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世相百态,看透人世冷暖酸辛
關燈
小
中
大
場,呻吟号啕以及歡呼叫嚣之聲,當然都是人情之所不能已,聖人弗禁。
所苦者是把醫院當作養病之所的人。
但是有一次我對于我隔壁房所發的聲音,是能加以原諒的。
是夜半,是女人聲音,先是搖鈴随後是喊“小姐”,然後一聲鈴間一聲喊,由原闆到流水闆,愈來愈促,愈來愈高,我想醫院裡的人除了住了太平間的之外大概誰都聽到了,然而沒有人送給她所要用的那件東西。
呼聲漸變成号聲,情急漸變成衷懇,等到那件東西等因奉此地輾轉送到時,已經過了時效,不複成為有用的了。
舊式訃聞喜用“壽終正寝”字樣,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家裡養病,除了病不容易治好之外,不會為病以外的事情着急。
如果病重不治必須壽終,則壽終正寝是值得提出來傲人的一件事,表示死者死得舒服。
人在大病時,人生觀都要改變。
我在奄奄一息的時候,就感覺得人生無常,對一切不免要多加一些寬恕,例如對于一個冒領米貼的人,平時絕不稍予假借,但在自己連打幾次強心針之後,再看着那個人貿貿然來,也就不禁心軟,認為他究竟也還可以算作一個圓顱方趾的人。
魯迅死前遺言“不饒恕,也不求人饒恕”。
那種态度當然也可備一格。
不似魯迅那般偉大的人,便在體力不濟時和人類容易妥協。
我僵卧了許多天之後,看着每個人都有人性,覺得這世界還是可留戀的。
不過我在體溫脈搏都快恢複正常時,又故态複萌,眼睛裡揉不進沙子了。
弱者才需要同情,同情要在人弱時施給,才能容易使人認識那份同情,一個人病得吃東西都需要喂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探視,那一點同情就像甘露滴在幹土上一般,立刻被吸收了進去。
病人會覺得人類當中彼此還有聯系,人對人究竟比獸對人要溫和得多。
不過探視病人是一種藝術,和新聞記者的訪問不同,和吊喪又不同。
我最近一次病,病情相當曲折,叙述起來要半小時,如用歐化語體來說半小時還不夠。
而來看我的人是如此誠懇,問起我的病狀便不能不詳為報告,而講述到三十次以上時,便感覺像一位老教授年年在講台上開話匣片子那樣單調而且慚愧。
我的辦法是,對于遠路來的人我講得要稍為擴大一些,而且要強調病的危險,為的是叫他感覺此行不虛,不使過于失望。
對于鄰近的朋友們則不免一切從簡諸希矜宥!有些異常熱心的人,如果不給我一點什麼幫助,一定不肯走開,即使走開也一定不會愉快,我為使他愉快起見,口雖不渴也要請他倒過一杯水來,自己做“扶起嬌無力”狀。
有些道貌岸然的朋友,看見我就要脫離苦海,不免悟出許多佛門大道理,臉上愈發嚴重,一言不發,愁眉苦臉,對于這朋友我将來特别要借重,因為我想他于探病之外還适于守屍。
瘧 病魔纏身,我将做些什麼事才能把它忘記呢 對于一個生病的人,我們總有幾分同情,除非我們是專門以人家的痛苦為自己的利益的那種人。
我們看見一個面黃肌瘦伏枕呻吟的人,我們絕不會再嘲弄他。
唯獨對于一個患瘧疾的人,則往往不然。
患瘧者發寒時,牙齒相擊有聲,發熱時,身蓋大被不暖,時而紅頭漲臉,時而面色上白,終于是面皮焦黃,目眶深陷,耳朵枯卷,腦殼曲縮得像一根棒槌兒似的,一副憔悴狼狽之态,引得旁觀的女士竊竊失笑,其意若曰:“看!看那個患瘧的人!” 一般人并不是一定都硬心腸,并不一定那樣缺乏同情心。
一般人以為瘧不緻命,時間時歇地發作輪回,把人弄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幾十個金雞臘霜落肚之後,依然一條好漢,這就如同看見踏着香蕉皮跌得四腳朝天,有些行人也不免要報之以大笑一般,所以瘧更常常成為被人嘲笑的資料。
這種情形,自古已然,《世說新語》言語篇就有這樣的記載: 中朝有小兒,父病,行乞藥,主人問病,曰:“患瘧也。
