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卷六
關燈
小
中
大
宋張栻著
告子上
告子曰:「性猶把柳也,義猶杯棬也。
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把柳為杯棬。
」孟子曰:「子能順把柳之性而以為杯棬乎?将戕賊把柳而後以為杯棬也?如将戕賊把柳而以為杯棬,則亦将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有太極則有兩儀,故「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仁義者,性之所有而萬善之宗也。
人之為仁義,乃其性之本然。
自親親而推之至于仁不可勝用;自長長而推之至于義不可勝用,皆順其所素有,而非外取之也。
若違乎仁義,則為失其性矣。
而告子乃以把柳為杯棬為喻,其言曰:「以人性為仁義」,則失之甚矣。
蓋仁義,性也,而曰「以人性為仁義」,則是性别為一物,以人為矯揉而為仁義,其失豈不甚乎?孟子謂:如告子所言,則是以把柳之質比性,其為杯棬也,固不能順把柳之性而為之,必将戕賊而為之也。
然則人之為仁義也,亦将戕賊其性而為之乎?是将使天下以仁義為僞,而迷其本真,其害豈不甚乎?故以為禍仁義之言也。
雖然,曲直者,木之性也,非有使之曲直也,木固有曲直之理也。
以是而論性則可矣。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 伊川先生曰:「荀子之言性,把柳之論也;揚子之言性,湍水之論也。
」蓋荀子謂人之性惡,以仁義為僞;而揚子則謂人之性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故也。
告子不識大本,故始譬性為把柳,謂以人性為仁義;今複譬性為湍水,謂無分于善不善。
夫無分于善不善,則性果何物邪?淪真實之理,而委諸茫昧之地,其所害大矣。
善乎孟子之言曰:「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可謂深切著明矣。
原人之生,天命之性,純粹至善,而無惡之可萌者也。
孩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莫不知敬其兄,以至于饑食渴飲,其始亦莫非善也。
推此則可見矣。
何獨人爾,物之始生,亦無有不善者。
惟人得二氣之精,五行之秀,其虛明知覺之心有以推之,而萬善可備,以不失其天地之全,故性善之名獨歸于人,而為天地之心也。
然人之有不善,何也?蓋有是身,則形得以拘之,氣得以汨之,欲得以誘之,而情始亂。
情亂則失其性之正,是以為不善也,而豈性之罪哉?告子以水可決而東西,譬性之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而不知水之可決而東西者,有以使之也。
性之本然,孰使之邪?故水之就下,非有以使之也,水之所以為水,固有就下之理也。
若有以使之,則非獨可決而東西也。
搏之使過颡,激之使在山,亦可也,此豈水之性哉?搏激之勢然也。
然搏激之勢盡,則水仍就下也,可見其性之本然而不可亂矣。
故夫無所為而然者,性情之正,乃所謂善也。
若有以使之,則為不善,故曰人之可使為不善。
然雖為不善,而其秉彜終不可殄滅,亦猶就下之理不泯于搏激之際也。
或曰:「程子謂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然則與孟子有二言乎?」曰:「程子此論,蓋為氣禀有善惡言也。
如羊舌虎之生,已知其必滅宗之類,以其氣禀而知其末流之弊至此。
謂惡亦不可不謂之性者,言氣禀之性也。
」氣禀之性可以化而複其初,夫其可以化而複其初者,是乃性之本善者也,可不察哉! 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論性之本,則一而已矣,而其流行發見,人物之所禀,有萬之不同焉。
蓋何莫而不由于太極,何莫而不具于太極,是其本之一也。
然有太極則有二氣五行,??缊交感,其變不齊,故其發見于人物者,其氣禀各異,而有萬之不同也。
雖有萬之不同,而其本之一者,亦未嘗不各具于其氣禀之内。
故原其性之本一,而察其流行之各異,知其流行之各異,而本之一者初未嘗不完也,而後可與論性矣。
故程子曰:「論性而不論氣,不備;論氣而不論性,不明。
」蓋論性而不及氣,則昧夫人物之分,而太極之用不行矣;論氣而不及性,則迷夫大本之一,而太極之體不立矣。
用之不行,體之不立,焉得謂之知性乎?異端之所以賊仁害義,皆自此也。
告子生之謂性之說,以言夫各正性命之際則可也,而告子氣與性不辨,人物之分混而無别,莫适其所以然。
孟子知其蔽于此也,故以白之謂白為譬,而又以玉之與羽、羽之與雪為比。
告子以為然,是告子以人物之性為無以異也。
以人物之性為無以異,是不察夫流形所變之殊,而亦莫知其本之所以為一者矣。
則其所謂生之之謂性者,語雖似而意亦差也。
或曰:氣之在人在物,固有殊矣,而人之氣禀亦有異乎?曰:人者,天地之精,五行之秀,其所以為人者,大體固無以異也。
然各就其身,亦有參差不齊者焉,故有剛柔緩急之異禀,而上智生知之最靈,愚者昏窒而難發,由其不齊故也。
至于禽獸草木,就其類之中,亦各有所不同者焉,此又其一身還有一乾坤者也。
故太極一而已矣,散為人物而有萬殊,就其萬殊之中,而複有所不齊焉,而皆謂之性。
性無乎不在也。
然而在人有修道之教焉,可以化其氣禀之偏,而複全夫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其極與天地參。
此人所以為人之道,而異乎庶物者也。
