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孔孟
關燈
小
中
大
氣甚旺”之氣。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之氣,與孟施舍等守氣之氣,在性質上是一類底。
其不同在于其是浩然。
浩然者大也。
其所以大者何?孟施舍等所守之氣,是關于人與人底關系者。
而浩然之氣,則是關于人與宇宙底關系者。
有孟施舍等的氣,則可以堂堂立于社會間而無懼。
有浩然之氣,則可以堂堂立于宇宙間而無懼。
浩然之氣,能使人如此,所以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 孟施舍等的氣,尚須養以得之,其養勇就是養氣;浩然之氣,更須養以得之。
孟子說:“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配義與道,就是養浩然之氣的方法。
這個道,就是上文所說,孔子說“志于道”之道,也就是能使人有高底境界底義理。
養浩然之氣的方法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了解一種義理,此可稱為明道。
一方面是常做人在宇宙間所應該做底事,此可稱為集義。
合此兩方面,就是配義與道。
此兩方面的工夫,缺一不可。
若集義而不明道,則是所謂“不著不察”或“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若明道而不集義,則是所謂“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若無此二方面工夫,則其氣即餒,所謂“無是,餒也”。
明道之後,集義既久,浩然之氣,自然而然生出,一點勉強不得。
所謂“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朱子說:“襲如用兵之襲,有襲奪之意。
”(《朱子語類》卷五十二)下文說:“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告子是從外面拿一個義來,強制其心,使之不動。
孟子則以行義為心的自然底發展。
行義既久,浩然之氣,即自然由中而出。
“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左傳》說:“師直為壯,曲為老。
”壯是其氣壯,老是其氣衰。
我們常說:“理直氣壯。
”理直則氣壯,理曲則氣餒。
平常所說勇氣是如此,浩然之氣亦是如此。
所以養浩然之氣底人,須時時明道集義,不使一事于心不安。
此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
“正之義通于止。
”(焦循:《孟子正義》說)“勿正”就是“勿止”,也就是“心勿忘”。
養浩然之氣底人所須用底工夫,也隻是如此。
他必須時時明道集義,久之則浩然之氣,自然生出。
他不可求速效,另用工夫。
求速效,另用工夫,即所謂助長。
忘了,不用功夫,不可;助長,亦不可。
養浩然之氣,須要“明道集義,勿忘勿助”。
這八個字可以說是養浩然之氣的要訣。
有浩然之氣底人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孟子于另一章中雲:“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
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我們如将此所謂大丈夫與有浩然之氣者比,便可知此所謂大丈夫的境界,不如有浩然之氣者高。
此所謂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能說是不大。
但尚不能說是至大。
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能說是不剛,但尚不能說是至剛。
何以不能說是至大至剛?因為此所謂大丈夫的剛大,是就人與社會底關系說。
有浩然之氣者的剛大,則是就人與宇宙底關系說。
此所謂大丈夫所居底,是“天下”的廣居,所立底是“天下”的正位,所行底是“天下”底大道。
有浩然之氣者的浩然之氣,則“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天下”與“天地”這兩個名詞是有别底。
我們可以說治國平天下,而不能說治國平天地。
我們可以說天下太平,或天下大亂,不能說天地太平,或天地大亂。
天下是說人類社會的大全,天地是說宇宙的大全。
此所說大丈夫的境界是道德境界。
有浩然之氣者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此所說大丈夫的境界,尚屬于有限。
有浩然之氣者,雖亦隻是有限底七尺之軀,但他的境界已超過有限,而進于無限矣。
到此地位底人,自然“大行不加,窮居不損”,自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但其不淫、不移、不屈的意義,又與在道德境界底人的不淫、不移、不屈不同。
朱子說:“浩然之氣,清明不足以言之。
才說浩然,便有個廣大剛果意思,長江大河浩浩而來也。
富貴、貧賤、威武,不能移屈之類皆低,不可以語此。
”(《語類》卷五十二)朱子此言,正是我們以上所說底意思。
到此地位者,可以說已到同天的境界。
孟子所謂“塞于天地之間”,“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可以說是表示同天的意思。
就以上所說,我們可以說:孟子所說到底境界,比孔子所說到底高。
孔子所說的天是主宰底天,他似乎未能完全脫離宗教底色彩。
他的意思,似乎還有點是圖畫式底。
所以我們說:他所說到底最高境界,隻是“有似于”事天樂天的境界。
孟子所說到底境界,則可以說是同天的境界。
我們說“可以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法子可以斷定,孟子所謂“天地”的抽象的程度。
孔子是早期儒家的代表。
儒家于實行道德中,求高底境界。
這個方向,是後來道學的方向。
不過他們所以未能分清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其故亦由于此。
以“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标準說,他們于高明方面,尚未達到最高底标準。