”主人曰:“尊候明德君子,何以病瘧?”答曰:“來病君子,所以為瘧耳。
” 好像一染瘧疾,就證明其非君子的樣子。
這種病太讨厭了,既傷身體,又損盛德,苦痛艱難而為天下人笑! 舊傳瘧有瘧鬼,軀體甚小,善為作作祟,所以治療的方法往往也就很玄妙,《唐詩紀事》有這樣的記載: 有病瘧者,子美曰:“吾詩可以療之,‘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其人誦之,未愈。
曰:“更誦吾詩‘子璋骷髅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
”誦之,呆愈。
其人是誰,罔無可考,我們覺得奇怪的是,杜子美既有這樣的靈藥在握,而且是兩服,一服比一服兇,何以他老人家萬裡投荒,輾轉川巴,直嚷“三年猶瘧疾”,“瘧疠三秋孰可忍”,而不知道誦一遍他自己的詩?杜子美之“太瘦生”,我想大概就不是為了“作詩苦”,恐怕就是瘧疾鬧的。
不過話說回來,杜詩療瘧,其事确有可征。
有一位盧元昌先生,他自稱: 乙巳秋,餘病瘧甚,客告曰:“世傳杜少陵詩(子璋骷髅血模糊)甸誦之可止瘧。
”予怪之,繼而讀諸集,乃少陵所作花柳歌中句也。
遂辍藥杆,将全集從頭潛味之,未兩卷,予忘乎瘧,瘧竟止。
這位盧先生真是健忘,讀詩而把病都忘了。
這種治療法勝似藥杵多多。
查近人似乎也有應用此種精神治療法的,臨到将要發病之際,辄外出尋藥,據雲并不甚驗。
我們北地人從來不知瘧為何物,兒時讀《水浒》,讀到武松患瘧,蹲在屋檐下烤火盆,宋江不留心一腳踢翻了炭盆,給武松吓出一身汗,病也好了,讀到這一段總覺得怪好笑的,總以為這是小說裡的事,如今天下不靖,喪亂之餘,瘧鬼也跟着人而遠走四方,像我住在北地的人而亦不免為瘧鬼所苦了。
病魔纏身,我将做些什麼事才能把它忘記呢? 睡 睡也可以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手段 我們每天睡眠八小時,便占去一天的三分之一,一生之中三分之一的時間于“一枕黑甜”之中度過,睡不能不算是人生一件大事。
可是人在筋骨疲勞之後,眼皮一垂,枕中自有乾坤,其事乃如食色一般的自然,好像是不需措意。
豪傑之士有“聞午夜荒雞起舞”者,說起來令人神往,但是五代時之陳希夷,居然隐于睡,據說“小則亘月,大則幾年,方一覺”,沒有人疑其為有睡病,而且傳為美談。
這樣的大量睡眠,非常人之所能。
我們的傳統的看法,大抵是不鼓勵人多睡覺。
晝寝的人早已被孔老夫子斥為不可造就,使得我們居住在亞熱帶的人午後小憩(西班牙人所謂Siesta)時内心不免慚愧。
後漢時有一位邊孝先,也是為了睡覺受他的弟子們的嘲笑:“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
”佛說在家戒法,特别指出“貪睡眠樂”為“精進波羅密”之一障。
大概倒頭便睡,等着太陽曬屁股,其事甚易,而掀起被衾,跳出軟暖,至少在肉體上作“頂天立地”狀,其事較難。
其實睡眠還是需要适量。
我看倒是睡眠不足為害較大。
“睡眠是自然的第二道菜”,亦即最豐盛的主菜之謂。
多少身心的疲憊都在一陣“裝死”之中滌除淨盡。
車禍的發生時常因為駕車的人在打瞌睡。
衙門機構一些人員之一張鐵青的臉,傲氣淩人,也往往是由于睡眠不足,頭昏腦漲,一肚皮的怨氣無處發洩,如何能在臉上綻出人類所特有的笑容?至于在高位者,他們的睡眠更為重要,一夜失眠,不知要造成多少纰漏。
睡眠是自然的安排,而我們往往不能享受。
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聞名的楊震,我想他睡覺沒有困難,至少不會失眠,因為他光明磊落。
心有恐懼,心有挂礙,心有忮求,倒下去隻好輾轉反側,人尚未死而已先不能瞑目。
