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孔孟
關燈
小
中
大
儒家所謂學,則即是學道之學。
儒家所謂學道之學,雖不必是日損,但亦與普通所謂學不同。
于《新原人》中,我們說:自然境界及功利境界,是自然的禮物。
道德境界及天地境界是人的精神的創造。
人欲得後二種境界,須先了解一種義理,即所謂道。
人生于世,以聞道為最重要底事。
所以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裡仁》)孔子又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論語·子罕》)無聞即無聞于道,并非沒有聲名。
“三十而立”。
孔子說:“立于禮。
”(《論語·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
”(《論語·堯曰》)上文說:禮是一種行為的規範,拟以代表義,代表在道德方面底中者。
能立即能循禮而行。
能循禮而行,則可以“克己複禮”。
“複禮”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顔淵》)。
克己即克去己私。
在功利境界中底人,其行為皆為他自己的利益。
這種人,就是有己私底人。
行道德必先克去己私,所以“顔淵問仁”,孔子答以“克己複禮為仁”。
“四十而不惑”。
孔子說:“智者不惑。
”(《論語·憲問》)上文說,智是對于仁、義、禮底了解。
孔子三十而立,是其行為皆已能循禮。
禮是代表義者,能循禮即能合乎義。
但合乎義底行為,不必是義底行為。
必至智者的地步,才對于仁義禮有完全底了解。
有完全底了解所以不惑。
不惑底智者才可以有真正底仁底行為,及義底行為,其境界才可以是道德境界。
孔子學道至此,始得到道德境界。
孔子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适道。
可與适道,未可與立。
可與立,未可與權。
”(《論語·子罕》)有人有志于學,但其所志之學,未必是學道之學。
有人雖有志于學道,但未必能“克己複禮”。
有人雖能“克己複禮”,但對于禮未必有完全底了解。
對于禮無完全底了解,則不知“禮,時為大”。
如此,則如孟子所謂“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孟子·盡心上》)執一即執着一死底規範,一固定底辦法,以應不同底事變。
孟子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這就是所謂“可與權”。
人到智者不惑的程度,始“可與權”。
孔子此所說,亦是學道進步的程序,與我們現所解釋底一章,可以互相發明。
“五十而知天命”。
仁、義、禮都是社會方面底事。
孔子至此又知于社會之上,尚有天,于是孔子的境界,又将超過道德境界。
所謂天命,可解釋為人所遭遇底宇宙間底事變,在人力極限之外,為人力所無可奈何者。
這是以後儒家所謂命的意義。
所謂天命亦可解釋為上帝的命令。
此似乎是孔子的意思。
如果如此,則孔子所謂知天命,有似于我們于《新原人》中所謂知天。
“六十而耳順”。
此句前人皆望文生義,不得其解。
“耳”即“而已”,猶“諸”即“之乎”或“之于”。
徐言之曰而已,急言之曰耳。
此句或原作“六十耳順”,即“六十而已順”。
後人不知“耳”即“而已”。
見上下諸句中間皆有“而”字,于此亦加一“而”字,遂成為“而耳順”。
後人解釋者,皆以耳為耳目之耳,于是此句遂費解。
(此沈有鼎先生說)六十而已順。
此句蒙上文而言,順是順天命,順天命有似于我們于《新原人》中所謂事天。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于《新原人》中,我們說:在道德境界中底人,做道德底事,是出于有意底選擇,其做之需要努力。
在天地境界中底人做道德底事,不必是出于有意底選擇,亦不必需要努力。
這不是說,因為他已有好底習慣,而是說,因為他已有高底了解。
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亦是因有高底了解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
此有似于我們于《新原人》中所謂樂天。
于《新原人》中,我們說:宇宙大全,理及理世界,以及道體等觀念都是哲學底觀念。
人能完全了解這些觀念,他即可以知天。
知天然後能事天,然後能樂天,最後至于同天。
此所謂天即宇宙或大全。
我們于上文說:知天命有似于知天;順天命有似于事天;從心所欲不逾矩,有似于樂天。
我們說“有似于”,因為孔子所謂天,似乎是“主宰之天”,不是宇宙大全。
若果如此,孔子最後所得底境界,亦是“有似于”天地境界。
孟子自述他自己的境界,見于《孟子》論浩然之氣章中。
此章前人多不得其解,茲随文釋之。
《孟子》雲:“(公孫醜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為浩然之氣?’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
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長也。
’”(《孟子·公孫醜上》) “浩然之氣”是孟子所特用底一個名詞。
“何為浩然之氣?”孟子亦說是“難言”,後人更多“望文生義”底解釋。
