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部分 人生貴在适意,不如笑看人生
關燈
小
中
大
你随時可以退隐到自己的心裡去,一個人不能找到一個去處比他自己的靈魂更為清淨。
理性的特征便是面對自己的正當行為及其所産生的甯靜和平和而怡然自得。
飯前祈禱 惜福,感恩 讀過查爾斯·蘭姆那篇《飯前祈禱》小品文的人,一定會有許多感觸。
六十年前我在美國科羅拉多泉念書的時候,和聞一多在瓦薩赤街一個美國人家各賃一間房屋。
房東太太密契爾夫人是典型的美國主婦,肥胖,笑容滿面,一團和氣,大約有六十歲,但是很硬朗,整天操作家務,主要的是主中饋,好像身上永遠系着一條圍裙,頭戴一頂荷葉邊的紗帽。
房東先生是報館排字工人,晝伏夜出,我在聖誕節才得和他首次晤面。
他們有三個女兒,大女兒陶樂賽已進大學,二女兒葛楚德念高中,小女兒卡賽尚在小學,他們一家五口加上我們兩個房客,七個嘴巴都要由密契爾夫人負責喂飽,而且一日三餐,一頓也少不得。
房東先生因為作息時間和我們不同,永不在飯桌上和我們同時出現。
每頓飯由三個女孩擺桌上菜,房東太太在廚房掌勺,看看大家都已就位,她就急忙由廚房溜出來,抓下那頂紗帽,坐在主婦位上,低下頭做飯前祈禱。
我起初對這種祈禱不大習慣。
心想我每月付你四五十元房租,包括膳食在内,我每月公費八十元,多半付給你了,吃飯的時候還要做什麼祈禱?感恩嗎?感誰的恩?感上帝賜面包的恩嗎?誰說面包是他所賜?……後來我想想,入鄉随俗,好在那祈禱很短,嘟嘟嚷嚷地說幾句話,也聽不清楚說什麼。
有時候好像是背誦那滾瓜爛熟的“主禱文”,但是其中隻有一句與吃有關:“賜給我們每天所需的面包。
”如果這“每天”是指今天,則今天的吃食已經擺在桌上了,還祈禱什麼?如果“每天”是指明天,則吃了這頓想那頓,未免想得遠了些。
若是表示感恩,則其中又沒有感激的話語。
尤其是,這飯前祈禱沒有多少宗教氣息,好像具文。
我偷眼看去,房東太太閉着眼、低着頭,口中念念有詞,大女兒陶樂賽也還能聚精會神,卡賽則常扮鬼臉逗葛楚德,葛楚德用肘撞卡賽。
我和一多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蘭姆說得不錯。
珍馐羅列案上,令人流涎三尺,食欲大振,隻想一番饕餮,全無宗教情緒,此時最不宜祈禱。
倒是維持生存的簡單食物,得來不易,于慶幸之餘不由得要感謝上蒼。
我另有一種想法,尤其是在密契爾夫人家吃飯的那一陣子,我們的胃習慣于大碗飯、大碗面,對于那輕描淡寫的西餐隻能感到六七分飽。
家常便飯沒有又厚又大的煎牛排。
早餐是以半個橫剖的橘柑或葡萄柚開始,用茶匙挖食其果肉,再不就是薄薄一片西瓜,然後是一面焦的煎蛋一枚。
外國人吃煎蛋不像我們吸溜一聲一口吞下那個嫩蛋黃,而是用刀叉在盤裡切,切得蛋黃亂流,又不好用舌去舔。
兩片烤面包,抹一點牛油。
一杯咖啡灌下去,完了。
午飯是簡易便餐,兩片冷面包,一點點肉菜之類。
晚飯比較豐盛,可能有一盂熱湯,然後不是愛爾蘭炖肉,就是肉末炒番薯泥,再加上一道點心如西米布丁之類,咖啡管夠。
倒不是菜色不好,密契爾夫人的手藝不弱,隻是數量不多,不夠果腹。
