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良好習慣,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關燈
小
中
大
大國的流風遺韻,遠至海外,猶堪稱述。
我們抛擲一根肉骨頭于群犬之間,我們可以料想到将要發生什麼情況。
人為萬物之靈,當不至于狼奔豕竄地攘臂争先地奪取一根骨頭。
但是人之異于禽獸者幾稀,從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窺察到懂得克己複禮的道理的人畢竟不太多。
争先是本能,一切動物皆不能免; 讓是美德,是文明進化培養出來的習慣。
在上下班交通繁忙的時刻,不妨到十字路口伫立片刻,你會看到形形色色的車輛,有若風馳電掣,目不暇給。
從前形容交通頻繁為車水馬龍,如今馬不易見,車亦不似流水,直似迅濑哮吼,驚波飛薄。
尤其是一溜臭煙噼噼啪啪呼嘯而過的成群機車,左旋右轉,見縫就鑽,比電視廣告上的什麼狼什麼豹的還要聲勢浩大。
如果車輛遇上紅燈擺長隊,就有性急的騎機車的拼命三郎魚貫竄上紅磚道,舍正路而弗由,抄捷徑以趕路,紅磚道上的行人吓得心驚膽戰。
十字路口附近不是沒有交通警察,他偶爾也在紅磚道上蹀躞,機車騎士也偶爾被攔截,但是剛剛攔住一個,十個八個又嗖地飛馳過去了。
不要以為那些騎士都是汲汲的要趕赴死亡約會,他們隻是想省時間,所以不肯排隊,紅磚道空着可惜,所以權為假道之計。
騎車的人也許是貪睡懶覺,争着要去打卡,也許有什麼性命交關的事耽誤不得,行人隻好讓路。
行人最懂得讓,讓車橫沖直撞,不敢怒更不敢言,車不讓人人讓車,我們的路上行人維持了我們傳統的禮讓。
什麼時候才能人不讓車車讓人,隻好留待高談中西文化的先生們去研究了。
大廈七層以上,即有電梯。
按常理,電梯停住應該讓要出來的人先出來,然後要進去的人再進去,和公共汽車的上下一樣。
但是我經常看見一些野性未馴的孩子,長頭發的惡少,以及紳士型的男士和時裝少婦,一見電梯門啟,便瘋狂地往裡擠,把裡面要出來的人憋得唧唧叫。
公共場所如電影院的電梯門前總是擁擠着一大群萬物之靈,誰也不肯遵守先來後到的順序而退讓一步。
有人說,我們地窄人稠,所以處處顯得亂哄哄。
例如任何一個郵政支局,櫃台裡面是桌子擠桌子,櫃台外面是人擠人,尤其是郵儲部門人潮洶湧,沒有地方從容排隊,隻好由存款簿圖章在櫃台上排隊。
可見大家還是知道禮讓的。
隻是人口密度太高,無法保持秩序。
其實不然,無論地方多麼小,總可以安排下一個單行縱隊,隊可以無限伸長,伸到街上去,可以轉彎,可以隊首不見隊尾,循序向前挪移,豈不甚好?何必存款簿圖章排隊而大家又在櫃台前擠作一團?說穿了還是争先恐後,不肯讓。
小的地方肯讓,大的地方才會與人無争。
争先是本能,一切動物皆不能免;讓是美德,是文明進化培養出來的習慣。
孔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隻有當仁的時候才可以不讓,此外則一定當以謙讓為宜。
太随便了 天下事有可“随便”者,即有不可“随便”者 吾人衣裝服飾,本可絕對自由,誰也用不着管誰。
但是我們至少總應希望,一個人穿上衣服戴了裝飾品之後,遠遠望過去仍然還是像人。
然而這個希望,時常隻是個希望。
若說妖裝異服,必是生于怎樣惡劣的心理,我倒也不信。
大半還是由于“随便”。
而天下事有可“随便”者,即有不可“随便”者。
太随便了,往往足以令人産生一種很不好說出來的感想。
譬如說:壓頭發的網子,戴與不戴均無關宏旨,但是要戴起來在馬路上行走,并且居然上頭等電車,而并且竟能面無愧色,我便自歎弗如遠甚了。
再譬如說:襪子上系條吊帶,也是人情之常,但是要把吊帶系在褲腳管外面,并且在天未甚黑的時候走到有人迹的地方,我便又自歎弗如遠甚了。
最愛随便的人,我勸他穿洋裝。
