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部分 柴米油鹽,平淡而不失品味

關燈
要說“五”?也許是因為五乃中數,五乃陽數,說起來便當吧? 如果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都是從錢的方孔裡望出去的,我相信他的孩子們一定會有一套拜金主義的心理。

     錢的教育 錢不但滿足物質需要,還要顧及内心的平安 《烏托邦》的作者告訴我們說,在理想的國裡,小孩子拿金錢當作玩具,孩子們可以由性地大把地抓錢,順手丢來丢去地玩。

    其用意在使孩子把金錢看成司空見慣的東西,久之便會覺得金錢這東西稀松平常,長大了之後自然也就不會過分地重視金錢,貪吝的毛病也就可以不至于犯了。

    這理想恐怕終歸是個理想吧?小孩子沒有不喜歡耍槍弄棒的,長大之後更容易培養出尚武的精神。

    小孩子沒有不喜歡飛機模型的,長大之後很可能對航空發生很大的興趣。

    所以幼習俎豆,長大便成聖賢,這種故事不能不說有幾分道理。

    小時候在錢堆裡打滾,大了便不愛錢,這道理我卻不敢深信。

     事實上一般小孩子們所受的關于錢的教育,都是培養他對于錢的愛好。

    我們小時候,玩的不是錢,而常常是裝錢的撲滿。

    門口過來了一個小販,吆喝着:“小盆兒啊,小罐兒啊!”往往不經我們的請求,大人就給買一個瓦制的小撲滿。

    大人告訴我們把錢一個個地放進那個小孔裡面,積着,積着,積滿了之後“撲”的一聲摔碎,便可以有筆大錢。

    那一筆錢做什麼用?從來沒有人告訴我們。

    以我個人而論,我拿到一個撲滿之後,我卻是被這個古怪的玩意兒所誘惑了,覺得怪有趣的,恨不得能立刻把它填滿,我憧憬着将來有一天摔碎它時的那種快樂。

    我手裡難得有錢,錢是在父親屋裡的大木櫃裡鎖着的,我手裡的錢隻有三種來源:一是過年時的壓歲錢,或是客人來時給的紅紙包的錢;一是自己生辰家裡長輩給的錢;一是從每日點心費裡積攢下來的節餘。

    有一點兒富餘的錢,便急忙投進撲滿,“當”的一聲,怪好玩兒的。

    起初我對于這小小的儲蓄銀行很感興趣,不時地取出來搖搖,從那個小孔往裡面窺看。

    但是不久我就恍然,我是被騙了,因為我在想買冰糖葫蘆或是糯米藕的時候,才明白那撲滿裡的錢是無法取出來用的,那窟窿太小,倒是倒不出來,用刀子撥也撥不出來,要摔又不敢,我開始明白這不是一個玩具,這是強迫儲蓄的一種陷阱。

    金錢這東西為什麼是那樣的寶貴,必須如此周密地儲藏起來呢?撲滿并沒有給我養成儲蓄的美德,它反倒幫助我對于錢發生一種神秘的感覺。

     有人主張絕對不給孩子們任何零錢,一切糖果玩具都已準備齊全,當然無從令孩子們去學習揮霍的本領。

    銅臭是越晚沾染人的雙手越好。

    可是這種辦法也有時效的限制,一離開家之後任何孩子都會立刻感覺到錢的重要。

    我小的時候,每天上學口袋裡放兩個銅闆,到學校可以買兩套燒餅油條做早點吃,我本來也沒有别的其他欲望,但是過了兩天,學校門口來了一個賣糯米藕的小販,圍了一圈的小顧客,我擠進去一看,那小販正在一片一片地切着一橛赭中帶紫的東西,像是藕,可是孔裡又塞着東西,切好之後澆一小勺紅糖汁和一小勺桂花,令人饞涎欲滴!我咽了一口唾沫之後退出來了。

