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柴米油鹽,平淡而不失品味
關燈
小
中
大
得煙氣騰騰。
尤其是,風馳電掣的現代交通工具也要像是猛虎出柙一般地露面了,行人總以回避為宜。
所以,散步一定要在清晨,白居易詩“晚來天氣好,散步中門前”,要知道白居易住的地方是伊阙,是香山,和我們住的地方不一樣。
麻将 如同吸食鴉片一樣久而上瘾,不易戒掉 我的家庭守舊,絕對禁賭,根本沒有麻将牌。
從小不知麻将為何物。
除夕到上元開賭禁,以擲骰子狀元紅為限,下注三十幾個銅闆,每次不超過一二小時。
有一次我鬥膽問起,麻将怎個打法。
家君正色曰:“打麻将嗎?到八大胡同去!”吓得我再也不敢提起“麻将”二字。
心裡留下一個并不正确的印象,以為麻将與八大胡同有什麼密切關聯。
後來出國留學,在輪船的娛樂室内看見有幾位同學作方城戲,才大開眼界,覺得那一百三十六張骨牌倒是很好玩的。
有人熱心指點,我也沒學會。
這時候麻将在美國盛行,很多美國人家裡都備有一副,雖然附有說明書,一般人還是不易得其門而入。
我們有一位同學在紐約居然以教人打牌為副業,電話召之即去,收入頗豐,每小時一元。
但是為大家所不齒,認為他不務正業,贻羞士林。
科羅拉多大學有兩位教授,姊妹倆,老處女,請我和聞一多到她們家裡晚餐,飯後擺出了麻将,作為餘興。
在這一方面我和一多都是屬于“四竅已通其三”的人物—一竅不通,當時大窘。
兩位教授不能了解中國人竟不會打麻将?當晚四個人臨時參看說明書,随看随打,誰也沒能規規矩矩的和下一把牌,窩窩囊囊的把一晚消磨掉了。
以後再也沒有成局。
麻将不過是一種遊戲,玩玩有何不可?何況賢者不免。
梁任公先生即是此中老手。
我在清華念書的時候,就聽說任公先生有一句名言:“隻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隻有打牌可以忘記讀書。
”讀書興趣濃厚,可以廢寝忘食,還有功夫打牌?打牌興亦不淺,上了牌桌全神貫注,焉能想到讀書?二者的誘惑力、吸引力有多麼大,可以想見。
書讀多了,沒有什麼害處,頂多變成不更事的書呆子,文弱書生。
經常不斷的十圈二十圈麻将打下去,那毛病可就大了。
有任公先生的學問風操,可以打牌,我們沒有他那樣的學問風操,不得藉口。
胡适之先生也偶然喜歡摸幾圈。
有一年在上海,飯後和潘光旦、羅隆基、饒子離和我,走到一品香開房間打牌。
硬木桌上打牌,滑溜溜的,震天價響,有人認為痛快。
我照例作壁上觀。
言明隻打八圈。
打到最後一圈已近尾聲,局勢十分緊張。
胡先生坐莊,潘光旦坐對面,三副落地,吊單,顯然是一副滿貫的大牌。
“扣他的牌,打荒算了。
”胡先生摸到一張白闆,地上已有兩張白闆。
“難道他會吊孤張?”胡先生口中念念有詞,猶豫不決。
左右皆曰:“生張不可打,否則和下來要包!”胡适先生自己的牌也是一把滿貫的大牌,且早已聽張,如果扣下這張白闆,勢必拆牌應付,于心不甘。
猶豫了好一陣子,“冒一下險,試試看。
”拍的一聲把白闆打了出去!“自古成功在嘗試”,這一回卻是“嘗試成功自古無”了。
潘光旦嘿嘿一笑,翻出底牌,吊的正是白闆。
胡先生包了。
身上現錢不夠,開了一張支票,三十幾元。
那時候這不算是小數目。
胡先生技藝不精,沒得怨。
抗戰期間,後方的人,忙的是忙得不可開交,閑的是悶得發慌。
不知是誰謅了四句俚詞:“一個中國人,悶得發慌。
兩個中國人,就好商量。
三個中國人,作不成事。
四個中國人,麻将一場。
”四個人湊在一起,天造地設,不打麻将怎麼辦?雅舍也備有麻将,隻是備不時之需。
有一回有客自重慶來,第二天就回去,要求在雅舍止宿一夜。
我們沒有招待客人住宿的設備,頗有難色,客人建議打個通宵麻将。