星期日午飯有烤雞一隻,當場切割,每人分得一兩片,大匙大匙的番薯泥澆上雞油醬汁。
晚飯就隻有雞骨架剝下來的碎肉燴成稠糊糊的醬,放在一片烤面包上,名曰雞派。
其他一概全免。
若是到了感恩節或是聖誕節,則卡賽出出進進地報喜:“今天有火雞大餐!”所謂火雞,肉粗味淡,火雞肚子裡面塞的一坨一坨黏糊糊的也不知是什麼東西。
一多和我時常踱到街上補充一個漢堡肉餅或熱狗之類。
在這種情形下,飯前祈禱對于我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就是飯後祈禱恐也不免帶有怨聲,而不可能完全是謝主的恩典。
我小時候,母親告訴我,碗裡不可留剩飯粒,飯粒也不可落在桌上、地上,否則将來會娶麻臉媳婦。
這個威吓很能生效,真怕将來床頭人是麻子。
稍長,父親教我們讀李紳《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因此更不敢糟蹋糧食。
對于農民老早地就起了感激之意。
養豬養雞的、捕魚捕蝦的,也同樣地為我服務,我憑什麼白白地受人供養?吃得越好,越惶恐,如果我在舉箸之前要做祈禱,我要為那些胼手胝足為大家生産食糧、供應食物的人祈福。
如今我每逢有美味的飲食可以享受的時候,首先令我懷想的是我的雙親。
我父親對于飲膳非常注意,尤嗜冷飲,酸梅湯要冰鎮得透心涼,山裡紅湯微帶冰碴兒,酸棗湯、櫻桃水等都要冰得入口打哆嗦。
可惜我沒來得及置備電冰箱,先君就棄養了。
我母親愛吃火腿、香蕈、蚶子、蛏幹、筍尖、山核桃之類的所謂南貨,我好後悔沒有盡力供養。
美食當前,辄興風木之思,也許這些感受可以代替所謂飯前祈禱了吧? 圓桌與筷子 智慧的結晶,各有各的妙處 我聽人說起一個笑話,一個中國人向外國人誇說中國的偉大,圓餐桌的直徑可以大到幾乎一丈開外。
外國人說:“那麼你們的筷子有多長呢?”“六七尺長。
”“那樣長的筷子,如何能夾起菜來送到自己嘴裡呢?”“我們最重禮讓,是用筷子夾菜給坐在對面的人吃。
” 大圓桌我是看見過的,不是加蓋上去的圓桌面,是訂制的大型圓餐桌,周遭至少可以坐二十四個人,寬寬綽綽的一點也不擠,絕無“菜碗常需頭上過,酒壺頻向耳邊灑”的現象。
桌面上有個大轉盤(英語名為“懶蘇珊”),轉盤有自動旋轉的裝置,主人按鈕就會不急不徐地轉。
轉盤上每菜兩大盤,客人不需等待旋轉一周即可伸手取食。
這樣大的圓桌有一個缺點,除了左右鄰座之外,彼此相隔甚遠,不便攀談,但是這缺點也許正是優點,不必沒話找話,大可埋頭猛吃,作食不語狀。
我們的傳統餐桌本是方的,所謂八仙桌,往日喜慶宴都是用方桌,通常一席六個座位,有時下手添個長凳打橫,隻有在特殊情形下才加上一個圓桌面。
炕上餐桌也是方的。
方桌折角打開變成圓桌(英語所謂“信封桌”),好像是比較晚近的事了。
許多人團聚在一起吃飯,尤其是講究吃的東西要燙嘴熱,當然以圓桌為宜,把食物放在桌中央,由中央到圓周的半徑是一樣長,各人伸箸取食,有如輻辏于毂。
因為圓桌可能嫌大,現在幾乎凡是圓桌必有轉盤,可惱的是直眉瞪眼的餐廳侍者多半是把菜盤往轉盤中央一丢,并不放在轉盤的邊緣上,然後掉頭而去,轉盤等于虛設。
西方也不是沒有圓桌。
