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
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厘所不識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裡,不千裡,不足以待諸侯。
諸侯之地方百裡,不百裡,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
周公之封于魯,為方百裡也。
地非不足,而儉于百裡。
太公之封于齊也,亦為方百裡也。
地非不足也,而儉于百裡。
今魯方百裡者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于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于仁而已。
所謂不教民者,不教之以三綱五典之義,而驅于戰争,用之以無道也。
一戰勝齊,遂有南陽,在當時可謂隽功矣。
然其為徇利忘義以殘民,則一耳。
故孟子以為不可,而慎子莫之識,則又明以告之。
夫王者制國,諸侯各受分地,不得相逾越也。
周公、太公可謂勳德之盛矣,而封國亦不過百裡,制則然也。
戰國之時,互相陵奪,魯之地至于方百裡者五,是肆貪欲而隳王度。
使明王作興,其厘而正之必矣。
取彼與此,使無傷害,仁者猶且不為,以其非所當得故也,況于殘殺人民而求廣土地者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于仁而已。
當道,謂志于仁也。
志于仁者,存不忍人之心也。
存不忍人之心,則其忍為當時諸侯之所為乎?然而引君以當道,古之人所以盡其心于事君之際者,其志蓋深矣。
程子所謂「至誠以感動之,盡力以維持之,明義理以緻其知,杜蔽惑以誠其意」者,其引之以當道之方欤?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
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
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
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 此章大抵與前章意同。
戰國之臣所以事君者,徒以能富國強兵為忠,而其君亦固以此為臣之忠于我也。
而孟子以為民賊,何哉?蓋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但為之為富強之計,則君益以驕肆,而民益以憔悴,是上成君之惡,而下絕民之命也。
當時諸侯乃以民賊為良臣,豈不痛哉?孟子之言曰:「為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此聖賢拔本塞源之意。
今之道,功利之道也;今之俗,功利之俗也。
由是道而不變其俗,本源既差,縱使其間節目之善,亦終無以相遠也。
故必以不由其道為先。
不由其道,則由仁義之道矣。
由仁義之道,變而為仁義之俗,然後名正言順,而事可成也。
所謂不能一朝居者,功利既勝,人紀隳喪,雖得天下,何以維持主守之乎?故功愈就而害愈深,利愈大而禍愈速。
富國強兵之說,至于秦可謂獲其利矣。
然自始皇初并天下,固已在絕滅之中,人心内離,豈複為秦之臣也哉?孟子謂「雖與天下,不能一朝居」者,甯不信乎?知此義,而後可以謀人之國矣。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
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
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币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
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 先王什一之法,蓋天理之安,人情之至,所以為萬世亡弊者也。
夫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君子勞心以治其民,而野人勞力以共其公上,是理之當然也。
然取之過于多,則是厲民以自養,民日有不贍之憂,而疾惡怨畔之心所從生,固不可也。
若取之過于寡,則夫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所須,諸侯币帛饔飧之所出,百官有司之所仰給,凡所以為國者,何自而資?是則禮樂盡廢,上下混殽,而亦亂之道矣。
故先王于此,本天理,酌人情而為之中制,定之以什一,使民養公田以共其上。
故上有以為國,而下有以為養,取與有序,文質适宜,君子野人之分明,而三綱五常之教興,此三代之所以治也。
過乎此與不及乎此,則皆私意之所為而已,其有不弊者乎?故白圭欲二十而取一,孟子以「萬室之邑一人陶」為喻,而以為貉之道也。
貉之所可以然者,以其夷狄之國,凡為國者之所當有,皆蕩然無之,故二十取一而足則可,豈中國而可效貉之為乎?夫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者,以其有人倫之常,君子之道也。
今欲為貉之為,則其勢必至于去人倫、無君子而後可,是以夏而變于夷也,豈不悖哉?又曰:「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夫堯舜之道,非堯舜之所自為也,天之理而已。
