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卷五
關燈
小
中
大
至,此舜之孝思所以為天下萬世之則也。
然則天子固為天下尊矣,而天子之父又天子之所當尊,此太極之所以為一,古今之通義也。
然則謂瞽瞍之為臣,不亦悖于理之甚乎?雖然,語所謂「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則亦固有說矣。
以舜之事論之,父之诏子,蓋常理也。
今以瞽瞍之頑,舜盡子道,至于至??感神,而瞽亦允若焉,是感格之端乃在于舜,所以變化瞽瞍之氣質者,舜也。
斯謂之父不得而子則可矣。
古之人君,蓋有受教于其臣,以成其德者,如太甲之于伊尹,成王之于周公,謂之君不得而臣亦可也。
蓋在子知盡事父之道而已,在臣知盡事君之道而已。
而自後世觀之,則見其有不得而臣、不得而子者焉,故雲爾也。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
」「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
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于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
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
天下諸侯朝觐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堯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
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此之謂也。
」 聖人之動,無非夫也,其相授受之際,豈有我之所得為哉?善乎孟子發明之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夫天子而以天下與人,則是私意之所為,亂之道也。
堯之于舜,選于天下而薦之天耳。
而舜之卒有天下者,天實為之,堯豈能加毫末于此哉?故謂之天與之也。
以行與事示之者,以其所行與當時之事觀之,則可見天之所與矣。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乃其行與事之可見者也。
蓋祭而備順,是百神所享也。
至于烈風雷雨而弗迷,又可見其享之之實也。
神人一理,神之所享,民之所安者也。
天與之,即人與之矣。
然則堯何加毫末于此哉?舜之相堯,曆年如是之久,其薦于天、暴于民者如是其著,此乃天也。
堯崩,舜率天下而服堯之喪。
堯喪既除,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不敢以已為天子,而聽天所命也。
朝觐、訟獄、讴歌者,皆相率而歸之,不容舍焉,夫然後歸而踐位。
其從容于天人之際蓋如此。
然則舜亦豈能加毫末于此哉?故曰:「聖人之動,無非天也。
」夫所謂天者,至公無私之體也。
天之視聽何自而見?民之視聽是也。
朝觐、訟獄、讴歌之所歸,是天命之所歸也。
玩此章,則聖人所謂「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者,殆可得而究矣。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昔者舜薦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
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于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
禹薦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陰。
朝觐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啟,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曆年多,施澤于民久。
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曆年少,施澤于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緻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湯以王于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
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已也,複歸于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
孔子曰:唐虞禅,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
堯舜傳之賢,禹傳之子,而後世遂有至禹而德衰之論,此以私意觀聖人也。
非惟以私意觀禹,亦以私意觀堯舜者也。
蓋堯之與賢,非固舍其子,必欲與賢以示公也。