    第二天仗着膽子去買一碟嘗嘗,卻料不到起碼要四個銅闆才肯賣。

    我忍了兩天沒吃早點換到了一碟這個無名的美味。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感覺到錢的用處,第一次感覺到沒有錢的苦處。

    我相當的了解了錢的神秘。

     錢的用處比較容易明白,錢從什麼地方來,便比較難以了解。

    父母的櫃子裡、皮包裡,不斷地有錢的補充。

    但是從哪裡來的呢?有人主張用實驗的方法教導孩子:不工作便沒有錢。

    于是他們鼓勵孩子們服務,按服務的多寡優劣而付給報酬。

    芟除庭草,一角錢;汲水澆花,一角錢;看家費,一角錢;投郵費,一角錢……這種辦法有好處,可以讓孩子知道錢不是白給的,是勞動換來的。

    但是也有流弊,“沒有錢便不工作”。

    我看見過很多人家的孩子,不給錢便不肯寫每天一頁的大字,不給錢便死抱着桌腿不肯上學,不給錢便撒潑打滾不給你一刻安靜的工夫去睡覺。

    這樣,錢的報酬的功用已經變成為賄賂的功用了!“沒有錢便不工作”,這原則并不錯,不過在家庭裡應用起來,便抹殺了人與人之間的情分。

    似乎是太早地戕賊了人的性靈了。

     如果把錢的教育寫成一本大書,我想也不過是上下二卷,上卷是錢怎樣來,下卷是錢怎樣去。

     錢怎樣來,隻能由上一輩的人做一個榜樣給下一輩的人看。

    示範的作用很大,孩子們無須很早地就實習。

    如果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宇宙觀都是從錢的方孔裡望出去的,我相信他的孩子們一定會有一套拜金主義的心理。

    如果一個人用各種欺騙舞弊的方法把錢弄到家裡而并不臉紅,而且揚揚得意地自诩為能,甚而給孩子們也分潤一點兒油水,我想這也就是很有效的一種教育,孩子長大必定也會有從政經商的全副的本領。

