取義類大。
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這一段文字似有脫誤,但其大意則是如我們于上段所說者。
《易》的卦辭爻辭,都是些公式,可以應用于過去,亦可以應用于未來。
所以說:“夫《易》,彰往而察來。
”說出的公式是顯,其所表示底道是微、是幽。
以說出底公式,表示幽微底道,所以說:“而顯微闡幽。
”其公式乃關于某類事物者。
按類之名,以分别事物,謂之“當名,辨物”(“開而”二字疑有誤,未詳其義)。
以某公式之辭,應用于某種事物,謂之“正言,斷辭”。
一卦或一爻之象,可套入許多類。
此類之名,或甚不關重要。
但彼類則或甚關重要。
所以“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此類或甚近而易知,彼類或甚遠而難知。
所以說:“其旨遠。
”于辭中常不直說彼類,由此類可以見彼類,所以說:“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辭中所說,或隻是事物。
但其所表示,則是道。
所以說:“其事肆而隐。
”易表示道,以為人的行為的指導,所以說:“因貳(此二字疑有誤,未詳其義)以濟民行。
”人遵照此指導則得,不遵照此指導則失。
所以說“以明得失之報”。
得是吉,失是兇,《系辭》說:“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
” 每一卦或每一爻,皆可代入許多類事物。
《系辭》說:“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則天下之能事畢矣。
”王弼《周易略例》說:“義苟在健,何必馬乎?類苟在順,何必牛乎?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苟在健,何必乾乃為馬?”《說卦》說:“乾為馬,坤為牛。
”馬牛可代入乾坤之卦。
但乾坤之卦,不隻限于可代入馬牛。
凡有“健”之性質底事物,均可代入乾卦;凡有“順”之性質底事物,均可代入坤卦。
坤卦“文言”說:“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妻及臣,都是以“順為正”,所以都可以代入坤卦。
坤卦是地之象,是妻之象,是臣之象。
坤卦的卦辭、爻辭所說,是地道,是妻道,是臣道。
與坤卦相對底卦是乾卦。
乾卦是天之象,是夫之象,是君之象。
乾卦的卦辭、爻辭所說,是天道,是夫道,是君道。
易中底卦皆不是隻表示一類事物。
其卦辭爻辭亦均不是隻說一種事物的道。
所以《系辭》說:“神無方而易無體。
”又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其為道也屢遷。
”“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适。
” 整個底易,就是一套象。
《系辭》說:“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又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而拟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惡也。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宇宙間底事物是繁雜底,是變動底。
有象及其辭所表示底道,則于繁雜中見簡,于變動中見常。
見簡則見“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惡”,見常則見“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
《易緯·乾鑿度》,及鄭玄《易贊》及《易論》雲:“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
變易,二也。
不易,三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引)易于繁雜中見易簡。
《系辭》說:“乾以易知,坤以易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這是易的易簡之義。
易又于動中見常。
《系辭》說:“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又說:“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這是易的不變之義。
簡者,常者,是易中底象及公式。
但象及公式不隻可以代入某類事物,所以易又是“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适”。
這是易的變易之義。
照《系辭》的說法,易雖隻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但因可以“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所以易的象及其中底公式,已包括所有底道。
《系辭》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與天地準”就是與天地等。
“彌綸天地之道”,就是遍包天地之道。
《系辭》說:“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冒天下之道,也就是遍包天下之道。
不過天下之道,與天地之道不同。
天下之道,是說世界中所有底道。
天地之道,是說一切事物所皆遵循底道。
例如君道、臣道、夫道、妻道,是屬于天下之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天地之道。
所有底事物不能離開道,亦不能違反道。
事物可有過差,道不能有過差。
易的象包括所有底道。
所以易的象及其中底公式,亦是事物所不能離開,不能違反者,亦是不能有過差者。
《系辭》說:“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又說:“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又說:“夫易廣矣,大矣。
以言乎遠,則靜而正。
以言乎天地之問,則備矣。
”又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這都是說,易象及其中底公式,表示所有底道。
《系辭》中有兩套話。
一套是說道,另一套是說易中之“象”,及其中底公式,與道相“準”者。
例如《系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兇。
吉兇生大業”。
這一套話是就易中之象說。
《系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這一套話,是就天地之道說。
這兩段話都說“大業”,但其意義不同。
太極的大業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表示底“象”及公式。
道的大業是宇宙所有底事物。
這兩個大業是不同底。
雖不同,而又卻是完全相準底。
《系辭》說,易“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義配至德”。
所謂“配”,也是所謂“準”的意思。
宇宙間底事物,不是靜止底。
道有“富有”底大業,亦有“日新”底盛德。
它的大業,即成就于日新之中。
《系辭》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
一匡天下霸諸侯。
”在字面上,此占辭是說一軍人先敗後勝。
但實則凡是先兇後吉底事都為此占辭所包括。
此占辭是一個套子,凡先兇後吉底事,都可以套入這個套子。
《易》中底辭句,本來也隻是如此。
後來講《易》底人,因套子而悟到公式。
照他們的說法,《易》中所包括底是很多底公式;每一公式,皆表示一道或許多道;總《易》中底公式,可以完全表示所有底道。
《易傳》就是如此說。
《系辭》說:“易者,象也。
”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都是象。
象如符号邏輯中所謂變項。
