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日之不是,而今日改之是也。
蓋湯三往聘之,則其志笃矣,于是始起而從之也。
若于其未可而遽起與,于其可而不幡然,則皆有害于堯舜之道,非其所樂者矣。
故于其未可,則曰「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及其可,則曰「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使是民為堯舜之民,豈若于子身親之?」此其從容于出處之際者然也。
謂「非子覺之而誰」者,非不讓也,理固若是也。
思天下之民有不被堯舜之澤,若己推而内之溝中者,仁者與億兆同體,無不愛也。
前日處畎畝之中,斯民之困窮,有所不得而與,一旦以身許成湯,則當以天下之重自任,此乃堯舜之道,而天之理也,即其饑食而渴飲,朝作而夕息者也。
伊川先生曰:「予,天民之先覺者。
」譬之皆寐,天下未覺,以我先覺振動未覺者,亦使之覺。
及其覺也,元無少欠,亦無增加,适同而已。
蓋天之生民,均具此理,惟聖賢先得其所同然者,是在天生此民中為先覺之民也。
衆人方且蔽而莫之知,故有待于聖賢之覺。
其所以可得而覺者,以其本有故耳。
既言知而又言覺者,知言知有此事,覺言有所省,覺,固有淺深也。
雖然,聖賢所以覺天下者,則有其道矣,非惟教化之行,涵濡浃洽有以使之然,而其感通之妙,民由乎其中,固有不言而喻,未施而敬者。
或謂語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聖賢固不能使天下之皆覺也。
然而天下有可覺之道,聖賢有覺之之理。
其覺也雖存乎人,而聖賢使之由于斯道,雖曰未之或知,固在吾覺之之中矣。
伊尹之所以出而就湯者,蓋如此。
孰謂以割烹要乎枉己以正人,無是理也。
己既先枉,而将何以正人乎?枉己正人且不可,而謂屈己而可以正天下,有是理乎?割烹之論,殆出于春秋戰國之際,枉己求合者之所為,故不得不明辨也。
聖人之行不同,或遠以避之,或近而就之,或辭祿而去,或委身而不去,雖曰不同,而歸于潔其身則同。
蓋循天理之常,未嘗少枉以失其身也。
若後世不知天理之所存,而務為小廉一節,而求以自潔,是則私意之為,非聖賢歸潔其身之道也。
謂「以堯舜之道要湯」者,言伊尹行堯舜之道,而湯往緻之耳,非伊尹有要湯之心也。
若行道于此,而要君之聘于彼,則豈所謂道者哉?末引「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以見伊尹所以出而佐湯伐夏救民之實也。
言「天誅造攻于牧宮」者,蓋桀為不道,是自造攻也。
造攻者,桀也;誅之者,天也。
而伊尹則相湯,始于亳而往征之。
然則其伐夏也何有哉?奉天命以讨有罪而已矣。
萬章問曰:「或謂孔子于衛主癰疽,于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
好事者為之也。
于衛主顔雠由。
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
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
孔子曰:「有命。
」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
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
孔子不悅于魯衛,遭宋桓司馬将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
是時孔子當阨,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
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為孔子?衆人不知有命,故于其無益于求者,強求而不止。
若賢者,則安于命矣,知命之不可求也,故安之。
若夫孔子所謂有命者,則義命合一者也。
故孟子發明之曰:「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
」非聖人擇禮義而為進退,聖人進退無非禮義,禮義之所在,固命之所存也。
此所謂義命之合一者也。
然則謂主癰疽與侍人瘠環者,何其不知聖人之甚哉!于衛主顔雠由,與夫微服而過宋之時,主司城貞子。
二子蓋亦兩國之賢者,敬慕夫子而為之主,非夫子之求之也。
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臣,以其所主。
此泛言觀人之法,豈獨為人臣者所當知,為人君者尤當明此義也。
苟能以其所主觀遠臣,以其所為主觀近臣,則遠近交見,而無蔽于耳目之私矣。
孟子因論孔子而及于此,實觀人之要也。
萬章問曰:「或曰:百裡奚自鬻于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缪公。
信乎?」孟子曰:「否,不然。
好事者為之也。
百裡奚,虞人也。
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産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
宮之奇谏,百裡奚不谏。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幹秦缪公之為污也,可謂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