莊子所謂“至人無夢”,《楞嚴經》所謂“夢想消滅,寝寤恒一”,都是說心裡本來平安,睡時也自然塌實。
勞苦分子,生活簡單,日入而息,日出而作,不容易失眠。
聽說有許多治療失眠的偏方,或教人計算數目字,或教人想象中描繪人體輪廓,其用意無非是要人收斂他的颠倒妄想,忘懷一切,但不知有多少實效。
愈失眠愈焦急,愈焦急愈失眠,惡性循環,隻好瞪着大眼睛,不覺東方之既白。
睡眠不能無床。
古人席地而坐卧,我由“榻榻米”體驗之,覺得不是滋味。
後來北方的土炕磚炕,即較勝一籌。
近代之床,實為一大進步。
床宜大,不宜小。
今之所謂雙人床,闊不過四五尺,僅足供單人翻覆,還說什麼“被底鴛鴦”? 莎士比亞《第十二夜》提到一張大床,英國Ware地方某旅舍有大床,七尺六寸高,十尺九寸闊,雕刻甚工,可睡十二人雲。
尺寸足夠大了,但是睡上一打,其去沙丁魚也幾希,并不令人羨慕。
講到規模,還是要推我們上國的衣冠文物。
我家在北平即藏有一舊床,杭州制,竹篾為繃,寬九尺餘,深六尺餘,床架高八尺,三面隔扇,下面左右床櫃,俨然一間小屋,最可人處是床裡橫放架闆一條,圖書、蓋碗、桌燈、四幹四鮮,均可陳列其上,助我枕上之功。
洋人的彈簧床,睡上去如落在棉花堆裡,冬日猶可,夏日燠不可當。
而且洋人的那種鋪被的方法,将身體放在兩層被單之間,把毯子裹在床墊之上,一翻身肩膀透風,一伸腿腳趾戳被,并不舒服。
佛家的八戒,其中之一是“不坐高廣大床”,和我的理想正好相反,我至今還想念我老家裡的那張高廣大床。
睡覺的姿态人各不同,亦無長久保持“睡如弓”的姿态之可能與必要。
王右軍那樣的東床袒腹,不失為潇灑。
即使佝偻着,如死蚯蚓,匍匐着,如癞蛤蟆,也不幹誰的事。
北方有些地方的人士,無論嚴寒酷暑,入睡時必脫得一絲不挂,在被窩之内實行天體運動,亦無傷風化。
惟有鼾聲雷鳴,最使不得。
宋張端義《貴耳集》載一條奇聞:“劉垂範往見羽士寇朝,其徒告以睡。
劉坐寝外聞鼻鼾之聲,雄美可聽,曰:‘寇先生睡有樂,乃華胥調。
’”所謂“華胥調”見陳希夷故事,據《仙佛奇蹤》,“陳抟居華山,有一客過訪,适值其睡,旁有一異人,聽其息聲,以墨筆記之。
客怪而問之,其人曰:‘此先生華胥調混沌譜也。
’”華胥氏之國不曾遊過,華胥調當然亦無從欣賞,若以鼾聲而論,我所能辨識出來的譜調頂多是近于“爵士新聲”,其中可能真有“雄美可聽”者。
不過睡還是以不奏樂為宜。
睡也可以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手段。
在這個世界活得不耐煩而又不肯自行退休的人,大可以掉頭而去,高枕而眠,或竟曲肱而枕,眼前一黑,看不慣的事和看不入眼的人都可以暫時撇在一邊,像駝鳥一般,眼不見為淨。
明陳繼儒《珍珠船》記載着:“徐光溥為相,喜論事,大為李曼等所嫉,光溥後不言,每聚議,但假寐而已,時号睡相。
”一個做到首相地位的人,開會不說話,一味假寐,真是懂得明哲保身之道,比危行言遜還要更進一步,這種功夫現代似乎尚未失傳。
夢 大緻講來,好夢難成,而噩夢連連 《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寝不夢。
”注:“其寝不夢,神定也,所謂至人無夢是也。
”做到至人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要物我兩忘,“嗒然若喪其偶”才行,偶然接連若幹天都是一夜無夢,渾渾噩噩地睡到大天光,這種事情是常有的,但是長久地不做夢,誰也辦不到。
有時候想夢見一個人,或是想夢做一件事,或是想夢到一個地方,拼命地想,熱烈地想,刻骨镂心地想,偏偏想不到,偏偏不肯入夢來。
有時候沒有想過的,根本不曾起過念頭的,而且是荒謬絕倫的事情,竟會竄入夢中,突如其來,揮之不去,好驚、好怕、好窘、好羞!至于我們所企求的夢,或是值得一做的夢,那是很難得一遇的事,即使偶有好夢,也往往被不相幹的事情打斷,矍然而覺。