在三缺一的情形下,第四者若是堅不下場,大家都認為是傷天害理的事。
于是我也不得不湊一角。
這一夜打下來,天旋地轉,我隻剩得奄奄一息,誓言以後在任何情形之下,再也不肯做這種成仁取義的事。
麻将之中自有樂趣。
貴在臨機應變,出手迅速。
同時要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有如談笑用兵。
徐志摩就是一把好手,牌去如飛,不加思索。
麻将就怕“長考”。
一家長考,三家暴躁。
以我所知,麻将一道要推太太小姐們最為擅長。
在桌牌上我看見過真正春筍一般的玉指洗牌砌牌,靈巧無比。
(美國佬的粗笨大手砌牌需要一根大尺往前一推,否則牌就擺不直!)我也曾聽說某一位太太有接連三天三夜不離開牌桌的紀錄,(雖然她最後崩潰以至于吃什麼吐什麼!)男人們要上班,就無法和女性比。
我認識的女性之中有一位特别長于麻将,經常午間起床,午後二時一切準備就緒,呼朋引類,麻将開場,一直打到夜深。
雍容俯仰,滿室生春。
不僅是技壓侪輩,赢多輸少。
我的朋友盧冀野是個倜傥不羁的名士,他和這位太太打過多次麻将,他說:“政府于各部會之外應再添設一個‘俱樂部’,其中設麻将司,司長一職非這位太太莫屬矣。
”甘拜下風的不隻是他一個人。
路過廣州,耳畔常聞噼噼啪啪的牌聲,而且我在路邊看見一輛停着的大卡車,上面也居然擺着一張八仙桌,四個人露天酣戰,行人視若無睹。
餐館裡打麻将,早已通行,更無論矣。
在台灣,據說麻将之風仍然很盛。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麻将,有些地方的寓公、寓婆亦不能免。
麻将的誘惑力太大。
王爾德說過:“除了誘惑之外,我什麼都能抵抗。
”我不打麻将,并不妄以為自己志行高潔。
我腦筋遲鈍,跟不上别人反應的速度,影響到麻将的節奏。
一趕快就出參差。
我缺乏機智,自己的一副牌都常照顧不來,遑論揣度别人的底細,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如何可以應付大局?打牌本是尋樂,往往是尋煩惱,又受氣又受窘,幹脆不如不打。
費時誤事的大道理就不必說了。
有人說衛生麻将又有何妨?想想看,鴉片煙有沒有衛生鴉片,海洛因有沒有衛生海洛因?大凡衛生麻将,結果常是有礙衛生。
起初輸赢小,漸漸提升。
起初是朋友,漸漸成賭友,一旦成為賭友,沒有交情可言。
我曾看見兩位朋友,都是斯文中人,為了甲扣了乙一張牌,甯可自己不和而不讓乙和,事後還揚揚得意,以牌示乙,乙大怒。
甲說在牌桌上損人不利己的事是可以做的,話不投機,大打出手,人仰桌翻。
我又記得另外一桌,莊家連和七把,依然手順,把另外三家氣得目瞪口呆面色如土,結果是勉強終局,不歡而散。
赢家固然高興,可是輸家的臉看了未必好受。
有了這些經驗,看了牌局我就怕,坐壁上觀也沒興趣。
何況本來是個窮措大,“黑闆上進來白闆上出去”也未免太慘。
對于沉湎于此道中的朋友們,無論男女,我并不一概詛咒。
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可能是在生活上有什麼隐痛,藉此忘憂,如同吸食鴉片一樣久而上瘾,不易戒掉。
其實要戒也很容易,把牌和籌碼以及牌桌一起蠲除,洗手不幹便是。
枯寂也是一種趣味。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 頭腦未能盡合邏輯而意義含混 讀《孟子》,開卷第一節就有一句看不甚懂。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餍。
