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小
中
大
有各種底人。
對于每一種人,都有那一種人所可能有底最高底成就。
例如從事于政治工作底人,所可能有底最高底成就是成為大政治家。
從事于藝術底人,所可能有底最高底成就是成為大藝術家。
人雖有各種,但各種底人都是人。
專就一個人是人說,他的最高底成就,是成為聖人。
這就是說,他的最高底成就,是得到我們所謂天地境界(關于境界及人生中所可能有底四種境界,參看《新原人》第三章)。
人如欲得到天地境界,是不是必須離開社會中一般人所公共有底、所普通有底生活,或甚至必須離開“生”?這是一個問題。
講到天地境界底哲學,最容易有底傾向,是說:這是必須底。
如佛家說: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
如柏拉圖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
如道家中的有些人,“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潰癰”。
這都是以為,欲得到最高底境界,須脫離塵羅世網,須脫離社會中一般人所公有底、所普通有底生活,甚至脫離“生”,才可以得到最後底解脫。
有這種主張底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間底哲學。
出世間底哲學,所講到底境界極高,但其境界是與社會中的一般人所公共有底、所普通有底生活,不相容底。
社會中一般人所公共有底、所普通有底生活,就是中國哲學傳統中所謂人倫日用。
照出世間底哲學底說法,最高底境界,與人倫日用是不相容底。
這一種哲學,我們說它是“極高明而不道中庸”。
有些哲學,注重人倫日用,講政治,說道德,而不講,或講不到最高底境界。
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世間底哲學。
這種哲學,或不真正值得稱為哲學。
這種哲學,我們說它是“道中庸而不極高明”。
從世間底哲學的觀點看,出世間底哲學是太理想主義底,是無實用底,是消極底,是所謂“淪于空寂”底。
從出世間底哲學的觀點看,世間底哲學是太現實主義底,是膚淺底。
其所自以為是積極者,是如走錯了路底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錯得很。
有許多人說,中國哲學是世間底哲學。
這話我們不能說是錯,也不能說是不錯。
從表面看中國哲學,我們不能說這話是錯。
因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無論哪一派、哪一家,都講政治、說道德。
在表面上看,中國哲學所注重底,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
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
”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底人。
在表面上看,中國哲學中的理想人格,也是世間底。
中國哲學中所謂聖人與佛教中所謂佛,以及耶教中所謂聖人,是不在一個範疇中底。
不過這隻是在表面上看而已,中國哲學不是可以如此簡單地了解底。
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我們若了解它,我們不能說它是世間底,固然也不能說它是出世間底。
我們可以另用一個新造底形容詞以說中國哲學。
我們可以說,中國哲學是超世間底。
所謂超世間的意義是即世間而出世間。
中國哲學有一個主要底傳統,有一個思想的主流。
這個傳統就是求一種最高底境界。
這種境界是最高底,但又是不離乎人倫日用底。
這種境界,就是即世間而出世間底。
這種境界以及這種哲學,我們說它是“極高明而道中庸”。
“極高明而道中庸”,是我們借用《中庸》中底一句話。
我們說“借用”,因為我們此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不必與其在《中庸》中底意義相同。
中國哲學所求底最高境界,是超越人倫日用而又即在人倫日用之中。
它是“不離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畫前”。
這兩句詩,前一句是表示它是世間底,後一句是表示它是出世間底。
這兩句就表示即世間而出世間。
即世間而出世間,就是所謂超世間。
因其是世間底,所以說是“道中庸”;因其又是出世間底,所以說是“極高明”。