大緻講來,好夢難成,而噩夢連連。
我小時候常做的一種夢是下大雪。
北國冬寒,雪虐風饕原是常事,哪有一年不下雪的?在我幼小心靈中,對于雪沒有太大的震撼,頂多在院裡堆雪人、打雪仗。
但是我一年四季之中經常夢雪,差不多每隔一二十天就要夢一次。
對于我,雪不是“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張承吉句),我沒有那種狂想。
也沒有白居易“可憐今夜鵝毛雪,引得高情鶴氅人”那樣的雅興。
更沒有柳宗元“獨釣寒江雪”的那份幽獨的感受。
雪隻是大片大片的六出雪花,似有聲似無聲地、沒頭沒腦地從天空篩将下來。
如果這一場大雪把地面上的一切不平都勻稱地遮覆起來,大地成為白茫茫的一片,像韓昌黎所謂“凹中初蓋底,凸處遂成堆”,或是相傳某公所謂的“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我一覺醒來便覺得心曠神怡,整天高興。
若是一場風雪有氣無力,隻下了薄薄一層,地面上的枯枝敗葉依然暴露,房頂上的瓦壟也遮蓋不住,我登時就會覺得哽結,醒後頭痛欲裂,終朝寡歡。
這樣的夢我一直做到十四五歲才告停止。
緊接着常做的是另一種夢,夢到飛。
不是像一朵孤雲似的飛,也不是像抟扶搖而上九萬裡的大鵬,更不是徐志摩在《想飛》一文中所說的“飛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這彈丸在太空裡滾着,從陸地看到海,從海再看回陸地,淩空去看一個明白”,我沒有這樣規模的豪想。
我夢飛,是腳踏實地兩腿一彎,向上一縱,就離了地面,起先是一尺來高,漸漸上升一丈開外,兩腳輕輕擺動,就毫不費力地越過了影壁,從一個小院蹿到另一個小院,左旋右轉,夷猶如意。
這樣的夢,我經常做,像彼得·潘“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說飛就飛,來去自如。
醒來之後,就覺得渾身通泰。
若是在夢裡兩腿一踹,竟飛不起來,身像鉛一般的重,那麼醒來就非常沮喪,一天不痛快。
這樣的夢做到十八九歲就不再有了。
大概是彼得·潘已經長大,而我像是雪萊《西風頌》所說的:“落在人生的荊棘上了!” 成年以後,我過的是夢想颠倒的生活,白天夢做不少,夜夢卻沒有什麼可說的。
江淹少時夢人授以五色筆,由是文藻日新。
王殉夢大筆如椽,果然成大手筆。
李白少時筆頭生花,自是天才瞻逸,這都是奇迹。
說來慚愧,我有過一支小小的可以旋轉筆芯的四色鉛筆,我也有過一幅朋友畫贈的“夢筆生花圖”,但是都無補于我的文思。
我的親人、我的朋友送給我的各式各樣的大小粗細的筆,不計其數,就是沒有夢見過五色筆,也沒有夢見過筆頭生花。
至于黃帝之夢遊華胥、孔子之夢見周公、莊子之夢為蝴蝶、陶侃之夢見天門,不消說,對我更是無緣了。
我常有噩夢,不是出門迷失,找不着歸途,到處“鬼打牆”,就是内急找不到方便之處,即使找到了地方也難得立足之地,再不就是和惡人打鬥而四肢無力,結果大概都是大叫一聲而覺。
像黃粱夢、南柯一夢……那樣的豐富經驗,縱然是夢不也是很快意嗎? 夢本是幻覺,迷離惝恍,與過去的意識或者有關,與未來的現實應是無涉,但是自古以來就把夢當兆頭。
晉皇甫谧《帝王世紀》說:黃帝做了兩個大夢,一個是“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一個是“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于是他用江湖上拆字的方法占夢,依前夢“得風後于海隅,登以為相”,依後夢“得力牧于大澤,進以為将”。
據說黃帝還著了《占夢經》十一卷。
假定黃帝軒轅氏是于公元前二六九八年即帝位,他用什麼工具著書,其書如何得傳,這且不必追問。