有所重輕乎其間,則私意之所加矣。
其曰大貉小貉,大桀小桀,猶言是亦貉與桀而已矣。
嗚呼!後之為治者,察乎重輕之弊,而稽古法制,庶乎得中道而止矣。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過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
水逆行謂之洚水。
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
吾子過矣。
」事事物物皆有其道,是天之所為也。
循其道,則各止其所,而無不治者。
一以私意加之,則始紛然而亂矣。
夫順下者,水之道也。
禹之治水,未嘗用己私智也,因水之所以為水者耳。
故以四海為壑,順其性而納之。
今白圭欲免其國之害,而以鄰國為壑,天理私意之廣狹如此。
水而逆行,則為人害。
仁人之所惡者,以其不順理而為害故也。
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執?」經書皆以亮訓信,然信可包亮,亮有執持之意。
夫大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微而至于灑埽、應對、獻酬、交際之末,苟不惟亮之執,則終日冥行,無非妄而已矣。
故言而不亮,則為妄言;行而不亮,則為妄行。
亮則有是事,有是物;妄則無是事,無是物也。
然則君子其可斯須不執于此乎?執之為言,主守之意。
雖然,「亮」與「諒」同,而孔子謂「君子貞而不諒」,何也?孔子之言「貞」,諒在其中者也。
對貞而言,則其專于諒者,未必貞也。
未必貞者,以己之私意為諒,而非諒之正也。
孟子之言「亮」,亮之正也,如孔子所謂友諒者是已。
魯欲使樂正子為政。
孟子曰:「吾聞之,喜而不寐。
」公孫醜曰:「樂正子強乎?」曰:「否。
」「有智慮乎?」曰:「否。
」「多聞識乎?」曰:「否。
」「然則奚為喜而不寐?」曰:「其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曰:「好善優于天下,而況魯國乎?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内皆将輕千裡而來告之以善。
夫苟不好善,則人将曰:????,予既已知之矣。
????之聲音顔色,距人于千裡之外。
士止于千裡之外,則讒谄面谀之人至矣。
與讒谄面谀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 孟子聞魯欲使樂正子為政,而喜不寐。
聖賢之心,其天地生物之心與?當時之人,惟知強者、有智慮者、多聞識者為可用,而孟子所取于樂正子,乃在于好善耳。
蓋孟子之論人,論其本;而當時之求才,求于末而已。
故曰「好善優于天下」,言其于天下亦優為之也。
好之為言,誠笃乎此也。
此非克其私者不能。
能克其私則中虛,虛則能來天下之善。
天下之善歸之,其于為天下也何有?蓋善者,天下之公也。
苟自以為是,則專己而絕天下之公理,其蔽孰甚焉?故無好善之誠心,則必????然以為己既知之。
人知其若是,則莫肯進,是其聲音顔色逆距人于千裡之外也。
士止于千裡之外,則惟讒谄面谀之人至。
與讒谄面谀之人居,則志氣日以驕肆,禍至而不自知矣。
原其始,起于予既已知之之意萌于中而已。
然則可不畏乎?使斯人而雖強也,有智慮也,多聞識也,而一己之智識,其與幾何?終亦必亡而已矣。
秦穆之誓曰:「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
」信斯言也。
然則亦異乎後世之論人才者矣。
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
迎之緻敬以有禮,言将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
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緻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
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于我土地,吾恥之。
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君子之仕,以義之所存,而非為利祿也。
故其上者,則以行其言而就。
若言有弗行,則是乖吾所以就之之意矣。
禮貌雖存,亦何為乎?故去之也。
其次,雖未行其言,而迎之緻敬以有禮,以是心至,則烏得而不就?若禮貌衰,則是心怠矣,則烏可以不去?是二者,其始之就,亦固有淺深也。
其下則至于饑餓不能出門戶,而君以賢者饑餓于土地為恥而周之,則亦可受。
其受也,免死而已。
若未至于此而受之,則非義矣。
雖然,至于饑餓不能出門戶,亦非有求于君也,君周我而受之耳。
此三者,足以盡君子去就之分。
舍是三者,則皆為以利動,而非義之所存矣。
孟子曰: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
「管夷吾舉于士,士,獄官也。
管仲自魯囚執于士官,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
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天将以大任之于後,而憂患先之,以成其德,此豈人之所為哉?所謂莫之為而為者,天也。
其所遭若彼,而所成就若是,是乃天也。
