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說卷四
關燈
小
中
大
恒之弑君,雖從大夫之後,亦沐浴而請讨。
此謂之「已甚」,可乎?不深求乎聖賢之權度,而徒竊語之疑似者以文其奸,此賊仁義之甚者也。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 言固欲其信也,行固欲其果也。
今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則大人者言有時而不信乎?行有時而不果乎?非然也。
蓋言行固欲信果,然有必之之意,則非也。
必乃私也。
故言必欲信,而不知義,将至于守其所不可複者,私意相與,而非所謂信也;行必欲果,而不知義,将至于為其所不可推者,直情徑行,而非所謂果也。
故君子不必夫果與信,而獨精吾義焉耳。
事事物物皆有義存焉,而著于吾心,苟能體是心而充之,則義可得而精也。
義精則有所不言,言莫非義也,而無不信之言矣;有所不行,行莫非義也,而無不果之行矣。
何者?義得則信、果在其中,必于信、果而不知義,則無以揆言行之發,而尚何信、果之雲乎?雖然,言必信,行必果,亦異乎小人之無忌憚者矣。
蓋亦志乎善道,特所見者小耳。
故子貢問「何如斯可謂之士」,孔子告之至于三,則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蓋言其所見者小也。
知孔子之所謂「硁硁然小人哉」,則知孟子之所謂惟義所在之為大人者矣。
若夫世之無忌憚者,不信其言,不果其行,而曰惟吾義之所在,此則自棄絕于君子之歸者,而尚何尤焉?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赤子之心,無聲色臭味之誘,無知巧作為之私,其喜怒愛懼,皆由于己者也。
惟其物至而知之,自幼寖長,則流于情,動于欲,狃于習,亂于氣,千緒萬端,紛擾經營,而其赤子之心日以斲喪,一失而不能反者衆矣。
學也者,所以求反之也。
大人者,能反之者也。
蓋人欲消而天理存,聲色臭味不能移也,知巧作為不複萌也,此則渾然赤子之心,以其本有是心,今非能有加,才不失之耳,故曰「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由是而動,無非天理之所存矣,此所謂自明而誠者也。
若夫上智生知之聖,則赤子之心元不喪失,即此體而盡之,天下之理無不得焉,所謂自誠而明者也。
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事親者,人心之至親切者也,而送死者,又事親之最笃至者也。
以其變之大,是以為節之大;以其節之大,是以為事之大也。
故于送死之際,可以觀人子之自盡焉者。
蓋吾親已矣,不可得而複見矣,其所以自盡者,惟吾求所以慊于其心,非有所勉而為者。
故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知者可以觀其理焉,強者可以觀其節焉。
然而人之常情,或能養于生,而送死之際,往往有所怠且忽。
夫其所以怠且忽者,以夫親既沒,而愛敬亦或随而衰也。
是人也,其良心亦不之笃矣。
若夫愛敬之深者,親雖有存沒之間,而心則一也。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所謂天理者,甯有二哉?謂養生未足以當大事,以對夫送死而言,猶為可以勉也。
孟子斯言,蓋以俗薄道微,欲人勉所以笃于其終者。
曾子亦嘗言曰:「人未有自緻者也,必也親喪乎?」蓋于親喪可以見其所以自緻者,是亦孟子之意也。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學貴乎自得,不自得,則無以有諸己,自得而後為己物也。
以其德性之知,非他人之所能與,非聰明智力之所可及,故曰自得。
君子深造之以道者,欲其自得之也。
深造之以道者,言其涵泳之深也。
工夫笃至而後能有得,不然,則為臆度而已,非自得也。
臆度者,猶在此而想彼,自得則此便是彼,更無二也。
蓋所得未真實,則其中心必有臬然不安者。
自得則如水之必寒,火之必熱,不可得而易,故居之安。
居之安,則資乎此,而所進日深矣。
資者,憑借據依之謂。
蓋居之既安,則自得之味愈無窮也,故曰「資之深」。
資之深,則萬理素定于此,事至物來,随而應之,周流運用,無非大端之所存,故曰「取之左右逢其原」。
于是重言之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其示人至矣。
夫未之有得,則何所居?無所居,則又何所資而取哉?故自得其本也。