時舉于秦,知缪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相秦而顯其君于天下,可傳于後世,不賢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鄉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戰國之際,好為此論以污賢者,此非特疾賢惡善之意,蓋其所為類此,而欲借賢者以自班耳。
故孟子反複詳辨,以救其流也。
百裡奚雖霸者之佐,然不可不謂之智者也。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不谏,知虞亡不可救而去之,知秦缪公可與有行而相之,相秦而顯其君于天下。
以是數者觀之,非智不能也,而肯自鬻以成其君乎?成之為言,求成之成,定交之謂也。
自鬻之事,雖鄉裡知自好者不為也。
使奚為之,則其人可見矣,豈複能為前數者哉?雖然,百裡奚不谏虞公而去之,可得謂之忠乎?傳曰:「百裡奚愚于虞而智于秦。
」蓋百裡奚不得用于虞,在不必谏之地也,故知其不可谏而不谏,亦不忍坐待其亡以為仇雠之民,故引而去之,此所以為智也。
不然,百裡奚在當谏之地而不谏,則是不忠之臣也,而何以為智乎? 萬章下 孟子曰: 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亂則退。
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塗炭也。
當纣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将以此道覺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如己推而内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
進不隐賢,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與鄉人處,油油然不忍去也。
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 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凡色之過乎目,聲之接乎耳,固不得而遁也。
而所以視,所以聽,則在我也。
于惡色惡聲,視聽不加焉,則其立心高而守己固矣。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隐賢,必以其道。
雖事污君而不羞,居小官而不辭。
然其進也,未嘗隐賢焉,未嘗不以其道焉,此所以為柳下惠也。
不然,則是枉己,苟仕而已矣。
雖然,以三子而論之,伊尹其最高乎!故于伯夷之風,則以為聞之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于柳下惠之風,則以為聞之者鄙夫寬,薄夫敦,而獨不言伊尹之風所被者廣也。
亦猶論流弊于二子有隘與不恭之言,而不及伊尹也。
然以伊尹比孔子,則猶有任之意不化也。
若孔子則天也,其去齊接淅而行,去魯則曰「遲遲吾行也」。
蓋其速也,其遲也,皆道之所在也。
曰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比公孫醜章所雲易一則字耳,而尤見從容不迫,與時偕行之意。
所謂「聖之清」、「聖之任」、「聖之和」者,言其精極于是三者也。
三子者,雖或清、或任、或和之不同,然所以極其至則一也,故皆以聖言之。
若夫孔子聖之時,則其可以一道名之哉?蓋時雲者,非聖人之趨時,聖人之動固無不時也。
而其曰「聖」,則舉其成名也。
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
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所謂「集大成」者,言集乎道之大成也。
金聲而玉振之者,樂之始作,以金奏而以玉聲終之,言孔子之道,始終純一而無不盡者也。
因論孔子而遂推言學聖人始終之義,使學者有所馴而進焉。
始條理,即易所謂「知至至之」;終條理即易所謂「知終終之」。
此未及乎聖智也。
學者從事于此,固所以為聖智之道也,故曰「智之事,聖之事」。
條理雲者,言有序而不紊也。
夫所謂終條理者,即終其始條理者也。
此非先緻其知而後為其終也。
緻知力行,蓋互相發,然知常在前,故有始終之異也。
于是以射之巧力為譬。
夫射于百步之外,其至于百步者,由夫力也。
力可勉也,而其中鹄,則非力之可為,由夫巧也。
智譬則巧者,言其妙于中也;聖譬則力者,言其能至也。
若三子者,其用力可謂至極矣。
故于其清、任、和者,皆以聖名之,以言其于是三者臻其極也。
然方之孔子,終有所未及者,非其力之不至也,于聖人大而化之者,猶有所憾,蓋其智于是三者之外,未能盡中也。
孔子則知聖俱極者也。
論學,則知聖有始終之序;語道,則聖之極,是知之極者也。
惟孔子為盡之,故三子不能班也。
若顔子之在聖門,蓋知聖幾矣,其至與中,在毫厘之間者欤?學者當以孔子為标的,而緻知力行,以終吾身,而後可也。
北宮锜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