”大意當然很明白,是在言義利之辨,但是“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這句話怎麼講?看了各家注釋,還是不大懂。
《幼獅學志》第十三卷第一期有李辰冬先生一篇文章“怎樣開辟國學研究的直接途徑”,勸大家不要走權威領導的路,他的意思是不要盲目地信從權威,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
假如權威人物的話是對的,我們當然要服從他的領導,但是權威不一定永遠對。
李先生舉了幾個例子,其中之一正是我憋在心裡好久的孟子這一句話。
依李先生的見解,“自從趙岐注錯以後,兩千年來更改不過來”,宋朝孫爽的疏、朱熹的集注、清朝焦循的正義,皆未得要領。
李先生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很容易,隻要把孟子書中所用的‘取’字作一歸納,看看孟子是怎樣在用‘取’字,這幾句話馬上就釋然了。
”于是李先生翻《孟子引得》,“知道‘取’有兩種意思:一作‘得’講,一作‘奪’講”。
“萬取千焉……”裡的“取”字是作“奪”解。
其結論是:“萬乘之國奪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奪百乘之家,這是上征利;正對上句‘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而言,這是下弑上。
‘不為不多矣’是指春秋戰國時混亂的情形”。
我想李先生的解釋大概是對的,因為這樣解釋上下文意才可貫通。
所謂交征利,包括下與上争和上與下争兩件事。
李先生充分利用《孟子引得》,決定“取”作“奪”解,其實“取”字本有此義。
“取”字有好多意思,好多用法,在某處應做某種解釋,就要靠讀者細心體會,同時再參用李先生的統計法,就更容易有所領悟了。
但是我要指出另一點。
孟子是有才氣的人,程子說他“有些英氣”,《孟子》七篇汪洋恣肆,鋒利而雄渾,的确是好文章。
不過并不是句句都斟酌至當無懈可擊。
像“萬取千焉,千取百焉……”這一句就有毛病,至少是寫得不夠明白。
李辰冬先生說:孟子原文“語義多麼清楚”!這一點我不大同意。
如果原文語義清楚,趙岐便不至于誤解。
即使趙岐誤解,也早該有人指出,何至于“糊塗了兩千年”?即使大家都迷信權威,到如今我們說明其真義也就罷了,又何必借重《引得》,排比資料,然後才能尋繹其意義?“萬取千焉,千取百焉”這八個字确是含混,所以才使人糊塗了兩千年。
“不為不多矣”一句也不夠清楚,到底是什麼東西“不為不多”?是“萬”不為不多,還是“千”不為不多,還是上征利的情形不為不多?原文沒有交代清楚。
我們的古書常有因為文字過簡而意義不清楚的地方,也有因為作者頭腦有時未能盡合邏輯而意義含混的地方,我們不必為賢者諱。
西人有句話,就是荷馬也有打瞌睡的時候。
(EvenHomernods.) 生而曰諱 以約定俗成為準則,不必泥于古 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四:“生曰名,死曰諱,今人多生而稱人之名曰諱。
《金石錄》雲,生而稱諱,見于石刻者甚衆,因引孝宣元康二年诏曰,其更諱詢,以為西漢已如此。
蜀志,劉豹等上言,聖諱豫睹,許靖等上言,名諱昭著。
晉書,高言範伯孫恂,恂率道名諱,未嘗經于官曹。
束哲勸農賦,場功畢,租輸至,錄社長,召闾師,條牒所領,注列名諱。
”又注:“王褒《洞箫賦》,‘幸得谥為洞箫兮。
’李善注:‘谥者号也。
’号而曰谥,猶之名而曰諱者矣。
” 按:生曰名,死曰諱,固為不易之論,但交接應對之際,自己稱名則可,直呼對方之名則不可,言語中提及他人之時亦不宜簡單地稱名道姓,通常總要加上适當的尊稱,這是—般人所公認的禮貌。