然欲其自得,則有道矣,非深造之以道不可也。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也。
」 天下之理,常存乎至約,而約為難言也,為難識也。
雖然,求約有道,其惟博學而詳說欤?博非雜也,詳非泛也。
稽之前古,考之當今,以至于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朝夕從事而學焉,所謂博也;極天下之理,講論問辨而不置焉,所謂詳也。
博學詳說,則心廣義精,而所謂約者,可得于言意之表矣。
故君子之博學而詳說,是将以反之于己而說約也。
學不博,說不詳,而曰我知約者,是特陋而已矣。
故約者,道之所存也。
守不約則本不立;言不約則義不明。
而約不可徒得也,非功深力到,則末由至也。
若博學詳說,而志不在于求約者,則是外馳其心,務廣而誇多耳,非所謂學也。
昔者子貢蓋博且詳而以求約者,及其一朝有感而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則反約矣。
」孟子此章,蓋欲學者知夫求約之道在乎博學而詳說之也,又将使學者知夫博學詳說所以求約,而不至失于雜與泛之病也。
然而其言曰「詳說之」,又曰「反說約」,必有以說為言者。
蓋說也者,所以體當吾進德居業之實。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
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 以善服人者,于政事之間勉而為善,而欲以服人。
夫為善而欲以服人,則是有為而然,于善之體固有害矣,而果何以服人乎?比之以善養人者,非惟不同,其意味蓋有霄壤之殊矣。
善者,天下之公也。
先王修己以敬,而天下之人舉在吾化育之中。
其發見于事業者,如雷風之被物,物蒙其養而無不應者,故未嘗有意于服人,而心悅誠服,有不期然而然者,蓋以善道與人共之耳。
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如是,則可以王矣。
若五伯之所為,其間善者,不過以善服人而已。
齊桓公會首止而定王太子之位;晉文公盟踐土,率諸侯而朝王,是皆欲以善服人者也。
當時服之者,亦豈為悅服哉?其不服者固多矣。
比之三王深長久大,涵養人心之事,豈不有間乎?故夫所謂以善服人、以善養人之異,學者要當深味,見其所以為霄壤之殊,則王伯之分了然矣。
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 張橫渠曰:「言而不祥,莫大于蔽賢。
」蓋此章文義謂言無使實不祥,其不祥之實,蔽賢為甚也。
蓋所謂福者,百順之名也;而所謂不祥者,逆理而反常者也。
理得于己,中正和平,無一不順也。
惟夫逆其常理,則措之于身而不安,以至害于而家,兇于而國,皆由此也,故謂之不祥。
凡詩書所稱禍福蓋如此。
言而不祥,何以知蔽賢之為甚?蓋人實有是善,而吾蔽之,是反其常理之甚也。
原人所以蔽賢,蓋出于媢忌忮疾之私。
方其欲蔽人之賢也,私意橫起,其不祥之氣固已充溢乎中,而發越乎四體矣。
況乎天之生賢,以為人也,蔽賢而使民不得被其澤,則其為不祥,又有不可勝言者矣。
故秦誓謂:「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它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夫其所謂休休然者,固百祥之所舍也。
嗟乎!聖賢之論禍福蓋如此。
彼後世不知道者,謂蔽賢者必無後,達賢者必有後,此以區區淺見測度天理,又豈知所謂祥與不祥者哉?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仲尼之所以取夫水者,歎其有本而無窮也。
」夫其所以混混然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以至于放乎四海,此何自而然哉?以其有本故耳。
若夫溝浍之水,雨集則盈,其涸也亦旋踵而至,此其無本故也。
然則君子其可以不務本乎?故聲聞過其情實,君子以為恥者,以其無本故也。
然則其在人也本安在乎?仁是也。
仁,人心也。
人皆有是心,放而不知求,則其本不立矣。
本不立,則其知也,聞見之所知而已;其為也,智力之所為而已,豈不有限而易竭乎?惟君子為能體是心而存之,存而擴之,本立而道生,故其所進有常而日新,其事業深遠而無盡也。
有本無本之異蓋如此。
夫自可欲之善而進焉,以至于極聖神之妙,皆由夫有本而然。
其所以為聖神者,乃其可欲之善擴充變化者然耳。
亦猶水也,至于放乎四海,亦其原泉混混者之所積耳。