本章上文從北宮黝、孟施舍二勇士的養勇說起。
又說孟施舍的養勇的方法是“守氣”,由此我們可知本章中所謂氣,是勇氣之氣,亦即所謂士氣,如說“士
儒家所謂學道之學,雖不必是日損,但亦與普通所謂學不同。
于《新原人》中,我們說:自然境界及功利境界,是自然的禮物。
道德境界及天地境界是人的精神的創造。
人欲得後二種境界,須先了解一種義理,即所謂道。
人生于世,以聞道為最重要底事。
所以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論語·裡仁》)孔子又說:“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論語·子罕》)無聞即無聞于道,并非沒有聲名。
“三十而立”。
孔子說:“立于禮。
”(《論語·泰伯》)又說:“不知禮,無以立也。
”(《論語·堯曰》)上文說:禮是一種行為的規範,拟以代表義,代表在道德方面底中者。
能立即能循禮而行。
能循禮而行,則可以“克己複禮”。
“複禮”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顔淵》)。
克己即克去己私。
在功利境界中底人,其行為皆為他自己的利益。
這種人,就是有己私底人。
行道德必先克去己私,所以“顔淵問仁”,孔子答以“克己複禮為仁”。
“四十而不惑”。
孔子說:“智者不惑。
”(《論語·憲問》)上文說,智是對于仁、義、禮底了解。
孔子三十而立,是其行為皆已能循禮。
禮是代表義者,能循禮即能合乎義。
但合乎義底行為,不必是義底行為。
必至智者的地步,才對于仁義禮有完全底了解。
有完全底了解所以不惑。
不惑底智者才可以有真正底仁底行為,及義底行為,其境界才可以是道德境界。
孔子學道至此,始得到道德境界。
孔子說:“可與共學,未可與适道。
可與适道,未可與立。
可與立,未可與權。
”(《論語·子罕》)有人有志于學,但其所志之學,未必是學道之學。
有人雖有志于學道,但未必能“克己複禮”。
有人雖能“克己複禮”,但對于禮未必有完全底了解。
對于禮無完全底了解,則不知“禮,時為大”。
如此,則如孟子所謂“執中無權,猶執一也。
”(《孟子·盡心上》)執一即執着一死底規範,一固定底辦法,以應不同底事變。
孟子說:“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這就是所謂“可與權”。
人到智者不惑的程度,始“可與權”。
孔子此所說,亦是學道進步的程序,與我們現所解釋底一章,可以互相發明。
“五十而知天命”。
仁、義、禮都是社會方面底事。
孔子至此又知于社會之上,尚有天,于是孔子的境界,又将超過道德境界。
所謂天命,可解釋為人所遭遇底宇宙間底事變,在人力極限之外,為人力所無可奈何者。
這是以後儒家所謂命的意義。
所謂天命亦可解釋為上帝的命令。
此似乎是孔子的意思。
如果如此,則孔子所謂知天命,有似于我們于《新原人》中所謂知天。
“六十而耳順”。
此句前人皆望文生義,不得其解。
“耳”即“而已”,猶“諸”即“之乎”或“之于”。
徐言之曰而已,急言之曰耳。
此句或原作“六十耳順”,即“六十而已順”。
後人不知“耳”即“而已”。
見上下諸句中間皆有“而”字,于此亦加一“而”字,遂成為“而耳順”。
後人解釋者,皆以耳為耳目之耳,于是此句遂費解。
(此沈有鼎先生說)六十而已順。
此句蒙上文而言,順是順天命,順天命有似于我們于《新原人》中所謂事天。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于《新原人》中,我們說:在道德境界中底人,做道德底事,是出于有意底選擇,其做之需要努力。
在天地境界中底人做道德底事,不必是出于有意底選擇,亦不必需要努力。
這不是說,因為他已有好底習慣,而是說,因為他已有高底了解。
孔子從心所欲不逾矩,亦是因有高底了解而“不思而得,不勉而中”。
此有似于我們于《新原人》中所謂樂天。
于《新原人》中,我們說:宇宙大全,理及理世界,以及道體等觀念都是哲學底觀念。
人能完全了解這些觀念,他即可以知天。
知天然後能事天,然後能樂天,最後至于同天。
此所謂天即宇宙或大全。
我們于上文說:知天命有似于知天;順天命有似于事天;從心所欲不逾矩,有似于樂天。
我們說“有似于”,因為孔子所謂天,似乎是“主宰之天”,不是宇宙大全。
若果如此,孔子最後所得底境界,亦是“有似于”天地境界。
孟子自述他自己的境界,見于《孟子》論浩然之氣章中。
此章前人多不得其解,茲随文釋之。
《孟子》雲:“(公孫醜問曰:)‘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為浩然之氣?’曰:‘難言也。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
配義與道,無是,餒也。
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慊于心,則餒矣。
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忘,勿助長也。
’”(《孟子·公孫醜上》) “浩然之氣”是孟子所特用底一個名詞。
“何為浩然之氣?”孟子亦說是“難言”,後人更多“望文生義”底解釋。
本章上文從北宮黝、孟施舍二勇士的養勇說起。
又說孟施舍的養勇的方法是“守氣”,由此我們可知本章中所謂氣,是勇氣之氣,亦即所謂士氣,如說“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