即世間而出世間,就是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有這種境界底人的生活,是最理想主義底,同時又是最現實主義底。
它是最實用底,但是并不膚淺。
它亦是積極底,但不是如走錯了路而快跑底人的積極。
世間與出世間是對立底。
理想主義底與現實主義底是對立底。
這都是我們所謂高明與中庸的對立。
在古代中國哲學中,有所謂内與外的對立,有所謂本與末的對立,有所謂
對于每一種人,都有那一種人所可能有底最高底成就。
例如從事于政治工作底人,所可能有底最高底成就是成為大政治家。
從事于藝術底人,所可能有底最高底成就是成為大藝術家。
人雖有各種,但各種底人都是人。
專就一個人是人說,他的最高底成就,是成為聖人。
這就是說,他的最高底成就,是得到我們所謂天地境界(關于境界及人生中所可能有底四種境界,參看《新原人》第三章)。
人如欲得到天地境界,是不是必須離開社會中一般人所公共有底、所普通有底生活,或甚至必須離開“生”?這是一個問題。
講到天地境界底哲學,最容易有底傾向,是說:這是必須底。
如佛家說: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
如柏拉圖說:肉體是靈魂的監獄。
如道家中的有些人,“以生為附贅懸疣,以死為決潰癰”。
這都是以為,欲得到最高底境界,須脫離塵羅世網,須脫離社會中一般人所公有底、所普通有底生活,甚至脫離“生”,才可以得到最後底解脫。
有這種主張底哲學,即普通所謂出世間底哲學。
出世間底哲學,所講到底境界極高,但其境界是與社會中的一般人所公共有底、所普通有底生活,不相容底。
社會中一般人所公共有底、所普通有底生活,就是中國哲學傳統中所謂人倫日用。
照出世間底哲學底說法,最高底境界,與人倫日用是不相容底。
這一種哲學,我們說它是“極高明而不道中庸”。
有些哲學,注重人倫日用,講政治,說道德,而不講,或講不到最高底境界。
這種哲學,即普通所謂世間底哲學。
這種哲學,或不真正值得稱為哲學。
這種哲學,我們說它是“道中庸而不極高明”。
從世間底哲學的觀點看,出世間底哲學是太理想主義底,是無實用底,是消極底,是所謂“淪于空寂”底。
從出世間底哲學的觀點看,世間底哲學是太現實主義底,是膚淺底。
其所自以為是積極者,是如走錯了路底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錯得很。
有許多人說,中國哲學是世間底哲學。
這話我們不能說是錯,也不能說是不錯。
從表面看中國哲學,我們不能說這話是錯。
因為從表面上看中國哲學,無論哪一派、哪一家,都講政治、說道德。
在表面上看,中國哲學所注重底,是社會,不是宇宙;是人倫日用,不是地獄天堂;是人的今生,不是人的來世。
孟子說:“聖人,人倫之至也。
”照字面講,這句話是說,聖人是社會中的道德完全底人。
在表面上看,中國哲學中的理想人格,也是世間底。
中國哲學中所謂聖人與佛教中所謂佛,以及耶教中所謂聖人,是不在一個範疇中底。
不過這隻是在表面上看而已,中國哲學不是可以如此簡單地了解底。
專就中國哲學中主要傳統說,我們若了解它,我們不能說它是世間底,固然也不能說它是出世間底。
我們可以另用一個新造底形容詞以說中國哲學。
我們可以說,中國哲學是超世間底。
所謂超世間的意義是即世間而出世間。
中國哲學有一個主要底傳統,有一個思想的主流。
這個傳統就是求一種最高底境界。
這種境界是最高底,但又是不離乎人倫日用底。
這種境界,就是即世間而出世間底。
這種境界以及這種哲學,我們說它是“極高明而道中庸”。
“極高明而道中庸”,是我們借用《中庸》中底一句話。
我們說“借用”,因為我們此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不必與其在《中庸》中底意義相同。
中國哲學所求底最高境界,是超越人倫日用而又即在人倫日用之中。
它是“不離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畫前”。
這兩句詩,前一句是表示它是世間底,後一句是表示它是出世間底。
這兩句就表示即世間而出世間。
即世間而出世間,就是所謂超世間。
因其是世間底,所以說是“道中庸”;因其又是出世間底,所以說是“極高明”。
即世間而出世間,就是所謂“極高明而道中庸”。
有這種境界底人的生活,是最理想主義底,同時又是最現實主義底。
它是最實用底,但是并不膚淺。
它亦是積極底,但不是如走錯了路而快跑底人的積極。
世間與出世間是對立底。
理想主義底與現實主義底是對立底。
這都是我們所謂高明與中庸的對立。
在古代中國哲學中,有所謂内與外的對立,有所謂本與末的對立,有所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