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内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于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于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于白馬之白也,無以異于白人之白也。
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于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内。
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于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
然則耆炙亦有外與?食色固出于性,然莫不有則焉。
」今告子乃舉物而遺其則,是固出于性,無分于善不善之論也。
其說行而天理不明,而人欲莫之遏矣。
至于仁内義外之說,其失又甚焉。
彼以為長之在人,如白之在彼,曾不知白之為色,一定而不變,而長之所宜,則随事而不同也。
若一槩而論,則馬之長,将亦無以異于人之長,而可乎?夫長雖在彼,而長之者在我。
蓋長之之理素具于此,非因彼而有也。
有是性則具是理,其輕重、親疏、小大、遠近之宜,固森然于秉彜之中而不可亂。
事物至于前者,雖有萬之不同,而有物必有則,泛應曲酬,各得其當,皆吾素有之義,而非外取之,此天所命也。
惟夫昧于天命,而以天下之公理為有我之得私,而始有義外之說。
孟子告之曰:「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使思夫長之之為義,則知義之非外矣。
而告子猶惑焉,謂愛吾弟而不愛秦人之弟,是以我為悅,故曰仁内也;長吾長而亦長楚人之長,是以長為悅,故曰義外也。
曾不知所以長之者非在我而何出哉?故孟子複以耆炙谕之。
同為炙也,而所以耆之則在我。
然則以其在彼之同,而謂者炙之為外,可乎?雖然,長吾之長,義也;長楚人之長,亦義也。
長則同,而待吾兄與待楚人固有間矣。
其分之殊,豈人之所能為哉?觀告子「義外」之說,固為不知義矣。
不知義,則其所謂仁内者,亦烏知仁之所以為仁者哉?彼徒以愛為仁,而不知愛之施有差等,固義之所存也。
徒以長為義,而不知所以長之者,固仁之體也。
不知仁義而以論性,宜乎莫适其指歸也。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内也?」曰:「行吾敬,故謂之内也。
」「鄉人長于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
」「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
」「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
曰:「弟為屍,則誰敬?彼将曰:敬弟。
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
子亦曰:在位故也。
」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
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救,敬弟則敬。
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季子不知性,故于義内之說有疑焉。
公都子答以行吾敬,故謂之内,亦未為失也。
蓋敬之所施,各有攸當,是乃義也。
然公都子未能本于性而論,故聞季子先酌鄉人之論,則無以對之。
蓋庸敬于兄,義也;以鄉人長酌而先之,亦義也。
可敬雖在彼,而敬之者在我,故孟子以弟為屍為比。
夫兄之當敬,鄉人之酌當先,與夫為屍者之當敬,皆其理之素定而不可易者也。
然則其為在内也明矣,而季子猶惑焉,蓋以叔父與弟為在外,而不知其義之存于内,内外之本一也。
公都子蓋有發于孟子之言,故以冬日飲湯,夏日飲水譬之。
蓋冬之飲必湯,夏之飲必水,是乃義也,而豈外乎哉!「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伊川先生曰:「敬立而内直,義形而外方。
」義形于外,非在外也。
蓋主于敬,而義自此形焉。
敬與義,體用一源而已矣。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纣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
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道學不明,性命之說莫知所宗,故公都子舉三說以為問。
告子無善無不善之說,此以善惡不出于性也。
或謂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此以習成為性也。
或謂有性善,有性不善,此以氣禀為性者也。
性無分于善不善之說,孟子既辨之于前矣。
若謂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乎?不知其可以為善者,固性也;而其為不善者,是豈性也哉?文、武興而民好善,人皆秉彜而好懿德,其性則然也。
幽、厲興而民好暴,習之所染,有以變移其善心,淪胥以亡,而至此耳。
