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老莊

關燈
他們得到超乎形象底,但沒有得到抽象底。

     《齊物論》又雲:“是不是,然不然。

    是若果是也,則是之異乎不是也亦無辯。

    然若果然也,則然之異乎不然也亦無辯。

    ”“化聲之相待,若其不相待。

    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窮年也。

    ”“忘年忘義,振于無竟,故寓諸無竟。

    ”這是得道樞底人的境界。

    上文說到“道通為一”,又說到“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

    此尚是就得道樞底人的知識方面說。

    得道樞底人,不僅有此種知識,且有這種經驗。

    他的經驗中底此種境界,就是《新原人》中所謂同天的境界。

    有這種境界底人,忘了一切底分别。

    在他的經驗中,隻有渾然底“一”。

    “忘年忘義”,就是說,忘分别。

    “寓諸無竟”就是寓諸渾然底“一”。

     因為要忘分别,所以要去知,去知是道家用以達到最高境界底方法。

    此所謂知,是指普通所謂知識底知,這種知的主要工作,是對于事物作分别。

    知某物是某種物,即是對于某物作分别,有分别即非渾然。

    所謂渾然,就是無分别的意思。

    去知就是要忘去分别。

    一切分别盡忘,則所餘隻是渾然底一。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為學要增加知識,所以日益;為道要減少知識,所以日損。

     所謂道,有兩意義:照其一意義,所謂道,是指一切事物所由以生成者。

    照其另一意義,所謂道,是指對于一切事物所由以生成者底知識。

    一切事物所由以生成者,是不可思議、不可言說底。

    因為若思議言說之,則即加以一種性質,與之一名。

    但它是無名,不可以任何名名之。

    它既是如此,所以它是不可知底。

    所以對于道底知識,實則是無知之知。

    《齊物論》說:“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孰知不言之辯,不道之道?”不知之知,就是知之至。

    《莊子·天地篇》雲:“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侖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

    ”知是普通所謂知識,離朱是感覺,吃诟是言辯。

    這些均不能得道,隻有象罔能得之。

    象罔就是無象,無象是超乎形象。

    “超以象外”,然後可以“得其環中”。

    這種知識就是無知之知,無知之知就是最高底知識。

     求最高底境界,須去知。

    去知然後得渾然底一。

    求最高底知識,亦須去知。

    去知然後能得無知之知。

    總之,為道的方法,就是去知。

    在《莊子》書中,有數次講“為道”的程序,亦即是“為道”的進步的階段。

    《大宗師》雲:“南伯子葵問乎女偊曰:‘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何也?’曰:‘吾聞道矣。

    ’南伯子葵曰:‘道可得學耶?’曰:‘惡,惡可?子非其人也。

    夫蔔梁倚有聖人之才,而無聖人之道;我有聖人之道,而無聖人之才。

    吾欲以教之,庶幾其果為聖人乎?不然,以聖人之道,告聖人之才,亦易矣。

    吾猶守而告之,三日,而後能外天下。

    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後能外物。

    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後能外生。

    已外生矣,而後能朝徹。

    朝徹而後能見獨。

    見獨而後能無古今。

    無古今而後能入于不死不生。

    殺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

    其于物也,無不将也,無不迎也,無不毀也,無不成也。

    其名為撄甯,撄甯也者,撄而後成者也。

    ’”所謂“外天下”“外物”之外,是不知或忘的意思。

    外天下即是不知有天下,或忘天下。

    天下亦是一某物。

    一某物比較易忘,物比較難忘。

    所以于外天下之後,又七日始能外物。

    外物即是不知有物或忘物。

    人的生最難忘,所以于外物之後,九日而後能不知有生或忘生。

    已外物,又外生,則所謂“我”與“物”的分别,“我”與“非我”之間底鴻溝,在知識上已不存在。

    如此則恍然于己與萬物渾然為一。

    此恍然謂之朝徹。

    言其“恍然如朝陽初起,謂之朝徹”(成玄英疏語),如所謂豁然貫通者。

    此時所見,惟是渾然底一。

    此謂之見獨。

    獨就是一。

    一包括一切,亦即是大全。

    大全是無古今底。

    古今是時間上的衡量。

    大全亦包括時間,所以不能于大全之外,另有時間,以衡量其是古是今。

    大全是不死不生底,因為大全不能沒有,所以無死。

    大全亦不是于某一時始有,所以無生。

    大全是如此,所以與大全為一底人,亦無古今,不死不生。

    在此種境界中底人,從大全的觀點,以看事物,則見“凡物無成與毀”,亦可說是:凡物“無不成無不毀”。

    此之謂撄甯。

    撄是擾動,甯是甯靜。

    撄甯是不廢事物的擾動,而得甯靜。

     《大宗師》又一段說:“顔回曰:‘回益矣。

    ’仲尼曰:‘何謂也?’曰:‘回忘仁義矣。

    ’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複見,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曰:‘回忘禮樂矣。

    ’曰:‘可矣,猶未也。

    ’他日複見,曰:‘回益矣。

    ’曰:‘何謂也?’曰:‘回坐忘矣。

    ’仲尼曰:‘何謂坐忘?’顔回曰:‘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謂坐忘。

    ’仲尼曰:‘同則無好也,化則無常也,而果其賢乎?丘也,請從而後也。

    ’”忘仁義禮樂,相當前段所說“外物”。

    仁義是抽象底,故較易忘。

    禮樂是具體底,故較難忘。

    “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相當于前一段所說的“外生”。

    “同于大通”,相當于前一段所說“朝徹見獨”。

    “同則無好”,相當于前一段所說“其于物也,無不将也,無不迎也”。

    “化則無常”,相當于前一段所說“無不成也,無不毀也”。

    “同于大通”,“朝徹見獨”,是坐忘底人所有底境界。

    “同則無好”,“化則無常”,是坐忘底人所可能有底活動。

     或可問:上文說,道家不廢是非而超過之,此之謂兩行。

    今又說“為道”須去知,忘分别。

    去之忘之,豈不是廢之?于此我們說:說去知忘分别,是就聖人的境界說。

    這是屬于“内聖”一方面底。

    不廢是非,不廢分别,這是就他應付事物說,這是屬于“外王”一方面底。

    他不廢應付事物,而仍能有他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