亞瑟王的圓桌騎士是赫赫有名的,那圓桌據說當初可以容一百五十名騎士就坐,真不懂那樣大的圓桌能放在什麼地方,也許是裡三層外三層圍繞着吧?近代外交壇坫之上常有所謂圓桌會議,也許是微帶橢圓之形,其用意在于賓主座位不分上下。
這都不能和我們中國的圓桌相提并論,我們的圓桌是普遍應用的,家庭聚餐時,祖孫三代團團坐,有說有笑,融融洩洩;友朋宴飲時,敬酒、豁拳、打通關都方便。
吃火鍋,更非圓桌不可。
筷子是我們的一大發明。
原始人吃東西用手抓,比不會用手抓的禽獸已經進步很多,而兩根筷子則等于是手指的伸展,比猿猴使用樹枝撥東西又進一步。
筷子運用起來可以靈活無比,能夾、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掰、能剝,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
沒人知道筷子是何時何人發明的。
如果《史記》所載不虛,“纣為象箸而箕子唏”,纣王使用象牙筷子而箕子忍氣吞聲地歎氣,象牙筷子的曆史可說是很久遠了。
箸原是策,竹子做的筷子;又作莢,木頭做的筷子。
象牙筷子并沒有什麼好,怕燙,容易變色。
假象牙筷子顔色不對,沒有紋理,更容易變色,而且在吃香酥鴨的時候,拉扯用力稍猛就會咔嚓一聲斷為兩截。
倒是竹筷子最好,湘妃竹固然好,普通竹也不錯,髹油漆固然好,本色尤佳。
做祖父母的往往喜歡使用銀箸,通常是短短細細的,怕分量過重,這隻為了表示其地位之尊崇。
金箸我尚未見過,恐怕未必中用。
箸之長短不等,湖南的筷子特長,盤子也特大,但是沒有長到烤肉的筷子那樣。
人生貴适意。
西方人學習用筷子那副笨相可笑,可是我們幼時開始用筷子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像狗熊耍扁擔?稍長,我們使筷子的伎倆都精了—都太精了。
相傳少林絕技之一是舉箸能夾住迎面飛來的彈丸,據說是先從用筷子捕捉蒼蠅練成的一種功夫。
一般人當然沒有這種本領,可是在餐桌之上我們也常有機會看到某些人使用筷子的一些招數。
一盤菜上桌,有人揮動筷子如舞長矛,如野火燒天橫掃全境,有人膽大心細徹底翻騰如撥草尋蛇,更有人在湯菜碗裡揀起一塊肉,掂掂之後又放下了,再揀一塊再掂掂再放下,最後才選得比較中意的一塊,夾起來送進血盆大口之後,還要把筷子橫在嘴裡吮一下,于是有人在心裡嘀咕:這樣做豈不是把你的口水都污染了食物,豈不是讓大家都于無意中吃了你的口水? 其實口水未必髒。
我們自己吃東西都是伴着口水吃下去的,不吃東西的時候也常咽口水的。
不過那是自己的口水,不嫌髒。
别人的口水也未必髒。
我不相信誰在熱戀中沒有大口大口咽過難分彼此的一些口水。
怕的是口水中帶有病菌,傳染給别人和被人傳染給自己都不大好。
毛病不是出在筷子,是出在我們的吃的方式上。
六十多年前,我的學校裡來了一位教英語的老師,我隻記得他姓鐘,外号人稱“鐘善人”,他在學校及附近鄉村裡狂熱地提倡兩件事,一是植樹,一是進餐時每人用兩副筷子,一副用于取食,一副用于夾食入口。
植樹容易,一年隻有一度,兩副筷子則窒礙難行。