紳士的洋裝、流氓式的洋裝、運動時的洋裝、宴會時的洋裝、打“高爾夫”時的洋裝……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是沒有大分别的,隻要是洋人穿過的那種衣服就叫洋裝,而加在我的身上當然仍是洋裝。
即便穿的稍微差池一點,譬如在做紳士的時候誤穿了一身流氓洋裝,或在宴會時忘記換掉短褲,我們都不能挑剔,因為他雖然外面穿着洋裝,骨子裡似乎還是中國人,既是中國人,則無妨随便一點矣! 養成好習慣 充滿良好習慣,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人的天性大緻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習慣方面卻各有不同,習慣是慢慢養成的,在幼小的時候最容易養成,一旦養成之後,要想改變過來卻還不很容易。
例如說:清晨早起是一個好習慣,這也要從小時候養成,很多人從小就貪睡懶覺,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還高卧不起,平時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學校跑,結果還是遲到,這樣的人長大了之後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麼成就。
祖逖聞雞起舞,那才是志士奮勵的榜樣。
我們中國人最重禮,因為禮是行為的軌範。
禮要從家庭裡做起。
姑舉一例: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這一點點對長輩的起碼的禮,我們是否已經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見有些個孩子們早晨起來對父母視若無睹,晚上回到家來如入無人之境,遇到長輩常常橫眉冷目,不屑搭讪。
這樣的跋扈乖戾之氣如果不早早的糾正過來,将來長大到社會服務,必将處處引起摩擦不受歡迎。
我們不僅對長輩要恭敬有禮,對任何人都應維持相當的禮貌。
大聲講話,擾及他人的甯靜,是一種不好的習慣。
我們試自檢讨一番,在别人讀書工作的時候是否有過喧嘩的行為?我們要随時随地為别人着想,維持公共的秩序,顧慮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縱自己,在公共場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隊,不可争先恐後的去亂擠。
時間即是生命。
我們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們平常不大覺得,細想起來實在值得警惕。
我們每天有許多的零碎時間于不知不覺中浪費掉了。
我們若能養成一種利用閑暇的習慣,一遇空閑,無論其為多麼短暫,都利用之做一點有益身心之事,則積少成多終必有成。
常聽人講“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時間太多無法打發的樣子,其實人生短促極了,哪裡會有多餘的時間待人“消遣”?陸放翁有句雲:“待飯未來還讀書。
”我知道有人就經常利用這“待飯未來”的時間讀了不少的大書。
古人所謂“三上之功”,枕上、馬上、廁上,雖不足為訓,其用意是在勸人不要浪費光陰。
吃苦耐勞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标幟。
古聖先賢總是教訓我們要能過得儉樸的生活,所謂“一箪食,一瓢飲”,就是形容生活狀态之極端的刻苦,所謂“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個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