以是存心,則是私意而已,豈所以為公哉?而禹之與子也,亦豈必欲與其子者哉?孟子之言著明矣,曰: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天與賢則賢者立焉,天與子則子立焉。
然則天與聖人,果且有二乎哉?此所謂天下之大公,若加毫末于此,皆私意也。
禹薦益于天,與堯之薦舜,舜之薦禹,其心一也。
益避禹之子,與舜之在南河,禹之在陽城,其心一也。
天而與益,則朝觐訟獄讴歌者皆歸之。
益踐天子位矣,禹亦豈得而不與之哉?而天則與子也,禹亦豈得而與之哉?使天而與丹朱與舜之子,則舜禹固得遂其終避之意,猶益得遂其終避之志者也。
故曰其心一也。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緻而至者,命也。
」其發明天人之際深矣。
「莫之為」,言無有為之者,而其為則天也。
「莫之緻」,言無有緻之者,而其至則命也。
言天而又言命,天言其統體,而命言其命乎人者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而舜禹之為相,曆年多,施澤之久,故天下歸之。
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而益相禹未久,故天下歸啟。
此豈有為之者乎?豈有緻之者乎?而其為也,其至也,則可以曰天與命也。
聖人樂天而知命,故無違也。
雖然,人君為不善,而天命去之,則是有所為而緻也,獨不可言天與命欤?孟子蓋亦嘗論之矣,曰:「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蓋如堯、舜、禹、益之事,天理之全,而命之正也。
若夫為不善以及于亂亡,則是自絕于天,以遏其命,不得謂之得其正矣。
然而其為是事,則有是應,謂之命則可也。
孟子因論堯、舜、禹禅繼之事,而遂及于匹夫有天下與繼世有天下之理,而論伊、周、孔子之事,所以極乎天命之微也。
匹夫而有天下,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
仲尼之不有天下,則以無薦之于天者也,此天也。
繼世以有天下者,必其惡如桀、纣,而後為天所廢。
不然,則其繼世固宜。
故益、伊尹、周公雖德盛,而不有天下也。
太甲雖不敬于始,伊尹放之于桐,使之改行,及其克終,則奉而歸之,皆順天命也。
以此可見繼世之君,非若桀、纣,則不為天所廢也。
周公之不有天下,亦若是矣。
此皆言天理之常也。
孔子曰:「唐、虞禅,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
」一者何也?亦曰奉天命而已矣。
而司馬君實、蘇子由各以其私意立論,愚不得而不辨也。
司馬氏之論曰:禹子果賢,而禹薦益,使天下自擇啟而歸焉,是飾僞也。
益知啟之賢,得天下之心己不足以間,而受天下于禹,是竊位也。
禹以天下授益,啟以違父之命而為天子,是不孝也。
惡有飾僞、竊位、不孝之人,而謂之聖賢哉?此未知禹不得授之于益,益不得受之于禹也。
禹以益之賢,使宅百揆,而薦之于天耳。
禹崩,益以冢宰率天下行三年喪,喪終則避位焉。
禹之子啟賢,而天下歸之,固其所也。
禹也,益也、啟也,皆豈能加毫末于此哉?蘇氏之論曰:「使舜、禹避之,天下歸之,而堯、舜之子不順,将使天下而廢其子欤?将奉其子而違天下欤?而事之至逆,由避緻之也。
至益不度天命而受命于禹,禹遜之而天下不從,而後不敢為匹夫,猶且恥為之,而謂益為之哉?」此尤不思之甚者也。
舜禹豈有富天下之意乎哉?終其事而避其位,若天下歸吾君之子,固其所也,而天下歸之,自不舍耳。
舜禹若逆計其利害而遽自立,則是何心哉?益為禹所薦,故終其冢宰之事,三年喪畢,避啟箕山。
天下歸啟,益固得其所也。
而以私意得失輕重,聖賢何其不之思欤?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驷弗視也。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湯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嚣嚣,無欲自得之貌。
我何以湯之聘币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于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将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
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 所謂樂堯舜之道者,果何如哉?伊尹之在莘野,饑食而渴飲,朝作而夕息,何以異于田夫野人乎?惟其行著習察,順命樂天,而無一毫損益于其間,此即堯、舜之所以治天下者,而伊尹之所樂有在乎是也。
既曰「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又曰「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蓋其祿以天下弗顧,系馬千驷弗視之心,即一介不以取與之心也。
既曰「義」而又曰「道」,無體用而明之也。
其不即應湯之命者,以其未可也;其幡然而改者,以其可也。
非前
然則天子固為天下尊矣,而天子之父又天子之所當尊,此太極之所以為一,古今之通義也。
然則謂瞽瞍之為臣,不亦悖于理之甚乎?雖然,語所謂「盛德之士,君不得而臣,父不得而子」,則亦固有說矣。
以舜之事論之,父之诏子,蓋常理也。