誰有那樣的耐心,每餐兩副筷子此起彼落地交換使用?如今許多人家,以及若幹餐館,筷子仍是人各一雙,但是菜盤湯碗各附一個公用的大匙,這個辦法比較簡便,解決了互吃口水的問題。
東洋禦料理老早就使用木質短小的筷子,用畢即丢棄。
人家能,為什麼我們不能?我願象牙筷子、烏木筷子以
理性的特征便是面對自己的正當行為及其所産生的甯靜和平和而怡然自得。
飯前祈禱 惜福,感恩 讀過查爾斯·蘭姆那篇《飯前祈禱》小品文的人,一定會有許多感觸。
六十年前我在美國科羅拉多泉念書的時候,和聞一多在瓦薩赤街一個美國人家各賃一間房屋。
房東太太密契爾夫人是典型的美國主婦,肥胖,笑容滿面,一團和氣,大約有六十歲,但是很硬朗,整天操作家務,主要的是主中饋,好像身上永遠系着一條圍裙,頭戴一頂荷葉邊的紗帽。
房東先生是報館排字工人,晝伏夜出,我在聖誕節才得和他首次晤面。
他們有三個女兒,大女兒陶樂賽已進大學,二女兒葛楚德念高中,小女兒卡賽尚在小學,他們一家五口加上我們兩個房客,七個嘴巴都要由密契爾夫人負責喂飽,而且一日三餐,一頓也少不得。
房東先生因為作息時間和我們不同,永不在飯桌上和我們同時出現。
每頓飯由三個女孩擺桌上菜,房東太太在廚房掌勺,看看大家都已就位,她就急忙由廚房溜出來,抓下那頂紗帽,坐在主婦位上,低下頭做飯前祈禱。
我起初對這種祈禱不大習慣。
心想我每月付你四五十元房租,包括膳食在内,我每月公費八十元,多半付給你了,吃飯的時候還要做什麼祈禱?感恩嗎?感誰的恩?感上帝賜面包的恩嗎?誰說面包是他所賜?……後來我想想,入鄉随俗,好在那祈禱很短,嘟嘟嚷嚷地說幾句話,也聽不清楚說什麼。
有時候好像是背誦那滾瓜爛熟的“主禱文”,但是其中隻有一句與吃有關:“賜給我們每天所需的面包。
”如果這“每天”是指今天,則今天的吃食已經擺在桌上了,還祈禱什麼?如果“每天”是指明天,則吃了這頓想那頓,未免想得遠了些。
若是表示感恩,則其中又沒有感激的話語。
尤其是,這飯前祈禱沒有多少宗教氣息,好像具文。
我偷眼看去,房東太太閉着眼、低着頭,口中念念有詞,大女兒陶樂賽也還能聚精會神,卡賽則常扮鬼臉逗葛楚德,葛楚德用肘撞卡賽。
我和一多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蘭姆說得不錯。
珍馐羅列案上,令人流涎三尺,食欲大振,隻想一番饕餮,全無宗教情緒,此時最不宜祈禱。
倒是維持生存的簡單食物,得來不易,于慶幸之餘不由得要感謝上蒼。
我另有一種想法,尤其是在密契爾夫人家吃飯的那一陣子,我們的胃習慣于大碗飯、大碗面,對于那輕描淡寫的西餐隻能感到六七分飽。
家常便飯沒有又厚又大的煎牛排。
早餐是以半個橫剖的橘柑或葡萄柚開始,用茶匙挖食其果肉,再不就是薄薄一片西瓜,然後是一面焦的煎蛋一枚。
外國人吃煎蛋不像我們吸溜一聲一口吞下那個嫩蛋黃,而是用刀叉在盤裡切,切得蛋黃亂流,又不好用舌去舔。
兩片烤面包,抹一點牛油。
一杯咖啡灌下去,完了。
午飯是簡易便餐,兩片冷面包,一點點肉菜之類。
晚飯比較豐盛,可能有一盂熱湯,然後不是愛爾蘭炖肉,就是肉末炒番薯泥,再加上一道點心如西米布丁之類,咖啡管夠。
倒不是菜色不好,密契爾夫人的手藝不弱,隻是數量不多,不夠果腹。
星期日午飯有烤雞一隻,當場切割,每人分得一兩片,大匙大匙的番薯泥澆上雞油醬汁。