臨文之際,不說某人名某某,而曰某人諱某某,亦正是同樣的表示敬意之一端。
不必一定等到人死之後才用“諱”字。
《日知錄》所引的幾個生而曰諱的例子是證明此種用法古已有之。
其實,生而曰諱不僅古已有之,近代作家沿用之者亦不乏其人。
《水浒傳》第二回史進問魯提轄“高姓大名”,他回答說:“灑家是經略府提轄,姓魯,諱個達字。
”是則自己稱自己的名也為諱了。
這是否為當時的濫用此字之一例,則不得而知。
總之這也是生而曰諱的一例。
袁子才州、《倉山房尺牍·與王順哉世妹》:“寄上畫扇一柄,湖樓即事詩,求世妹和之;轉緻令繼母程夫人令妹諱妕者和之,即交碧梧世妹處寄來。
”如不曰諱而曰名,豈不唐突?是生而曰諱,有時有此必要,雖與字之原義不合,無傷也。
若幹年前我編一刊物,采一來稿,記當代某公逸事,第一句是“公諱某……”引起一些人的批評,以為生而曰諱,不但不通而且不敬。
須知語言文字是活的,是随時有變化的,如果每個字都以使用原義為限,真不知我們的語文要貧乏到什麼程度。
在另一方面,用字以原義為限,恐怕有時又非大衆所能了解。
總之,語文之事應以約定俗成為準則,似不必泥于古。
忙什麼 你隻是想送别人的殡 在文明的城市裡,你若是能從馬路這邊平平安安地跨到馬路那邊,在中間不發生命案,你至少可以說是有一技之長了。
因為稍微渾厚一點的人,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東張西望,不是車碰了你,就是你碰了車。
車碰了你,那還好辦,即是碰死了也隻是照例罰車夫幾個錢;若是你碰了車,這一筆損失你就許賠一輩子也賠不清。
所以在下初來上海時,看見汽車之多,就深深地感到一種鄉下人之悲哀,雖然我很明白上海還不是最文明的城市。
從汽車夫的眼睛看來,在街道上行走的芸芸衆生是很有礙交通的。
汽車夫所以要快駛的緣故,也不難索解,因為有時候坐在車廂裡的不完全是我們中國人,更有時簡直不是我們中國人。
所以汽車疾駛是由于必要,而這種必要是在打倒帝國主義的走狗以前永遠存在的。
現在若有汽車和行人沖撞,我不怪汽車開得太快,我隻怪行人躲得太慢。
聽說在很文明的紐約城,警察常張貼布告,警告開汽車的人說:“忙什麼?你隻是想趕到你自己的殡前去!”上海的警察應該換個口吻說:“忙什麼?你隻是想送别人的殡!”
尤其是,風馳電掣的現代交通工具也要像是猛虎出柙一般地露面了,行人總以回避為宜。
所以,散步一定要在清晨,白居易詩“晚來天氣好,散步中門前”,要知道白居易住的地方是伊阙,是香山,和我們住的地方不一樣。
麻将 如同吸食鴉片一樣久而上瘾,不易戒掉 我的家庭守舊,絕對禁賭,根本沒有麻将牌。
從小不知麻将為何物。
除夕到上元開賭禁,以擲骰子狀元紅為限,下注三十幾個銅闆,每次不超過一二小時。
有一次我鬥膽問起,麻将怎個打法。
家君正色曰:“打麻将嗎?到八大胡同去!”吓得我再也不敢提起“麻将”二字。
心裡留下一個并不正确的印象,以為麻将與八大胡同有什麼密切關聯。
後來出國留學,在輪船的娛樂室内看見有幾位同學作方城戲,才大開眼界,覺得那一百三十六張骨牌倒是很好玩的。
有人熱心指點,我也沒學會。
這時候麻将在美國盛行,很多美國人家裡都備有一副,雖然附有說明書,一般人還是不易得其門而入。
我們有一位同學在紐約居然以教人打牌為副業,電話召之即去,收入頗豐,每小時一元。
但是為大家所不齒,認為他不務正業,贻羞士林。
科羅拉多大學有兩位教授,姊妹倆,老處女,請我和聞一多到她們家裡晚餐,飯後擺出了麻将,作為餘興。
在這一方面我和一多都是屬于“四竅已通其三”的人物—一竅不通,當時大窘。
兩位教授不能了解中國人竟不會打麻将?當晚四個人臨時參看說明書,随看随打,誰也沒能規規矩矩的和下一把牌,窩窩囊囊的把一晚消磨掉了。