本乎本乎,學者其可不務乎?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人與萬物同乎天,其體一也,禀氣賦形,則有分焉。
至若禽獸,亦為有情之類,然而隔于形氣而不能推也。
人則能推矣,其所以能推者,乃人之道,而異乎物者也,故曰幾希,言其分之不遠也。
人雖有是心,而必貴于能存,能存而後人道立。
不然,放而不知求,則與庶物亦奚以異哉?故庶民之所以為庶民者,以其去之;君子之所以為君子者,則以其能存之耳。
曰去之者,為其去而不反也;曰存之者,為其存而不舍也。
去而不返,則無以自别于禽獸,存之之極,雖聖亦可幾也。
去與存,其幾本于毫厘之間,可不謹哉?于是舉舜之事以明之。
舜蓋其極緻者也。
明于庶物者,盡己之性而盡物之性也;察于人倫者,人倫之際,處之無不盡其道也。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者,行仁義猶為二物也;由仁義行,則如目視而耳聽,手持而足履,無非是矣。
若舜者,可謂全其所以為人者,而無虧欠矣。
未至于舜,皆為未盡也。
嗟乎!人皆可以為舜,其本在乎存之而已矣。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
湯執中,立賢無方。
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
武王不洩迩,不忘遠。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 「惡旨酒而好善言」,所欲不存而心純乎義理也。
「執中,立賢無方」,心無所偏系而用賢無方所也。
「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憂民之憂,望天下有道而未之得,其心惟欲纣之庶幾乎悟也。
「不洩迩,不忘遠」,迩則不洩,遠則不忘,正大周徧之體也。
此四事皆舉其最盛者言之。
于是四者而窺四聖人之心,則可見其運而不息,化而不滞者也,其天地之心欤?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方是時,周公相成王,欲以立經陳紀,制禮作樂,成一代之法,施之萬世。
故推本三代四聖之心,而施此四事,達之天下,以為無窮之事業也。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
所謂不合者,思而未得者也。
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惟恐不及也。
凡井田封建、取士建官、禮樂刑政,雖起于上世,而莫備于周,是皆周公心思之所經緯,本諸三王而達之者也。
周公之心,孟子此章發明之,可謂至矣。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 文定胡公曰:「案邶、鄘而下,多春秋時詩也。
而謂詩亡然後春秋作,何也?自黍離降為國風,天下無複有雅,而王者之詩亡。
春秋作于隐公,适當雅亡之後,故曰:詩亡然後春秋作也。
夫黍離之所以降為國風者,周平王自為之也。
平王忘複仇之義,棄宗國而處東洛,以天王之尊而自侪于列國,于是王者之迹熄而詩亡,天下貿貿然日趨于夷狄禽獸之歸。
孔子懼而作春秋。
春秋之作,其事之大者,不過于齊桓、晉文,其文則因魯史之舊,然其義則聖人有取乎此。
蓋一句一字之間,所以存天理,遏人欲,撥亂反正,示王者之法于将來也。
方其未經聖筆,則固魯國之史耳。
及乎聖人有取焉,則情見乎辭,乃史外傳心之典也。
故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程子曰:「春秋大義數十,炳如日星,乃易見也。
」惟微辭隐義,時措從宜者為難耳。
或抑或張,或與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理之安,文質之中,寬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範也。
嗟乎!學者其可不盡心乎?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 程子曰:當時門人,隻知辟楊墨為孟子之功,故孟子發此說,以推尊孔子之道。
言「予未得為孔子徒也」,孔子流澤至此未五世,其澤尚在人,予則私善于人而已。
玩此辭義,其涵浸??郁之意,可槩見也。
雖然,小人亦有澤乎?蓋所謂澤者,随其小大淺深之所漸被。
小人對君子,而小人者,其在上為政,亦未嘗不流澤也。
然謂之小人之澤,則固與君子有間矣。