    所謂家學淵源,在這一方面也應用得上。

    講到錢的去處,孩子們的意見永遠不會和上一輩的相同,年輕人總覺得父母把錢系在肋骨上,每個大錢拿下來都是血淋淋的。

    錢永遠沒有足夠的時候。

    正當的用錢的方法,是可以從小就加以訓練的。

    有人主張,一個家庭的經濟應該對孩子們公開,月底召開一次家庭會議,懂事的孩子們全都列席,家長報告賬目和預算,讓大家公開讨論。

    在這民主的形式之下,孩子們會養成一種自尊。

    大姐姐本來吵着買大衣,結果會自動放棄,移做弟弟妹妹買皮鞋用,大哥哥本來争着要置自行車,結果也會自動放棄,移做冬天買煤之用。

    這是良好習慣的養成。

    錢用在比較最需要的地方去。

    錢不但滿足自己的物質的需要,錢還要顧及自己的内心的平安。

    這樣的用錢的方法,值得一試。

    孩子們不一定永遠是接受命令,他也可以理解。

     錢财的進出取舍之間誠然大有道理, 不過貪者自貪,廉者自廉,關鍵在于人,與錢本身無涉。

     錢 事在人為,錢無雅俗可辨 錢這個東西,不可說,不可說。

    一說起阿堵物,就顯着俗。

    其實錢本身是有用的東西,無所謂俗。

    或形如契刀,或外圓而孔方,樣子都不難看。

    若是帶有斑斑綠鏽,就更古樸可愛。

    稍晚的“交子”“鈔引”以至于近代的紙币,也無不力求精美雅觀,何俗之有?錢财的進出取舍之間誠然大有道理,不過貪者自貪,廉者自廉,關鍵在于人,與錢本身無涉。

    像和峤那樣的愛錢如命,隻可說是錢癖,不能斥之曰俗;像石崇那樣的揮金似土,隻可說是奢汰,不能算得上雅。

    俗也好,雅也好,事在人為,錢無雅俗可辨。

     有人喜集郵,也有人喜集火柴盒,也有人喜集戲報子,也有人喜集鼻煙壺,也有人喜集硯、集墨、集字畫古董,甚至集眼鏡、集圍裙、集三角褲。

    各有所好,沒有什麼道理可講。

    但是古今中外幾乎人人都喜歡收集的卻是通貨。

    錢不嫌多,愈多愈好。

    莊子曰:“錢财不積,則貪者憂。

    ”豈止貪者憂?不貪的人也一樣的想積财。

     人在小的時候都玩過撲滿,這玩意兒曆史悠久,《西京雜記》:“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

    ”北平叫賣小販,有喊“小盆兒小罐兒”的,擔子上就有大大小小的撲滿,全是陶土燒成的,“形狀不雅,一碰就碎”。

    雖然裡面容不下多少錢,可是孩子們從小就知道儲蓄的道理了。

    外國也有近似撲滿的東西,不過通常不是颠撲得碎的,是用鑰匙可以打開的,多半作豬形,名之為“豬銀行”。

    不曉得為什麼選擇豬形,也許是取其大肚能容吧? 我們的平民大部分是窮苦的,靠天吃飯,就怕幹旱水澇,所以養成一種饑荒心理:“常将有日思無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儲蓄的美德普遍存在于各階層。

    我從前認識一位小學教員,别看她月薪隻有區區三十餘元,她省吃儉用,省儉到午餐常是一碗清湯挂面灑上幾滴香油,二十年下來,她擁有兩棟小房(誰忍心說她是不勞而獲的資産階級)。

    我也知道一位人力車夫,勞其筋骨,為人做馬牛,苦熬了半輩子,攜帶一筆小小的資财,回籍買田娶妻生子做了一個自耕的小地主。

    這些可敬的人,他們的錢是一文一文積攢起來的。

    而且他們常是量入為儲,每有收入,不拘多寡,先扣一成兩成作為儲蓄,然後再安排支出。

    就這樣,他們爬上了社會的階梯。

     “人無橫财不富,馬非青草不肥。

    ”話雖如此,橫财逼人而來,不是人人唾手可得,也不是全然可能泰然接受的。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隻是一相情願的想法,暴發之後,勢難持久,君不見:顯宦的孫子做了乞丐,巨商的兒子做了龜奴?及身而驗的現世報,更是所在多有。

    錢财這個東西,真是難以捉摸,聚散無常。

    所以諺雲:“積财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 錢多了就有麻煩,不知放在哪裡好。

    枕頭底下沒有多少空間,破鞋窠裡面也塞不進多少。

    眼看着财源滾滾,求田問舍怕招物議,多财善賈又怕風波,無可奈何隻好送進銀行。

    我在雜志上看到過一段趣談:“印第安人酋長某,平素聚斂不少,有一天有了一大口袋鈔票存入銀行,定期一年,期滿之日他要求全部提出,行員把鈔票一疊一疊地堆在櫃台上,有如山積。

