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易庸
關燈
小
中
大
焉。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伸)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這就是所謂“功業見乎變”。
《系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就是“日新”。
總所有底變謂之神。
《系辭》說:“陰陽不測之謂神。
”又說:“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系辭》所謂神,有似乎《新理學》中所謂道體。
宇宙間底事物,不是靜止底。
它們都在“天下之至動”中,易象及其中底公式,大部分亦是關于變動者。
《系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又說:“生生之謂易。
”這不是說,易能生生。
這是說,易中多有關于“生生”底象及“生生”所遵循底公式。
《系辭》說:“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這不是說:爻能動,或爻是動底。
這是說:爻是某種動的象。
如果爻是某種動的象,爻辭就是某種動的公式。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事物的生生的公式。
“無平無陂,無往不複”(泰卦九三爻辭),這是“變化之道”。
這就是說,這是事物變動所依照底公式。
一事物之生,必有能生之者,又必有能生之者所用以生底材料。
前者是主動底,後者是被動底。
用《易傳》所用底的話說,前者是剛底,是健底;後者是柔底,是順底;前者謂之陽,後者謂之陰。
用《易傳》中底象說,陽之象是乾,陰之象是坤。
《系辭》說:“乾,陽物也。
坤,陰物也。
”又說:“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朱子《本義》說:“知,猶主也。
”乾所主底是開始,坤所作底是完成。
乾是主動底,是領導者的象。
坤是被動底,是随從完成者的象。
《系辭》說:“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就乾坤相對說,乾是動底,坤是靜底。
就乾坤本身說,乾坤各有動靜。
乾是主動底,其尚未實際地主動是其靜,其已實際地主動是其動。
坤是被動底,其尚未實際底被動是其靜,其已實際地被動是其動。
專、直,是形容乾是主動底;翕、辟,是形容坤是被動底。
翕是收斂以預備有所接受,辟是開辟以有所接受。
凡事物,在其為主動時,它都是陽;在其為被動時,它都是陰。
凡是陽者,都可代入乾卦。
乾卦的六爻,表示主動底事物的動所依照底公式。
凡是陰者,都可代入坤卦。
坤卦的六爻表示被動的事物底動所依照底公式。
凡事物都可以為陽,亦都可以為陰。
但一切事物所從以生底陽,則隻能是陽。
一切事物所從以生底陰,則隻能是陰。
乾坤二卦雖可代入凡有健順底性質的事物,但《易傳》解釋之,則多就一切事物所從以生底陰陽說。
《系辭》說:“夫乾,天下之至健也。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
”這是就一切事物所從以生底陰陽說。
此陰隻能是陰,所以是至順。
此陽隻能是陽,所以是至健。
此一陰一陽,就是生一切事物者。
“一陰一陽之謂道”,若泛說,則泛指事物中底陰陽;若專說,則專指此所謂陰陽。
一事物若有所成就,則此事物必須得其位、得其中、得其時。
得其位,言其必在其所應在底地位;得其中,言其發展必合乎其應有底限度;得其時,言其必有其所需要底環境。
照《易傳》的解釋,易卦以二爻四爻為陰位,三爻五爻為陽位(初爻、六爻不算位,說見王弼《周易略例》)。
《系辭》說:“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
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其柔危,其剛勝耶?”陰“先迷失道,後順得常”(坤卦“彖辭”)。
四近于五,有先進領導的嫌疑,所以多懼。
二“不遠”又得其中,所以多譽。
陽應先進領導,所以五貴而多功,三賤而多兇。
易卦中一陽爻居陰位,或一陰爻居陽位,謂之不當位。
若沒有别底情形,不當位大概總是不吉。
若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謂之當位或正位。
若沒有别底情形,正位大概總是吉。
得其位亦謂之得其正。
家人卦“彖辭”泛論正位雲:“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父父,子子,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定矣。
”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就是父子夫婦,各當其位。
照《易傳》的解釋,易卦中二爻、五爻為得其中。
二爻居下卦之中,五爻居上卦之中,都不太過,亦不不及,所以為得其中。
若無别底情形,得其中大概總是吉。
即不得位之陰陽爻,亦可因其得中而吉。
如未濟九二“象”雲:“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九為陽爻而居陰位,是其位不正。
但是得其中,所以亦吉。
王弼注雲:“位雖不正,中以行正也。
”若以陽爻居五,陰爻居二,則謂之中正。
若沒有别底情形,大概總是吉底。
事物的發展,不能違反其時。
其時就是其于某一時所有底環境。