以後再也沒有成局。
麻将不過是一種遊戲,玩玩有何不可?何況賢者不免。
梁任公先生即是此中老手。
我在清華念書的時候,就聽說任公先生有一句名言:“隻有讀書可以忘記打牌,隻有打牌可以忘記讀書。
”讀書興趣濃厚,可以廢寝忘食,還有功夫打牌?打牌興亦不淺,上了牌桌全神貫注,焉能想到讀書?二者的誘惑力、吸引力有多麼大,可以想見。
書讀多了,沒有什麼害處,頂多變成不更事的書呆子,文弱書生。
經常不斷的十圈二十圈麻将打下去,那毛病可就大了。
有任公先生的學問風操,可以打牌,我們沒有他那樣的學問風操,不得藉口。
胡适之先生也偶然喜歡摸幾圈。
有一年在上海,飯後和潘光旦、羅隆基、饒子離和我,走到一品香開房間打牌。
硬木桌上打牌,滑溜溜的,震天價響,有人認為痛快。
我照例作壁上觀。
言明隻打八圈。
打到最後一圈已近尾聲,局勢十分緊張。
胡先生坐莊,潘光旦坐對面,三副落地,吊單,顯然是一副滿貫的大牌。
“扣他的牌,打荒算了。
”胡先生摸到一張白闆,地上已有兩張白闆。
“難道他會吊孤張?”胡先生口中念念有詞,猶豫不決。
左右皆曰:“生張不可打,否則和下來要包!”胡适先生自己的牌也是一把滿貫的大牌,且早已聽張,如果扣下這張白闆,勢必拆牌應付,于心不甘。
猶豫了好一陣子,“冒一下險,試試看。
”拍的一聲把白闆打了出去!“自古成功在嘗試”,這一回卻是“嘗試成功自古無”了。
潘光旦嘿嘿一笑,翻出底牌,吊的正是白闆。
胡先生包了。
身上現錢不夠,開了一張支票,三十幾元。
那時候這不算是小數目。
胡先生技藝不精,沒得怨。
抗戰期間,後方的人,忙的是忙得不可開交,閑的是悶得發慌。
不知是誰謅了四句俚詞:“一個中國人,悶得發慌。
兩個中國人,就好商量。
三個中國人,作不成事。
四個中國人,麻将一場。
”四個人湊在一起,天造地設,不打麻将怎麼辦?雅舍也備有麻将,隻是備不時之需。
有一回有客自重慶來,第二天就回去,要求在雅舍止宿一夜。
我們沒有招待客人住宿的設備,頗有難色,客人建議打個通宵麻将。
在三缺一的情形下,第四者若是堅不下場,大家都認為是傷天害理的事。
于是我也不得不湊一角。
這一夜打下來,天旋地轉,我隻剩得奄奄一息,誓言以後在任何情形之下,再也不肯做這種成仁取義的事。
麻将之中自有樂趣。
貴在臨機應變,出手迅速。
同時要手揮五弦目送飛鴻,有如談笑用兵。
徐志摩就是一把好手,牌去如飛,不加思索。
麻将就怕“長考”。
一家長考,三家暴躁。
以我所知,麻将一道要推太太小姐們最為擅長。
在桌牌上我看見過真正春筍一般的玉指洗牌砌牌,靈巧無比。
(美國佬的粗笨大手砌牌需要一根大尺往前一推,否則牌就擺不直!)我也曾聽說某一位太太有接連三天三夜不離開牌桌的紀錄,(雖然她最後崩潰以至于吃什麼吐什麼!)男人們要上班,就無法和女性比。
我認識的女性之中有一位特别長于麻将,經常午間起床,午後二時一切準備就緒,呼朋引類,麻将開場,一直打到夜深。
雍容俯仰,滿室生春。
不僅是技壓侪輩,赢多輸少。
我的朋友盧冀野是個倜傥不羁的名士,他和這位太太打過多次麻将,他說:“政府于各部會之外應再添設一個‘俱樂部’,其中設麻将司,司長一職非這位太太莫屬矣。
”甘拜下風的不隻是他一個人。
路過廣州,耳畔常聞噼噼啪啪的牌聲,而且我在路邊看見一輛停着的大卡車,上面也居然擺着一張八仙桌,四個人露天酣戰,行人視若無睹。
餐館裡打麻将,早已通行,更無論矣。
在台灣,據說麻将之風仍然很盛。
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麻将,有些地方的寓公、寓婆亦不能免。
麻将的誘惑力太大。
王爾德說過:“除了誘惑之外,我什麼都能抵抗。