性豈有是哉?若以為有性善,有性不善乎?不知其善者,乃為不失其性,而其不善者,因氣禀而汨于有生之後也。
蓋有生而鐘其純粹之最者,亦有偏駁者,亦有偏駁之甚者。
其最粹者,固存其本然之常性,不待複而誠,此所謂生知聖人也。
若其偏駁者,其為不善,必先就其所偏而發,此固可得而反也。
若偏駁之甚,則有于其生也,而察其聲音顔色,而知其必為不善,如叔向之母知叔虎之必滅羊舌氏之類是也。
然使其長也,而能力自矯揉,則亦可以反。
惟其偏駁之甚,故不複知矯揉,則夫堯為君而有象,瞽瞍為父而有舜,纣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比幹,抑何怪乎?蓋所禀之昏明,在人各異,而其不善者,終非性之本然者也。
故孟子謂「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訓「順」,書曰:「弗克若天。
」自性之有動者謂之情,順其情,則何莫非善?謂循其性之本然而發見者也。
有以亂之,而非順之謂,是則為不善矣。
故曰:「非才之罪也。
」夫善者,性也;能為善者,才也。
人皆可以為堯舜者,以其才則然也。
何以知其然?以恻隐、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也。
恻隐、羞惡、恭敬、是非之所以然,是乃仁、義、禮、智之具乎性者也。
性之中有是四者而已,由外铄,則非天矣。
充盡此四者,則為聖人。
聖人非能有加也,能盡其才者也。
衆人之所固有,亦豈與聖人異乎哉?特弗思耳。
又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斯言可謂涵蓄而有味矣。
然所謂思、所謂求者,必有其道,此學之不可以不講也。
人之相去或倍蓰,或無算者,由能盡與不能盡之異也。
「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
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把柳為杯棬。
」孟子曰:「子能順把柳之性而以為杯棬乎?将戕賊把柳而後以為杯棬也?如将戕賊把柳而以為杯棬,則亦将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有太極則有兩儀,故「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仁義者,性之所有而萬善之宗也。
人之為仁義,乃其性之本然。
自親親而推之至于仁不可勝用;自長長而推之至于義不可勝用,皆順其所素有,而非外取之也。
若違乎仁義,則為失其性矣。
而告子乃以把柳為杯棬為喻,其言曰:「以人性為仁義」,則失之甚矣。
蓋仁義,性也,而曰「以人性為仁義」,則是性别為一物,以人為矯揉而為仁義,其失豈不甚乎?孟子謂:如告子所言,則是以把柳之質比性,其為杯棬也,固不能順把柳之性而為之,必将戕賊而為之也。
然則人之為仁義也,亦将戕賊其性而為之乎?是将使天下以仁義為僞,而迷其本真,其害豈不甚乎?故以為禍仁義之言也。
雖然,曲直者,木之性也,非有使之曲直也,木固有曲直之理也。
以是而論性則可矣。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
人性之無分于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于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于東西,無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
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
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 伊川先生曰:「荀子之言性,把柳之論也;揚子之言性,湍水之論也。
」蓋荀子謂人之性惡,以仁義為僞;而揚子則謂人之性善惡混,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故也。
告子不識大本,故始譬性為把柳,謂以人性為仁義;今複譬性為湍水,謂無分于善不善。
夫無分于善不善,則性果何物邪?淪真實之理,而委諸茫昧之地,其所害大矣。
善乎孟子之言曰:「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可謂深切著明矣。
原人之生,天命之性,純粹至善,而無惡之可萌者也。
孩提之童,莫不知愛其親,及其長也,莫不知敬其兄,以至于饑食渴飲,其始亦莫非善也。
推此則可見矣。
何獨人爾,物之始生,亦無有不善者。
惟人得二氣之精,五行之秀,其虛明知覺之心有以推之,而萬善可備,以不失其天地之全,故性善之名獨歸于人,而為天地之心也。
然人之有不善,何也?蓋有是身,則形得以拘之,氣得以汨之,欲得以誘之,而情始亂。
情亂則失其性之正,是以為不善也,而豈性之罪哉?告子以水可決而東西,譬性之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而不知水之可決而東西者,有以使之也。
性之本然,孰使之邪?故水之就下,非有以使之也,水之所以為水,固有就下之理也。
若有以使之,則非獨可決而東西也。
搏之使過颡,激之使在山,亦可也,此豈水之性哉?搏激之勢然也。
然搏激之勢盡,則水仍就下也,可見其性之本然而不可亂矣。
故夫無所為而然者,性情之正,乃所謂善也。
若有以使之,則為不善,故曰人之可使為不善。
然雖為不善,而其秉彜終不可殄滅,亦猶就下之理不泯于搏激之際也。
