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楊墨
關燈
小
中
大
孟子說:“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公孫醜問他:“何為知言?”他說:“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發于其政,害于其事。
聖人複起,必從吾言矣。
”(《孟子·公孫醜上》)當時他所認為最有勢力底诐淫邪遁之辭,就是楊墨的學說。
他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自以為他一生的大事,就是“距楊墨”。
他自以為他“距楊墨”的功績,可與“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甯;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相提并論。
楊朱的學說,可以“充塞仁義”,這是很顯然底。
照我們于上文第一章中所說,仁義的内容,都是“利他”。
而楊朱則提倡“為我”。
孟子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孟子·盡心上》)《韓非子》亦說:“輕物重生之士”,“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
”(《韓非子·顯學》)此所說“輕物重生之士”亦是指楊朱或其一派底人。
“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有兩個解釋。
一個解釋是:利之以天下而欲拔其一毛,楊朱不為。
這個解釋,表示他是“輕物重生”。
另一個解釋是:拔其一毛可以利天下,楊朱不為。
這個解釋,表示他是“為我”。
無論照哪一個解釋,楊朱的“重生”或“為我”的主張,總是與儒家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主張,是不相容底。
楊朱一派底人,就是早期的道家。
“道家者流”,出于隐者。
在《論語》中,我們看見,孔子一生遇見了許多隐者。
孔子積極救世,隐者們都不贊成。
他們說,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論語·憲問》)。
他們勸告孔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論語·微子》)他們自稱為“辟世之士”(《論語·微子》)。
他們都“獨善其身”,對于社會,持消極态度。
在隐者之中,有能講出一番理論以為其行為作根據者,這些人便是早期的道家。
楊朱就是其中的領袖。
楊朱的學說,在《老子》《莊子》及《呂氏春秋》等書中,尚可見其大概。
《老子》書中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四十四章)這就是“輕物重生”的理論。
《莊子·養生主》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這亦是“輕物重生”的理論。
人為惡太甚,而至于受社會的制裁責罰,這是不合于重生的道理底。
這是一般人所都知道底。
但人若為善太多,以至于得到美名,亦不合于重生的道理。
“山木,自寇也。
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
”(《莊子·人間世》)“樹大招風”。
這都是有才有名之累。
所以善養生底人,固不敢為大惡,亦不敢為大善,隻處于善不善之間,所謂“緣督以為經”。
這才是全身養生之道。
《呂氏春秋》中《重己》《本生》《貴生》等篇所說,亦都是這一類的理論。
這一類的理論是道家的學說的第一步的進展。
人重生,須不自傷,并不使他人他物傷之。
如何能不使他人他物傷之?楊朱一派在此方面之辦法,似隻有一避字訣,如“避世”“避名”“避刑”等,均是以避為主。
然人事變化無窮,害盡有不能避者。
《老子》書中,多講明宇宙間事物變化的通則。
知之者能應用之,則可以得利避害。
這是道家的學說的第二步進展。
然因人事變化無窮,其中不可見底因素太多。
所以即《老子》書中所講底道理,仍不能保證應用之者必可以得利免害,于是《老子》書中仍亦有打穿後壁之言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十三章)這是大徹大悟之言。
莊子乃繼此講“同人我,齊死生”,不以利害為利害,于是利害乃真不
”公孫醜問他:“何為知言?”他說:“诐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發于其政,害于其事。
聖人複起,必從吾言矣。
”(《孟子·公孫醜上》)當時他所認為最有勢力底诐淫邪遁之辭,就是楊墨的學說。
他說:“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
無父無君,是禽獸也。
”“楊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說誣民,充塞仁義也。
”“吾為此懼,閑先聖之道,距楊墨,放淫辭,邪說者不得作。
”(《孟子·滕文公下》)孟子自以為他一生的大事,就是“距楊墨”。
他自以為他“距楊墨”的功績,可與“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驅猛獸,而百姓甯;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相提并論。
楊朱的學說,可以“充塞仁義”,這是很顯然底。
照我們于上文第一章中所說,仁義的内容,都是“利他”。
而楊朱則提倡“為我”。
孟子說:“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
”(《孟子·盡心上》)《韓非子》亦說:“輕物重生之士”,“義不入危城,不處軍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
”(《韓非子·顯學》)此所說“輕物重生之士”亦是指楊朱或其一派底人。
“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有兩個解釋。
一個解釋是:利之以天下而欲拔其一毛,楊朱不為。
這個解釋,表示他是“輕物重生”。
另一個解釋是:拔其一毛可以利天下,楊朱不為。
這個解釋,表示他是“為我”。
無論照哪一個解釋,楊朱的“重生”或“為我”的主張,總是與儒家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主張,是不相容底。
楊朱一派底人,就是早期的道家。
“道家者流”,出于隐者。
在《論語》中,我們看見,孔子一生遇見了許多隐者。
孔子積極救世,隐者們都不贊成。
他們說,孔子是“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論語·憲問》)。
他們勸告孔子:“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誰以易之。
”(《論語·微子》)他們自稱為“辟世之士”(《論語·微子》)。
他們都“獨善其身”,對于社會,持消極态度。
在隐者之中,有能講出一番理論以為其行為作根據者,這些人便是早期的道家。
楊朱就是其中的領袖。
楊朱的學說,在《老子》《莊子》及《呂氏春秋》等書中,尚可見其大概。
《老子》書中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四十四章)這就是“輕物重生”的理論。
《莊子·養生主》說:“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
緣督以為經,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親,可以盡年。
”這亦是“輕物重生”的理論。
人為惡太甚,而至于受社會的制裁責罰,這是不合于重生的道理底。
這是一般人所都知道底。
但人若為善太多,以至于得到美名,亦不合于重生的道理。
“山木,自寇也。
膏火,自煎也。
桂可食,故伐之。
漆可用,故割之。
”(《莊子·人間世》)“樹大招風”。
這都是有才有名之累。
所以善養生底人,固不敢為大惡,亦不敢為大善,隻處于善不善之間,所謂“緣督以為經”。
這才是全身養生之道。
《呂氏春秋》中《重己》《本生》《貴生》等篇所說,亦都是這一類的理論。
這一類的理論是道家的學說的第一步的進展。
人重生,須不自傷,并不使他人他物傷之。
如何能不使他人他物傷之?楊朱一派在此方面之辦法,似隻有一避字訣,如“避世”“避名”“避刑”等,均是以避為主。
然人事變化無窮,害盡有不能避者。
《老子》書中,多講明宇宙間事物變化的通則。
知之者能應用之,則可以得利避害。
這是道家的學說的第二步進展。
然因人事變化無窮,其中不可見底因素太多。
所以即《老子》書中所講底道理,仍不能保證應用之者必可以得利免害,于是《老子》書中仍亦有打穿後壁之言曰:“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
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十三章)這是大徹大悟之言。
莊子乃繼此講“同人我,齊死生”,不以利害為利害,于是利害乃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