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老莊

關燈
司馬談說:“名家,專決于名,而失人情。

    ”專就“失人情”說,凡哲學都是“失人情”底。

    因為一人所有底知識,都限于形象之内,而哲學的最高底目的,是要發現超乎形象者。

    哲學必講到超乎形象者,然後才能符合“玄之又玄”的标準。

    一般人不能用抽象底思想,而哲學則專用抽象底思想。

    用我們于《新理學》中所用底名詞,我們說,抽象底思想是思,非抽象底思想是想。

    一般人隻能想而不能思。

    他們的思想,都是我們所謂圖畫式底思想。

    用圖畫式底思想以看哲學,哲學是“失人情”底。

    《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

    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四十一章)對于哲學,我們亦可以如此說。

     就“專決于名”說,我們雖不能附和一般人的常識,說,名家是“專決于名”。

    但名家的思想及其辯論,是從名出發底。

    公孫龍尤其是如此。

    一般人的知識,都限于形象之内。

    在形象之内底都是名家所謂“實”。

    一般人都隻知有實。

    他們隻注意于實,不注意于名。

    名家注意于名。

    他雖未必皆如公孫龍知有名之所指底共相,但他們總是注意于名。

    他們所講底都是有名。

    在哲學史中,所謂唯名論者,以為隻有實,名不過是些空洞底名字。

    這些唯名論者的思想,雖近于常識,但亦是比一般人的思想高一層次底。

    一般人見“實”則随口呼之,他們雖用名,而并不知有名。

    凡關于名底思想,都出于對于思想底思想,都出于思想的反省。

    所以凡關于名底思想,無論其是唯名論底,或如公孫龍所持底,都是比一般人的思想,高一層次底。

     于上章,我們說:道家是經過名家的思想而又超過之底。

    他們的思想比名家的思想,又高一層次。

    名家講有名。

    道家經過名家對于形象世界底批評,于有名之外,又說無名。

    無名是對着有名說底。

    他們對着有名說,可見他們是經過名家底。

     《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一章)“道常無名,樸。

    ”“始制有名。

    ”(三十二章)“道隐無名。

    ”(四十一章)《莊子》說:“泰初有無,無有無名。

    ”(《天地》)在道家的系統中,有與無是對立底,有名與無名是對立底。

    這兩個對立,實則就是一個對立。

    所謂有與無,實則就是有名與無名的簡稱。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或讀為“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這兩個讀法,并不使這兩句話的意思,有什麼不同。

    在道家的系統中,道可稱為無,天地萬物可稱為有。

    說道可稱為無,就是說:道是“無名之樸”(三十七章),“道隐無名”。

    說天地萬物可稱為有,就是說:天地萬物都是有名底。

    天可名為天,地可名為地。

    某種事物可名為某種事物。

    有天即有天之名。

    有地即有地之名。

    有某種事物,即有某種事物之名。

    此所謂“始制有名”。

    道是無名,但是是有名之所由以生成者。

    所以說:“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 “道無常名,樸。

    ”所以,常道就是無名之道。

    常道既是無名,所以不可道。

    然而,既稱之曰“道”,道就是個無名之名。

    “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

    ”(二十一章)道是任何事物所由以生成者,所以,其名不去。

    不去之名,就是常名。

    常名實在是無名之名,實則是不可名底。

    所以說,“名可名,非常名。

    ”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這兩個命題,隻是兩個形式命題,不是兩個積極命題。

    這兩個命題,并不報告什麼事實,對于實際也無所肯定。

    道家以為,有萬物,必有萬物所由以生存者。

    萬物所由以生存者,無以名之,名之曰道。

    道的觀念,亦是一個形式底觀念,不是一個積極的觀念。

    這個觀念,隻肯定一萬物所由以生成者。

    至于此萬物所由以生成者是什麼,它并沒有肯定。

    不過它肯定萬物所由以生成者,必不是與萬物一類底物。

    因為所謂萬物,就是一切底事物,道若是與萬物一類底物,它即不是一切底事物所由以生成者,因為所謂一切底事物已包括有它自己。

    《莊子·在宥篇》說:“物物者非物。

    ”道是物物者,必須是非物。

    《老子》中固然說“道之為物”,不過此物,并不是與萬物一類底物,并不是任何底事物。

    任何事物,都是有名。

    每一種事物,總有一名。

    道不是任何事物,所以是“無名之樸”。

    “樸散,則為器。

    ”(二十八章)器是有名,是有;道是無名,是無。

     萬物之生,必有其最先生者,此所謂最先,不是時間上底最先,是邏輯上底最先。

    例如我們說:先有某種事物(例如猿),然後有人。

    此所謂先,是時間上底先。

    若我們說:必先有動物,然後有人。

    此所謂先,是邏輯上底先,這就是說,有人涵蘊有動物。

    天地萬物都是有,所以有天地萬物涵蘊有有,有有為天地萬物所涵蘊,所以有是最先生者。

    《老子》說:“天地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四十章)這不一定是說,有一個時候隻有無,沒有有。

    然後于次一時,有從無生出。

    這不過是說,若分析天地萬物之有,則見必先須先有有,然後,可有天地萬物。

    所以在邏輯上,有是最先生者,此所謂最先不是就時間方面說。

    此所謂有有,也不是就事實方面說。

    就事實方面說,所有底有,必是某事物底有,不能隻是有。

     有就是一個有。

    《老子》又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四十二章)道所生之一,就是有。

    有道,有有,其數是二。

    有一有二,其數是三。

    此所謂一二三,都是形式底觀念。

    這些觀念,并不肯定一是什麼、二是什麼、三是什麼。

     以上所講的道家思想,也可以說是“專決于名,而失人情”。

    道家所受名家的影響,在這些地方是很顯然底。

     道、無、有、一,都不是任何種類底事物,所以都是超乎形象底。

    《莊子·天下篇》說:關尹、老聃,“建之以常、無、有,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