用向秀、郭象的話說,他們尚未能“經虛涉曠”。
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浩然之氣之氣,與孟施舍等守氣之氣,在性質上是一類底。
其不同在于其是浩然。
浩然者大也。
其所以大者何?孟施舍等所守之氣,是關于人與人底關系者。
而浩然之氣,則是關于人與宇宙底關系者。
有孟施舍等的氣,則可以堂堂立于社會間而無懼。
有浩然之氣,則可以堂堂立于宇宙間而無懼。
浩然之氣,能使人如此,所以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 孟施舍等的氣,尚須養以得之,其養勇就是養氣;浩然之氣,更須養以得之。
孟子說:“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配義與道,就是養浩然之氣的方法。
這個道,就是上文所說,孔子說“志于道”之道,也就是能使人有高底境界底義理。
養浩然之氣的方法有兩方面。
一方面是了解一種義理,此可稱為明道。
一方面是常做人在宇宙間所應該做底事,此可稱為集義。
合此兩方面,就是配義與道。
此兩方面的工夫,缺一不可。
若集義而不明道,則是所謂“不著不察”或“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
若明道而不集義,則是所謂“智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
若無此二方面工夫,則其氣即餒,所謂“無是,餒也”。
明道之後,集義既久,浩然之氣,自然而然生出,一點勉強不得。
所謂“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朱子說:“襲如用兵之襲,有襲奪之意。
”(《朱子語類》卷五十二)下文說:“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告子是從外面拿一個義來,強制其心,使之不動。
孟子則以行義為心的自然底發展。
行義既久,浩然之氣,即自然由中而出。
“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左傳》說:“師直為壯,曲為老。
”壯是其氣壯,老是其氣衰。
我們常說:“理直氣壯。
”理直則氣壯,理曲則氣餒。
平常所說勇氣是如此,浩然之氣亦是如此。
所以養浩然之氣底人,須時時明道集義,不使一事于心不安。
此所謂“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
“正之義通于止。
”(焦循:《孟子正義》說)“勿正”就是“勿止”,也就是“心勿忘”。
養浩然之氣底人所須用底工夫,也隻是如此。
他必須時時明道集義,久之則浩然之氣,自然生出。
他不可求速效,另用工夫。
求速效,另用工夫,即所謂助長。
忘了,不用功夫,不可;助長,亦不可。
養浩然之氣,須要“明道集義,勿忘勿助”。
這八個字可以說是養浩然之氣的要訣。
有浩然之氣底人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孟子于另一章中雲:“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與民由之。
不得志獨行其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我們如将此所謂大丈夫與有浩然之氣者比,便可知此所謂大丈夫的境界,不如有浩然之氣者高。
此所謂大丈夫,“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不能說是不大。
但尚不能說是至大。
他“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能說是不剛,但尚不能說是至剛。
何以不能說是至大至剛?因為此所謂大丈夫的剛大,是就人與社會底關系說。
有浩然之氣者的剛大,則是就人與宇宙底關系說。
此所謂大丈夫所居底,是“天下”的廣居,所立底是“天下”的正位,所行底是“天下”底大道。
有浩然之氣者的浩然之氣,則“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天下”與“天地”這兩個名詞是有别底。
我們可以說治國平天下,而不能說治國平天地。
我們可以說天下太平,或天下大亂,不能說天地太平,或天地大亂。
天下是說人類社會的大全,天地是說宇宙的大全。
此所說大丈夫的境界是道德境界。
有浩然之氣者的境界是天地境界。
此所說大丈夫的境界,尚屬于有限。
有浩然之氣者,雖亦隻是有限底七尺之軀,但他的境界已超過有限,而進于無限矣。
到此地位底人,自然“大行不加,窮居不損”,自然“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但其不淫、不移、不屈的意義,又與在道德境界底人的不淫、不移、不屈不同。
朱子說:“浩然之氣,清明不足以言之。
才說浩然,便有個廣大剛果意思,長江大河浩浩而來也。
富貴、貧賤、威武,不能移屈之類皆低,不可以語此。
”(《語類》卷五十二)朱子此言,正是我們以上所說底意思。
到此地位者,可以說已到同天的境界。
孟子所謂“塞于天地之間”,“上下與天地同流”(《孟子·盡心上》),可以說是表示同天的意思。
就以上所說,我們可以說:孟子所說到底境界,比孔子所說到底高。
孔子所說的天是主宰底天,他似乎未能完全脫離宗教底色彩。
他的意思,似乎還有點是圖畫式底。
所以我們說:他所說到底最高境界,隻是“有似于”事天樂天的境界。
孟子所說到底境界,則可以說是同天的境界。
我們說“可以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法子可以斷定,孟子所謂“天地”的抽象的程度。
孔子是早期儒家的代表。
儒家于實行道德中,求高底境界。
這個方向,是後來道學的方向。
不過他們所以未能分清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其故亦由于此。
以“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标準說,他們于高明方面,尚未達到最高底标準。
用向秀、郭象的話說,他們尚未能“經虛涉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