或曰:「程子謂善固性也,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然則與孟子有二言乎?」曰:「程子此論,蓋為氣禀有善惡言也。
如羊舌虎之生,已知其必滅宗之類,以其氣禀而知其末流之弊至此。
謂惡亦不可不謂之性者,言氣禀之性也。
」氣禀之性可以化而複其初,夫其可以化而複其初者,是乃性之本善者也,可不察哉! 告子曰「生之謂性」,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
」「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與?」曰:「然。
」「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與?」論性之本,則一而已矣,而其流行發見,人物之所禀,有萬之不同焉。
蓋何莫而不由于太極,何莫而不具于太極,是其本之一也。
然有太極則有二氣五行,??缊交感,其變不齊,故其發見于人物者,其氣禀各異,而有萬之不同也。
雖有萬之不同,而其本之一者,亦未嘗不各具于其氣禀之内。
故原其性之本一,而察其流行之各異,知其流行之各異,而本之一者初未嘗不完也,而後可與論性矣。
故程子曰:「論性而不論氣,不備;論氣而不論性,不明。
」蓋論性而不及氣,則昧夫人物之分,而太極之用不行矣;論氣而不及性,則迷夫大本之一,而太極之體不立矣。
用之不行,體之不立,焉得謂之知性乎?異端之所以賊仁害義,皆自此也。
告子生之謂性之說,以言夫各正性命之際則可也,而告子氣與性不辨,人物之分混而無别,莫适其所以然。
孟子知其蔽于此也,故以白之謂白為譬,而又以玉之與羽、羽之與雪為比。
告子以為然,是告子以人物之性為無以異也。
以人物之性為無以異,是不察夫流形所變之殊,而亦莫知其本之所以為一者矣。
則其所謂生之之謂性者,語雖似而意亦差也。
或曰:氣之在人在物,固有殊矣,而人之氣禀亦有異乎?曰:人者,天地之精,五行之秀,其所以為人者,大體固無以異也。
然各就其身,亦有參差不齊者焉,故有剛柔緩急之異禀,而上智生知之最靈,愚者昏窒而難發,由其不齊故也。
至于禽獸草木,就其類之中,亦各有所不同者焉,此又其一身還有一乾坤者也。
故太極一而已矣,散為人物而有萬殊,就其萬殊之中,而複有所不齊焉,而皆謂之性。
性無乎不在也。
然而在人有修道之教焉,可以化其氣禀之偏,而複全夫盡己之性,盡人之性,盡物之性,其極與天地參。
此人所以為人之道,而異乎庶物者也。
告子曰:「食色,性也。
仁,内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内也。
」孟子曰:「何以謂仁内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于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于外也,故謂之外也。
曰:「異于白馬之白也,無以異于白人之白也。
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于長人之長與?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不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内。
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
」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于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
然則耆炙亦有外與?食色固出于性,然莫不有則焉。
」今告子乃舉物而遺其則,是固出于性,無分于善不善之論也。
其說行而天理不明,而人欲莫之遏矣。
至于仁内義外之說,其失又甚焉。
彼以為長之在人,如白之在彼,曾不知白之為色,一定而不變,而長之所宜,則随事而不同也。
若一槩而論,則馬之長,将亦無以異于人之長,而可乎?夫長雖在彼,而長之者在我。
蓋長之之理素具于此,非因彼而有也。
有是性則具是理,其輕重、親疏、小大、遠近之宜,固森然于秉彜之中而不可亂。
事物至于前者,雖有萬之不同,而有物必有則,泛應曲酬,各得其當,皆吾素有之義,而非外取之,此天所命也。
惟夫昧于天命,而以天下之公理為有我之得私,而始有義外之說。
孟子告之曰:「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使思夫長之之為義,則知義之非外矣。
而告子猶惑焉,謂愛吾弟而不愛秦人之弟,是以我為悅,故曰仁内也;長吾長而亦長楚人之長,是以長為悅,故曰義外也。
曾不知所以長之者非在我而何出哉?故孟子複以耆炙谕之。
同為炙也,而所以耆之則在我。
然則以其在彼之同,而謂者炙之為外,可乎?雖然,長吾之長,義也;長楚人之長,亦義也。
長則同,而待吾兄與待楚人固有間矣。
其分之殊,豈人之所能為哉?觀告子「義外」之說,固為不知義矣。
不知義,則其所謂仁内者,亦烏知仁之所以為仁者哉?彼徒以愛為仁,而不知愛之施有差等,固義之所存也。
徒以長為義,而不知所以長之者,固仁之體也。
不知仁義而以論性,宜乎莫适其指歸也。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内也?」曰:「行吾敬,故謂之内也。
」「鄉人長于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
