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關燈
精與粗的對立。

    漢以後哲學中,有所謂玄遠與俗務的對立,有所謂出世與入世的對立,有所謂動與靜的對立,有所謂體與用的對立。

    這些對立或即是我們所謂高明與中庸的對立,或與我們所謂高明與中庸的對立是一類底。

    在超世間底哲學及生活中,這些對立都已不複是對立。

    其不複是對立,并不是這些對立,都已簡單地被取消,而是在超世間底哲學及生活中,這些對立雖仍是對立,而已被統一起來。

    “極高明而道中庸”,此“而”即表示高明與中庸,雖仍是對立,而已被統一起來。

    如何統一起來,這是中國哲學所求解決底一個問題。

    求解決這個問題,是中國哲學的精神。

    這個問題的解決,是中國哲學的貢獻。

     中國哲學家以為,哲學所求底最高底境界是即世間而出世間底。

    有此等境界底人,謂之聖人。

    聖人的境界是超世間底。

    就其是超世間底說,中國的聖人的精神底成就,與印度所謂佛的,及西洋所謂聖人的,精神底成就,是同類底成就。

    但超世間并不是離世間,所以中國的聖人,不是高高在上,不問世務底聖人。

    他的人格是所謂内聖外王底人格。

    内聖是就其修養的成就說,外王是就其在社會上底功用說。

    聖人不一定有機會為實際底政治底領袖。

    就實際底政治說,他大概一定是沒有機會底。

    所謂内聖外王,隻是說,有最高底精神成就底人,可以為王,而且最宜于為王。

    至于實際上他有機會為王與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無關宏旨底。

     聖人的人格,是内聖外王的人格。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是使人有這種人格底學問。

    所以哲學所講底就是中國哲學家所謂内聖外王之道。

     在中國哲學中,無論哪一派哪一家,都自以為是講“内聖外王之道”,但并不是每一家所講底都能合乎“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标準。

    在中國哲學中,有些家的哲學,偏于高明;有些家的哲學,偏于中庸。

    這就是說,有些家的哲學,近于隻是出世間底;有些家的哲學,近于隻是世間底。

    不過在中國哲學史的演變中,始終有勢力底各家哲學,都求解決如何統一高明與中庸的問題。

    對于這個問題底解決,可以說是“後來居上”。

    我們于此可見中國哲學的進步。

    我們于以下十章,依曆史的順序,叙述中國哲學史中各重要學派的學說,并以“極高明而道中庸”的标準為标準,以評定各重要學派的價值。

     我們的對于中國哲學底這種工作,很像《莊子·天下篇》的作者,對于先秦哲學所做底工作。

    我們不能斷定,誰是《天下篇》的作者,我們不知道他是誰,但他的工作,是極可贊佩底。

    他是中國古代的一個極好底哲學史家,亦是一個極好底哲學鑒賞家及批評家。

    在《天下篇》裡,他提出“内聖外王之道”這個名詞。

    講内聖外王之道底學問,他稱為“道術”。

    道術是真理之全。

    他以為當時各家,都沒有得到道術之全,他們所得到底隻是道術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所謂“道術有在于是者”。

    他們所得到底,隻是道術的一部分,或一方面。

    所以他們所講底隻是他們的“一家之言”,不是道術,而是“方術”。

     道術所講底是内聖外王之道,所以道術亦是“極高明而道中庸”的。

    這亦是《莊子·天下篇》所主張底。

    《天下篇》說:“不離于宗,謂之天人。

    不離于精,謂之神人。

    不離于真,謂之至人。

    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聖人。

    ”向秀、郭象注雲:“凡此四名,一人耳。

    所自言之異。

    ”此四種都是在天地境界中底人。

    天人、神人、至人或是“一人耳,所自言之異”。

    但聖人是與天人、神人、至人不同底。

    他盡有天人等之所有,但亦有天人等之所無。

    聖人“以天為宗”,就是“不離于宗”;他“以德為本”,就是“不離于精”(《天下篇》下文說:“以本為精,以物為粗。

    ”);他“以道為門”,就是“不離于真”(《老子》說:“道之為物”,“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莊子》說: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

    這是他盡有天人等之所有。

    但他又能“兆于變化”,應付事物。

    這是他有天人等之所無。

    他能“極高明而道中庸”。

    天人等則能“極高明”而未必能“道中庸”。

    《天下篇》下文說君子,“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