    ”酋長看了一下,徐曰:‘請再續存一年。

    ’行員驚異,既要續存,何必提出?酋長說:‘不先提出,我怎麼知道我的錢是否安然無恙地保存在這裡?’這當然是笑話,不過我們從前也有金山銀山之說,卻是千真萬确的。

    我們從前金融執牛耳的大部分是山西人,票莊掌櫃的幾乎一律是老西兒。

    據說他們家裡就有金山銀山。

    賺了金銀運回老家,溶為液體,潑在内室地上,積年累月一勺一勺地潑上去,就成了一座座亮晶晶的金山銀山。

    要用錢的時候鑿下一塊就行,不虞盜賊光顧。

    沒親眼見過金山銀山的人,至少總見過冥衣鋪用紙糊成的金童玉女金山銀山吧?從前好像還沒有近代惡性通貨膨脹的怪事,然而如何維護既得的資财,也已經是頗費心機了。

    如今有些大戶把錢弄到某些外國去,因為那裡的銀行有政府擔保,沒有倒閉之虞,而且還為存戶保密,真是服務周到極了。

     善居積的陶朱公,人人羨慕,但是看他變姓名遊江湖,其心理恐怕有幾分像是挾巨資逃往國外做寓公,離鄉背井的,多少有一點不自在。

    所以一個人盡管貪财,不可無厭。

    無凍餒之憂,有安全之感,能罷手時且罷手,大可不必“人為财死”而後已,陶朱公還算是聰明的。

     錢,要花出去,才發生作用。

    窮人手頭不裕,為了住顧不得衣,為了衣顧不得食,為了食談不到娛樂,有時候幾個孩子同時需要買新鞋,會把父母急得冒冷汗!貧窭到這個地步,一個錢也不能妄用,隻有牛衣對泣的份。

    小康之家用錢大有伸縮餘地,最高明的是不求生活水準之全面提高,而在幾點上稍稍突破,自得其樂。

    有人愛買書,有人愛買衣裳,有人愛度周末,各随所好。

    把錢集中用在一點上,便可比較容易适度滿足自己的欲望。

    至于豪富之家,揮金如土,未必是福,窮奢極欲,樂極生悲,如果我們舉例說明,則近似幸災樂禍,不提也罷。

    紀元前五世紀雅典的泰蒙,享盡了人間的榮華富貴,也吃盡了世态炎涼的苦頭,他最了解金錢的性質,他認識了金錢的本來面目,錢是人類的公娼!與其像泰蒙那樣瘋狂而死,不如早些疏散資财,做些有益之事,清清白白,赤裸裸來去無牽挂。

     信用卡 不習慣舉債的人,也不願意使用信用卡 二十年前,一位從來足未出國門一步的朋友,移民到了美國,數年後回國遊玩,見了親友就從懷中取出一疊信用卡,不下七八張之多,向大家炫示。

    或問此物做何用途,答曰;“就憑這個東西,我身上不帶一文錢,即可遊遍天下。

    ”話雖誇張,卻也有幾分近于實情。

     信用卡就是商業機構發行的一種證明卡片,授權持有人憑卡到各特約商店用記賬方式購買物品或服務。

    通常是按月結賬,當然要加上一點兒服務費用。

    這樣,買東西就很方便。

    一個主婦在超級市場買日用品,堆滿一小車,到出口算賬,出示信用卡即可不必開支票,更無須付現,而且通常還可取得十元現鈔做零用,一起算在賬内。

    我的這位朋友買飛機票回國,也是使用信用卡。

     用信用卡買東西等于是賒賬,先享用後付錢。

    但是要負擔服務費,等于付利息。

    而且有了信用卡,有些顧頭不顧尾的人不免忘其所以地大事采購。

    等到月底結算,賬單如雪片飛來,就發急得幹瞪眼。

    “借錢如白撿,還錢認喪氣。

    ”把信用卡欠下的賬還清,可能一個月的收入所餘無幾。

    下個月手頭空空,依然可以用信用卡度日。

    欠欠還還,還還欠欠,一年到頭過着“虱多不癢,債多不愁”的日子。

    這就是一般美國人的生活方式。

    如今這個制度也傳到我們國内,不過推行尚不甚廣。

     在美國幾乎人人有信用卡,而且不止一張。

    如果一個人沒有信用卡,有時候就要遭遇困難。

    因為美國沒有身份證,信用卡就可以證明身份。

    當初申請信用卡是經過一番相當嚴密的查證手續的,有無職業、固定薪給若幹,以及種種相關事項都要查得一清二楚。

    所以信用卡表示一個人的信用,也表示他有償債的能力。

    一個人在美國非欠債不可,不欠債即無從表示其有償債的能力。

    信用卡比身份證還有用。

     這和我們的國情不大相合。

    我們傳統的想法是在交易之際一手交錢一手交貨,銀貨兩訖,清清楚楚。

    許多飲食店都貼着一張字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