《周禮·春官》證實當時有官專司占夢之事:“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兇,一曰正夢,二曰噩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五曰喜夢,六曰懼夢。
”後世沒有占夢的官,可是夢為吉兇之兆,這種想法仍深入人心。
如今一般人夢棺材,以為是升官發财之兆;夢糞便,以為黃金萬兩之征。
何況自古就有傳說,夢熊為男子之祥,夢蘭為婦人有身,甚至夢見自己的肚皮生出一棵大松樹,謂為将見人君,真是癡人說夢。
夢本是幻覺,迷離惝恍,與過去的意識或者有關, 與未來的現實應是無涉,但是自古以來就把夢當兆頭。
所苦者是把醫院當作養病之所的人。
但是有一次我對于我隔壁房所發的聲音,是能加以原諒的。
是夜半,是女人聲音,先是搖鈴随後是喊“小姐”,然後一聲鈴間一聲喊,由原闆到流水闆,愈來愈促,愈來愈高,我想醫院裡的人除了住了太平間的之外大概誰都聽到了,然而沒有人送給她所要用的那件東西。
呼聲漸變成号聲,情急漸變成衷懇,等到那件東西等因奉此地輾轉送到時,已經過了時效,不複成為有用的了。
舊式訃聞喜用“壽終正寝”字樣,不是沒有道理的。
在家裡養病,除了病不容易治好之外,不會為病以外的事情着急。
如果病重不治必須壽終,則壽終正寝是值得提出來傲人的一件事,表示死者死得舒服。
人在大病時,人生觀都要改變。
我在奄奄一息的時候,就感覺得人生無常,對一切不免要多加一些寬恕,例如對于一個冒領米貼的人,平時絕不稍予假借,但在自己連打幾次強心針之後,再看着那個人貿貿然來,也就不禁心軟,認為他究竟也還可以算作一個圓顱方趾的人。
魯迅死前遺言“不饒恕,也不求人饒恕”。
那種态度當然也可備一格。
不似魯迅那般偉大的人,便在體力不濟時和人類容易妥協。
我僵卧了許多天之後,看着每個人都有人性,覺得這世界還是可留戀的。
不過我在體溫脈搏都快恢複正常時,又故态複萌,眼睛裡揉不進沙子了。
弱者才需要同情,同情要在人弱時施給,才能容易使人認識那份同情,一個人病得吃東西都需要喂的時候,如果有人來探視,那一點同情就像甘露滴在幹土上一般,立刻被吸收了進去。
病人會覺得人類當中彼此還有聯系,人對人究竟比獸對人要溫和得多。
不過探視病人是一種藝術,和新聞記者的訪問不同,和吊喪又不同。
我最近一次病,病情相當曲折,叙述起來要半小時,如用歐化語體來說半小時還不夠。
而來看我的人是如此誠懇,問起我的病狀便不能不詳為報告,而講述到三十次以上時,便感覺像一位老教授年年在講台上開話匣片子那樣單調而且慚愧。
我的辦法是,對于遠路來的人我講得要稍為擴大一些,而且要強調病的危險,為的是叫他感覺此行不虛,不使過于失望。
對于鄰近的朋友們則不免一切從簡諸希矜宥!有些異常熱心的人,如果不給我一點什麼幫助,一定不肯走開,即使走開也一定不會愉快,我為使他愉快起見,口雖不渴也要請他倒過一杯水來,自己做“扶起嬌無力”狀。
有些道貌岸然的朋友,看見我就要脫離苦海,不免悟出許多佛門大道理,臉上愈發嚴重,一言不發,愁眉苦臉,對于這朋友我将來特别要借重,因為我想他于探病之外還适于守屍。
瘧 病魔纏身,我将做些什麼事才能把它忘記呢 對于一個生病的人,我們總有幾分同情,除非我們是專門以人家的痛苦為自己的利益的那種人。
我們看見一個面黃肌瘦伏枕呻吟的人,我們絕不會再嘲弄他。
唯獨對于一個患瘧疾的人,則往往不然。
患瘧者發寒時,牙齒相擊有聲,發熱時,身蓋大被不暖,時而紅頭漲臉,時而面色上白,終于是面皮焦黃,目眶深陷,耳朵枯卷,腦殼曲縮得像一根棒槌兒似的,一副憔悴狼狽之态,引得旁觀的女士竊竊失笑,其意若曰:“看!看那個患瘧的人!” 一般人并不是一定都硬心腸,并不一定那樣缺乏同情心。
一般人以為瘧不緻命,時間時歇地發作輪回,把人弄得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幾十個金雞臘霜落肚之後,依然一條好漢,這就如同看見踏着香蕉皮跌得四腳朝天,有些行人也不免要報之以大笑一般,所以瘧更常常成為被人嘲笑的資料。