豐卦“彖辭”雲:“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天地盈虛,與時消長。
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天地尚不能違反其時,何況别底事物?照《系辭》的解釋,易卦之爻,得時則吉,失時則兇。
節卦九二爻辭雲:“不出門庭,兇。
”“象”曰:“不出門庭,兇,失時極也。
”既濟卦九五爻辭雲:“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象”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
”殺牛是盛祀。
禴是薄祭。
盛祭反不如薄祭之受福,是因其不得其時。
《易傳》常說:“與時偕行。
”(乾“文言”、損“彖辭”、益“彖辭”)“與時偕行”就是“時止則止。
時行則行。
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艮“彖辭”)《系辭》說:“剛柔者,立本者也。
變通者,趣時者也。
”《易傳》中言時之處甚多。
一卦可以表示一種時。
一爻可以表示一種時。
一卦之六爻,陰陽皆當其位者,是既濟。
既濟是既成功的意思。
生一事物底陰陽,若各在其應在之處,那就是說,陰陽各盡其道,此事物的生成,是一定成功底。
既濟的“象”說:“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
”為什麼于成功之時,卻“思患而預防之”?說到此,我們須說《易傳》中所說底“變化之道”。
我們說:“無平不陂,無往不複。
”是變化之道。
與往相對者是來。
《系辭》說:“阖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阖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又說:“往者,屈也;來者,信(伸)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宇宙間底變化,其内容不過是事物的成毀。
事物的成毀,也就是乾坤的開阖。
事物的成是其來,其毀是其往。
一來一往,就是變。
這種往來是無窮底。
惟其無窮,所以世界無盡。
此所謂“往來不窮謂之通”。
“往來不窮”就是來者往,往者再來。
再來謂之複。
“無平不陂”,就是說無來者不往。
“無往不複”就是說無往者不再來。
《系辭》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易注重在“往來不窮之通”。
所以他注重複。
複卦“彖辭”說:“複其見天地之心乎!”事物變化的洪流,無論從何處截斷,所可見底都是複。
因為沒有一個最初底“來”。
《老子》亦說:“萬物并作,吾以觀複。
”(十六章)不過《老子》所謂複,是“歸根複命”的意思。
《老子》說:“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複命。
”這是說:萬物皆出于道,并複歸于道。
“
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往者屈也,來者信(伸)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這就是所謂“功業見乎變”。
《系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就是“日新”。
總所有底變謂之神。
《系辭》說:“陰陽不測之謂神。
”又說:“知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系辭》所謂神,有似乎《新理學》中所謂道體。
宇宙間底事物,不是靜止底。
它們都在“天下之至動”中,易象及其中底公式,大部分亦是關于變動者。
《系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
”又說:“生生之謂易。
”這不是說,易能生生。
這是說,易中多有關于“生生”底象及“生生”所遵循底公式。
《系辭》說:“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
”這不是說:爻能動,或爻是動底。
這是說:爻是某種動的象。
如果爻是某種動的象,爻辭就是某種動的公式。
“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是事物的生生的公式。
“無平無陂,無往不複”(泰卦九三爻辭),這是“變化之道”。
這就是說,這是事物變動所依照底公式。
一事物之生,必有能生之者,又必有能生之者所用以生底材料。
前者是主動底,後者是被動底。
用《易傳》所用底的話說,前者是剛底,是健底;後者是柔底,是順底;前者謂之陽,後者謂之陰。
用《易傳》中底象說,陽之象是乾,陰之象是坤。
《系辭》說:“乾,陽物也。
坤,陰物也。
”又說:“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朱子《本義》說:“知,猶主也。
”乾所主底是開始,坤所作底是完成。
乾是主動底,是領導者的象。
坤是被動底,是随從完成者的象。
《系辭》說:“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是以大生焉。
夫坤,其靜也翕,其動也辟,是以廣生焉。
”就乾坤相對說,乾是動底,坤是靜底。
就乾坤本身說,乾坤各有動靜。
乾是主動底,其尚未實際地主動是其靜,其已實際地主動是其動。
坤是被動底,其尚未實際底被動是其靜,其已實際地被動是其動。