”我不打麻将,并不妄以為自己志行高潔。
我腦筋遲鈍,跟不上别人反應的速度,影響到麻将的節奏。
一趕快就出參差。
我缺乏機智,自己的一副牌都常照顧不來,遑論揣度别人的底細,既不知己又不知彼,如何可以應付大局?打牌本是尋樂,往往是尋煩惱,又受氣又受窘,幹脆不如不打。
費時誤事的大道理就不必說了。
有人說衛生麻将又有何妨?想想看,鴉片煙有沒有衛生鴉片,海洛因有沒有衛生海洛因?大凡衛生麻将,結果常是有礙衛生。
起初輸赢小,漸漸提升。
起初是朋友,漸漸成賭友,一旦成為賭友,沒有交情可言。
我曾看見兩位朋友,都是斯文中人,為了甲扣了乙一張牌,甯可自己不和而不讓乙和,事後還揚揚得意,以牌示乙,乙大怒。
甲說在牌桌上損人不利己的事是可以做的,話不投機,大打出手,人仰桌翻。
我又記得另外一桌,莊家連和七把,依然手順,把另外三家氣得目瞪口呆面色如土,結果是勉強終局,不歡而散。
赢家固然高興,可是輸家的臉看了未必好受。
有了這些經驗,看了牌局我就怕,坐壁上觀也沒興趣。
何況本來是個窮措大,“黑闆上進來白闆上出去”也未免太慘。
對于沉湎于此道中的朋友們,無論男女,我并不一概詛咒。
其中至少有一部分可能是在生活上有什麼隐痛,藉此忘憂,如同吸食鴉片一樣久而上瘾,不易戒掉。
其實要戒也很容易,把牌和籌碼以及牌桌一起蠲除,洗手不幹便是。
枯寂也是一種趣味。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 頭腦未能盡合邏輯而意義含混 讀《孟子》,開卷第一節就有一句看不甚懂。
“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餍。
”大意當然很明白,是在言義利之辨,但是“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這句話怎麼講?看了各家注釋,還是不大懂。
《幼獅學志》第十三卷第一期有李辰冬先生一篇文章“怎樣開辟國學研究的直接途徑”,勸大家不要走權威領導的路,他的意思是不要盲目地信從權威,要有自己的真知灼見。
假如權威人物的話是對的,我們當然要服從他的領導,但是權威不一定永遠對。
李先生舉了幾個例子,其中之一正是我憋在心裡好久的孟子這一句話。
依李先生的見解,“自從趙岐注錯以後,兩千年來更改不過來”,宋朝孫爽的疏、朱熹的集注、清朝焦循的正義,皆未得要領。
李先生認為:“解決這個問題很容易,隻要把孟子書中所用的‘取’字作一歸納,看看孟子是怎樣在用‘取’字,這幾句話馬上就釋然了。
”于是李先生翻《孟子引得》,“知道‘取’有兩種意思:一作‘得’講,一作‘奪’講”。
“萬取千焉……”裡的“取”字是作“奪”解。
其結論是:“萬乘之國奪千乘之家,千乘之國奪百乘之家,這是上征利;正對上句‘萬乘之國,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而言,這是下弑上。
‘不為不多矣’是指春秋戰國時混亂的情形”。
我想李先生的解釋大概是對的,因為這樣解釋上下文意才可貫通。
所謂交征利,包括下與上争和上與下争兩件事。
李先生充分利用《孟子引得》,決定“取”作“奪”解,其實“取”字本有此義。
“取”字有好多意思,好多用法,在某處應做某種解釋,就要靠讀者細心體會,同時再參用李先生的統計法,就更容易有所領悟了。
但是我要指出另一點。
孟子是有才氣的人,程子說他“有些英氣”,《孟子》七篇汪洋恣肆,鋒利而雄渾,的确是好文章。
不過并不是句句都斟酌至當無懈可擊。
像“萬取千焉,千取百焉……”這一句就有毛病,至少是寫得不夠明白。
李辰冬先生說:孟子原文“語義多麼清楚”!這一點我不大同意。
如果原文語義清楚,趙岐便不至于誤解。