論澤止于五世者,大槩約度如此。
自今觀之,孔子之澤,其所浸灌,萬世不斬也已。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 取與死生之義,有灼然易判者,亦有在可否之間者。
在可否之間,非義精者莫之能擇也。
蓋其幾間不容發,一或有偏,則失之矣。
是以君子貴乎存養。
存之有素,則其理不昧;養之有素,則物莫能奪。
夫然,固當事幾之來,有以處之而得其當也。
孟子于宋,餽兼金而受;其于齊,疑可受而不受。
蓋以其無處而餽之,則為傷廉故耳。
孔子于公西華之使冉子為之請粟,疑可與也,而不與。
蓋以「周急不繼富」而與之,則傷惠故耳。
至于比幹谏而死,箕子疑亦可死也,而陽狂以避。
蓋以父師之義死之則為傷勇故也。
然在賢者,則于可不可之間,能擇而處之;在聖人,則動無非義,更不言擇矣。
雖然,取之為傷廉,固也。
然與為傷惠,死為傷勇,何哉?蓋所謂惠與勇者,以其義之所在故耳。
若義所不在,雖似惠似勇,而反害于惠勇之實。
且于所不當然而然,則于其所當然者廢矣,豈不為有害乎?逄蒙學射于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于是殺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曰:「薄乎雲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
」曰:「小人學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
」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
取友之道貴乎端。
雖然,己必端人也,而後能取友。
羿者,有夏氏之篡臣。
逢蒙學射而為之服役,一旦思天下惟羿為愈己也,則從而殺之。
論者徒知逢蒙之殺其師為罪固也,而不知羿之不能取友也。
故孟子以為羿亦有罪,其罪雖愈于逢蒙,然不得為無罪也。
雖然,羿之不能取友,以羿無以取友故也。
于是引子濯孺子之事以明之。
夫子濯孺子聞庾公之斯之名,則信其必
此謂之「已甚」,可乎?不深求乎聖賢之權度,而徒竊語之疑似者以文其奸,此賊仁義之甚者也。
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 言固欲其信也,行固欲其果也。
今曰「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則大人者言有時而不信乎?行有時而不果乎?非然也。
蓋言行固欲信果,然有必之之意,則非也。
必乃私也。
故言必欲信,而不知義,将至于守其所不可複者,私意相與,而非所謂信也;行必欲果,而不知義,将至于為其所不可推者,直情徑行,而非所謂果也。
故君子不必夫果與信,而獨精吾義焉耳。
事事物物皆有義存焉,而著于吾心,苟能體是心而充之,則義可得而精也。
義精則有所不言,言莫非義也,而無不信之言矣;有所不行,行莫非義也,而無不果之行矣。
何者?義得則信、果在其中,必于信、果而不知義,則無以揆言行之發,而尚何信、果之雲乎?雖然,言必信,行必果,亦異乎小人之無忌憚者矣。
蓋亦志乎善道,特所見者小耳。
故子貢問「何如斯可謂之士」,孔子告之至于三,則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
」蓋言其所見者小也。
知孔子之所謂「硁硁然小人哉」,則知孟子之所謂惟義所在之為大人者矣。
若夫世之無忌憚者,不信其言,不果其行,而曰惟吾義之所在,此則自棄絕于君子之歸者,而尚何尤焉?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赤子之心,無聲色臭味之誘,無知巧作為之私,其喜怒愛懼,皆由于己者也。
惟其物至而知之,自幼寖長,則流于情,動于欲,狃于習,亂于氣,千緒萬端,紛擾經營,而其赤子之心日以斲喪,一失而不能反者衆矣。
學也者,所以求反之也。
大人者,能反之者也。
蓋人欲消而天理存,聲色臭味不能移也,知巧作為不複萌也,此則渾然赤子之心,以其本有是心,今非能有加,才不失之耳,故曰「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由是而動,無非天理之所存矣,此所謂自明而誠者也。
若夫上智生知之聖,則赤子之心元不喪失,即此體而盡之,天下之理無不得焉,所謂自誠而明者也。
孟子曰:「養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
」事親者,人心之至親切者也,而送死者,又事親之最笃至者也。