」「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
」「所敬在此,所長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
曰:「弟為屍,則誰敬?彼将曰:敬弟。
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
子亦曰:在位故也。
」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
季子聞之,曰:「敬叔父則救,敬弟則敬。
果在外,非由内也。
」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季子不知性,故于義内之說有疑焉。
公都子答以行吾敬,故謂之内,亦未為失也。
蓋敬之所施,各有攸當,是乃義也。
然公都子未能本于性而論,故聞季子先酌鄉人之論,則無以對之。
蓋庸敬于兄,義也;以鄉人長酌而先之,亦義也。
可敬雖在彼,而敬之者在我,故孟子以弟為屍為比。
夫兄之當敬,鄉人之酌當先,與夫為屍者之當敬,皆其理之素定而不可易者也。
然則其為在内也明矣,而季子猶惑焉,蓋以叔父與弟為在外,而不知其義之存于内,内外之本一也。
公都子蓋有發于孟子之言,故以冬日飲湯,夏日飲水譬之。
蓋冬之飲必湯,夏之飲必水,是乃義也,而豈外乎哉!「敬以直内,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伊川先生曰:「敬立而内直,義形而外方。
」義形于外,非在外也。
蓋主于敬,而義自此形焉。
敬與義,體用一源而已矣。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
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
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
」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纣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
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與?」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
仁、義、禮、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或相倍蓰而無算者,不能盡其才者也。
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秉夷,好是懿德。
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道學不明,性命之說莫知所宗,故公都子舉三說以為問。
告子無善無不善之說,此以善惡不出于性也。
或謂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此以習成為性也。
或謂有性善,有性不善,此以氣禀為性者也。
性無分于善不善之說,孟子既辨之于前矣。
若謂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乎?不知其可以為善者,固性也;而其為不善者,是豈性也哉?文、武興而民好善,人皆秉彜而好懿德,其性則然也。
幽、厲興而民好暴,習之所染,有以變移其善心,淪胥以亡,而至此耳。
性豈有是哉?若以為有性善,有性不善乎?不知其善者,乃為不失其性,而其不善者,因氣禀而汨于有生之後也。
蓋有生而鐘其純粹之最者,亦有偏駁者,亦有偏駁之甚者。
其最粹者,固存其本然之常性,不待複而誠,此所謂生知聖人也。
若其偏駁者,其為不善,必先就其所偏而發,此固可得而反也。
若偏駁之甚,則有于其生也,而察其聲音顔色,而知其必為不善,如叔向之母知叔虎之必滅羊舌氏之類是也。
然使其長也,而能力自矯揉,則亦可以反。
惟其偏駁之甚,故不複知矯揉,則夫堯為君而有象,瞽瞍為父而有舜,纣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比幹,抑何怪乎?蓋所禀之昏明,在人各異,而其不善者,終非性之本然者也。
故孟子謂「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
「若」訓「順」,書曰:「弗克若天。
」自性之有動者謂之情,順其情,則何莫非善?謂循其性之本然而發見者也。
有以亂之,而非順之謂,是則為不善矣。
故曰:「非才之罪也。
」夫善者,性也;能為善者,才也。
人皆可以為堯舜者,以其才則然也。
何以知其然?以恻隐、羞惡、恭敬、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也。
恻隐、羞惡、恭敬、是非之所以然,是乃仁、義、禮、智之具乎性者也。
性之中有是四者而已,由外铄,則非天矣。
充盡此四者,則為聖人。
聖人非能有加也,能盡其才者也。
衆人之所固有,亦豈與聖人異乎哉?特弗思耳。
又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斯言可謂涵蓄而有味矣。
然所謂思、所謂求者,必有其道,此學之不可以不講也。
人之相去或倍蓰,或無算者,由能盡與不能盡之異也。
「天生蒸民,有物有則。
民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