此六人者,雖有聖賢淺深之異,然始焉經履之艱,而卒焉能勝其任,則一也。
以舜之生知,非有待于處憂患以成其德也。
舉舜之起于畎畝,以見聖人亦由側微而興耳。
若在他人,因憂患以成德,則如下所雲是已。
夫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欲為,是使之動心忍性而已。
動心,言其心有所感動也;忍性,言忍其性之偏也。
動心則善端日萌,而良心可存;忍性,則氣禀日化,而天性可複。
此所謂「增益其所不能」也。
「人恒過,然後能改」,言凡人常見其有過而後能改過,使其漠然不察其有過,則過将日深,何改之有?知用力則懼吾過之多,而改之惟恐不暇矣。
「困于心」,謂有所撄拂于心。
「衡于慮」,謂有所郁塞于慮。
必如是而後有作。
作者,油然有所興起于中也。
征于色,發于聲,謂憂患憤悱,發見于聲色。
必如是而後喻。
喻者,言盎然默識其理之所在也。
作也,喻也,身親乃能知之,非言語所可盡也。
則又推而言之,以謂為國者亦然。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蓋泰然自以為是,自以為莫予毒,則驕怠日長,至于滅亡而不悟矣。
大抵治亂興亡,常分于敬肆之間。
使在内而每聞逆耳之規,在外而每有窺窬之患,則戒懼之心存,是心存,則國可為也。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生,言生之道也,在身而身泰,施之天下國家,無往而不為福也。
死,言死之道也,天命絕于其躬,而敗于乃家,兇于乃國者也。
然而繼體之君,公侯之裔,生而處安樂之地,無憂患之可曆,則将如之何?必也念安樂之可畏,思天命之無常,戒慎恐懼,不敢有其安樂,是乃困心衡慮之方,生之道也。
然則所謂死于安樂者,非安樂之能死之也,以其溺于安樂而自絕焉耳。
故在君子,則雖處安樂,而生理未嘗不遂;在小人,則雖處憂患,而亦未嘗不死于憂患。
所謂小人窮斯濫矣是也。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屑:與不屑就、不屑去之屑同訓輕教人之道,不一而足。
聖賢之教人,固不倦也,然有時而不輕其教誨者,非拒之也,是亦所以教誨之也。
然就不屑誨之中,亦有數端焉:或引而不發,而使之自喻;或懼其躐等,而告之有序。
聖賢之書,若是者多矣。
又有以其信之未笃,則不留于門,使自求之,如孟子之于曹交;以其行之未善,則拒而不見,而使之知之,如孔子之于孺悲。
凡此亦皆為不輕其教誨,而乃所以教誨之也。
蓋聖賢之動,無非教也,在學者領略之何如耳。
天之于物亦然。
傳曰:「天有四時,雨露雷風,無非教也。
」 孟子說卷六
一戰勝齊,遂有南陽,然且不可。
」慎子勃然不悅曰:「此則滑厘所不識也。
」曰:「吾明告子:天子之地方千裡,不千裡,不足以待諸侯。
諸侯之地方百裡,不百裡,不足以守宗廟之典籍。
周公之封于魯,為方百裡也。
地非不足,而儉于百裡。
太公之封于齊也,亦為方百裡也。
地非不足也,而儉于百裡。
今魯方百裡者五,子以為有王者作,則魯在所損乎?在所益乎?徒取諸彼以與此,然且仁者不為,況于殺人以求之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于仁而已。
所謂不教民者,不教之以三綱五典之義,而驅于戰争,用之以無道也。
一戰勝齊,遂有南陽,在當時可謂隽功矣。
然其為徇利忘義以殘民,則一耳。
故孟子以為不可,而慎子莫之識,則又明以告之。
夫王者制國,諸侯各受分地,不得相逾越也。
周公、太公可謂勳德之盛矣,而封國亦不過百裡,制則然也。
戰國之時,互相陵奪,魯之地至于方百裡者五,是肆貪欲而隳王度。
使明王作興,其厘而正之必矣。
取彼與此,使無傷害,仁者猶且不為,以其非所當得故也,況于殘殺人民而求廣土地者乎?君子之事君也,務引其君以當道,志于仁而已。
當道,謂志于仁也。
志于仁者,存不忍人之心也。
存不忍人之心,則其忍為當時諸侯之所為乎?然而引君以當道,古之人所以盡其心于事君之際者,其志蓋深矣。
程子所謂「至誠以感動之,盡力以維持之,明義理以緻其知,杜蔽惑以誠其意」者,其引之以當道之方欤?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辟土地,充府庫。
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
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
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
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
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 此章大抵與前章意同。
戰國之臣所以事君者,徒以能富國強兵為忠,而其君亦固以此為臣之忠于我也。
而孟子以為民賊,何哉?蓋君不鄉道,不志于仁,而但為之為富強之計,則君益以驕肆,而民益以憔悴,是上成君之惡,而下絕民之命也。
當時諸侯乃以民賊為良臣,豈不痛哉?孟子之言曰:「為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此聖賢拔本塞源之意。
今之道,功利之道也;今之俗,功利之俗也。
由是道而不變其俗,本源既差,縱使其間節目之善,亦終無以相遠也。
故必以不由其道為先。
不由其道,則由仁義之道矣。
由仁義之道,變而為仁義之俗,然後名正言順,而事可成也。
所謂不能一朝居者,功利既勝,人紀隳喪,雖得天下,何以維持主守之乎?故功愈就而害愈深,利愈大而禍愈速。