以其變之大,是以為節之大;以其節之大,是以為事之大也。
故于送死之際,可以觀人子之自盡焉者。
蓋吾親已矣,不可得而複見矣,其所以自盡者,惟吾求所以慊于其心,非有所勉而為者。
故仁者可以觀其愛焉,知者可以觀其理焉,強者可以觀其節焉。
然而人之常情,或能養于生,而送死之際,往往有所怠且忽。
夫其所以怠且忽者,以夫親既沒,而愛敬亦或随而衰也。
是人也,其良心亦不之笃矣。
若夫愛敬之深者,親雖有存沒之間,而心則一也。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所謂天理者,甯有二哉?謂養生未足以當大事,以對夫送死而言,猶為可以勉也。
孟子斯言,蓋以俗薄道微,欲人勉所以笃于其終者。
曾子亦嘗言曰:「人未有自緻者也,必也親喪乎?」蓋于親喪可以見其所以自緻者,是亦孟子之意也。
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
自得之,則居之安;居之安,則資之深;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原。
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 學貴乎自得,不自得,則無以有諸己,自得而後為己物也。
以其德性之知,非他人之所能與,非聰明智力之所可及,故曰自得。
君子深造之以道者,欲其自得之也。
深造之以道者,言其涵泳之深也。
工夫笃至而後能有得,不然,則為臆度而已,非自得也。
臆度者,猶在此而想彼,自得則此便是彼,更無二也。
蓋所得未真實,則其中心必有臬然不安者。
自得則如水之必寒,火之必熱,不可得而易,故居之安。
居之安,則資乎此,而所進日深矣。
資者,憑借據依之謂。
蓋居之既安,則自得之味愈無窮也,故曰「資之深」。
資之深,則萬理素定于此,事至物來,随而應之,周流運用,無非大端之所存,故曰「取之左右逢其原」。
于是重言之曰:「君子欲其自得之也」,其示人至矣。
夫未之有得,則何所居?無所居,則又何所資而取哉?故自得其本也。
然欲其自得,則有道矣,非深造之以道不可也。
孟子曰:「博學而詳說之,将以反說約也。
」 天下之理,常存乎至約,而約為難言也,為難識也。
雖然,求約有道,其惟博學而詳說欤?博非雜也,詳非泛也。
稽之前古,考之當今,以至于禮儀三百,威儀三千,朝夕從事而學焉,所謂博也;極天下之理,講論問辨而不置焉,所謂詳也。
博學詳說,則心廣義精,而所謂約者,可得于言意之表矣。
故君子之博學而詳說,是将以反之于己而說約也。
學不博,說不詳,而曰我知約者,是特陋而已矣。
故約者,道之所存也。
守不約則本不立;言不約則義不明。
而約不可徒得也,非功深力到,則末由至也。
若博學詳說,而志不在于求約者,則是外馳其心,務廣而誇多耳,非所謂學也。
昔者子貢蓋博且詳而以求約者,及其一朝有感而言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則反約矣。
」孟子此章,蓋欲學者知夫求約之道在乎博學而詳說之也,又将使學者知夫博學詳說所以求約,而不至失于雜與泛之病也。
然而其言曰「詳說之」,又曰「反說約」,必有以說為言者。
蓋說也者,所以體當吾進德居業之實。
君子于其言,無所苟而已矣。
孟子曰:「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
以善養人,然後能服天下。
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 以善服人者,于政事之間勉而為善,而欲以服人。
夫為善而欲以服人,則是有為而然,于善之體固有害矣,而果何以服人乎?比之以善養人者,非惟不同,其意味蓋有霄壤之殊矣。
善者,天下之公也。
先王修己以敬,而天下之人舉在吾化育之中。
其發見于事業者,如雷風之被物,物蒙其養而無不應者,故未嘗有意于服人,而心悅誠服,有不期然而然者,蓋以善道與人共之耳。
詩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如是,則可以王矣。
若五伯之所為,其間善者,不過以善服人而已。
齊桓公會首止而定王太子之位;晉文公盟踐土,率諸侯而朝王,是皆欲以善服人者也。
當時服之者,亦豈為悅服哉?其不服者固多矣。
比之三王深長久大,涵養人心之事,豈不有間乎?故夫所謂以善服人、以善養人之異,學者要當深味,見其所以為霄壤之殊,則王伯之分了然矣。
孟子曰:「言無實不祥,不祥之實,蔽賢者當之。
」 張橫渠曰:「言而不祥,莫大于蔽賢。
」蓋此章文義謂言無使實不祥,其不祥之實,蔽賢為甚也。
蓋所謂福者,百順之名也;而所謂不祥者,逆理而反常者也。