今以瞽瞍之頑,舜盡子道,至于至??感神,而瞽亦允若焉,是感格之端乃在于舜,所以變化瞽瞍之氣質者,舜也。
斯謂之父不得而子則可矣。
古之人君,蓋有受教于其臣,以成其德者,如太甲之于伊尹,成王之于周公,謂之君不得而臣亦可也。
蓋在子知盡事父之道而已,在臣知盡事君之道而已。
而自後世觀之,則見其有不得而臣、不得而子者焉,故雲爾也。
萬章曰:「堯以天下與舜,有諸?」孟子曰:「否。
」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然則舜有天下也,孰與之?」曰:「天與之。
」「天與之者,諄諄然命之乎?」曰:「否。
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以行與事示之者,如之何?」曰:「天子能薦人于天,不能使天與之天下;諸侯能薦人于天子,不能使天子與之諸侯;大夫能薦人于諸侯,不能使諸侯與之大夫。
昔者堯薦舜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
故曰天不言,以行與事示之而已矣。
」曰:「敢問薦之于天而天受之,暴之于民而民受之,如何?」曰:「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天與之,人與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舜相堯二十有八載,非人之所能為也,天也。
堯崩,三年之喪畢,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
天下諸侯朝觐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堯之子而讴歌舜,故曰天也。
夫然後之中國,踐天子位焉。
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
太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此之謂也。
」 聖人之動,無非夫也,其相授受之際,豈有我之所得為哉?善乎孟子發明之曰:「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
」夫天子而以天下與人,則是私意之所為,亂之道也。
堯之于舜,選于天下而薦之天耳。
而舜之卒有天下者,天實為之,堯豈能加毫末于此哉?故謂之天與之也。
以行與事示之者,以其所行與當時之事觀之,則可見天之所與矣。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乃其行與事之可見者也。
蓋祭而備順,是百神所享也。
至于烈風雷雨而弗迷,又可見其享之之實也。
神人一理,神之所享,民之所安者也。
天與之,即人與之矣。
然則堯何加毫末于此哉?舜之相堯,曆年如是之久,其薦于天、暴于民者如是其著,此乃天也。
堯崩,舜率天下而服堯之喪。
堯喪既除,舜避堯之子于南河之南,不敢以已為天子,而聽天所命也。
朝觐、訟獄、讴歌者,皆相率而歸之,不容舍焉,夫然後歸而踐位。
其從容于天人之際蓋如此。
然則舜亦豈能加毫末于此哉?故曰:「聖人之動,無非天也。
」夫所謂天者,至公無私之體也。
天之視聽何自而見?民之視聽是也。
朝觐、訟獄、讴歌之所歸,是天命之所歸也。
玩此章,則聖人所謂「先天而天不違,後天而奉天時」者,殆可得而究矣。
萬章問曰:「人有言:至于禹而德衰,不傳于賢而傳于子,有諸?」孟子曰:「否,不然也。
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昔者舜薦禹于天,十有七年,舜崩。
三年之喪畢,禹避舜之子于陽城,天下之民從之,若堯崩之後不從堯之子而從舜也。
禹薦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陰。
朝觐訟獄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
讴歌者不讴歌益而讴歌啟,曰:吾君之子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
舜之相堯,禹之相舜也,曆年多,施澤于民久。
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
益之相禹也,曆年少,施澤于民未久。
舜、禹、益相去久遠,其子之賢不肖,皆天也,非人之所能為也。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緻而至者,命也。
匹夫而有天下者,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故仲尼不有天下。
繼世以有天下,天之所廢,必若桀纣者也,故益、伊尹、周公不有天下。
伊尹相湯以王于天下,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太甲颠覆湯之典刑,伊尹放之于桐。
三年,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三年,以聽伊尹之訓已也,複歸于亳。
周公之不有天下,猶益之于夏,伊尹之于殷也。
孔子曰:唐虞禅,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
堯舜傳之賢,禹傳之子,而後世遂有至禹而德衰之論,此以私意觀聖人也。
非惟以私意觀禹,亦以私意觀堯舜者也。
蓋堯之與賢,非固舍其子,必欲與賢以示公也。