富國強兵之說,至于秦可謂獲其利矣。
然自始皇初并天下,固已在絕滅之中,人心内離,豈複為秦之臣也哉?孟子謂「雖與天下,不能一朝居」者,甯不信乎?知此義,而後可以謀人之國矣。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
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
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币帛饔飧,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
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 先王什一之法,蓋天理之安,人情之至,所以為萬世亡弊者也。
夫無君子莫治野人,無野人莫養君子。
君子勞心以治其民,而野人勞力以共其公上,是理之當然也。
然取之過于多,則是厲民以自養,民日有不贍之憂,而疾惡怨畔之心所從生,固不可也。
若取之過于寡,則夫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所須,諸侯币帛饔飧之所出,百官有司之所仰給,凡所以為國者,何自而資?是則禮樂盡廢,上下混殽,而亦亂之道矣。
故先王于此,本天理,酌人情而為之中制,定之以什一,使民養公田以共其上。
故上有以為國,而下有以為養,取與有序,文質适宜,君子野人之分明,而三綱五常之教興,此三代之所以治也。
過乎此與不及乎此,則皆私意之所為而已,其有不弊者乎?故白圭欲二十而取一,孟子以「萬室之邑一人陶」為喻,而以為貉之道也。
貉之所可以然者,以其夷狄之國,凡為國者之所當有,皆蕩然無之,故二十取一而足則可,豈中國而可效貉之為乎?夫中國之所以為中國者,以其有人倫之常,君子之道也。
今欲為貉之為,則其勢必至于去人倫、無君子而後可,是以夏而變于夷也,豈不悖哉?又曰:「欲輕之于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于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夫堯舜之道,非堯舜之所自為也,天之理而已。
有所重輕乎其間,則私意之所加矣。
其曰大貉小貉,大桀小桀,猶言是亦貉與桀而已矣。
嗚呼!後之為治者,察乎重輕之弊,而稽古法制,庶乎得中道而止矣。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于禹。
」孟子曰:「子過矣。
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鄰國為壑。
水逆行謂之洚水。
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
吾子過矣。
」事事物物皆有其道,是天之所為也。
循其道,則各止其所,而無不治者。
一以私意加之,則始紛然而亂矣。
夫順下者,水之道也。
禹之治水,未嘗用己私智也,因水之所以為水者耳。
故以四海為壑,順其性而納之。
今白圭欲免其國之害,而以鄰國為壑,天理私意之廣狹如此。
水而逆行,則為人害。
仁人之所惡者,以其不順理而為害故也。
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執?」經書皆以亮訓信,然信可包亮,亮有執持之意。
夫大而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微而至于灑埽、應對、獻酬、交際之末,苟不惟亮之執,則終日冥行,無非妄而已矣。
故言而不亮,則為妄言;行而不亮,則為妄行。
亮則有是事,有是物;妄則無是事,無是物也。
然則君子其可斯須不執于此乎?執之為言,主守之意。
雖然,「亮」與「諒」同,而孔子謂「君子貞而不諒」,何也?孔子之言「貞」,諒在其中者也。
對貞而言,則其專于諒者,未必貞也。
未必貞者,以己之私意為諒,而非諒之正也。
孟子之言「亮」,亮之正也,如孔子所謂友諒者是已。
魯欲使樂正子為政。
孟子曰:「吾聞之,喜而不寐。
」公孫醜曰:「樂正子強乎?」曰:「否。
」「有智慮乎?」曰:「否。
」「多聞識乎?」曰:「否。
」「然則奚為喜而不寐?」曰:「其為人也好善。
」「好善足乎?」曰:「好善優于天下,而況魯國乎?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内皆将輕千裡而來告之以善。
夫苟不好善,則人将曰:????,予既已知之矣。
????之聲音顔色,距人于千裡之外。
士止于千裡之外,則讒谄面谀之人至矣。
與讒谄面谀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 孟子聞魯欲使樂正子為政,而喜不寐。
聖賢之心,其天地生物之心與?當時之人,惟知強者、有智慮者、多聞識者為可用,而孟子所取于樂正子,乃在于好善耳。
蓋孟子之論人,論其本;而當時之求才,求于末而已。
故曰「好善優于天下」,言其于天下亦優為之也。
好之為言,誠笃乎此也。
此非克其私者不能。
能克其私則中虛,虛則能來天下之善。
天下之善歸之,其于為天下也何有?蓋善者,天下之公也。
苟自以為是,則專己而絕天下之公理,其蔽孰甚焉?故無好善之誠心,則必????然以為己既知之。
人知其若是,則莫肯進,是其聲音顔色逆距人于千裡之外也。
士止于千裡之外,則惟讒谄面谀之人至。
與讒谄面谀之人居,則志氣日以驕肆,禍至而不自知矣。
原其始,起于予既已知之之意萌于中而已。