這種情形,自古已然,《世說新語》言語篇就有這樣的記載: 中朝有小兒,父病,行乞藥,主人問病,曰:“患瘧也。
”主人曰:“尊候明德君子,何以病瘧?”答曰:“來病君子,所以為瘧耳。
” 好像一染瘧疾,就證明其非君子的樣子。
這種病太讨厭了,既傷身體,又損盛德,苦痛艱難而為天下人笑! 舊傳瘧有瘧鬼,軀體甚小,善為作作祟,所以治療的方法往往也就很玄妙,《唐詩紀事》有這樣的記載: 有病瘧者,子美曰:“吾詩可以療之,‘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其人誦之,未愈。
曰:“更誦吾詩‘子璋骷髅血模糊,手提擲還崔大夫’。
”誦之,呆愈。
其人是誰,罔無可考,我們覺得奇怪的是,杜子美既有這樣的靈藥在握,而且是兩服,一服比一服兇,何以他老人家萬裡投荒,輾轉川巴,直嚷“三年猶瘧疾”,“瘧疠三秋孰可忍”,而不知道誦一遍他自己的詩?杜子美之“太瘦生”,我想大概就不是為了“作詩苦”,恐怕就是瘧疾鬧的。
不過話說回來,杜詩療瘧,其事确有可征。
有一位盧元昌先生,他自稱: 乙巳秋,餘病瘧甚,客告曰:“世傳杜少陵詩(子璋骷髅血模糊)甸誦之可止瘧。
”予怪之,繼而讀諸集,乃少陵所作花柳歌中句也。
遂辍藥杆,将全集從頭潛味之,未兩卷,予忘乎瘧,瘧竟止。
這位盧先生真是健忘,讀詩而把病都忘了。
這種治療法勝似藥杵多多。
查近人似乎也有應用此種精神治療法的,臨到将要發病之際,辄外出尋藥,據雲并不甚驗。
我們北地人從來不知瘧為何物,兒時讀《水浒》,讀到武松患瘧,蹲在屋檐下烤火盆,宋江不留心一腳踢翻了炭盆,給武松吓出一身汗,病也好了,讀到這一段總覺得怪好笑的,總以為這是小說裡的事,如今天下不靖,喪亂之餘,瘧鬼也跟着人而遠走四方,像我住在北地的人而亦不免為瘧鬼所苦了。
病魔纏身,我将做些什麼事才能把它忘記呢? 睡 睡也可以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手段 我們每天睡眠八小時,便占去一天的三分之一,一生之中三分之一的時間于“一枕黑甜”之中度過,睡不能不算是人生一件大事。
可是人在筋骨疲勞之後,眼皮一垂,枕中自有乾坤,其事乃如食色一般的自然,好像是不需措意。
豪傑之士有“聞午夜荒雞起舞”者,說起來令人神往,但是五代時之陳希夷,居然隐于睡,據說“小則亘月,大則幾年,方一覺”,沒有人疑其為有睡病,而且傳為美談。
這樣的大量睡眠,非常人之所能。
我們的傳統的看法,大抵是不鼓勵人多睡覺。
晝寝的人早已被孔老夫子斥為不可造就,使得我們居住在亞熱帶的人午後小憩(西班牙人所謂Siesta)時内心不免慚愧。
後漢時有一位邊孝先,也是為了睡覺受他的弟子們的嘲笑:“邊孝先,腹便便,懶讀書,但欲眠。
”佛說在家戒法,特别指出“貪睡眠樂”為“精進波羅密”之一障。
大概倒頭便睡,等着太陽曬屁股,其事甚易,而掀起被衾,跳出軟暖,至少在肉體上作“頂天立地”狀,其事較難。
其實睡眠還是需要适量。
我看倒是睡眠不足為害較大。
“睡眠是自然的第二道菜”,亦即最豐盛的主菜之謂。
多少身心的疲憊都在一陣“裝死”之中滌除淨盡。
車禍的發生時常因為駕車的人在打瞌睡。
衙門機構一些人員之一張鐵青的臉,傲氣淩人,也往往是由于睡眠不足,頭昏腦漲,一肚皮的怨氣無處發洩,如何能在臉上綻出人類所特有的笑容?至于在高位者,他們的睡眠更為重要,一夜失眠,不知要造成多少纰漏。
睡眠是自然的安排,而我們往往不能享受。
以“天知地知我知子知”聞名的楊震,我想他睡覺沒有困難,至少不會失眠,因為他光明磊落。
心有恐懼,心有挂礙,心有忮求,倒下去隻好輾轉反側,人尚未死而已先不能瞑目。
莊子所謂“至人無夢”,《楞嚴經》所謂“夢想消滅,寝寤恒一”,都是說心裡本來平安,睡時也自然塌實。