以是存心,則是私意而已,豈所以為公哉?而禹之與子也,亦豈必欲與其子者哉?孟子之言著明矣,曰:天與賢則與賢,天與子則與子。
天與賢則賢者立焉,天與子則子立焉。
然則天與聖人,果且有二乎哉?此所謂天下之大公,若加毫末于此,皆私意也。
禹薦益于天,與堯之薦舜,舜之薦禹,其心一也。
益避禹之子,與舜之在南河,禹之在陽城,其心一也。
天而與益,則朝觐訟獄讴歌者皆歸之。
益踐天子位矣,禹亦豈得而不與之哉?而天則與子也,禹亦豈得而與之哉?使天而與丹朱與舜之子,則舜禹固得遂其終避之意,猶益得遂其終避之志者也。
故曰其心一也。
「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緻而至者,命也。
」其發明天人之際深矣。
「莫之為」,言無有為之者,而其為則天也。
「莫之緻」,言無有緻之者,而其至則命也。
言天而又言命,天言其統體,而命言其命乎人者也。
丹朱之不肖,舜之子亦不肖,而舜禹之為相,曆年多,施澤之久,故天下歸之。
啟賢,能敬承繼禹之道,而益相禹未久,故天下歸啟。
此豈有為之者乎?豈有緻之者乎?而其為也,其至也,則可以曰天與命也。
聖人樂天而知命,故無違也。
雖然,人君為不善,而天命去之,則是有所為而緻也,獨不可言天與命欤?孟子蓋亦嘗論之矣,曰:「盡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桎梏死者,非正命也。
」蓋如堯、舜、禹、益之事,天理之全,而命之正也。
若夫為不善以及于亂亡,則是自絕于天,以遏其命,不得謂之得其正矣。
然而其為是事,則有是應,謂之命則可也。
孟子因論堯、舜、禹禅繼之事,而遂及于匹夫有天下與繼世有天下之理,而論伊、周、孔子之事,所以極乎天命之微也。
匹夫而有天下,德必若舜、禹,而又有天子薦之者。
仲尼之不有天下,則以無薦之于天者也,此天也。
繼世以有天下者,必其惡如桀、纣,而後為天所廢。
不然,則其繼世固宜。
故益、伊尹、周公雖德盛,而不有天下也。
太甲雖不敬于始,伊尹放之于桐,使之改行,及其克終,則奉而歸之,皆順天命也。
以此可見繼世之君,非若桀、纣,則不為天所廢也。
周公之不有天下,亦若是矣。
此皆言天理之常也。
孔子曰:「唐、虞禅,夏後、殷、周繼,其義一也。
」一者何也?亦曰奉天命而已矣。
而司馬君實、蘇子由各以其私意立論,愚不得而不辨也。
司馬氏之論曰:禹子果賢,而禹薦益,使天下自擇啟而歸焉,是飾僞也。
益知啟之賢,得天下之心己不足以間,而受天下于禹,是竊位也。
禹以天下授益,啟以違父之命而為天子,是不孝也。
惡有飾僞、竊位、不孝之人,而謂之聖賢哉?此未知禹不得授之于益,益不得受之于禹也。
禹以益之賢,使宅百揆,而薦之于天耳。
禹崩,益以冢宰率天下行三年喪,喪終則避位焉。
禹之子啟賢,而天下歸之,固其所也。
禹也,益也、啟也,皆豈能加毫末于此哉?蘇氏之論曰:「使舜、禹避之,天下歸之,而堯、舜之子不順,将使天下而廢其子欤?将奉其子而違天下欤?而事之至逆,由避緻之也。
至益不度天命而受命于禹,禹遜之而天下不從,而後不敢為匹夫,猶且恥為之,而謂益為之哉?」此尤不思之甚者也。
舜禹豈有富天下之意乎哉?終其事而避其位,若天下歸吾君之子,固其所也,而天下歸之,自不舍耳。
舜禹若逆計其利害而遽自立,則是何心哉?益為禹所薦,故終其冢宰之事,三年喪畢,避啟箕山。
天下歸啟,益固得其所也。
而以私意得失輕重,聖賢何其不之思欤? 萬章問曰:「人有言,伊尹以割烹要湯,有諸?」孟子曰:「否,不然。
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而樂堯舜之道焉。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也,系馬千驷弗視也。
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湯使人以币聘之,嚣嚣然曰:嚣嚣,無欲自得之貌。
我何以湯之聘币為哉?我豈若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哉?湯三使往聘之,既而幡然改曰:「與我處畎畝之中,由是以樂堯舜之道,吾豈若使是君為堯舜之君哉?吾豈若使是民為堯舜之民哉?吾豈若于吾身親見之哉?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覺也。
予,天民之先覺者也,予将以斯道覺斯民也,非予覺之而誰也?」思天下之民,匹夫匹婦有不被堯舜之澤者,若己推而内之溝中,其自任以天下之重如此,故就湯而說之以伐夏救民。
「吾未聞枉己而正人者也,況辱己以正天下者乎?」聖人之行不同也,或遠或近,或去或不去,歸潔其身而已矣。
吾聞其以堯、舜之道要湯,未聞以割烹也。
伊訓曰:「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
」 所謂樂堯舜之道者,果何如哉?伊尹之在莘野,饑食而渴飲,朝作而夕息,何以異于田夫野人乎?惟其行著習察,順命樂天,而無一毫損益于其間,此即堯、舜之所以治天下者,而伊尹之所樂有在乎是也。
既曰「非其義也,非其道也,祿之以天下弗顧」,又曰「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蓋其祿以天下弗顧,系馬千驷弗視之心,即一介不以取與之心也。
既曰「義」而又曰「道」,無體用而明之也。
其不即應湯之命者,以其未可也;其幡然而改者,以其可也。
非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