一變項可以代入一類或許多類事物,不論什麼類事物,隻要合乎某種條件,都可以代入某一變項。
《系辭》說:“方以類聚,物以群分。
”事物皆屬于某類。
某類或某類事物,隻要合乎某種條件,都可以代入某一卦或某一爻。
這一卦的卦辭或這一爻的爻辭,都是公式,表示這類事物,在這種情形下,所應該遵行底道。
這一類底事物,遵行道則吉,不遵行道則兇。
《系辭》說:“夫易,彰往而察來,而顯微闡幽。
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其稱名也小,其取義類大。
其旨遠,其辭文,其言曲而中,其事肆而隐。
因貳以濟民行,以明失得之報。
”這一段文字似有脫誤,但其大意則是如我們于上段所說者。
《易》的卦辭爻辭,都是些公式,可以應用于過去,亦可以應用于未來。
所以說:“夫《易》,彰往而察來。
”說出的公式是顯,其所表示底道是微、是幽。
以說出底公式,表示幽微底道,所以說:“而顯微闡幽。
”其公式乃關于某類事物者。
按類之名,以分别事物,謂之“當名,辨物”(“開而”二字疑有誤,未詳其義)。
以某公式之辭,應用于某種事物,謂之“正言,斷辭”。
一卦或一爻之象,可套入許多類。
此類之名,或甚不關重要。
但彼類則或甚關重要。
所以“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此類或甚近而易知,彼類或甚遠而難知。
所以說:“其旨遠。
”于辭中常不直說彼類,由此類可以見彼類,所以說:“其辭文,其言曲而中。
”辭中所說,或隻是事物。
但其所表示,則是道。
所以說:“其事肆而隐。
”易表示道,以為人的行為的指導,所以說:“因貳(此二字疑有誤,未詳其義)以濟民行。
”人遵照此指導則得,不遵照此指導則失。
所以說“以明得失之報”。
得是吉,失是兇,《系辭》說:“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
” 每一卦或每一爻,皆可代入許多類事物。
《系辭》說:“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則天下之能事畢矣。
”王弼《周易略例》說:“義苟在健,何必馬乎?類苟在順,何必牛乎?爻苟合順,何必坤乃為牛?義苟在健,何必乾乃為馬?”《說卦》說:“乾為馬,坤為牛。
”馬牛可代入乾坤之卦。
但乾坤之卦,不隻限于可代入馬牛。
凡有“健”之性質底事物,均可代入乾卦;凡有“順”之性質底事物,均可代入坤卦。
坤卦“文言”說:“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
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
”地、妻及臣,都是以“順為正”,所以都可以代入坤卦。
坤卦是地之象,是妻之象,是臣之象。
坤卦的卦辭、爻辭所說,是地道,是妻道,是臣道。
與坤卦相對底卦是乾卦。
乾卦是天之象,是夫之象,是君之象。
乾卦的卦辭、爻辭所說,是天道,是夫道,是君道。
易中底卦皆不是隻表示一類事物。
其卦辭爻辭亦均不是隻說一種事物的道。
所以《系辭》說:“神無方而易無體。
”又說:“《易》之為書也,不可遠。
其為道也屢遷。
”“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适。
” 整個底易,就是一套象。
《系辭》說:“是故易者,象也。
象也者,像也。
”又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赜,而拟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
聖人有以見天下之動,而觀其會通,以行其典禮,系辭焉以斷其吉兇,是故謂之爻。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惡也。
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宇宙間底事物是繁雜底,是變動底。
有象及其辭所表示底道,則于繁雜中見簡,于變動中見常。
見簡則見“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惡”,見常則見“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
《易緯·乾鑿度》,及鄭玄《易贊》及《易論》雲:“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
變易,二也。
不易,三也。
”(孔穎達《周易正義》引)易于繁雜中見易簡。
《系辭》說:“乾以易知,坤以易能。
易則易知,簡則易從。
”“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
”這是易的易簡之義。
易又于動中見常。
《系辭》說:“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又說:“天下之動,貞夫一者也。
”這是易的不變之義。
簡者,常者,是易中底象及公式。
但象及公式不隻可以代入某類事物,所以易又是“不可為典要,惟變所适”。
這是易的變易之義。
照《系辭》的說法,易雖隻有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但因可以“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所以易的象及其中底公式,已包括所有底道。
《系辭》說:“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
”“與天地準”就是與天地等。
“彌綸天地之道”,就是遍包天地之道。
《系辭》說:“夫易,何為者也?夫易,開物成務,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冒天下之道,也就是遍包天下之道。
不過天下之道,與天地之道不同。
天下之道,是說世界中所有底道。
天地之道,是說一切事物所皆遵循底道。
例如君道、臣道、夫道、妻道,是屬于天下之道。
“一陰一陽之謂道”,是天地之道。
所有底事物不能離開道,亦不能違反道。
事物可有過差,道不能有過差。
易的象包括所有底道。
所以易的象及其中底公式,亦是事物所不能離開,不能違反者,亦是不能有過差者。
《系辭》說:“與天地相似故不違。
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
”又說:“範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又說:“夫易廣矣,大矣。
以言乎遠,則靜而正。
以言乎天地之問,則備矣。
”又說:“《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
”“其道甚大,百物不廢。
”這都是說,易象及其中底公式,表示所有底道。
《系辭》中有兩套話。
一套是說道,另一套是說易中之“象”,及其中底公式,與道相“準”者。
例如《系辭》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定吉兇。
吉兇生大業”。
這一套話是就易中之象說。
《系辭》說:“一陰一陽之謂道。
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
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鮮矣。
顯諸仁,藏諸用,鼓萬物而不與聖人同憂。
盛德大業,至矣哉。
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
”這一套話,是就天地之道說。
這兩段話都說“大業”,但其意義不同。
太極的大業是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所表示底“象”及公式。
道的大業是宇宙所有底事物。
這兩個大業是不同底。
雖不同,而又卻是完全相準底。
《系辭》說,易“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義配至德”。
所謂“配”,也是所謂“準”的意思。
宇宙間底事物,不是靜止底。
道有“富有”底大業,亦有“日新”底盛德。
它的大業,即成就于日新之中。
《系辭》說:“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