勞苦分子,生活簡單,日入而息,日出而作,不容易失眠。
聽說有許多治療失眠的偏方,或教人計算數目字,或教人想象中描繪人體輪廓,其用意無非是要人收斂他的颠倒妄想,忘懷一切,但不知有多少實效。
愈失眠愈焦急,愈焦急愈失眠,惡性循環,隻好瞪着大眼睛,不覺東方之既白。
睡眠不能無床。
古人席地而坐卧,我由“榻榻米”體驗之,覺得不是滋味。
後來北方的土炕磚炕,即較勝一籌。
近代之床,實為一大進步。
床宜大,不宜小。
今之所謂雙人床,闊不過四五尺,僅足供單人翻覆,還說什麼“被底鴛鴦”? 莎士比亞《第十二夜》提到一張大床,英國Ware地方某旅舍有大床,七尺六寸高,十尺九寸闊,雕刻甚工,可睡十二人雲。
尺寸足夠大了,但是睡上一打,其去沙丁魚也幾希,并不令人羨慕。
講到規模,還是要推我們上國的衣冠文物。
我家在北平即藏有一舊床,杭州制,竹篾為繃,寬九尺餘,深六尺餘,床架高八尺,三面隔扇,下面左右床櫃,俨然一間小屋,最可人處是床裡橫放架闆一條,圖書、蓋碗、桌燈、四幹四鮮,均可陳列其上,助我枕上之功。
洋人的彈簧床,睡上去如落在棉花堆裡,冬日猶可,夏日燠不可當。
而且洋人的那種鋪被的方法,将身體放在兩層被單之間,把毯子裹在床墊之上,一翻身肩膀透風,一伸腿腳趾戳被,并不舒服。
佛家的八戒,其中之一是“不坐高廣大床”,和我的理想正好相反,我至今還想念我老家裡的那張高廣大床。
睡覺的姿态人各不同,亦無長久保持“睡如弓”的姿态之可能與必要。
王右軍那樣的東床袒腹,不失為潇灑。
即使佝偻着,如死蚯蚓,匍匐着,如癞蛤蟆,也不幹誰的事。
北方有些地方的人士,無論嚴寒酷暑,入睡時必脫得一絲不挂,在被窩之内實行天體運動,亦無傷風化。
惟有鼾聲雷鳴,最使不得。
宋張端義《貴耳集》載一條奇聞:“劉垂範往見羽士寇朝,其徒告以睡。
劉坐寝外聞鼻鼾之聲,雄美可聽,曰:‘寇先生睡有樂,乃華胥調。
’”所謂“華胥調”見陳希夷故事,據《仙佛奇蹤》,“陳抟居華山,有一客過訪,适值其睡,旁有一異人,聽其息聲,以墨筆記之。
客怪而問之,其人曰:‘此先生華胥調混沌譜也。
’”華胥氏之國不曾遊過,華胥調當然亦無從欣賞,若以鼾聲而論,我所能辨識出來的譜調頂多是近于“爵士新聲”,其中可能真有“雄美可聽”者。
不過睡還是以不奏樂為宜。
睡也可以是一種逃避現實的手段。
在這個世界活得不耐煩而又不肯自行退休的人,大可以掉頭而去,高枕而眠,或竟曲肱而枕,眼前一黑,看不慣的事和看不入眼的人都可以暫時撇在一邊,像駝鳥一般,眼不見為淨。
明陳繼儒《珍珠船》記載着:“徐光溥為相,喜論事,大為李曼等所嫉,光溥後不言,每聚議,但假寐而已,時号睡相。
”一個做到首相地位的人,開會不說話,一味假寐,真是懂得明哲保身之道,比危行言遜還要更進一步,這種功夫現代似乎尚未失傳。
夢 大緻講來,好夢難成,而噩夢連連 《莊子·大宗師》:“古之真人,其寝不夢。
”注:“其寝不夢,神定也,所謂至人無夢是也。
”做到至人的地步是很不容易的,要物我兩忘,“嗒然若喪其偶”才行,偶然接連若幹天都是一夜無夢,渾渾噩噩地睡到大天光,這種事情是常有的,但是長久地不做夢,誰也辦不到。
有時候想夢見一個人,或是想夢做一件事,或是想夢到一個地方,拼命地想,熱烈地想,刻骨镂心地想,偏偏想不到,偏偏不肯入夢來。
有時候沒有想過的,根本不曾起過念頭的,而且是荒謬絕倫的事情,竟會竄入夢中,突如其來,揮之不去,好驚、好怕、好窘、好羞!至于我們所企求的夢,或是值得一做的夢,那是很難得一遇的事,即使偶有好夢,也往往被不相幹的事情打斷,矍然而覺。
大緻講來,好夢難成,而噩夢連連。
我小時候常做的一種夢是下大雪。
北國冬寒,雪虐風饕原是常事,哪有一年不下雪的?在我幼小心靈中,對于雪沒有太大的震撼,頂多在院裡堆雪人、打雪仗。
但是我一年四季之中經常夢雪,差不多每隔一二十天就要夢一次。
對于我,雪不是“戰退玉龍三百萬,敗鱗殘甲滿天飛”(張承吉句),我沒有那種狂想。