即使趙岐誤解,也早該有人指出,何至于“糊塗了兩千年”?即使大家都迷信權威,到如今我們說明其真義也就罷了,又何必借重《引得》,排比資料,然後才能尋繹其意義?“萬取千焉,千取百焉”這八個字确是含混,所以才使人糊塗了兩千年。
“不為不多矣”一句也不夠清楚,到底是什麼東西“不為不多”?是“萬”不為不多,還是“千”不為不多,還是上征利的情形不為不多?原文沒有交代清楚。
我們的古書常有因為文字過簡而意義不清楚的地方,也有因為作者頭腦有時未能盡合邏輯而意義含混的地方,我們不必為賢者諱。
西人有句話,就是荷馬也有打瞌睡的時候。
(EvenHomernods.) 生而曰諱 以約定俗成為準則,不必泥于古 顧炎武《日知錄》卷二十四:“生曰名,死曰諱,今人多生而稱人之名曰諱。
《金石錄》雲,生而稱諱,見于石刻者甚衆,因引孝宣元康二年诏曰,其更諱詢,以為西漢已如此。
蜀志,劉豹等上言,聖諱豫睹,許靖等上言,名諱昭著。
晉書,高言範伯孫恂,恂率道名諱,未嘗經于官曹。
束哲勸農賦,場功畢,租輸至,錄社長,召闾師,條牒所領,注列名諱。
”又注:“王褒《洞箫賦》,‘幸得谥為洞箫兮。
’李善注:‘谥者号也。
’号而曰谥,猶之名而曰諱者矣。
” 按:生曰名,死曰諱,固為不易之論,但交接應對之際,自己稱名則可,直呼對方之名則不可,言語中提及他人之時亦不宜簡單地稱名道姓,通常總要加上适當的尊稱,這是—般人所公認的禮貌。
臨文之際,不說某人名某某,而曰某人諱某某,亦正是同樣的表示敬意之一端。
不必一定等到人死之後才用“諱”字。
《日知錄》所引的幾個生而曰諱的例子是證明此種用法古已有之。
其實,生而曰諱不僅古已有之,近代作家沿用之者亦不乏其人。
《水浒傳》第二回史進問魯提轄“高姓大名”,他回答說:“灑家是經略府提轄,姓魯,諱個達字。
”是則自己稱自己的名也為諱了。
這是否為當時的濫用此字之一例,則不得而知。
總之這也是生而曰諱的一例。
袁子才州、《倉山房尺牍·與王順哉世妹》:“寄上畫扇一柄,湖樓即事詩,求世妹和之;轉緻令繼母程夫人令妹諱妕者和之,即交碧梧世妹處寄來。
”如不曰諱而曰名,豈不唐突?是生而曰諱,有時有此必要,雖與字之原義不合,無傷也。
若幹年前我編一刊物,采一來稿,記當代某公逸事,第一句是“公諱某……”引起一些人的批評,以為生而曰諱,不但不通而且不敬。
須知語言文字是活的,是随時有變化的,如果每個字都以使用原義為限,真不知我們的語文要貧乏到什麼程度。
在另一方面,用字以原義為限,恐怕有時又非大衆所能了解。
總之,語文之事應以約定俗成為準則,似不必泥于古。
忙什麼 你隻是想送别人的殡 在文明的城市裡,你若是能從馬路這邊平平安安地跨到馬路那邊,在中間不發生命案,你至少可以說是有一技之長了。
因為稍微渾厚一點的人,在車水馬龍的街道上,東張西望,不是車碰了你,就是你碰了車。
車碰了你,那還好辦,即是碰死了也隻是照例罰車夫幾個錢;若是你碰了車,這一筆損失你就許賠一輩子也賠不清。
所以在下初來上海時,看見汽車之多,就深深地感到一種鄉下人之悲哀,雖然我很明白上海還不是最文明的城市。
從汽車夫的眼睛看來,在街道上行走的芸芸衆生是很有礙交通的。
汽車夫所以要快駛的緣故,也不難索解,因為有時候坐在車廂裡的不完全是我們中國人,更有時簡直不是我們中國人。
所以汽車疾駛是由于必要,而這種必要是在打倒帝國主義的走狗以前永遠存在的。
現在若有汽車和行人沖撞,我不怪汽車開得太快,我隻怪行人躲得太慢。
聽說在很文明的紐約城,警察常張貼布告,警告開汽車的人說:“忙什麼?你隻是想趕到你自己的殡前去!”上海的警察應該換個口吻說:“忙什麼?你隻是想送别人的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