晚飯就隻有雞骨架剝下來的碎肉燴成稠糊糊的醬,放在一片烤面包上,名曰雞派。
其他一概全免。
若是到了感恩節或是聖誕節,則卡賽出出進進地報喜:“今天有火雞大餐!”所謂火雞,肉粗味淡,火雞肚子裡面塞的一坨一坨黏糊糊的也不知是什麼東西。
一多和我時常踱到街上補充一個漢堡肉餅或熱狗之類。
在這種情形下,飯前祈禱對于我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就是飯後祈禱恐也不免帶有怨聲,而不可能完全是謝主的恩典。
我小時候,母親告訴我,碗裡不可留剩飯粒,飯粒也不可落在桌上、地上,否則将來會娶麻臉媳婦。
這個威吓很能生效,真怕将來床頭人是麻子。
稍長,父親教我們讀李紳《憫農》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因此更不敢糟蹋糧食。
對于農民老早地就起了感激之意。
養豬養雞的、捕魚捕蝦的,也同樣地為我服務,我憑什麼白白地受人供養?吃得越好,越惶恐,如果我在舉箸之前要做祈禱,我要為那些胼手胝足為大家生産食糧、供應食物的人祈福。
如今我每逢有美味的飲食可以享受的時候,首先令我懷想的是我的雙親。
我父親對于飲膳非常注意,尤嗜冷飲,酸梅湯要冰鎮得透心涼,山裡紅湯微帶冰碴兒,酸棗湯、櫻桃水等都要冰得入口打哆嗦。
可惜我沒來得及置備電冰箱,先君就棄養了。
我母親愛吃火腿、香蕈、蚶子、蛏幹、筍尖、山核桃之類的所謂南貨,我好後悔沒有盡力供養。
美食當前,辄興風木之思,也許這些感受可以代替所謂飯前祈禱了吧? 圓桌與筷子 智慧的結晶,各有各的妙處 我聽人說起一個笑話,一個中國人向外國人誇說中國的偉大,圓餐桌的直徑可以大到幾乎一丈開外。
外國人說:“那麼你們的筷子有多長呢?”“六七尺長。
”“那樣長的筷子,如何能夾起菜來送到自己嘴裡呢?”“我們最重禮讓,是用筷子夾菜給坐在對面的人吃。
” 大圓桌我是看見過的,不是加蓋上去的圓桌面,是訂制的大型圓餐桌,周遭至少可以坐二十四個人,寬寬綽綽的一點也不擠,絕無“菜碗常需頭上過,酒壺頻向耳邊灑”的現象。
桌面上有個大轉盤(英語名為“懶蘇珊”),轉盤有自動旋轉的裝置,主人按鈕就會不急不徐地轉。
轉盤上每菜兩大盤,客人不需等待旋轉一周即可伸手取食。
這樣大的圓桌有一個缺點,除了左右鄰座之外,彼此相隔甚遠,不便攀談,但是這缺點也許正是優點,不必沒話找話,大可埋頭猛吃,作食不語狀。
我們的傳統餐桌本是方的,所謂八仙桌,往日喜慶宴都是用方桌,通常一席六個座位,有時下手添個長凳打橫,隻有在特殊情形下才加上一個圓桌面。
炕上餐桌也是方的。
方桌折角打開變成圓桌(英語所謂“信封桌”),好像是比較晚近的事了。
許多人團聚在一起吃飯,尤其是講究吃的東西要燙嘴熱,當然以圓桌為宜,把食物放在桌中央,由中央到圓周的半徑是一樣長,各人伸箸取食,有如輻辏于毂。
因為圓桌可能嫌大,現在幾乎凡是圓桌必有轉盤,可惱的是直眉瞪眼的餐廳侍者多半是把菜盤往轉盤中央一丢,并不放在轉盤的邊緣上,然後掉頭而去,轉盤等于虛設。
西方也不是沒有圓桌。