理得于己,中正和平,無一不順也。
惟夫逆其常理,則措之于身而不安,以至害于而家,兇于而國,皆由此也,故謂之不祥。
凡詩書所稱禍福蓋如此。
言而不祥,何以知蔽賢之為甚?蓋人實有是善,而吾蔽之,是反其常理之甚也。
原人所以蔽賢,蓋出于媢忌忮疾之私。
方其欲蔽人之賢也,私意橫起,其不祥之氣固已充溢乎中,而發越乎四體矣。
況乎天之生賢,以為人也,蔽賢而使民不得被其澤,則其為不祥,又有不可勝言者矣。
故秦誓謂:「如有一介臣,斷斷猗無它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夫其所謂休休然者,固百祥之所舍也。
嗟乎!聖賢之論禍福蓋如此。
彼後世不知道者,謂蔽賢者必無後,達賢者必有後,此以區區淺見測度天理,又豈知所謂祥與不祥者哉? 徐子曰:「仲尼亟稱于水曰:水哉,水哉!何取于水也?孟子曰:原泉混混,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爾。
苟為無本,七八月之間雨集,溝浍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
故聲聞過情,君子恥之。
仲尼之所以取夫水者,歎其有本而無窮也。
」夫其所以混混然不舍晝夜,盈科而後進,以至于放乎四海,此何自而然哉?以其有本故耳。
若夫溝浍之水,雨集則盈,其涸也亦旋踵而至,此其無本故也。
然則君子其可以不務本乎?故聲聞過其情實,君子以為恥者,以其無本故也。
然則其在人也本安在乎?仁是也。
仁,人心也。
人皆有是心,放而不知求,則其本不立矣。
本不立,則其知也,聞見之所知而已;其為也,智力之所為而已,豈不有限而易竭乎?惟君子為能體是心而存之,存而擴之,本立而道生,故其所進有常而日新,其事業深遠而無盡也。
有本無本之異蓋如此。
夫自可欲之善而進焉,以至于極聖神之妙,皆由夫有本而然。
其所以為聖神者,乃其可欲之善擴充變化者然耳。
亦猶水也,至于放乎四海,亦其原泉混混者之所積耳。
本乎本乎,學者其可不務乎?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倫,由仁義行,非行仁義也。
」人與萬物同乎天,其體一也,禀氣賦形,則有分焉。
至若禽獸,亦為有情之類,然而隔于形氣而不能推也。
人則能推矣,其所以能推者,乃人之道,而異乎物者也,故曰幾希,言其分之不遠也。
人雖有是心,而必貴于能存,能存而後人道立。
不然,放而不知求,則與庶物亦奚以異哉?故庶民之所以為庶民者,以其去之;君子之所以為君子者,則以其能存之耳。
曰去之者,為其去而不反也;曰存之者,為其存而不舍也。
去而不返,則無以自别于禽獸,存之之極,雖聖亦可幾也。
去與存,其幾本于毫厘之間,可不謹哉?于是舉舜之事以明之。
舜蓋其極緻者也。
明于庶物者,盡己之性而盡物之性也;察于人倫者,人倫之際,處之無不盡其道也。
由仁義行,非行仁義者,行仁義猶為二物也;由仁義行,則如目視而耳聽,手持而足履,無非是矣。
若舜者,可謂全其所以為人者,而無虧欠矣。
未至于舜,皆為未盡也。
嗟乎!人皆可以為舜,其本在乎存之而已矣。
孟子曰:「禹惡旨酒,而好善言。
湯執中,立賢無方。
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
武王不洩迩,不忘遠。
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
」 「惡旨酒而好善言」,所欲不存而心純乎義理也。
「執中,立賢無方」,心無所偏系而用賢無方所也。
「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憂民之憂,望天下有道而未之得,其心惟欲纣之庶幾乎悟也。
「不洩迩,不忘遠」,迩則不洩,遠則不忘,正大周徧之體也。
此四事皆舉其最盛者言之。
于是四者而窺四聖人之心,則可見其運而不息,化而不滞者也,其天地之心欤?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
方是時,周公相成王,欲以立經陳紀,制禮作樂,成一代之法,施之萬世。
故推本三代四聖之心,而施此四事,達之天下,以為無窮之事業也。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
所謂不合者,思而未得者也。
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幸而得之,坐以待旦,惟恐不及也。
凡井田封建、取士建官、禮樂刑政,雖起于上世,而莫備于周,是皆周公心思之所經緯,本諸三王而達之者也。