也沒有白居易“可憐今夜鵝毛雪,引得高情鶴氅人”那樣的雅興。
更沒有柳宗元“獨釣寒江雪”的那份幽獨的感受。
雪隻是大片大片的六出雪花,似有聲似無聲地、沒頭沒腦地從天空篩将下來。
如果這一場大雪把地面上的一切不平都勻稱地遮覆起來,大地成為白茫茫的一片,像韓昌黎所謂“凹中初蓋底,凸處遂成堆”,或是相傳某公所謂的“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我一覺醒來便覺得心曠神怡,整天高興。
若是一場風雪有氣無力,隻下了薄薄一層,地面上的枯枝敗葉依然暴露,房頂上的瓦壟也遮蓋不住,我登時就會覺得哽結,醒後頭痛欲裂,終朝寡歡。
這樣的夢我一直做到十四五歲才告停止。
緊接着常做的是另一種夢,夢到飛。
不是像一朵孤雲似的飛,也不是像抟扶搖而上九萬裡的大鵬,更不是徐志摩在《想飛》一文中所說的“飛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這彈丸在太空裡滾着,從陸地看到海,從海再看回陸地,淩空去看一個明白”,我沒有這樣規模的豪想。
我夢飛,是腳踏實地兩腿一彎,向上一縱,就離了地面,起先是一尺來高,漸漸上升一丈開外,兩腳輕輕擺動,就毫不費力地越過了影壁,從一個小院蹿到另一個小院,左旋右轉,夷猶如意。
這樣的夢,我經常做,像彼得·潘“那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說飛就飛,來去自如。
醒來之後,就覺得渾身通泰。
若是在夢裡兩腿一踹,竟飛不起來,身像鉛一般的重,那麼醒來就非常沮喪,一天不痛快。
這樣的夢做到十八九歲就不再有了。
大概是彼得·潘已經長大,而我像是雪萊《西風頌》所說的:“落在人生的荊棘上了!” 成年以後,我過的是夢想颠倒的生活,白天夢做不少,夜夢卻沒有什麼可說的。
江淹少時夢人授以五色筆,由是文藻日新。
王殉夢大筆如椽,果然成大手筆。
李白少時筆頭生花,自是天才瞻逸,這都是奇迹。
說來慚愧,我有過一支小小的可以旋轉筆芯的四色鉛筆,我也有過一幅朋友畫贈的“夢筆生花圖”,但是都無補于我的文思。
我的親人、我的朋友送給我的各式各樣的大小粗細的筆,不計其數,就是沒有夢見過五色筆,也沒有夢見過筆頭生花。
至于黃帝之夢遊華胥、孔子之夢見周公、莊子之夢為蝴蝶、陶侃之夢見天門,不消說,對我更是無緣了。
我常有噩夢,不是出門迷失,找不着歸途,到處“鬼打牆”,就是内急找不到方便之處,即使找到了地方也難得立足之地,再不就是和惡人打鬥而四肢無力,結果大概都是大叫一聲而覺。
像黃粱夢、南柯一夢……那樣的豐富經驗,縱然是夢不也是很快意嗎? 夢本是幻覺,迷離惝恍,與過去的意識或者有關,與未來的現實應是無涉,但是自古以來就把夢當兆頭。
晉皇甫谧《帝王世紀》說:黃帝做了兩個大夢,一個是“大風吹天下之塵垢皆去”,一個是“人執千鈞之弩驅羊萬群”,于是他用江湖上拆字的方法占夢,依前夢“得風後于海隅,登以為相”,依後夢“得力牧于大澤,進以為将”。
據說黃帝還著了《占夢經》十一卷。
假定黃帝軒轅氏是于公元前二六九八年即帝位,他用什麼工具著書,其書如何得傳,這且不必追問。
《周禮·春官》證實當時有官專司占夢之事:“觀天地之會,辨陰陽之氣,以日月星辰,占六夢之吉兇,一曰正夢,二曰噩夢,三曰思夢,四曰寤夢,五曰喜夢,六曰懼夢。
”後世沒有占夢的官,可是夢為吉兇之兆,這種想法仍深入人心。
如今一般人夢棺材,以為是升官發财之兆;夢糞便,以為黃金萬兩之征。
何況自古就有傳說,夢熊為男子之祥,夢蘭為婦人有身,甚至夢見自己的肚皮生出一棵大松樹,謂為将見人君,真是癡人說夢。
夢本是幻覺,迷離惝恍,與過去的意識或者有關, 與未來的現實應是無涉,但是自古以來就把夢當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