專、直,是形容乾是主動底;翕、辟,是形容坤是被動底。
翕是收斂以預備有所接受,辟是開辟以有所接受。
凡事物,在其為主動時,它都是陽;在其為被動時,它都是陰。
凡是陽者,都可代入乾卦。
乾卦的六爻,表示主動底事物的動所依照底公式。
凡是陰者,都可代入坤卦。
坤卦的六爻表示被動的事物底動所依照底公式。
凡事物都可以為陽,亦都可以為陰。
但一切事物所從以生底陽,則隻能是陽。
一切事物所從以生底陰,則隻能是陰。
乾坤二卦雖可代入凡有健順底性質的事物,但《易傳》解釋之,則多就一切事物所從以生底陰陽說。
《系辭》說:“夫乾,天下之至健也。
”“夫坤,天下之至順也。
”這是就一切事物所從以生底陰陽說。
此陰隻能是陰,所以是至順。
此陽隻能是陽,所以是至健。
此一陰一陽,就是生一切事物者。
“一陰一陽之謂道”,若泛說,則泛指事物中底陰陽;若專說,則專指此所謂陰陽。
一事物若有所成就,則此事物必須得其位、得其中、得其時。
得其位,言其必在其所應在底地位;得其中,言其發展必合乎其應有底限度;得其時,言其必有其所需要底環境。
照《易傳》的解釋,易卦以二爻四爻為陰位,三爻五爻為陽位(初爻、六爻不算位,說見王弼《周易略例》)。
《系辭》說:“二與四同功而異位,其善不同:二多譽,四多懼,近也。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
其要無咎,其用柔中也。
三與五同功而異位:三多兇,五多功,貴賤之等也。
其柔危,其剛勝耶?”陰“先迷失道,後順得常”(坤卦“彖辭”)。
四近于五,有先進領導的嫌疑,所以多懼。
二“不遠”又得其中,所以多譽。
陽應先進領導,所以五貴而多功,三賤而多兇。
易卦中一陽爻居陰位,或一陰爻居陽位,謂之不當位。
若沒有别底情形,不當位大概總是不吉。
若陽爻居陽位,陰爻居陰位,謂之當位或正位。
若沒有别底情形,正位大概總是吉。
得其位亦謂之得其正。
家人卦“彖辭”泛論正位雲:“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
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
父父,子子,夫夫,婦婦,而家道正。
正家而天下定矣。
”父父,子子,夫夫,婦婦,就是父子夫婦,各當其位。
照《易傳》的解釋,易卦中二爻、五爻為得其中。
二爻居下卦之中,五爻居上卦之中,都不太過,亦不不及,所以為得其中。
若無别底情形,得其中大概總是吉。
即不得位之陰陽爻,亦可因其得中而吉。
如未濟九二“象”雲:“九二貞吉,中以行正也。
”九為陽爻而居陰位,是其位不正。
但是得其中,所以亦吉。
王弼注雲:“位雖不正,中以行正也。
”若以陽爻居五,陰爻居二,則謂之中正。
若沒有别底情形,大概總是吉底。
事物的發展,不能違反其時。
其時就是其于某一時所有底環境。
豐卦“彖辭”雲:“日中則昃,月盈則食。
天地盈虛,與時消長。
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天地尚不能違反其時,何況别底事物?照《系辭》的解釋,易卦之爻,得時則吉,失時則兇。
節卦九二爻辭雲:“不出門庭,兇。
”“象”曰:“不出門庭,兇,失時極也。
”既濟卦九五爻辭雲:“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禴祭,實受其福。
”“象”曰:“東鄰殺牛不如西鄰之時也。
”殺牛是盛祀。
禴是薄祭。
盛祭反不如薄祭之受福,是因其不得其時。
《易傳》常說:“與時偕行。
”(乾“文言”、損“彖辭”、益“彖辭”)“與時偕行”就是“時止則止。
時行則行。
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
(艮“彖辭”)《系辭》說:“剛柔者,立本者也。
變通者,趣時者也。
”《易傳》中言時之處甚多。
一卦可以表示一種時。
一爻可以表示一種時。
一卦之六爻,陰陽皆當其位者,是既濟。
既濟是既成功的意思。
生一事物底陰陽,若各在其應在之處,那就是說,陰陽各盡其道,此事物的生成,是一定成功底。
既濟的“象”說:“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
”為什麼于成功之時,卻“思患而預防之”?說到此,我們須說《易傳》中所說底“變化之道”。
我們說:“無平不陂,無往不複。
”是變化之道。
與往相對者是來。
《系辭》說:“阖戶謂之坤,辟戶謂之乾,一阖一辟謂之變,往來不窮謂之通。
”又說:“往者,屈也;來者,信(伸)也。
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宇宙間底變化,其内容不過是事物的成毀。
事物的成毀,也就是乾坤的開阖。
事物的成是其來,其毀是其往。
一來一往,就是變。
這種往來是無窮底。
惟其無窮,所以世界無盡。
此所謂“往來不窮謂之通”。
“往來不窮”就是來者往,往者再來。
再來謂之複。
“無平不陂”,就是說無來者不往。
“無往不複”就是說無往者不再來。
《系辭》說:“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易注重在“往來不窮之通”。
所以他注重複。
複卦“彖辭”說:“複其見天地之心乎!”事物變化的洪流,無論從何處截斷,所可見底都是複。
因為沒有一個最初底“來”。
《老子》亦說:“萬物并作,吾以觀複。
”(十六章)不過《老子》所謂複,是“歸根複命”的意思。
《老子》說:“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歸根曰靜,是謂複命。
”這是說:萬物皆出于道,并複歸于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