惡衣惡食,不足為恥,豐衣足食,不足為榮,這在個人之修養上是應有的認識,羅馬帝國盛時的一位皇帝,MarcusAurelius,他從小就摒絕一切享受,從來不參觀那當時風靡全國的賽車比武之類的娛樂,終其身成為一位嚴肅的苦修派的哲學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
這是很值得欽佩的,我們中國是一個窮的國家,所以我們更應該體念艱難,棄絕一切奢侈,尤其是從外國來的奢侈。
宜從小就養成儉樸的習慣,更要知道物力維艱,竹頭木屑,皆宜愛惜。
以上數端不過是偶然拈來,好的習慣千頭萬緒,“勿以善小而不為”。
習慣養成之後,便毫無勉強,臨事心平氣和,順理成章。
充滿良好習慣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我們抛擲一根肉骨頭于群犬之間,我們可以料想到将要發生什麼情況。
人為萬物之靈,當不至于狼奔豕竄地攘臂争先地奪取一根骨頭。
但是人之異于禽獸者幾稀,從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窺察到懂得克己複禮的道理的人畢竟不太多。
争先是本能,一切動物皆不能免; 讓是美德,是文明進化培養出來的習慣。
在上下班交通繁忙的時刻,不妨到十字路口伫立片刻,你會看到形形色色的車輛,有若風馳電掣,目不暇給。
從前形容交通頻繁為車水馬龍,如今馬不易見,車亦不似流水,直似迅濑哮吼,驚波飛薄。
尤其是一溜臭煙噼噼啪啪呼嘯而過的成群機車,左旋右轉,見縫就鑽,比電視廣告上的什麼狼什麼豹的還要聲勢浩大。
如果車輛遇上紅燈擺長隊,就有性急的騎機車的拼命三郎魚貫竄上紅磚道,舍正路而弗由,抄捷徑以趕路,紅磚道上的行人吓得心驚膽戰。
十字路口附近不是沒有交通警察,他偶爾也在紅磚道上蹀躞,機車騎士也偶爾被攔截,但是剛剛攔住一個,十個八個又嗖地飛馳過去了。
不要以為那些騎士都是汲汲的要趕赴死亡約會,他們隻是想省時間,所以不肯排隊,紅磚道空着可惜,所以權為假道之計。
騎車的人也許是貪睡懶覺,争着要去打卡,也許有什麼性命交關的事耽誤不得,行人隻好讓路。
行人最懂得讓,讓車橫沖直撞,不敢怒更不敢言,車不讓人人讓車,我們的路上行人維持了我們傳統的禮讓。
什麼時候才能人不讓車車讓人,隻好留待高談中西文化的先生們去研究了。
大廈七層以上,即有電梯。
按常理,電梯停住應該讓要出來的人先出來,然後要進去的人再進去,和公共汽車的上下一樣。
但是我經常看見一些野性未馴的孩子,長頭發的惡少,以及紳士型的男士和時裝少婦,一見電梯門啟,便瘋狂地往裡擠,把裡面要出來的人憋得唧唧叫。
公共場所如電影院的電梯門前總是擁擠着一大群萬物之靈,誰也不肯遵守先來後到的順序而退讓一步。
有人說,我們地窄人稠,所以處處顯得亂哄哄。
例如任何一個郵政支局,櫃台裡面是桌子擠桌子,櫃台外面是人擠人,尤其是郵儲部門人潮洶湧,沒有地方從容排隊,隻好由存款簿圖章在櫃台上排隊。
可見大家還是知道禮讓的。
隻是人口密度太高,無法保持秩序。
其實不然,無論地方多麼小,總可以安排下一個單行縱隊,隊可以無限伸長,伸到街上去,可以轉彎,可以隊首不見隊尾,循序向前挪移,豈不甚好?何必存款簿圖章排隊而大家又在櫃台前擠作一團?說穿了還是争先恐後,不肯讓。
小的地方肯讓,大的地方才會與人無争。
争先是本能,一切動物皆不能免;讓是美德,是文明進化培養出來的習慣。
孔子曰:“當仁不讓于師。
”隻有當仁的時候才可以不讓,此外則一定當以謙讓為宜。
太随便了 天下事有可“随便”者,即有不可“随便”者 吾人衣裝服飾,本可絕對自由,誰也用不着管誰。
但是我們至少總應希望,一個人穿上衣服戴了裝飾品之後,遠遠望過去仍然還是像人。
然而這個希望,時常隻是個希望。
若說妖裝異服,必是生于怎樣惡劣的心理,我倒也不信。
大半還是由于“随便”。
而天下事有可“随便”者,即有不可“随便”者。
太随便了,往往足以令人産生一種很不好說出來的感想。