周公之心,孟子此章發明之,可謂至矣。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詩亡,詩亡然後春秋作。
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
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
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 文定胡公曰:「案邶、鄘而下,多春秋時詩也。
而謂詩亡然後春秋作,何也?自黍離降為國風,天下無複有雅,而王者之詩亡。
春秋作于隐公,适當雅亡之後,故曰:詩亡然後春秋作也。
夫黍離之所以降為國風者,周平王自為之也。
平王忘複仇之義,棄宗國而處東洛,以天王之尊而自侪于列國,于是王者之迹熄而詩亡,天下貿貿然日趨于夷狄禽獸之歸。
孔子懼而作春秋。
春秋之作,其事之大者,不過于齊桓、晉文,其文則因魯史之舊,然其義則聖人有取乎此。
蓋一句一字之間,所以存天理,遏人欲,撥亂反正,示王者之法于将來也。
方其未經聖筆,則固魯國之史耳。
及乎聖人有取焉,則情見乎辭,乃史外傳心之典也。
故孔子曰:其義則丘竊取之矣。
」程子曰:「春秋大義數十,炳如日星,乃易見也。
」惟微辭隐義,時措從宜者為難耳。
或抑或張,或與或奪,或進或退,或微或顯,而得乎義理之安,文質之中,寬猛之宜,是非之公,乃制事之權衡,揆道之模範也。
嗟乎!學者其可不盡心乎?孟子曰:「君子之澤,五世而斬;小人之澤,五世而斬。
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
」 程子曰:當時門人,隻知辟楊墨為孟子之功,故孟子發此說,以推尊孔子之道。
言「予未得為孔子徒也」,孔子流澤至此未五世,其澤尚在人,予則私善于人而已。
玩此辭義,其涵浸??郁之意,可槩見也。
雖然,小人亦有澤乎?蓋所謂澤者,随其小大淺深之所漸被。
小人對君子,而小人者,其在上為政,亦未嘗不流澤也。
然謂之小人之澤,則固與君子有間矣。
論澤止于五世者,大槩約度如此。
自今觀之,孔子之澤,其所浸灌,萬世不斬也已。
孟子曰:「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可以死,可以無死,死傷勇。
」 取與死生之義,有灼然易判者,亦有在可否之間者。
在可否之間,非義精者莫之能擇也。
蓋其幾間不容發,一或有偏,則失之矣。
是以君子貴乎存養。
存之有素,則其理不昧;養之有素,則物莫能奪。
夫然,固當事幾之來,有以處之而得其當也。
孟子于宋,餽兼金而受;其于齊,疑可受而不受。
蓋以其無處而餽之,則為傷廉故耳。
孔子于公西華之使冉子為之請粟,疑可與也,而不與。
蓋以「周急不繼富」而與之,則傷惠故耳。
至于比幹谏而死,箕子疑亦可死也,而陽狂以避。
蓋以父師之義死之則為傷勇故也。
然在賢者,則于可不可之間,能擇而處之;在聖人,則動無非義,更不言擇矣。
雖然,取之為傷廉,固也。
然與為傷惠,死為傷勇,何哉?蓋所謂惠與勇者,以其義之所在故耳。
若義所不在,雖似惠似勇,而反害于惠勇之實。
且于所不當然而然,則于其所當然者廢矣,豈不為有害乎?逄蒙學射于羿,盡羿之道,思天下惟羿為愈己,于是殺羿。
孟子曰:「是亦羿有罪焉。
」公明儀曰:「宜若無罪焉。
」曰:「薄乎雲爾,惡得無罪?」鄭人使子濯孺子侵衛,衛使庾公之斯追之。
子濯孺子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吾死矣夫!」問其仆曰:「追我者誰也?」其仆曰:「庾公之斯也。
」曰:「吾生矣。
」其仆曰:「庾公之斯,衛之善射者也。
夫子曰吾生,何謂也?」曰:「庾公之斯學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于我。
」夫尹公之他,端人也,其取友必端矣。
庾公之斯至,曰:「夫子何為不執弓?」曰:「今日我疾作,不可以執弓。
」曰:「小人學射于尹公之他,尹公之他學射于夫子。
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
雖然,今日之事,君事也,我不敢廢。
」抽矢扣輪,去其金,發乘矢而後反。
取友之道貴乎端。
雖然,己必端人也,而後能取友。
羿者,有夏氏之篡臣。
逢蒙學射而為之服役,一旦思天下惟羿為愈己也,則從而殺之。
論者徒知逢蒙之殺其師為罪固也,而不知羿之不能取友也。
故孟子以為羿亦有罪,其罪雖愈于逢蒙,然不得為無罪也。
雖然,羿之不能取友,以羿無以取友故也。
于是引子濯孺子之事以明之。
夫子濯孺子聞庾公之斯之名,則信其必