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然而轲也嘗聞其略也。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裡,公、侯皆方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凡四等。
不能五十裡,不
蓋湯三往聘之,則其志笃矣,于是始起而從之也。
若于其未可而遽起與,于其可而不幡然,則皆有害于堯舜之道,非其所樂者矣。
故于其未可,則曰「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及其可,則曰「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使是民為堯舜之民,豈若于子身親之?」此其從容于出處之際者然也。
謂「非子覺之而誰」者,非不讓也,理固若是也。
思天下之民有不被堯舜之澤,若己推而内之溝中者,仁者與億兆同體,無不愛也。
前日處畎畝之中,斯民之困窮,有所不得而與,一旦以身許成湯,則當以天下之重自任,此乃堯舜之道,而天之理也,即其饑食而渴飲,朝作而夕息者也。
伊川先生曰:「予,天民之先覺者。
」譬之皆寐,天下未覺,以我先覺振動未覺者,亦使之覺。
及其覺也,元無少欠,亦無增加,适同而已。
蓋天之生民,均具此理,惟聖賢先得其所同然者,是在天生此民中為先覺之民也。
衆人方且蔽而莫之知,故有待于聖賢之覺。
其所以可得而覺者,以其本有故耳。
既言知而又言覺者,知言知有此事,覺言有所省,覺,固有淺深也。
雖然,聖賢所以覺天下者,則有其道矣,非惟教化之行,涵濡浃洽有以使之然,而其感通之妙,民由乎其中,固有不言而喻,未施而敬者。
或謂語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聖賢固不能使天下之皆覺也。
然而天下有可覺之道,聖賢有覺之之理。
其覺也雖存乎人,而聖賢使之由于斯道,雖曰未之或知,固在吾覺之之中矣。
伊尹之所以出而就湯者,蓋如此。
孰謂以割烹要乎枉己以正人,無是理也。
己既先枉,而将何以正人乎?枉己正人且不可,而謂屈己而可以正天下,有是理乎?割烹之論,殆出于春秋戰國之際,枉己求合者之所為,故不得不明辨也。
聖人之行不同,或遠以避之,或近而就之,或辭祿而去,或委身而不去,雖曰不同,而歸于潔其身則同。
蓋循天理之常,未嘗少枉以失其身也。
若後世不知天理之所存,而務為小廉一節,而求以自潔,是則私意之為,非聖賢歸潔其身之道也。
謂「以堯舜之道要湯」者,言伊尹行堯舜之道,而湯往緻之耳,非伊尹有要湯之心也。
若行道于此,而要君之聘于彼,則豈所謂道者哉?末引「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以見伊尹所以出而佐湯伐夏救民之實也。
言「天誅造攻于牧宮」者,蓋桀為不道,是自造攻也。
造攻者,桀也;誅之者,天也。
而伊尹則相湯,始于亳而往征之。
然則其伐夏也何有哉?奉天命以讨有罪而已矣。
萬章問曰:「或謂孔子于衛主癰疽,于齊主侍人瘠環,有諸乎?」孟子曰:否,不然也。
好事者為之也。
于衛主顔雠由。
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
彌子謂子路曰:「孔子主我,衛卿可得也。
」子路以告。
孔子曰:「有命。
」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
而主癰疽與侍人瘠環,是無義無命也。
孔子不悅于魯衛,遭宋桓司馬将要而殺之,微服而過宋。
是時孔子當阨,主司城貞子,為陳侯周臣。
吾聞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臣,以其所主。
若孔子主癰疽與侍人瘠環,何以為孔子?衆人不知有命,故于其無益于求者,強求而不止。
若賢者,則安于命矣,知命之不可求也,故安之。
若夫孔子所謂有命者,則義命合一者也。
故孟子發明之曰:「孔子進以禮,退以義,得之不得曰有命。
」非聖人擇禮義而為進退,聖人進退無非禮義,禮義之所在,固命之所存也。
此所謂義命之合一者也。
然則謂主癰疽與侍人瘠環者,何其不知聖人之甚哉!于衛主顔雠由,與夫微服而過宋之時,主司城貞子。
二子蓋亦兩國之賢者,敬慕夫子而為之主,非夫子之求之也。
觀近臣,以其所為主;觀遠臣,以其所主。
此泛言觀人之法,豈獨為人臣者所當知,為人君者尤當明此義也。
苟能以其所主觀遠臣,以其所為主觀近臣,則遠近交見,而無蔽于耳目之私矣。
孟子因論孔子而及于此,實觀人之要也。
萬章問曰:「或曰:百裡奚自鬻于秦養牲者五羊之皮,食牛以要秦缪公。
信乎?」孟子曰:「否,不然。
好事者為之也。
百裡奚,虞人也。
晉人以垂棘之璧與屈産之乘,假道于虞以伐虢。
宮之奇谏,百裡奚不谏。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去之秦,年已七十矣,曾不知以食牛幹秦缪公之為污也,可謂智乎?不可谏而不谏,可謂不智乎?知虞公之将亡而先去之,不可謂不智也。
時舉于秦,知缪公之可與有行也而相之,可謂不智乎?相秦而顯其君于天下,可傳于後世,不賢而能之乎?自鬻以成其君,鄉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戰國之際,好為此論以污賢者,此非特疾賢惡善之意,蓋其所為類此,而欲借賢者以自班耳。
故孟子反複詳辨,以救其流也。
百裡奚雖霸者之佐,然不可不謂之智者也。
知虞公之不可谏而不谏,知虞亡不可救而去之,知秦缪公可與有行而相之,相秦而顯其君于天下。
以是數者觀之,非智不能也,而肯自鬻以成其君乎?成之為言,求成之成,定交之謂也。
自鬻之事,雖鄉裡知自好者不為也。