亞瑟王的圓桌騎士是赫赫有名的,那圓桌據說當初可以容一百五十名騎士就坐,真不懂那樣大的圓桌能放在什麼地方,也許是裡三層外三層圍繞着吧?近代外交壇坫之上常有所謂圓桌會議,也許是微帶橢圓之形,其用意在于賓主座位不分上下。
這都不能和我們中國的圓桌相提并論,我們的圓桌是普遍應用的,家庭聚餐時,祖孫三代團團坐,有說有笑,融融洩洩;友朋宴飲時,敬酒、豁拳、打通關都方便。
吃火鍋,更非圓桌不可。
筷子是我們的一大發明。
原始人吃東西用手抓,比不會用手抓的禽獸已經進步很多,而兩根筷子則等于是手指的伸展,比猿猴使用樹枝撥東西又進一步。
筷子運用起來可以靈活無比,能夾、能戳、能撮、能挑、能扒、能掰、能剝,凡是手指能做的動作,筷子都能。
沒人知道筷子是何時何人發明的。
如果《史記》所載不虛,“纣為象箸而箕子唏”,纣王使用象牙筷子而箕子忍氣吞聲地歎氣,象牙筷子的曆史可說是很久遠了。
箸原是策,竹子做的筷子;又作莢,木頭做的筷子。
象牙筷子并沒有什麼好,怕燙,容易變色。
假象牙筷子顔色不對,沒有紋理,更容易變色,而且在吃香酥鴨的時候,拉扯用力稍猛就會咔嚓一聲斷為兩截。
倒是竹筷子最好,湘妃竹固然好,普通竹也不錯,髹油漆固然好,本色尤佳。
做祖父母的往往喜歡使用銀箸,通常是短短細細的,怕分量過重,這隻為了表示其地位之尊崇。
金箸我尚未見過,恐怕未必中用。
箸之長短不等,湖南的筷子特長,盤子也特大,但是沒有長到烤肉的筷子那樣。
人生貴适意。
西方人學習用筷子那副笨相可笑,可是我們幼時開始用筷子的時候,又何嘗不是像狗熊耍扁擔?稍長,我們使筷子的伎倆都精了—都太精了。
相傳少林絕技之一是舉箸能夾住迎面飛來的彈丸,據說是先從用筷子捕捉蒼蠅練成的一種功夫。
一般人當然沒有這種本領,可是在餐桌之上我們也常有機會看到某些人使用筷子的一些招數。
一盤菜上桌,有人揮動筷子如舞長矛,如野火燒天橫掃全境,有人膽大心細徹底翻騰如撥草尋蛇,更有人在湯菜碗裡揀起一塊肉,掂掂之後又放下了,再揀一塊再掂掂再放下,最後才選得比較中意的一塊,夾起來送進血盆大口之後,還要把筷子橫在嘴裡吮一下,于是有人在心裡嘀咕:這樣做豈不是把你的口水都污染了食物,豈不是讓大家都于無意中吃了你的口水? 其實口水未必髒。
我們自己吃東西都是伴着口水吃下去的,不吃東西的時候也常咽口水的。
不過那是自己的口水,不嫌髒。
别人的口水也未必髒。
我不相信誰在熱戀中沒有大口大口咽過難分彼此的一些口水。
怕的是口水中帶有病菌,傳染給别人和被人傳染給自己都不大好。
毛病不是出在筷子,是出在我們的吃的方式上。
六十多年前,我的學校裡來了一位教英語的老師,我隻記得他姓鐘,外号人稱“鐘善人”,他在學校及附近鄉村裡狂熱地提倡兩件事,一是植樹,一是進餐時每人用兩副筷子,一副用于取食,一副用于夾食入口。
植樹容易,一年隻有一度,兩副筷子則窒礙難行。
誰有那樣的耐心,每餐兩副筷子此起彼落地交換使用?如今許多人家,以及若幹餐館,筷子仍是人各一雙,但是菜盤湯碗各附一個公用的大匙,這個辦法比較簡便,解決了互吃口水的問題。
東洋禦料理老早就使用木質短小的筷子,用畢即丢棄。
人家能,為什麼我們不能?我願象牙筷子、烏木筷子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