譬如說:壓頭發的網子,戴與不戴均無關宏旨,但是要戴起來在馬路上行走,并且居然上頭等電車,而并且竟能面無愧色,我便自歎弗如遠甚了。
再譬如說:襪子上系條吊帶,也是人情之常,但是要把吊帶系在褲腳管外面,并且在天未甚黑的時候走到有人迹的地方,我便又自歎弗如遠甚了。
最愛随便的人,我勸他穿洋裝。
紳士的洋裝、流氓式的洋裝、運動時的洋裝、宴會時的洋裝、打“高爾夫”時的洋裝……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是沒有大分别的,隻要是洋人穿過的那種衣服就叫洋裝,而加在我的身上當然仍是洋裝。
即便穿的稍微差池一點,譬如在做紳士的時候誤穿了一身流氓洋裝,或在宴會時忘記換掉短褲,我們都不能挑剔,因為他雖然外面穿着洋裝,骨子裡似乎還是中國人,既是中國人,則無妨随便一點矣! 養成好習慣 充滿良好習慣,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 人的天性大緻是差不多的,但是在習慣方面卻各有不同,習慣是慢慢養成的,在幼小的時候最容易養成,一旦養成之後,要想改變過來卻還不很容易。
例如說:清晨早起是一個好習慣,這也要從小時候養成,很多人從小就貪睡懶覺,一遇假日便要睡到日上三竿還高卧不起,平時也是不肯早起,往往蓬首垢面的就往學校跑,結果還是遲到,這樣的人長大了之後也常是不知振作,多半不能有什麼成就。
祖逖聞雞起舞,那才是志士奮勵的榜樣。
我們中國人最重禮,因為禮是行為的軌範。
禮要從家庭裡做起。
姑舉一例:為子弟者“出必告,反必面”,這一點點對長輩的起碼的禮,我們是否已經每日做到了呢?我看見有些個孩子們早晨起來對父母視若無睹,晚上回到家來如入無人之境,遇到長輩常常橫眉冷目,不屑搭讪。
這樣的跋扈乖戾之氣如果不早早的糾正過來,将來長大到社會服務,必将處處引起摩擦不受歡迎。
我們不僅對長輩要恭敬有禮,對任何人都應維持相當的禮貌。
大聲講話,擾及他人的甯靜,是一種不好的習慣。
我們試自檢讨一番,在别人讀書工作的時候是否有過喧嘩的行為?我們要随時随地為别人着想,維持公共的秩序,顧慮他人的利益,不可放縱自己,在公共場所人多的地方,要知道依次排隊,不可争先恐後的去亂擠。
時間即是生命。
我們的生命是一分一秒的在消耗着,我們平常不大覺得,細想起來實在值得警惕。
我們每天有許多的零碎時間于不知不覺中浪費掉了。
我們若能養成一種利用閑暇的習慣,一遇空閑,無論其為多麼短暫,都利用之做一點有益身心之事,則積少成多終必有成。
常聽人講“消遣”二字,最是要不得,好像是時間太多無法打發的樣子,其實人生短促極了,哪裡會有多餘的時間待人“消遣”?陸放翁有句雲:“待飯未來還讀書。
”我知道有人就經常利用這“待飯未來”的時間讀了不少的大書。
古人所謂“三上之功”,枕上、馬上、廁上,雖不足為訓,其用意是在勸人不要浪費光陰。
吃苦耐勞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标幟。
古聖先賢總是教訓我們要能過得儉樸的生活,所謂“一箪食,一瓢飲”,就是形容生活狀态之極端的刻苦,所謂“嚼得菜根”,就是表示一個有志的人之能耐得清寒。
惡衣惡食,不足為恥,豐衣足食,不足為榮,這在個人之修養上是應有的認識,羅馬帝國盛時的一位皇帝,MarcusAurelius,他從小就摒絕一切享受,從來不參觀那當時風靡全國的賽車比武之類的娛樂,終其身成為一位嚴肅的苦修派的哲學家,而且也建立了不朽的事功。
這是很值得欽佩的,我們中國是一個窮的國家,所以我們更應該體念艱難,棄絕一切奢侈,尤其是從外國來的奢侈。
宜從小就養成儉樸的習慣,更要知道物力維艱,竹頭木屑,皆宜愛惜。
以上數端不過是偶然拈來,好的習慣千頭萬緒,“勿以善小而不為”。
習慣養成之後,便毫無勉強,臨事心平氣和,順理成章。
充滿良好習慣的生活,才是合于“自然”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