使奚為之,則其人可見矣,豈複能為前數者哉?雖然,百裡奚不谏虞公而去之,可得謂之忠乎?傳曰:「百裡奚愚于虞而智于秦。
」蓋百裡奚不得用于虞,在不必谏之地也,故知其不可谏而不谏,亦不忍坐待其亡以為仇雠之民,故引而去之,此所以為智也。
不然,百裡奚在當谏之地而不谏,則是不忠之臣也,而何以為智乎? 萬章下 孟子曰: 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
治則進,亂則退。
橫政之所出,橫民之所止,不忍居也。
思與鄉人處,如以朝衣朝冠坐于塗炭也。
當纣之時,居北海之濱,以待天下之清也。
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
曰:「天之生斯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将以此道覺此民也。
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與被堯舜之澤者,如己推而内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也。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
進不隐賢,必以其道。
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
與鄉人處,油油然不忍去也。
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
孔子之去齊,接淅而行;去魯,曰: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
」「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曰:「伯夷,聖之清者也;伊尹,聖之任者也;柳下惠,聖之和者也;孔子,聖之時者也。
」 伯夷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惡聲。
凡色之過乎目,聲之接乎耳,固不得而遁也。
而所以視,所以聽,則在我也。
于惡色惡聲,視聽不加焉,則其立心高而守己固矣。
柳下惠不羞污君,不辭小官,進不隐賢,必以其道。
雖事污君而不羞,居小官而不辭。
然其進也,未嘗隐賢焉,未嘗不以其道焉,此所以為柳下惠也。
不然,則是枉己,苟仕而已矣。
雖然,以三子而論之,伊尹其最高乎!故于伯夷之風,則以為聞之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
于柳下惠之風,則以為聞之者鄙夫寬,薄夫敦,而獨不言伊尹之風所被者廣也。
亦猶論流弊于二子有隘與不恭之言,而不及伊尹也。
然以伊尹比孔子,則猶有任之意不化也。
若孔子則天也,其去齊接淅而行,去魯則曰「遲遲吾行也」。
蓋其速也,其遲也,皆道之所在也。
曰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比公孫醜章所雲易一則字耳,而尤見從容不迫,與時偕行之意。
所謂「聖之清」、「聖之任」、「聖之和」者,言其精極于是三者也。
三子者,雖或清、或任、或和之不同,然所以極其至則一也,故皆以聖言之。
若夫孔子聖之時,則其可以一道名之哉?蓋時雲者,非聖人之趨時,聖人之動固無不時也。
而其曰「聖」,則舉其成名也。
孔子之謂「集大成」。
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
始條理者,智之事也;終條理者,聖之事也。
智,譬則巧也;聖,譬則力也。
由射于百步之外也,其至,爾力也;其中,非爾力也。
所謂「集大成」者,言集乎道之大成也。
金聲而玉振之者,樂之始作,以金奏而以玉聲終之,言孔子之道,始終純一而無不盡者也。
因論孔子而遂推言學聖人始終之義,使學者有所馴而進焉。
始條理,即易所謂「知至至之」;終條理即易所謂「知終終之」。
此未及乎聖智也。
學者從事于此,固所以為聖智之道也,故曰「智之事,聖之事」。
條理雲者,言有序而不紊也。
夫所謂終條理者,即終其始條理者也。
此非先緻其知而後為其終也。
緻知力行,蓋互相發,然知常在前,故有始終之異也。
于是以射之巧力為譬。
夫射于百步之外,其至于百步者,由夫力也。
力可勉也,而其中鹄,則非力之可為,由夫巧也。
智譬則巧者,言其妙于中也;聖譬則力者,言其能至也。
若三子者,其用力可謂至極矣。
故于其清、任、和者,皆以聖名之,以言其于是三者臻其極也。
然方之孔子,終有所未及者,非其力之不至也,于聖人大而化之者,猶有所憾,蓋其智于是三者之外,未能盡中也。
孔子則知聖俱極者也。
論學,則知聖有始終之序;語道,則聖之極,是知之極者也。
惟孔子為盡之,故三子不能班也。
若顔子之在聖門,蓋知聖幾矣,其至與中,在毫厘之間者欤?學者當以孔子為标的,而緻知力行,以終吾身,而後可也。
北宮锜問曰:「周室班爵祿也,如之何?」孟子曰:「其詳不可得聞也。
諸侯惡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
然而轲也嘗聞其略也。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
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裡,公、侯皆方百裡,伯七十裡,子、男五十裡,凡四等。
不能五十裡,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