然則可不畏乎?使斯人而雖強也,有智慮也,多聞識也,而一己之智識,其與幾何?終亦必亡而已矣。
秦穆之誓曰:「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
人之彥聖,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是能容之,以保我子孫黎民。
」信斯言也。
然則亦異乎後世之論人才者矣。
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
迎之緻敬以有禮,言将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
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緻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
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饑餓不能出門戶。
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饑餓于我土地,吾恥之。
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君子之仕,以義之所存,而非為利祿也。
故其上者,則以行其言而就。
若言有弗行,則是乖吾所以就之之意矣。
禮貌雖存,亦何為乎?故去之也。
其次,雖未行其言,而迎之緻敬以有禮,以是心至,則烏得而不就?若禮貌衰,則是心怠矣,則烏可以不去?是二者,其始之就,亦固有淺深也。
其下則至于饑餓不能出門戶,而君以賢者饑餓于土地為恥而周之,則亦可受。
其受也,免死而已。
若未至于此而受之,則非義矣。
雖然,至于饑餓不能出門戶,亦非有求于君也,君周我而受之耳。
此三者,足以盡君子去就之分。
舍是三者,則皆為以利動,而非義之所存矣。
孟子曰: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築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
「管夷吾舉于士,士,獄官也。
管仲自魯囚執于士官,孫叔敖舉于海,百裡奚舉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
困于心,衡于慮,而後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後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天将以大任之于後,而憂患先之,以成其德,此豈人之所為哉?所謂莫之為而為者,天也。
其所遭若彼,而所成就若是,是乃天也。
此六人者,雖有聖賢淺深之異,然始焉經履之艱,而卒焉能勝其任,則一也。
以舜之生知,非有待于處憂患以成其德也。
舉舜之起于畎畝,以見聖人亦由側微而興耳。
若在他人,因憂患以成德,則如下所雲是已。
夫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欲為,是使之動心忍性而已。
動心,言其心有所感動也;忍性,言忍其性之偏也。
動心則善端日萌,而良心可存;忍性,則氣禀日化,而天性可複。
此所謂「增益其所不能」也。
「人恒過,然後能改」,言凡人常見其有過而後能改過,使其漠然不察其有過,則過将日深,何改之有?知用力則懼吾過之多,而改之惟恐不暇矣。
「困于心」,謂有所撄拂于心。
「衡于慮」,謂有所郁塞于慮。
必如是而後有作。
作者,油然有所興起于中也。
征于色,發于聲,謂憂患憤悱,發見于聲色。
必如是而後喻。
喻者,言盎然默識其理之所在也。
作也,喻也,身親乃能知之,非言語所可盡也。
則又推而言之,以謂為國者亦然。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蓋泰然自以為是,自以為莫予毒,則驕怠日長,至于滅亡而不悟矣。
大抵治亂興亡,常分于敬肆之間。
使在内而每聞逆耳之規,在外而每有窺窬之患,則戒懼之心存,是心存,則國可為也。
然後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生,言生之道也,在身而身泰,施之天下國家,無往而不為福也。
死,言死之道也,天命絕于其躬,而敗于乃家,兇于乃國者也。
然而繼體之君,公侯之裔,生而處安樂之地,無憂患之可曆,則将如之何?必也念安樂之可畏,思天命之無常,戒慎恐懼,不敢有其安樂,是乃困心衡慮之方,生之道也。
然則所謂死于安樂者,非安樂之能死之也,以其溺于安樂而自絕焉耳。
故在君子,則雖處安樂,而生理未嘗不遂;在小人,則雖處憂患,而亦未嘗不死于憂患。
所謂小人窮斯濫矣是也。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屑:與不屑就、不屑去之屑同訓輕教人之道,不一而足。
聖賢之教人,固不倦也,然有時而不輕其教誨者,非拒之也,是亦所以教誨之也。
然就不屑誨之中,亦有數端焉:或引而不發,而使之自喻;或懼其躐等,而告之有序。
聖賢之書,若是者多矣。
又有以其信之未笃,則不留于門,使自求之,如孟子之于曹交;以其行之未善,則拒而不見,而使之知之,如孔子之于孺悲。
凡此亦皆為不輕其教誨,而乃所以教誨之也。
蓋聖賢之動,無非教也,在學者領略之何如耳。
天之于物亦然。
傳曰:「天有四時,雨露雷風,無非教也。
」 孟子說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